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简历

合集下载

钱学森生平及成就

钱学森生平及成就
·我们不能人云亦云,这不是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创新。
·钱学森多次问总理:为什么现在我们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总理:60年了,为什么培养不出像钱学森那样的人才?
生平年表
年代 简介
1911年12月11日 在浙江杭州出生
1929年至1934年 在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学习,毕业后报考清华大学留美公费生,录取后在杭州笕桥飞机场实习。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198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三届全国委员会主席。
1991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被授予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称号。当选为中国空气动力学研究会(1989年更名为中国空气动力学会)名誉理事长。当选为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
在控制科学领域,1954年,钱学森发表《工程控制论》的学术著作,引起了控制领域的轰动,并形成了控制科学在上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的研究高潮。1957年,《工程控制论》获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同年9月,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IFAC)成立大会推举钱学森为第一届IFAC理事会常务理事。他也成为该组织第一届理事会中唯一的中国人。
1956年初,钱学森向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同年,国务院、中央军委根据他的建议,成立了导弹、航空科学研究的领导机构——航空工业委员会,并任命他为委员。1956年,钱学森受命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担任首任院长。他主持完成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直接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第一个星际航空的发展规划,发展建立了工程控制论和系统学等。

钱学森同志简介

钱学森同志简介

钱学森同志简介钱学森,作为为新中国成长做出无可估量贡献的老一辈科学家团体中影响最大、功勋最为卓著的杰出代表人物,他是新中国爱国留学归国人员中最具代表性的国家建设者,是新中国历史上享有崇高威望的人民科学家。

钱学森,1911年12月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杭州。

从1923年进入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开始,他就立下了要用所学的科技知识报效国家志向。

1929年,他考入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学习机车制造专业,后来,受到淞沪抗战中中国军队航空力量太弱的刺激,他决心改变自己的专业方向,努力掌握飞机制造的尖端技术。

1934年,钱学森考取清华大学公费留学生,次年9月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两年后,他转入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师从世界著名空气动力学教授冯·卡门,先后获得航空工程硕士学位和航空、数学博士学位。

1938年至1955年,钱学森在美国从事空气动力学、固体力学和火箭、导弹等领域研究,并与导师共同完成高速空气动力学问题研究课题和建立“卡门-钱近似”公式,在28岁时就成为世界知名的空气动力学家。

尽管在美国有着优厚的工作和生活待遇,然而,功成名就的钱学森却始终关心着祖国的发展。

1955年10月,钱学森终于冲破种种阻力回到祖国。

回国后,他和钱伟长合作筹建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并出任该所首任所长。

不久后,他就全面投入到中国的火箭和导弹研制的工作。

1956年初,钱学森向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

在《意见书》中,他对发展我国的导弹事业提出了长远规划。

同年,国务院、中央军委根据他的建议,成立了导弹、航空科学研究的领导机构——航空工业委员会,并任命他为委员。

也在这一年,钱学森受命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担任首任院长。

从那时开始,钱学森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以他在总体、动力、制导、气动力、结构、材料、计算机、质量控制和科技管理等领域的丰富知识,对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赢得了“中国航天之父”的美誉。

钱学森简介

钱学森简介

钱学森简介汇报人:2023-12-15•钱学森生平简介•钱学森在航天领域的重要贡献•钱学森在科学领域的影响与贡献目录•钱学森的学术思想与教育理念•钱学森的人格魅力与精神风貌01钱学森生平简介1911年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杭州。

父亲钱均夫,母亲章兰娟,均为杭州知名人士。

家庭条件优越,为钱学森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出生背景与家庭环境1929年考入上海交通大学,后转入清华大学攻读航空工程。

1934年获得清华大学公费留学生资格,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

1936年获得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硕士学位,后转入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

011939年获得加州理工学院航空博士学位,后留校任助理教授。

021946年回国后,任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031947年兼任国防科学委员会研究计划处处长。

01 02 031949年担任航空工业部科技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会常务委员。

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56年兼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

1960年担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

1970年担任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

1980年当选为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

1985年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

1991年被授予国家一级英雄模范奖章。

1987年担任国家科委高级技术顾问委员会主任。

1994年被授予中国工程院院士称号。

职业生涯与贡献在美国期间,钱学森参与了美国国防部和空军多个重要项目,为美国航空航天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回国后,钱学森致力于中国的航空航天事业,推动了中国导弹、原子弹、人造卫星等项目的研发和实施,为中国国防科技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

02钱学森在航天领域的重要贡献参与火箭研制与发射工作钱学森参与了中国第一颗导弹的研制工作,为中国的国防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主持火箭发射任务钱学森主持了多个火箭发射任务,包括气象卫星、通讯卫星等,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钱学森提出了导弹技术理论体系,为中国导弹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钱学森生平简介

钱学森生平简介

钱学森生平简介钱学森1911年12月11日出生于浙江杭州,1935年至1939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学习,获硕士学位。

1936年至1939年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与数学系学习,获博士学位。

1949年起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中心主任、教授。

1955年,钱学森突破重重阻力回到中国,致力于祖国的科技事业。

他是中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也是中国近代力学和系统工程理论与应用研究的奠基人和倡导人。

1956年,国务院、中央军委正是根据其《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建议,成立了导弹、航空科学研究的领导机构——航空工业委员会,钱学森被任命为委员。

同年,他受命组建了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担任首任院长。

在他的主持下,中国“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顺利完成,并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

钱学森直接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第一个星际航空的发展规划,发展建立了工程控制论和系统学等。

钱学森一生所获荣誉无数。

其中包括1957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1979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杰出校友奖;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以及2006年“中国航天事业50年最高荣誉奖”等。

其著有《工程控制论》、《论系统工程》、《星际航行概论》等。

今年9月10日,在中宣部、中组部、统战部、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民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总政等11个部门联合组织的“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中,钱学森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钱学森(1911.12.11-2009.10.31),汉族,吴越王钱镠第33世孙,生于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临安。

钱学森(1911-2009)

钱学森(1911-2009)

钱学森(1911-2009)1911年12月11日生,浙江杭州人,1959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学位。

1929年至1934年在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学习,毕业后报考清华大学留美公费生,录取后在杭州笕桥飞机场实习。

1935年至1939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学习,获硕士学位。

1936年至1939年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与数学系学习,获博士学位。

1939年至1943年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研究员。

1943年至1945年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助理教授(其间:1940年至1945年为四川成都航空研究所通信研究员)。

1945年至1946年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副教授。

1946年至1949年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副教授、空气动力学教授。

1949年至1955年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中心主任、教授。

1955年回国。

1955年至1964年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

1965年至1970年任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

1970年至1982年任国防科工委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协副主席。

还历任中国自动化学会第一、二届理事长,中国宇航学会、中国力学学会、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名誉会长,中科院主席团执行主任、数学物理学部委员。

1986年至1991年5月任中国科协第三届全委会主席。

1991年5月在中国科协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科协名誉主席。

1992年4月被聘为中科院学部主席团名誉主席。

1994年6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是中共第九至十二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是中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

在美学习研究期间,与他人合作完成的《远程火箭的评论与初步分析》,奠定了地地导弹和探空火箭的理论基础;与他人一起提出的高超音速流动理论,为空气动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56年初,向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

我的榜样钱学森简介

我的榜样钱学森简介

我的榜样钱学森简介钱学森(1911年12月11日-2009年10月31日),中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导弹专家、航天科学家和教育家,被誉为中国现代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是中国原子弹、氢弹、导弹和人造卫星的奠基人之一。

在中国科技发展史上,钱学森的名字是一个传奇,他的一生承载着国家的科技梦想,他的事迹在中国科技传奇里熠熠生辉。

钱学森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市,祖籍浙江省余姚市。

1924年,他考入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之后留学于美国康奈尔大学,师从著名物理学家罗伯特·奥本海默。

1936年,他获得博士学位,成为中国第一个在美国取得博士学位的学生。

在留学期间,钱学森接触到了核物理的最新研究成果,深受启发,并立志将来回国为祖国的科技事业做出贡献。

1945年,钱学森回国,在清华大学物理系任教。

1947年,他创办了清华大学近代物理研究所,担任所长。

在这一期间,他深入研究核物理和原子能问题,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研究方向。

1948年,他成为中国科学院第一部主任,领导了国家的核物理研究。

1955年,钱学森带领团队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使中国成为继美国、苏联、英国、法国之后的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

之后,他又领导研制出中国第一颗氢弹。

1960年,他开始主持中国航天事业,率先研制成功了长征一号火箭,将中国拉入了航天强国之列。

在其领导下,中国先后成功发射了神舟系列飞船、嫦娥探测器、北斗卫星等国家重要的航天项目。

钱学森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他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他倡导学术自由,鼓励教师、学生勇于挑战权威,追求真理。

他致力于推动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培养科技人才,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钱学森是一位谦虚、勤奋、敬业的科学家,他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追求卓越的品质深受人们尊敬。

他以学为乐,以科学为重,一生致力于科学事业,不断探索未知领域,为人类的科技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他生命的最后阶段,钱学森始终保持着乐观的态度和对科技事业的热爱,他不断鼓励年轻一代努力学习,为国家的科技事业贡献力量。

钱学森

钱学森
钱学森(1911.12.11-2009.10.31),男,汉族,浙江杭州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曾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理工学院教授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七、八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均以钱学森同志名字命名。2011年12月8日,纪念钱学森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
钱学森于1911年生于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市(县),是中国杰出的爱国科学家,是航空领域、空气动力学学科的第三代挚旗人,是工程控制论的创始人,是二十世纪应用数学和应用力学领域的人物。他为中国导弹制造与火箭发射做出了卓越的贡献。1923年9月进入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学习。1929年考入铁道部交通大学上海学校机械工程系铁道门,1934年毕业于国立交通大学,6月考取清华大学第二届庚子赔款公费留学生,1935年9月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1936年9月转入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成为世界著名空气动力学教授冯·卡门的学生,并很快成为冯·卡门最得意的弟子。
工程控制论
工程控制论在其形成过程中,把设计稳定与制导系统这类工程技术实践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钱学森本人就是这类研究工作的先驱者。
物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力学
钱学森在1946年将稀薄气体的物理、化学和力学特性结合起来的研究,是先驱性的工作。1953年,他正式提出物理力学概念,大大节约了人力物力,并开拓了高温高压的新领域。1961年他编著的《物理力学讲义》正式出版。现在这门科学的带头人是苟清泉教授,1984年钱学森向苟清泉建议,把物理力学扩展到原子分子设计的工程技术上。
人体科学
人体科学,是钱学森教授致力于将中华养生文化与中医等进行科学化、系统化提升的毕生心血、成就和开创性努力、贡献。四大人体科学著作奠定了他中国人体科学开创者、先行者的地位。

钱学森的简介

钱学森的简介

钱学森的简介
钱学森(1898-1990),原名钱钧,字学森,号复康,浙江人,中国
近代著名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

钱学森在近代中国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他以其卓越的数学研究成果
和突出的数学教学成就而闻名。

他曾在北京大学任教,并是“中国数学会”的创始人之一。

他还撰写了有关数学的许多著作,如《现代代数学教程》、《方程的概念》等,这些著作都是他对科学发展的贡献。

他的数学研究领域十分广泛,覆盖了几何学、代数学、数论、计算几
何学、数值分析和数学建模等多个领域。

他还发明了“钱氏测试”,这是
一种经典的数学模型,可以用来衡量一个学术教育系统中各项课程之间的
互相关系。

钱学森在数学教育方面不仅贡献巨大,还为中国数学家学者提供了良
好的学习环境,其影响力遍及国内外,令其名字永垂不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钱学森(1911.12.11-2009.10.31),汉族,吴越王钱镠第33世孙,生于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临安。

世界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由于钱学森回国效力,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向前推进了至少20年。

1934年,毕业于国立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曾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理工学院教授。

1955年,在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争取下回到中国。

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主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国防科工委副主任、中国科技协会名誉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七、八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委员、中国宇航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科技委高级顾问等重要职务;他还兼任中国自动化学会第一、二届理事长。

1995年,经中宣部批准及钱学森本人同意,母校西安交通大学将图书馆命名为钱学森图书馆,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同志亲笔题写了馆名。

2009年10月31日北京时间上午8时6分,钱学森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

[1]为了进一步弘扬钱学森同志爱国,创新、奉献的业绩与精神,经中央研究,决定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建设钱学森图书馆。

2011年12月8日,纪念钱学森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