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景语皆情语

合集下载

一切景语皆情语──赏析《济南的冬天》的抒情艺术

一切景语皆情语──赏析《济南的冬天》的抒情艺术

一切景语皆情语──赏析《济南的冬天》的抒情艺术“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观点,那么你内心缤纷复杂的情感借助于如何样的表达,才能深深地打动人心呢?关于纯粹描写景色的文章,这专门困难。

然而,那些经典作品却能把二者完美地统一起来,达到王国维所说的境域:一切景语皆情语。

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确实是如此的一篇佳作。

在这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里,老舍先生把自己对济南深深的喜爱、颂扬之情淋漓尽致地显露在字里行间。

文中在如数家珍一一道来济南的冬景时,处处都充满着对济南的喜爱和颂扬之情。

他不加掩饰的喜爱源自他的经历。

老舍25岁往常一直在北京生活,1924年应邀去英国任教,在多雾的伦敦生活了六年,回国途中又在新加坡的毒日头下居留了半年。

一回国,就定居济南。

和北京的风沙、伦敦的雾气、新加坡的艳阳相比,济南令他格外地沉醉、不由自主地喜爱。

因此,他爱济南。

就把那份真诚的情感倾注在了文章里。

恰如庄子所言“不精不诚,不能感人”。

唯有情真,方能动人。

本课的抒情艺术堪称经典,可分为两大类:直截了当抒情和间接抒情。

1、直截了当抒发感情:直截了当抒情又叫直抒胸臆,确实是作者直截了当倾吐自己的感情。

开头先生把济南和北平、伦敦、热带进行对比后由衷地说道:“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把自己对济南的喜爱毫无矫饰地表露出来。

在写济南的山时说,“这一圈小山在冬天专门可爱”,“那些小山太秀气”。

如此直诉肺腑,你能够清晰地读到作者的深情与颂扬。

最后在结尾部分写道:“这确实是冬天的济南。

”充分地抒发了“我爱济南的冬天,我爱冬天的济南”的情意,吻合主旨,再次扣题。

要注意的是,所有这些都没有独立存在,差不多上在叙述描写的基础上进行,水到渠成地涌流出来。

2、间接抒发感情:间接抒情是依附于人事,依附于景物,依附于道理的抒情,也确实是通过记叙、描写、议论等方式来表现。

本文要紧是通过描写来抒情,然而,方法不拘一格。

情附于景,通过对景物的描画曲折地表达情感。

一切景语皆情语

一切景语皆情语

一切景语皆情语出自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十》:“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

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这句话高度概括了诗歌中写景、抒情之间的关系,诗词中写景抒情的方式很多,但不论哪种方式最终都是情景合一。

“一切景语皆情语”,这句话通常用于文学作品的评论中,尤其是对散文诗歌的鉴赏。

“景语”指对景物的描摹,“情语”指对情感的抒发和表达。

通常很多文学作品都是借景抒情,以景寓情的,对景物的描写其实旨在表达情感,而非单纯的写景,所以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抒情才是目的,写景只是手段。

情与景是中国传统诗学中的一对重要概念。

诗中之景是由抒情话语组织和表现出来的,被赋予了情感内涵的画面。

诗中景有灵有性,诗中之情,是由景象征性地表现出来的具体情感过程,抒情诗人写景意在言情。

诗中的画面往往比绘画具有更多主观色彩,所以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扩展资料:创作背景: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中国近代最负盛名的一部词话著作。

他用传统的词话形式及传统的概念、术语和思维逻辑,较为自然地融进了一些新的观念和方法,其总结的理论问题又具有相当普遍的意义,这就使它在当时新旧两代的读者中产生了重大反响,在中国近代文学批评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

《人间词话》,在理论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一些问题上颇有创见。

《人间词话》在词论方面超越了浙派和常州派的范围,而其美学观点,一方面受叔本华的影响,一方面又有所突破。

王国维的“无我之境”和“以物观物”直接承继了叔本华的哲学观点。

而其“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故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是后主为人君所短处,亦即为词人所长处。

”“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

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李后主是也。

”这源于叔本华的天才论。

但《人间词话》并没有陷入这种境地而不能自拔。

王国维区分了两种境界,与叔本华不同的是,他没有贬低常人的境界,相反还十分看重,认为“故其入于人者至深,而行于世也尤广。

”王国维一面推重“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一面又推重”客观之诗人,不可不多阅世。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古诗中的景与情+学案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古诗中的景与情+学案

高三二轮复习专题学案: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第二节一切景语皆情语——古诗中的景与情【学习目标】1、了解古诗中景与情的关系2.提高对古诗中景与情的鉴赏能力【学习过程】一、考点解析景情关系(1)结构关系触景生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以景结情。

①触景生情。

诗人见到某一景物,某一场景后,油然而引出的某种情感的抒发。

春晓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②借景抒情。

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

辛弃疾《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③寓情于景是指诗人带若由自己的遭遇或处境而产生的强烈感情(如欢乐、悲哀、苦闷、彷徨等),去观察和描写客观的自然景物,并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这种主观感情熔铸到客观景物的描写之中,以客观之景来寄托感情。

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④以景结情“以景语结情语”(宋,张炎)是古典诗词重要的结构方式之一。

所谓“以景结情”是指以“景物”来传达、折射、暗示(暗喻)出作者的感情、寄托、抱负。

这样做的好处是形象含蓄、耐人咀嚼。

李白《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⑤“借景抒情”与“触景生情”的区别:“借景抒情”是先有情,源情而选景。

“触景生情”是先见景,自然景物的变化触发了作者的联想,触动了作者内在的思想感情。

⑥“借景抒情”与“寓情于景”的区别:“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寓情于景”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离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2)内在联系:①景、情正村;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天涯。

高中语文郁达夫《故都的秋》赏析

高中语文郁达夫《故都的秋》赏析

⾼中语⽂郁达夫《故都的秋》赏析 要想学好⾼中语⽂,课本上的课⽂⼀定要吃透,理解好,因为试卷上的很多题⽬都脱离不了课本。

以下是店铺为您整理的关于⾼中语⽂郁达夫《故都的秋》赏析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的学习有所帮助。

⾼中语⽂郁达夫《故都的秋》赏析 1、正确认识⽂章主线对⽂章的统率作⽤: ⽂章的主线统率全⽂的各个部分。

本⽂贯穿全⽂的情感主线,就是“清、静、悲凉”。

这⾥的“清”是与“浊”相对⽴的,是⼀种清爽、清楚,⽽不是混混沌沌。

正如⽂中所写,南⽅的秋,只能感到⼀点点清凉,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

它像半开半闭的花,微醺的酒,处于模糊与朦胧之中。

⽽北国的秋却是味道⼗⾜的,清清爽爽的。

“静”是宁静、安静,“悲凉”是⼈⼼情在客体上的反射。

⽂章中各个部分均体现着“清”、“静”、“悲凉”的特点。

如写⼩院秋景,那⼩屋是“⼀椽破屋”,墙是“破壁”,⼤环境就是冷落的。

再看天⾊是“很⾼很⾼的碧绿”的天⾊,⽽⼈的活动是“细数⼀丝⼀丝漏下来的⽇光”,“静对”破壁腰中牵⽜花的蓝朵,还有看那⼏缕萧疏的秋草。

不久秋味⼗⾜,⽽且于清闲中流露着⼀缕缕落寞与孤独的伤感。

作者也写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这种以声写静的⽅法更突出了⼩院的寂寞。

这些景物,从声⾳到⾊彩到外形,都在显⽰着全⽂感情的主旋律──清、静、悲凉。

其它⼏幅图画也是如此。

但应注意,“清、静、悲凉”虽然是统率全⽂的,各幅风景图均统⼀在这感情基调中。

但却不可机械地去分析,五幅图景中哪⼀景物是在显⽰清,哪⼀景物是在显⽰静,哪⼀景物是在显⽰悲凉。

这样去分析课⽂,往往会⾛到牵强附会的死胡同之中。

例如分析秋果中的枣树,作者之所以选它,只是因为它在京城⼈家院落中极为普通,⼏乎处处都有,⽽它青中带黄的⾊彩⼜与全⽂情感基调⼀致,⾜以代表作者⼼中的故都秋⾊。

如果⾮要找它哪⾥是清,哪⾥是静,哪⾥是悲凉,就太琐细了,也太主观猜测了。

所以,作者笔下的北京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是体现在五幅秋景图形成的总体氛围中的,这三者间⼜互相包容,互相映衬,清中有静,静中有清,清静中有悲凉,悲凉的外在表现即为清静。

一切景语皆情语——《雨霖铃》佳句赏析

一切景语皆情语——《雨霖铃》佳句赏析
阅笼园山 色
一切景语皆情语
《 雨霖铃》 佳句赏析
口屈培 君
宋代是我国词发展的鼎盛时期, 词人灿 若星河, 作品浩如烟海、 风格异彩纷呈。在这 众多词人中, 提起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柳永, 就 不能不说到《 雨霖铃》说到《 , 雨霖铃》就不能 ,
不称赏一切景语皆情语的“ 念去去千里烟波,
暮霭沉沉楚天阔”和“ ,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 晓风残月”这四句词何以具有如此巨大的艺 。
术魅力?奥妙在于其抒情内涵的含蓄与丰富。 词人在与情人离别之际, 相对无言而泣, 作者以设想之景衬情,选用三种景物表达此
时心情:“ 烟波”“ 、 暮霭”“ 、 楚天”这三种景物 ,
与词人的愁绪有何联系呢?“ 千里烟波”与词
人心头长时间难以排解的惆怅相似;“ 暮霭沉 沉” 傍晚云雾浓重的特点与词人心情的沉 , 重、 压抑相似; “ 楚天阔”楚地天空的空阔辽 ,
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都门帐 饮无绪, 留恋处, 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 竟 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
阔。
多 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 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 应是良 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 更与何
人说 ?
中学语又1 地 c'l:.Ca.I 1 I:l
远与愁绪的无边无际相似。词人用比喻的方
法, 选取这三种有代表性的景物, 充分地表现 了离别的愁绪:如烟波般的绵长, 如沉沉暮霭 般的浓重, 如楚地天空一样无边无际。 作者连
用这些苍茫辽远的景物来衬托 自己只身远
为愁浓。 可是, 醉有醒时, 愁则如李白在《 宣州 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所写:“ 抽刀断水水 更流, 举杯消愁愁更愁” 。经过麻醉后再醒过 来的愁就愈发不能排遣。和眼前最能触动离 愁的景象, 岸边杨柳, 水上微风, 高空残月交 融在一起, 这情景确实难耐。可见这两句中, 词人集中了最能触动离愁的景物人词, 构成 凄凉的意境, 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伤离别的情 怀。 酒醒梦回, 愁绪依然。 值得品味的是醒来 后所见之景, 所感之境。杨柳岸晓风残月” “ 的 景象, 加倍地强化了抒情主人公的离愁别绪。 也会让每位读者置身其中,去感受诗人内心 的那份孤独与凄凉,为词人的处境而愁肠百 结, 潜然泪下。 一切景语皆情语。柳永的《 雨霖铃》 情景 交融, 句句是别, 字字关情, 情为景用, 景为情 设, 艺术上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堪称为后来写

一切情语皆景语

一切情语皆景语

一切景语皆情语语文组:杨晓天出处:王国维先生在他的《人间词话》里写道:“昔人论诗,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品味这话的含意,不外乎两点:一是一切环境描写的文字都是作者表情寄意的载体,都必须为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服务,二是一切景物又必然引起作者情感波动,进而付诸文字,形成景语。

景与情,情与景,二者相因相成,不可分离。

概念解析:1.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

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

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

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2.景物类型: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

天净沙二首一、课前谈话:这节咱们上语文课,上课之前做个调查:你觉得语文课上应该做些什么?[读读、说说、写写……]你希望上语文课应该是一种怎样的感觉?[快乐的、开心的、诗意的、幸福的……对,语文课就应该是一种享受,是书声琅琅的,是幸福的。

我们一起进入语文课堂,走进幸福的语文课堂。

二、初读感知:1、出示文本:天净沙·秋天净沙·秋思[元] 白朴[元] 马致远孤村落日残霞,枯藤老树昏鸦,轻烟老树寒鸦,小桥流水人家,一点飞鸿影下。

古道西风瘦马。

青山绿水,夕阳西下,白草红叶黄花。

断肠人在天涯。

2、诵读《秋》:这是两首元曲,两首小令,曲牌叫“天净沙”。

曲子写得非常好,有颜色、有画面、有情绪,我们好好地来读一读。

一首一首来读。

先读第一首。

请同学们认真地把这首小令读上四遍,前两遍把它读正确,读得字正腔圆,读出节律感,读得有板有眼;后两遍把自己从曲子里看到的色彩、画面读出来,把你感受到的情绪,哪怕是一点点的感觉,读进去。

明白了吗?开始。

·交流:朗读:预设1、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真好,就这种感觉,你再来读一遍。

一切景语皆情语

一切景语皆情语

一切景语皆情语清代著名诗人、学者王国维先生在他的《人间词话》里写道:“昔人论诗,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品味这话的含意,不外两点:一是一切写景状物的文字都是作者表情寄意的载体,二是一切景物又必然引起作者情感波动,进而付诸文字,形成景语。

景与情,情与景,二者相因相成,不可分离。

所以,清代的另一位学问大家王夫之说:“情景名为二,实不可离……巧者则情中景,景中情。

”人生活在尘世,也可说生活在“景”中,四时变化,雨雪风云,草木荣枯,鱼虫出没,无不直接或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和情感。

秋风肃杀,万物凋零,树叶纷落,常常使人产生悲伤的情绪;春风和煦,百花盛开,翠柳依依,又常使人心旷神怡,付诸笔端,岂不就是动人的情语?故曰“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景是存在于人的意志之外的客体,而置身景中的人是有情的,所谓“触景生情”,只是外界之景作用于人的感官,触发了人的联想,于是七情六欲就“生”出感来了。

因此,人不同,景不同,时世不同,情也就不会相同。

即使面对同一景,由于时世不同,际遇不同,生出的情也大不相同。

同样是咏春,身任治世太守的白居易欣赏的是西湖早春,“莺争暖树”,“燕啄新泥”,“乱花渐欲迷人眼”,一派生机,诗人“行不足”’,欣悦无比。

而身逢乱世的诗人杜甫看到的却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片凄凉,以至见花流泪,闻鸟心惊。

他忧国忧民,苦念家人,痛人肝肠。

沦为阶下囚的南唐后主李煜更是怕见春色,“触目愁肠断”,每日“以泪洗面”,吟出的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千古悲歌……这真是景物无意而人多情,触景生情,景因人异,千古亦然。

因此,花好月圆只使阖家团聚的人更生快慰,而使家破人亡流落在外的人更生凄惶;恶风苦雨令跋涉在外的游子痛苦凄凉,而对踌躇满志的进取者来说,未必不能激发斗志。

有钱且有闲的才子佳人敏感风花雪月,而“焦虑不堪的穷人甚至对最美好的景色也没有感觉”(马克思)。

归根到底,一切文章诗词都是言志抒情的,然而文人雅士皆不屑于直言其志和情,而他们的心声我们又分明听得真切,即使“怀抱琵琶半遮面”我们也能略见他们的倩影。

一切景语皆情语

一切景语皆情语

学习方法报社全新课标理念,优质课程资源一切景语皆情语杜甫作《春望》时,正被安史叛军所俘,身陷长安,所以心中充满了忧国忧民的苦闷。

带着这种情绪,诗人放眼春天已经到来的长安城,借景抒情,感慨万千。

触景生情,情寓景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国破”是写国都沦陷,城池残破,令人触目惊心。

一个“破”字,言简意赅,与“山河在”形成反差,山河依旧,而世事变迁,怎能不令人无限感伤!一个“深”字突出了草木非常茂盛的特点,描绘出荒草遍地,林木苍苍,一片荒芜的情景,令人满目凄然。

面对此景,诗人内心的忧伤痛苦便不难想象。

以美景衬哀情★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鲜花盛开本是赏心悦目的,却因为“伤感”而“落泪”;鸟儿鸣叫本是婉转动听的,却因为“恨别”而“惊心”。

这两句诗中,一个“溅”字道出了诗人的万千伤感,一个“惊”字道出了诗人的无限凄凉!正因为心中充满忧伤愁苦,所以平时看来美好的事物,不但不能带来愉悦,反而令人忧伤,这就是“以美景衬哀情”的表达效果。

——赏析《春望》借景抒情手法一首感怀诗,字字显忧愁——探究《泊秦淮》的情感表达《泊秦淮》是诗人夜泊秦淮河时的触景感怀之作,诗人以在秦淮河畔看到的官僚权贵的纸醉金迷的生活,讽刺了他们醉生梦死的腐败行径,表达了诗人感时忧国的情怀。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诗的前两句写景叙事,诗人先竭力渲染水边夜色的清淡冷寂,“烟”“水”“月”“沙”由两个“笼”字联系起来,融合成一幅朦胧寂寥的水色夜景图;接着叙事,点明时间、地点,引出后面两句论述。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诗的后两句感怀抒情,诗人“近酒家”引出商女之歌,由歌曲之靡靡,牵出“不知亡国恨”,抨击豪绅权贵沉溺于声色,含蓄深沉;由“亡国恨”推出“后庭花”的曲调,借陈后主之实,鞭笞晚唐权贵的荒淫,犀利深刻。

《泊秦淮》将晚唐社会危机四伏的情景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赤胆忠心舍生取义——简析《过零丁洋》《过零丁洋》这首诗真实地再现了诗人辛苦战斗的一生和对国家的赤胆忠心,以及舍生取义的伟大精神,读来震撼人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切景语皆情语
《一切景语皆情语》 (网文:化谷金青远,云雀整理)
清代著名诗人、学者王国维先生在他的《人间词话》里写道:“昔人论诗,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品味这话的含意,不外两点:
一是一切写景状物的文字都是作者表情寄意的载体,
二是一切景物又必然引起作者情感波动,进而付诸文字,形成景语。

景与情,情与景,二者相因相成,不可分离。

所以,清代的另一位学问大家王夫之说:“情景名为二,实不可离……巧者则情中有景,景中有情。


人生活在尘世,也可说生活在“景”中,四时变化,雨雪风云,草木荣枯,鱼虫出没,无不直接或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和情感。

秋风肃杀,万物凋零,树叶纷落,常常使人产生悲伤的情绪;春风和煦,百花盛开,翠柳依依,又常使人心旷神怡,付诸笔端,岂不就是动人的情语?故曰“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景是存在于人的意志之外的客体,而置身景中的人是有情的。

所谓“触景生情”,只是外界之景作用于人的感官,触发了人的联想,于是人的七情六欲就“生”出感来了。

因此,人不同,景不同,时世不同,情也就不会相同。

即使面对同一景,由于时世不同,际遇不同,生出的情也大不相同。

同样是咏春,身任治世太守的白居易欣赏的是西湖早春: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乳燕啄新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野草才能没马蹄。


早莺:初春时早来的黄莺。

争暖树:争着飞到向阳的树枝上去。

新燕:刚从南方飞回来的燕子。

“莺争暖树”,“燕啄新泥”,“乱花渐欲迷人眼”,一派生机,诗人“行不足”’,欣悦无比。

而身逢乱世的诗人杜甫看到的却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片凄凉,以至见花流泪,闻鸟心惊。

他忧国忧民,苦念家人,痛人肝肠。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国都已被攻破,只有山河依旧存在,春天的长安城满目凄凉,到处草木丛生。

繁花也伤感国事,难禁涕泪四溅,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增离恨。

沦为阶下囚的南唐后主李煜更是怕见春色,“触目愁肠断”,每日“以泪洗面”,吟出的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千古悲歌……这真是景物无意而人多情,触景生情,景因人异,千古亦然。

李煜的《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后主的绝命词,在写下这首《虞美人》后,宋太宗恨其“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之词而毒死了他。

写的是处于“故国不堪回首”的境遇下,愁思难禁的痛苦。

全词不加藻饰,不用典故,纯以白描手法直接抒情,寓景抒情,通过意境的创造以感染读者,集中地体现了李煜词的艺术特色。

以“一江春水向东流”比愁思不尽,贴切感人。

因此,花好月圆只使合家团聚的人更生快慰,而使家破人亡流落在外的人更生凄惶;恶风苦雨令跋涉在外的游子痛苦凄凉,而对踌躇满志的进取者来说,未必不能激发斗志。

有钱且有闲的才子佳人敏感风花雪月,而“焦虑不堪的穷人甚至对最美好的景色也没有感觉”(马克思)。

归根到底,一切文章诗词都是言志抒情的,然而文人雅士皆不屑于直言其志和情,而他们的心声我们又分明听得真切,即使“怀抱琵琶半遮面”我们也能略见他们的倩影。

他们将自己的的情缕织入了景的彩绣,情语成了景语,景语也就是情语了。

因此,屈原描述溆浦的“深林”、“霰雪”、“猿狖”,以阴暗险恶的景物象征了自己的的际遇,表达了无尽的悲愤;
李白彩绘天姥山的仙境,以云君降临、虎鸾欢迎寄托了对美好社会的憧憬;
鲁迅先生沉吟“风雨如盘暗故园”,抒发的是拯救中华的求索;
而伟大领袖毛泽东歌颂的“北国风光”、“江山如画”,激扬的是“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革命豪情!
在诗人的眼中,一切外物都是有情有意的活物,与自己休戚相关,物我同一。

他们能与景物交谈,也能以景抒情达意,传给读者,把人们引入景的世界、情的天地。

诗词写景也是如此,散文小说写景也大致如此。

唐宋八大家的很多写景名篇千古流传,近代、现代很多优秀作家的写景篇章也不逊古人,我们已读得不少。

谎言老师昨天说: 大家切记,对联,一定要把出句的景语,转变为你对句的情语,要转换为你情感的铺垫,如果一味的对景语,那样宕开不足。

那么,景语和情语的来源在哪里呢?
在于我们的阅历和知识面! 阅历好知识的来源又在哪里呢?
在于我们对生活的观察和学习!当我们感觉到“词穷”时, 词汇量不够的时候, 就是我们对
生活的阅历和观察不够。

那么, 怎么办?
方法其实有很多, 阅历不够, 就要多学,主动去学习。

什么都学点, 书法、绘画、养花、去旅游、读书等等、、、不一定要太精, 当然, 能精更好, 触类可以旁通嘛! 增加阅历!
其中, 我们还可以去借助一下古诗词, 在古诗词中去感受、去寻找、去拓展, 把古人或者说别人的阅历和经验, 毫不客气地拿来, 让自己受益。

除了对生活细致的观察,再加上对古诗词的阅读、体会, 用古诗词中的词汇,来丰富自己, 为自己的词汇做好积累。

“唉, 道理, 我是知道的, 可平时使足了劲也是还宕开不足, 这就是练习和积累少了的表现! 我想大家也要同感吧。


“一切景语皆情语”,千古亦然,中外亦然,让我们谨记这条名言,评价他人,也开启自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