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裆部的运动轨迹
话说太极拳的圆档

话说太极拳的圆裆 我在练拳时,看到很多人说起圆裆的事情,但是很少人能将这个圆裆的事情说清楚,也很少见到教太极拳的老师指导学生,我不是专业的习太极拳者,纯为业余爱好,玩一玩,现在我说一下,我自己对圆裆的想法,我不说我自己说的一定正确,仅供大家参考。
圆裆是太极拳的一个重要的要领,因裆部是特殊部位,从古到今都知,男、女有别,且部位比较敏感,确实难以旁人去指点和现场纠正,而文字的描述也确实把简单问题复杂化了。
圆裆的目的是为了让下盘符合力学的拱弧结构。
我相信很多的朋友看到,中国各地很多拱型桥,先辈建桥就是利用拱弧的原理。
我见到我们生产队,在我们村子前的小河面上,建的大石桥,建桥前先做一个扇形的大木架,然后从底部的两端呈半弧状排列垒彻石头,到中间合拢阶段的最后一块石头是在圆弧拱的顶点,也就是相当于人体的裆部,底部的两端桥墩就好比人的两个脚。
我看到彻桥师傅,彻石头时不用水泥灰浆,合拢最后的石头放上之后,拿开木架,大石桥纹丝不动;原理就是能把力量传递到两端桥墩导入地下。
所以中间的石头的大小就直接影响到圆弧结构的合理与否。
石头太大,就好像故意地开裆撑裆,大桥没有应力;石头小了,就是尖裆和蹋裆,架子就会散掉。
裆是指两大腿根之间以会阴穴为中心的骨盆底肌部(我查了有关医学的书,看到任督二脉都是从会阴穴开始)。
裆贵圆、贵虚,不虚一定不圆。
圆裆的方法是:将两胯撑开,略成拱形,双膝稍弯屈,两膝有微向里扣的意思。
两腿如果像人字形站立,双膝不微屈,就会尖裆,就成了人字裆,也会出现双重(双重就不在这里解说了)。
“人字裆”是尖裆,使裆部不松不沉,既僵且浮,会引起全身沉劲不足,“人字裆”的两脚距离再宽,而裆不能下塌,两条腿如同“木架”,从前后方向稍微一碰就会倒下。
要想使裆虚,只要在两胯撑开后将会阴穴少微上提,使这部分皮肤有不使下蹋之意,裆就自然虚了,心意一开,裆即开了。
但用2013.03.14深 圳I S O意也不可太深(就是不留痕迹,不能让人看出明显之处),要意在若有若无之间。
太极拳的裆“走下弧”真的是一个伪命题吗?

太极拳的裆“走下弧”真的是一个伪命题吗?太极拳的裆“走下弧”真的是一个伪命题吗?1.过桥有句话,裆走上弧,形如拱桥。
这个练法出来的提吊劲是非常不错的,底盘有力结实,竖劲贯通。
重心移动过程中,以竖劲为接引,以提纵劲为辅佐。
竖劲不是提纵劲,竖劲是保持不变的始终劲,提纵劲有一定的突然性,是瞬间启动的,竖劲是基础,提纵劲是变数。
所以,这个技术练出来的太极拳,特别挺拔。
2.溜池这个技术需要很强的下盘功力,与过桥正好相反,裆部采用底弧位移方式,修炼重点于掖胯藏丹,后填命门。
多见于赵堡太极拳,陈式太极拳的忽雷架也有涉及。
这个技术可以使丹田力量整合,能够快速练出掤劲。
但对于初学者则不建议采用,原因是,非常吃功夫,误差大的话,对腰椎和膝盖有一定影响,一般多见于,有一定基础的人使用。
3.刷缸欲出肾精,后坐涮缸。
这个技术也叫,逆缠胯法,裆走后弧。
它是一句隐喻,是太极拳非常难练的布重调胯法,很少有人采用,使用低架,裆走后弧。
这个东西,有效的激发了肾水,使身体处于亢奋状态,浑圆劲十足,气血充盈。
由于强度大,难度颇高,故使用此技之人,已不多见。
4.前沿前沿调胯法,也叫顺缠胯法。
比较多见于杨式太极拳,武当太极拳等功架当中。
这种技术,顺遂自然,是较为含蓄温和的练法。
这个功法,强度可调,能高能低,有很强的实用性。
而且周身相合性,非常显著,是内外三合的经典之作。
起,承,开,合全凭自然,颇有一派天然景象。
特点是出功较慢,但不易退转。
5.定轴这个技术,重心布置在中部,称为定轴,意思是,固定轴不动,多见于洪传太极拳和牮结构理论体系当中。
这个技术,能获得强大的支撑性能,抛物力也是它的一大特点,整劲尤为突出。
强调杠杆发力,横竖劲比较均衡,易上手,出功夫快。
步法相对灵活,也讲究腿法的使用。
定轴技术采取后开胯布重方式,目的就一个,建立人体杠杆,获得支撑稳定性。
看似简单,确是比较强调结构的法门。
综上所述,无论采取哪一种布重调胯技术,都要遵循:掌握要领,避免误差,循序渐进的练习方法。
太极拳练习中如何做到裆走下弧和裆走后弧?

太极拳练习中如何做到裆走下弧和裆走后弧?太极拳起承转合的四大要领,即“逢转必沉、逢沉必领、逢起必落、逢定必合”。
“转”就是转换重心。
太极拳每个动作都要转换重心,也就是重心(胯)在左右腿(脚)之间不断转换。
转换重心时要用胯转,要“裆走下弧”或“裆走后弧”。
裆的移走路线不是直的,而是弧形的。
裆走下弧是上下劲,裆走后弧是横劲,即左右劲。
以裆走下弧为例,裆运动轨迹是从锅沿到锅底,再到锅沿,再往复循环的连续不断的动作。
每次转换重心都是一次蓄力和发力的过程,具体说就是:裆走到中间锅底位置时是发力过程,也就是“逢转必沉”。
在发力(裆在锅底)的那一瞬间,身体重心处于几乎双重的状态,必须瞬间转换。
也就是重心从锅底转换到锅沿,这是一个蓄力的过程,这就是第二个要领“逢沉必领”。
蓄力与发力是合一的,是一个动作。
右边发力同时左边蓄力。
左边发力同时右边蓄力。
所以才有“逢起必落”之说(其实还应该加一句“逢落必起”就更全面了)。
起和领是一回事,指的是裆在锅沿时状态。
落和沉是一回事,指的是裆在锅底时状态。
胯的重心转换从外面看,就是裆部始终在两跨之间晃荡,如打秋千一般。
秋千在最低点时为沉,落。
秋千到了两边最高点时为起,领。
在搏击实践中,沉落与起领之间是没有停顿的。
但在行太极拳过程中,因为练的慢,这中间是可以有停顿的。
内家拳的发力(这是瞬间的“定”),不是靠后退蹬产生的力。
而是靠两腿(脚)之间的拧搓产生的合力。
这就是“逢定必合”。
“合”时,两脚掌重心在前脚掌,大拇趾处,双膝有内扣之意,如此才能产生合力。
其实太极拳的以胯转的发力蓄力并不神秘。
它是一种符合人体生理结构的,与现代科学的搏击方式并不矛盾的锻炼方法。
大家可以仔细观察泰森的发力,他发力时是不是胯转?是不是前后腿(脚)处于内扣的状态?是不是左边发力同时右边已然蓄力了?顺便说一句,太极拳强调腰转是绝对错误的。
一定要胯转,腰随胯动。
我们看到有人打太极拳时,发力结束时的状态是弓箭步,就是后腿蹬造成的,这是错的。
习练太极拳如何做到裆走下弧

习练太极拳如何做到裆走下弧太极拳在中华武术史上已有多年,当今人们修炼太极拳可以健身也可防身。
根据科研证实,太极拳的养生功效具有一定的医疗作用,可预防疾病,那么,在练习中,如何做到裆走下弧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习练太极拳如何做到裆走下弧。
欢迎阅读!习练太极拳如何做到裆走下弧练习太极拳的时候,身体重心偏于一脚并向另一脚移动的过程中,裆的路线可以有三种选择,一是走在上弧线,类似于搬移物品,向上搬起,移动到位再放下。
二是走平直路线,像推开桌上的茶杯,使其水平移动;三是走下弧线,像钟摆、像波浪、像荡秋千,先荡下去,再荡上来。
按太极拳的运动特点来说,前两种都是错误的,只有第三种才是正确的。
因为只有裆走下弧,才有利于意气向下松沉,而向下松沉是贯彻“地心为第三主宰”的拳论,是借地心引力行拳之法。
松沉劲是太极拳的万劲之源、万法之根,是体松心静、动作轻灵、蓄劲发劲、健体养生以及用意不用力之必需。
裆在太极拳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上身的实战和下身的转动,都是以裆为转轴点,因此,裆的训练非常重要。
裆是左右两胯合成的上拱形内弧。
裆的核心穴位叫会阴。
向左右,会阴穴连结着两胯的耻骨下支,掌管着两胯的开合。
向下,会阴穴是下肢意气进出丹田的通道。
向上,会阴穴经尾闾通达脊柱,是人身督脉的起点;经丹田通达命门,具有辅助腰脊发挥主宰功能的作用;经过体内通达头顶百会穴,以提顶吊裆的形式贯通上下,维持立身中正。
裆走下弧移重心,绝不是裆的局部动作,而是配合全身开合交替、虚实交换的整体运动。
裆走下弧线移动到两脚正中间时,也刚好走到了下弧线的最低点。
太极拳运动是一个圆形运动,在练习中,整个周身始终保持在一个圆形内,每个姿势都要做到位,这样才不失去练拳的意义。
此点之先裆所走的是下坡路,称之为先半弧;此点之后裆所走的是上坡路,称之为后半弧。
裆走不同弧段时对身体各部位的牵拉是不一样的,各部位也应随之做不同配合。
习练太极拳做到裆走下弧对身体各部位的要求腿脚裆走先半弧时,实脚侧应按脚、膝、胯的顺序放松;尽管实脚是向下松踏,但地气是自脚底涌泉穴向上,沿腿升到腰裆一段。
传统太极拳的圆裆与开袴

传统太极拳的圆裆与开袴裆——武术术语,指人体两大腿内侧交界处,即耻骨联合与尾骨之间的部位。
象是自行车轮胎充气时内胎贴向外胎的太极拳的“束肋下气”,会引起髋骨的两侧由内向外侧张开而向前裹合的感觉,两腿之间的裆后部也会有张开来的感觉,就象是裆部变圆了。
这就是所谓的“将裆撑圆”或称为“圆裆”。
“圆裆”是“气沉丹田”之“气”沉到脚从而使得站立沉稳、劲力传递顺遂的必需条件之一。
“圆裆”又称“开裆”,是几乎所有中华武术各拳种共同的要领。
必须指出“圆裆”或“开裆”不等于“开膝”。
圆裆主要是指会阴部位有宽敞的感觉,与两膝、两大腿是否张开没有关系。
正如陈鑫先生在《陈氏太极拳图说·太极拳势卷一·第一势》中所说的“两大腿根要开,裆开不在大小,即一丝之微亦算得开,盖心意一开裆即开矣;不会开裆者腿虽岔开三尺宽,不开仍然不开。
”顾留馨先生在《太极拳研究》等书中总结当时一些太极拳家对“圆裆”的认识这样写道:“会阴部位(位于两便之间)称作裆……两胯撑开,两膝有微向里扣的意思,裆自然能圆(即使两膝微向外叉开而两大股外往里合,胯根撑开……);会阴处虚虚上提,使这部分皮肤有不使下荡的意思,这样裆自然能虚。
裆的虚圆协调能使两髋关节撑开,旋转圆活。
”这就是说做到了圆裆,在放松的前提下,左右开立步型的两腿膝是既向两侧外撑使小腿竖直又微微向前内旋的,这被称为“两腿相合”,这就象是骑着马用两小腿的胫骨面夹马肚子。
如果这种步型两脚尖都是外撇的,两膝尖就偏于朝向前方而与脚尖的方向不一致。
而如前后开立、后脚尖外撇的弓步步型,则后脚膝尖也是偏于朝向前方而与脚尖方向不一致的。
现代太极拳界有的人说后脚尖外撇之弓步的后膝尖要与后脚尖同向,显然这样的步型是尖裆而不可能是圆档的,因而是一种错误的步型。
圆档的左右开立步型必定两腹股沟都有内缩的感觉,前后开立的步型则前脚的腹股沟内缩。
做到了“圆裆”,腰曲似乎感觉变得直了,臀部向两侧张开又向前内旋卷拢,这种体态被称为“裹臀”。
太极拳圆裆

太极拳圆裆圆裆不是一天就可以做好的,需要做到,顶,提,裹,撑。
修正的时候,不要把其他太极拳要领都丢了,不可用气力,放松才可练成。
洪均生老师说,尾骨长强穴微向外翻,就做到圆档了。
感觉像是坐在凳子上一样。
另外,注意,微向外翻,并不是撅屁股,一定注意!。
靠墙头。
两腿分开大概与肩同宽,大腿与地面平行,膝盖不要超过脚尖。
背部贴墙壁,特别是肚脐对应的腰部的命门要突出贴在墙上。
练习到你可以不用靠在墙壁上那样立着,就基本不会尖裆了圆裆有两种说法'①太极拳术语。
指练习太极拳时,裆部(即会阴部)要开圆,不可夹成人字形似的尖裆。
练习时'两胯撑开,两膝有微向里扣的意思,裆自然能圆。
即使两膝微向外分开,而两大股外往里合,胯根撑开,同样能够起到圆裆的作用'(顾留馨《太极拳术》)。
②桩功用语。
又称'全裆'。
练马步桩功时,裆胯圆撑,气劲下注而肛阴上提。
此练法益于固势和承受外力。
开裆是把胯关节松开,松开在早期是极力由内向外挣横的,后期是松开的。
做法只有一条,在拳架正确的基础上反复牵拉,外形上主要看膝与大腿前面这一平面及胯关节的立体空间关系。
开裆之后会在行拳过程中每次放松的时候,都能感觉到上身的力量下落到腰腿处会产生一种弹力。
弹簧样的力,能吃进外力,能反还外力。
何为裆?陈鑫云:肾囊两旁谓之裆。
(肾囊者,外阴也。
理解成大腿根应该相差不多吧?然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还望各位指正。
)又云:两大腿根要开,裆开不在大小,即一丝之微亦算得开。
盖心意一开,裆即开矣。
不会开裆者,腿虽岔三尺宽,不开仍然不开。
可见开裆之难矣,若无明师指点,要过此关怕是有些人终生无望。
那么如何开裆呢?开裆又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呢?纵观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全书,仅此一处说到裆。
而如何开裆,想是方家之秘,只字未提。
或是小弟眼拙未能找到吧。
既然此路不通,又无明师可询,小弟只好到别家求之了,终于在形意名家宋世荣先生传下的内功四经中找到了较为详尽的阐述。
太极拳练习中如何做到裆走下弧和裆走后弧

太极拳练习中如何做到裆走下弧和裆走后弧
首先我用一口大锅来做形象比喻:锅底比如裆走下弧;锅沿比如裆走后弧。
一、裆走后弧
指身法左右旋转,后弧明显;
裆按锅沿走后弧平移,也叫∞字裆。
裆走后弧有利于动作圆滑连贯,也有利于引化外来的冲击力。
走后弧脚的力点从大脚趾到小脚趾,然后到脚跟,一蹬即转到另一脚上,完成裆走后弧的全过程。
例如:金刚捣碓:走肩靠然后走肘动作,即裆走后弧。
二、裆走下弧
指身法上下起伏,下弧动作明显;
裆按锅底走下弧,也叫锅底裆。
裆走下弧,在拳架较低的前提下,再加上这种裆走下弧的要求,其运动强度大、难度大、很吃功夫,无论对练功还是健身都有极大好处。
但走下弧时,注意不要忽高忽低,同时要注意,移动重心时先松一下,不要硬挤过去。
例如:金刚捣碓:裆走下弧倒重心棚。
三、裆走下弧或后弧结合起来,更利于塌腰、合腹、开胯、胸腰折叠和腿功的运用,就更能显示陈式太极拳的圆滑及刚柔相济等特点。
总的来说,裆的两种移动路线相结合,借助腿的蹬力、双手与腰胯结合,此时如果发力就会更加威猛。
陈式24式养生太极拳图谱(王西安拳法)

陈式24式养生太极拳(王西安拳法)图谱第一式 起势1.立身中正, 两脚跟并拢,脚尖成微八字,两手中指贴于两侧裤缝,两眼平视前方。
2.含胸收腹,屈膝松胯,裆走后弧,重心移至右腿.提左膝与胯平,欲落先上,向左侧开步,与肩同宽,脚尖先着地渐渐踏实,两脚十指抓地,目视前方。
3.两臂徐徐抬起腕部突出与肩同高。
欲落先上,折腕沉肩坠肘,掌心向下,两手随身体缓缓下蹲,按至胯平;两膝上方。
第二式 懒扎衣1.重心左移,松右胯,左掌下按,右腕上提,提右脚屈膝松胯。
右脚向右侧铲出与左脚平。
同时两臂右下左上划弧合于身体中线,有插裆引进之势。
右掌心向上,左掌心向前,搭于右大臂中节,眼视右侧。
2.重心左移,腰肩肘调至横肘时,左手掌心向上,右手掌心向下。
重心右移,松胯塌腰,圆裆掤膝,沉肩坠肘提右手,与肩同高, 左手同时外旋经腹前下落至腰间,四指朝前,拇指在后,眼视右侧(成势时做到内外三合)。
第三式 六封四闭1.重心右移,两手向右掤出,两臂撑圆,右上左下掌心向外,与肩同高。
2.重心左移,捋加採,左手掌心向内,右手掌心向前,力点在掌根。
3.两手捋到身体中线时,放松向左上方摆出,与肩同高,右手置于左肩处,两掌心向前。
4.松右胯,身体下蹲,双臂沉肩坠肘,重心走下弧右移,两手平行向右推出。
左脚随重心向右跟步点地与肩同宽。
左掌推至右肩处,两掌间距一小臂,呼气下沉,周身合为一体,眼视右侧。
第四式 单鞭1.松右胯,左手掌心向上前穿,右掌变八字手沿左小臂后拉于左肘弯处。
2.裆走后弧,重心右移,右手旋腕变刁手,向右侧打开与肩同高,左脚虚步点地,左手收于小腹前,掌心向上,眼视左侧。
3.松左胯,提左膝,左手以小指领劲内旋,腕部突出,左掌心向上,指尖朝内。
4.屈膝松胯,左脚向左侧铲出与右脚平。
右脚蹬地,重心左移,左脚蹬地,重心右移的同时,左手掌心向上贴于小腹前随重心左右移动,重心左移,身体左转的同时松胯塌腰,圆裆掤膝,沉肩坠肘提左手,与眼同高(与肩同高),眼视左侧(成势时做到内外三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极拳“裆”部的运行轨迹
太极拳爱好者都知道学习太极拳必需先练太极十三势。
而什么是太极十三势?太极十三势到底包括哪些内容?由于受门规的约束,除各门派内老师择徒口授之外,一般对外都称掤、扌履、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为太极十三势;有人将太极拳名称顺序分成十三段,名曰太极十三势;也有人就更直接的将太极拳名称顺序表拿出来说,这就是太极十三势;杨式太极拳定型拳架名曰八五式太极拳,或称85式太极拳,取意八五得十三,亦名太极十三势。
以上各说,只能证明太极拳修炼的核心为太极十三势,太极十三势究竟怎样练习呢?有人颇为风趣的得出结论云:“将太极拳名称顺序分成十三段,名曰太极十三势,在学习套路的时候划分成十三段易学易记。
单为了这个目的,那也可将套路划分成更多势或略少几势,为什么必须划分成十三段呢?难以理解。
那种将太极拳名称顺序表拿出来说,这就是太极十三势,更没有道理。
八五得十三,名曰太极十三势,为什么不用八四得十二,名曰十二势呢?八六得十四呢,名曰十四势呢?未免太牵强了些。
从武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拳谱上证实‘掤、扌履、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为太极十三势’是很有道理的”。
于是,这位先生在教拳过程中经常以掤、扌履、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太极十三势讲解太极拳。
在一次太极拳高峰论坛上他就他对太极拳十三势的理解谈了体会,有人提问:“为什么十三势掤、扌履、挤、按、采、挒、肘、靠都是上肢上的用法,像左分脚、右分脚,左蹬脚、右蹬脚、转身蹬
脚、单摆莲、双摆莲这么多下肢动作在十三势中怎么一势也没有呢”?这位先生答道:“在拳谱上是这样注释的,十三势,是指八门五步,‘掤、扌履、挤、按、采、挒、肘、靠,即是坎北、离南、兑西、震东、巽东南、乾西北、坤西南、艮东北,是八个方位,也称八门。
乾掤、坎挒、艮按、震靠、巽採、离扌履、坤肘、兑挤相对应,’是指上肢。
‘进、退、顾、盼、定,是代表五行,也称五步。
进为火、为南,退为水、为北,顾为木、为东,盼为金、为西,定为土、为中,’是指下肢”。
又有人问道:“顾、盼是看的意思,应该是眼法,怎么成了步法了呢”?这位先生答曰:“拳谱上就是这样写的,进、退、顾、盼、定就是指五步,有什么疑问,不妨你到拳谱上找答案”。
于是,大家都笑了,这位先生也跟着大家一起笑了起来。
这笑声即带着疑问、又带着无奈。
由此可见,自1956年国家体委组织编排的“二十四简化太极拳”以来,太极拳从城市到农村,从企事业单位到学校,从国内到国外,由简化太极拳套路到传统太极拳套路都得到了极大的普及、推广,同时给人们带来了娱乐和健康。
但美中不足的是,太极拳拳理、拳法还有待于普及和提高。
下面我就太极拳十三势中的“裆行工法”做一简介。
太极十三势,在太极拳五大流派中是共同拥有的。
太极十三势中的十二势在陈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的行工法是完全相同的,只有“裆行工法”这一势的要领有所不同,但它们的运行轨迹却相同。
太极十三势是一个庞大的课题,一篇论文是无论如何也阐述不清的,所以本文只对太极拳五大流派中
有不同点的“裆行工法”这一势做一探讨。
《杨禄禅太极拳拳谱》中指出:“丹田就是太极,练丹田就是练太极,所以斯拳以练丹田为必要事”。
“裆为会阴,会阴为丹田之府”。
这就充分的说明了“裆”在太极拳中的重要性。
只知道它的重要性还远远不够的,要知道“裆”在练太极拳时的具体要求和运行轨迹才能在实际中练习与运用。
“裆”有“前裆”和“后裆”之分,“前裆”又有“左裆”和“右裆”之别。
“会阴穴”前为“前裆”,“会阴穴”后为“后裆”,“前裆”的左侧为“左裆”,“前裆”的右侧为“右裆”。
有人认为:“‘裆’在太极拳中的运行轨迹就是‘吊裆’,‘吊裆’就是上提‘会阴’或上提‘肛’”。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如果将“会阴”或“肛”上提,还怎样做到“气沉丹田”呢?
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太极拳五大流派各自对“裆”的具体要求。
陈式太极拳大架对“裆”部的要求是“翻裆”和“开裆”;陈式太极拳小架对“裆”部的要求是“翻裆”和“合裆”;杨式太极拳对“裆”部则要求“吊裆”和“圆裆”;吴式太极拳是从杨式太极拳演化而成,它对“裆”部的要求与杨式太极拳相同;武式太极拳对“裆”部则要求“吊裆”和“裹裆”;孙式太极拳是从武式太极拳演化而成,它对“裆”部的要求与武式太极拳相同。
尽管太极拳的五大流派对“裆”部有四种不同的要求,但它们的运行轨迹却是相同的。
陈式太极拳发源地陈家沟对太极拳“裆”部的运行轨迹有3大忌,1是不能“摇裆”,2是不能“涮裆”,3是不能“翘裆”。
所谓“摇
裆”,是指在“裆”的运行过程中不能走成“S”型,使裆扭来扭去;所谓“涮裆”,是指在“裆”的运行过程中不能走成“U”型,两端高,中间低;所谓“翘裆”,是指在“裆”的运行过程中不能像翘翘板一样,一头高,一头低。
陈式太极拳对“裆”部的运行轨迹要求是平行运动,走后弧。
杨式、武式太极拳发祥地永年老城对太极拳“裆”部的运行轨迹形象的比喻为“靠墙根”、“坐板凳”、“磨缸沿”。
所谓“靠墙根”,是指在“裆”的运行过程中身体好似靠着墙,尾闾中正,不能扭来扭去;所谓“坐板凳”,是指在“裆”运行过程中,好似坐在长条板凳上,往复平行移动,不能忽高忽低;所谓“磨缸沿”,是指在“裆”运行过程中,运行的轨迹要走弧度,像转“缸沿”的弧度一样,不能走直线。
不管是陈家沟的不能“摇裆”、“涮裆”、“翘裆”,还是永年老城的要做到“靠墙根”、“坐板凳”、“磨缸沿”,总而言之,都是要求“裆”在运行过程中要保持平行,走后弧。
“裆”是太极拳十三势中其中的一势。
“裆”部的运行轨迹,在太极拳练习和运用中占据着及其重要的位置,简而言之,不懂“裆”部的运行轨迹,就不懂的太极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