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钱学森
幼儿园名人探索之旅:了解中国科学家钱学森

幼儿园名人探索之旅:了解我国科学家钱学森1. 导言在幼儿园的探索中,孩子们总是渴望了解更多关于世界的奇妙知识。
带领幼儿园的孩子们展开名人探索之旅,让他们了解我国科学家钱学森,将会是一次有趣又富有教育意义的活动。
2. 钱学森的生平钱学森,1911年出生于江苏苏州,从小就展现出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在成长过程中,他在国内外接受了优质的教育,并在哈佛大学攻读了博士学位。
他在航空航天领域的杰出贡献,让他成为了世界著名的科学家,并被誉为“我国的火箭之父”。
3. 钱学森的成就钱学森致力于航空航天技术的研究与发展,并在中美两国之间,都有非常重要的科学成就。
他在我国推动了航天事业的发展,成立了我国第一支导弹队,后来又参与了我国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研制工作。
而在美国,他也参与了美国航天计划,并被誉为“美国的航天之父”。
4. 钱学森的影响钱学森的科研成果,不仅在航空航天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也影响深远。
他坚持为祖国和人民的利益服务,将科技成就回馈社会,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 我对钱学森的理解在我看来,钱学森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更是一位为国家和民族作出卓越贡献的爱国者。
他的精神和成就,应该成为广大幼儿园孩子们学习的榜样,激励他们勇敢追求梦想,为实现我国梦而努力奋斗。
6. 总结通过这次名人探索之旅,我们了解了我国科学家钱学森的丰功伟绩,也认识到了科学家对国家和社会进步的重要贡献。
希望孩子们能够在他的启发下,热爱科学,勇攀科技高峰,在未来的道路上开创更加辉煌的未来。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通过深度和广度兼具的探索,全面了解了我国科学家钱学森的生平、成就和影响,同时共享了个人对他的观点和理解。
希望这篇文章能够为孩子们带来启发,引领他们走向更广阔的知识世界。
钱学森是我国航天事业的拓荒者,他的成就不仅是我国航天科技的骄傲,更是世界航天科技的瑰宝。
在我们的教育中,应该让孩子们充分了解钱学森的伟大成就,激励他们学习钱学森的精神,为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走近钱学森思政课教案

走近钱学森思政课教案教案标题:走近钱学森思政课一、教案背景和目标教案背景:钱学森是中国著名的航天科学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和精神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科学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教案目标:通过学习钱学森的思想和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和重点1. 钱学森的生平和成就- 介绍钱学森的基本情况,包括出生背景、求学经历、科研成就等。
- 引导学生了解钱学森在航天科学领域的突出贡献,如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研制等。
2. 钱学森的思想和精神- 分析钱学森思想的核心要素,如爱国主义、科学精神、创新能力等。
- 引导学生理解钱学森思想对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意义。
3. 钱学森思政课的教学方法- 探讨钱学森思政课的特点和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讨论、实践活动等。
-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钱学森思政课的教学方法应用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
三、教学过程安排1. 导入(5分钟)-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钱学森的形象和成就,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知识讲解(15分钟)- 介绍钱学森的生平和成就,引导学生对他的敬佩和学习兴趣。
3. 分组讨论(2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探讨钱学森思想的核心要素和重要意义。
- 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进行汇报,并进行全班讨论。
4. 案例分析(15分钟)- 提供一些与钱学森思想相关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其中的道德和价值观,并讨论如何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5. 实践活动(20分钟)- 安排一些与钱学森思想相关的实践活动,如科学实验、社会调研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和实践。
6. 总结和展望(10分钟)- 总结学习内容和收获,鼓励学生将钱学森思想应用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
- 展望未来,鼓励学生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和科技创新。
四、教学评估1. 小组讨论和汇报的质量和深度。
2. 学生在案例分析和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和思考能力。
3. 学生对钱学森思想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走近钱学森

好书推荐之《走近钱学森》“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为重,名利为轻。
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
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披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
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
”这是2007年感动中国组委会授予钱学森的颁奖词。
1957年郭沫若发表在《文汇报》的一首七言《赠钱学森》诗,这样写道:大火无心云外流,登楼几见月当头。
太平洋上风涛险,西子湖中景色幽。
突破藩篱归故国,参加规划献宏猷。
从兹十二年间事,跨舰相期星际游。
当我们还在感动于窗外飘着漫天雪花,感动于山水清秀时,读读《走近钱学森》一书,心中那一片静水也会泛起波澜……因为我们会被感动于他对祖国的热爱,感动于他对科学的追求,感动于他对生活的朴实。
他的一切的一切都不得不让我们折服和肃然起敬。
在面对审问时钱学森“我忠于中国四亿五千万人”会让我们对我们的中华民族更加的热爱,更加让我们有热血地投入到我们国家的建设中,“知识是我个人的财产,我权要给谁就给谁”会让我们明白我们的知识是为我们的国家而准备的!“我只是蛋糕表面的糖衣。
蛋糕要想味道好,里面的用料必须好。
基础非常重要,培养年轻人是一个国家进步的基础。
不要瞧不起你的工作,你是在塑造年轻人的灵魂。
”会让我们无论是在选择我们想从事的职业,还是我们在对待我们的工作时,有了更加的诠释……这句话也是给我们青年人的一句很好的警语!如果有人问你100分的标准是什么?你会怎么回答呢?在这本书里,钱学森的导师冯卡门会告诉你他的理解。
冯卡门说:“因为任何一个工程技术问题根本就没有百分之百的准确答案。
要说有,那只是解决问题和开拓问题的方法。
如果有个学生的试卷对试题分析仔细,重点突出,方法对头,且有自己的创新,但却因个别运算疏忽最后答数错了;而另一个学生的试卷答数正确,但解题毫无创造性,那么,我给前者打的分数要比后者高得多。
”我想这句话会让我们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中有一个更好的态度。
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钱学森

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钱学森我从小到大,一直比较喜欢的书籍类型是人物传记、报告文学类。
借这次读书会的机会,我和大家分享这一本《走进钱学森》,让我们在书本中重温钱老的求学路,在书本中感受钱老的爱国情,在书本中领悟钱老给我们留下宝贵而又丰富的精神财富。
可能有人会有疑问,为什么我要选这样一本书和大家分享?选这样一位科学家的传记,可能他的业务牵涉更多是航天领域,或者说这样的科学研究离开我们的一线工作可能有很远的距离,为什么要和大家来分享一个物理学家的一生?而不是选择一个成功的地产界人士或园区管理者的一生?其实很简单,我觉得从他身上彰显的是一种中华民族的精神,这是我们这一代人需要学习、领悟和传承的,而这种精神,他是没有领域的界限的。
一、前言思绪飞回到那一年,我还只是一名普通中学的预备班的学生,当年的老师把我推荐到少科站参加区内科技竞赛小组的培训,在第一次的培训中,老师就介绍了一名科学家,那就是至今都是响彻心扉,那就是“钱学森”。
在我幼小的心灵中,老师绘声绘色、用丰富的语言临摹了一个高大而又伟岸的形象,那是我国“两弹一星”的元勋,爱国而又淡泊名利的科学家。
这无疑对当时的我是极大的鼓舞,在心底油然而生的崇敬之情持续至今。
我从那时起,便开始默默的关注这位科学家。
在这十几年期间收集了很多一些小的报道和新闻,其中特别让我感动的是在他晚年期间,也就是2005年的时候,温家宝总理前去探望钱老的时候,他提出了一个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在病榻上的他依然关注着国家的命运,依然关注着国家的发展,这是一种怎样的爱国情怀?2009年10月31日,钱学森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
作为一代科学大师,钱老对国家民族、对科学研究、对青年人才、对科学道德的挚爱,感动了全民族。
他的崇高人格和科学精神就像一座灯塔,照亮后人前行的路。
后来,我在书店发现了这本《走进钱学森》,这本书图文并茂,很多珍贵的照片都是第一次公布,还详细记载了钱学森本书深层次解密了钱学森的传奇人生:出生华丽家族,家学渊远,赴美求学,科学巨星,崭露头角,回国受阻,被捕入狱,五年抗争,终回祖国,运筹帷幄,两弹一星,功勋卓著,载人航天,历史巨献。
读“走近钱学森”读书笔记

读“走近钱学森”读书笔记
物理学史上伟大的物理学家数不胜数,也许钱学森先生对物理学发展做出的贡献不可以与爱因斯坦,牛顿,玻尔等物理学家相比较。
但新中国成立以来了,他对中国导弹事业发展做出卓越贡献,他开创中国系统科学,他对中国日后科学技术发展做出的贡献是无法估计的!读《走近钱学森》一书,对钱学森先生已有大概的了解,虽了解不多,却已被他突破重重阻挠回宫的精神和思想深深感动。
他的夫人评价他,“他是一位把祖国,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人,说的上是一位精忠报国,富有民族节气的"中国人"。
精忠报国,富有民族节气可谓在他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钱老作为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计划的技术领导人,精心组织攻关会战,为“两弹一星”事业的成功倾注了大量心血,建立了卓越功勋。
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以后,钱老仍然关心国家建设,关注科技发展,为经济、科技、国防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钱老在科学研究领域,始终高瞻远瞩,视野广阔。
数十年的科研实践,使他逐步形成了对科学技术的独特理解,从最初技术科学概念的提出,再到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结构的建立。
他认为,现在的科学技术早已不只是自然科学技术的那些东西了,而是人类知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整个知识体系。
钱老一生默默无闻,成就无数,荣誉如海。
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
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
他是知识的宝藏,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
九年级语文上册走近名人第3课《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教案2新教版(汉语)

第三课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初学课文钱学森先生1911年12月11日出生于浙江杭州。
钱学森先生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二十位科学家之一,我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授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06年获“中国航天事业50年最高荣誉奖”;2009年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课文中的中的句型:•1.“……多么……”句型用在感叹句里,表示程度很高。
想到前方就是自己魂牵梦绕的祖国,他多么希望脚下不是轮船的甲板,而是火箭呀!(1)这是一件多么不容易办到的事情呀!(2)我多么希望自己能成为国家有用的人才呀!•2.“不是……而是……”句型表示并列关系,前一分句提出一个事例,后续分句则相应提出在意义上并存、平行或对立的事情,用于同时说明或描写几件或同一事物的几个方面。
(1)他们不是来参观,而是来考察工作的。
(2)那些人不是在吵架,而是在争论问题。
课文中的中的句型:•3.“动+于……”句型表示从;在。
钱学森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
(1)姐姐毕业于新疆大学。
(2)他大学毕业后就职于电信公司。
•4.“所……”句型用在作定语的主谓结构的动词前面,表示中心词是受事者。
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作准备。
(1)父亲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子女。
(2)我所认识的人都不在这儿了。
课文中的中的句型:•5.“被……为……”句型表示被称为某个称号。
钱学森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
(1)石河子市建设的不错,被誉为“小上海”。
(2)文学家老舍被誉为“语言大师”。
巩固性练习:一、改写句子。
(1)国家培养一个人才不容易。
(……多么……)国家培养一个人才是多么不容易啊!(2)我们的老师从喀什师范学院毕业的。
(动+于……)我们的老师毕业于喀什师范学院。
(3)大家提的意见,老师会考虑的。
(所……)大家所提的意见,老师会考虑的。
二、造句。
(1)“不是……而是……” 阿迪力不是老师,而是学生。
《走近钱学森》读后感

《走近钱学森》读后感《走近钱学森》读后感作为一本富于启迪和思考的传记,我对《走近钱学森》这本书的阅读深感震撼。
阅读过程中,我对于这位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扮演重要角色的科学家和教育家的了解不断深入,受到了深刻的启示和感悟。
在这本书中,作者通过深入研究钱学森的一生和思想,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真实而饱满的人物形象。
在我看来,他是一个了不起的科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他的工作和思想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包括航空航天、原子能、教育改革和社会公益。
他近乎完美的才华和超人的精神境界,让我心生敬仰和感动。
这本书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一个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追求,为社会、为人类做出巨大的贡献。
作为一名普通人,我也要学习和钱学森一样,充满激情和创造力地探求自己的方向和目标,为世界的进步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本书中,作者还向我们揭示了钱学森艰苦卓绝的一生经历和奋斗历程。
这让我认识到,一个人要获得成功和成就,付出的代价往往比我们想象得要大得多。
作为一名现代年轻人,我们需要学会迎难而上,勇敢面对挑战和困难,不放弃自己的理想,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这本书非常有意义,因为它不但向我们讲述一个富有魅力和知识的人物形象,更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更加深刻的人性观。
通过这个故事,可以看到一个关键的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去看待我们的生命和未来?我们的生命应该被理解为对时间的使用,我们是为它付出和使用,而不是去浪费和虚掷。
因此,我们应该珍惜每一分每一秒,做最好的自己,为人类和社会为做出自己的贡献。
最后,钱学森的故事向我们证明:只有坚定的信仰,蓬勃的心态和勇敢的态度,才能让我们成为真正的人。
做一个阳光和积极的人,用自己的努力为这个世界注入更多的正能量,这是钱学森给我的最大启示。
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觉得自己多了一份富有激情和动力的心态,同时也更加珍惜自己的生命和未来。
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被更多的人阅读,因为它不仅披露了一个优秀人物的故事,更是一份令人糟自觉领悟人生的珍贵资料。
我最崇拜的科学家—钱学森

钱学森爷爷是我国著名科学家,为祖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创建与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是我国系统工程理论与应用研究的倡导人。
他1911年生于上海,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
为了更好地报效祖国,他1935年考取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进行深造学习,并于1936年转入加州理工学院继续学习,并拜著名的航空科学家冯·卡门为师,学习航空工程理论。
钱学森爷爷学习十分努力,三年后便获得了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
在老师的指导下,他对火箭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久,钱学森爷爷成了加州理工学院最年轻的终身教授。
从1935年到1950年的15年间,钱学森爷爷在学术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生活上享有丰厚的待遇,但是他始终想念着自己的祖国。
1949年当第一面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上徐徐升起时,钱学森爷爷深为祖国的新生而高兴。
他打算回国,用自己的专长为新中国服务。
但那时候在美国的中国科学家归国很不容易,而钱学森爷爷的专长又直接与国防有关,所以他历尽种种艰辛,最后在周恩来总理的帮助下,才终于回到了阔别20年的祖国。
他这一曲折的斗争过程,表现了钱学森爷爷对祖国的深爱之情,是多么的感人啊!1955年初冬,刚刚回到祖国的钱学森爷爷,来到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参观。
院长陈赓大将问他:“中国人能不能搞导弹?”他说:“外国人能干的,中国人为什么不能干?难道中国人比外国人矮一截?!这是多么强的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呀!”就这一句话,决定了他从事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生涯。
1956年我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成立,钱学森爷爷被任命为第一任院长。
在酒泉发射场钱学森爷爷和普通科技人员一样,睡帐篷、吃粗粮,组织导弹试验的测试、计算、分析、研究。
在他的指导下,中国科学家们攻克了一道道难关,于1960年11月5日,成功进行了我国第一枚导弹飞行试验。
”1966年10月27日,钱学森爷爷又参与组织了我国第一枚装有核弹头的中近程地地导弹飞行爆炸试验,即原子、导弹“两弹结合”试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进钱学森
2009年10月31日是一个令全体中国人民都为之感伤的日子,我们伟大的航天巨星钱
学森老人永远无法挽回的离开了我们。
享年98岁。
此时的我说不出内心万分悲痛与惋惜之情,天空中簌簌落下的阴冷细雨向
我们陈诉了一切。
一个伟大的世纪老人陪我们一起走过了最后的二十多年。
回
顾钱学森的一生曲折而充实,真正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他做了本来不该属
于他做的事情,他向13亿中华儿女交上了一份最最赤诚的答卷。
可以说如果没有对一个国家充满极大的热忱,他不可能做出如此大的成就。
钱学森成就了自
己已给子孙后代营造了一个和平的发展环境。
记得2007年感动中国给钱学森老人的颁奖词是这样的:“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五
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者,劈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
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他是科学的旗帜,知识的宝藏,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
典范”。
他不仅以自己严谨和勤奋的科学态度在航天领域为人类的进步做出卓
越的贡献,更以淡泊名利和率真的人生态度诠释了一个科学家的人格本质。
说
实话我并不赞同把钱学森老人纳入2007年感动中国十大员之中,因为那毕竟太渺小了。
或许在一定程度上对钱学森老人的光辉形象有所影响,因为在中国我
想即便是没有感动中国的推介钱学森这个象征中国科学高度的领军人物就已经
妇孺皆知。
而作为媒体旨在推荐一部分在特定领域值得我们称道的人,我想钱
学森当时听说进入感动中国十大员时间一定是平静的。
或许要是谈荣誉他老人
家在中国早已经无与伦比,他会在乎感动中国吗?他早已在中国人民心中永驻,也定然永恒。
任由海陆的变迁,星斗的转移。
都不会磨灭钱学森作为一名伟大
的科学家的历史功绩,毋庸置疑他的名字将永远镌刻在中国历史上,钱老与世
长辞了,也许他真的需要休息了。
不过真的不想这些伟大的人物离我们而去,
能和伟人生活在一个年代里我感觉想一想就有点自豪。
或许我们的下一代再听
说钱学森的时间就有一种陌生的感觉,夸张的说法就要怀疑历史是不是在欺骗
他们了。
这种感觉不像我们略微有点触及的感觉,因为他们的存在让我们有了
安全感,亲切感,就像我们对待我们的爷爷奶奶一样,慈祥的面庞,令人讨厌
的唠叨,此时此刻都会成为最美好的回忆,是一种发自内心对前辈的瞻仰与缅怀。
钱学森将还原论方法和整体论方法辩证统一起来,并从系统整体出发将系统
进行分解,再综合集成到系统整体实现1+1>2的整体涌现,最终是从整体上研究
和解决问题。
从综合集成思想、综合集成方法、综合集成理论、综合集成技术
到综合集成工程构成了钱学森综合集成体系,这个体系必将对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特别是对科学技术向综合性整体化方向发展将发挥重要作用。
以钱学森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为大背景阐述建立系统学的意义、途径和难度,回顾了钱学森创建系统学的三个阶段,考察系统学的现状、问题及其成因,对学界某些歧见给出笔者的看法提出系统学的发展应该进一步消化非线性动力学、自组织理论、CAS理论等,并对其成果作创造性的转换,以描述系统的整体涌现
性为总目标,重在揭示开放复杂巨系统的内在机制和规律。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探索系统科学的基础科学———系统学的过程中 ,与西方科学家几乎同时提出了复杂性科学的问题 ,构建了具有与西方复杂性研
究径路不甚相同的中国复杂性研究纲领 ,提出了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方法
和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 ,并带领其系统学研究班的成员对几类特殊的复杂巨系统———人脑系统、人体系统、社会系统、地理系统等做了详细的研究。
以钱
学森为代表的中国复杂性研究者对复杂性研究的方法论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但
在学理上还不够深入 ,取得的具体成果还不多。
钱学森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结构,总结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及其对
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进一步深化了"生产力是人类全部历史的基础"的观点。
他建议建立科学技术业,并将其作为新产业革命带来的第四产业。
同时,他坚持
要开展以系统科学为理论基础的社会系统工程建设。
此外,根据我国科学技术与国防建设的经验,他用系统的理论与方法,建立起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系统工程理论。
他在社会主义国家学方面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钱学森先生为了研究实现高速飞机和远程火箭的可能性,在空气动力学、
固体力学、稀薄气体力学和飞行力学等应用力学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并且
开创了喷气推进学、工程控制论和物理力学等技术科学新分支。
他对近代力学
以至技术科学的内涵和发展方向,发表过全面系统的论述。
在这篇文章中将介
绍他的主要研究成果,并对他的科学思想作一初步的探讨。
他一生经历传奇,成就卓越。
从1935年远赴美国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成为一
名世界级科学家,到1955年冲破美国当局的重重阻挠,毅然回国参与社会主义中国的建设;从1955年编写中国第一份《建立我国国防航天工业的意见书》,到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成功上天;从上世纪70年代末退居国防二线甚至
三线工作以来,建立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大成智慧学,到2005年,仍于病榻上忧
心中国教育问题。
这些事迹的背后无不凝聚了钱学森对祖国的深切热爱。
本文
试图在对钱学森生平事迹进行综合整理的基础上,总结出钱学森独特的爱国主义精神。
钱学森所走的道路是中国知识分子的进步道路。
在提倡学习和实践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今天,以钱学森为榜样,学习他如何在个人进步与热爱祖国
的两者之间选择最好的结合方式,对当代中国知识分子有非常重大的指导意义。
本文在内容上,主要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对现有关于钱学森和爱国主义的研究
状况进行梳理;第二,通过对钱学森爱国主义精神形成,钱学森爱国主义精神的内涵以及钱学森爱国主义精神与其辉煌成就之间的关系等三个方面的研究,对钱学森爱国主义精神做一番深入探讨;第三,分析钱学森爱国主义精神与社会核心价
值体系的关系;第四,揭示出钱学森爱国主义精神对当代知识分子的启示。
钱学森同志是我国著名科学家。
他早年在空气动力学、航空工程、喷气推进、工程控制论等技术科学领域做出许多开创性的贡献。
数十年来,他以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热爱和忠诚,满腔热忱地投身于我国国防科研事业,为我国火箭、
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创建与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为了表彰钱学森同志全心全
意为人民服务,为祖国科技事业的发展所做出的卓越贡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
予他“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