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太极十三式心诀

合集下载

武当三丰太极拳 武当三丰13式太极拳

武当三丰太极拳 武当三丰13式太极拳

[武当三丰太极拳]武当三丰13式太极拳武当三丰太极拳是武当祖师张三丰所创,由武当高道徐本善的嫡传弟子贾开先传授武当龙门派其次十五代弟子王兴清。

此拳功架紧凑,轻灵伸展;如行云流水,刚柔相济;如山岳江河,动静自如。

以调息、行气为主,拳走气随,意行拳先,有舒活筋骨、健身强体之功效。

同时,拳中穿插有拥捋捌等动作,配以身体平衡和重心偏移等身法,将太极拳的内劲功力发挥到极致,以四两拨千斤,是特别有用的攻防技法。

一、起瓦①两腿略弯曲,双手自然下垂,中指贴裤缝,目视前方。

②重心下移,身体下蹲。

左脚随即向左移半步,劲力从右向左移,身体呈半桩功。

③身体渐渐站立,两手伸直,渐渐侧举,待与肩平常,翻掌连续上举过头顶。

目随掌行(图1、2)。

④两手自胸前渐渐下按至丹田,拇指置于丹田左右,其余四指并拢,指尖相对。

眼略下视,调息(图3)。

二、金龟戏水①以两手拇指为圆心,两掌呈扇形向外分开,指尖朝下,自两腿内侧下探,身体下蹲呈马步(图4、5)。

②两手掌心向下,平向前伸,身体自然站立,两臂平举,左右劳宫相对(图6、7)。

③两掌如按浮球状,吸气拧身,两腿下蹲呈马步(图8)。

三、怀中抱月①两手下行,回收至大腿内侧(图9)。

②两掌贴身沿丹田上行,至胸部前伸,两臂略弯呈圆形,指尖相对如抱树状(图10)。

③身略左倾,右手自上而下、左手自下而上,双手揉球,交换位置,在身体左侧呈抱球状,两腿呈左弓步,身体随之左转(图11、12)。

四、拨云见日(右)①左手下落搭右手内关穴,向外�的同时劲力外移,身体随即右转(图13、14)。

②紧接着,运至身体右后侧时,身体左拧,两手向左内收,至左侧即反身右拧,两手再用力向右推出,掌心向外,左脚随即跟进半步,脚尖点地呈虚步(图15、16、17)。

五、陆海奔潮(右)①身体略向左转,右手下行划弧,自左手内侧向上搭,掌心相对,右手在上,左手在下(图18、19)。

②左脚侧移半步,重心在右腿,两手自上而下捋,身体随之下蹲左转(图20、21)。

武术歌诀——精选推荐

武术歌诀——精选推荐

武术歌诀太极十三势行工歌诀[ 录入者:admin | 时间:2008-05-18 08:59:39 | 作者:龚克 | 来源:经典拳论【原文】 【今译】十三总势莫轻识, 十三拳势不可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 用意的根源在腰际;变转虚实须留意, 虚实的变化转换当注意,气遍身躯不稍痴。

 内气流遍周身毫无阻滞。

静中触动动犹静, 静中触引动来动如同静,因敌变化是神奇; 顺着敌方的变化而变化才是神奇;势势存心揆用意, 每一招式在于用心揣摩其妙用,得来不觉费工夫。

 得到它的精奥无意间把精力来耗费。

刻刻留心在腰间, 时时刻刻注意那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 腹中松柔虚静气才能腾腾然;尾闾正中神贯顶, 尾骨正直不偏斜精神贯注到头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全身轻灵又利索头部上顶如空悬。

仔细留心向推求, 仔细认真地从这里去寻求,屈伸开合听自由; 屈伸开合应听凭自由;入门引路须口授, 入门领路需要口头来传授,工用无息法自休。

 技艺使用无止境而招法学得有止休。

若言体用何为准? 若问走架打手什么作标准?意气君来骨肉臣; 意气为君王而身体是使臣;详推用意终何在? 详细推断它的目的最终在哪里?益寿延年不老春。

 增加岁数、延长寿命而永葆青春。

歌兮歌兮百四十, 歌诀呵歌诀一百四十字,字字真切义无疑; 每个字意思明确无可怀疑;若不向此推求去, 假如不从字里行间去探索,枉费工夫遗叹惜! 只能是白费精力空叹可惜。

八卦掌三十六歌诀(一)董海川 [ 录入者:admin | 时间:2008-05-18 08:47:07 | 作者:董海川 | 来源:经典拳论 15 | 浏览:87次 ]歌一:所唱八卦基本架势空胸拔顶下塌腰,扭步掰膝抓地牢。

沉肩坠肘伸前掌,二目须冲虎口瞧。

歌二:所唱八卦掌基本势架行成之法先肘后叠肘掩心,掌再翻塌向前跟。

跟到前肘合抱力,前后两掌一团神。

歌三:所唱八卦掌基本走法步弯脚直向前伸,形如推磨一般真。

屈膝随胯腰扭足,腿到三面不摇身。

歌四:所唱八卦掌左右招式均衡之法一式单鞭不为奇,左右循环乃为宜。

武当太极十三式

武当太极十三式

武当太极十三式太极十三式为武当祖师张三丰首创之拳法,十三式是由起势、抱球势、单推势、探势、托势、扑势、担势、分势、云势、化势、双推势、下势、收势等攻防意识较强的十三组动作组成,其中内含吐纳导引,外气采补功、混元站桩功等道家养身功法,十三式动作亦是根据锻炼人体八脉的需要所编,而八脉又内连五脏,整个套路,内有五脏八脉,外有五步八法,兼之功防十三种组合,及容合道家养身丹术故谓“太极十三式”.其动作要领是虚灵顶劲,含胸拨背,沉肩坠肘,松沉自然,舌顶上腭,练习时要求形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神合,六合之中,神形具妙,动作之中,绵绵不断如行云流水,呼吸之中,升降自然,深细长匀,息息归根,一招一式都是对人生理心理的调节,有舒筋活络、补血调气、滋养五脏、陶冶身心之妙益。

太极十三式内涵丰富,意义深远,自古为武当山镇山之宝,长寿之法。

太极的定义:以武术技击为主要内容,以传统哲学,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

从这个定义,你可以总结一下,打击出去的手如“左右野马分鬃‘左右倒卷肱’等,一定是打对方的鼻子,咽喉,试想什么乱七八糟硬功夫都可以练,鼻子,喉节没法练,呵,如果有,一定是怪物,防守的动作,如‘白鹤亮翅’上举不过头,过头没必要保护,肘要沉。

下面的手,一般在腹,胯边上,‘手挥琵琶’‘左右倒卷肱’防手在腹,攻手在咽喉‘转身搬拦捶’太极四层境界;形---- 任何动作要有具有攻防含意,附和技击或是健身,或是太极,阴阳经络学说。

劲-----正准的发力方法,刚柔劲,虚实劲,圆撑劲,圆与整,意-----内外兼修,形神兼备,意诚,气质,神采,韵味,气-----以意导气,以气催力,使“形”‘劲’‘意’‘气’统一,总的要领;1虚灵顶劲2沉肩坠肘,3,坐腕舒指,4含胸拔背,5松腰敛臀6 圆裆松胯7气沉丹田8运动如抽丝,迈步如猫行,这些口诀背熟,适合任何太极拳,太极十三式仅有一十三招左,右交替的动作架子(即单式演练,无套路),且伴以气息行走要术。

其具备养生祛病,延年益寿,交手应敌等多般作用。

太极精髓:十三势行功心解

太极精髓:十三势行功心解

太极精髓:十三势行功心解传古法太极并无套路,原始骨架就是十三势:十三势者,掤、捋、挤、按、采、挒、肘、靠,此八卦数,按先天八卦分乾、坤、坎、离四正方,巽、震、兑、艮四偏;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此五行数,按金、木、水、火、土五行分之。

十三势行功心解出自王宗岳太极拳谱的一遍序文,在总贯太极运动要领上精妙入微,殊为难得,其作者不可考,有说是陈微明根据根据王宗岳、武禹襄等大家著述注释而来,无需深究。

太极十三势行功心解共26句,摘要如下: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心为意气精神之总称,为主使也;以心行气者,所谓意到气到,意要沉着,意沉则敛气入骨,功夫既久,则生内劲矣。

此处关窍为沉着,气敛入骨,需由松沉二字始。

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气非呼吸之气,乃劲意也,先于劲而发。

以气运身者,起于意动、次气动、再身动,身能便利从心,故变动往来,无不从心所欲,毫无阻滞之处矣。

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顶头悬也迟重者,迟钝,笨重也,此谓太极之大病,有虚灵顶劲,则精神自然提得起;精神提起,则身体自然轻灵,再无迟重之虞。

拳谚曰:上下一条线,脚下阴阳变,头上虚灵顶,两手空松转。

可知舍精神而用拙力者,身体必为力所驱使,不能转动如意矣。

故知顶头悬乃练功之诀窍也。

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转虚实也与敌相接,须随机换意,分得出虚实,杨澄甫言:分虚实是太极拳第一要义,拳经亦云:变转虚实要留意,气遍身躯不稍滞。

虚实切转随意则自然有圆活之妙。

发劲须沉着松净,专主一方。

发劲之时,必须全身松净。

不松净则不能沉着,沉着松静,自然能放得远。

专主一方者,随彼动之方向而直去也。

随敌之势,如欲打高,眼神上望;如欲打低,眼神下望;如欲打远,眼神远望。

神至则气到,全不在用力也。

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头悬,则自然中正;松静,则自然安舒;稳如泰山,则自然能撑支八面。

立身要平正均匀,平正方能安舒,才能支撑八面;均匀方能贯穿,而无断续处。

武当特绝秘技十三式秘法

武当特绝秘技十三式秘法

武当特绝秘技十三式秘法全套功法以动为主,动中有静,快慢相宜,行功时讲究意念配合引导,形、神合一。

以呼吸应用动作,达到外强肢体、内和脏腑、通畅经络的作用。

“行气十三式”通过特定的姿势,呼吸和意念的作用,使内气顺经络定向运行,以形成硬气功之气,产生功力的功法。

十三太保功之根本方法,习者必须认真刻苦修练。

行气十三式秘法预备势(浑元一气式):双脚平行开立,三脚距,十趾抓地涌内涵,双膝微屈,圆档,虚胸实腹两肩放松下垂,左右手相叠,右手心贴在手背,两手贴于丹田处,手心对着丹田,舌抵上腭,目似垂帘,全身放松。

少林十三太保功(1)以丹田为中心,放开全身毛孔,吸气,意想天地之灵气随吸气由涌泉、劳宫、会阴、百会诸穴,涌入体内,向气海穴汇聚。

呼气,意注下丹田。

(2)随着呼吸,意想下丹田有一团火,随呼吸越烧越旺,并渐渐充满整个下腹部,待感到腹部胀满,劲力充足时,可以行功。

一:力按千斤两脚横开比肩略宽,两脚伸直,双足尖稍里扣,颈部竖直,百会上顶,沿肩松胯,下額微收,口微闭,舌尖紧舐上腭,双目凝视正前方。

两手下垂,分别置于两大腿外侧,肘关节微屈,双掌根微外撑,掌心向下,十指朝前,采用逆式呼吸,意守丹田。

吸气,并收提肛门和睾丸,然后以鼻呼气,意领丹田内气上升至膻中穴,并分作两股经两腋下沿手臂内侧向双手掌心贯气,同时放松肛门和睾丸,十趾抓地,双手掌用暗劲下按,十指上翘,全身之气力集中于双手掌。

吸气时,全身肌肉放松,(除收缩睾丸及肛门外)意念内气从臂外侧向上升至头部返归丹田。

共练49次。

二:猛虎推山接上式,按逆式呼吸,静立调息1分钟后,吸气,双手同时向后、向上划弧至两肩前,十指向上,掌心向前,同时,收提肛门和睾丸,然后呼气,十趾猛抓地,全身之气力集中在双手上,双手如推千斤重物,向前缓缓推出,意念内气由丹田、膻中经手三阴向双掌心及十指尖奔泻。

吸气时,双手回收并向后,向上划弧转圈于肩前,意念内气顺原路返回丹田。

共练49次三:罗汉托天接上式,采用逆式呼吸,鼻呼鼻吸。

太极拳十三势、《十三势歌》、《十三势行功心解》注解

太极拳十三势、《十三势歌》、《十三势行功心解》注解

太极拳十三势、《十三势歌》、《十三势止功心解》注解之阳早格格创做古传太极并不套路,本初骨架便是十三式,分别为定、进、退、瞅、盼、棚、捋、挤、按、采、列、肘、靠十三字组成,它综合了太极拳的主要规则,为武当派弛三歉祖师所创.内家太极拳粗确的练功要收是由浅进深、从简到繁、逆序渐进的历程.其前提功妇最为要害,便如上教一般.先教笔划,而后组字,再懂字意后制句、做文……,数、理、化等也是如许;随着您读幼女园、小教、中教、下中、大教、钻研死等做出分歧阶段的拉拢、认识、掌握取降华……正在太极图中,太极建面,也便是阳鱼的阳面、阳鱼的阳面;阳鱼为动功,阳鱼中的阳面为动中之静功,是肢体形中三合之功,也称“知人功妇”.阳鱼为静功,阳鱼中的阳面为静中之动功,是粗气神内三合之功妇,也称“知己功妇”、“丹田功妇”,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阳阳互补的体现.太极拳供的是跟顶劲也称通臂劲,其劲道走背为以足催膝、以膝催胯、以胯催腰、以腰催肩、以肩催肘、以肘催脚,以腰为轴、以意收气,意到气到、形神俱到的历程.“太极十三式”为定、进、退、瞅、盼、棚、捋、挤、按、采、列、肘、靠,同十三式. 其历程为:无极死无极桩,果《无极建真》主弛建的是先天真元,即:内气运止、身识应付于、感觉应付于、情志掌控等等,而后通过导引、调心、调式、调息使神意合一,融通于肢体以便掘掘自己潜能,使气机随意而动,进而干到无处不是脚,无处不丹田的功法历程…….“无极”从形态上道是无动状态,属阳;而“太极”是大动状态的启初,属阳.故“无极桩”出加进太极十三式内.无极桩死中定式,中定式死前进、退却、左瞅、左盼五式之体,通过五式之体的锻炼正肢体筋骨,散合身体集治之粗气,仄稳自己阳阳,使五净六腑粗气神旺衰,以调战内中三合之功妇.而后通过推脚、喂脚、听劲、懂劲以感觉对于圆的劲道走背,加强自己的身识应付于,使形神兼瞅,心意统一.而后以棚、捋、挤、按、采、列、肘、靠八法为用,正在脆持太极疏通理法的前提上,通过推脚完备内中三合的真施,以神意使用干到挨搁自如,无处不丹田,无处不太极的脚法,给太极集脚挨下脆真的前提,正在举脚投足时的每招每式皆能用于技打,每一动做式子皆有拳意的贯脱,以神意使用自然而动皆能形神俱妙,皆能切合太极十三式的央供,以自尔分歧的体悟认识,化死自尔风格的套路,以自己的需要采用分歧的功妇截止,如掘掘浅能、去病、养死、延年益寿、侵占防身等.十三势歌十三总势莫沉蔑,命意源头正在腰隙.变转真真须注意,气遍身躯很多滞.静中触动动犹静,果敌变更示神偶.势势揆心需蓄意,得去不觉费功妇.刻刻注意正在腰间,背内紧静气腾然.尾闾中正神贯顶,谦身沉利顶头悬.小心留神背推供,伸伸启合听自由.初教引路须心授,功妇无息法自建.若止体用何为准,意气君去骨肉臣.念推蓄意终何正在,益寿延年不老秋.歌兮歌兮百卅字,字字真切意无遗.若不背此推供去,枉费功妇贻叹息.十三势止功心解(陈微明注)以心止气,务令重着,乃能支敛进骨.以气运身,务令逆遂,乃能便当从心.以心止气者,所谓意到气亦到,意要重着,则气可支敛进骨,并不是格中幸运也.气支敛进骨,光阴既暂,则骨日重重,内劲少矣.以气运身者,所谓气动身亦动,气要逆遂,则身能便当从心,故变动往去,无不从心所欲,毫无阻滞之处矣.粗神能提得起,则无早重之虞,所谓顶头悬也.有真灵顶劲,则粗神自然提得起;粗神提起,则身体自然沉灵.瞅此,可知舍粗神而用拙力者,身体必为力所鼓励,不克不迭转化如意矣.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转真真也.取敌相粘,须随机换意,仍不过真真分得收会,则自然有圆活之妙.收劲须重着紧洁,博主一圆.收劲之时,必须齐身紧洁.不紧洁则不克不迭重着,重着紧静,自然能搁得近.博主一圆者,随彼动之目标而直去也.随敌之势,如欲挨下,眼神上视;如欲挨矮,眼神下视;如欲挨近,眼神眺视.神至则气到,齐不正在用力也.坐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里.顶头悬,则自然中正;紧静,则自然安舒;危如累卵,则自然能撑支八里.止气如九直珠,无微不到;九直珠,止其圆活也.四肢百体,无处不有圆珠,无处不是太极圈子,故力已有不克不迭化也.运劲如百炼钢,何脆不摧.太极虽不必力,而其删少内劲,可无贫尽.其劲如百炼之钢,无脆不摧.形如搏兔之鹘,神如捕鼠之猫.搏兔之鹘,盘旋大概;捕鼠之猫,待机而动.静如山岳,动若江河.静如山岳,止其重重不浮,动若江河,止其周流不息.蓄劲如弛弓,收劲如搁箭.蓄劲如弛弓,以止其谦;收劲如搁箭,以止其速.直中供直,蓄而后收.直是化人之劲,劲已化去,必背彼身供背去线,劲可收矣.力由脊收,步随身换.含胸拔背,以蓄其势.收劲之时,力由背脊而出,非徒二脚之劲也.身动步随,变更无定.支即是搁,搁即是支,断而复连.粘、化、挨虽是三意,而不克不迭分启.支即粘化,搁是挨,搁人之时,劲似稍断,而意仍不竭.往复须有合叠,进退须有变更.合叠者,亦变真真也,其所变之真真,最为微细.太极截劲,往往用合叠,表里瞅似已动,而其内已有合叠,进退必变更步法,虽退仍是进也.极柔硬,而后极脆刚刚.能呼吸,而后能机动.老子曰:“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脆.”其至柔者,乃至刚刚也.吸为提为支,呼为重为搁,此呼吸乃先天之呼吸,取后天之呼吸差异,故能提得人起,搁得人出.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直蓄而有余.孟子曰:“吾擅养吾浩然之气.”至大至刚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乎天天之间.太极拳盖养先天之气,非运后天之气也.幸运之功,流弊甚大.养气则逆乎自然,日习之养之而不觉,数十年后,积真成真,至大至刚刚.至用之时,则直蓄其功,以待收既收则沛然莫之能御也.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心为主帅以收令,气则为表示其令之旗,以腰为纛.则旗中正不偏偏,无致败之道也.先供启展,后供紧稀,乃可臻于缜稀矣.无论练架子及推脚,皆须先供启展,启展则腰腿皆动,无微不到.至功妇杂死,再供紧稀,由大圈而归于小圈,由小圈而归于无圈,所谓搁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躲于稀也.又曰:先正在心,后正在身,背紧洁,气敛进骨,神舒体静,刻刻正在心.太极以心意为本,身体为终,所谓意气君去骨肉臣也.背紧洁,不存丝毫后天之拙力,则气自敛进骨,气敛进骨,其刚刚可知.神要安舒,体要静劳,能安舒静劳.则应变整暇,决不慌治.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内皮毛合,上下贯串,故能如许.牵动往去,气揭背,敛进脊骨,内固粗神,中示安适.此止取人比脚之时,牵动往去,须含胸拔背,使气揭之于背,敛于脊骨,以待机会.机至则收,能气揭于背,敛于脊骨,则本收由脊收,可则,仍脚足之劲耳.神固体劳,则不集治.迈步如猫止,运劲如抽丝.此乃形容绵绵不竭,待机而收之意.齐身意正在粗神,不正在气,正在气则滞,有气者无力,无气者杂刚刚.太极杂以神止,不尚气力,此气止后天之气力也.盖养气之气,为先天之气;幸运之气,为后天之气.后天那气有尽,先天之气无贫.气如车轮,腰似车轴.气为旗,腰为纛,此止其静也.气如车轮腰似车轴,此止其动也.腰为一身之枢纽,腰动则先天之气如车轮之转化,所谓气遍身躯很多滞也.。

武当纯阳十三掌教学

武当纯阳十三掌教学

武当纯阳十三掌教学十四、哪咤闹海旋身缠头裹脑云,莲手旋插下探海。

上手内缠捂肩头,下手托缠反托天。

跪马转腰盘云起,上掏下插直到底。

十字摆莲抽手插,手起白虎骑龙戏。

接上式,右手抹须完毕后,由右腋下向后插出,右脚同时后插震位。

身向右转,左脚前踩震位,左手经胸前从右臂下向前插出,同时右手回收于右肩,掌心向外。

左手翻掌,掌心向上在头顶云手,右肘后拉,左手云手时,小臂横向拉开,同时身向右转,右脚后插。

左脚碾,右脚摆,右手掌心向下从后脑向左向前抹过,身体继续右转至离位。

双手一起向右平扫,起左脚跟成拗步。

右手以肘为中心,从上往左,再从右腋下穿出,反掌掌心向上,左脚横迈震位。

右脚靠,身向右转至坎位,左掌从右臂下向前插出,右掌拉回右肩处。

(图86-93) 左手盖,右手横向打开,左掌插于右手下,右手背朝左回与左手合,左手翻掌成莲花手,从右旋转到左下再旋转到右下,此时右掌在外,继续向中间转掌。

向左拧腰,成左弓步,右掌下,左掌上同时插出。

(图94―100)左掌心朝下插到右腋再向左划开,右掌划小圆握拳收于腰旁,同时起右脚摆莲仍成左弓步,左掌勾指于后上,右掌心朝左插下。

(图101―104)左掌以肘为中心,先盖后向下向左划圆,右掌以肘为中心先盖后向下向右划圆。

左掌圆划至右胸处,立掌于右肩旁,右掌划圆一圈后向后上翻立,指尖向上。

身向左转,面向兑位跪右膝。

(图105-108) 右手向左划过头顶一圈,左手掌心向上随之从右向左划平弧至兑位,身随右手从左向后旋。

右手收至右腋,起身右脚震于左脚边,右掌指尖向下插下,左掌护于右胸。

右脚上前一步成骑龙步,右手变虎爪挑起,左手虎爪按于右肘。

(图109―115)十五、掀帘推窗揉球内滚托旋翻,后手共蹬应伸按。

蹬腿过腰拗步落,短马紧跟如登山。

接上式,左脚外摆坤位,左手由前向里滚圈,右手跟上,一上一下滚动三圈,第二圈时右脚上前踩兑位,第三圈完时,左手前,右手后,双手抱起,左手与肩同高,右手高于头,同时左脚勾脚屈膝抬起。

武当文太极十三式

武当文太极十三式

武当文太极十三式本文所述武当文太极十三式为原始太极拳其中的动部十三式(武当纯阳门岳武师傅也有传承,有些差异),实际是修炼基础内功的式子,此十三式整体叫作《九转还阳功》,十三个招势,每一势针对一条经络、一个脏腑及其病症,例如:“九转还阳势”的作用就是吐故纳新,增强新陈代谢,吸入大自然的真气,呼出体内的浊气;“韦陀献杵势”,是人心经,;“摘星换斗势”的作用可以疏通阳经,;“旱地拔葱势”是人肾经,久炼可使人肾如汤煎、元气充足;“倒拽九牛势”是炼人身体九大部位:肩、肘、腕、踝、膝、胯、喉、膻中、下田。

经过与社会上流传的少林《易筋经》对比,此部也可称为道家《易筋经》。

因为里面名称也有“韦陀献杵”、“倒拽九牛”等,而且修炼效果均是练意、练气,抻筋拔骨,为筑基培本、强健筋骨打下坚实基础。

但比起社会流传《易筋经》,本拳更有自己特点,比如“倒拽九牛”练起来力度更大,对抻筋拔骨效果更好;还有“旱地拔葱”,身体蹲下两手从地匀速慢慢拔起直到站直,对强壮肾腰的有独特的功能。

此十三式练时以意运气,意、气、力三者结合,使周身百骸皆通,对养生价值作用很大。

预备式面向正南,如受场地所限,面向其他方向也可以。

身体直立,两肩下垂,双手五指并拢,略靠身体,垂于两侧。

掌心向内,头要正。

两脚跟不要过分并拢,脚尖外展。

眼平视(图1)。

要领:身要放松,表情要自然。

意念要静。

身体各部分要求简括为:头顶、颈竖、沉肩、坠肘、含胸、拔背、松腰、提肛。

第一式九转还阳1(托天抱目:双掌外旋,从身两侧直臂缓缓上抬,于头顶上方掌指相交,掌心斜相对。

抬头上视劳宫穴。

同时双脚跟提起,重心位于两腿中间(图2)。

双掌外翻,徐徐向身两侧下按,还原成预备式。

如此反复上托下按九次。

要领:双掌上抬,观想托住蓝天向上,双手上合有如抱住明月。

上托时自然吸气,使日月精气从劳宫穴灌入,顺手三阴经,沿任脉下行达丹田。

按掌时呼气(并使日月精气内转,周流四肢百骸。

2(揉太极:右手搭在左手背上,轻轻按在腹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当太极十三式心诀万己道人整理一:力到不蛮。

一般太极拳家对于"不要用力的”解释是:常人本来具有的力是拙力--叫做浮力,并不是真力(既内劲)。

拙力的存在妨碍真力的产生,所以必须把拙力化尽,真力才会产生,但"不要用力"并不是化去拙力的方法。

所谓拙力与真力者,即前者指动作时有无谓的用力,构成体力散乱,而后者指动作时力量集中的现象,所谓不要用力者即再不作"无谓的用力"而已。

什么是无谓的用力?即这种力对于行动来说绝对不会发生任何有益的影响。

比方说:步行时的两手,写字时的两腿,都没有用力的必要,假如有用力的现象时,就是无谓的用力,它能导致体力分散,降低动作的效能。

在拳术上的无谓用力,第一增加体力的消耗量,使身体容易疲劳,不能长久的运动。

第二因为体力分散,在需要用力部分便不能用出很多的力,致使不能充分发挥技能。

解除"无谓用力"其方法,就是在运动的时候,一定要记清,需要用力的部分和不要用力的部分的分界,在不需用力的部分觉察有力的现象时,立刻以意识使它松弛。

这样长久了便不再有“无谓的用力”的现象。

体力便可渐渐集中,因为一般人平常对此并不注意,明明只要一手用力的动作,常会出现全身用力的现象。

因此,初学的人必须在开始运动之前,作一度全身松弛的状态,除开稍许有一点支撑躯干的力量外,其余肢体不许用力,先明了不用力的现象,然后慢慢地在运动中细心的体会,"应该用力"与"无谓用力"的分界自能清楚。

太极拳开始,不是有一个的预备式么!它的作用便是这样的。

二:头莫离脑。

头在人身中极为重要,因为人是一个有机体,头部是高级神经中枢(大脑),人的一切行动,都是通过大脑来指挥。

头,又如称之定盘星,为周身之主宰,前进后退左顾右盼等行动,均以它为准绳。

例如,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之能,和鼻之呼吸、口之出纳等器官,也操之于大脑。

所以在练拳时头部需要保持自然正直,不要偏斜,要有轻松灵活之意。

如此则精神振作。

眼不要怒睁,眉不要绉缩,口宜闭不宜张,不要用力咬牙,要用鼻呼吸。

总之,头部主要作用是提起精神。

其练法先求尾闾中正即将脊骨要对正脸的的中间,随之,收一下小腹,然后两眼向前平视。

同时,下颏微向内收,保持喉头不抛。

这样,也就做到"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头部的动作要和心脑一致。

三:肩部需要松开,我们时常见到手上所发出的力量没有肩臀等部位的力大。

有人说是由于体力不能集中,所以面积较大的臀部和肩才会发出较大的力。

然而一些练到相当熟练程度的人,也仍旧不能运用两手,甚至有些人身劲练的很好,手上却一点力也发不出来,这种情形对练太极拳的人最能感受得到。

这是什么缘故呢?这完全是肩上的毛病。

须知身体是发劲的机关,两手是发力的工具,力从身上发出,必须经过肩的关节,然后才能集中到手上。

假如肩的关节阻滞淤塞,力量便不能通过。

必须使肩关节骨膜灵活,筋络引长。

要达到这个目的,只要注意松肩就行了。

松肩的方法可分作两部分:第一部分只要注意两肩松弛。

可是话虽如此,实行起来,却很困难。

比如一举起你的手,便会感到肩部极度紧张,需要加以长久地注意才能纠正,才能松弛,当然两肩为维持两臂的上举,肌肉的紧张是必然的,此处所谓松弛是指减少肩的紧张程度而言。

第二部分在练时有意识使两肩降下去,同时把两肩的肱骨头(即肩头)向两侧伸展,有把肩部拉开之意。

前者在骨膜灵活,后者能把筋键引长。

不过,这非长久锻炼,不易收到效验。

耸肩是不良姿势,具有这种不良姿势的人,胸部紧束,会感到不舒服。

纠正的方法很简单,只要能把肩部松开,耸肩的姿势便会自然消失了。

耸肩会影响动作的灵活性,希望加以注意。

四:肘要随身。

集中的体力通过肩部,还需要通过关节,才能达到手上,假如两手发生阻滞,则其情形正同肩部的不能同利一样。

一般人的两肘,又如两肩一样常犯阻塞的毛病,因此,非加以训练则不能通利不能完全达到随意把体力运用于两手的目的。

训练的方法就是注意沉肘。

肘在手臂的中部,就是肱骨和挠骨及尺骨相连接得一个活动关节。

沉肘是使肘下垂有投物在水中叫它沉下去的感觉,但忌明显地露出下沉的形式,这是初学者应该注意的。

这虽是一个很简单的原则,不过在缺少它时,发劲就会感到不通利。

五:手与身动。

太极拳用掌时多,握拳时少(只有五拳)。

伸手切忌僵硬紧促,手指要有舒展之意念(不要用力张开,只是有舒展之意念),掌心要有突出之意(不是用力突出掌心,而是想像掌心向外突出)。

再握拳时,亦不能用力,需要有松柔之意,只要从小指、无名指、中指、食指依次卷曲使指尖与手心相接触时,以拇指梢节压在食指及中指的中节上就行了。

所谓太极拳的拳是空心拳,就是此意。

六:胸要含挺。

胸部略有内含,使有含蓄之意。

目的在解除胸间的紧张,增强弹性。

犹如猫在捕捉老师时必使身体尽量卷缩,犹如我们在举行跳跃运动之前,胯、膝、足三部关节必作屈曲一样,假设不如此,即不能实现扑出与跳起的行动。

含胸的作用正是如此,不能含胸,便不能把体力发射出去。

所以决不可能使胸部在形式有挺突、缩进等紧张的现象。

一般初学的人,对于这一点没有认识清楚。

认为含胸的含字,有含容的意思,便极力使胸腔明显地向内吞缩,结果练成胸腔内凹的状态。

于是有人以为含胸足使心肺受到压迫,是一种违背生理卫生的姿势,因此,对太极拳的功用表示怀疑,这是一个误解。

顺便在这里指出,有一部分初学的人,以为含胸的作用在使气沉于气海,重心下移,身体得以稳定,这种说法不能算错,但含胸的真正作用并不在此。

而且根据生理常识即下腹部不起呼吸作用,那么气怎么沉向气海呢?其实这不过是因含胸而使胸部松弛以后的一种现象。

还有一部分初学的人,则认为含胸的作用,纯为使胸部松弛,这也是不够的。

含胸则因胸肋间的紧张尽去,肺腑得以自由平衡的发展。

所以练太极拳的人常较一般人呼吸深长,这便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含胸的练法,并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姿势,就是当胸部觉得一有紧张时,即以意念想着从两乳头往下好象有股热气向下走似的,走至肚脐以下,这时便会感到胸部的紧张自然消失了。

同时还会感到胸中舒坦,腹内畅快!这正符合"虚其心,实其腹"的要求,这也是任脉疏通运行的一个途径。

所以说含胸这个规则,在太极拳中是相当重要的,学者应加以注意。

七:背沉中柱。

拔背的作用和意义,不是所有学太极拳的人都能清楚的。

如有的人以为把肩背有意识地向上抽拔,就是拔背,还有些人把拔背理解为一种前俯的现象,结果养成肩背肌肉的紧张,甚至造成驼背缩颈等不良姿态。

正确的拔背姿势是有意识的解除肩背肌肉的紧张,就是在思想上想着大锥(即脊柱最上的第一个骨节)的周围,约有一个手掌大小的皮肤,能与贴身的衣服相互贴在一起就行了,这是拔背的练法,在形式上即不前俯后仰,也不左歪右斜,背部显出略具弧形的状态,这是拔背的姿势。

其功能是使脊柱端正,不受肌肉牵制与阻碍,恢复其生理上本来的状态,使其尽躯干支柱的作用,身体因之能自然而灵活。

所以,拔背本是一种自然的姿势,不是勉强造成的,是躯体本来造成的,不是违背生理的。

孩童都是拔背的姿势,至成人则因平日行动的姿势不正,已失去脊柱正常状态态,以致不能保持本来面目,非经一番锻炼,才能恢复原状(即拔背的姿势). 拔背与含胸的姿态,矛盾而又统一,是符合辩证规律八:腰共胯沉。

太极拳对于腰部是特别注意的。

太极拳第一步功夫,即求身体完整,是从颈至足周身一家,上下相随,进退一致,避免两橛的现象。

而松腰的作用,即在于此,因为人体上下肢的分界,以腰部为枢纽,全身之不能完整,大都是不能松腰的毛病。

松腰的时候,腰脊应该端正竖起,不能因腰围下坠而弯曲,同时只能用意识的下垂,不能有用力的现象。

否则,非但不得松腰之益,反养成弯腰习惯,或胁紧张的毛病。

还有些人往往喜欢紧束腰部,这是非常不卫生的举动,假如不把这种不良的习惯改正,就不能达到松腰的要求。

松腰犹如物体下垂,惟须要求自然,要注意腰部的松弛,又后面到前面整个腰部的肌肉不许有丝毫紧张的现象,只要集中意识是小腹收敛则腰部自然下垂,这就是松腰的练法。

松腰的显著作用,是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稳定中心。

如身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处于摇摆不定之时,只要用以念一想收小腹,即可使身子恢复到安稳的状态。

九:臀若中悬。

臀部的向外突出,使人体固有的现象,但在练太极拳时,就对不能突臀或扭臀,不仅如此,即像常人臀部那种稍微突出的现象,也不能让它存在。

因为臀部的突出,影响我们在运动时全身的统一,是上下隔绝而成为两橛,从而减少身体灵活的程度,失去拳术大部分的作用。

和突臀起完全相反的作用的既是收臀。

收臀这一规则的重要性与含胸、拔背占同样地位。

我们知道有些难于进步的学者,就是不懂得收臀所致。

收臀就是有意识的使臀部向内收缩,使之与背之向下部相平,在外面一点也看不出有突出的痕迹为止。

初学的人,有时分不出突出与不突出的区别来,当已经注意到收臀而不知是否已经进到收臀的程度时,只要先使臀部明显突出,然后收回,便可看出它的差别了。

还应该注意,不要为了收臀,就将小腹绷紧或臀部用力前收,这不仅破坏了呼吸自然,而且也影响下盘稳固。

正确练法是先尽量放松臀部和腰部的肌肉,轻轻的使臀部肌肉向外向下舒展,然后再轻轻向里微微一收就成了。

但在思想意识上要存有一种想象力,就是想着臀部的下边好象有一个大包袱皮,将自己下半个身子包住,向上兜起来似的。

或者,想象自己的身子被包在一个鸡蛋壳里面似的。

这样做即能使全身处于自然状态,又可以保持身体的平衡稳定性。

十:胯宜活转。

我们先要明白跨的部位,在生理学上所谓的跨系指股骨的上节,大腿的折叠下陷处。

跨的作用是保持步子进退一致。

跨的练法是进右步时,右跨回抽,左跨前挺。

当左步时,左跨回抽,右跨前挺。

当退步时与进步的方法相同,但方向相反。

此法熟练之后,即可达到"迈步如猫行","虚实好分清",连绵不断,节节贯穿等要求。

这样一个好象很简单的动作何以使身体中正?学者能依着上述方法实验一下,立刻就会明白。

根据生理学我们知道,骨盆如盆状承托躯干,骨盆端正身体自然端正,而骨盆的端正如否,取决于两跨能否平衡,也就是说要做到腿动跨不动,所以要注意抽跨,身体便能自然中正了。

由此可见,骨盆的作用虽然十分重大,但须知骨盆与腰,臀,跨等部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即骨盆承托躯干,骨又承托盆骨就这样一层托一层地相互联系着),所以才能起到相当大的作用,如对腰腿的灵活,下盘稳固等锻炼效率都会提高。

十一:裆滚正圆。

裆的位置是在肾囊两旁。

由于裆处的肛门和会阴部分是人体薄弱环节之一。

所以在太极拳运动中,采取了吊裆和裹裆两种锻炼方法,用来改变人体这一薄弱环节,增强其抵御击打的能力。

吊裆的主要作用在使意识集中,精神内敛,同时肛门括约肌因吊裆而收束,尾骶骨因之中正,而使腰椎端直,帮助了提顶之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