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景语皆情语
一切景语皆情语作文400字

一切景语皆情语作文400字•相关推荐一切景语皆情语作文400字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写过作文,肯定对各类作文都很熟悉吧,作文是由文字组成,经过人的思想考虑,通过语言组织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文体。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一切景语皆情语作文400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切景语皆情语作文400字1如今的我们,快乐地生活在这个和平的世界上,相安无事,不曾有过很大的烦恼和悲伤,无法去真正体会当时打仗的时候,同伴之间生离死别的沉痛感受。
可是,如果我们愿意去遐想一下,就会发现,如今我们所拥有的一切是多么美好。
我们生活在这太平盛世,过得是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可你有没有想过,当一切美好都迎来了结局,世界发生了极大的扭转与改变,无忧无虑,甚至可以说是“无知”的我们,该怎么办?是继续相安无事、苟且偷生的活下去,还是英勇地拿起武器,保卫这个守护了我们千年的美好家园?或许这一切离我们来说还是太遥远,可要知道,纵使有万分之一的可能性,我们也不能太深地沉浸在这和平的世界给我们创造的蜜罐温床中,要时刻谨记自己诞生在这个世界上不是来享受荣华富贵的,长大以后的我们应该要为祖国做出奉献,这才是我们生下来的真正使命。
当一切迎来结局,美好走到了终点,我们一定不要沉浸在伤痛中,而是应该勇猛地保卫这个让我们成长的家园。
一切景语皆情语作文400字2一切景语皆情语。
——题记在文学作品的评论中,总会看到这样一句话:“一切景语皆情语。
”字面意思解释有两点:一是一切环境描写的文字都是作者表情寄意的载体,都必须为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服务,二是一切景物又必然引起作者情感波动,进而付诸文字,形成景语。
一切的景物都会引起人们的心情的.变化,作者将景物付诸笔端,形成了景语,而这景语,寄托了作者的心情。
有时,即使是艳阳高照的好天气,心情不好的我们看到也会觉得乌云密布;有时,即使是阴雨连绵的天气,心情好的我们也会认为晴空万里。
一切景语皆情语──赏析《济南的冬天》的抒情艺术

一切景语皆情语──赏析《济南的冬天》的抒情艺术“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观点,那么你内心缤纷复杂的情感借助于如何样的表达,才能深深地打动人心呢?关于纯粹描写景色的文章,这专门困难。
然而,那些经典作品却能把二者完美地统一起来,达到王国维所说的境域:一切景语皆情语。
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确实是如此的一篇佳作。
在这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里,老舍先生把自己对济南深深的喜爱、颂扬之情淋漓尽致地显露在字里行间。
文中在如数家珍一一道来济南的冬景时,处处都充满着对济南的喜爱和颂扬之情。
他不加掩饰的喜爱源自他的经历。
老舍25岁往常一直在北京生活,1924年应邀去英国任教,在多雾的伦敦生活了六年,回国途中又在新加坡的毒日头下居留了半年。
一回国,就定居济南。
和北京的风沙、伦敦的雾气、新加坡的艳阳相比,济南令他格外地沉醉、不由自主地喜爱。
因此,他爱济南。
就把那份真诚的情感倾注在了文章里。
恰如庄子所言“不精不诚,不能感人”。
唯有情真,方能动人。
本课的抒情艺术堪称经典,可分为两大类:直截了当抒情和间接抒情。
1、直截了当抒发感情:直截了当抒情又叫直抒胸臆,确实是作者直截了当倾吐自己的感情。
开头先生把济南和北平、伦敦、热带进行对比后由衷地说道:“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把自己对济南的喜爱毫无矫饰地表露出来。
在写济南的山时说,“这一圈小山在冬天专门可爱”,“那些小山太秀气”。
如此直诉肺腑,你能够清晰地读到作者的深情与颂扬。
最后在结尾部分写道:“这确实是冬天的济南。
”充分地抒发了“我爱济南的冬天,我爱冬天的济南”的情意,吻合主旨,再次扣题。
要注意的是,所有这些都没有独立存在,差不多上在叙述描写的基础上进行,水到渠成地涌流出来。
2、间接抒发感情:间接抒情是依附于人事,依附于景物,依附于道理的抒情,也确实是通过记叙、描写、议论等方式来表现。
本文要紧是通过描写来抒情,然而,方法不拘一格。
情附于景,通过对景物的描画曲折地表达情感。
一切景语皆情语——简述写景抒情散文情与景的关系

春 夏秋 冬 , 时 审 美 特 性 的 变 化 与 作 者 审 美 情 感 的 变 异 是 互 生 互 动 现 实 、 想 超 脱 现 实 而 又 无 法 超 脱 的 苦 闷心 情 。 文 中 以景 显 情 是 其 主 要 写 四 幻 的 。 它 主要 有 两种 表 现 形 式 : 是 以 景 显 情 , 是 由 景 及 人 ; 是 以情 驭 作 特 点 。 出 门 时— — 不 宁静 ; / 路 上— — 得 到 自 由 , 脱 现 实 ; 赏 荷 塘 一 这 二 在 J 、 超 欣
抒发 的一种作 文技 法 “ 生如酒 自斟酌 , 章似茶 随调和 。 如 何鉴 赏和写好 一篇 写景抒 情散 文?重点就在 于把握 好 情与景 的关 系。 人 文 ” 笔 者 以 写景 抒 情 散 文《 都 的秋 》 《 塘 月 色》 故 、荷 为例 , 简述 这 两 种 表 现 形 式 。 从 而 以点 代 面 , 析 写景 抒 情 散 文情 与 景 的 关 系。 分
面 , 既 随物 以 宛 转 ; 心 另一 方 面 , 亦 与 心 而 徘 徊 。 这 种 心 物 的 交 融 就 促 成 物 了作 品 中情 景 交融 的 艺 术效 果 。 我 们 再 来 看 朱 自 清 先 生 的 散 文 《 塘 月 色 》。《 塘 月 色 》 谓 是 现 代 荷 荷 可 写 景抒 情 散 文 的 代 表 作 品 。 写 景 中 , 婉 而 曲折 的 表 达 了 朱 自清 先 生 不 满 委
则有 了专 门的名称——杂 文, 也从散 文中分 了出来 , 剩下的 只有抒情散 文 ,
这就 是 狭 义 的散 文 。
《 故都 的秋》 系郁达夫在对故 都北平 的秋景 细腻描 摹中流露 出 自己内
心 的眷 恋 和 寂 寞 之情 的 作 品 , 现 出 这 位 文 人 当 时 的 处 境 和 浓 重 的 “ 观 体 主
一切景语皆情语

龙源期刊网 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李奇钊来源:《作文周刊·小学四年级版》2011年第09期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
”《古诗三首》写的都是诗人眼中或心中的美景,但因诗人各自的遭遇不同,心境不同,美景在诗人笔下就呈现出了不同的色彩。
《独坐敬亭山》这首诗,从“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可以看出,敬亭山很美,只是李白孤身一人,没有心思欣赏美景,这和诗人当时的境遇是分不开的。
那时,李白在政治上受挫后,被迫离开长安,过了长达十年的漂泊生活。
在长期的漂泊生活中,他感受到了世态的炎凉,倍感孤独寂寞。
因此他通过众鸟高飞、孤云闲浮、人与山“相看两不厌”来表达自己的抱负不能得到施展和有志难酬的无奈,读起来使人产生一种失落、孤独之感。
《望洞庭》这首诗,诗人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通过“潭面无风镜未磨”和“白银盘里一青螺”来表现洞庭湖的美!诗人通过敏锐的观察,用准确的比喻句生动地描绘了洞庭湖那美妙的秋月风光,抒发了自己轻松愉快的心情。
因为当时的刘禹锡是在去和州任职的路上,他踌躇满志,于是在路过洞庭湖时,便用生动形象的诗句表达了自己欢快的心情。
《忆江南》一诗描写的是江南美景,“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太阳升起来了,江边的鲜花比火还要红艳,春天到了,江水碧绿得像蓝草一样。
从“能不忆江南”一句,可以体会到诗人对江南美景的一往情深。
白居易曾在江南做官十年,为人民做了很多好事,江南人民与他有着深厚的感情。
因此,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和对江南人民的怀念之情。
学习古诗不仅要理解诗中所描绘的美景,还要结合诗人当时的遭遇和心境,才能深刻体会到诗人的情感。
可见,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所写的每一处景色,都饱含着他们浓浓的情感。
(链接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
一切景语皆情语

一切景语皆情语出自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十》:“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
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这句话高度概括了诗歌中写景、抒情之间的关系,诗词中写景抒情的方式很多,但不论哪种方式最终都是情景合一。
“一切景语皆情语”,这句话通常用于文学作品的评论中,尤其是对散文诗歌的鉴赏。
“景语”指对景物的描摹,“情语”指对情感的抒发和表达。
通常很多文学作品都是借景抒情,以景寓情的,对景物的描写其实旨在表达情感,而非单纯的写景,所以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抒情才是目的,写景只是手段。
情与景是中国传统诗学中的一对重要概念。
诗中之景是由抒情话语组织和表现出来的,被赋予了情感内涵的画面。
诗中景有灵有性,诗中之情,是由景象征性地表现出来的具体情感过程,抒情诗人写景意在言情。
诗中的画面往往比绘画具有更多主观色彩,所以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扩展资料:创作背景: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中国近代最负盛名的一部词话著作。
他用传统的词话形式及传统的概念、术语和思维逻辑,较为自然地融进了一些新的观念和方法,其总结的理论问题又具有相当普遍的意义,这就使它在当时新旧两代的读者中产生了重大反响,在中国近代文学批评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
《人间词话》,在理论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一些问题上颇有创见。
《人间词话》在词论方面超越了浙派和常州派的范围,而其美学观点,一方面受叔本华的影响,一方面又有所突破。
王国维的“无我之境”和“以物观物”直接承继了叔本华的哲学观点。
而其“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故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是后主为人君所短处,亦即为词人所长处。
”“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
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李后主是也。
”这源于叔本华的天才论。
但《人间词话》并没有陷入这种境地而不能自拔。
王国维区分了两种境界,与叔本华不同的是,他没有贬低常人的境界,相反还十分看重,认为“故其入于人者至深,而行于世也尤广。
”王国维一面推重“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一面又推重”客观之诗人,不可不多阅世。
一切情语皆景语

一切景语皆情语语文组:杨晓天出处:王国维先生在他的《人间词话》里写道:“昔人论诗,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品味这话的含意,不外乎两点:一是一切环境描写的文字都是作者表情寄意的载体,都必须为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服务,二是一切景物又必然引起作者情感波动,进而付诸文字,形成景语。
景与情,情与景,二者相因相成,不可分离。
概念解析:1.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
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
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
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2.景物类型: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
天净沙二首一、课前谈话:这节咱们上语文课,上课之前做个调查:你觉得语文课上应该做些什么?[读读、说说、写写……]你希望上语文课应该是一种怎样的感觉?[快乐的、开心的、诗意的、幸福的……对,语文课就应该是一种享受,是书声琅琅的,是幸福的。
我们一起进入语文课堂,走进幸福的语文课堂。
二、初读感知:1、出示文本:天净沙·秋天净沙·秋思[元] 白朴[元] 马致远孤村落日残霞,枯藤老树昏鸦,轻烟老树寒鸦,小桥流水人家,一点飞鸿影下。
古道西风瘦马。
青山绿水,夕阳西下,白草红叶黄花。
断肠人在天涯。
2、诵读《秋》:这是两首元曲,两首小令,曲牌叫“天净沙”。
曲子写得非常好,有颜色、有画面、有情绪,我们好好地来读一读。
一首一首来读。
先读第一首。
请同学们认真地把这首小令读上四遍,前两遍把它读正确,读得字正腔圆,读出节律感,读得有板有眼;后两遍把自己从曲子里看到的色彩、画面读出来,把你感受到的情绪,哪怕是一点点的感觉,读进去。
明白了吗?开始。
·交流:朗读:预设1、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真好,就这种感觉,你再来读一遍。
一切景语皆情语

一切景语皆情语清代著名诗人、学者王国维先生在他的《人间词话》里写道:“昔人论诗,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品味这话的含意,不外两点:一是一切写景状物的文字都是作者表情寄意的载体,二是一切景物又必然引起作者情感波动,进而付诸文字,形成景语。
景与情,情与景,二者相因相成,不可分离。
所以,清代的另一位学问大家王夫之说:“情景名为二,实不可离……巧者则情中景,景中情。
”人生活在尘世,也可说生活在“景”中,四时变化,雨雪风云,草木荣枯,鱼虫出没,无不直接或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和情感。
秋风肃杀,万物凋零,树叶纷落,常常使人产生悲伤的情绪;春风和煦,百花盛开,翠柳依依,又常使人心旷神怡,付诸笔端,岂不就是动人的情语?故曰“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景是存在于人的意志之外的客体,而置身景中的人是有情的,所谓“触景生情”,只是外界之景作用于人的感官,触发了人的联想,于是七情六欲就“生”出感来了。
因此,人不同,景不同,时世不同,情也就不会相同。
即使面对同一景,由于时世不同,际遇不同,生出的情也大不相同。
同样是咏春,身任治世太守的白居易欣赏的是西湖早春,“莺争暖树”,“燕啄新泥”,“乱花渐欲迷人眼”,一派生机,诗人“行不足”’,欣悦无比。
而身逢乱世的诗人杜甫看到的却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片凄凉,以至见花流泪,闻鸟心惊。
他忧国忧民,苦念家人,痛人肝肠。
沦为阶下囚的南唐后主李煜更是怕见春色,“触目愁肠断”,每日“以泪洗面”,吟出的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千古悲歌……这真是景物无意而人多情,触景生情,景因人异,千古亦然。
因此,花好月圆只使阖家团聚的人更生快慰,而使家破人亡流落在外的人更生凄惶;恶风苦雨令跋涉在外的游子痛苦凄凉,而对踌躇满志的进取者来说,未必不能激发斗志。
有钱且有闲的才子佳人敏感风花雪月,而“焦虑不堪的穷人甚至对最美好的景色也没有感觉”(马克思)。
归根到底,一切文章诗词都是言志抒情的,然而文人雅士皆不屑于直言其志和情,而他们的心声我们又分明听得真切,即使“怀抱琵琶半遮面”我们也能略见他们的倩影。
一切景语皆情语

学习方法报社全新课标理念,优质课程资源一切景语皆情语杜甫作《春望》时,正被安史叛军所俘,身陷长安,所以心中充满了忧国忧民的苦闷。
带着这种情绪,诗人放眼春天已经到来的长安城,借景抒情,感慨万千。
触景生情,情寓景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国破”是写国都沦陷,城池残破,令人触目惊心。
一个“破”字,言简意赅,与“山河在”形成反差,山河依旧,而世事变迁,怎能不令人无限感伤!一个“深”字突出了草木非常茂盛的特点,描绘出荒草遍地,林木苍苍,一片荒芜的情景,令人满目凄然。
面对此景,诗人内心的忧伤痛苦便不难想象。
以美景衬哀情★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鲜花盛开本是赏心悦目的,却因为“伤感”而“落泪”;鸟儿鸣叫本是婉转动听的,却因为“恨别”而“惊心”。
这两句诗中,一个“溅”字道出了诗人的万千伤感,一个“惊”字道出了诗人的无限凄凉!正因为心中充满忧伤愁苦,所以平时看来美好的事物,不但不能带来愉悦,反而令人忧伤,这就是“以美景衬哀情”的表达效果。
——赏析《春望》借景抒情手法一首感怀诗,字字显忧愁——探究《泊秦淮》的情感表达《泊秦淮》是诗人夜泊秦淮河时的触景感怀之作,诗人以在秦淮河畔看到的官僚权贵的纸醉金迷的生活,讽刺了他们醉生梦死的腐败行径,表达了诗人感时忧国的情怀。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诗的前两句写景叙事,诗人先竭力渲染水边夜色的清淡冷寂,“烟”“水”“月”“沙”由两个“笼”字联系起来,融合成一幅朦胧寂寥的水色夜景图;接着叙事,点明时间、地点,引出后面两句论述。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诗的后两句感怀抒情,诗人“近酒家”引出商女之歌,由歌曲之靡靡,牵出“不知亡国恨”,抨击豪绅权贵沉溺于声色,含蓄深沉;由“亡国恨”推出“后庭花”的曲调,借陈后主之实,鞭笞晚唐权贵的荒淫,犀利深刻。
《泊秦淮》将晚唐社会危机四伏的情景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赤胆忠心舍生取义——简析《过零丁洋》《过零丁洋》这首诗真实地再现了诗人辛苦战斗的一生和对国家的赤胆忠心,以及舍生取义的伟大精神,读来震撼人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切景语皆情语一、概述“一切景语皆情语”出自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十》:“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
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意思是以前人们讨论诗词,都会有写景的语言,写感情的语言,殊不知所有的写景的语言都是为了表达情感。
这句话高度概括了诗歌中写景、抒情之间的关系,诗词中写景抒情的方式很多,但不论哪种方式最终都是情景合一。
二、情与景的关系从情与景的组合方式上看,诗歌中的情景关系主要有以下几种:(一)先景后情,触景生情。
诗歌先有景后有情,由景及情,情因景生。
人物一开始心情是比较平静的,由于收到外界景物的刺激,激起感情。
如王昌龄《闺怨》中:“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就是因为目光所及处见到杨柳,才生发出悔恨思念之情。
(二)先情后景,缘情写景。
就是情在景先,先有情,后有景,由情及景,是“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景的设置总是以情为转移的,所谓“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
这也就是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溅泪的惊心的不是花不是鸟鸣,而是因为作者内心充满着忧心伤感,离别愁怨。
(三)移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1. 移情于景。
就是用拟人的手法,赋予景物以人的情感,让它为人事而动情,从而使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更浓烈。
如杜牧的《赠别二首》(其二):“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这两句诗通过写蜡烛,把离人相对垂泪,终夜不寐的凄哀婉转的别情表达得含蓄、缠绵、别致。
2. 借景抒情。
诗人的情感不外露,全部寄托在所写的景物之中,寓情于景,能使诗歌收到含蓄蕴藉、耐人寻味的功效。
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这首诗句句写景,然而无一景不融合着诗人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伤感。
3. 情景交融。
“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神于诗者,妙合无垠。
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
”(王夫子《姜斋诗话》)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助对这些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日月星辰、山川河流、梅兰松菊、花鸟虫鱼、斜阳古道、梧桐浮萍、长鸿孤雁、长亭灞桥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这些景物也就不再是单纯的景物了,而是承载着人们极为丰富复杂的情感。
(四)以景衬情,倍增哀乐。
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以乐景衬乐情,以哀景衬哀情;或者是以乐景反衬哀情。
所谓以景结情,就是诗的前面大半篇幅用于抒情,最后以写景来收束全诗。
这种写法的好处是在抒情到紧要处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如戴叔伦的《三闾庙》:“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
日暮秋烟起,萧萧枫树林。
”诗的前两句悬空落笔,以感叹之笔抒情,直将屈子一生的悲愤写得无以复加,再接下去似乎非常不易,高明的诗人别具匠心地以景来收束,后两句全部用意,却让人觉得幽怨不尽,情伤无限,可谓空寂传神。
(六)以情结景,画龙点睛。
就是诗的前面大半篇幅主要用于写景,不言情事,全诗将要结束时,才加一抒情之笔。
这种手法的妙处在于画龙点睛,一笔点活全诗,使诗前半所写之景,都变成主观之景,染情之景,引人回味无穷。
当然,以上所列种种情景关系只是为了便于掌握特征而分列,实际上一首诗往往几种方式兼用,触景生情,融情于景,两者相互放生渗透,反而达到融合无间的状态,创造出更美好的意境。
三、考点解析命题人常常会选取情景交融的诗篇作为测试材料,让考生赏析其“情”与“景”的关系,这实际上是要求考生懂得诗歌意境究竟是如何营造出来的。
情景交融的诗篇,或全篇写景而情寓景中,或前景后情,或前情后景,或情与景交互出现而自成意境。
(一)情与景的关系问题,简而言之就是情与景的“结构关系”或“内在关系”。
1. 结构关系①触景生情:又称“即景抒情”、“由景及情”、“情因景生”,是先有景后有情。
诗人受到眼前景物的触动,引发联想,从而产生情感。
②借景抒情:又称“缘情及景”、“由情及景”,是先有情后有景。
③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见景不见情,但景中含情。
④以景结情:诗前面抒情或议论,最后以写景结束。
注:一般而言,这四种关系往往难以区分,尤其是前面三种;在诗歌中也不是严格区分地使用,同学们注意灵活处理。
2. 内在关系⑤以乐景写哀情。
⑥以哀景写乐情(反衬,出现较多)。
⑦以乐景写乐情。
⑧以哀景写哀情(正衬)。
3. 怎样写景①从多种感觉写;②动静(有声无声)搭配写;③总分结合写;④借助修辞方法写;⑤借助联想想象写。
(二)从“情”与“景”关系的角度赏析诗歌作品,须注意赏析的思路:1. 定情感基调2. 明景色特点分析诗中写了什么样的景(景的特点),并思考这些景色构成了怎样的画面或意境。
在明晰景色特点的过程中,在确定诗人情感基调的基础上,明确诗人具体的情感内容。
3. 析景情关系景色与作者情感之间的先后关系,即先有情还是先有景,从而确定景情关系;思考作者通过景色描写是如何表现或强化了此种情感的,情景交融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意境的特点)。
4. 整理思路,完成作答。
按照诗歌鉴赏的答题格式,整理思路,优化语言,完成作答。
四、例题剖析古意王融①霜气下孟津,秋风度函谷。
念君凄已寒,当轩卷罗縠②。
纤手废裁缝,曲鬓罢膏沐。
千里不相闻,寸心郁纷蕴。
况复飞萤夜,木叶乱纷纷。
注:①王融(467~493):字元长,南齐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
②罗縠(hú):一种丝织品。
这首诗的开头和结尾分别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请具体分析。
【定情感基调】本诗作者抒发的是“悲”情。
【明景色特点】(首联)霜气、秋风从北而来,风霜的凄寒引起女主人公对远行人的挂念。
(尾联)秋夜漫漫,思绪万端,流萤飞动,白光点点,秋风萧瑟,木叶纷纷。
明确:抒发的是女主人公对远行人(丈夫)的思念之情,表达的是思人之情。
【析景情关系】诗歌的开头触景生情,引起下文,尾联以景结情,进一步烘托出思妇纷乱苦痛的心境。
【整理思路,完成作答】诗歌的开头触景生情,引起下文,霜气、秋风从北而来,风霜的凄寒引起女主人公对远行人的挂念;尾联以景结情,秋夜漫漫,思绪万端,流萤飞动,白光点点,秋风萧瑟,木叶纷纷,进一步烘托出思妇纷乱苦痛的心境。
五、真题再现(一)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4一16题。
(8分)(2012上海秋)春江晚景张九龄江林皆秀发,云日复相鲜。
征路那①逢此,春心益渺然②。
兴来只自得,佳处莫能传。
【注】①那:同“哪”。
②渺然:广阔辽远的样子。
14.与诗歌题目中“江”字直接照应的词语有“江林”、“____________”和“客船”。
(1分) 15.对本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本诗用典与写实相结合,含蓄而又自然。
B.本诗以咏物为题材,脉络清晰而且顺畅。
C.颔联、颈联对仗工整,符合律诗的要求。
D.全诗的语言清新淡雅,又不失朴实之风。
16.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前两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3—15题。
(8分)(2016上海秋)野望(唐)杜甫西山白雪三城戍①,南浦清江万里桥②。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③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
②南浦句:南浦,泛指送别之地。
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
③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13.下列各组词语不符合对仗要求的一项是()。
(1分)A. 第一、二句中的“白雪”与“清江”B. 第三、四句中的“诸弟”与“一身”C. 第五、六句中的“供多病”与“答圣朝”D. 第七、八句中的“时极目”与“日萧条”14.从“切合题目”的角度分析本诗,恰当的一项是()。
(2分)A. 第一、二句中的“西山”“南浦”切合“野”字。
B. 第三、四句“海内”“天涯”切合“野望“二字。
C. 第五、六句中的“迟暮”“涓埃”切合“望“字。
D. 第七句中的“出郊”“极目”切合“野望”二字。
15.全诗是怎样表现作者的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
(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2-14题。
(8分)(2017上海秋)广陵赠别(唐)李白系马垂杨下,衔杯大道间。
天边看渌水,海上见青山。
兴罢各分袂,何须醉别颜。
12.这首诗共有几个字押韵?正确的一项是()。
(1分)A.两个B.三个C.四个D.五个13.以下评价适用于本诗的一项是()。
(2分)A.含蓄委婉B.雄起瑰丽C.高亢豪放D.明快俊逸14.本诗是怎样抒写临别情感的?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赏析。
(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题格式总结: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练习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