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三丰原式太极拳图解

合集下载

张三丰太极拳13式拳谱拳法

张三丰太极拳13式拳谱拳法

张三丰太极拳13式拳谱拳法张三丰的武术可以说在武术界也是响当当的,张三丰创编了太极拳不仅使自己延年益寿,其总结的一套拳法对现代人也是颇有收益啊。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张三丰太极拳13式拳谱。

欢迎阅读!张三丰太极拳13式拳谱介绍第一式仙人放剑第二式乾坤盘球第三式美人照镜第四式顺水推舟第五式金鸡独立第六式单鞭救主第七式倒骑玉龙第八式双风贯耳第九式顺风摆柳第十式叶底看桃第十一式活步走宫第十二式怀抱双月第十三式真气炼丹张三丰太极拳13式练习要领一、气气随势换练习太极十三势要使用腹式呼吸,腹式呼吸有两种方法,顺腹式呼吸和逆腹式呼吸。

二、劲内劲暗发太极十三势练习时的发劲动作,有其独特的方法,每当有发劲动作,使用的都是内劲。

发劲之前首先要“蓄”劲,蓄劲如拉弓,要将劲力蓄足,蓄满。

蓄劲时首先腰肌和脊背部放松,两肩也同时放松下沉。

三、虚虚灵顶劲太极十三势演练中强调“虚领顶劲”的要求。

头顶百会穴,由颈部向上,轻轻上提,好像头顶之上顶着一满碗水那样,头部不能摇摆,百会穴轻轻上提可以保持头部自然垂直,防止前俯、后仰或左右歪斜。

顶劲时要虚虚领起,若有若无,不可硬往上顶,虚领顶劲对脊柱起到平衡作用,对颈椎则起着调节的作用。

练拳时眼神向何处转动,劲项也要随之向何处转动。

练拳时要保持躯干正直,始终遵循“虚领顶劲”的要领。

练习套路时不能没有伸缩,身法有时也有歪斜,有些动作弯腰幅度很大,便仍然要保持“虚领顶劲”也就是“头顶悬”的原则,身法的中正安舒,轻灵圆活,与沉着稳重三者相结合,练拳时全身的动作就会轻松自如,宽大舒展,挺拔潇洒,给人一种美好的享受。

四、盘上下三盘练习太极拳姿势的高与低要根据练习者的体质条件和对套路的熟练程度以及年龄的大小和基本功的高低来决定。

练习套路也称盘架子,盘架子有高中低三盘,上盘架子适合初学者或年老体弱者采用。

对基本功要求不高;中盘架子适合中青年人练习,需要有一定的基本功;下盘也称底盘,练习底盘对基本功要求比较高,有很多动作要求仆腿,虚步的架子比较低,没有一定的基本功基础是很难做到的。

张三丰太极十三势歌诀及行功心解原文探秘

张三丰太极十三势歌诀及行功心解原文探秘

张三丰太极十三势歌诀及行功心解原文探秘十三势歌诀原文:十三势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

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少滞。

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

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不觉费功夫。

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净气腾然。

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

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

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

想推用意终须在,益寿延年不老春。

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义无遗。

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功夫贻叹惜。

十三势行功心解原文: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

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

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顶头悬也。

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园活之趣,所谓变动虚实也。

发劲须沉着松净,专主一方。

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

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

运劲如百练钢,何紧不摧!形如搏兔之鹗,神如捕鼠之猫。

静如山岳,动若江河。

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

曲中求直,蓄而后发。

力由脊发,步随身换。

收即是放,断而复连。

往复须有折迭,进退须有转换。

极柔软然后坚硬,能呼吸然后灵活。

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

心为令,气为旗,腰为轴。

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乃可至于慎密矣。

又曰:先在心,后在身,腹松,气敛入骨。

神舒体静,刻刻在心。

切记一动无不动,一静无有不静。

牵动往来气贴背,敛入脊骨。

内固精神,外示安逸。

迈步如猫行,远劲如抽丝。

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

有气无力,无气者纯刚。

气如车轮,腰如车轮。

十三势者,掤,履,挤,按,采,挒,肘,靠,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此五行也。

朋,履,挤,按,即先天八卦中的乾、坤、坎、离四正方也。

采,冽,肘,靠,即先天八卦中的巽、震、兑、艮四偏方也。

进,退,顾,盼,定即金木水火土五行也。

附太极拳经解释:十三总势,即掤、捋、挤、按、採、挒、肘、靠、进、退、顾、盼、定,这十三个总势万不可轻视。

太极拳的所有套路,不管108式、105式、88式,还是85式、72式,均没有离开这十三个总的要求。

三丰太极拳108式拳谱

三丰太极拳108式拳谱

武当三丰太极拳108式拳谱武当山是内家拳的发源地,武当内家拳由真人张三丰所创。

据记载三丰真人集百家之长,融道家养生,始创太极拳法于武当,以阐功夫真理,扬长道教文化。

武当太极拳以柔克刚、以静制动,后发先至,能四两拨千斤。

不但是强身健体还可以防身自卫,武当太极拳结合有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还虚合道的道教气功功法,开人智慧、发人体能,使人延年益寿、长生久世,是一种集武术与养生一体,至高无上的拳法。

太极拳的练习过程分三个阶段:首先练形、然后练气、最后练神。

其内含功法主要有:吐纳导引功、外气采补功、混元站桩功。

其动作以崩履、挤、按、采、列、肘、靠为主,在应用中随、连、粘、贴,连绵不断、行云流水。

演练太极拳要求虚灵顶静、含胸拔背、沉肩坠肘,动作舒展,做到神形俱妙。

武当太极拳动静结合、内外相含,是内外双修的至宝,是生命的源泉。

一路1预备势2起式3退步崩式4揽雀尾5正单鞭6提手上式7白鹤亮翅8左搂膝拗步9手挥琵琶10白鹤亮翅11左搂膝拗步12右搂膝拗步13左搂膝拗步14手挥琵琶15上步搬拦捶16如封似闭17十字手18抱虎归山19倒撵猴20右搂膝拗步21斜穿掌22揽雀尾23斜单鞭24肘底捶25右搂膝拗步26倒卷肱27斜飞式28虚步推掌29提手上式30白鹤亮翅31左搂膝拗步32海底针33闪身搬拦34推窗望月35揽雀尾36正单鞭37云手38正单鞭三路39高探马40狮子右蹬脚41狮子左蹬脚42转身临其境43右搂膝拗步44上步伏虎捶45闪通背46上步搬拦捶47小擒拿手48右踢腿49左打虎式50右打虎式51右弹腿52双插掌53双风贯耳54十字手55跨虎式56独立式57上步搬拦捶58如封似闭59十字手60抱虎归山四路61倒撵猴62双插掌63斜穿掌64揽雀尾65单鞭66野马分鬃67揽雀尾68正单鞭五路69玉女穿梭70揽雀尾71正单鞭72云手73正单鞭74单鞭左下式75单鞭右下式76独立锁喉捶77倒搓肱78斜飞式79虚步推掌80提手上式81白鹤亮翅82左搂膝拗步83海底针84闪通背85迎面捶86上步搬拦捶87揽雀尾88正单鞭七路89云手90高探马91斜穿掌92右斜插脚93左搂膝拗步94狮子右蹬脚95右搂膝拗步96左切掌97指膛捶98揽雀尾99正单鞭八路100单鞭下式101上步七星102退步跨虎103双摆莲104弯弓射虎105上步搬拦捶106如封似闭107十字手108抱虎归山。

张三丰太极十三式(视屏)

张三丰太极十三式(视屏)

张三丰太极十三式(视屏)张三丰太极十三式(视屏)太极十三式简介:天下太极出武当!太极十三式是武当第一代内家拳,为武当祖师张三丰所创拳法,十三势是由起势、抱球势、单推势、探势、托势、扑势、担势、分势、云势、化势、双推势、下势、收势等功防意识较强的十三组动作组成,其中内含吐纳导引、外气采补功、混元站桩等道家内修养身功法,十三式动作亦是根据锻炼人体八脉的需要所编,而八脉又内连五脏,整个套路内含五脏八脉,外有五步八法,兼之功防十三种组合,及容合道家养身丹术,故谓“太极十三式”。

其动作要领是:虚灵顶颈,含胸拨背,沉肩坠肘,松沉自然,舌顶上腭。

练习时要求形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神合,六合之中,神形具妙;动作之中,绵绵不断如行云流,松沉自然;动静之中,如棉里藏针,刚中带柔,柔中有刚,刚柔相含,含而不露;呼吸之中,开合自如,升降自然,深细长匀,息息归根。

一招一式都是对人生理心理的调节,有舒筋活络、补血调气、滋养五脏、陶冶身心之妙益。

太极十三势内含丰富,意义深远,自古为武当镇山之宝,秘传长寿之法。

武当太极拳系武当太极拳法,并非是指目前所见单纯的太极拳套路,而是由太极、两仪、无极,三种不同层次的拳术、功法组合而成的一套由外至内,由动至静,从初级到高级,动静结合,内外兼修完整的太极拳系。

武当太极十三式仅有一十三招左,右交替的动作架子(即单式演练,无套路),且伴以气息行走要术。

其具备养生祛病,延年益寿,交手应敌等多般作用。

功架名称如下:一仙人放剑二乾坤盘球三美人照镜四顺水推舟五金鸡独立六单鞭救主七倒骑玉龙八双风贯耳九顺风摆柳十叶底看桃十一活步走宫十二怀抱双月十三真气炼丹第一式仙人放剑(1)两脚分开成外八字步,且将两膝之关节自然弯曲;两手臂环抱于胸前且令其两手形成分指掌(五指自然分开并弯曲手指)而做掌心相对状;头部端正但却微做垂首(低头)状;肩下沉,腹内收,腰要塌,胸须含,背则拔;凝神静息待操作;此为预备式。

(2)两膝再做弯曲状即佐之身体下沉;同时两掌抓握回收至下腹前并使之变为左,右空心拳状。

张三丰龙形太极十二式

张三丰龙形太极十二式

张三丰龙形太极十二式张三丰弘道于武当,他所创的内外兼修、刚柔相济、动静结合的太极拳,繁衍迄今已有六百余年之历史,道教内部习功者形成了不同派系。

据知,五龙有隐仙派、金顶有真武派、南岩有太乙派、紫霄有龙门派等等。

派系之间的功理拳法互有渗透,融会贯通,并各有自己的拳式套路和名称。

在内家拳中,式有千差万别,但其功理拳法是一贯的、相通的。

太极拳传播于民间以来,经历代中国武术家们不断地创新与发展,到目前为止,公认的太极拳也只有陈、杨、吴、孙四式。

实际上,中国的太极拳远非四式,隐藏于儒释道中的武当内家太极拳功法十分丰富,有着不同的门派。

由于它们都具有本身独特的修炼方法和高难套路,以及突出的技击实用价值,长期以来,传功者严格遵循着固有的戒律,坚持不妄传,不滥传,不把授功作为谋生手段,不公开设场授徒。

另-方面,传功者严谨保持功理拳法高难度修炼方法和技击要求,不为时代的变化而有所改动,更不为适应闲人消遣娱乐而降低练功难度,亦不因单纯保健治病而冲淡或简化其拳式功架及技击作用去迎合病家的需要,致使一些古老而独特的太极拳术传播不广。

过去,许多道人隐士在武当山修道,练功养生,他们传授的武艺功法极为保守,多半单传独授,口传心授,极少书策存世,这是造成一些独特拳种流传不广,拳理论述和师承传递记载不多的另一主要原因,作为太极拳亦是如此。

龙形太极十二式开式:太极桩混元一气功①站如松。

其功法与其他太极桩功无异(图1)。

②怀中抱月。

意守丹田,呼吸自然(图2)。

③下沉涌泉。

双手于身后按地,提肛收腹(图3)。

④双手擎天。

目贯天顶,上理三焦(图4)。

⑤五气还原。

俯身下拜,收回站式(图5)。

1.蟒蛇出洞全身下蹲,左手上,右手下,双膝弓曲,右腿前放,左腿弓后,左手上托高过头,右手向下搂抱于怀,目视下方(图6)。

全身起立,双臂相对,右腿前放,左腿在后,低头目下视.(图7)。

然后将右腿大步跨向前方,成弓步;左腿伸直在后,右臂伸直,掌心向上,左手向下弯曲放于腹前为按掌(图8)。

张三丰太极拳论以及注解

张三丰太极拳论以及注解

张三丰太极拳论以及注解《太极拳论》,系太极拳的文献资料,太极拳界重要的拳论有两篇,一是张三丰的《太极拳经》;一是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张三丰版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

气宜鼓荡,神宜内敛,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凹凸处,无使有断续处。

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行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

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上下前后左右皆然。

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则有后,有左则有右。

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

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

虚实宜分清楚,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周身节节贯串,无令丝毫间断耳。

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

掤、捋、挤、按、采、挒、肘、靠,此八卦也。

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此五行也。

掤、捋、挤、按,即乾、坤、坎、离、四正方也。

采、挒、肘、靠,即巽、震、兑、艮、四斜角也。

进、退、盼、顾、定,即金木水火土也,合之则为十三势也。

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

王宗岳版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

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

不偏不倚,忽隐忽现。

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

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斯技旁门甚多。

虽势有区别。

概不外乎壮欺弱。

慢让快耳。

有力打无力。

手慢让手快。

皆是先天自然之能。

非关学力而有为也。

察四两拨千斤之句。

显非力胜。

观耄耋能御众之形。

快何能为。

立如平/秤准。

活似车轮。

偏沉则随。

双重则滞。

每见数年纯功。

不能运化者。

率皆自为人制。

双重之病未悟耳。

欲避此病。

须知阴阳。

粘即是走。

走即是粘。

阴不离阳。

万籁声和他的张三丰太极拳(下)

万籁声和他的张三丰太极拳(下)

研究万籁声和他的张三丰太极拳(下)文/谭灵铃(接上期)四、太极拳宗主地位之争的迷雾今天,许多人对杨吴两家否定陈式太极拳大惑不解,特别是吴式太极拳否定得最为激烈。

本来,杨禄禅三下陈家沟,用了16年向陈长兴学习武功这事,在历史上是没有争议的,并且杨吴两家至今也都没有否认。

可问题的复杂就在于杨禄禅当时向陈长兴学的究竟是什么拳。

不过即便是这样,不管出于什么动机,也不管学什么拳,有什么力量可以让一个人几进几出、用16年的时间专心致志地学一种拳,而学成之后出了名,又反过来说我的拳不是师父教的?这种不通情理的话,恐怕连三岁小孩听了都不会相信。

但现实往往总是很意外,徒弟的东西,可能真的与师父的不一样。

在杨式太极拳的拳架中,没有了陈式太极拳如金刚捣碓、懒扎衣、掩手肱捶、炮捶等激烈刚猛的招式和拳架风格,而是改造成了与张三丰太极拳和三世七太极拳风格和技术相近的柔式太极拳,这从杨式太极拳与张三丰太极拳和三世七太极拳在拳谱的对比中就可以体现出来。

三者之间的高度相似以及在拳理上的高度融合,说明了杨式太极拳确实已脱离了陈式太极拳,成为倾向于张三丰太极拳与三世七太极拳的传承派系。

但是杨式太杨式小架的快拳,重点训练丹田发劲,这是真正用于实战的。

这样就使杨吴两家的挑战处于自相矛盾的困境中,也使他们的拳法体系呈现出两极分化的状态。

按照他们的理论,他们认为,所谓太极拳“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以弱胜强”就是要“缓慢、柔软、不用力”,而陈式太极拳行拳“震足跺脚、抖擞发力、哼哈发声”,接手过招以“搂抱搬摔、跪绊绕膝、擒拿推顶”为制胜手段,不符合王宗岳《太极拳论》的要求,因此不是太极拳。

他们用一种完美的理论来框定某一种他们认为不完美的现实,然后再否定这个现实,却不明白理论是要用实践来检验的。

根据实践,他们不得不秘传“冷、脆、快、猛”的杨氏小架,在强调“用意不用力”的同时,仍然在琢磨着实战中如何发劲。

他们痛批“太极拳发源地”陈家沟的同时,全面否定陈式太极拳的作法并不可取,也让人感到担忧:杨吴等太极拳是否正走在一条“正确”的迷路上?首先,应搞清楚太极拳和《太极拳论》不是一回事。

太极真人——张三丰(武术气功太极散打截拳道跆拳道柔道空手道拳击泰拳功夫)

太极真人——张三丰(武术气功太极散打截拳道跆拳道柔道空手道拳击泰拳功夫)

太极真人——张三丰 (武术气功太极散打截拳道跆拳道柔道空手道拳击泰拳功夫)张三丰,名全一,字玄玄,号三丰,辽东懿州人。

丰姿魁伟,龟形鹤骨,大耳圆目,须髯如戟。

寒暑惟一衲一蓑,或处穷山,或游闹市,嬉嬉自如。

旁若无人。

书经目不忘(凡吐词发语。

专以道德、仁义、忠孝为本。

并无虚诞祸福欺逛于人。

“所以心与神通、神与道一,事事皆有先见之理也”。

或三五日—餐,或两三月一食;高兴时穿山走石,疲倦时铺云卧雪(行住无常,“人皆异之(咸以为神仙中人”。

明洪武初年入武当山(拜玄帝于天柱峰(并遍游诸山,搜奇览胜。

他曾经对山中耆旧说:“吾山异日与今日大有不同矣。

我且将五龙、南岩、紫霄去荆榛,拾瓦砾。

但粗创焉”。

命丘玄清住五龙,卢秋云住南岩。

刘古泉、杨善澄住紫霄。

又在展旗峰北陲卜地结草庐。

供奉玄帝香火(名曰“遇真宫”(永乐十年改建为玉虚宫);另在黄土城卜地结草庵,名曰“会仙馆”(永乐间改建为遇真宫)。

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90年)。

他拂袖长往。

不知去向。

同年湘王朱柏(公元1371—1399年)朝谒武当山天柱峰。

寻张三丰不得。

写有《赞张真仙诗》一首。

诗云:“张玄玄。

爱神仙。

朝饮九渡之清流,暮宿南岩之紫烟。

好山劫来知几载。

不与景物同推迁。

我向空山寻不见。

徒凄然~孤庐空寂大松里(独有老弥松下眠.…”这些材料足以证明,明洪武年间张三丰曾在武当山修道传教。

洪武二十四年。

明太祖遣三山高道使于四方,清理道教。

因闻其名,故特意叮嘱使者:“有张玄玄。

可请来”。

但始终未找到张三丰。

明太宗朱棣以藩王入继大统。

祟尚神异之说,奉祀武当玄帝。

张三丰是明初武当山最有名的道士,也祟尚玄帝,因此,朱棣非常想把民间影响很大的“真仙”张三丰,“延请诣朝”,一则可以点缀升平。

收揽民心,二则可求道法仙药,以养生延寿。

朱棣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遣淮安王宗道遍访张三丰于天下名山,此后又多次派人寻访,如永乐五年(公元1408年)邀请真仙张三丰;次年(再命张宇清寻访;十年命道录司右正一孙碧云到武当山建遇真宫,并有致张三丰《御制书》云:皇帝敬奉书真仙张三丰先生足下:朕久仰真仙,渴思亲承仪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斜飞 式:由前式至 第四步右腿右 手在后时,以 左手扶右腕右 向挤出如本 图。但上步挤 亦同此式,乃 均在赛通臂及 弯弓射虎之 后,而上左 步,旋转右步 擦掌挤出者。
武备堂
12.抱虎归 山:由前式两 手成拳左向提 起,与左脚成 平行线开右 步,再左手扶 右腕收左步成 提手上式。再 右向开右步与 左脚成直角, 右手拂右脚出 左手,而两手 同时里向转回 如手挥琵琶 式,却将右步 回置左脚之 前,右拳则在 左肘下,右脚 虚点,目前 视。
张三丰原式太极拳图解
l7.撤步赛 通臂:由前式 开左步出左 手,右掌撤回 如本图,再并 右步,撤回左 手,再开左步 如本图,如是 者凡五步,始 变下式。
19.白鹤亮 翅:由前式上 右步,左手扶 右腕挤出变为 上步挤,再两 掌上举向两旁 分下如本图。 乃马步,两手 成掌,目前 视。
21.高探 马:由前式至 第四步是,乃 左手左脚在 前,再左转 身,右腕搭左 腕上。左手里 向翻之踢右 腿,以右手拍 右脚面如本 图。但二起脚 与披身踢脚亦 同此图。盖二 起脚乃上右步 拍右手,上左 步拍左手。披 身踢脚乃如此 图后,脚不落 下,向后w退 武备堂
太极拳目次
(一)太极拳源流 (二)太极拳论 (三)太极拳行功全图次序 1 预备式两拳握置腰眼下 2 半面向左转两目平视 3 提手上式斜开右步 4 左向挤手 上左步 5 右向挤手不动步 6 揽雀尾外转凡三 7 手挥琵琶左向 8 提手上式上右步犹有二手乃右下左上左下右上 9 搂膝拗步开左步 10 揽雀尾里转凡三 11 搂膝拗步上右步 12 揽雀尾里转 13 搂膝拗步开左步 14 揽雀尾里转 15 进步搬拦锤进左脚半步 16 如封似闭凡两手,先撤后进 17 提手上式斜开右步收左步 18 抱虎归山开右步,右手搂膝出左手,右手抱回,右脚虚点前面,右拳在左肘下 19 肘底看锤退右步翻出左手,左脚在前 20 倒辇猴凡四手,先倒退左步,出左手,右掌撤回 21 斜飞式开右步 22 手挥琵琶左向 23 提手上式上右步,如前法,犹有二手 24 海底针左向 25 撤步赛通臂共有四手,第三手时撤右步,以左手向后贯下 26 上步挤上右步 27 白鹤亮翅不动步 28 云手凡四手 29 高探马起右脚,手翻时,右手均在里 30 转身左右分脚先右后左 31 搂膝拗步凡四手
太极拳论: 太极亦名十三式,又名长拳,长拳者,有如长江大海,滔滔不断也。十三式者,即掤捋挤按,采挒 肘靠之八卦也。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停定此五行,合而言之耳。掤捋挤按,乃应坎离震兑四正方,采 挒肘靠,乃应乾坤艮巽四斜方,进退顾盼定,即金木水火土,亦应内部之心肝脾肺肾而言,盖心属火, 肝属木,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也。其行功手掌,仰为阳手,覆为阴手,同时动作,不离一阴一阳。 盖人秉天地大自然阴阳二气孕化而成,此拳即本斯阴阳而练本身之内五行,以却疾延年为本旨,巧打变 化为功用,是以分阴阳,定八卦,按九节(即人身掌拳肘肩腕腰胯膝脚之上下九节),而以绵软巧为行 功旨则,不可带气用力,意守丹田,快慢适中,以神贯气,随屈就伸,柔中有刚,似松非松,将展未 展,劲断意不断。盖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先求开展紧凑,乃 可凑于缜密矣。缘此为内功,以气为本,故先在心,后在身,腰松气敛,入骨神舒。要知一动无有不 动,一静无有不静,内固精神,外示安逸,迈步如猫,行动有如抽丝,全身在精神不在气,故须以意导 气,如专注于气则滞(因内功先用意,后用神)。而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手若车轮,腰似车轴 也,此拳对于老弱练习,最为相宜,但非有恒心者,期期有成。其练习应敌,以打四手为根,次为大捋 与散手,为本门之初传,所抬劈太极者近似,打手歌云: 掤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遂人难进,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引进落空合即出,粘连绵 随不丢顶。 又曰: 太极长拳真可夸,变化无穷独一家,妙处全凭能借力,当场着意莫轻拿。 故其动手,均系因人之势,借人之力,而行功虚灵,空洞幽慧,故有顶头悬之谚,是以太极拳活动 筋骨,调剂身手,便于老弱,自有足多者,但过无腿法,滞於猱捷,软於冲陷,以致多年老手,常为人 乘,此非其功之不纯,乃未效先祖之涉於他门艺业与基功以辅助之也,后之学者,欲于本拳,再求自卫 之技能,其三致意焉。
5.揽雀尾: 由左向挤手 式,不动步而 翻成右向推 之,外转者凡 三,即名揽雀 尾式矣。均系 阴阳手,后手 指头,永随前 腕,同时反覆 之。如右手在 前,去如隔 田,向阳是 也。
武备堂
2.提手上 式:由上式两 拳向左提起, 右覆左仰(由 此式起,始入 谱名)。
4.左向挤 手:由前式不 动步,左向推 出(此时左脚 稍向前移与右 脚成平行 线),即名为 左向挤手。
10.如封似 闭:由前式撤 回右步,左脚 亦同时撤回半 步,两拳均变 为掌,右上左 下而抽回,如 是左掌在前, 右掌在后,均 成立式,左脚 尖虚点,劲在 后腿。
张三丰原式太极拳图解
11.同十: 再落左脚半 步,上右脚, 两掌向前推 出,成并步, 腰直、头正、 手平,其名为 如封似闭式。
13.肘底看 锤:由前式退 右步,两拳同 时自里外向翻 转,左脚虚 点,右拳仍置 左肘下(成一 圈)。
9.同右:接 前式并步打出 右拳,其名为 搬拦锤,以其 进步也,故名 为进步搬拦 锤。如其为退 步(退右 步),即名为 退步搬拦锤, 其图则一也。
武备堂
8.进步搬拦 锤:由前式, 左掌在前,里 向抓之,右掌 同时撤回成 拳,左脚亦同 时向前进半 步,而右脚则 跟半步如左 图。
原式太极拳图解
武备堂
张三丰原式太极拳图解
1.预备式: 两拳握置腰眼 下,半面向左 转,眼平视, 意守丹田(按 丹田穴在脐下 一寸五分。嘴 闭,由鼻出气 一口,肩头下 降而气自归丹 田)。
3.右向挤 手:由前式横 开右步,右手 推出,左手扶 右腕下,因仰 者为阳手,覆 者为阴手,故 此式即右阳左 阴,盏太极 者,即阴阳二 气孕化而成 也。
l4.倒辇 猴:由前式先 退左步侧出左 手,均手心向 外,再退右步 出右手,左掌 撤回置腰,如 此法倒退三 步,至第四步 时,变下式。
16.海底 针:由前式变 手挥琵琶式, 而退右步,与 左脚成平行线 变提手上式, 亦作上下两 手。此时自系 右掌在上,左 掌在下,始变 成本图,乃以 左掌前插而下 也。
弁言:
武备堂
张三丰原式太极拳图解
犹忆曩撰拙著武术汇宗,内有太极拳泛论一则,曾于太极行功渊源,略事诠释,第限于篇幅,未克 举为胪列,诚属耿耿。兹以习太极拳术者之多,而习嫡派太极拳术者之少,不揣识浅技疏,妄加评骘, 是盖太极均发源于张三丰祖师,而后人多加删削,遂致有新旧架之别,实则新架即源于旧架,特较旧架 之身法高,手法简,为易学耳,其行功旨则,固皆相同。余所图释者,即系张家老式太极,原非本门, 亦聊尽其所知,恐年湮遗忘,爰付梨梓,以备一栏,俾吾门修士,籍悉本门津梁,而于专长太极者,亦 得有所攻错,教其不逮,抑何幸焉。
武备堂
张三丰原式太极拳图解
32 搂膝栽锤上左步,右拳在左手外 33 翻身撇身锤右手右腿,翻身向后压下 34 披身踢脚上左步,踢右脚,不落下退回,再开左步,左手推出 35 翻身二起脚上左步,右手拍右脚,再左手拍左脚落下 36 转身蹬脚右向转身,右脚蹬出 37 弯弓射虎成斜式 38 上步挤上左步,再开右步,挤时,右掌擦左掌有声 39 搂膝拗步先搂右手,再开左脚 40 揽雀尾里转 41 退步搬拦锤即成正式,完全向后 42 如封似闭按前法二手 43 双峰贯耳斜开右步,上左步,两拳自肩窝发出 44 野马分鬃先上左步,凡二手,至第三手变下式 45 玉女穿梭先开左步,凡四手,如面东,习者则南北西南各一,无东也 46 单鞭下式开右步 47 白鹤亮翅不动步 48 云手凡四手 49 金鸡独立凡二手,先左手下压,起右手右腿,后则反之,下掌在裆 50 倒辇猴凡四手,先倒左步 51 斜飞式开右步 52 手挥琵琶左向 53 提手上式前向上右步,如右法,犹有二手 54 海底针左向 55 上步赛通臂凡三步,左脚在前时,即收左手成拳,回身上左脚,脚向后贯下 56 上步挤上右步 57 白鹤亮翅不动步 58 云手凡三,至第四手,即变下式 59 上右步压肘先左手[扌罗] 60 上左步压肘先右手[扌罗] 61 腋下掌开左步 62 十字摆臁右向拧身 63 弯弓射虎成斜式 64 上步挤上左步,开右步 65 上步七星右手左向抱回,右脚撤回虚点前面,两拳相交叠,右上左下 66 撤步跨虎斜落右步,再斜上左步,前掌后钩散开 67 转脚摆脱右向拧身,右脚侧出 68 弯弓射虎由上式,右脚落下 69 上步挤上左步,再上右步,两掌相擦有声 70 手挥琵琶左向转身,右步撤回,与左脚成直线 71 合太极先上左步,里向揽雀尾,再上右步,外向揽雀尾,直至起式地点收式(约四手) 72 收式两拳抱肋放下,意存丹田 按此七十二式,即由书中三十六图递演而出者,合看自明。 (四)推四手 (五)大捋 (六)散手 (七)太极拳应辅助之基功图解附跋词 癸未冬月万籁声於湖南国术训练所
6.手挥琵 琶:由前式两 掌里向转出, 两手成拳,缓 缓向左行去, 直提至左肩后 为止,左仰右 覆如左图。再 直上右步与左 脚成直角,以 左手扶右腕推 出,再并左 步,右掌直 上,左掌垂 下,再右下左 上,左下右 上,目左视。 名为提手上 式。

张三丰原式太极拳图解
7.搂膝拗 步:由第六图 变提手上式再 右掌垂下左掌 上同时开左 步,左手拂左 脚,再出右 手,左手前 倒,即名为搂 膝拗步。再吞 回成揽雀尾 式,左手在 前,里转者凡 二,如是左手 拂左脚,斜开 右步,右手拂 右脚,再出左 手,如前法吞 回成揽雀尾。 再右手拂右 脚,斜开左 步,左手拂左 脚再出右手, 如前法回里转 向者凡二,再 变下式。
张三丰原式太极拳图解
张三丰原式太极拳图解
万籁声 整理
万籁声先生1932年(时年三十岁)时,在湘办国术训练所所演练的张三丰“原式太极拳”影印图 解,现由万老(八十四岁)交本刊首次在国内公开刊出,以明太极拳源流。 张三丰原式太极拳博大精 深,其“劈太极”,超出推手之外,可以应付任何形式的对抗。原本张式太极传入河北刘德宽后,刘传 赵鑫洲,赵又传万籁声。目前图内武林挖珍掘宝,尤以张式太极为最难得。万先生原本系影印直排,今 除改直排为横排版外,并重新绘图,其它一切照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