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第八册教案18--人造琥珀
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琥珀》教案范文3篇

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琥珀》教案范文3篇老师是辛勤的园丁,每天为学生们的学习而操劳着。
今天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份关于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琥珀》教案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琥珀》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认识“琥、珀”等11个生字,会写“怒、吼”等15个字,会写“怒吼、松脂”等17个词语。
2.默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尝试自己解决。
3.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琥珀的形成过程。
4.联系琥珀形成的过程,说说课文中一些推测的依据是什么。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这节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小礼物。
(课件出示琥珀图片)2.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课件出示:琥珀是古代松柏树脂的化石,透明或半透明,常常包裹有植物碎屑和各种小动物。
在蜜汁般的色泽内,常常能发现一只苍蝇,或者一个小小的甲虫,一丝一缕,清晰可见。
琥珀,以其浑然天成的古朴庄重之美,温润中透出的典雅之气,深受人们的喜爱,被誉为“蕴藏古史之宝”。
琥珀可用来做装饰品,如首饰,还可入药。
)3.(出示琥珀图片)大家来看这块琥珀,谁能说说它的样子?(透明,里面有一只苍蝇和一只蜘蛛,在它们的腿周围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
) 那这块琥珀是怎样形成的呢?这节课我们就通过《琥珀》这篇课文来了解一下。
(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作者简介。
柏吉尔:德国科学家、科普作家。
作品集有《乌拉·波拉故事集》《活动》《爱的代价》。
而著名的《琥珀》一文,则是根据德国作家柏吉尔的《乌拉·波拉故事集》改写的。
本课以讲故事的形式出现,使本来较为枯燥深奥的科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起到了很好的科普作用。
2.认读生字词语。
着重指导读音:热辣(là)辣晌(shǎng)午3.理解词语意思。
松脂:松树等树干上渗出的胶状液体,主要由松香和松节油组成。
拂拭:掸掉或擦掉(尘土)。
推测:根据已经知道的事情来想象不知道的事情。
4.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琥珀》教学设计(5篇)

《琥珀》教学设计(5篇)《琥珀》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设计:知识与技能:1、学会本课12个生字,正确读写“琥珀、飒飒”等词语。
2、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
3.了解科学家如何进行合理的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4.继续学习按一定顺序书写的表达方式。
过程和方法:抓住关键词,阅读感受,展开合理想象,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爱好。
二、教材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教学重点:启发学生发展合理的想象力,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学习按一定顺序书写的表达。
教学难点:抓住关键词阅读感受,展开合理想象,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对象分析本课所授对象是五年级学生,学生的年龄大多为10—13岁,此年龄段的学生天真活泼,好奇心强,有极强的模仿能力和求知欲望。
教师应紧紧抓住学生的这些特点,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使其在教师营造的浓厚的学习氛围中积极主动的学习。
四、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新课程强调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因此,选择有利于改变单一、枯燥、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去思考、去质疑、去辨析、去释疑的教学方法,成为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实践的重要方面。
要想充分发挥每一种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效能,达到优化教学过程的目的,必须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
五、教学媒体和资源应用设计: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媒体与传统媒体的特点组合教学,扬长避短,互为补充。
课堂上教师的语言讲解、板书和直观教具的运用是不可缺少的,现代教育媒体与之结合才能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例如电视录像在表现活动的画面有独特的优势,但它呈显时间太短,学生的认知过程难以展开,但如果将它与投影教学或挂图教学相结合,则既能表现活动的画面,又能表现静止放大的图像,教学效果必然会更好。
教师要不断增强意识,努力深入研究媒体的不同功能和特点,不断提高使用现代教育媒体的能力,这样才能发挥媒体优势,有效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语文第八册教案18人造琥珀

语文第八册教案18人造琥珀第一篇:语文第八册教案18 人造琥珀人造琥珀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13个生字和新词。
会用“新鲜”、“一样”造句。
2、理解句子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
能说出每个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3、能有表情地、流畅地朗读课文。
会背诵和默写课文第二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会生字新词,会用常用词语造句,理解句子意思和课文内容。
难点:理解课文内容,说出每个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教学时间4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2、揭示课题:18 人造琥珀二、新授。
1、指导学生看插图:图中的谁?在哪儿?在干什么?2、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
3、提出生字新词:琥珀作伴虽死犹生熬化凝固细砂打磨成功爱不释手融进创造4、教学生字。
5、理解词语的意思:琥珀——松柏树脂的化石,淡黄色、褐色或红褐色的固体,可以做装饰品。
伴——同伴。
虽死犹生——虽然死了,如同活着。
熬——把东西放在容器里久煮。
课文中指把松香放在容器里熬化。
凝固——由液体变成固体。
细砂纸——实物演示。
打磨——课文中指用细砂纸磨人造琥珀,使它光滑。
动作演示。
成功——获得预期的结果。
结合课文理解。
爱不释手——喜欢地舍不得放下。
融——融合的意思。
课文中的意思是:人造琥珀融合了我的劳动、创造和感情。
创造——课文中指做出新东西。
6、读课文。
三、巩固练习。
1、读、写词语。
2、读课文。
四、作业。
1、抄写词语。
2、读课文。
第二课时一、复习检查。
默写词语:琥珀爱不释手创造打磨二、新授。
1、读课文,说说课文有几个自然段?2、教学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提问:这一段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小蚂蚱是怎么死的?(3)指名答,小结。
(4)归纳段意:第一自然段讲“我”捉到一只小蚂蚱死了,“我”心里很难过。
3、教学第二自然段。
(1)师范读。
(2)提问:a、看到死去的小蚂蚱,“我”想到了什么?b、“我”是怎样做人造琥珀的?(3)带着上面的问题再读课文后回答。
小学科学人造琥珀(教案)小学科学拓展性课程通用版

小学科学人造琥珀(教案)小学科学拓展性课程通用版人造琥珀是一种由树脂制成的材料,与大自然形成的琥珀类似。
它在小学科学拓展性课程中可以作为一个有趣的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以及地球历史的演化。
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一节小学科学拓展性课程的教学设计,通过人造琥珀的制作让学生亲身参与其中,培养他们的观察、思考和动手能力。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认识人造琥珀是如何制作而成的。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动手能力,提高实验设计和实验记录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对地质学和生物学的探索欲望。
二、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树脂、呈琥珀色的染料、硬化剂、模具。
2. 教学工具:投影仪、PPT课件、黑板、彩色粉笔、实验台。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投影仪展示一些真实琥珀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琥珀的外观特征和颜色,并引发他们对琥珀的好奇心。
2. 知识讲解(15分钟)使用PPT课件,简要介绍琥珀的定义、起源、形成过程等基本知识点。
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了解琥珀是由树脂在地壳中长时间埋藏和压力下形成的。
3. 实践操作(60分钟)3.1 实验组织与指导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配备一套实验材料。
老师示范并分组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3.2 实验步骤步骤一:制作树脂混合液由老师带领学生按照一定比例将树脂、呈琥珀色的染料和硬化剂混合均匀。
步骤二:倒模将树脂混合液倒入模具中,等待其凝固。
步骤三:取出模具待树脂凝固后,小组成员轮流取出模具中的人造琥珀。
4. 思考与总结(1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实验过程,思考树脂经过什么样的变化才形成了人造琥珀。
提问引导学生总结树脂和琥珀的共同点以及区别,并结合实践经验进行讨论。
5. 拓展延伸(15分钟)通过PPT或者黑板上的图片和文字,引导学生了解真正的琥珀是如何形成的。
通过讲解琥珀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对地质学和生物学产生更大兴趣。
制作人工琥珀的教案中班

制作人工琥珀的教案中班制作人工琥珀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人工琥珀的制作原理和工艺过程。
2. 学习使用化学原理和实验技术进行人工琥珀的制作。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重点,人工琥珀的制作原理和工艺过程。
2. 难点,化学原理和实验技术的运用。
三、教学准备。
1. 实验材料,蔗糖、水、琥珀酸、瓶子、玻璃棒、烧杯、玻璃棉、试管等。
2. 实验器材,实验台、热水浴、热板、玻璃器皿等。
3. 实验安全,学生需戴上实验手套和护目镜。
四、教学过程。
1. 理论讲解。
a. 介绍琥珀的特点和成分。
b. 介绍人工琥珀的制作原理和工艺过程。
c. 解释化学原理和实验技术的应用。
2. 实验操作。
a. 将蔗糖和水按一定比例混合,加热搅拌至溶解。
b. 加入适量的琥珀酸,继续加热搅拌。
c. 将溶液倒入瓶子中,用玻璃棒轻轻搅拌,使其均匀混合。
d. 将瓶子放入热水浴中加热,直至溶液变成琥珀色。
e. 将瓶子取出,放置自然冷却。
f. 观察实验结果,得到人工琥珀。
3. 实验分析。
a. 分析实验中各种化学物质的作用和变化过程。
b. 思考人工琥珀的制作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改进方法。
五、实验总结。
通过本次实验,学生了解了人工琥珀的制作原理和工艺过程,掌握了化学原理和实验技术的应用。
同时,通过实验操作和分析,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希望学生能够在今后的学习和实践中,继续加强对化学知识和实验技术的学习和应用,为未来的科学研究和创新做好准备。
《琥珀》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_3

琥珀》教学设计一、联系课标,定位目标a 总目标:1、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
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2、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3、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4、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b 年段目标:1、默读有一定的速度。
2、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3、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
4、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
5、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6、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7、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c 本册重点1、继续加强词句训练。
自觉地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的方法准确理解词语,特别是那些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
2、要鼓励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积累词语,学习作者用词造句的方法。
把对词句的理解、积累和运用的训练结合起来,使它们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3、充分利用“思考?练习”中的问题,启发学生阅读、4、思考和讨论,切实地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学到读书、作文的方法。
5、朗读和理解密切相结合,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朗读准确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
6、默读也是重要的阅读基本功,要指导学生学会一边读,一边想,在独立阅读和思考中培养阅读能力。
7、教师的主导作用,包括引导、点拨、范读以及必要的归纳、小结和讲解8、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让学生在阅读的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
d 本单元训练重点1、了解叙述的顺序。
2、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领会作者叙述的思路和顺序,引导学生在平时说话、习作中,学习作者是怎样按照一定的顺序把思想内容一步步地表达清3、增长知识,激发他们这科学、爱科学的热情,受到美好感情的熏陶。
制作人工琥珀的教案设计

制作人工琥珀的教案设计教案设计,制作人工琥珀。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琥珀的形成原理和特点;2. 掌握制作人工琥珀的方法和步骤;3.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琥珀的形成原理和特点;2. 制作人工琥珀的方法和步骤。
三、教学准备。
1. 实验器材,树脂、色素、模具、搅拌棒、烤箱等;2. 实验材料,树脂、色素;3. 教学课件,琥珀的形成原理和特点。
四、教学过程。
1. 琥珀的形成原理和特点(15分钟)。
通过教学课件,向学生介绍琥珀的形成原理和特点,让学生了解琥珀是一种化石树脂,在地壳深处经过数百万年的沉积和变质作用形成的一种宝石材料,具有透明、蜜蜡色、轻盈等特点。
2. 制作人工琥珀的方法和步骤(40分钟)。
a. 准备工作,将树脂和色素准备好,选择合适的模具;b. 搅拌树脂,将树脂和色素放入容器中,用搅拌棒搅拌均匀;c. 填充模具,将搅拌好的树脂倒入模具中,确保填充均匀;d. 固化成型,将填充好树脂的模具放入烤箱中,进行固化成型;e. 取出成品,待树脂完全固化后,取出成品,即可制作出人工琥珀。
3. 实验操作(60分钟)。
a. 教师演示,教师向学生演示制作人工琥珀的方法和步骤;b. 学生操作,学生根据教师的演示,自行制作人工琥珀;c. 教师指导,教师在学生操作过程中进行指导和辅导,确保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实验。
4. 总结和讨论(15分钟)。
让学生展示他们制作的人工琥珀,进行总结和讨论,让学生分享制作过程中的体会和收获,加深对琥珀的理解和认识。
五、作业。
让学生回家整理制作人工琥珀的方法和步骤,撰写实验报告。
六、教学反思。
本次实验旨在让学生了解琥珀的形成原理和特点,掌握制作人工琥珀的方法和步骤。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耐心的指导和辅导,确保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实验。
通过本次实验,学生不仅能够增加对琥珀的了解,还能够培养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琥珀》教学设计

《琥珀》教学设计《琥珀》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学会课文中的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并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了解琥珀的特点与价值,熟悉它的形成过程。
教学预备:一组有关琥珀的图片和装饰品图片课件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流程:一板书课题,学生读课题,解释课题1读课题之后,请学生沟通自己在课前收集到的有关琥珀的资料。
2教师补充介绍琥珀的资料。
3出示课件,请学生观赏一组不同样子的琥珀图片。
思索:它们有什么一样与不同的特点?(它们都是透亮、光滑的,而且里面都有物体;不同的是里面物体不一样。
)在学生沟通之后,教师过渡到新课:我们今日文中介绍的是哪一块琥珀呢?(学生找准图片后,再一起观赏文中琥珀的'样子。
)谁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它是什么样子?(指多名学生进展描述,建议能够抓住物体的特点来说,教师准时赐予点评)那文中详细写样子的是哪个自然段?二理解课文内容1翻开课本,请学生快速扫瞄全文。
找到描写样子的段落自由朗读,并做上记号。
(最终一个自然段)2请学生一起读文中最终一个自然段,思索:这里除了写琥珀的样子还有其它描写吗?(价值)教师过渡语:琥珀有这么大的价值又是怎样形成的呢?请大家再自由朗读课文,详细描写它形成过程有哪些段落。
(2到12自然段)3分析琥珀形成过程(1)琥珀形成必需经受哪两个阶段?(松脂球与化石的形成)(2)认真读课文,松脂球的形成应有哪些条件?化石形成又要哪些条件?(3)比拟琥珀与黄河象化石的形成有哪些不同?(4)假想是什么依据?还有其他的故事发生吗?(启发学生大胆的想象,说出琥珀还有可能是怎样形成的。
)4学习琥珀的发觉:学生朗读相关段落(13到17自然段),思索琥珀是怎样被发觉的,找出文中所描写的动词。
三回忆全文,引导学生学习的写作方法1对比板书,引导学生梳理的写作思路;再一次熟识课文内容。
2我们这一单元学习了有关化石的两篇说明文,想一想它们在写作方法上有什么不同?(倒叙、顺叙)3美丽句段的品读(请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自己最喜爱的一个自然段,并简要的说出自己喜爱的理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 人造琥珀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和新词。
会用“新鲜”、“一样”造句。
2、理解句子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
能说出每个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3、能有表情地、流畅地朗读课文。
会背诵和默写课文第二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生字新词,会用常用词语造句,理解句子意思和课文内容。
难点:理解课文内容,说出每个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教学时间
4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2、揭示课题:18 人造琥珀
二、新授。
1、指导学生看插图:
图中的谁?在哪儿?在干什么?
2、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
3、提出生字新词:
琥珀作伴虽死犹生熬化
凝固细砂打磨成功
爱不释手融进创造
4、教学生字。
5、理解词语的意思:
琥珀——松柏树脂的化石,淡黄色、褐色或红褐色的固体,可以做装饰品。
伴——同伴。
虽死犹生——虽然死了,如同活着。
熬——把东西放在容器里久煮。
课文中指把松香放在容器里熬化。
凝固——由液体变成固体。
细砂纸——实物演示。
打磨——课文中指用细砂纸磨人造琥珀,使它光滑。
动作演示。
成功——获得预期的结果。
结合课文理解。
爱不释手——喜欢地舍不得放下。
融——融合的意思。
课文中的意思是:人造琥珀融合了我的劳动、创造和感情。
创造——课文中指做出新东西。
6、读课文。
三、巩固练习。
1、读、写词语。
2、读课文。
四、作业。
1、抄写词语。
2、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默写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