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十三势十三势歌十三势行功心解注解

合集下载

太极拳“十三字行功诀”详解,总结得太妙了~(收藏)

太极拳“十三字行功诀”详解,总结得太妙了~(收藏)

太极拳“十三字行功诀”详解,总结得太妙了~(收藏)十三字行功诀棚、捋、挤、按、採、挒、肘、靠,进、退、顾、盼、定。

口诀:棚手两臂要圆撑,动静虚实任意攻搭手捋开挤掌使,敌欲还着势难逞按手用着似倾倒,二把采住不放松来势凶猛挒手用,肘靠随时任意行进退反侧应机走,何怕敌人艺业精遇敌上前迫近打,顾住三前盼七星敌人逼近来打我,闪开正中定横中太极十三字中法,精意揣摩妙更生【棚手两臂要圆撑动静虚实任意攻】棚的姿势两臂要圆撑,高度与肩平,作一圆形。

分单棚与双棚。

单棚是左臂或右臂抬高与肩平,作牛圆形,手指与肩头平;双棚是左右臂同时动作如上述。

撑的主要意义,是在两肩下腋部有如放了两个弹簧,两臂如在弹簧之上,被弹簧力支撑起来,按之则落,抬之即起,随高则高,随低就低,攻时能发出弹簧性的弹力。

即以机警的动力,向外抖发出去,这叫做弹力。

这种弹劲在静时要含而不露,动的时候就要发出去,要做到得机即发,不得机则守。

待劲路运用演变得手后,与敌角斗,随时都有力的反射作用。

俗云:劲在不发时,似棉裹铁,软中有硬,做到软而能刚和刚柔相济。

这种弹簧性的支撑活力,能在静动虚实里应用出来。

【搭手捋开挤掌使敌欲还着势难逞】此句说的是挤的手法。

如与对方互搭右手时,就用右手按住对方的右腕,同时左手按住对方的肘部,顷着对方的来势,向着横侧方捋之,使对方的棚式失去作用。

到这时急反出左手,用左手背向对方的右肩下击去,并且以右手按住左手腕,加以辅助之力发击之。

也就是用两手之合力发出,令对方难以还手。

【按手用着似倾倒二把采住不放松】按手用着似倾倒。

用双手向外齐推,在太极拳中叫做按。

用法是双手向对方的腹上胸下,或在已将对方的棚式封开后来使用。

用的时候,双手按去,急进步向对方的裆中冲进,同时用身子倾扑的式子,来倍加推力。

也就是用全身的力量加在对方的身上。

二把採住不放松。

是说与对方搭手时,如果把对方的手臂抓捋住,就不放松,使对方的手腕脱不开,好使用自己的手法进取。

【来势凶猛挒手用肘靠随时任意行】来势凶猛挒手用。

太极十三势歌诀详解

太极十三势歌诀详解

太极十三势歌诀详解之阳早格格创做太极十三势歌诀是历代太极拳快乐喜爱者格外重视的歌诀,是太极十三势的体味归纳,其中包罗了锻炼太极拳的办法战心法.太极十三势歌诀谈话粗练、内涵深刻,值得每一位喜爱太极拳的人细细品味.十三总势莫沉蔑,命意源头正在腰隙.十三个动做总的前提功法是无极桩,他的闭健正在人体腰直的中间面,此处是上传下导的桥梁,是人体受压力最大的场合,稍不注意便会出现问题.便是要正在此韧戴处安排仄稳.变转真真须注意,气遍身躯不稍滞.必须注意人体各个部位的真真并变换真真,如不那样身体便会不是一个完备的完齐仄稳.静中触动动犹静,果敌变更示神偶.惟有依照粗确的典型的功法去参悟仄稳,搁紧、稳真、得力的前提上去思悟战明黑功法,才会明黑其中仄稳的真真含意.它们对于坐统一时惟有记尔才搞取消认识的限制性,才搞赶快而准确天体察对于圆武功的深浅.势势存心揆蓄意,得去不觉费功妇.每种站桩、走架、推脚、集脚、收搁脚皆须正在仄稳、背部脆真面、韧戴、肉、骨中去体验思悟他的真真含意并完备他,那时得到的太极拳功法感觉不到费什么功妇.刻刻留神正在腰间,背内紧静气腾然.时刻注意背部脆真面到四圆八里的韧戴,正在从四圆八里回到背部脆真面的韧戴,它战紧静稳真的背部及浑空宽大的胸部组成一个完备的背部脆真面.尾闾中正神贯顶,谦身沉利顶头悬.正在练拳的历程中,齐身各处韧戴皆要尽管紧启,使人感触骨取骨之间佳像不韧戴牵连着似的,齐身紧启,不使有分毫之拙力,它是一种连绵不竭的,圆转自如的,可刚刚可柔的,能化能挨的战富于弹性的韧戴.它惟有正在齐身搁紧的前提上才搞办到.随着对于仄稳、背部脆真面认识的普及,搁紧功妇便越去越深,介进近动的韧戴也便越去越多.对于韧戴认知便越收会.小心留神背推供,伸伸启合听自由.要存心去思悟细节,细节是考验一部分是可有真功妇,是可有洞彻事理的头脑,是可有明察秋毫的要收.惟有记尔才搞取消认识的限制性.那种记尔地步是一种少久通过锻炼后所达到的随心所欲的自然状态,正在那种状态中,他真是无一处无沉灵,无一处不重着,无一处不逆逐,无一处不脆韧,无招无式,简短有力、重正在粗神,才搞表示功法战人的完好统一.初教引路须心授,功妇无息法自建.锻炼太极拳必须有一位明自太极拳表里战有试验体味的教授引讲教习,正在那样的前提上缓缓天继启战参悟、归纳教习要收.若止体用何为准?意气君去骨肉臣.何如明黑战参悟太极拳的准确要收,“意”战“气”是主宰,“形”战“骨”是适合意气而运止的.详推蓄意末何正在?益寿延年不老秋.习练太极拳最后蓄意是什么呢,脆持乐瞅的练功做风,朴素自然的功法探供.沉快、自然、豁然、启朗,怡然得意的锻炼办法.要有容纳万事万物的宽大胸怀,那样,人的心才会恢复到女童般杂净无瑕的境天.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义无遗.短短的一百去字,每个字的含意皆是真话真话,不假话.若不背此推供去,枉费功妇贻叹息.如果不必科教的要收去探供太极拳理,是黑黑枉费时间,而且一死不知讲什么是太极拳.。

王宗岳的太极秘籍《十三势行功歌诀》详解

王宗岳的太极秘籍《十三势行功歌诀》详解

王宗岳的太极秘籍《十三势行功歌诀》详解一、《十三势行功歌诀》——王宗岳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

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稍痴。

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是神奇。

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不觉费工夫。

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

尾闾正中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

入门引路须口授,工用无息法自修。

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

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

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意无疑。

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功夫遗叹息!二、王宗岳简介王宗岳,字林贞,号净贞,生活于明朝万历年间,山西人(传说为山西太谷县小王堡村人。

据李亦畬手书《太极拳谱》之《山右王宗岳太极拳论》记载,说明王宗岳为山西人无疑)。

内家拳名家,精通拳法、剑法、枪法,对拳术颇有研究。

史书对其记载甚少,现今资料,多为后人传说和考证,生平、籍贯说法不一。

本文介绍,是参照百度百科所写。

三、王宗岳《十三势行功歌诀》释义《十三势行功歌诀》为明王宗岳所著,相传王宗岳著之太极拳论共有四篇,除《十三势行功歌诀》外,尚有《王宗岳拳论》、《十三势》及《打手歌》。

字义: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

十三总势莫轻视之“十三势”,指“掤、捋、挤、按、採、挒、肘、靠”八个手法,及“进、退、顾、盼、中定”五个步法。

命意源头在腰隙之“命意”,指思维。

“腰隙”之“隙”,指腰间部位。

全句之意为太极这十三总势,决不可轻视,更不可等闲视之,因为他的源头在腰间这个部位。

【论述】其实八门五法决不可轻视,它的精华之处在腰际,因为太极拳的起始动作在腰,其它的手部动作,则随腰之转动而动。

医书《内经》有言:“腰为肾之府,旋转不能,肾将惫矣”。

肾主骨,主人体之精门机能,久练腰肾,必能强筋健骨,增进骨质密度,故勤练太极拳对肾脏之保健有一定之功效。

若腰部活动不能,则肾必疲惫,人必体衰垂危。

清武禹襄著之《太极拳解》曾言:“气如车轮,腰如车轴”,其意为气如车轮,循环不息,腰如车轴,带动身臂之转动。

太极拳十三势、《十三势歌》、《十三势行功心解》注解

太极拳十三势、《十三势歌》、《十三势行功心解》注解

太极拳十三势、《十三势歌》、《十三势行功心解》注解古传太极并无套路,原始骨架就是十三式,分别为定、进、退、顾、盼、棚、捋、挤、按、采、列、肘、靠十三字组成,它概括了太极拳的主要法则,为武当派张三丰祖师所创。

内家太极拳正确的练功方法是由浅入深、从简到繁、循序渐进的过程。

其基础功夫最为重要,就如上学一样。

先学笔画,然后组字,再懂字意后造句、作文……,数、理、化等也是如此;随着你读幼儿园、小学、中学、高中、大学、研究生等作出不同阶段的组合、认识、掌握与升华……在太极图中,太极修点,也就是阳鱼的阴点、阴鱼的阳点;阳鱼为动功,阳鱼中的阴点为动中之静功,是肢体形外三合之功,也称“知人功夫”。

阴鱼为静功,阴鱼中的阳点为静中之动功,是精气神内三合之功夫,也称“知己功夫”、“丹田功夫”,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阴阳互补的体现。

太极拳求的是跟顶劲也称通臂劲,其劲道走向为以脚催膝、以膝催胯、以胯催腰、以腰催肩、以肩催肘、以肘催手,以腰为轴、以意领气,意到气到、形神俱到的过程。

“太极十三式”为定、进、退、顾、盼、棚、捋、挤、按、采、列、肘、靠,共十三式。

其过程为:无极生无极桩,因《无极修真》主张修的是先天真元,即:内气运行、身识应对、感觉应对、情志掌控等等,然后通过导引、调心、调式、调息使神意合一,融通于肢体以便挖掘自身潜能,使气机随意而动,从而做到无处不是手,无处不丹田的功法过程……。

“无极”从形态上讲是无动状态,属阴;而“太极”是大动状态的开始,属阳。

故“无极桩”没列入太极十三式内。

无极桩生中定式,中定式生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五式之体,通过五式之体的训练正肢体筋骨,聚合身体散乱之精气,平衡自身阴阳,使五脏六腑精气神旺盛,以调和内外三合之功夫。

然后通过推手、喂手、听劲、懂劲以感觉对方的劲道走向,加强自身的身识应对,使形神兼备,心意统一。

然后以棚、捋、挤、按、采、列、肘、靠八法为用,在保持太极运动理法的基础上,通过推手完善内外三合的实施,以神意运用做到打放自如,无处不丹田,无处不太极的手法,给太极散手打下坚实的基础,在举手投足时的每招每式都能用于技击,每一动作式子都有拳意的贯穿,以神意运用自然而动都能形神俱妙,都能符合太极十三式的要求,以自我不同的体悟认识,化生自我风格的套路,以自身的需求选择不同的功夫结果,如挖掘浅能、去病、养生、延年益寿、自卫防身等。

陈式太极十三势歌诀述真

陈式太极十三势歌诀述真

陈式太极十三势歌诀述真陈式太极十三势是陈氏太极拳的核心要义之一,也是太极拳的基本功夫。

下面我将用1000字为你详细讲解陈式太极十三势。

陈氏太极拳创始人陈王廷,将太极拳的核心要义总结为了十三个姿势和一个歌诀,即“十三势,述真诀”。

这十三个姿势分别是:起势、虚劲、进退、挤捺、肘庞、问答、横扑、撑锤、沾压、叠起、云手、野马、合势。

起势:太极拳起势时,身体自然松开,骨节如散沙,心意下沉,脚丁向内扣回,双肩自然放松下沉。

这是太极拳起势的基本要素。

虚劲:虚劲即不实劲,是太极拳的基本功夫。

虚劲使得拳势柔和灵活,不露破绽。

太极拳虚实势的转换是太极拳中最重要的一环。

进退:进退即步法,是太极拳中的基本动作。

在进退的过程中,要保持身体稳定,上下相随,左右互补,流转自如。

挤捺:挤捺是太极拳中的技术动作,是发力的关键。

在挤捺动作中,身体需要配合运动,发挥出内力,使得力量通过腰腹而出,达到最大的效果。

肘庞:肘庞是太极拳中的一种技术动作,通过变化肘庞的方向和力量,可以有效地防御和攻击对手。

问答:问答是太极拳中的一种变化动作,左右手的问与答可以灵活地防守和出击。

横扑:横扑动作即掌劈,是太极拳的重要一环。

通过手臂的横向击打,可以打击对手的重要部位。

撑锤:撑锤动作中,手臂像锤子一样向下撑击,能够有效地击打对手的上身。

沾压:沾压即沾连压迫,是太极拳中的一种技术动作。

通过身体的贴合和压迫,可以有效地控制对手的动作。

叠起:叠起是太极拳中的一种技术动作,要求双手的动作要协调一致,不仅包括手部动作,还包括身体的动作。

云手:云手是太极拳的核心动作之一,通过双手的流转和云状的动作,能够敏捷地变换招式和身形。

野马:野马是太极拳中的一种动作,要求双腿的协调运动,以保持身体的平衡和稳定。

合势:合势是太极拳中的核心要义,要求整个身体的动作要协调一致,内外相合,能够发挥出最大的力量。

陈式太极十三势的歌诀“十三势,述真诀”即通过这十三个姿势,能够实现太极拳的真正要义。

《十三式行功心解》浅释及《十三式歌诀》浅释

《十三式行功心解》浅释及《十三式歌诀》浅释

《十三式行功心解》浅释及《十三式歌诀》浅释《十三式行功心解》浅释《十三式行功心解》浅释【武氏原作】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

以气运身,务令顺随,乃能便利从心。

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头顶悬也。

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转虚实也。

发劲须沉着松静,专注一方。

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

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至(气遍身躯之谓)。

运劲如百炼钢,何坚不摧。

形如搏兔之鹄,神如捕鼠之猫。

静如山岳,动如江河。

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

曲中求直,蓄而后发。

力由脊发,步随身换。

收即是放,放即是收。

断而复连,往复须有折叠。

进退须有转换。

极柔软,然后极坚刚。

能呼吸,然后能粘依。

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

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

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乃可臻于缜密矣。

又曰:“彼不动,己不动。

彼微动,己先动。

”劲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

又曰:“先在心,后在身。

腹松气敛入股。

”神舒体静,刻刻在心。

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

牵动往来气贴背,而敛入脊骨。

内固精神,外示安逸。

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

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

在气则滞,有气者无力。

无气者纯刚。

气若车轮。

腰如车轴。

[洪公浅释](行功是对坐功而言)原文: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

以气运身,务令顺随,乃能便利从心。

我国讲养生的书,多以气为主,现在亦叫气功疗法,可见气血虽然并重,没有气是不行的,只要气流通舒畅,血的新陈代谢机能自然健全。

以心行气,就是用理想行气,气沉着,就是中气,于人有益,气浮了,就是横气,于人有害。

气常沉着,就能收敛到骨髓里边,人便健壮。

用气运动身体,不用拙力,处处顺遂,则身体骨骼全是柔和的,自能动作便利,从心所使。

这里讲内里的气如何运行,和外边的形体如何运行,是内外的关系。

原文: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头顶悬也。

人的精神在脑部,从外形来讲,以百会穴为主,精神振作,则全身轻利,如同顶上有绳悬起来的一般,这是讲顶劲的,是全身上下的关系。

《十三势行功心解》校注诠释(上)

《十三势行功心解》校注诠释(上)
序” 。
[ 诠释 ]
太极拳之全部意义以虚灵为本 ,以 “ 精神” , 即 “ 心” 为全体之主宰 , “ 提起精神” 乃行功之准则。 精者 ,
元精 也 。神 者 , 元神 也 。精炼 而 聚 , 神炼 而凝 。神 固于
3 、 【 万本】 ‘ ‘ 乃能收敛人骨” 作“ 方能收敛入骨” 。
浓, 且 无 医学常识 , 不 知经络 血 脉走 向所致 ; 三 日私 心
武 当・ 2 0 1 3 . 5 l 7
武当・ 总2 7 3期
“ 太极拳行功要论” 。[ 澄本】 前部分 自“ 以心行气” 句至 动虚 实” 。
“ 乃 可臻 于缜 密 矣 ” 句, 独立成篇 , 篇题作 “ 王 宗 岳原
差极少见。故日“ 形顺” 则气通 , “ 形悖” 则气滞 。
( 二) 滞气 的原 因
一Hale Waihona Puke 有气 则 生 , 气 绝 身亡 。 太极 拳之 气 , 即丹 田气 , 指先 天 之气 , 真 丹净 沽之
( 责任 编辑 柯 超)
择 善 而从之 。 日行拳走架未 “ 换劲” ;二日意念守窍着意过 气 。 习练者不 可 不大彻 大 悟 ,
最 珍 最贵 者莫 过于 人之 气也 。 ” 【 大 】 此, 行拳 “ 滞气” 就 是练 功 中 出现 了偏 差 , 气功家叫“ 着 魔 生 成长 养 , 走火” 。轻 者滞气 , 进 而血瘀 , 重 者甚 至精 神错 乱 。 静 为躁君 ” 。 即静 为动之 根 。 太极 拳 以静 为本 , 以定 太极 拳 阴 阳相 生 , 静 动相 兼 , 阴 阳互 补 。多 余 则 说 “ 静 以养 心 , 静 能 养气 。 气 是 人生命 运 动 的能量 , 泻, 不 足则 补 。行 拳 “ 举 动顺 时 , 容 色和悦 ” , 滞 气之 偏 为 机 。

十三势行功心解或歌诀

十三势行功心解或歌诀
先在心,后在身,腹松净,气敛入骨,神舒体静,刻刻在心。
注:凡走架子以心意为松开,而腹腰存想为空洞无物,则一切方可由腰脊而动,<即不乱动>是之谓静也,此运动时不二选择,应时时刻刻铭于心也。
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牵动往来,气贴脊背而动之。
注:即以背为中心,乃运用离心力本也,如觉每一动作,背上之反应会绷紧,则失去此义也,统能以此行之,亦为养气敛入骨髓之法也。
心为令,气为旗,腰为蠹,脊为旃。
注:心为主帅以发令,气为传旗如听命,而后行腰为大蠢,魏然挺立不偏,无昧可倒<腰以下至尾闾>,脊如旗屈,收以拔骨,使脊骨有偏长之能也。
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乃可臻于慎密矣。
注:初步练习时,须大开大展,须全身松开气达梢,功夫愈进,则求紧凑,其大圈渐进于小圈,由外显之圈,成为内隐之圈,是可成为慎密无向之运动,方会放之则进,卷之则退,藏于慎密之义也。
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气如车轮,腰如车轴。
注:有气者无力,无气者能柔,有力者无气,无气者纯刚,故专柔专刚均属非太极拳。必须刚柔相济。若力气隐于内,则柔现于外,则刚欲求柔于外而刚于内,是之为劲。故须去力以求劲得后乃活气,方可得气之用,使生弹性,欲得气活,须气贯串遍于身躯如轮之旋转之不休,欲得轮之旋转,须有轮之中心有轴,故所有左右上下旋转均以腰脊为主宰也。
形如捕兔之鹄,神如捕鼠之猫。
注:运动时其形状如高空捕兔的鹄,盘旋无定,此指精神之活泼,且活泼之中而有集注,并蓄势待发,有似伏地捕鼠之猫,运机即发之精神也。
静如山岳,动如江河。
注:静如山岳,言其形沉着不浮,一静无有不静,如山岳屹立,所谓神宜内敛是也。动如江河,言其动作之波动不停起伏相间,如江河之滔滔不绝,所谓意气宜鼓荡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极拳十三势、《十三势歌》、《十三势行功心解》注解
古传太极并无套路,原始骨架就是十三式,分别为定、进、退、顾、盼、棚、捋、挤、按、采、列、肘、靠十三字组成,它概括了太极拳的主要法则,为武当派张三丰祖师所创。

内家太极拳正确的练功方法是由浅入深、从简到繁、循序渐进的过程。

其基础功夫最为重要,就如上学一样。

先学笔画,然后组字,再懂字意后造句、作文”,数、理、化等也是如此;随着你读幼儿园、小学、中学、高中、大学、研究生等作出不同阶段的组合、认识、掌握与升华,,
在太极图中,太极修点,也就是阳鱼的阴点、阴鱼的阳点;阳鱼为动功,阳鱼中的阴点为动中之静功,是肢体形外三合之功,也称“知人功夫”。

阴鱼为静功,阴鱼中的阳点为静中之动功,是精气神内三合之功夫,也称“知己功夫”、“丹田功夫”,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阴阳互补的体现。

太极拳求的是跟顶劲也称通臂劲,其劲道走向为以脚催膝、以膝催胯、以胯催腰、以腰催肩、以肩催肘、以肘催手,以腰为轴、以意领气,意到气到、形神俱到的过程。

他剛為柔
太極歎功十三瓦
“太极十三式”为定、进、退、顾、盼、棚、
捋、挤、按、采、列、肘、靠,共十三式。

其过程为:无极生无极桩,因《无极修真》主张修的是先天真元,即:内气运行、身识应对、感觉应对、情志掌控等等,然后通过导引、调心、调式、调息使神意合一,融通于肢体以便挖掘自身潜能,使气机随意而动,从而做到无处不是手,无处不丹田
的功法过程,, 。

“无极”从形态上讲是无动状态,属阴;而“太极”是大动状态的开始,属阳。

故“无极桩”没列入太极十三式内。

无极桩生中定式,中定式生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五式之体,通过五式之体的训练正肢体筋骨,聚合身体散乱之精气,平衡自身阴阳,使五脏六腑精气神旺盛,以调和内外三合之功夫。

然后通过推手、喂手、听劲、懂劲以感觉对方的劲道走向,加强自身的身识应对,使形神兼备,心意统一。

然后以棚、捋、挤、按、采、列、肘、靠八法为用,在保持太极运动理法的基础上,通过推手完善内外三合的实施,以神意运用做到打放自如,无处不丹田,无处不太极的手法,给太极散手打下坚实的基础,在举手投足时的每招每式都能用于技击,每一动作式子都有拳意的贯穿,以神意运用自然而动都能形神俱妙,都能符合太极十三式的要求,以自我不同的体悟认识,化生自我风格的套路,以自身的需求选择不同的功夫结果,如挖掘浅能、去病、养生、延年益寿、自卫防身等。

十三势歌
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

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少滞。

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

势势揆心需用意,得来不觉费功夫。

刻刻留意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

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
利顶头悬。

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仲开合听自由。

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

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

想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

歌兮歌兮百卅字,
字字真切意无遗。

若不向此推求去, 枉费功夫贻叹息。

十三势行功心解(陈微明注)
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

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

以心行气者,所谓意到气亦到,意要沉着,则气可收敛入骨,并非格外运气也。


收敛入骨,工夫既久,则骨日沉重,内劲长矣。

以气运身者,所谓气动身亦动,气要顺
遂,则身能便利从心,故变动往来,无不从心所欲,毫无阻滞之处矣。

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顶头悬也。

有虚灵顶劲,贝帰神自然提得起;精神提起,贝IJ身体自然轻灵。

观此,可知舍精神而用拙力者,身体必为力所驱使,不能转动如意矣。

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转虚实也。

与敌相粘,须随机换意,仍不外虚实分得清楚,则自然有圆活之妙。

发劲须沉着松净,专主一方。

发劲之时,必须全身松净。

不松净则不能沉着,沉着松静,自然能放得远。

专主一
方者,随彼动之方向而直去也。

随敌之势,如欲打高,眼神上望;如欲打低,眼神下望; 如欲打远,眼神远望。

神至则气到,全不在用力也。

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
顶头悬,则自然中正;松静,则自然安舒;稳如泰山,则自然能撑支八面。

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
九曲珠,言其圆活也。

四肢百体,无处不有圆珠,无处不是太极圈子,故力未有不能化也。

运劲如百炼钢,何坚不摧。

太极虽不用力,而其增长内劲,可无穷尽。

其劲如百炼之钢,无坚不摧。

形如搏兔之鹘,神如捕鼠之猫。

搏兔之鹘,盘旋不定;捕鼠之猫,待机而动。

静如山岳,动若江河。

静如山岳,言其沉重不浮,动若江河,言其周流不息。

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

蓄劲如张弓,以言其满;发劲如放箭,以言其速。

曲中求直,畜而后发。

曲是化人之劲,劲已化去,必向彼身求一直线,劲可发矣。

力由脊发,步随身换。

含胸拔背,以蓄其势。

发劲之时,力由背脊而出,非徒两手之劲也。

身动步随,转换无定。

收即是放,放即是收,断而复连。

粘、化、打虽是三意,而不能分开。

收即粘化,放是打,放人之时,劲似稍断,而意仍不断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
折叠者,亦变虚实也,其所变之虚实,最为微细。

太极截劲,往往用折叠,外面看似未动,而其内已有折叠,进退必变换步法,虽退仍是进也。

极柔软,然后极坚刚。

能呼吸,然后能灵活。

老子曰:"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其至柔者,乃至刚也。

吸为提为收,呼为沉为放,此呼吸乃先天之呼吸,与后天之呼吸相反,故能提得人起,放得人出。

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

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至大至刚。

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乎天地之间。

太极
拳盖养先天之气,非运后天之气也。

运气之功,流弊甚大。

养气则顺乎自然,日习之养
之而不觉,数十年后,积虚成实,至大至刚。

至用之时,则曲蓄其功,以待发既发则沛然莫之能御也。

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

心为主帅以发令,气则为表示其令之旗,以腰为纛。

则旗中正不偏,无致败之道也。

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乃可臻于缜密矣。

无论练架子及推手,皆须先求开展,开展则腰腿皆动,无微不到。

至功夫纯熟,再求紧凑,由大圈而归于小圈,由小圈而归于无圈,所谓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也。

又曰:先在心,后在身,腹松净,气敛入骨,神舒体静,刻刻在心。

太极以心意为本,身体为末,所谓意气君来骨肉臣也。

腹松净,不存丝毫后天之拙力,则气自敛入骨,气敛入骨,其刚可知。

神要安舒,体要静逸,能安舒静逸。

贝V应变整暇,决不慌乱。

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

内外相合,上下相连,故能如此牵动往来,气贴背,敛入脊骨,内固精神,外示安逸。

此言与人比手之时,牵动往来,须含胸拔背,使气贴之于背,敛于脊骨,以待机会机至则发,能气贴于背,敛于脊骨,贝惟力由脊发,不然,仍手足之劲耳。

神固体逸,则不散乱。

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

此乃形容绵绵不断,待机而发之意。

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

太极纯以神行,不尚气力,此气言后天之气力也。

盖养气之气,为先天之气;运气之气,为后
天之气。

后天这气有尽,先天之气无穷。

气如车轮,腰似车轴。

气为旗,腰为纛,此言其静也。

气如车轮腰似车轴,此言其动也。

腰为一身之枢纽,腰动则先天之气如车轮之旋转,所谓气遍身躯不少滞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