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十三势、《十三势歌》、《十三势行功心解》注解

合集下载

王宗岳太极拳十三势行功心解

王宗岳太极拳十三势行功心解

王宗岳太极拳十三势行功心解--杨澄甫注一、以心行气,务令沈气,乃能收敛入骨注: 心以精神意气之总称,乃指走架时一拳一动以精神为主动,驱使其气,即每一开合之,开时必须直行之,则自然沈著而有缠劲,其气就自然而收敛入骨髓矣。

二、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注: 用功既久,气能随意而运动,则身之运动,为意之运行,其根乃在心(精神意气)因以心行其气也,所有屈伸起落,务须曲线缓和,毋使身用内发生稜角之病,是之为顺遂,如此则身可从气,而气可从心矣。

三、精神能提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顶头悬也。

头略拔,则谓虚灵顶劲,精神自然而连带提起矣,亦即头顶上有掤劲之谓也。

头顶上有掤劲,则可减去身之重量,其转动自然轻灵,而无迟重之虞矣。

四、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动虚实也。

注: 每一动作其身手均有主宾之,如能随机换意互为主宾,意之所至气即随之,是之谓灵,意左则左为实,意右则右为实,能如意而倒换之,意气不滞住某一点,是为活,内中顺遂,是之谓圆,能保顺遂以倒换,亦即虚实之变化也。

五、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

注: 头顶悬起为调整身之中正法,中正者,必须不偏不倚,不俯不仰,如有偏倾,只能支撑他之一方有掤劲,失去其余之七方矣,故气向下沈,则意不浮躁,而身体安定舒展,自然中正不偏,能得中正何方来何方即可支撑之,故无论如何变化之动作,而身体均须中正内行之。

六、发劲沈著松净,专主一方。

注: 此言凡发劲时其身平均须在掤劲中沈著行之,尤须不淮发丝毫努责作用,如无努责为之”松”,体会空洞谓之”净”,如斯松净沈著之劲,而具弹性,方有发之可能也,发时双手本系相对而相异,以求保持身体之平衡,然双手虽由相对相异之方向而发,然发时之双手仍应有虚实之,须一手为主,一手为宾,即一手轻,一手重之谓也。

七、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注: 人身之九曲,如拳节、腕节、腰节、胯节、胫节是也,行气如九曲节者,乃所有之关节均须顺遂圆滑如珠,行气九节之中,即所谓节节贯串之功也,决无微料稜角玫不便之处,是为至要也。

王宗岳的太极秘籍《十三势行功歌诀》详解

王宗岳的太极秘籍《十三势行功歌诀》详解

王宗岳的太极秘籍《十三势行功歌诀》详解一、《十三势行功歌诀》——王宗岳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

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稍痴。

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是神奇。

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不觉费工夫。

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

尾闾正中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

入门引路须口授,工用无息法自修。

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

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

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意无疑。

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功夫遗叹息!二、王宗岳简介王宗岳,字林贞,号净贞,生活于明朝万历年间,山西人(传说为山西太谷县小王堡村人。

据李亦畬手书《太极拳谱》之《山右王宗岳太极拳论》记载,说明王宗岳为山西人无疑)。

内家拳名家,精通拳法、剑法、枪法,对拳术颇有研究。

史书对其记载甚少,现今资料,多为后人传说和考证,生平、籍贯说法不一。

本文介绍,是参照百度百科所写。

三、王宗岳《十三势行功歌诀》释义《十三势行功歌诀》为明王宗岳所著,相传王宗岳著之太极拳论共有四篇,除《十三势行功歌诀》外,尚有《王宗岳拳论》、《十三势》及《打手歌》。

字义: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

十三总势莫轻视之“十三势”,指“掤、捋、挤、按、採、挒、肘、靠”八个手法,及“进、退、顾、盼、中定”五个步法。

命意源头在腰隙之“命意”,指思维。

“腰隙”之“隙”,指腰间部位。

全句之意为太极这十三总势,决不可轻视,更不可等闲视之,因为他的源头在腰间这个部位。

【论述】其实八门五法决不可轻视,它的精华之处在腰际,因为太极拳的起始动作在腰,其它的手部动作,则随腰之转动而动。

医书《内经》有言:“腰为肾之府,旋转不能,肾将惫矣”。

肾主骨,主人体之精门机能,久练腰肾,必能强筋健骨,增进骨质密度,故勤练太极拳对肾脏之保健有一定之功效。

若腰部活动不能,则肾必疲惫,人必体衰垂危。

清武禹襄著之《太极拳解》曾言:“气如车轮,腰如车轴”,其意为气如车轮,循环不息,腰如车轴,带动身臂之转动。

武当太极13式歌诀

武当太极13式歌诀

武当太极13式歌诀十三式总歌十三势来莫轻视。

命意源头在腰际。

变转虚实须留意。

气遍身躯不少滞。

静中触动动犹静。

因敌变化示神奇。

势势存心揆用意。

得来不觉费功夫。

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净气腾然,尾闾中正神贯顶。

满身轻利顶头悬。

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

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

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

想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

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意无遗。

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功夫贻叹息。

十三势行功心解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

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

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顶头悬也。

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转变虚实也。

发劲须沉着松净,专注一方。

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

行气如九曲珠,无往不利。

运劲如百炼钢,无坚不摧。

形如搏兔之鹘。

神如捕鼠之猫,静如山岳,动如江河。

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

曲中求直,蓄而后发。

力由脊发,步随身换。

收即是放,断而复连。

往复须有折迭,进退须有转换。

极柔软,然后极坚刚。

能呼吸,然后能灵活。

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

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先求展开,后求紧凑,乃可臻于缜密矣。

又曰:彼不动,己不动。

彼微动,己先动。

劲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

又曰:先在心,后在身,腹松气沈入骨,神舒体静,刻刻在心。

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

牵动往来气贴背,而敛入脊骨,内固精神,外示安逸。

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

有气则无力,无气则纯刚,气若车轮,腰如车轴。

又曰:彼不动,己不动。

彼微动,己先动。

劲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

又曰:先在心,后在身,腹松气沈入骨,神舒体静,刻刻在心。

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

牵动往来气贴背,而敛入脊骨,内固精神,外示安逸。

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

有气则无力,无气则纯刚,气若车轮,腰如车轴。

又曰:先在心,后在身,腹松气沈入骨,神舒体静,刻刻在心。

《十三式行功心解》浅释及《十三式歌诀》浅释

《十三式行功心解》浅释及《十三式歌诀》浅释

《十三式行功心解》浅释及《十三式歌诀》浅释《十三式行功心解》浅释《十三式行功心解》浅释【武氏原作】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

以气运身,务令顺随,乃能便利从心。

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头顶悬也。

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转虚实也。

发劲须沉着松静,专注一方。

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

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至(气遍身躯之谓)。

运劲如百炼钢,何坚不摧。

形如搏兔之鹄,神如捕鼠之猫。

静如山岳,动如江河。

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

曲中求直,蓄而后发。

力由脊发,步随身换。

收即是放,放即是收。

断而复连,往复须有折叠。

进退须有转换。

极柔软,然后极坚刚。

能呼吸,然后能粘依。

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

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

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乃可臻于缜密矣。

又曰:“彼不动,己不动。

彼微动,己先动。

”劲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

又曰:“先在心,后在身。

腹松气敛入股。

”神舒体静,刻刻在心。

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

牵动往来气贴背,而敛入脊骨。

内固精神,外示安逸。

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

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

在气则滞,有气者无力。

无气者纯刚。

气若车轮。

腰如车轴。

[洪公浅释](行功是对坐功而言)原文: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

以气运身,务令顺随,乃能便利从心。

我国讲养生的书,多以气为主,现在亦叫气功疗法,可见气血虽然并重,没有气是不行的,只要气流通舒畅,血的新陈代谢机能自然健全。

以心行气,就是用理想行气,气沉着,就是中气,于人有益,气浮了,就是横气,于人有害。

气常沉着,就能收敛到骨髓里边,人便健壮。

用气运动身体,不用拙力,处处顺遂,则身体骨骼全是柔和的,自能动作便利,从心所使。

这里讲内里的气如何运行,和外边的形体如何运行,是内外的关系。

原文: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头顶悬也。

人的精神在脑部,从外形来讲,以百会穴为主,精神振作,则全身轻利,如同顶上有绳悬起来的一般,这是讲顶劲的,是全身上下的关系。

王宗岳《十三势歌诀》注解

王宗岳《十三势歌诀》注解

王宗岳《十三势歌诀》注解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

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稍滞①。

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②。

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不觉费工夫③。

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④。

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⑤。

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⑥。

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⑦。

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⑧!歌兮歌兮百卌字,字字真切义无遗⑨。

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功夫贻叹息⑩。

【题名解】十三势者,一般将掤、捋、挤、按,採、挒、肘、靠,称为八劲势;进退顾盼定,称为五步。

两者合之,称为十三势。

其实,此乃掤、捋、挤、按,採、挒、肘、靠,进、退、顾、盼、定,十三法。

有说为掤捋、挤按,採挒、肘靠,进退、顾盼、定(中),为六法半的。

应当还有正隅,虚实,收放,吞吐,刚柔,单双,重(轻)之六法半。

此两个六法半合称为十三法。

而由此十三法演化出的攻防拳势,称为十三势。

因为,以阴阳同时存在的法则来看拳势,就出现了掤中有捋,挤中有按,採中有挒,肘中有靠,进中有退,顾中有盼、定(中)分重轻;正中有隅,虚中有实,收中有放,吞中有吐,刚中有柔,单中有双,重(轻)里显定(中)。

反之亦然。

捋中有掤,按中有挤,挒中有採,靠中有肘,退中有进,盼中有顾,定(中)分重轻;隅中有正,实中有虚,放中有收,吐中有吞,柔中有刚,双中有单,轻(重)里显中(定)。

而十二势的法式中皆存在逢中必定分轻重,故定(中),轻(重)这俩“半个法”能说明一势之公用法则的性质,故立为一势而论。

这就是太极拳十三势说法的由来。

如:吞吐法,或吞中有吐,或吐中有吞。

皆是逢中必定,定必用中。

然吞吐之势或轻或重(沉),皆可见景生情而用之;同理,在如:挤按法,或挤中有按,或按中有挤。

亦皆是逢中必定,定必用中。

然挤按之势或轻或重(沉),皆可见景生情而用之。

又名“行功歌诀”者,乃说的是本此诀言的精旨妙义而练功、而运使,才能达到健身、技击,功德艺境并行不悖的预期效果。

《十三势行功心解》校注诠释(上)

《十三势行功心解》校注诠释(上)
序” 。
[ 诠释 ]
太极拳之全部意义以虚灵为本 ,以 “ 精神” , 即 “ 心” 为全体之主宰 , “ 提起精神” 乃行功之准则。 精者 ,
元精 也 。神 者 , 元神 也 。精炼 而 聚 , 神炼 而凝 。神 固于
3 、 【 万本】 ‘ ‘ 乃能收敛人骨” 作“ 方能收敛入骨” 。
浓, 且 无 医学常识 , 不 知经络 血 脉走 向所致 ; 三 日私 心
武 当・ 2 0 1 3 . 5 l 7
武当・ 总2 7 3期
“ 太极拳行功要论” 。[ 澄本】 前部分 自“ 以心行气” 句至 动虚 实” 。
“ 乃 可臻 于缜 密 矣 ” 句, 独立成篇 , 篇题作 “ 王 宗 岳原
差极少见。故日“ 形顺” 则气通 , “ 形悖” 则气滞 。
( 二) 滞气 的原 因
一Hale Waihona Puke 有气 则 生 , 气 绝 身亡 。 太极 拳之 气 , 即丹 田气 , 指先 天 之气 , 真 丹净 沽之
( 责任 编辑 柯 超)
择 善 而从之 。 日行拳走架未 “ 换劲” ;二日意念守窍着意过 气 。 习练者不 可 不大彻 大 悟 ,
最 珍 最贵 者莫 过于 人之 气也 。 ” 【 大 】 此, 行拳 “ 滞气” 就 是练 功 中 出现 了偏 差 , 气功家叫“ 着 魔 生 成长 养 , 走火” 。轻 者滞气 , 进 而血瘀 , 重 者甚 至精 神错 乱 。 静 为躁君 ” 。 即静 为动之 根 。 太极 拳 以静 为本 , 以定 太极 拳 阴 阳相 生 , 静 动相 兼 , 阴 阳互 补 。多 余 则 说 “ 静 以养 心 , 静 能 养气 。 气 是 人生命 运 动 的能量 , 泻, 不 足则 补 。行 拳 “ 举 动顺 时 , 容 色和悦 ” , 滞 气之 偏 为 机 。

十三势行功心解或歌诀

十三势行功心解或歌诀
先在心,后在身,腹松净,气敛入骨,神舒体静,刻刻在心。
注:凡走架子以心意为松开,而腹腰存想为空洞无物,则一切方可由腰脊而动,<即不乱动>是之谓静也,此运动时不二选择,应时时刻刻铭于心也。
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牵动往来,气贴脊背而动之。
注:即以背为中心,乃运用离心力本也,如觉每一动作,背上之反应会绷紧,则失去此义也,统能以此行之,亦为养气敛入骨髓之法也。
心为令,气为旗,腰为蠹,脊为旃。
注:心为主帅以发令,气为传旗如听命,而后行腰为大蠢,魏然挺立不偏,无昧可倒<腰以下至尾闾>,脊如旗屈,收以拔骨,使脊骨有偏长之能也。
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乃可臻于慎密矣。
注:初步练习时,须大开大展,须全身松开气达梢,功夫愈进,则求紧凑,其大圈渐进于小圈,由外显之圈,成为内隐之圈,是可成为慎密无向之运动,方会放之则进,卷之则退,藏于慎密之义也。
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气如车轮,腰如车轴。
注:有气者无力,无气者能柔,有力者无气,无气者纯刚,故专柔专刚均属非太极拳。必须刚柔相济。若力气隐于内,则柔现于外,则刚欲求柔于外而刚于内,是之为劲。故须去力以求劲得后乃活气,方可得气之用,使生弹性,欲得气活,须气贯串遍于身躯如轮之旋转之不休,欲得轮之旋转,须有轮之中心有轴,故所有左右上下旋转均以腰脊为主宰也。
形如捕兔之鹄,神如捕鼠之猫。
注:运动时其形状如高空捕兔的鹄,盘旋无定,此指精神之活泼,且活泼之中而有集注,并蓄势待发,有似伏地捕鼠之猫,运机即发之精神也。
静如山岳,动如江河。
注:静如山岳,言其形沉着不浮,一静无有不静,如山岳屹立,所谓神宜内敛是也。动如江河,言其动作之波动不停起伏相间,如江河之滔滔不绝,所谓意气宜鼓荡也。

十三势行功注解

十三势行功注解

太极拳学习:注解武禹襄的《十三式行功心解》 武禹襄传世论文有《十三势行功要解》、《太极拳解》、《太极拳论要解》、《四字秘诀》、《身法八要》、 注解武禹襄的《十三式行功心解》 【武氏原作】 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

以气运身,务令顺随,乃能便利从心。

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头顶悬也。

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转虚实也。

发劲须沉着松静,专注一方。

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

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至(气遍身躯之谓)。

运劲如百炼钢,何坚不摧。

形如搏兔之鹄,神如捕鼠之猫。

静如山岳,动如江河。

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

曲中求直,蓄而后发。

力由脊发,步随身换。

收即是放,放即是收。

断而复连,往复须有折叠。

进退须有转换。

极柔软,然后极坚刚。

能呼吸,然后能粘依。

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

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

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乃可臻于缜密矣。

又曰:“彼不动,己不动。

彼微动,己先动。

”劲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

又曰:“先在心,后在身。

腹松气敛入股。

”神舒体静,刻刻在心。

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

牵动往来气贴背,而敛入脊骨。

内固精神,外示安逸。

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

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

在气则滞,有气者无力。

无气者纯刚。

气若车轮。

腰如车轴。

【洪公浅释】(行功是对坐功而言) 原文: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

以气运身,务令顺随,乃能便利从心。

我国讲养生的书,多以气为主,现在亦叫气功疗法,可见气血虽然并重,没有气是不行的,只要气流通舒畅,血的新陈代谢机能自然健全。

以心行气,就是用理想行气,气沉着,就是中气,于人有益,气浮了,就是横气,于人有害。

气常沉着,就能收敛到骨髓里边,人便健壮。

用气运动身体,不用拙力,处处顺遂,则身体骨骼全是柔和的,自能动作便利,从心所使。

这里讲内里的气如何运行,和外边的形体如何运行,是内外的关系。

原文: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头顶悬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极拳十三势、《十三势歌》、《十三势行功心解》注解
古传太极并无套路,原始骨架就是十三式,分别为定、进、退、顾、盼、棚、捋、挤、按、采、列、肘、靠十三字组成,它概括了太极拳的主要法则,为武当派张三丰祖师所创。

内家太极拳正确的练功方法是由浅入深、从简到繁、循序渐进的过程。

其基础功夫最为重要,就如上学一样。

先学笔画,然后组字,再懂字意后造句、作文……,数、理、化等也是如此;随着你读幼儿园、小学、中学、高中、大学、研究生等作出不同阶段的组合、认识、掌握与升华……
在太极图中,太极修点,也就是阳鱼的阴点、阴鱼的阳点;阳鱼为动功,阳鱼中的阴点为动中之静功,是肢体形外三合之功,也称“知人功夫”。

阴鱼为静功,阴鱼中的阳点为静中之动功,是精气神内三合之功夫,也称“知己功夫”、“丹田功夫”,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阴阳互补的体现。

太极拳求的是跟顶劲也称通臂劲,其劲道走向为以脚催膝、以膝催胯、以胯催腰、以腰催肩、以肩催肘、以肘催手,以腰为轴、以意领气,意到气到、形神俱到的过程。

“太极十三式”为定、进、退、顾、盼、棚、捋、挤、按、采、列、肘、靠,共十三式。

其过程为:无极生无极桩,因《无极修真》主张修的是先天真元,即:内
气运行、身识应对、感觉应对、情志掌控等等,然后通过导引、调心、调式、调息使神意合一,融通于肢体以便挖掘自身潜能,使气机随意而动,从而做到无处不是手,无处不丹田的功法过程……。

“无极”从形态上讲是无动状态,属阴;而“太极”是大动状态的开始,属阳。

故“无极桩”没列入太极十三式内。

无极桩生中定式,中定式生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五式之体,通过五式之体的训练正肢体筋骨,聚合身体散乱之精气,平衡自身阴阳,使五脏六腑精气神旺盛,以调和内外三合之功夫。

然后通过推手、喂手、听劲、懂劲以感觉对方的劲道走向,加强自身的身识应对,使形神兼备,心意统一。

然后以棚、捋、挤、按、采、列、肘、靠八法为用,在保持太极运动理法的基础上,通过推手完善内外三合的实施,以神意运用做到打放自如,无处不丹田,无处不太极的手法,给太极散手打下坚实的基础,在举手投足时的每招每式都能用于技击,每一动作式子都有拳意的贯穿,以神意运用自然而动都能形神俱妙,都能符合太极十三式的要求,以自我不同的体悟认识,化生自我风格的套路,以自身的需求选择不同的功夫结果,如挖掘浅能、去病、养生、延年益寿、自卫防身等。

十三势歌
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

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少滞。

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

势势揆心需用意,得来不觉费功夫。

刻刻留意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

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
利顶头悬。

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

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

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

想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

歌兮歌兮百卅字,字字真切意无遗。

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功夫贻叹息。

十三势行功心解(陈微明注)
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

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

以心行气者,所谓意到气亦到,意要沉着,则气可收敛入骨,并非格外运气也。

气收敛入骨,工夫既久,则骨日沉重,内劲长矣。

以气运身者,所谓气动身亦动,气要顺遂,则身能便利从心,故变动往来,无不从心所欲,毫无阻滞之处矣。

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顶头悬也。

有虚灵顶劲,则精神自然提得起;精神提起,则身体自然轻灵。

观此,可知舍精神而用拙力者,身体必为力所驱使,不能转动如意矣。

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转虚实也。

与敌相粘,须随机换意,仍不外虚实分得清楚,则自然有圆活之妙。

发劲须沉着松净,专主一方。

发劲之时,必须全身松净。

不松净则不能沉着,沉着松静,自然能放得远。

专主一方者,随彼动之方向而直去也。

随敌之势,如欲打高,眼神上望;如欲打低,眼神下望;如欲打远,眼神远望。

神至则气到,全不在用力也。

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

顶头悬,则自然中正;松静,则自然安舒;稳如泰山,则自然能撑支八面。

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
九曲珠,言其圆活也。

四肢百体,无处不有圆珠,无处不是太极圈子,故力未有不能化也。

运劲如百炼钢,何坚不摧。

太极虽不用力,而其增长内劲,可无穷尽。

其劲如百炼之钢,无坚不摧。

形如搏兔之鹘,神如捕鼠之猫。

搏兔之鹘,盘旋不定;捕鼠之猫,待机而动。

静如山岳,动若江河。

静如山岳,言其沉重不浮,动若江河,言其周流不息。

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

蓄劲如张弓,以言其满;发劲如放箭,以言其速。

曲中求直,蓄而后发。

曲是化人之劲,劲已化去,必向彼身求一直线,劲可发矣。

力由脊发,步随身换。

含胸拔背,以蓄其势。

发劲之时,力由背脊而出,非徒两手之劲也。

身动步随,转换无定。

收即是放,放即是收,断而复连。

粘、化、打虽是三意,而不能分开。

收即粘化,放是打,放人之时,劲似稍断,而意仍不断。

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

折叠者,亦变虚实也,其所变之虚实,最为微细。

太极截劲,往往用折叠,外面看似未动,而其内已有折叠,进退必变换步法,虽退仍是进也。

极柔软,然后极坚刚。

能呼吸,然后能灵活。

老子曰:“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其至柔者,乃至刚也。

吸为提为收,呼为沉为放,此呼吸乃先天之呼吸,与后天之呼吸相反,故能提得人起,放得人出。

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

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至大至刚。

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乎天地之间。

太极拳盖养先天之气,非运后天之气也。

运气之功,流弊甚大。

养气则顺乎自然,日习之养之而不觉,数十年后,积虚成实,至大至刚。

至用之时,则曲蓄其功,以待发既发则沛然莫之能御也。

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

心为主帅以发令,气则为表示其令之旗,以腰为纛。

则旗中正不偏,无致败之道也。

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乃可臻于缜密矣。

无论练架子及推手,皆须先求开展,开展则腰腿皆动,无微不到。

至功夫纯熟,再求紧凑,由大圈而归于小圈,由小圈而归于无圈,所谓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也。

又曰:先在心,后在身,腹松净,气敛入骨,神舒体静,刻刻在心。

太极以心意为本,身体为末,所谓意气君来骨肉臣也。

腹松净,不存丝毫后天之拙力,则气自敛入骨,气敛入骨,其刚可知。

神要安舒,体要静逸,能安舒静逸。

则应变整暇,决不慌乱。

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

内外相合,上下相连,故能如此。

牵动往来,气贴背,敛入脊骨,内固精神,外示安逸。

此言与人比手之时,牵动往来,须含胸拔背,使气贴之于背,敛于脊骨,以待机会。

机至则发,能气贴于背,敛于脊骨,则能力由脊发,不然,仍手足之劲耳。

神固体逸,则不散乱。

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

此乃形容绵绵不断,待机而发之意。

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

太极纯以神行,不尚气力,此气言后天之气力也。

盖养气之气,为先天之气;运气之气,为后天之气。

后天这气有尽,先天之气无穷。

气如车轮,腰似车轴。

气为旗,腰为纛,此言其静也。

气如车轮腰似车轴,此言其动也。

腰为一身之枢纽,腰动则先天之气如车轮之旋转,所谓气遍身躯不少滞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