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三丰太极太极拳及内功理论
张三丰太极拳内功心法口诀

张三丰太极拳内功心法口诀诀云,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太极之先,本为无极。
鸿蒙一气,混然不分,故无极为太极之母,即万物先天之机也。
二气分,天地判,始成太极。
二气为阴阳,阴静阳动,阴息阳生。
天地分清浊,清浮浊沉,清高浊卑。
阴阳相交,清浊相媾,氤氲化生,始育万物。
人之生世,本有一无极,先天之机是也。
迨入后天,即成太极。
故万物莫不有无极,亦莫不有太极也。
人之作用,有动必有静,静极必动,动静相因,而阴阳分,浑然一太极也。
人之生机,全恃神气。
气清上浮,无异上天。
神凝内敛,无异下地。
神气相交,亦宛然一太极也。
故传我太极拳法,即须先明太极妙道。
若不明此,非吾徒也。
太极拳者,其静如动,其动如静。
动静循环,相连不断,则二气既交,而太极之象成。
内敛其神,外聚其气。
拳未到而意先到,拳不到而意亦到。
意者,神之使也。
神气既媾,而太极之位定。
其象既成,其位既定,氤氲化生,而谓为七二之数。
太极拳总势十有三;棚、捋、挤、按、采、捩、肘、靠、进步、退步、右顾、左盼、中定,按八卦,五行之生克也。
其虚灵,含拔、松腰、定虚实、沉坠、用意不用力、上下相随,内外相合,相连不断,动中求静,此太极拳之十要,学者之不二法门也。
学太极拳,为入道之基,入道以养心定性,聚气敛神为主。
故习此拳,亦须如此。
若心不能安,性即扰之。
气不外聚,神必乱之。
心性不相接,神气不相交,则全身之四体百脉,莫不尽死。
虽依势作用,法无效也。
欲求安心定性,敛神聚气,则打坐之举不可缺,而行功之法不可废矣。
学者须于动静之中寻太极之益,于八卦、五行之中求生克之理,然后混七二之数,浑然成无极。
心性神气,相随作用,则心安性定,神敛气聚,一身中之太极成,阴阳交,动静合,全身之四体百脉周流通畅,不粘不滞,斯可以传吾法矣。
《三丰太极拳歌诀及王宗岳歌解太极经论》张三丰太极拳,张三丰太极拳内功心法口诀,张三丰太极拳全套,张三丰太极拳教学歌诀一顺项灌顶两膀松束胁下气把裆撑威音开劲两捶争五指抓地上弯弓歌诀解(王宗岳):顺项灌顶两膀松虚灵顶劲,气沉丹田。
张三丰太极拳拳论

张三丰太极拳拳论太极拳的拳种繁多,有陈式太极拳、有杨氏太极拳、也有张三丰太极拳等等,下面是店铺对于张三丰太极拳传承概述,让大家了解下张三丰太极拳的来龙去脉。
张三丰太极拳拳论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穿,气宜鼓荡,神宜内敛,勿使有凹凸处,勿使有断续处。
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
向前退后,乃得机得势。
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虚实,处处总此虚实,上下前后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
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力,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
总须周身节节贯穿,勿令丝毫间断耳。
六合:外三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内三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
张三丰太极拳渊源与传承:一、集大成者张三丰在张三丰之前,有东晋时代的葛洪创“太极法术”“太极秘法”;有南北朝时代梁国人韩拱月所创“小九天雏形太极拳”;有唐代隐居道上许宣平的“兰十七式太极拳”;有李道子创“俞式太极功”。
有明代俞莲舟创“先天拳”;民间则流传有“粘沾拳”“摸鱼拳”“绵拳”等。
张三丰对上述拳法进行提炼升华,将道家哲理融会贯通于太极拳技之中,创造了一套以“太极十三势”为代表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武当内家拳,与佛教少林拳并称中国武术两大奇观,从而使太极拳名震江湖,广传于世,形成了武术史上“南尊武当,北崇少林”的局面。
由此观之,在太极拳史上,张三丰实有集大成之功。
这些有史料可寻的太极拳传承脉络,正是张三丰原式太极拳的渊源和线索。
二、张三丰生平及其创拳立派情形张三丰其人,传说不一。
据《明史.方技传》中的《张三丰传》记载,他是辽东懿州(今辽宁义县)人,名全一,字君宝,号三丰,义号玄玄子。
祖籍江西龙虎山。
长相“颀而伟,龟形鹤背,大耳圆目,须髯如戟”。
平常不修边幅,寒暑唯一衲一蓑,人称“张邋遢”。
行踪飘忽不定,处事怪异,书经目不忘,善嬉谐而旁若无人。
曾屡次云游武当山,在山上“创草庐居之”,炼丹,行拳。
张三丰太极拳(珍藏版)1

张三丰太极拳(珍藏版)1预备姿势:面南直立,自然中正,全身放松.两眼平视,头正直,项松竖,头顶虚灵,仿佛上顶有线悬梁之意;下颌微收,齿轻合。
唇轻闭,内舌轻触上聘;两臂坠肘下垂,沉肩松胸,气含小腹,肘不贴肋,手心向里,中指肚轻贴腿侧(裤缝);松胯圆档,两膝似直非僵(似弯非弯),两脚与肩同宽,脚尖朝前,十趾随意动而抓地;呼吸顺遂平畅,意守丹田。
要点:头顶悬意不可缺,长腰松胯圆档护肋.胸间不凹不凸背要圆,十趾抓地空涌泉穴。
说明:①此预备式乃无极式,其基本要领均体现太极拳贯串始终的各项要求,故在行拳过程中均应一贯持守这些法则;②此无极式暂未分阴阳虚实,但重在呼吸自然,意守丹田,虽静优动,势如张弓待发之动意,守我之静,待人之动;③思想集中而虚静无物,神气抱一而达无形无象之感,然意存丹田而待动,保持一种平和静气,安祥随和,全神贯注而内敛一种神气之韵(图1).双手捧天两臂分别从两侧,意动、手动、腕、肘整体一起向上缓慢抬起,沿斜前方(与身体成15度-45度夹角)向上抬至眼高。
此时是吸气和意念吸收地之灵气之势和灵气向上运行之中,手指领意,劳官吸天之精华.手臂从裤缝侧上行时,由臂之转滚而手掌逐渐向上,捧天之精华之气,当到达眼高时,又转腕向内,向人体正中线前合拢,掌心遂变朝下,十指相对,意念天地之精灵汇聚百会穴(图2)气沉丹田接上动作(在十指相对掌心朝下时),沿体前前臂以抱球状下行.做不明显呼气,意念百会真气下行人中穴.达鹊桥.沿任脉、经天突、璇玑、华盖、膻中、中脘、神阙,聚回丹田。
双手亦同达下腹,后分别沿带脉斜下胯边,回至无极式(图3、图4)。
要点:①这是一个深呼吸过程,意念周夭循环。
呼吸要彻底。
手意牵引要协调,吸尽天地灵气,真气存聚丹田。
②这也是开始进入功态的一个起势,保持全身放松,心情平和舒畅动作慢.匀称一致,呼吸在自然之原则下,由师傅和自己的熟练程度而掌握方式。
说明:掌经云:“先在心,后在身。
”修道即修心,故首先要心无杂念,开始练此功也须遵循“有为”地存想内观之法。
道教.张三丰.太极拳

f r o m t h e f o l l o w i n g a s p e c t s : t e c h n i c l a f e a t u r e s o f t a i j i q u a n , t h e o y r o f k e e p i n g i n g o o d h e l a t h a n d h i s s t a t u s a n d i n —
me n t i n o u r c o u n t r y .T h e n Z h a n g S a n f e n g ,a s a f a mo u s T a o i s t p i r e s t i n t h e T a o i s m,h i s s t a t u s a n d i n l f u e n c e l e t f a l l
i n d e l i b l e m a r k i n T a o i s m a n d H e a l t h P r e s e —r v a t i o n . T h e s a y i n g t h a t Z h a n g S a n f e n g i s t h e o r i g i n a t o r o f t a i j i q u a n
文化 ・ 视野 I WE N H U A・S H I Y E
道教. 张三 丰. 太 极拳
T a o i s m. Z HA NG S a n—f e n g. T a i j i q u a n
董逢威, 程 馨, 任丽莎
DONG F e n g—we i ,CHENG Xi n,REN L i—s h a
太极拳 的产生是在明末清初之际 , 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
张三丰原式太极拳的简介

张三丰原式太极拳的简介张三丰原式太极拳张三丰原式太极拳,又名长拳、十三式、武当太极拳,是一种古老的汉族传统拳术。
是祖师张三丰经过整理内家拳法时所创的,讲究腰、裆、腿三功。
张三丰生于元末明初,三丰原式太极拳经后人己得到了推广和发展。
简介长拳者,有如长江大海,滔滔不断。
十三者,即棚、挤、按、捌、探、靠等之八卦,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停,定此五行。
折叠编辑本段特色张三丰原式太极拳练起来快慢适中,步法灵活、运行自然、裆法可低可高,气随意运、身随神行、随屈就伸、柔中有刚、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
经过武当弟子传到陈氏、杨氏等人中经改良便成了陈氏、杨氏的新型太极拳。
申遗落选2021年12月,文化部官网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公布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显示,此前曾被炮轰为"神仙申遗"的张三丰太极拳落选。
"张三丰原式太极拳"项目申遗人、福建省太极拳协会会长陈金夏,"我们不会气馁,也不怕争议,我现在出差,回去后要开个会研讨一下,我们还会继续申报。
"陈金夏还依然坚定地认为,太极拳起源并无定论,他认为太极拳有可能起源于那个闪烁于历史和传说中的张三丰。
太极拳行功全图次序1 预备式两拳握置腰眼下2 半面向左转两目平视3 提手上式斜开右步4 左向挤手上左步5 右向挤手不动步6 揽雀尾外转凡三7 手挥琵琶左向8 提手上式上右步犹有二手乃右下左上左下右上9 搂膝拗步开左步10 揽雀尾里转凡三11 搂膝拗步上右步12 揽雀尾里转13 搂膝拗步开左步14 揽雀尾里转15 进步搬拦锤进左脚半步16 如封似闭凡两手,先撤后进17 提手上式斜开右步收左步18 抱虎归山开右步,右手搂膝出左手,右手抱回,右脚虚点前面,右拳在左肘下19 肘底看锤退右步翻出左手,左脚在前20 倒辇猴凡四手,先倒退左步,出左手,右掌撤回21 斜飞式开右步22 手挥琵琶左向23 提手上式上右步,如前法,犹有二手24 海底针左向25 撤步赛通臂共有四手,第三手时撤右步,以左手向后贯下26 上步挤上右步27 白鹤亮翅不动步28 云手凡四手29 高探马起右脚,手翻时,右手均在里30 转身左右分脚先右后左31 搂膝拗步凡四手32 搂膝栽锤上左步,右拳在左手外33 翻身撇身锤右手右腿,翻身向后压下34 披身踢脚上左步,踢右脚,不落下退回,再开左步,左手推出35 翻身二起脚上左步,右手拍右脚,再左手拍左脚落下36 转身蹬脚右向转身,右脚蹬出37 弯弓射虎成斜式38 上步挤上左步,再开右步,挤时,右掌擦左掌有声39 搂膝拗步先搂右手,再开左脚40 揽雀尾里转41 退步搬拦锤即成正式,完全向后42 如封似闭按前法二手43 双峰贯耳斜开右步,上左步,两拳自肩窝发出44 野马分鬃先上左步,凡二手,至第三手变下式45 玉女穿梭先开左步,凡四手,如面东,习者则南北西南各一,无东也46 单鞭下式开右步47 白鹤亮翅不动步48 云手凡四手49 金鸡独立凡二手,先左手下压,起右手右腿,后则反之,下掌在裆50 倒辇猴凡四手,先倒左步51 斜飞式开右步52 手挥琵琶左向53 提手上式前向上右步,如右法,犹有二手54 海底针左向55 上步赛通臂凡三步,左脚在前时,即收左手成拳,回身上左脚,脚向后贯下56 上步挤上右步57 白鹤亮翅不动步58 云手凡三,至第四手,即变下式59 上右步压肘先左手[扌罗]60 上左步压肘先右手[扌罗]61 腋下掌开左步62 十字摆臁右向拧身63 弯弓射虎成斜式64 上步挤上左步,开右步65 上步七星右手左向抱回,右脚撤回虚点前面,两拳相交叠,右上左下66 撤步跨虎斜落右步,再斜上左步,前掌后钩散开67 转脚摆脱右向拧身,右脚侧出68 弯弓射虎由上式,右脚落下69 上步挤上左步,再上右步,两掌相擦有声70 手挥琵琶左向转身,右步撤回,与左脚成直线71 合太极先上左步,里向揽雀尾,再上右步,外向揽雀尾,直至起式地点收式。
张三丰太极十三势歌诀及行功心解原文探秘

张三丰太极十三势歌诀及行功心解原文探秘十三势歌诀原文:十三势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
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少滞。
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
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不觉费功夫。
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净气腾然。
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
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
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
想推用意终须在,益寿延年不老春。
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义无遗。
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功夫贻叹惜。
十三势行功心解原文: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
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
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顶头悬也。
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园活之趣,所谓变动虚实也。
发劲须沉着松净,专主一方。
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
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
运劲如百练钢,何紧不摧!形如搏兔之鹗,神如捕鼠之猫。
静如山岳,动若江河。
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
曲中求直,蓄而后发。
力由脊发,步随身换。
收即是放,断而复连。
往复须有折迭,进退须有转换。
极柔软然后坚硬,能呼吸然后灵活。
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
心为令,气为旗,腰为轴。
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乃可至于慎密矣。
又曰:先在心,后在身,腹松,气敛入骨。
神舒体静,刻刻在心。
切记一动无不动,一静无有不静。
牵动往来气贴背,敛入脊骨。
内固精神,外示安逸。
迈步如猫行,远劲如抽丝。
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
有气无力,无气者纯刚。
气如车轮,腰如车轮。
十三势者,掤,履,挤,按,采,挒,肘,靠,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此五行也。
朋,履,挤,按,即先天八卦中的乾、坤、坎、离四正方也。
采,冽,肘,靠,即先天八卦中的巽、震、兑、艮四偏方也。
进,退,顾,盼,定即金木水火土五行也。
附太极拳经解释:十三总势,即掤、捋、挤、按、採、挒、肘、靠、进、退、顾、盼、定,这十三个总势万不可轻视。
太极拳的所有套路,不管108式、105式、88式,还是85式、72式,均没有离开这十三个总的要求。
讲解分析张三丰《太极拳论》

讲解分析张三丰《太极拳论》如何学习体用张三丰的《太极拳论》(2020年3月14日音频教学整理)2021.12.20.先读一下《太极拳论》。
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
气宜鼓荡,神宜内敛,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凸凹处,无使有断续处。
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
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
向前退后,乃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
上下前后左右皆然。
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
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则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起。
而加以挫之之意,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
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周身节节贯串,勿令丝毫间断耳。
学习这篇拳论。
我要强调几点学习方法。
第一点,就是这篇拳论,它是白话文,而不是文言文,它不像《道德经》,《易经》,《黄帝内经》,《论语》等古典文学,都是几千年以前的文言文,这篇拳论是明清以后的白话文,也就说这篇拳论,语言是易懂的,是说的非常明白的,不要有过多的翻译,有过多的解读,更不要断章取义地去曲解,望文生义地去发挥,那样就不是拳论的本意了,而是某人的自论了;第二点,需要强调的是,因为它是论嘛,所以说的是道理,讲的是太极的理。
这篇拳论通篇讲的是什么理呢?我认为讲的是轻灵理和虚实理,也就是整篇拳论讲的是轻灵虚实理。
这个轻灵虚实理应该怎么去明白,怎么去练,怎么去用,这是我们学习这篇拳论的主要目的;第三点,我要强调一下这篇拳论有个文眼。
啥叫文眼呢?就是比较高明的作者,他论述问题,在论述问题的过程中,有一句相当相当关键的话,在论文中起到一个“画龙点睛”的作用,也就是他论述的所有问题都用这一句话高度概括起来。
这篇拳论的文眼是啥呢?就是“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
它的意思是啥呢?凡此,就是所有这些,皆是,都是,凡此皆是意,所有这些都是意,意思是啥呢?我全文说的这些话,说的这些内容,说的这些道理,都是意,不在外形上,“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这句话,必须得明确他在文中的重要作用,关键作用,所以我管它叫啥?叫文眼,就是在文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再强调一点,是一个字,是一个“其"字,这个其呀,在古文中是个代词,就是“其根在脚”这个“其”,这是个代词,它是在行文中有指代作用的。
太极宗师张三丰之《太极拳经》

太极宗师张三丰之《太极拳经》
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
气宜鼓荡、神宜内敛,
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凸凹处,无使有断续处。
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
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
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
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
其病必于腰腿求之。
上下前后左右皆然。
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
有上即有下,
有前即有后,
有左即有右。
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
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意,
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
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一处虚实,
处处总此一虚实。
周身节节贯串,
无令丝毫间断耳。
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
十三势者,掤、捋、挤、按、采、挒、肘、靠,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此五行也。
“掤捋挤按”,即乾坤坎离,四正方也;
“采挒肘靠”,即巽震兑艮,四斜角也。
“进退顾盼定”,即金木水火土也。
合之则为“十三势”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三丰太极拳及内功理论一、大道论(一)上篇夫道者,统生天、生地、生人、生物而名,含阴阳动静之机,具造化玄微之理,统无极,生太极。
无极为无名,无名者,天地之始。
太极为有名,有名者,万物之母。
因无名而有名,则天生、地生、人生、物生矣。
今专以人生言之。
父母未生以前,一片太虚,托诸于穆,此无极是也。
无极为阴静,阴静阳亦静也。
父母施生之始,一片灵气投入胞中,此太极是也。
太极为阳动,阳动阴亦动也。
自是而阴阳相推,刚柔相摩,八卦相荡,则乾道成男、坤道成女矣。
故男女交媾之初,男精女血,混成一物,此即是人身之本也。
嗣后而父精藏于肾,母血藏于心,心肾脉连,随母呼吸,十月形全,脱离母腹。
斯时也,性浑于无识,又以无极伏其神,命资于有生,复以太极育其气。
气脉静而内蕴元神,则曰真性。
神思静而中长元气,则曰真命。
浑浑沦沦,孩子之体,正所谓天性天命也。
人能率此天性,以复其天命,此即可谓之道,又何修道之不可成道哉!奈何灵明日著,知觉日深,血气滋养,岁渐长成,则七情六欲,万绪千端,昼夜无休息矣。
心久动而神渐疲,精多耗而气益惫,生老迫而病死之患成,并且无所滋补,则疾病频生。
而欲长有其身,难矣。
观此生死之道,人以为常,诚为可惜。
然其疾病临身,亦有求医调治,望起沉疴,图延岁月者,此时即有求生之心,又何益乎?予观恶死之常情,即觅长生之妙术,辛苦数年,得闻仙道。
仙道者,长生之道也,而世人多以异端目之。
夫黄老所传,亦正心、修身、治国、平天下之理也,而何诧为异端哉?人能修正身心,则真精、真神聚其中,大才、大德出其中。
圣经曰:“安而后能虑”,富哉言乎!吾尝论之矣,有如子房公之安居下邳,而后能用汉报韩;诸葛君之安卧南阳,而后能辅蜀伐魏;李邺侯之安养衡山,而后能兴唐灭虏。
他若葛稚川之令勾漏,赵清源之刺嘉州,许真君之治旌阳,是皆道成住世,出仕安民者。
彼其心,不皆有君父仁义之心哉?予也不才,窃尝学览百家,理综三教,并知三教之同此一道也。
儒离此道不成儒,佛离此道不成佛,仙离此道不成仙。
而仙家特称为道门,是更以道自任也,复何言哉!平充论之曰:“儒也者,行道济世者也;佛也者,悟道觉世者也;仙也者,藏道度人者也”。
各讲各的妙处,合讲合的好处,何必口舌是非哉?夫道者,无非穷理尽性以至于命而已矣。
孔子隐诸罕言,仙家畅言之、喻言之,字样多而道义微,故人不知耳。
人由天地而育,亦由父母而生。
含阴阳动静之机,具造物玄微之理。
人能体生身之道,顺而用之,则鼻祖耳孙,嗣续而成;逆而用之,则真仙上圣,亦接踵而出,同其理也。
《悟真篇》云:“修身之事,不拘男女。
此金丹大药,虽愚昧野人得之,立登仙位”。
不拘贵贱贤愚、老衰少壮,只要素行阴德,仁慈悲悯,忠孝信诚,全于人道,仙道自然不远也。
又须洞晓阴阳,深参造化,察其真伪,得阴阳之正气,觅汞铅之真宗,方能换骨长生,居不夜之天,玩长春之景,与天地同久,日月同明,此正大丈夫分内事也。
至于旁门邪径,御女采阴,服炼三黄,烧饵八石,是旁门无功也。
又有以按摩、导引、吐纳、呵嘘,修服药草为养生之方者,虽能暂去其疾,难逃老衰命尽,而被达人耻笑也。
伯端翁云:“闭息一法,若能忘机绝念,亦可入定出神”。
奈何精气神属阴,宅舍难固,不免有迁徙之苦。
更有进气补血,名为抽添接命之术者,亦能避疾延年,保身健体。
若欲服食,养就胎仙,必不能也。
其它旁门邪径,乃实为吾道之异端也,何足道哉?或者谓人之生死,皆有数定,岂有违天数而逃死者?独不思福自我求,命自我造,阴骘可以延年。
学长生者,只要以阴功为体,金丹为用,则天数亦可逃也。
伏维我太上道祖,列圣高真,施好生之心,广度人之愿,宏开玄教,秘授仙方,名曰金丹。
原始要终,因此尽露天机,大泄玄奥。
其中行持妙用,三候三关,九琴九剑,药材法器,火候符章。
悉已敷衍全备,各宜详究诸经,以还其性命之本。
予论虽俗,义理最美,所谓真实不虚也。
倘得者无所猜疑,庶可以行持下手,虽不遇明师好友,得遇此书,即如师友在前,自能顿悟无上也。
较诸行世丹经,悉合一理,罔不洞彻,实属苦海之慈航,指迷之智烛,虽曰行之唯艰,然勿畏难而苟安也。
再有进箴者,身抱金丹之后,即宜高隐洞天,深藏福地,勿以黄白卖弄朝廷,为方士之先导。
隐显度世,以待天符,白日飞升,不露圭角,此方为无上上品真人。
历万劫而不坏者也。
后来同志,玩之、鉴之。
(二)中篇天地之间,至灵、至贵者,人也;最忙、最速者,时也;可大、可久者,金丹也。
惜人多溺于功名富贵场中,爱欲恩情之内,狼贪不已,蛾扑何休,一朝大限临身,斯时悔之何及!唯其甘分待终,就死而已。
谁知有长生不老之方?谁悟有金丹灵药之妙?诚可惜哉!此金丹灵药,非世间之所无,非天上之不可得者,只在于同类中求之,乃生身固有之物也。
简而且易,至近非遥。
余尝有《金丹赋》记之,词极朗畅,今追忆其中段云:“夫造金丹者,始则借乾坤为玄牝,学造化于阴阳,识二八之相当,知坎离之互藏,候金气之满足,听水潮之汪洋。
继则看铅花于癸后,玩月夕于庚方,制刀圭于片晌,罢龙虎之战场,唤金公而归舍,配玉女而入房”。
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先儒曰:“圣人不言易,以滋人之惑,亦未尝言难,以阻人之进”。
若人用意追求,殷勤修炼,自必入圣超凡,长登寿域,永享无穷之乐也,岂小补哉!且人为功名富贵,亦有备极穷苦而后可成者。
若以劳苦之心,易而为修炼之心,将见九还到手,万劫存神,以比功名富贵,孰短孰长耶?仲尼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又曰:“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不仁不义,莫甚于狂贪妄想。
胡氏曰:“志于道,则外物不足以累其身”。
《悟真》曰:“若会杀机明反复,始知害里却生恩”。
是知欲求还丹,必先绝欲。
勤于杀机者,刻刻有灵剑在手,外欲乍乘,急须就起杀机,勿容纵意。
久久纯熟,对境无心,即可行反本归根之道。
《易·翼》曰:“终日乾乾,反复道也”。
反复之道得,长生之果证也。
人胡不勉而行之?万物如草木之汇,犹能归根反本,以历岁时,人为万物之灵,动至死地,是反不如草木也,能不愧乎?夫此反本归根之道,又非邪径旁门之说也。
世人以德行为先,阴功为本,察阴阳造化之机,求玄牝乾坤之妙,辨二八坎离之物。
定金花水月之时,施降龙伏虎之威,明立命生身之处。
其间致虚守静,他主我宾,日月交光,戊己为用,则丹成反掌矣。
《易》曰:“男女媾精,万物化生”。
人有此身,亦因父母而得,倘无父母,身何有乎?故作金丹之道,与生身事同,但顺则成人,逆则成仙,顺逆之间,天地悬隔,只要逆用阴阳,自然成就,并非邪径旁门也。
兹余所论,大泄真机,皆列圣口传心授之旨。
人能照此下手行持,自能夺天地玄妙之功,穷鬼神不测之奥,诚金丹之口诀也。
除此之外,再无别传。
先贤云:“圣人未生,道在天地。
圣人已往,道著六经”。
予之末论,虽不敢与圣经相比,亦可为问道之正途,如拨云雾而见青天,似剪荆棘而寻大路。
坦然无碍,豁然有门。
学者若能专心研究,自然默契仙缘,幸勿轻易视之也。
万金难换,百宝难求,勿示非人,尚其重之。
(三)下篇一阴一阳之谓道,修道者,修此阴阳之道也。
一阴一阳,一性一命而已矣。
《中庸》云:“修道之谓教”。
三教圣人皆本此道以立其教也。
此道原于性、本于命。
命犹令也,天以命而赐人以令也;性即理也,人以性而由天之理也。
夫欲由其理,则外尽伦常者其理,内尽愼独者其理。
忠孝友恭,衷乎内也。
然著其光辉,则在外也。
喜怒哀乐,见于外也。
然守其未发,则在内也。
明朗朗天,活泼泼地,尽其性而内丹成矣。
夫欲全其令,则殷勤顾之者此令,依法用之者此令。
存心养性,此顾命之勤劳也;集义生气,此用令之法度也。
炼气化神,炼神还天。
复其性,兼复其命,而外丹就矣。
吾愿后之人修此正道,故直言之。
修道以修身为大,然修身必先正心诚意。
意诚心正,则物欲皆除,然后讲立基之本。
气为使焉,神为主焉。
学者下手之初,必须知一阳初动之候,真铅始生之时。
其气迅速如电,而不能久居于先天,霎时而生癸水,顷刻而变经流,迨至生形化质,已属后天而不可用矣。
昆仑之上有玄门,其窍甚小,阴阳会合时,不许动摇,待其情性相感,自然彼我相通。
凡有形质者,不能升入窍内,夫唯真气橐籥,乃能进于窍内也。
故圣人直指先天一炁,冲开此窍。
又曰修行之径路,可以续命延年,修真而全真,无来无去,不生不灭。
今之愚人,闻说有用生阳之道者,却行御女巧诈之术,正如披麻救火、飞蛾扑灯,贪其美色,胡肆纵横,日则逞力多劳,夜则恣情纵欲,致使神昏炁败,髓竭精枯,犹不醒悟,甘分待终。
古之贤人不然,忠孝两全,仁义博施,暗行方便,默积阴功,但以死生为念,不以名利关心,日则少虑无思,夜则清心寡欲,以此神全炁壮,髓满精盈。
每叹凡躯,如石中之火,似水上之沤。
未闻道者急求师,已闻道者急求药。
又能广参博采,信受奉行,求先天之大药,寻出世之丹方,忙忙下手速修,唯恐时不待人。
夫道者,岂是旁门小技,乃至人口传心授,金液还丹之妙道也。
非定息二乘之法,乃最上一乘之道,以有为入无为,以外药修内药。
以已而求彼,以阴而配阳,以铅而投汞,以炁而合神。
无为者,非防危守城之方,温养冰浴之事,乃得丹之后,脱胎神化之功也;有为者,非采战提吸之术,九一动摇之法,乃安静虚无之道,守雌不雄,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此即末得丹之前,炼己筑基之事也。
有为、无为,体用之始终,已见于此。
内药、外药,出处之法相,又详于彼。
外药者,在造化窟中而生;内药者,在自己身中而产。
内药是精,外药是炁,内药养性,外药立命,性命双修,方合神仙之道。
大修行人欲求先天外药,必炼己以待阳生,用神炁炼成慧剑,采金水匀配柔刚。
古人采药进火,全凭此物,除七情之患,去五贼之害。
若无炼己以去贼之患害,则不能常应、常静,魂魄焉能受制?情欲岂不相干?若要入室施功,临炉下手,则外火虽动,而内符不应。
只因刚柔末配,以此慧剑无锋,群魔为害,心神不宁,欲念杂起。
故乃逐境飘流,致使汞火飞扬,圣胎不结。
如使炼己纯熟,则心无杂念,体若太虚,一尘不染,万虑皆空。
心死则神活,体虚则气运,方许求一阳之道、二候之功。
还丹容易,炼己最难!凭慧剑剖破鸿蒙,舒匠手凿开混沌。
却用阴阳颠倒之法,水火既济之道,乃行地天交泰,使阳居下,火必照上,令阴在上,水能润下。
只要苦行忍辱,身心不动,己之性若住,彼之气自回。
人能如此,便得守雌不雄,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之效也。
太极将判之间,静以极而末至于动,阳初复而未离乎阴,候此真先天炁降,以法追摄,送入黄庭之中。
日运己汞,包固周密,汞气渐多,铅气渐散,合丹于鼎。
又须调停真息,周流六虚,至声寂而意合,乃气匀而脉住,丹始凝结。
待圣胎气足,十月功圆,脱胎神化,降生婴儿。
调之纯熟,出入纵横,往来无碍,不被群魔引诱,只待九转功成。
面壁之时,炼精则化炁,炼神则化虚,形神俱妙,与道合真,此大丈夫功成名遂之时也。
是道古人不传于世,盖缘愚人信之不笃,行之不勤,而且反生诽谤,是以秘而不传。
予自得遇至人以来,述此修身秘要,以警觉后学、同志者,各加黾勉,共陟仙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