中外城市建设发展史论文
上海发展现状论文

上海发展现状论文上海发展现状是指上海市在各个方面的发展状况和现在的状态。
上海位于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是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国际大都市之一。
下面将从经济、城市建设、科技创新等方面,对上海的发展现状进行论述。
首先,上海的经济发展迅猛。
自改革开放以来,上海一直致力于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
上海的经济总量连续多年居全国第一位,近年来甚至超过了香港,成为中国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城市之一。
上海以外资为先导,引进了许多大型跨国企业,形成了独特的国际投资环境。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上海逐渐形成了以制造、金融、航运、贸易、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经济发展呈现多元化的态势。
其次,上海在城市建设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城市建设是上海近年来的重要任务之一,上海市政府加大了对城市规划与建设的投入,不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上海的交通发达,拥有先进的地铁和高速公路系统,便捷的交通网络为居民和企业提供了便利。
此外,上海还大力推进了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工作,努力建设绿色环保的城市,创造更宜居的生活环境。
再次,上海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上海拥有一批世界一流的高等学府和科研机构,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上海的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已经形成了一批以信息技术、生物医药、航天航空、新材料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上海还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加速创新型企业的培育和发展,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综上所述,上海在经济、城市建设和科技创新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就。
不过,也应看到上海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如人口过多造成的城市压力、环境污染等。
上海需要在发展中解决这些问题,找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为以后更好更快的发展奠定基础。
相信在上海市政府和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上海的发展前景会更加美好。
智慧城市:发展与建设意义论文

智慧城市:发展与建设的意义【摘要】一种新型的城市建设理念——“智慧城市”在各国不断摸索中诞生。
它的定义是通过互联网,把无处不在的、被植入城市物体的智能化传感器连接起来,最终实现人们对物理城市的全面感知,并调控城市各个方面达成节能减排的目的。
本文主要从发展智慧城市的现实意义、建设智慧城市的战略意义,这两个方面谈谈智慧城市给我们带来的改变与福祉。
【关键词】智慧城市;发展;建设;意义1、引言近年来,一些国家、地区和城市先后提出了建设“智慧国家”、“智慧城市”的发展战略和计划。
新加坡、美国和韩国等众多国家都先后启动智慧城市的建设。
在我国,所有的一线城市、50%以上的二线城市提出了建设“智慧城市”的目标。
仅2012年就有北京、常州、南京等26个城市将智慧城市建设列入本年的工作计划。
初步预测,“智慧城市”市场规模在“十二五”期间累计将超过7000亿元,“十三五”期间累计将达到数万亿。
仅在智慧医疗基础设施方面投入就将达250亿元,可以直接和间接创造近百万个知识型就业岗位。
而这些人的消费,又可以创造更多的服务业工作岗位。
2、智慧城市的界定城市是一个系统,城市中的人、交通、能源、商业、通信等,这些过去被分别考虑、分别建设的领域,实际上是普遍联系、相互促进、彼此影响的整体。
由于科技手段的不足,这些领域之间的关系一直是隐形地存在。
而在未来,借助新一代的物联网、云计算、决策分析优化等信息技术,通过感知化、物联化、互联化的方式,可以将城市中的物理基础设施、信息基础设施、社会基础设施和商业基础设施连接起来,成为新一代的智慧化基础设施,使城市中各领域、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显化,就好像给城市装上网络神经,使之成为可以指挥决策、实时反应、协调运作的系统。
也就是说,智慧城市是由物联网(物物相连的互联网)高度发达演变而来的。
3、发展智慧城市的现实意义通过构建智慧城市,形成生活、产业发展、社会管理的新模式和新的城市形态。
具体来说,就是城市越来越聪明,比如在成熟的智慧城市中,智能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可以精准的识别区分每一个垃圾,各种垃圾废料经过处理系统循环加工成新的原料,而不是简单的埋掉。
城市规划漫谈论文—历史文化名城的发展与保护.doc

《城市规划漫谈》论文历史文化名城的发展与保护摘要:探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城市建设的关系,分析当前我国城市建设中出现的建设性破坏的危害性,并结合河南省郑州市的经验探讨通过科学的城市规划来实现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现代城市建设的有机融合,并提出具体措施。
关键词:郑州城市规划历史建筑保护正文:中国历史十年看深圳,百年看上海,千年看北京,三千年看陕西,五千年看陕西,八千年看河南。
河南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相传伏羲女娲就是在中原一带奠定了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基础,至今淮阳仍保存着规模底大的太昊陵。
被称为"中华第一大帝"的轩辕黄帝,据说就诞生在今天郑州的新郑市,并在这里建立都城。
从夏代到北宋,从中国第一个王朝——夏代到公元13世纪的金代,这3500年间,先后有20多个朝代的200 多位帝王建都或迁都于此,长期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中国八大古都河南有四个,即九朝古都洛阳、七朝古都开封、殷商古都安阳、商都郑州。
河南处于承东启西、通南达北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在全国经济社会活动中的重要地位。
河南自古就是各族人民南来北往、西去东来的必经之地,是各族人民频繁活动和密切交往的场所,因此,古人称:"得中原者得天下"、"当取天下之是,河南在所必争"。
郑州,河南省省会,中国中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中原经济区核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和世界历史都市联盟成员。
全市有世界文化遗产2项1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0多处,拥有黄帝故里、商城遗址、天地之中等众多历史人文景观。
一•我爱的郑州我来自河南郑州荥阳市,是河南省省会郑州周边的一个县级市。
即使是一个小小的县级市,也有着悠久的历史。
陈胜吴广与秦军争夺荥阳粮仓,吴广战死于荥阳;刘邦项羽在荥阳对峙,而后隔鸿沟设汉王城霸王城;刘关张三兄弟在荥阳虎牢关大战吕布;秦王李世民在荥阳大败窦建德降王世充;闯王李自成也在荥阳大海寺集合农民起义......区区荥阳尚且如此,更别提洛阳郑州的历史文化底蕴了。
建筑文化的论文2021

建筑文化的论文2021近些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生活和工作区域建筑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建筑是集建筑经济、建筑艺术、建筑文化于一体的综合体,建筑文化和建筑设计风格存在着必然的内在联系。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建筑文化的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建筑文化的论文篇1浅谈建筑中的文化摘要:文章叙述了“建筑文化学”这一创新学科概念的提出与探索历程。
讨论了与建筑文化学有关的一些重要问题,并对建构“建筑文化学”理论的模式及其研究的对象、方法、目的等接纳入了不同的观点而进行了比较深入的阐发。
关键词:建筑;文化;探索历程曾听有人提到这么一个问题:“为什么西方建筑的材料是石头,而中国古代建筑材料是木头?”这使我联想到确实不同地区的建筑都有各自不同的特色,莫说中西方,就是在中国,各地区的建筑也是形态各异,如云南大理丽江地区的白族建筑是砖墙瓦顶,墙面粉刷成灰白两色,山墙、檐口加彩色装饰;纳西族建筑的典型是木结构、悬山顶,山墙加上小小的腰檐;青海藏族住的“庄巢”,四面住房连接在一起,外面看方方四堵墙,单坡屋顶坡向院内,雨水全流入自家,既防风又安全。
再如北京的四合院,宁波的“台门”,江苏水乡的沿河民居,广东福建的客家“土楼”更是形态各异……每一种甚至每一个建筑背后好像都有一个秘密。
由于建筑学博大精深,本人水平更有限,所以在这里只能宏观地比较我眼里中西建筑的不同所体现的文化差异。
首先从建筑材料上看,在西方建筑史上,不管是世纪前埃及的金字塔,古希腊的神庙,古罗马的斗兽场,还是以后哥特风格的宫殿教堂,乃至再后来巴洛克和洛可可风格的圣彼得大教堂和凡尔赛宫,他们的主要材料都是石材,因此有人称之为“石头的史书”。
而中国古代建筑则可称为“木头的史书”,因为从秦始皇的阿房宫直至明清的紫禁城都以木材作为房屋的主要架构,而从契丹族的应县木塔到蒙古族的元大都再至满族的沈阳故宫也都是由木材垒积起来的,可见对木材的钟爱不只是汉族的专利而是所有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民族的选择。
《小城镇建设》论文范文

《小城镇建设》论文范文小城镇建设是当前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议题,也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本文通过调研和分析,探讨了小城镇建设的意义、目标以及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小城镇建设的意义小城镇建设是解决城市化快速发展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的有效途径。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城市承载压力过大,人口资源分布不均衡,城乡之间的差距逐渐扩大。
通过发展小城镇,可以实现城市功能和人口资源的合理分散,缓解大城市的压力;同时也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就业,实现城乡经济的互利共赢。
二、小城镇建设的目标小城镇建设的目标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具体目标包括: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改善居民生活条件;发展特色产业,提高小城镇的经济竞争力;促进农村和小城镇的互动,实现城乡资源的有效流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打造宜居的城市环境。
三、小城镇建设面临的挑战四、小城镇建设的对策建议面对小城镇建设的挑战,应采取一系列对策。
首先,政府在小城镇建设中应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为小城镇提供足够的资金和政策扶持,吸引投资和人才的流入。
其次,应加强土地管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并考虑农民利益,使土地征收过程更加公正合理。
再者,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通过建立各类人才培训机构和人才引进政策,提高小城镇的人才储备。
最后,在小城镇建设中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通过推行生态环境科技改造和绿色产业发展,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共同发展。
小城镇建设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在促进经济发展、改善居民生活、保护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小城镇建设也面临着资金、土地、人才、生态环境等一系列挑战。
因此,需要政府加大支持力度,制定相应的政策,合理利用资源,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注重环境保护等方面,以推动小城镇建设取得更好的成效。
外国城市建设史-1

古埃及地图
古埃及相形文字---城市
古埃及的城市
城市概况 ★ 古王朝——孟菲斯古城——白城、第一王朝首都、持续千年 ★ 中王朝——卡洪城——通往法尤姆绿洲路上癿小城、长斱形、砖 砌城墙、东西分区(死墙)、南北分阶层 ★ 中王朝——底比斯城——首都、分置尼罗河两岸、神庙位于城中、 南北中轴线、精美柱雕、凿岩为陵崖墓崇拜(巉chan岩) ★ 新王朝——阿玛纳城——时期都城、崇拜太阳、没有城墙癿带形 城市、顺(尼罗)河布置、灵活癿棋盘式道路格局、北(下层)中 (皇帝)南(官吏)三区、出现城市中心区、毁于风沙
4、建筑群落不景观设计
2、古埃及的城市
★ 简单回顾
古埃及城市布局不兵宗教信仰癿兲系 卡洪城癿主要特点
古埃及城市建设癿主要成就和影响
3、两河流域和波斯的城市
3、两河流域和波斯的城市
古西亚文明
历叱沿革
古巴比伦王国(公元前19世纪)、埃及帝国和亚述帝国(公元前16 世纪初)、新巴比伦王国(公元前7-6世纪)、波斯帝国、马兵顿帝 国(公元前4世纪) 信仰宗教 多神教、天体(山岳台)崇拜不国王(宫殿)崇拜相结合、宗教不 社会商业活动一体、波斯时期露天拜火丌设庙宇 成就 天文学、数学、精美雕饰
3、两河流域和波斯的城市
城市概况 乌尔城 2100BC.-2000BC.建城、有城墙城壕癿卵形城市、内城为宫殿 和僧侣府第、分区明显、以山岳台为核心癿公共中心(税收、署衙、 作坊、商店、仓库等)、四合院宫殿、小街避日晒 巴比伦城不新巴比伦城 3000BC.建巴比伦城——650BC.建新巴比伦城——跨河两岸、 矩形平面、双重城墙、设九门、高大癿山岳台和神庙、狭窄癿小巷、 新巴比伦癿空中花园——东斱贸易中心
5、古希腊的城市
★ 简单回顾:
重庆历史发展议论文

重庆历史发展议论文
你知道吗?山高坡陡,城市破旧曾是许多人对重庆的印象,也是你原来的印象吧,而今经过几年的建设发展,重庆城换了新面貌。
城市的快速发展让许多市民目不暇接,一些“老重庆”发出赶不上“潮流”的信息,常常迷失在日新月异的新重庆城中,你一定不相信把!
我告诉你!直辖8年展现出了重庆市的巨大变化。
过去破旧、拥挤的山城变成了靓丽的大都会,一个老工业城市变成了长江上游繁华的商贸中心;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船型的渝中半岛上鳞次栉比的高楼构成了山城错落有致的天际线;过去遍布山城,乱搭、乱建的违法建筑被一一拆除,取而代之的是令人赏心悦目的绿地;20多座桥梁飞架长江、嘉陵江,打破了城市交通瓶颈,让重庆成为国家拥有大型桥梁最多的城市……
但我认为重庆最大的变化并不是上面所说的物质上的变化,而是人们心灵上、思想品质上的变化,自从重庆开始直辖以来,人们从不知道什么叫礼节,礼貌开口就骂,随地吐痰、乱仍垃圾到知识面广,爱干净、讲卫生、知道又帮助别人,团结友爱,无私奉献……我相信,重庆的将来一定是一个更崭新的面貌。
郑州市二七纪念塔赏析

郑州市二七纪念塔赏析 -中外建筑史课程论文班级:12级城市规划姓名:付凯学号:22121250111成绩:关键词:二七塔大罢工城市徽章引言:郑州二七纪念塔,简称二七塔,位于河南省郑州市二七广场,是为纪念二七工人大罢工(1923年2月7日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而建。
1951年,在原“长春桥”旧址附近修建了“二七”广场,当时场内建一座15米高的木制纪念塔。
1971年改修成现在的塔式,是我国建筑独特的仿古联体双塔。
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最年轻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于1971年,距今仅有不到四十年的历史)。
“二七塔”现在是郑州市的标志性建筑,是郑州市商贸经济交通枢纽所在,是郑州城市发展的见证者与纪念象征,也是郑州市的标志与徽章。
建筑历史背景:上个世纪20年代,从北京到武汉铁路的开通,为铁路必经的郑州市这座古老的城市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但是在当时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辛勤劳作在这条铁路线上的铁路工人们却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1923年2月1日,京汉铁路各站工人在郑州普乐园(今二七纪念堂),成立京汉铁路总工会。
由于遭到封建军阀的阻挠和破坏,大会决定在2月4日举行全线总罢工。
2月7日军阀吴佩孚、肖耀南在帝国主义的指使下,对郑州、江岸、长辛店的罢工工人进行了残酷镇压。
全线工人同仇敌忾,不怕牺牲,同反动派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
在这场斗争中,共产党员、工人领袖林祥谦、施洋以及高斌等40多人被杀,300多人负伤,激起了全国工人大罢工的革命怒潮。
这就是有名的“二七”大罢工。
1925年2月7日,京汉铁路工人在郑州召开全路工人代表大会,庄严宣布:恢复京汉铁路总工会。
帝国主义和反动军阀于1926年10月15日,又杀害了郑州分会负责人汪胜发、司文德,并把二位烈士的头颅悬挂在“长春桥”(今二七纪念塔地址)的电线杆上。
但是,英雄的铁路工人并没有被吓倒,他们继续战斗着。
“二七”大罢工的伟大斗争,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显示了中国工人阶级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在中国工人运动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外城市广场设计
焦蕾,200827501037
烟台大学建筑学院
【摘要】城市广场并不仅是一个城市建筑的象征,也是城市历史文化的融合。
在中国,城市广场的概念是随着近代都市规划的开展,由西方引入的。
日后随着新中国的建立,中国城市广场的设计受前苏联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级城市对城市建设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尤其是城市建设的热潮更是令人瞩目,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的城市广场设计深受西方设计理念和手法的影响。
本文试图以比较的眼光,从中西方现代城市广场的起源与发展出发,分析各自的设计特点,以指出我们设计中存在的问题,确立未来发展的应持有的态度。
【关键词】中西方;城市广场;发展;设计比较;
1 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城市中高楼大厦越来越多,道路上车来车往,给人们的城市生活带来了各方面的压力,而且似的城市中的休闲娱乐空间日渐减少。
所以,城市广场在城市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在这样的形势下,探索城市广场的起源与发展、对比中西方城市广场设计等具有非常大的意义。
2 中西方城市广场的起源、发展与演变
(1)西方的城市广场发展
在欧洲人眼中,“城市广场”被称为城市的客厅。
因此自2000多年前,真正意义的城市广场在古希腊诞生以来就一直是人们进行交流、观赏娱乐、休憩活动的重要场所。
后经过古罗马时期、中世纪时期、文艺复兴时期和巴洛克时期,最后到17世纪的古典主义城市广场,西方城市广场设计不断发展,并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不断完善,形成了现在我们所见到的样子。
(2)我国的城市广场发展
西方人将城市广场视为城市的中心,而在我国古代时期,宫城为城市的中心,《考工记》有云:“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这种严谨的、封闭的的宫城为中心的古代城市空间组织使得我国古代早期民众很少有公共活动空间。
最早的是寺观园林前的空间为公共活动场所,到后来集市的出现增添了民众的公共活动空间,再到后来,街道相交的地方,稍稍扩展形成封闭的广场空间,这种广场面积不大,数量也很少,但都处于城市的中心地段,地位很重要。
其特点是很少有人为的、统一的规划观念影响。
20世纪90年代随着全国城市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进一步改善城市生活空间质量提上城市建设议事日程,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广场自此才开始在中国各个城市空间中纷纷亮相。
并随着社会及经济的飞速发展,渐渐形成了一股“广场热”的设计浪潮。
(3)中外城市广场在演变上的差异
使用目的的差异
与欧洲相比,中国传统城市广场在功能类型上没有太大差异,但是,在欧洲传统城
市广场的演变中,祭祀、宗教等功能逐渐减弱,庆典和商业功能逐渐增强,广场不
再仅仅是城市的政治活动中心,而且也一直是公民公共活动中心;而我国的传统城
市广场大都有较强政治性,有的甚至有限制活动时间及类型的制度,所以我国的传
统城市广场就不是像西方那样数量多,作用大。
∙广场与城市设计的关系的差异
西方的早期城市广场都是与街道教堂以及其他公共建筑巧妙结合的,在城市总图中
既主次分明和又分布比较均匀,从而被誉为“城市的客厅”。
一直到巴洛克时期,
城市广场才成为城市设计中的重要构成要素。
而我国传统的城市广场虽然数量较
少,但大多与政治因素有关,而后才越来越发展出了公共性为主的城市活动广场。
∙广场的社会与文化背景的差异
中国与西方称传统城市广场在演变进程上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可以从两地的社会、文化传统方面找到原因,首先,中国传统社会是专制集权的,人们集会、言论的自
由受到压制,不能自由参与国家和地方的政治事务。
而同时期的西方城市中形成了
独立的市民阶层,建立了基于理性至上的政治和司法自由,其市民意识较强,对公
共集会等活动场所空间有较大需求。
其次是我国传统的重农轻商的思想,导致商业
不够发达,影响了城市广场的发展。
最后由于长期的内向型政治文化熏陶,人们习
惯与外界隔断,深居浅出,大多只经营自己的宅院,而很少关心属于公共活动的城
市广场。
3 西方现代城市广场的设计理念和价值观分析
总体上西方传统城市广场表现的是一种英雄主义式的、讲求构图和视觉美感的审美取
向。
而现代城市广场。
,尤其是后工业时代城市广场设计受到非理性精神和新社会价值观的
冲击,其具体表现为:
3.1后现代语汇渗入城市广场设计
当各种非理性思潮纷纷在西方世界登场之后,后现代以多元的、边缘性、不确定性、悖论性、差异性为标志打破了传统的统一性、整体性、中心性、确定向。
在城市广场设计中,后现代游戏般的语汇消解了传统广场设计的英雄式主题,而代之以一种“叙事性”,在城市中创造了一个感情世界。
3.2 城市广场是展现现代艺术的舞台
城市广场作为城市生活和文化的容器,不可避免卷入各种现代艺术潮流的漩涡中。
美国景观设计集团SWA设计的美国萨斯州的欧文市的威廉广场,则是将雕塑作为空间设计的重要元素,籍尺度比例的转型与自然材料的配合,介入城市广场,彼此产生对立、呼应、协调的关系,从而将艺术的感染力拓展到城市的空间中。
威廉广场的主题就是一组奔腾跳跃的比实物还大的野马雕像,他们以对角线的形式横穿整个广场空间。
设计者用雕像的材质个色彩来表现美国西部特有的草原风光。
3.3 城市广场设计多样化及小型化潮流
有调查显示,广场的火力来源与多样化的活动,而多样化的活动是以功能多样化为基础的。
多样化带来了对空间的划分,以满足不同人却的使用需求,因此活动空间的小型化是多样化的逻辑必然。
西方的很多国家如美国的把波士顿广场、澳大利亚墨尔本市政厅广场、德国柏林文化广场等,在设计中也表达出了对多样化的追求,这进一步表明现代城市广场的多样化发展已成为一种国际化潮流和趋势。
3.4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古老的斯堪的纳维亚谚语“人往人处走”精辟地表达出人在公共空间中的行为特征。
同时随着西方现代行为学、环境心理学的发展,西方现代城市广场设计另一个突出特点是:超越了传统广场设计的重视美学构图、视觉装饰的法则,成为核心设计元素。
是设计由传统的“空间——人的感受”的作用方式转向“人的行为——场所”的双向作用过程。
3.5城市广场设计从二维走向三位甚至四维空间
西方现代城市广场设计由传统的表现二维平面构图走向了竖向和水平交织的三维空间效果。
如哈林设计的伊拉·凯勒水景广场。
纽约时代广场通过不同的水平标高,传造出三维的空间效果。
4 我国的现代城市广场设计
以西方城市广场设计为参考系,我国城市广场设计的发展特点是起步慢而发展快。
最初的城市广场概念是在20世纪初殖民地城市或租界的规划图中。
真正意义的城市广场设计是从2世纪80年代中期,而建设高潮则是20世纪最后十年。
由于这种快速发展,不可避使城市广场建设出现一些失误并产生负面影响。
4.1我国城市广场建设存在的问题
①缺乏系统性规划,没有组织到城市网络中,尤其是一些大型城市广场,与居民区缺少有机联系,难以形成吸引力。
相反,那些靠近居民区的小型城市广场,甚至街头袖珍广场,往往是生机勃勃,人头攒动。
②广场尺度过大,功能单一,确定、少多样化和活力,设计手法雷同,缺少文化内涵,没有特色。
③广场缺乏人的关怀,没有认识到空间的主体是人,缺乏对人行为和心理的研究。
④城市广场设计依然停留在一种二维的、过于重视平面构图的设计思维中。
究其原因,之一就是尺度过大,为有利用西方古典轴线才能有效控制和组织巨大的广场空间。
4.2逐渐走向成熟的我国现代城市广场设计
在梳理我国城市广场建设中的不足的同时,也不能忽视那些成功的案例。
他们在吸收国外先进设计理念的同时,结合自身现实,逐渐走上发展道路。
在我们的不断努力中,渐渐创造除了日趋丰富和多样化的城市广场空间,如昆明市工人文化宫广场的几次改造;注重场所精神和文化内涵的广场设计探索;体现“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设计思路等等。
5 结语
在快速发展的时代潮流中,我们迎来了一场城市广场的建设热浪,对此,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城市广场的建设在模仿西方设计手法的同时,应多结合国内实际情况,以人为本,以改善民众的生活质量为前提,而不是单纯的业绩或者表面功夫,把城市广场的真正魅力呈现于人们的生活环境中。
参考文献
1路军闫阳李孟波孙晓璐.中外城市广场的发展与差异的分析《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9,01期
2陈晓彤中西方现代城市广场设计比较 1003-739x(2002)06-0060-03 3山东建筑出版社现代城市的广场规划设计分析
4亚历山大建筑模式语言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5 王柯夏健杨海新城市广场设计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