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人心者 莫善于情——论琦君散文的别样情味

合集下载

琦君散文精选的书评

琦君散文精选的书评

琦君散文精选的书评琦君散文精选的书评【篇一:琦君散文精选的书评】初一1 张亦辰《琦君散文精选》收录了台湾散文大家琦君最具代表性的散文作品,其中饱含了童年记忆、母女之情、亲情、友情等写情文章。

琦君原名潘希真,是和林清玄齐名的著名当代女作家,尤以散文写作著称。

有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30余种。

她笔致细腻柔婉,善于精心筛选出典型的生活细节,捕捉人物心理活动的微妙之处,从而可见人性的深度,有很强的可读性。

作者笔下的童年有趣而美好,而在童趣盎然的场景背后,你还可以看到长辈的温柔慈爱,亲人的生离死别,包括春日的欣欣向荣,夏日的炎热生机……例如《春酒》一文中写道,“那么我最喜欢的是什么呢?乃是母亲在冬至那天就泡的八宝酒,到了喝春酒时,就开出来请大家尝尝。

补气、健脾、明目的哟!母亲总是得意地说。

她又转向我说:但是你呀,就只能舔一指甲缝,小孩子喝多了会流鼻血,太补了。

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

”这么不经意的一笔竟可以感受到小孩子的天真以及母亲的勤劳无私仁爱。

把特别的母女情描写得淋漓尽及。

不仅是母女情,老师对于琦君的爱也是显而易见,《三更有梦书当枕》曾写家庭教师辅导作者的儿时故事,家庭教师的严厉让作者不喜爱学习,认错了就要打手心她可不喜欢,所以琦君总是装病逃课。

实际上,老师是很温柔的,老师只是希望琦君快点成为才女,教师的严厉便是一种师生情,滋润着作者,爱并不轰轰烈烈,它很平常,但琦君的笔把这种爱更美好地告诉我们,虽是卑微的爱,情谊却深。

琦君的文章不夸大,不煽情,只是把童年以及情感一一展现出来,她的文章可以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真切又动人,让我也融入那个童年欢快,融入属于琦君的快乐生活……【篇二:琦君散文精选的书评】琦君对人生的见解,让我感动万分,我明白了无论身处何地,只要以客观的心怀,明澈的慧眼,透视人生景象,那么,无论是赞叹,欣赏,都是一份安详的享受。

琦君散文精选读后感

琦君散文精选读后感

琦君散文精选读后感《琦君散文精选》是一本集合了琦君先生多年来散文创作的精华之作。

这本书以其深邃的思想、优美的文字和感人的情感,深受读者喜爱。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被琦君先生的散文所感染,不仅感受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也领略到了他对文学的独特见解和对语言的驾驭能力。

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谈谈对《琦君散文精选》的一些感悟和体会。

首先,琦君先生的散文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清新脱俗。

他的文字流畅,意境深远,每一篇散文都如同一幅幅细腻的画作,勾勒出了生活中最真挚的情感和最美好的景色。

比如《山水间的思考》,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描绘了大自然的壮丽和人生的悲欢,让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伟大和生命的脆弱。

而《故乡的味道》则勾勒出了故乡的美好,让人不禁陷入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这种清新脱俗的文字风格,让我深深为之倾倒。

其次,琦君先生的散文给我的第二印象是情感真挚。

他的文字中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比如《岁月静好》中,他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岁月静好的美好画面,让人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和幸福。

而《人生如梦》则深刻地反映了人生的无常和变化,让人深深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和珍贵。

这种情感真挚的文字,让我深深为之感动。

最后,琦君先生的散文给我的第三印象是思想深邃。

他的文字中蕴含着对人生、对社会、对文学的独特见解,让人不禁为之思考。

比如《人生的道路》中,他深刻地反映了人生的曲折和变化,让人深深感受到了人生的无常和不易。

而《文学的力量》则深刻地反映了文学对人生的影响和力量,让人深深感受到了文学的魅力和力量。

这种思想深邃的文字,让我深深为之震撼。

总的来说,琦君先生的散文给我的最大感受是清新脱俗、情感真挚和思想深邃。

他的文字优美,意境深远,让人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和人生的真谛。

在阅读《琦君散文精选》的过程中,我深深被他的文字所感染,不仅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也领略到了文学的魅力。

相信这本书会成为我心灵深处永远的经典,也会成为我人生道路上永远的指引。

岁月有味,故乡深情——琦君散文创作简论

岁月有味,故乡深情——琦君散文创作简论

岁月有味,故乡深情——琦君散文创作简论
琦君的散文创作在叙事传统体裁中注入了丰富的抒情色彩。

他以淡雅而抒情的文字,穿行在历史变迁、岁月流逝和家乡故事之间,将珍贵的文化记忆揉碎重组,重新拼接出一个传统文化精神的完整表述。

琦君的散文作品以其独特的诗意和语言表达展现了美丽的心灵景观,让读者在文字的梦幻境地中感受到自然的气息。

他将生活细微的细节,如两棵柳树在春季的相爱橡树在夏天的清香、小鸟的欢快鸣叫等描绘得活灵活现,给读者一种赏心悦目的感受,让人情不自禁地赞叹声不断。

琦君以一颗热爱故乡的心,以心灵深处的温暖、深情、仁爱,讲述了爱尔县山水田园的细致描摹,带给我们焦灼的情义、满怀的温情与坚实的信念,把历史的真实痕迹引向文学的生活空间,再现褪色的回忆、激励传奇的不只,正如作者自己所说,“充满了诗情画意,改变不了历史,只是把历史重新记录至心”。

琦君的散文以一种简洁、恬淡的抒情,勾勒出时光的流逝,岁月的变迁中,依然留存着真挚的情感,洗尽风尘,孕育百年情怀,将珍惜今生及回忆走过的岁月,打造成每个人心中深处最宝贵的收藏。

琦君的散文创作诠释出文学的美丽宣言,以温暖的笔端,告诉我们、提醒我们,历史的延续,就在我们心中,历史的痕迹终将落入古往今来的文字里。

琦君散文读后感

琦君散文读后感

琦君散文读后感
《琦君散文》是一部集合了作者琦君多年来散文创作的精华之作,其中包含了他对生活、情感、人生等方方面面的思考和感悟。

读完这部散文集,让我深受启发和感动,不禁有许多感慨和思考。

首先,琦君的散文给人一种清新淡雅的感觉。

他的文字简洁清晰,没有繁复的修饰,却能够表达出深刻的内涵。

他对生活的观察
细腻而真实,让人感受到了生活中那些平凡而又珍贵的美好。

比如
他在《春天的脚步》中写到,“春天悄悄地走来,踏着轻盈的脚步,不紧不慢地向我们走来。

”这样的文字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仿佛
置身于春天的踏青之中。

其次,琦君的散文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追求。

他在《岁月如歌》中写到,“岁月如歌,唱出了生活的美好。

每一个音符,都是一种感悟,都是一种心灵的洗礼。

”这样的文字表达了作
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追求,让人感受到了生活中那些美好的
情感和情感。

最后,琦君的散文给人一种深邃的思考。

他在《人生的彩虹》
中写到,“人生就像一道彩虹,有时会遇到风雨,有时会遇到阳光,
但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挑战,我们都要坚持下去,相信彩虹的另一端一定会有属于我们的美好。

”这样的文字充满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未来的期许,让人感受到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对人生的积极态度。

通过阅读《琦君散文》,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和深刻,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的思考和更积极的态度。

希望在以后的生活中,能够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用心去感受生活的美好,用心去体会人生的意义。

愿我们都能够像琦君一样,用文字去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追求,让生活充满了诗意和温馨。

琦君散文读后感600字

琦君散文读后感600字

琦君散文读后感600字闲花淡淡香手中一接到这本《琦君》,我就不禁被它的美丽所吸引。

这种美来自于它的封面。

翻开书页,我再次被它的美吸引,这种美来自琦君笔下的文字。

轻轻抚过它的封面,只觉这封面有一种素雅的美。

轻柔的粉色与浅淡的蓝色相互映衬着,几朵不知名的花正开放,几只小鸟在花丛中跳跃鸣叫。

朴素而优雅,这是我给他的评价。

翻开书,细嚼文字中的韵味。

琦君用了最质朴的文字,来描述她幼时纯朴的生活,或许这便是为什么她的文章看起来那么真诚动人。

《琦君散文》的美,不仅美在外表,更美在它质朴的字里行间。

《琦君散文》拥有着一种动人的美,那就是它暗含在文字之中温暖的亲情。

一支久久未上发条的母亲金手表,它柔和的嘀嗒声,在已失去母亲的琦君耳里,仿佛是母亲一声声的叮咛。

琦君对母亲的思念,藏在了手表的齿轮里,藏在了文章的字词里;一个小小的盒子里,沉封的却是琦君与她哥哥儿时互相陪伴的美好记忆。

弟弟补好了琦君破损的金盒子,但上天却又夺去了弟弟的生命,只把琦君痛悼哥哥与幼弟的心,锁在了这只金盒子中,锁在了文章的语句中。

一个春节,勾起的不是琦君的愉悦之情,而是一股浓稠的思乡之情。

于是琦君把她对故乡的怀念封在了记忆中,封在了文章的段落里。

琦君把她的情揉碎了,注入到了文字之中。

正因如此,《琦君散文》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勾起他们的回忆。

这种感动人的美,是我从未见过的。

《琦君散文》不只是一本书,更是一封美丽的给亲人与故乡的告白信。

它里面记录着琦君太多美好的回忆,它向我们拼命诉说她对亲人、对故乡的思念,让人们也顺着思念的小船,漂入梦中,漂回家乡。

这本能勾起人思念之情的《琦君散文》,是一本好书,一本美书。

琦君散文读后感简单700字左右

琦君散文读后感简单700字左右

琦君散文读后感简单700字左右英文文档:After reading Qijun"s prose, I was deeply impressed by its simplicity and depth.Qijun"s writing style is unique, managing to be both straightforward and profound at the same time.She writes about ordinary life with a touch of nostalgia, capturing the simple joys and sorrows of everyday existence.One of the things I admire most about Qijun"s prose is its ability to evoke emotions in the reader.She writes about her childhood with such fondness and clarity that it"s impossible not to be swept up in her memories.Whether she"s describing the taste of a freshly picked peach or the feel of a cool breeze on a hot summer day, her writing brings the reader into her world and allows them to experience it firsthand.I also appreciate the way Qijun uses language in her prose.She has a way of phrasing things that is both beautiful and insightful.Her descriptions are vivid and detailed, painting a picture in the reader"s mind that is both familiar and unique.She has a talent for capturing the essence of a moment, whether it"s the excitement of a carnival or the stillness of a quiet evening at home.Another thing that stands out to me about Qijun"s prose is its warmth.She writes about her family and friends with such affection thatit"s impossible not to feel a connection to them.Her prose is filled with moments of tenderness and compassion, reminding us of the importance of human connection and the power of love.Overall, I found Qijun"s prose to be a moving and thought-provoking read.Her ability to convey complex emotions and experiences through simple, everyday language is truly impressive.Her writing makes me think about my own life and the people and moments that matter to me.It"s a reminder of the beauty that can be found in the ordinary and the power of storytelling to connect us all.中文文档:读完琦君的散文,我对其简练而深刻的文风印象深刻。

充满爱意和温情的生命之旅──浅谈琦君散文的艺术风格

充满爱意和温情的生命之旅──浅谈琦君散文的艺术风格

现当代文学充满爱意和温情的生命之旅──浅谈琦君散文的艺术风格袁子雅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摘要:作为著名当代女作家,琦君的散文无疑是其文学作品中的重要构成部分。

基于此,本文主要针对琦君的生平进行分析,以时间为线,分别从创作初期至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八十年代、九十年代至今这几个时段,细化阐述琦君各时期的散文作品,分析其散文中的艺术风格,以揭示琦君散文中独到之处与颇具个人风格的情感魅力。

关键词:琦君;《一朵小梅花》;《一袭青衫》自1949年中国历史大裂变以来,赶赴台湾的琦君远离家乡,开始了近半个世纪的文学创作。

散文、小说是琦君的主要作品。

与小说相比,散文以琦君的生命体验为基础,凝结了琦君人生观、生活态度、旧事回忆等精髓。

她在自己的散文作品中情真意切地歌颂着隐藏于日常生活及琐碎小事中的美好人性和美好世界。

一、琦君生平琦君原名潘希真,浙江温州市瓯海区人,早年就读于教会中学,毕业于杭州之江大学中文系,大学毕业后曾于上海汇文女中任职。

自1949年琦君赴台湾开始,便正式以散文开始了其创作生涯。

琦君的散文主要有《细雨灯花落》、《琦君小品》、《溪边琐语》、《桂花雨》、《三更有梦书当枕》等。

琦君的散文中富含着真挚的情感,这些情感来自对两岸相隔的故乡之情,来自故乡与同年的纯真怀念,也来自琦君骨子里的艺术文雅气息。

二、琦君散文的艺术风格这里以时间线为媒介,分析琦君散文的艺术风格:(一)创作初期至六十年代在这一时代,琦君的散文作品多以思亲、怀旧为主。

在《一朵小梅花》中,琦君用简约的笔触描述了小梅花发簪原是父母结婚时父亲赠与母亲的礼物,在婚姻生活中,当他们的情感日渐疏远时,母亲绣了一方梅花发簪图案的手帕作为父亲的生日礼物,但父亲却未能如母亲所希冀的一般回忆起他们曾经的情感。

直至晚年病重,父亲才猛然醒悟母亲的爱,他印象中关于小梅花的记忆也全部复苏,父亲望向母亲的眼神里,又如多年前一般充满柔情与爱意。

琦君的散文中充斥着她善于包容、善于理解的温存情怀,其优美的笔调将生活中的单调、琐碎消除,凸显出平凡生活中的人性光芒。

琦君散文精选读后感

琦君散文精选读后感

琦君散文精选读后感
《琦君散文精选》是一本集合了琦君先生优秀散文作品的精选集,其中包括了他多年来的心得体会和对生活的感悟。

读完这本书后,我深受启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首先,琦君先生的散文给人一种清新淡雅的感觉。

他善于用简洁明快的文字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不做作,不浮夸,却能触动人心。

在他的笔下,平凡的生活变得有趣而美好,每一个细微的感动都被他用文字定格成永恒的画面。

读着他的文字,仿佛置身于一片清新的田园,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和纯粹。

其次,琦君先生的散文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关怀。

他在作品中表达了对家庭、友情、爱情的独特理解,让人感受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关怀。

他用自己的文字温暖了无数读者的心灵,让人感受到了生活的温暖和美好。

最后,琦君先生的散文给人以深刻的思考。

他在作品中不仅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关怀,更在文字中蕴含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他用文字描绘了人生的曲折和坎坷,让人感受到了生活的无常和变化。

他的作品让人深刻地思考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让人
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珍惜身边的人和事。

通过阅读《琦君散文精选》,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和
纯粹,感受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关怀。

琦君先生的散文作
品不仅给人以启迪和感动,更让人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希望他的作品能够继续感动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感受到生活的美
好和纯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人心者莫善于情——论琦君散文的别样情味作者:魏宇琪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6年第10期摘 ; 要:琦君散文具有别样的情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零星片段的回忆叙述里,将深沉而温柔的父爱娓娓道来;二是用真挚热烈的语言,书写着对故乡山水和童年生活诗一般的记忆,表现出对故乡的深情眷恋;三是以真诚、博大的爱心对待底层人物,表现出对于社会弱势群体的悲悯情怀。

关键词:琦君散文;父爱;乡愁;悲悯情怀中图分类号:I207 ; ; ;文献标识码:A ; ; ;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30-0001-03琦君(1917-2006年),原名潘希真,当代著名的台湾女作家、散文家,被誉为“台湾文坛上闪亮的恒星”。

琦君自己曾说过:“情之所至,意之所极,然后发为文章。

”所以她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用情至深,具有温柔敦厚、晶莹清澈、典雅隽永的特色。

琦君用散文开拓了一个有情世界,她以细腻的情感、委婉的文笔、独特的风韵书写着思乡怀旧、母爱母心。

无论是台湾还是大陆,大多数研究琦君的学者,都是集中关注着她散文中所塑造的“怀旧”和“母心”主题,亦或是从中国古典文化中解读琦君其文的美学特质和宗教哲学,又或是仅仅解读琦君的作品,分析琦君散文的结构特色。

而笔者认为,对于琦君笔下不显露的父爱、别致的乡愁以及对底层人物的关怀,正恰恰是琦君散文里散发的别样的情味。

一、“母心”光环下似淡实醇的父爱母亲是琦君思乡怀旧散文的重要源泉,她写尽了母亲勤劳而又悲苦的一生,把对母亲炽热的爱和强烈的思念都在笔端从容不迫的铺成展开。

相比之下,父亲却鲜少被提起,往往只是作为陪衬来充当文章角色或用来反衬对母亲的无情。

其实,琦君对父亲也是十分敬爱,她在感受母亲对父亲无声的爱里理解父亲,在感受父亲对自己及兄弟无比的疼爱里感激父亲。

自始至终,琦君都是带着一颗至诚、致敬的心去深入浅出的传达缱绻之情,体会似淡实醇的父爱,所以在她的散文中没有激烈的情感表达或情绪抒发,总是笔随情到,适度而止。

(一)母亲对父亲无声的爱在琦君的作品里常常可以看到她惋叹母亲在婚姻中的不幸,埋怨父亲对母亲的无情,而自甘淡泊的母亲因为受到冷落变得郁郁不乐,“脸容已不像在乡下厨房里忙来忙去时那么丰润亮丽了”①。

母亲总是隐忍善良,处世态度也是:若要足时今足矣。

当她问母亲因为什么而满足时,母亲回答说:“有你爸爸从前对我的好处。

”②所谓的好处也就是父亲在新婚时送母亲的金手表,当有人想要见识一下时,“母亲就会把一只油腻的手,用稻草灰泡出来的碱水洗得干干净净,才上楼去从枕头下郑重其事地捧出那只长长的丝绒盒子,轻轻地放在桌面上,打开来给大家看。

”③年复一年,母亲无怨无悔地过着平淡的生活,操持家中琐事,竭心尽力为丈夫打点生活。

在《一朵小梅花》中,琦君描写父亲得病后的最后几年,终于懂得了母亲的好,“他一天天的更怀念旧日淳朴的农村生活,也一天天的更体验到母亲对他宽大无底的爱。

我时常看待这一对两鬓苍然的老伴儿,泪眼相看,却又相视而笑。

”④琦君运用直白素描的手法,平淡自然的描写出了母亲对父亲无声的爱,也体会到洗尽铅华、历经沧桑后的父亲在晚年对母亲的理解、深情和愧疚。

(二)“我”眼中的父亲形象琦君的父亲潘鉴宗为官多年,家中藏书丰富,酷爱中国古典文学,他对琦君一生的文学爱好有着极大的影响,这表现在琦君许许多多的散文里都有着显而不露的古典韵致。

在幼时的琦君的眼里,父亲是严肃、显赫而威武的,在琦君六岁时便特请私塾教师叶巨雄为她的启蒙老师,真可谓爱之深教亦严。

在《永恒的思念》中,一开篇就为父亲塑造了形象:“那时哥哥和我都还小,每回一听大门口吆喝…师长回来啦!‟就躲在房门角落里,偷看父亲一身威武的军装,踏着高统靴喀嚓喀嚓地进来……一声不响地走进书房去了。

”⑤父亲尽管威严,却也是让她敬佩。

琦君时有与父亲一起吟诗,在《春雪·梅花》中,“我喜欢看刘伯伯借题目喝酒的醉态,我更爱父亲随口吟来的…白话诗‟。

”⑥于是,“我”也学着父亲吟了一首打油诗,父亲连声夸“我”好,虽然刘伯伯严肃教导,但是得到了父亲的肯定,这也影响着琦君后来的创作。

《想念荷花》篇中,与其说琦君想念的是荷花,还不如说是想念父亲。

当父亲笑着问她“新着荷衣人未识,年年湖海客”是什么意思并故作轻松状的时候,她意识到打算辞官隐退的父亲却有着蓦然回首的落寞,于是发出“难道父亲仍有用世之心,只是叹知遇难求吗?”⑦的感叹,对父亲充满了怜惜和心疼。

后来,父亲弃官隐退,却让琦君真切感觉亲近多了,父亲不再是那么显赫、威武,“随着我的长大,爸爸一天天愈加疼爱我起来,他好像是在补偿他从前对我们的忽略和冷漠…我深深感激爸爸对我的慈爱,更了解他无限的慈爱中含有无限的创痛。

”⑧直到后来,父亲在病榻上仍不忘对她谆谆教导,教她分辨人生之中的轻重缓急,教她念佛行善。

在琦君的笔下,父亲,虽算不上朋友,但却是良师。

二、“乡愁”笼罩下别致的眷恋大陆学者樊洛平说:“怀乡是台湾女作家萦绕在心、挥之不去的家园情结。

”⑨琦君是从大陆迁台的新移民女作家,林海音亦是,她们都有着以乡愁为主题的共同诉求。

故乡是人的生命和精神的起源和归宿,琦君作为一个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传统的中国式女作家,在遭罹了远离故土家园的痛楚后,她把心中的郁积用文字抒发,没有刻意呻吟,只是在笔端的祥和里夹杂着淡淡的愁绪,一字一句,乡愁浓重,流露出对故乡眷恋情深。

对比林海音《城南旧事》的“北京乡愁”,琦君的“江南乡愁”却笼罩着别致的疏淡平凡。

(一)乡愁的意蕴林海音在《城南旧事》的“后记”中写到:“每段故事的结果,里面的主角都是离我而去,一直到最后一篇《爸爸的花儿落了》,亲爱的爸爸也离去了,我的童年结束了。

”⑩这样一句话,包含了多少的眷恋与无奈,思念与感伤。

美好的童年一去不复返了,亲人、友人都一一散场离去,作者隐隐约约感受到现实残酷和人生无常,所以《城南旧事》在怀乡忆旧时就有悲剧的意蕴,从而表现出的乡愁是伤感的、惆怅的、无可奈何的。

琦君却在《家乡味》里说“我们从大陆移植来此,匆匆将三十年。

生活上尽管早已能适应,而心灵上又何尝能一日忘怀于故土的一事一物。

水果蔬菜是家乡的好,鸡鱼鸭肉是家乡的鲜。

当然,风景是家乡的美,月是故乡明”11。

琦君像是在寻找家乡的梦,而又好像是家乡的梦萦绕着琦君。

她曾在《烟愁》后记中也这样说:“我常常想,我若能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忘掉故乡,我若能不再哭,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然而,这怎么可能呢?”12无论是写风俗人情,还是写山水风光,琦君在追念故乡生活的散文里,都是以温存之笔,刻画浓浓的难以排遣的思念,能够让读者慢下来,跟随她的心情,并能引起流落他乡的游子的共鸣。

所以,对比之下琦君的“乡愁”是别致的,让人眷恋的,深情而温暖的。

(二)“北京胡同”和“江南美景”林海音笔下的老北京是鲜活的,她在北京胡同里生活成长,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

小英子看到“打糖锣的来了,他的挑子上有酸枣面儿有印花人,有山楂片儿,还有珠串子。

”13平淡的文字满载着老北京的韵味,是作者心底最美好的东西。

“我们从骡马市大街回来,穿过魏然胡同、西草场,到了椿树胡同的井窝子”“从绒线胡同穿过兵部洼,中街,西交民巷,出东郊民巷就是哈德门大街。

”14林海音笔下的这些回忆,叙述中仿佛在带领我们正穿过一条条胡同小巷,听着热闹的叫卖声,地道的京腔,似久违的故人,却又仿佛从未离开。

而琦君笔下的温州,处处洋溢着“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美好气息。

她钟情于江南美景,“西湖似明眸皓齿的佳人,令人满怀喜悦,古寺名塔似遗世独立的高人逸士,引人发思古幽情。

”“杭州的西子湖,风雨阴晴,风光不同,然而我总喜欢在雨中徘徊湖畔。

”“再饮江心寺的回头水,更愿此生幻化为井底清泉,回旋地回到故乡。

”15西湖、苏堤、寺院、江潮…种种美景都令作者魂牵梦萦,家乡山水赋予她才情,她投以真挚的性情写出温暖的乡愁,感触细腻,情愫浓重。

(三)童心视界“童年时代和青年时代对妇女的影响要比对男子的影响深的多。

因为她紧紧局限在自己的历史范围内。

她往往永远不可能摆脱早年生活给她留下的烙印。

”16童年生活在琦君和林海音的心里,都埋下了潜影。

琦君的散文喜欢以时间为经线,以童年的“我”为视角,观察身边的人和事物,文字中的感受也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慢慢表现不同。

年少时,无论是在《下雨天,真好》里展现的雨天不用上学的调皮贪玩,还是在《头发与麦芽糖》里显露的贪吃,亦或是在《春酒》里期盼着过年喝春酒的天真单纯等等,都让人看到在永嘉独特的民俗风情里闪现出一个聪明活泼而又有些调皮贪玩的女孩子形象,有着少年不知愁滋味的天真欢乐。

随着年纪的增长,琦君在文章里还有许多成人的态度,在《眼泪与珍珠》里蕴含的是“泪水和忧患使人变得宽容善良”的生活哲理;在《髻》中表现的是对封建一夫多妻制的控诉和抗议等。

所以,琦君的作品是从儿童视角出发,在时间推移中,感情驾驭着文章结构,更多表现出童年的纯真无邪,传达的是积极向善的态度。

在林海音的《城南旧事》中,作者便是完全换身为英子,以儿童的眼光去看待周遭的人和事,有着女孩子的单纯烂漫,但是展现的也有儿童对成人世界的不理解,如《惠安馆传奇》中写了秀贞由疯到死的悲惨遭遇,大人们要英子远离疯子,而她却根本不理解大人口中的疯子。

相比之下,在琦君的童心视界里,对故乡显现的更多的是追怀和眷恋,给人的是淡雅素静之感。

三、“地位”差距下悲悯的情怀琦君的文字并不华丽,格局也不宏伟,她却在自己的一隅天地里用灵魂写作,把情感打磨。

她总是温柔地讲述苦难,毫不雕饰的把自己内心的体验,变为真切的文章;她用一颗敏感的心,以真挚的笔触写着平常的人和平常的事,抒发着平常人看不到的感情。

阿月是乳母的女儿,作者与她多年未见,十八年后,当她们再见时,阿月竟当面喊出:“大小姐,多年不见了!”17这一声“大小姐”如同鲁迅的《故乡》中的闰土喊“老爷”一样,都震颤着作者和读者的心。

琦君和阿月,一个是官家小姐,一个是农家女孩;鲁迅和闰土,一个是名门之后,一个是长工。

如此相似的人物关系和人物命运,但在琦君和鲁迅笔下所传达出来的感情又是如此的不同。

(一)小人物都安于天命琦君与乳母之女阿月一同长大,后来她去外地求学而阿月嫁作人妇,短短十几年,她和阿月的生活已经有了本质的区别。

七岁时这对小姐妹的第一次重逢,还是充满童稚与天真,可是十八年后,当她们再见时,呈现眼前的阿月“背上背着一个孩子,怀中抱着一个孩子,一袭花布衫裤,像泥鳅似的辫子已经翘翘的盘在后脑。

”18琦君心中阔别数十年再相见的渴望与欣喜,被阿月当面喊出的一声:“大小姐,多年不见了!”变成难过。

晚上琦君和阿月一起睡觉,谈到金手镯的事,她羞赧解释,而“阿月却叹了口气说:…你真命好去上学,我是个乡下女人。

妈说的一点不错,一个人注下的命,就像钉下的秤,一点没得翻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