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太极拳十三势行功心解杨澄甫宗师注释

合集下载

王宗岳太极拳十三势行功心解

王宗岳太极拳十三势行功心解

王宗岳太极拳十三势行功心解--杨澄甫注一、以心行气,务令沈气,乃能收敛入骨注: 心以精神意气之总称,乃指走架时一拳一动以精神为主动,驱使其气,即每一开合之,开时必须直行之,则自然沈著而有缠劲,其气就自然而收敛入骨髓矣。

二、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注: 用功既久,气能随意而运动,则身之运动,为意之运行,其根乃在心(精神意气)因以心行其气也,所有屈伸起落,务须曲线缓和,毋使身用内发生稜角之病,是之为顺遂,如此则身可从气,而气可从心矣。

三、精神能提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顶头悬也。

头略拔,则谓虚灵顶劲,精神自然而连带提起矣,亦即头顶上有掤劲之谓也。

头顶上有掤劲,则可减去身之重量,其转动自然轻灵,而无迟重之虞矣。

四、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动虚实也。

注: 每一动作其身手均有主宾之,如能随机换意互为主宾,意之所至气即随之,是之谓灵,意左则左为实,意右则右为实,能如意而倒换之,意气不滞住某一点,是为活,内中顺遂,是之谓圆,能保顺遂以倒换,亦即虚实之变化也。

五、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

注: 头顶悬起为调整身之中正法,中正者,必须不偏不倚,不俯不仰,如有偏倾,只能支撑他之一方有掤劲,失去其余之七方矣,故气向下沈,则意不浮躁,而身体安定舒展,自然中正不偏,能得中正何方来何方即可支撑之,故无论如何变化之动作,而身体均须中正内行之。

六、发劲沈著松净,专主一方。

注: 此言凡发劲时其身平均须在掤劲中沈著行之,尤须不淮发丝毫努责作用,如无努责为之”松”,体会空洞谓之”净”,如斯松净沈著之劲,而具弹性,方有发之可能也,发时双手本系相对而相异,以求保持身体之平衡,然双手虽由相对相异之方向而发,然发时之双手仍应有虚实之,须一手为主,一手为宾,即一手轻,一手重之谓也。

七、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注: 人身之九曲,如拳节、腕节、腰节、胯节、胫节是也,行气如九曲节者,乃所有之关节均须顺遂圆滑如珠,行气九节之中,即所谓节节贯串之功也,决无微料稜角玫不便之处,是为至要也。

《太极拳十三势行功心解》告诉我们什么(一)

《太极拳十三势行功心解》告诉我们什么(一)

《太极拳十三势行功心解》告诉我们什么(一)本文首发于今日头条之允升园清代著名武术家苌乃周先生言:学拳宜明其理,传其神,顾其名,思其形,方能精妙入细。

太极拳十三势行功心解,是太极拳界公认的拳论之一。

在现在极少见到的杨氏太极拳宗师杨澄甫所著的《太极拳使用法》一书中,澄甫公对此专门注解,并作为“王宗岳原序”视之。

著名太极拳家陈炎林所著的《太极拳刀剑杆散手合编》一书,也收录此拳论。

研读此太极拳论,虽然简单易解,但是真正体悟上身确是不容易。

我对此拳论的体悟,也是时断时续地时有所得。

特别是自己“龙虎劲”的骨架基本形成之后,回过头来再体悟此拳论,甚是敬佩前人的太极智慧。

前段时间,陆陆续续和拳友分享了一些体悟。

应拳友相邀,形成文章合集,以便于拳友参阅。

一、气敛入骨的关键所在是什么?十三势行功心解曰: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

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

杨澄甫先生注解: 心为精神意气之总称,乃指走架时一拳一动以精神为主动,驱使其气,即每一开合之,开时必须直行之,则自然沉著而有缠劲,其气就自然而收敛入骨髓矣。

用功既久,气能随意而运动,则身之运动,为意之运行,其根乃在心(精神意气)因以心行其气也,所有屈伸起落,务须曲线缓和,毋使身用内发生稜角之病,是之为顺遂,如此则身可从气,而气可从心矣。

我的行拳体悟体悟有四:之一。

关于行功心解的释义,太极老人黄元秀先生的理解也是非常中肯。

他说:“行功心解四字,即道家炼气修心之法。

行功是外,心解是内,即内外兼修,即是动静双修,便是性命双修。

前人称为太极手法,今人改称太极拳。

”何谓心解?我查了查字典,即心中领会的意思。

之于太极拳,我们关键要领会什么?四个字,动静双修。

之二。

肾主骨,肾充则骨强。

静养肾,心静才会让肾气充足。

进而,心火下降、肾水上升,水火既济,达到阴阳调和、水火相容的平衡关系。

若如此,“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生活中,烦躁是肾的克星。

为什么肾虚的人脾气大,容易发火,情绪不稳定?心火和肾水阴阳失去调和所致。

王宗岳的太极秘籍《十三势行功歌诀》详解

王宗岳的太极秘籍《十三势行功歌诀》详解

王宗岳的太极秘籍《十三势行功歌诀》详解一、《十三势行功歌诀》——王宗岳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

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稍痴。

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是神奇。

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不觉费工夫。

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

尾闾正中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

入门引路须口授,工用无息法自修。

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

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

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意无疑。

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功夫遗叹息!二、王宗岳简介王宗岳,字林贞,号净贞,生活于明朝万历年间,山西人(传说为山西太谷县小王堡村人。

据李亦畬手书《太极拳谱》之《山右王宗岳太极拳论》记载,说明王宗岳为山西人无疑)。

内家拳名家,精通拳法、剑法、枪法,对拳术颇有研究。

史书对其记载甚少,现今资料,多为后人传说和考证,生平、籍贯说法不一。

本文介绍,是参照百度百科所写。

三、王宗岳《十三势行功歌诀》释义《十三势行功歌诀》为明王宗岳所著,相传王宗岳著之太极拳论共有四篇,除《十三势行功歌诀》外,尚有《王宗岳拳论》、《十三势》及《打手歌》。

字义: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

十三总势莫轻视之“十三势”,指“掤、捋、挤、按、採、挒、肘、靠”八个手法,及“进、退、顾、盼、中定”五个步法。

命意源头在腰隙之“命意”,指思维。

“腰隙”之“隙”,指腰间部位。

全句之意为太极这十三总势,决不可轻视,更不可等闲视之,因为他的源头在腰间这个部位。

【论述】其实八门五法决不可轻视,它的精华之处在腰际,因为太极拳的起始动作在腰,其它的手部动作,则随腰之转动而动。

医书《内经》有言:“腰为肾之府,旋转不能,肾将惫矣”。

肾主骨,主人体之精门机能,久练腰肾,必能强筋健骨,增进骨质密度,故勤练太极拳对肾脏之保健有一定之功效。

若腰部活动不能,则肾必疲惫,人必体衰垂危。

清武禹襄著之《太极拳解》曾言:“气如车轮,腰如车轴”,其意为气如车轮,循环不息,腰如车轴,带动身臂之转动。

《十三势行功心解》

《十三势行功心解》

《十三势行功心解》以心行气。

务令沉着。

乃能收敛入骨。

以气运身。

务令顺遂。

乃能便利从心。

精神能提得起。

则无迟重之虞。

所谓顶头悬也。

意气须换得灵。

乃有圆活之趣。

所谓变动虚实也。

发劲须沉着松净。

专主一方。

立身须中正安舒。

支撑八面。

行气如九曲珠。

无往不利。

(气遍身躯之谓)运劲如百炼钢。

何坚不摧。

形如搏兔之鹄。

神如捕鼠之猫。

静如山岳。

动若江河。

蓄劲如开弓。

发劲如放箭。

曲中求直。

蓄而后发。

力由脊发。

步随身换。

收即是放。

断而复连。

往复须有摺叠。

进退须有转换。

极柔软。

然后极坚刚。

能呼吸。

然后能灵活。

气以直养而无害。

劲以曲蓄而有余。

心为令。

气为旗。

腰为纛(dào)。

先求开展。

后求紧凑。

乃可臻于缜密矣。

又曰。

先在心,后在身。

腹松。

气敛入骨。

神舒体静。

刻刻在心。

切记一动无有不动。

一静无有不静。

牵动往来气贴背。

敛入脊骨。

内固精神。

外示安逸。

迈步如猫行。

运劲如抽丝。

全神意在精神。

不在气。

在气则滞。

有气者无力。

无气者纯刚。

气若车轮,腰如车轴。

王宗岳《十三势行功歌》(生卒年代不详,清咸丰二年,同《太极拳论》一并发现于河南舞阳县盐店。

残抄本见《太极拳谱---- 清代王宗岳拳谱》)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

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稍滞。

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

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不觉费工夫。

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净气腾然。

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头顶悬。

仔细留心向推求,屈身开合听自由。

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

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

想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

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义无遗。

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功夫贻叹息。

《十三势行功歌》据说是武禹襄发现在舞阳县盐店,一说是武禹襄得自赵堡镇陈清平。

作者不一定就是王宗岳,也可能是张三丰。

《十三势行功心解》(作者不详。

该篇是清代王宗岳太极拳谱一书的序文,有可能是杨澄甫弟子陈微明根据武禹襄的“十三势行功要解”“太极拳解”“太极拳要论”改写而成。

《十三势行功心解》校注诠释(上)

《十三势行功心解》校注诠释(上)
序” 。
[ 诠释 ]
太极拳之全部意义以虚灵为本 ,以 “ 精神” , 即 “ 心” 为全体之主宰 , “ 提起精神” 乃行功之准则。 精者 ,
元精 也 。神 者 , 元神 也 。精炼 而 聚 , 神炼 而凝 。神 固于
3 、 【 万本】 ‘ ‘ 乃能收敛人骨” 作“ 方能收敛入骨” 。
浓, 且 无 医学常识 , 不 知经络 血 脉走 向所致 ; 三 日私 心
武 当・ 2 0 1 3 . 5 l 7
武当・ 总2 7 3期
“ 太极拳行功要论” 。[ 澄本】 前部分 自“ 以心行气” 句至 动虚 实” 。
“ 乃 可臻 于缜 密 矣 ” 句, 独立成篇 , 篇题作 “ 王 宗 岳原
差极少见。故日“ 形顺” 则气通 , “ 形悖” 则气滞 。
( 二) 滞气 的原 因
一Hale Waihona Puke 有气 则 生 , 气 绝 身亡 。 太极 拳之 气 , 即丹 田气 , 指先 天 之气 , 真 丹净 沽之
( 责任 编辑 柯 超)
择 善 而从之 。 日行拳走架未 “ 换劲” ;二日意念守窍着意过 气 。 习练者不 可 不大彻 大 悟 ,
最 珍 最贵 者莫 过于 人之 气也 。 ” 【 大 】 此, 行拳 “ 滞气” 就 是练 功 中 出现 了偏 差 , 气功家叫“ 着 魔 生 成长 养 , 走火” 。轻 者滞气 , 进 而血瘀 , 重 者甚 至精 神错 乱 。 静 为躁君 ” 。 即静 为动之 根 。 太极 拳 以静 为本 , 以定 太极 拳 阴 阳相 生 , 静 动相 兼 , 阴 阳互 补 。多 余 则 说 “ 静 以养 心 , 静 能 养气 。 气 是 人生命 运 动 的能量 , 泻, 不 足则 补 。行 拳 “ 举 动顺 时 , 容 色和悦 ” , 滞 气之 偏 为 机 。

十三势行功心解或歌诀

十三势行功心解或歌诀
先在心,后在身,腹松净,气敛入骨,神舒体静,刻刻在心。
注:凡走架子以心意为松开,而腹腰存想为空洞无物,则一切方可由腰脊而动,<即不乱动>是之谓静也,此运动时不二选择,应时时刻刻铭于心也。
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牵动往来,气贴脊背而动之。
注:即以背为中心,乃运用离心力本也,如觉每一动作,背上之反应会绷紧,则失去此义也,统能以此行之,亦为养气敛入骨髓之法也。
心为令,气为旗,腰为蠹,脊为旃。
注:心为主帅以发令,气为传旗如听命,而后行腰为大蠢,魏然挺立不偏,无昧可倒<腰以下至尾闾>,脊如旗屈,收以拔骨,使脊骨有偏长之能也。
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乃可臻于慎密矣。
注:初步练习时,须大开大展,须全身松开气达梢,功夫愈进,则求紧凑,其大圈渐进于小圈,由外显之圈,成为内隐之圈,是可成为慎密无向之运动,方会放之则进,卷之则退,藏于慎密之义也。
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气如车轮,腰如车轴。
注:有气者无力,无气者能柔,有力者无气,无气者纯刚,故专柔专刚均属非太极拳。必须刚柔相济。若力气隐于内,则柔现于外,则刚欲求柔于外而刚于内,是之为劲。故须去力以求劲得后乃活气,方可得气之用,使生弹性,欲得气活,须气贯串遍于身躯如轮之旋转之不休,欲得轮之旋转,须有轮之中心有轴,故所有左右上下旋转均以腰脊为主宰也。
形如捕兔之鹄,神如捕鼠之猫。
注:运动时其形状如高空捕兔的鹄,盘旋无定,此指精神之活泼,且活泼之中而有集注,并蓄势待发,有似伏地捕鼠之猫,运机即发之精神也。
静如山岳,动如江河。
注:静如山岳,言其形沉着不浮,一静无有不静,如山岳屹立,所谓神宜内敛是也。动如江河,言其动作之波动不停起伏相间,如江河之滔滔不绝,所谓意气宜鼓荡也。

杨式太极十三势释义

杨式太极十三势释义

杨式太极十三势释义杨式太极十三字,即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

掤、捋、挤、按、采、挒、肘、靠是太极拳八种基本手法,进、退、顾、盼、定则是太极拳基本身法步法,合称之为“十三法”,所以又叫“太极十三法”。

由于每一太极拳势都含有十三法,又称为太极十三势。

由此说来,太极十三字是演练太极拳的核心,我们修炼太极拳的同仁都要理解和掌握它的真正含义;同时,掌握了太极拳十三字,我们可以演练出许许多多地劲法来,也可以此来判断我们演练拳势的正确与否。

一、掤劲掤为八法之首。

杨澄甫先生在《太极拳体用全书》(以下简称《体用全书》)中是这样论述的,“掤法向外,架御敌人之按手,使不得按至胸腹贴近……掤字,最忌板滞,又忌迟重。

板者,不知自己之运动。

滞者,不知敌人之取舍,既不知己,又不知彼。

则不成其为掤手矣。

迟重者,必以力御人,便成死手。

非太极拳家之所取也。

必曰掤者,粘也非抗也。

手向外掤,意欲粘回,又不使自己之掤手与胸部贴近。

得化劲全赖转腰。

一转腰则我之掤势已成矣”。

1、掤的基本方法。

杨式掤法,一手横架于自己的胸前约尺许,另一手附于前手的小臂下,以助掤势。

掤手劲点在小臂近腕处。

掤手不可距胸太近。

周有道老师说:“近了叫贴墙,造成颓势被挨打。

”遇到按劲就走了。

掤手也不可太远,远了叫太过,很容易被敌捋采而受制。

2、掤劲含有问劲。

意思是说,以掤劲来问劲。

二人搭手为掤,双手臂接触点以沾粘劲而非顶抗和丢。

为了试探对方劲力的大小,方向及劲路或者引出对方劲力,往往我加大掤劲,以沾粘点听出对方反应,如对方硬撑对抗,我可变捋采;如对方变捋采,我可打挤。

这就是掤劲含有问劲。

李云龙(杨澄甫的徒弟)老师讲:“搭手遇掤问刚柔”。

这就是说,当接住劲后,要能听出对方沉浮、刚柔、滞活及内劲大小等等。

这就叫“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从而制定攻防的战略。

3、掤劲不丢。

练拳时要做到掤劲不丢,中正圆满,是杨式太极拳的一大要领。

只有中正圆满,才可能掤劲不丢。

十三势行功注解

十三势行功注解

太极拳学习:注解武禹襄的《十三式行功心解》 武禹襄传世论文有《十三势行功要解》、《太极拳解》、《太极拳论要解》、《四字秘诀》、《身法八要》、 注解武禹襄的《十三式行功心解》 【武氏原作】 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

以气运身,务令顺随,乃能便利从心。

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头顶悬也。

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转虚实也。

发劲须沉着松静,专注一方。

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

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至(气遍身躯之谓)。

运劲如百炼钢,何坚不摧。

形如搏兔之鹄,神如捕鼠之猫。

静如山岳,动如江河。

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

曲中求直,蓄而后发。

力由脊发,步随身换。

收即是放,放即是收。

断而复连,往复须有折叠。

进退须有转换。

极柔软,然后极坚刚。

能呼吸,然后能粘依。

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

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

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乃可臻于缜密矣。

又曰:“彼不动,己不动。

彼微动,己先动。

”劲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

又曰:“先在心,后在身。

腹松气敛入股。

”神舒体静,刻刻在心。

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

牵动往来气贴背,而敛入脊骨。

内固精神,外示安逸。

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

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

在气则滞,有气者无力。

无气者纯刚。

气若车轮。

腰如车轴。

【洪公浅释】(行功是对坐功而言) 原文: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

以气运身,务令顺随,乃能便利从心。

我国讲养生的书,多以气为主,现在亦叫气功疗法,可见气血虽然并重,没有气是不行的,只要气流通舒畅,血的新陈代谢机能自然健全。

以心行气,就是用理想行气,气沉着,就是中气,于人有益,气浮了,就是横气,于人有害。

气常沉着,就能收敛到骨髓里边,人便健壮。

用气运动身体,不用拙力,处处顺遂,则身体骨骼全是柔和的,自能动作便利,从心所使。

这里讲内里的气如何运行,和外边的形体如何运行,是内外的关系。

原文: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头顶悬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转载]太极拳十三势行功心解--杨澄甫宗师注释
?[转载]太极拳十三势行功心解--杨澄甫宗师注释
[以心行气。

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

]
注:心是精神意气之总称。

乃指走架时一拳一动以精神为主动驱使其气,即每一开合之中,开时必须意气达于手指,合时必须意气通于脊背,而后至足跟。

在如斯线路中,将全身之筋伸直行之,则自然沉着而有缠劲,其气就自然而收敛入骨髓矣。

[以气运身。

务令顺遂。

乃能便利从心。

]
注:用功既久,气能随意而运动,则身之运动为意之运行,其根乃在心(精神意气)。

因以心行其气也,所有屈伸起落,务须曲线缓和,毋使身手内发生棱角之病,是之为顺遂。

如此则身可从气,而气可从心矣。

[精神能提起。

则无迟重之虞,所谓顶头悬也。

]
注:使目平视,两头略拔,则谓虚灵顶劲,精神自然而连带提起矣,亦即头顶上有掤劲之谓也。

头顶上有掤劲,则可减去身之重量,其转动自然轻灵,而无迟重之虞矣。

[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妙,所谓变动虚实也。

]
注:每一动作其身手均有主宾之分,如能随机换意,互为主宾,意之所至,气即随之,是之谓灵。

意左则左为实,意右则右为实,能如意而倒换之,意气不滞住某一点,是为活。

内中顺遂,是之谓圆。

能保顺遂以倒换,亦即虚实之变化也。

[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

]
注:头顶悬起为调整身之中正法。

中正者,必须不偏不倚,不俯不仰。

如有偏倾,只能支撑他之一方有掤劲,失去其余之七方矣。

故气向下沉,则意不浮躁,而身体安定舒展,自然中正不偏。

能得中正,何方来何方即可支撑之,故无论如何变化之动作,而身体均须中正内行之也。

[发劲沉着松净。

专主一方。

]
注:此言凡发劲时,其身平均,须在掤劲中沉着行之,尤须不准发丝毫努责作用。

如无努责谓之“松”,体会空洞谓之“净”,如斯松净、沉着之劲而具弹性,方有发之可能也。

发时双手本系相对而相异,以求保持身体之平衡。

然双手虽由相对、相异之方向而发,发时之双手仍应有虚实之分,须一手为主,一手为宾,即一手轻、一手重之谓也。

[行气如九曲珠。

无微不到。

]
注:人身之九曲,如拳节、腕节、腰节、胯节、胫节是也。

行气如九曲珠者,乃所有之关节均须顺遂圆滑如珠。

行气九节之中,即所谓节节贯串之功也,决无微米棱角致不便之处,是为至要也。

[运劲如百炼刚,何坚不摧。

]
注:百炼之刚,成绕指之柔刚。

柔非棉花之柔,可比之柔中带刚、外柔而内刚也。

内刚柔由掤劲而产生,搠劲生于筋直之气功。

凡人运动,能炼到百炼之刚
如绕指柔时,则身内之坚块不化之处莫不摧去无遗矣。

[形如捕兔之鹘,神如捕鼠之猫。

]
注:运动时其形状如高空捕兔的鹘,盘旋无定。

此指精神之活泼,且活泼之中而有集注,并
蓄势待发,有似伏地捕鼠之猫运机即发之精神也。

[静如山岳,动若江河。

]
注:静如山岳,言其形沉着不浮,一静无有不静,如山岳屹立,所谓神宜内敛是也。

动若江河,言其动作之波动不停,起伏相间,如江河之滔滔不绝,所谓意气宜鼓荡也。

[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

]
注:曲中求直者,乃求直其性,非伸直手足之谓也。

蓄而后发者,乃发由蓄生,有蓄而后有发,蓄得足而发得脆也。

[力由脊发。

步随身换。

]
注:含胸拔背,以成蓄劲之势。

脱扣发劲,先沉其肩,劲则方可由脊背发出。

此劲乃中正之劲,且为全身之劲也。

步随身转则为功,身随步转则为病。

凡运动之身有移动,步亦随之,而移动为左顾右盼之步,不然成为外摆裆之步。

[收即是收。

放即是放,断而复连,连而复断。

]
注:收,为放收;放,为收放。

两者互为表里,如环之无端,此运动滔滔不绝之功也。

蓄发劲,其发出之劲反断,则劲方可越出身外。

所谓后连者乃系按劲,即摺折之功用,先求能己之断劲,而后可以连接他人之劲也。

[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

]
注:运动至终点时若再按之,非往即复,其往复中间必折而往叠之而复,所谓意上寓下之谓也。

进退之有转换,乃足之折叠也,故折叠在步转换。

在步转换者,顾盼之步,即所谓步之进退须先顾盼,二步为折叠而后再进退也。

[极柔软。

然后极坚刚。

能呼吸,然后能灵活。

]
注:外愈柔而内愈刚者,因内有掤劲之故也。

有掤劲外而极柔软,则里面极刚矣,有如弹簧乃最柔之物,然其质刚为最坚刚也。

呼吸急促,则意志不清,心之气滞矣。

若呼吸深长,谓之能呼吸,则心神安宁,而转换折叠自然灵活矣。

[气以直养而无害。

劲以曲蓄而有余。

]
注:养气须直养,筋直则灵活松净而易贯串,若曲压则滞住而动,致成努责,易生病害矣。

劲须曲蓄,则弹性足,蓄之无余,太过为偏,是有缺陷之曲蓄,所以谓之病矣。

[心为令。

气为旗,腰为纛。

脊为旃。

]
注:心为主帅以发令,气为传旗如听命,而后行腰为大纛,巍然挺立不偏,无昧可倒,腰以下至尾闾,脊如旗屈,收以拔骨,使脊骨有偏长之能也。

[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乃可臻于缜密矣!]
注:初步练习时,须大开大展,须全身松开气达梢。

功夫愈进,则求紧凑,其大圈渐进于小
圈,由外显之圈成为内隐之圈,是可成为缜密无向之运动,方会放之则进,卷之则退,藏于缜密之义也。

[又曰:先在心,后在身,腹松净,气敛入骨。

神舒体静。

刻刻在心。

]
注:凡走架子以心意为本、身体为末,即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之谓也。

身体松开,而腹腰存想为空洞无物,则一切方可由腰脊而动,即不乱动是之谓静也。

此运动时不二选择,应时时刻刻铭于心也。

[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

牵动往来气贴背,而敛入脊骨。

]
注:即以背为中心,乃运用离心力本也,如觉每一动作背上之反应会绷紧,则失去此义也。

统能以此行之,亦为养气敛入骨髓之法也。

[内固精神,外示安逸,迈步如猫行。

运劲如抽丝。

]
注:内固精神,则神注,易得内刚之功;外示安逸,则神怡,易得外在之效。

迈步如猫行,乃指所有迈步须如捕鼠时的猫,下伏铲地而迈步也。

运劲如抽丝之旋转,如来福线之螺转也。

掤出为顺抽丝,采入为逆抽丝,有如公、母二螺丝也。

[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

在气则滞,在神则活。

]
注:以心行气在意不在气,若注意在气,则意为气所击而生滞也。

盖神速而气慢,欲炼气合神,必须意而神,不在气之本身,然后神能导引其气变为神,则气随之,功可得矣。

[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

气如车轮。

腰如车轴。

]
注:有气者无力,无气者能柔;有力者无气,无气者纯刚。

故专柔、专刚均属非太极拳。

必须刚柔相济,若力气隐于内则柔现于外,刚欲求柔于外而刚于内,是之为劲。

故须去力以求劲,得后乃活气,方可得气之用使生弹性。

欲得气活,须气贯串遍于身躯,如轮之旋转之不休。

欲得轮之旋转,须有轮之中心有轴,故有左右上下旋转均以腰脊为主宰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