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11、经济发展与都市繁荣
人教版(部编2019年)中考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中国古代史(四)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法

课题:中国古代史(四)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法教学目标:1、识记:①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②金与南宋的对峙;③宋代经济的发展;④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⑤宋元时期的都市。
2、培养学生比较、综合分析能力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认识到辽、宋、夏、金、元时期是我国民族政权并立走向统一的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各民族之间战争是短暂的,和平交融是历史主流。
教学重难点:北宋的中央集权政治和元朝的行省制度;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1、导入提问“什么是“贞观之治”?该皇帝的统治措施有哪些?”待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小结导入课题。
2、指导学生阅读湘版《中考历史》P.9考纲,明确学习目标,转入本课教学。
二、教学新课:1、夯实基础:请学生速读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材第6-11课的内容,然后思考完成湘版《中考历史》P.9—11的考点扫描填空题。
(1)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北宋,以开封(称为东京)为都城。
10世纪初,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辽;11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元昊建立西夏;1115年,完颜阿骨打建立女真政权大金。
(2)澶州之战后,辽宋议和,辽军撤回,宋朝给辽岁币,史称为“澶渊之盟”。
之后,辽宋之间保持了很长时间的和平局面。
北宋西夏和谈,订立了宋夏和约,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议和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
(3)金灭辽后,对北宋发动了战争,北宋妥协求和,1127年金军攻破开封,北宋灭亡。
北宋灭亡后,赵构称帝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4)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在郾城大败金军,收复许多失地。
宋高宗和秦桧害怕抗金力量壮大,威胁其统治,就令岳飞班师,并以“莫须有”罪名杀害了岳飞。
之后,宋金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5)宋代经济发展的重大表现:宋朝时,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北宋兴起的江西景德镇,后来发展成著名的瓷都;广州、泉州、明州的造船业领先于世界地位,南宋设计了先进的指南针;宋朝最大的商业城市是开封、杭州;还廷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
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

• 2、文艺:秦统一文字,篆、隶通行,东汉 始创楷书;绘画门类丰富,帛画与战国传 承明显;汉赋。
• 3、科学:造纸术西汉发明、东汉蔡伦改进。
(二)、魏晋时期南北朝:封建国家的分裂,
民族大融合,江南的开发
• 2、政治上:
• (1)分封制瓦解,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 (2)新的阶级形成 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变革、 各国竞相改革变法,封建制度确立:齐国 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魏国李悝变 法、楚国吴起变法。
• (3)最成功的是商鞅变法。
• (4)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 (5)民族关系上:民族的交流融合,为华 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 科技:传统科技进入总结阶段,总结性科技著作涌现 • “西学东渐”。
• 明清之际,中国出现了某些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因素: • 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 阶级关系上:市民阶层(形成中的资产阶级)兴起
• 文化方面,出现反封建的进步思想。
• 对外关系:“西学东渐” • 未实现转型的根本原因:封建制度的阻碍
• 政治:长期分裂割据是基本格局,也孕育统 一趋势(民族融合)。
• 经济: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技术日臻成熟。《齐民要术》, 江南的开发,
使中国古代社会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发明灌钢法。 商业活动:北方发展波动大。南方小幅发展。
• 文化:包容异质,张扬个性,佛道盛行,科技发展。文
艺:书法进入自觉发展阶段,楷书完善、草书成熟,王羲 之《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士大夫画家活跃,顾恺之
• 一、夏商周(西周)时期:中华文明的起源 • 夏(前2070-前1600)商(前1600-前1046) • 西周(前1046-前771) • 1、经济:
中国古代史题库

1.1中国古代史绪论(上)1 [单选题] 研究中国传统史学的基本方法的代表是()。
A.理论研究B.辞章研究C.义理研究D.清朝乾嘉学派的考据学正确答案:D2 [单选题] 考据学派要求()本身要符合忠于历史原始的相貌。
A.官方记载B.历史小说C.文献D.历史著作正确答案:C3 [单选题] 西方社会科学强调()。
A.考据B.理论C.辞章D.义理正确答案:B4 [单选题] 经学是()思想流派的代表作品。
A.儒家B.法家C.道家D.程朱理学正确答案:A5 [单选题] 到了()的时候,朱熹的理学成为一种新的儒学的代表。
A.元朝B.唐朝C.清朝D.宋朝正确答案:D6 [单选题] 关于乾嘉考据学派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考据学派是研究中国传统史学的基本方法的代表。
B.考据学也称之为“朴学”。
C.乾嘉考据学最重要的贡献之一是对文献本身进行整理。
D.考据学派不要求文献本身得重视符合原先最初的相貌。
正确答案:D7 [单选题] 人及动物之间的区别表现在:()A.人能说话。
B.人能直立行走。
C.人有自我的精神和理性的追求。
D.人能书写。
正确答案:C8 [单选题] 中国从哪个朝代开始,史书由官方进行编修:()A.唐朝B.宋朝C.元朝D.明朝正确答案:A9 [单选题] 中国古人在研究历史是不重视下列哪一项:()A.义理B.理论C.辞章D.考据正确答案:B10 [单选题] 历史的主体是()。
A.自然B.时间C.人D.事件正确答案:C11 [单选题]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历史科学是需要验证的,要么证实,要么证伪。
B.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是认识人类历史的最有效工具和手段。
C.现代社会科学建立的前提是现代社会对人类社会的破坏,它是一种反思和批判。
D.马克思主义史学观是一个唯物主义的史学观,根据客观的现象来总结现象背后的发展规律和基本法则,同时它又是辩证的、发展的、变化的。
正确答案:C12 [判断题] 动物和人不同,是没有思想的。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共21张ppt)

农业的发展
耕作制度 经济结构
农业发展表现
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制在南方已经相 当普及,有的地方还可以一年三熟, 粮食产量提高。
出现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的农户 (棉花、茶叶、蚕桑等)。 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
棉花种植 与推广
棉花的种植始于宋朝,在元朝得到大 力推广,南方植棉逐渐普遍,带动了 棉纺织业的发展。
印 “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两宋期内的物质文明和精神
象 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可以说是空
前绝后的。”
——邓广铭
农业的发展
材料1:(北宋开封)“人口逾百万, 富丽甲天下”。 ——刘春迎《北宋开封城史话》
材料2:若以每户五口计算(北宋末年)人口当在1亿以上。 ——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
对于百姓迁移住所、更换职业, 以及日常生活标准,官府的限制 也比前代更为松弛。
门第观念淡化
原因 表现
商业、科举制 “取士不问世家,婚姻不问阀阅”
社
会 之
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衡
表现
贱民、服役、农民人身束缚
变
国家对社会控制相对松弛
原因 表现
社会经济变化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元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课程标准】 认识辽宋夏金元在经济与社会方面的新变化。
【壹】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贰】 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叁】 经济重心南移 【肆】 社会的变化
“宋朝内政最腐朽,外患最强烈,成为历史上怯弱可耻的一个朝
代。”
宋
朝 ——范文澜
商业的繁荣
商业繁荣
宋朝的商业有哪些新发展?
宋代商品经济与城市发展的研究论述

中国古代史〔下〕作业〔2〕宋代商品经济与城市发展的关系研究论述班级:093132 学号:09313242 :吴威处于中国封建社会转型阶段的两宋,虽然当时主导性的经济仍然是自然经济,但宋代商品经济无疑呈现出划时代的发展变化。
各种社会经济现象都说明当时的商品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与此同时,其城市也处于一个繁荣发展的阶段。
商品经济不仅促进了城市本身的发展,而且由市民阶层创造出了一种新的、更趋商品化的都市文明。
城市的综合经济功能地位也在商品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更加突出。
研究宋代商品经济与城市发展的关系,其中的经验和教训对于当代中国城市的经济、文化发展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论文成果:一:《试论草市在宋代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论文周宝珠论文来源:史学月刊。
关键词:草市城市经济宋代摘要:草市是宋代以前商品经济发展形势下出现的一种新事物,它扎根于农村商品经济的基础上,逐步变为沟通城乡的经济纽带,而后把与城市相联的部分变为城市的重要市区,使宋代城市到达一个新的历史水平,创出了中国古代城市摆脱坊市别离的新道路。
草市的兴起,无论在中国城市发展史或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史上,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研究草市,是认识宋代城市的一把钥匙。
宋代城市曾发生了许多具有历史性的巨大变化,受到世人的广泛注目,从而研究宋代城市史者日渐增多。
主要问题,如城市坊郭户单独列籍定等,以与农村户口相区别;由宋以前城市中的坊市别离,到宋代的坊市合一,店铺面街而居,遍布全城,从而使城市外貌发生巨大改观;草市勃兴,镇市形成,夜市、节日市等空前繁荣;商税增加,宋政府对商税依赖性加强,以及城市管理制度中防火组织、厢坊制的完善等,无不具有承前启后的划时代性质。
作者主要观点:1、宋代草市的迅猛发展。
2、草市促进了镇市的勃兴。
3、草市对县市的影响。
由于县城经济以草市作补充,使县城有所扩大,商税亦极为可观。
大体上说,县市能否发展,要看其对草市的吸收程度,没有草市的发展支持,县市就无法打破自身的局限性。
中考历史“中国古代经济专题”知识点梳理

中考历史“中国古代经济专题”知识点梳理专题解析中国古代经济是中国古代史的核心部分,也是中考的重点。
经济史部分以选择题形式出现的频率较高,复习时要加以注意。
古代中国以农业立国,其经济形态就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其发展的主要表现是农具的改进、农作物的推广、水利工程的兴建。
手工业只是农业的补充,在“重农抑商”政策下,商业发展受到限制,但从唐宋时期开始,商业发展迅速,到宋元时期最为繁荣,而明清时期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施行使得商业发展明显受到限制。
在复习时注意:(1)要明确古代经济政策体现的是以农为本的思想。
核心内容是轻徭薄赋、与民休息,这也是盛世局面出现的重要原因。
典型就是盛世局面的出现,如汉代(文景之治、汉武帝大一统、光武中兴)和唐代(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2)明确各个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这部分注意识记各个朝代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大运河)、手工业的发展(陶瓷业、纺织业、造船业)、商业发展的表现(都市的繁荣、交子)等内容。
这部分有时会结合图片来进行考查。
(3)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开始于唐安史之乱后,完成于南宋时期。
要识记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表现,尤其注意表现经济重心南移的谚语,如“苏湖熟,天下足”等。
一、古代农业1.战国(1)措施:商鞅变法。
a.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b.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
(2)农业发展表现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
2.西汉(1)政策:汉高祖、文帝、景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2)措施:A.汉高祖:a.让士兵还乡务农,释放因战乱、饥荒而成为奴婢的人,使其成为平民。
b.鼓励人民致力农业生产。
c.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减免徭役及兵役。
B.汉文帝、汉景帝:a.重视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关心农桑。
b.进一步减轻赋税徭役: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
(3)农业发展表现:西汉时,通过丝绸之路,核桃、葡萄、石榴、苜蓿等植物传入中原。
七年级历史(下)期中重要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历史(下)期中重要知识点总结【历史分期】中国古代史(下)【单元概况】581年到907年是隋唐时期。
这一时期,国家大一统,经济文化高度繁荣。
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帝国之一。
这一时期,大运河的开凿,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
筒车、曲辕犁的出现,纺织、制瓷等技术的进步,反映了生产力的新发展。
社会经济高度繁荣,唐都长安成为国际性大都市。
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的创立,有利于加强统治,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唐朝前期,调整统治政策,励精图治,先后出现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局面。
、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了对边疆少数民族和管辖和联系,促进了边疆地区进一步开发。
统治者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加上当时中国先进经济文化的巨大吸引力,中国与新罗、日本、天竺、大食等亚洲国家的友好交往盛况空前。
隋唐文化兼收并蓄,全面辉煌,建筑和雕版印刷等科技成就领先世界、诗歌高度繁荣,书法、绘画、石窟艺术异彩纷呈。
【知识结构】【考点分布】【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及作用七下P4 能力要求:识记理解1.南北重归统一⑴隋朝的建立:时间:581年;建立者:隋文帝杨坚;都城:长安。
⑵隋朝的统一:时间:589年,隋军南下灭掉南朝最后一个朝代陈,南北统一。
2.隋朝大运河的开通:⑴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⑵皇帝:隋炀帝。
⑶开凿时间:605年。
⑷概况: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到余杭(今杭州),全长两千多公里。
自北向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
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
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⑸作用: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交流。
⑹消极后果:当时征用劳役过度,造成的社会后果十分严重。
【第2课“贞观之治”】☆“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七下P8—9 能力要求:识记☆评价唐太宗、了解武则天的政绩七下P9 能力要求:识记理解3.唐朝的建立:时间:618年;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都城:长安。
高祖退位传李世民,即唐太宗,年号贞观。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课件)高一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推动了欧洲火药武 器的发展,骑士阶 层日益衰落;促进 了欧洲采矿业和金 属制造业的发展
推动西欧在地理大 发现中起了重要的 作用
再认识文学艺术 雅俗共赏
宋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处在从“雅文学” 到“俗文学”演变的承前启后的阶段。“雅”,主要指流传于社会中上 层的士大夫文学,包括诗、词、散文;“俗”,主要指流传于民间下层 的小说、戏曲。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集中体现为宋词,它是中国汉语言 文学的一朵奇葩。宋代的诗、词、散文,长期受到后世作家的追怀和仰 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兴起,宋代的俗文学也获得了长 足的发展,依托城市娱乐中心而起的说话和戏曲艺术空前繁荣,话本小 说流传甚广,开启了元明清俗文学发展的先河。
文化
程朱理学兴起促进了儒学发展,深刻影响政治、道德观念、社 会生活等领域。市民队伍扩大,多元化、市民化的文学艺术作 品涌现,推动了文化的高度繁荣。三大发明成熟并广泛应用, 科技创新出现高峰。
雄州榷场图
宋元海上贸易考古遗迹图
(四)宋元货币“流动”
贸百金之货,走千里之途,卷而怀之,皆曰钱不如楮
(chu纸的代称)便也
——《客亭类稿》
二、古代经济重心“南流” 经济重心南移表现?
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
耨……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
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
——吴钩:《新民说:风雅宋看得见的大宋文明》
目录:“流动”的时代
壹
百物周流
人口常流 文化分流
叁
商业繁荣 经济重心南“流”四民合流
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贰
阶层流动 土地流动
文化的变动
词、曲、话本 科技发明层出不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