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裆部的运动轨迹

太极拳裆部的运动轨迹
太极拳裆部的运动轨迹

太极拳“裆”部的运行轨迹

太极拳爱好者都知道学习太极拳必需先练太极十三势。而什么是太极十三势?太极十三势到底包括哪些内容?由于受门规的约束,除各门派内老师择徒口授之外,一般对外都称掤、扌履、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为太极十三势;有人将太极拳名称顺序分成十三段,名曰太极十三势;也有人就更直接的将太极拳名称顺序表拿出来说,这就是太极十三势;杨式太极拳定型拳架名曰八五式太极拳,或称85式太极拳,取意八五得十三,亦名太极十三势。

以上各说,只能证明太极拳修炼的核心为太极十三势,太极十三势究竟怎样练习呢?有人颇为风趣的得出结论云:“将太极拳名称顺序分成十三段,名曰太极十三势,在学习套路的时候划分成十三段易学易记。单为了这个目的,那也可将套路划分成更多势或略少几势,为什么必须划分成十三段呢?难以理解。那种将太极拳名称顺序表拿出来说,这就是太极十三势,更没有道理。八五得十三,名曰太极十三势,为什么不用八四得十二,名曰十二势呢?八六得十四呢,名曰十四势呢?未免太牵强了些。从武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拳谱上证实‘掤、扌履、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为太极十三势’是很有道理的”。于是,这位先生在教拳过程中经常以掤、扌履、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太极十三势讲解太极拳。在一次太极拳高峰论坛上他就他对太极拳十三势的理解谈了体会,有人提问:“为什么十三势掤、扌履、挤、按、采、挒、肘、靠都是上肢上的用法,像左分脚、右分脚,左蹬脚、右蹬脚、转身蹬

脚、单摆莲、双摆莲这么多下肢动作在十三势中怎么一势也没有呢”?这位先生答道:“在拳谱上是这样注释的,十三势,是指八门五步,‘掤、扌履、挤、按、采、挒、肘、靠,即是坎北、离南、兑西、震东、巽东南、乾西北、坤西南、艮东北,是八个方位,也称八门。乾掤、坎挒、艮按、震靠、巽採、离扌履、坤肘、兑挤相对应,’是指上肢。‘进、退、顾、盼、定,是代表五行,也称五步。进为火、为南,退为水、为北,顾为木、为东,盼为金、为西,定为土、为中,’是指下肢”。又有人问道:“顾、盼是看的意思,应该是眼法,怎么成了步法了呢”?这位先生答曰:“拳谱上就是这样写的,进、退、顾、盼、定就是指五步,有什么疑问,不妨你到拳谱上找答案”。于是,大家都笑了,这位先生也跟着大家一起笑了起来。这笑声即带着疑问、又带着无奈。

由此可见,自1956年国家体委组织编排的“二十四简化太极拳”以来,太极拳从城市到农村,从企事业单位到学校,从国内到国外,由简化太极拳套路到传统太极拳套路都得到了极大的普及、推广,同时给人们带来了娱乐和健康。但美中不足的是,太极拳拳理、拳法还有待于普及和提高。下面我就太极拳十三势中的“裆行工法”做一简介。

太极十三势,在太极拳五大流派中是共同拥有的。太极十三势中的十二势在陈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的行工法是完全相同的,只有“裆行工法”这一势的要领有所不同,但它们的运行轨迹却相同。太极十三势是一个庞大的课题,一篇论文是无论如何也阐述不清的,所以本文只对太极拳五大流派中

有不同点的“裆行工法”这一势做一探讨。

《杨禄禅太极拳拳谱》中指出:“丹田就是太极,练丹田就是练太极,所以斯拳以练丹田为必要事”。“裆为会阴,会阴为丹田之府”。这就充分的说明了“裆”在太极拳中的重要性。只知道它的重要性还远远不够的,要知道“裆”在练太极拳时的具体要求和运行轨迹才能在实际中练习与运用。

“裆”有“前裆”和“后裆”之分,“前裆”又有“左裆”和“右裆”之别。“会阴穴”前为“前裆”,“会阴穴”后为“后裆”,“前裆”的左侧为“左裆”,“前裆”的右侧为“右裆”。

有人认为:“‘裆’在太极拳中的运行轨迹就是‘吊裆’,‘吊裆’就是上提‘会阴’或上提‘肛’”。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如果将“会阴”或“肛”上提,还怎样做到“气沉丹田”呢?

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太极拳五大流派各自对“裆”的具体要求。陈式太极拳大架对“裆”部的要求是“翻裆”和“开裆”;陈式太极拳小架对“裆”部的要求是“翻裆”和“合裆”;杨式太极拳对“裆”部则要求“吊裆”和“圆裆”;吴式太极拳是从杨式太极拳演化而成,它对“裆”部的要求与杨式太极拳相同;武式太极拳对“裆”部则要求“吊裆”和“裹裆”;孙式太极拳是从武式太极拳演化而成,它对“裆”部的要求与武式太极拳相同。尽管太极拳的五大流派对“裆”部有四种不同的要求,但它们的运行轨迹却是相同的。

陈式太极拳发源地陈家沟对太极拳“裆”部的运行轨迹有3大忌,1是不能“摇裆”,2是不能“涮裆”,3是不能“翘裆”。所谓“摇

裆”,是指在“裆”的运行过程中不能走成“S”型,使裆扭来扭去;所谓“涮裆”,是指在“裆”的运行过程中不能走成“U”型,两端高,中间低;所谓“翘裆”,是指在“裆”的运行过程中不能像翘翘板一样,一头高,一头低。陈式太极拳对“裆”部的运行轨迹要求是平行运动,走后弧。

杨式、武式太极拳发祥地永年老城对太极拳“裆”部的运行轨迹形象的比喻为“靠墙根”、“坐板凳”、“磨缸沿”。所谓“靠墙根”,是指在“裆”的运行过程中身体好似靠着墙,尾闾中正,不能扭来扭去;所谓“坐板凳”,是指在“裆”运行过程中,好似坐在长条板凳上,往复平行移动,不能忽高忽低;所谓“磨缸沿”,是指在“裆”运行过程中,运行的轨迹要走弧度,像转“缸沿”的弧度一样,不能走直线。

不管是陈家沟的不能“摇裆”、“涮裆”、“翘裆”,还是永年老城的要做到“靠墙根”、“坐板凳”、“磨缸沿”,总而言之,都是要求“裆”在运行过程中要保持平行,走后弧。

“裆”是太极拳十三势中其中的一势。“裆”部的运行轨迹,在太极拳练习和运用中占据着及其重要的位置,简而言之,不懂“裆”部的运行轨迹,就不懂的太极拳。

浅谈二十四式太极拳在全民健身中的作用

浅谈“二十四式”太极拳在全民健身中的作用? 张红鑫 (长沙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111) 摘要: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体育法》的颁布与实施,全民健身活动正在蓬勃开展,学校体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和关注,而中老年人的健身项目的选择将面临挑战。加上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超过1.3亿,现在中国已经进入世界老年型国家的行列。笔者经过6年的社会实践和调查认为:①中国古老的太极拳在全民健身计划中有显著地位和作用。②二十四“式”太极拳能够锻炼中老年人身体,又能防治疾病。③建立科学地中老年人自我锻炼与自我评价的方法体系,是普及与提高全民身心素质,调节从事终身体育锻炼的主要手段和措施。 关键词:民族体育,全民健身,作用 The analysis on the Twenty-Four-Style TaiJiQuan in the National Fitness Of role ZHANGHONGXIN (Changsha V 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Changsha, Hunan,410111) Abstract:With the " The Program of National Fitness " and "Physical Law" promulgated and implemented, the nationwide fitness activities is booming and the Physical in school has attracted people's attention and concern. Meanwhile, the choice of middle-aged fitness projects will face challenges. Moreover, the elderly population aged over 60 in China has more than 13 million. Now China has entered the world of older type country. After 6 years of social practice and investigate, the author consider: ①The Taijiquan of ancient Chinese in the national fitness program has a significant position and role. ②The twenty-four style Taijiquan can not only exercise the middle-aged body, but also to prevent disease. ③Setting up scientifically self-training and self-evaluation system of middle-aged is the principal means and measures to universal and improve physical and mental quality of the whole people and adjusting to a lifelong physical activity. Keywords: National Sport ,ational Fitness,role 前言:现在,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己超过1.3亿,中国已经进入世界老年型国家的行列。针对中国21世纪老龄化的问题,中老年人如何选择在全民健身计划中自己所喜爱的且有健身价值的项目?笔者根据几年的社会调查和观察认为“二十四式”太极拳在全民健身 计划中有一定的价值和作用。笔者从四个方面谈谈自己的初浅见解。 一、零健康人生理论观的确立 当今社会,随着科学的进步,经济的飞速发展,生活的不断改善,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健康的重要,可是,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却给人们的健康带来许多困难,威胁人体健康的因素越来越多,人们消除这种因素的欲望也越来越强烈。 1、人的五种需要 当代最伟大的心理学家马斯洛(A·H.Maslow)告诉人们,任何一个人都是在如下五种需求交替满足中成长的,这五种需要从低到高分列如下: .?张红鑫男1974年7月21日大学本科讲师长沙职业技术学院

浅谈太极拳与中国传统医学的关系

浅谈太极拳与中国传统医学的关系① 前言: 太极拳是中华武术文化中独具特色的有较大影响的一大拳系,是将意、气、身融为一体的运动形式。太极一词最初见于周易一书,至宋朝周敦颐以其所画太极图解释宇宙、自然界发展规律及其变化。由于其具有静心用意、呼吸自然、中正安舒和动作缓慢柔和、连贯均匀、圆活自然、协调完整、虚实分明、轻灵沉着、刚柔相济的特点,因此,太极拳虽类归武术,却体现了中国传统医学养生思想,在中国传统的医学养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②然而太极拳与中医的关系不仅于此。此文中,我们会从太极拳与中医学的养生之道、太极拳与中医的阴阳虚实、中医理论在太极拳中的应用、中医经络学在太极拳中的应用四个方面浅谈一下太极拳于中国传统医学的关系。 太极拳与中医学的养生之道:③ 太极拳是中华传统武术中的主要拳种之一, 是我国优秀的文化瑰宝。它吸收了古代哲学、医学、武术、导引术、吐纳术等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形成了一套符合中医医理的独特健身方法。因太极拳运动的特征淋漓尽致的体现了中医养生之道, 从而使其在诸多的养生方法中脱颖而出, 成为倍受欢迎的运动项目。 1 太极拳运动道法自然, 平衡阴阳 中医养生学作为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阴阳学说作为理论基础, 又以平衡阴阳为养生的核心内容。《素问·生气通天论》谓: “凡阴阳之要, 阳秘乃固, 两者不和, 若春无秋, 若冬无夏。因而和之, 是谓圣度?.阴平阳秘, 精神乃治。”经文强调“保持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无疾的关键, 又是养生论的主旨。太极拳理论法于古代哲学中的阴阳学说, 所以阴阳之道乃太极拳运动的基础, 是太极拳运动的规律所在。因此, 有太极拳家按阴阳特点将太极拳运动平分阴阳, 将柔、吸、引、化、收、蓄、入、来、退、屈、虚、合等列为阴, 将刚、呼、击、打、放、发、出、往、进、伸、实、开等列为阳。这样的划分使阴阳概念、阴阳平衡理念在太极拳运动中更具体化, 更富指导作用。 2 太极拳运动动静结合, 形神兼修 中医养生提倡动静结合、形神兼修的养生方式。我国古代著名长寿老人陆游在动静结合方面做得非常好, 一生坚持读书三万卷, 写诗万余首, 但仍坚持每天练剑, 终生不懈, 最终享年85 岁。《黄帝内经》的养生专论《素问·上古天真论》明确提出了“形与神俱”的形神共养观点, 即所谓“守神全形”、“保形全神”。这说明精神与形体是统一的, 养生必须同时注重形体锻炼和精神修养。 在传统中医养生术中既有以调形为主的五禽戏,又有以调息为主的放松功。而中医学推崇的最高养生方法是形神共养, 太极拳运动恰是一项结合了“导引术”与“吐纳术”发展起来的具有形神兼修、动静结合特点的养生运动。太极拳 ①此论文作者### ②引用自王莉,项丽静,《太极拳医学与中医理论关系探讨》。 ③本部分内容参考自庞军,《浅析太极拳运动中体现的中医养生之道》,《四川中医》2007年第25卷第10期。

练习太极拳的主要过程其要点

练习太极拳的主要过程及其要点 练习太极拳和其它体育项目一样,要经过一个由生到熟、由熟到巧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太极拳有独特的运动特点和风格,只有充分体现出这种风格特点,使每一姿势动作符合要领,才能更好地收到增强体质的功效。 大致说来,练太极拳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应该在姿势(完成式)、动作(过滤式)上打好基础,把拳套中的步型、步法、腿法、身法、手型、手法、眼神等基本要求弄清楚,做到姿势正确,步法稳定,动作舒展、柔和。第二阶段,注意掌握动作的变化规律及其特点,做到连贯协调,圆活自然。第三阶段着重练习劲力的运用和意念、呼吸与动作的自然结合,做到动作轻灵沉着,周身完整统一。 在全部锻炼过程中,不管哪一阶段、哪一步,都要注意保持“心静”、“体松”两个基本要领。心静、体松是太极拳运动特点所决定的最基本的要求,它对于其它要领的掌握起着保证作用,应该贯注于练太极拳的全过程。“心静”就是指思想集中,精神贯注,做到专心打拳。“体松”是指身体各部位保持运动中的自然,排除不必要的紧张。正确运用这两个要点,有利于掌握太极拳的其它要领,体现太极拳的运动特点,提高健身和医疗的效果。因此有人把“松”“静”两点作为打好太极拳的基本条件。 在练习太极拳的不同阶段,对“松”“静”这个基本要求的掌握也是从低到高,逐步加深体会的,它和技术练习的要求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两个方面不可割裂对待。

下面把练习太极拳的主要过程及其要点,简述如下。 第一阶段 属于打基础阶段,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一)端正 打太极拳首先要注意姿势正确,特别要保持上体自然正直,腰脊中正,两肩、两胯自 然放松,不可俯仰歪斜,或耸肩膀、扭胯。其它部位也要按照要求切实做好(参照前“对身体各部位姿势的要求”部分)。忽视任何一个部位的要领,必然牵其它部位,造成错误定型和错误动作。例如姿势中臀部外突,必然牵连腰部和胸部前挺,腹肌紧张。因此,初学阶段要抓住姿势“端正”这一环节,不可贪多求快,潦草从事。这样做开始阶段可能刻板一些,初练起来灵活性稍差,但只要抓住了“身法”中的主要矛盾,其它问题,以后容易解决。 (二)稳定 要使上体端正舒适,必须首先保持下肢稳定。步型、步法既是姿势当中的一部分,又是整个姿势的基础。经验证明,很多人下肢不稳,并不完全出于力量不足,而多数是由于步型、步法不当。如果步子过小过窄,或脚的位置、角度不对,以及变换动作时虚实不清,势必造成身体重心不稳。因此必须把步型、步法的要求弄清楚,可以单练各种桩步和步法,先把身体重心的变换找清楚。这样既利于培养下肢的支撑力量,又能把主要步型(弓步、虚步、仆步、独立步等)、步法

太极拳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

太极拳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 1 太极拳运动对大学生身体健康的影响 1.1太极拳对大学生运动系统的影响。大学时期正处于人生中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就人体生长发育的全过程而言,这一时期是大学生的生理处在不断完善的阶段。从肌肉到骨骼,从神经系统到内脏各器官都需要相应的锻炼,才能更健康地生长发育。经常进行太极拳练习,还能促进骨的生长发育,使骨的形态结构和性能得以进一步改善,变得更加粗壮和坚固,提高骨的抗折、抗压、抗弯、抗脱臼能力。 1.2太极拳对大学生神经系统的影响。太极拳运动能有效地消除脑力劳动所引起的疲劳。太极拳运动节奏舒缓而柔和,在意念引导下,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协调全身各个系统、器官完成各种动作,使大脑皮层运动区域处于高度的兴奋状态,而皮层的其它区域则处于抑制状态,改变了大脑皮层的兴奋区域,从而使大脑得到充分的调节和休息。 1.3太极拳对大学生呼吸系统的影响。进行太极拳练习时要求学生做到“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根据动作的开合、屈伸、虚实等变化,要求整套动作都要自然地与呼吸相配合,实践证明,经常练习太极拳对增加肺组织的弹性,增强肺的通气功能,增加胸廓的扩张度,以及促进氧与二氧化碳的代谢功能都有很好的作用。 1.4太极拳对大学生心脑血管系统的影响。太极拳是人体内外进行缓慢的螺旋形或圆弧形武术运动,人体各系统和各部分必然会得到轻柔挤压,揉搓和按摩的锻炼,增强人体循环系统的弹性、伸缩性、柔韧

性和力量。太极拳运动员在定量运动中和定量运动后,局部血流量和血氧饱和度明显增加,认为其变化机理与太极拳运动调心、调身、调息,以及该运动对机体血管机能和调控的影响有关 1.5太极拳对大学生消化系统的影响。由于太极拳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良好的训练作用,增强了人体各部位器官的机能,这样就可以预防和治疗某些因神经系统机能紊乱而产生的消化系统的疾病。 2 太极拳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2.1太极拳对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影响。在太极拳练习过程中不但可以获得健康的体魄,也可以养成健全的心理,长期习练太极拳的人心情开朗,不怕挫折,明辨是非,更加关心自我发展,自我评价能力提高,自尊心与自信心明显增强。因此,大学生通过太极拳练习可以解决自我意识的矛盾,形成适度的自我价值感,从而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 2.2太极拳对大学生的精神和情绪的影响。太极拳不仅讲究柔和缓慢、连贯均匀、园活自然的形动,更追求情绪稳定,心态平和的好心情,而且强调清心寡欲,知足常乐,注重思想集中,精神内守,除恶念和杂念,这十分有利于消除人的烦恼和缓解内心的冲突,获得心理的平衡。 2.3太极拳对大学生意志品质的影响。坚持练习太极拳,在不断提高水平的同时,也不断地磨炼自己的意志品质,可以培养自己顽强、果断、自信、坚毅以及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积极向上的意志品质,克服任性、急躁、懒散,以及意志力薄弱等不良因素,练就克己

太极拳文化与养生

太极拳文化与养生 谈太极拳文化与养生,首先要先弄清什么是太极文化,什么是太极拳文化。因为有许多人将太极文化与太极拳文化混二为一,不先弄清这两个问题,就很难阐述清楚太极拳文化与养生的关系。弄清什么是太极文化,什么是太极拳文化,有助于理解太极拳拳谱内容,同时也有助于太极拳技法的提高,更加清楚地揭示太极拳与养生理论。进而推动太极文化和太极拳文化的健康发展。 太极文化是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八卦学说、河洛文化、十天干、十二地支、二十四节气的总称。而太极拳文化是太极文化、中医中药文化、武术文化完美结合的产物。 过去我阐释过《太极拳与阴阳、五行、八卦学说》和《太极拳与河洛文化》,这篇《太极拳文化与养生》其实就是《太极拳与十天干、十二地支和二十四节气》,过去的老拳谱上只是提到十天干、十二地支、二十四节气在太极拳中的应用,而没有更清楚地解释,所以使很多太极拳爱好者很难理解十天干、十二地支、二十四节气与太极拳和养生的关联,更谈不上怎样将它们才能结合起来。 第一节太极拳、养生与十天干 一、十天干 1、十天干是指什么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2、十天干的含义什么 十天干的含义,在《史记》、《汉书》中均有部分记载,大体含义是:甲是拆的意思,指万物剖符甲而出也。乙是轧的意思,指万物出生,抽轧而出。丙是炳的意思,指万物炳然著见。丁是强的意思,指万物丁壮。戊是茂的意思,指万物茂盛。己是纪的意思,指万物有形可纪识。庚是更的意思,指万物收敛有实。辛是新的意思,指万物初新皆收成。壬是任的意思,指阳气任养万物之下。癸是揆的意思,

指万物可揆度。由此可见,十天干与太阳出没有关,而太阳的循环往复周期,对万物产生着直接的影响。 3、十天干的阴阳之分 甲、丙、戊、庚、壬为阳干;乙、丁、己、辛、癸为阴干。 4、十天干的五行属性 甲乙同属木,甲为阳木,乙为阴木。 丙丁同属火,丙为阳火,丁为阴火。 戊己同属土,戊为阳土,己为阴土。 庚辛同属金,庚为阳金,辛为阴金。 壬癸同属水,壬为阳水,癸为阴水。 5、十天干配方位及四时 甲乙东方木,属春;丙丁南方火,属夏;戊己中央土,属长夏;庚辛西方金,属秋;壬癸北方水,属冬。 6、十天干配人体 ⑴十天干配属身体:甲为头,乙为肩,丙为额,丁为齿舌,戊己为鼻面,庚为筋,辛为胸,壬为胫,癸为足。 ⑵十天干配属脏腑:甲胆,乙肝,丙小肠,丁心,戊胃,己脾,庚大肠,辛肺,壬膀胱,癸肾。 7、十天干合化 甲与己合化土,乙与庚合化金,丙与辛合化水,丁与壬合化木,戊与癸合化火。 解曰:甲己之年丙作首,丙为火,火生土,故甲己合化土。乙庚之年戊为头,戊为土,土生金,故乙庚合化金。丙辛之年寻庚上,庚为金,金生水,故丙辛合化水。丁壬壬寅顺水流,壬为水,水生木,故丁壬合化为木。戊癸之年甲寅之上好追求,甲为木,木生火,故戊癸合化火。 二、十天干在太极拳与养生中的应用

太极拳试卷

太极拳试卷 一、概念题。 1. 太极拳——是结合中国古代的养生术、导引术、戚继光的三十二势长拳以及古代的“阴阳”学说和“太极”等理论编成的一种拳术。 2. 上步——后脚前进一步或前脚前移半步。 3. 碾脚——脚跟作轴,脚尖外展或内扣;或以脚前掌作轴,脚跟外展。 4. 舍己从人——就是在面临对手进攻时,不是以己之力去对抗对方之力,而是顺着看对手的来力,加上弧线和螺旋运动化去对手的劲,在对手失主平衡的时候,用我的劲把对手发出去。这件特殊的借力打力的战术原则就是太极拳的舍己从人。 5. 太极拳的推手——是一种对抗性运动,双方互相缠绕划圈,采用十三势的技法,最能体现“舍己从人”的原则。 6. “体松”——是指在练拳时,身体肌肉处于一种放松状态,使身体自然舒展,不得用僵力。 7. “心静”——是指练拳时要排除一切杂念,注意力要集中。 8. 缓慢柔和——缓慢柔和也是太极拳的运动特点。缓慢还需要连贯,即动作连绵不断,而柔的前提是要放松,在此基础上,使两臂的姿势及运动路线都得保持弧形。 9. 搬拦捶——手臂不可伸直,搬(压)拳和拦掌动作要有明显的弧度,不可直来直往;身体转动与两臂动作要配合恰当。 10. 搂膝拗步——一掌经耳旁向前推出,另一掌按于胯旁,掌心向下,两腿呈弓步,臂不可直,手高不过眼,低不过肩。搂膝不可低头弯腰,也不可用力后撑和伸直臂肘;前推和下搂须上下协调一致,身体须平衡稳定,不偏不倚。 二、填空。 1. 太极拳最早起源于明末清初河南温县陈家沟,由陈王廷所创,故称为陈式太极拳,迄今已有近300年的历史。 2. 有后人将陈式太极拳发展成现在流传较广的陈、杨、吴、孙、武等各式太极拳。 3. 从20世纪50年代起,先后编写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四十八式太极拳,后又编写了太极拳与太极剑各式的竞赛套路。 4. 5. 长期进行----------可有效地促进-------------------的灵活、协调、有效地支配动作,使练习者心情舒畅、忘我怡神。 6. 太极拳的动作姿势要求身体的各个部位须保持一定的-----------,便于身体各部位肌肉放松,这种身体姿势有利于经络与气血舒畅地运行,不易造成运动性的局部受挤压而产生组织器官缺氧,因而,是健身运动中最为理想的-----------健身内容之一。 7.-----------------的机能改变同时诱导植物神经机能提高,使---------------更好地适应机体需要。 三、选择。 1.-----C-----的种类虽各有不同,但其方法和基本动作的要求上都大体相同。其动作缓慢柔和,势势相连,运动绵绵不断。

青少年游泳运动员乳酸阈研究

青少年游泳运动员个体乳酸阈研究(综述) 西南大学2012级体育硕士杨继业 摘要: 关键字: 在有氧功能的渐增符合运动中,当运动强度较小时,血乳酸浓度与安静时的值很接近,而随着运动强度的增加,运动强度超过某一负荷时乳酸浓度急剧上升,急剧上升拐点所对应的的乳酸浓度称为乳酸阈。乳酸阈是反应人体的代谢供能方式由有氧代谢为主向无氧代谢为主过度的临界点,通常情况下,血乳酸浓度为4mmol/L大约为最大摄氧量的60%—80%。通常用4mmol/L表示乳酸急剧堆积的开始点,由于个体差异比较大,有乳酸阈并不都是4mmol/L,期变化范围大约在1.4mmol/L—7.5mol/L之间,因此也称乳酸阈为“个体乳酸阈(ILAT)”[1]。本文综述了有关青少年运动员个体乳酸阈的探讨和研究中个体乳酸阈在游泳运动训练中的应运,青少年游泳运动员个体乳酸阈的变化,测试得出的不同年龄、性别青少年个体乳酸阈水平差异情况。 1.关于青少年游泳运动员乳酸阈的探讨 1.1个体乳酸阈( IL AT ) 在运动训练中的运用 乳酸阈是运动员机体有氧能力的指标,是根据乳酸浓度的变化和负荷的变化关系而提出的,乳酸阈值越高说明机体有氧代谢能力

越强,反之则说明有氧能力差,大量研究表明乳酸阈的平均值在4mmol/L左右所以通常以4mmol/L作为乳酸阈值,目前在运动训练中通常采用4mmol/L 的乳酸阈值所对应的强度为乳酸阈强度, 而4mmol/L乳酸阈值是在研究中针对许多受试运动员测试后的平均值,[刘超]在吴真列研究中的4个年龄组游泳运动员个体BLT 在1.8~ 3.2mmol/ L 之间[吴真列]这种个体乳酸代谢差异很大程度上与遗传密切相关, 如快慢肌比例, 血红蛋白、肌红蛋白浓度等都与遗传相关[ 曲绵域]。个体乳酸阈的提法实际上是在强调这种个体差异,这种差异可能是由于遗传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抛开遗传因素不提,即使训练年限一样,身体机能能力一样,采用同样的训练手段负荷,由于个体所能接受转化形成的训练效应也有差异,所以这种差异不可避免。个体乳酸阈的提出对于指导运动员的训练有重要意义。已证实, ILT不仅可应用于运动员的选材, 机能状况评价, 而且在控制训练强度上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并直接影响有氧训练的效果。[朱荣] 有关青少年游泳运动员乳酸阈的研究主要是从实验研究出发,对被试者施加多级递增负荷,规定各级负荷的间歇时间,以采只指血测定乳酸,收集实验数据,根据Steg marn 提出的在血乳酸动力学变化曲线上标定ILAT 的方法, 以血乳酸值为纵坐标, 游速为横坐标, 计算每位受试者的ILAT值或按Kinder man 的测定个体无氧阈的方法, 将每个强度测定的乳酸值作为纵坐标( Y 轴) , 乳酸值相对应的游速V(m/s) 作为横坐标( X 轴) ,

太极拳与健康

太极拳与健康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而太极拳又是中华武术之精华,被喻为中国文化的瑰宝。其鲜明的民族特色,深厚的文化内涵,辩证的养身之道和连贯均匀﹑圆活自然﹑协调完整的特点,一直被人们视为一种非常行之有效的体育健身疗法,具有推迟衰老﹑延年益寿的功效,是亚健康的克星,被视为终身体育的首选锻炼项目。 〈一〉太极拳与健康长寿 太极拳是我国体育文化的瑰宝,其拳理博大精深。它总结了前人的养生之法和导引气功的精华,结合阴阳之理,把运动溶于清静之中,把静止化于运动之内,使动与静相结合,产生了内气催外形,思维与动作的快与慢﹑开与放﹑分与合等形式的相互协调的运动,太极拳使人在精神上得以放松,从形体器官上得以锻炼,元气得以生,精气得以保,身体得以强壮。“拳起于易,理成于医”。太极拳与中国医学的阴阳学说同出一理,与中国医学同承一脉。故“拳名太极,实无极自然之运行,阴阳自然开合也。”因此,太极拳虽类归武术,但却是具体体现中国医学养生﹑保健思想的实践形态,在这中国养生学中占有十分重要地地位。“想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经典太极拳谱“十三势歌”决,十分明确地道出太极拳延年益寿的健身目的与核心的技击术存在着严格的区分,也与竞技体育健身有很大的区别。概言之,太极拳重“养”,“养”是知我调理,知我呵护﹑舒筋活血﹑开穴顺气,以增强人体系统内部和谐有序的有机性和完整性,使人体处于一种“维生”的执中功能状态。而竞技运动重在“用”,“用”是有明确目的指向性的。在人的青少年时期,科学合理的“用”是促进生长发育的积极手段。但在人的中年时期,则不能片面的强调“用进废退”这一观点。要信守以“养”为主,以“用”为辅,这一科学的健身理论。而太极拳的拳理就十分符合这一抗衰老养生法则。 健康长寿是古今中外人们不懈追求的目标,在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已经成为许多学者以毕生之精力研究的课题。 而今,“真正的财富是健康的身体”已成为世界流行语。世界卫生组织反映了人们的愿望,提出“2000年人人享有保健”的目标。现在看来要实现人类这一愿望,困难是很大的。美国是当今世界头号强国。美国一年的医药费开支就达数千亿美元,占美国国民经济总收入的13%,占全世界医药费开支的40%;就是这样一个国家,仍有3700万“穷人”缺医少药,无法保证享有保健。可见,那些处于第三世界的不发达国家的老百姓,人人享有保健更是不知何时才能实现。人们会发生疑问:是不是在现在和将来一个很长的时间,人们无法享受到“健康长寿”的幸福生活呢? 回答是否定的。遵照20000多年前成书的《黄帝内经》“治未病”的战略思想,1994年在北京举行的首届世界太极拳修炼大会上,向全世界推出太极拳、静坐气功、保健按摩三套中国宝贵的传统健身方法。1995年第二届太极修炼大会将推广三套传统健身方法誉为人类健康长寿的“百岁工程”。因而在国内外引起极其浓厚的兴趣。 〈二〉太极拳——亚健康的真正克星 据医学专家介绍,有四种人在发病之前都处于亚健康状态,他们是:快速变矮的人、快速变胖的人、猝死的人和英年早逝的人。亚健康状态还是肝炎、心血管、癌症等许多疾病的前期征兆。 尽管科学家们找到了亚健康的原因,但却找不到治疗亚健康的药物。有些亚健康人群以为多服用保健品就能摆脱亚健康、重新走向健康,这其实是一个心理误区。专家们认为:虽然适当服用一些较容易吸收又没有副作用的天然滋补品可以产生一定的缓解效果,但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亚健康的问题,而对许多宣传“疗效神奇”的保健品,特别是用化学方法萃取的保健品的作用,专家们更是不敢苟同,希望人们要持谨慎态度。 那么,解决亚健康症状的最好办法是什么呢?

太极拳运动特点及其分类

太极拳运动特点及其分类 摘要: 太极拳是我国一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自明末清初开始得到逐步发展,历经1200多年的岁月历程,现已发展成为正式的体育运动项目。它综合了古今多家拳法的特点,结合古代的导引和吐纳之术,运用阴阳学说的哲学原理创编而成。太极拳是一种柔和、缓慢、轻灵的拳术,它以倗、捋、挤、按、采、肘、靠、腿、顾、盼等定为基本13势。动作轻柔圆活,处处带有弧形,运动绵绵不断,势势相承。太极拳具有中正安舒、轻灵圆活、式式相承、连绵不断、刚中有柔、柔中有刚等的运动特点。太极拳的运动特点与它的健身功能是紧密相关的,经过长期的实践,发现太极拳不仅是一项重要的健身运动项目,还是一项很好的预防疾病的途径。经常练习太极拳除可以增强体质外,还对人们的神经、呼吸、运动、消化等多方面系统功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太极拳的基本运动特点 (一)对身体各部位姿势的要求 ①头部:练拳时,头正颈直,百会轻轻上提,又称“虚领顶劲”。头随身体的转动而转动,眼随身体的变化而变化,要上下连贯协调一致。面部表情自然端正,平静从容,下颌向里收回,口自然闭合,舌上卷添住上鄂,同时,排除杂念,集中注意力,然后开始练拳。举例:野马分鬃时的眼神、动作攻防格斗含意眼神:起势——前方——右手——左手——定势——左手,视线有张有弛,合理调节。头部动作与身体协调,不能前伸,否则就回挨打。如果动作松弛,就破坏了太极拳的结构,失去攻的意义。 ②躯干部:胸背部腰脊部臀部胸背部:含胸拔背含胸,是指胸部不能外挺,要保持舒松自然状态,拔背是指背部舒展开阔,不能理解为缩胸驼背,含胸拔背的关键在于自然舒展。一般要求:深呼气。 ③腰脊部:松腰正背腰是上下体转动的关键,对全身的变化,重心的稳定,使劲达到肢体各部位起着主要作用。松腰,是指腰肌松活不可紧张,正背要求脊柱中正伸展。见图举例:海底针下势绷、捋、挤、按等 ④臀部:缩髋敛臀太极拳大多保持屈腿半蹲姿态,要求髋关节向内收缩,臀部向内收敛,从而保持身体端正。 ⑤肩臂部:沉肩、坠肘、坐腕肩关节要保持松沉,不可耸、前扣、后张,肘关节要保持自然弯曲,并含有轻微垂坠的姿态,屈臂时保持弧形,掖下保持一定空隙,使动作圆活自然,出掌要坐腕,不要用拙力,手指要舒展。举例:云手主要是防守动作,对方连续进攻时我用手拨开对方的进攻,也可直接插入对方胸前作横击掌进攻。 ⑥腿部:屈腿落胯、活膝扣足在练太极拳的过程中,进退的变换、发劲的根源、

太极拳的特点和作用

太极拳的特点和作用 太极拳的吐纳功法入门 太极拳的“吐纳”属于武术门类,也渗透着中医学的内容,但不包含硬气功。太极拳 的“吐纳”称为内功,是构成太极拳的三大要素之一?另两个要素为技击、导引,是“内 家拳”的由来。 “敷者,运气于己身……。盖者,以气盖彼来处也。对者,以气对彼来处……。吞者,以气全吞而入于化也。”《武禹襄·四字密诀》 太极拳的“吐纳”不仅仅是口鼻呼吸的方法,而且是在行拳走架打手中,人体意念、 形体、内外脏腑、经络等的“出入有致”,是人体神、意、气的统一。 太极拳的“吐纳”功法,随习练者掌握太极内功层次的不同,其内涵也不相同,从以鼻、口方面的呼吸,逐渐转化为与经络导引相结合的循经吐纳以及五行?金、木、水、火、土与之相应的脏腑“出入有致”的吐纳。肺属金,主皮毛,肺、大肠开窍于鼻;肝属木, 主筋,肝、胆开窍于目;肾属水,主骨,肾、膀胱开窍于耳;心属火,主脉,心、小肠开窍 于舌;脾属土,主肌肉,脾、胃开窍于口;三焦开窍于二阴。鼻、目、舌、口、二阴的吐纳?均为意念、气感?又与经络吐纳相呼应。 太极拳“吐纳”功法入门具有以下四个阶段: 1、自然呼吸阶段。初学者行拳走架,正处于对太极拳形体动作模拟的过程中,一般 支撑?基本功?力度不足,于“松腰松胯”还存在相当差距,对太极拳功理的领悟也比较肤浅。如果一开始就采用逆呼吸方法,往往产生“憋气”,不仅不利于行拳走架的熟练和提高,也影响自身的健康,所以在拳架、基本功?包括“行功”和十四经络导引等?的学习中,应强调自然呼吸,先打好基础,做到“虚领顶劲”、“松肩垂肘”、“含胸拔背”、“松 腰松胯”等“十要”,以利气机顺达。 2、逆呼吸阶段。习者若熟练地掌握了拳架,基本功比较扎实,也明白一些拳理后, 经教练或辅导员示范引导,使其感悟逆呼吸的全过程,并在行拳中不断地修正和熟练,还 须结合“坐功”练习,做到行拳走架连绵不断,呼吸“深长细匀”。 3、拳势呼吸阶段。习者在行拳中掌握拳势的攻防含义,基本明了拳架的使用方法, 并能熟练演示,达到“轻灵圆活”后,将“逆呼吸”融入拳势动作的“起承转合”中,逐 渐感悟到“气贴背”,并结合导引,逐渐打通“丹田、长强、命门、夹脊、大椎、百会、 膻中、涌泉、内外劳宫”等关窍。并在推手中感悟“劲”的走向和变化,逐渐掌握舍己从人、得机得势、吸蓄呼发等要领。笔者体验拳势呼吸的规律是:收,吸短;开,呼长。如“左野马分鬃”提膝合抱为收,“吸1”,左脚上步脚跟着地、左臂掤挤,右臂下采为开,“呼1”?气沉丹田?;左脚掌继续踏实,重心前移,左臂继续上?仍为开,“呼2”?气沉涌

浅谈青少年游泳运动员选材的研究

浅谈青少年游泳运动员选材的研究 摘要:游泳科学选材直接关系到游泳训练的成败,是游泳训练的核心环节之一。通过文献资料查阅我国青少年游泳运动员科学选材的意义,对青少年游泳科学选材的方法进行研究分析,从而对青少年游泳选材与训练中的身体机能、身体形态、身体素质选材以及心理选材几方面内容进行研究,为教练员和体育工作者的青少年游泳运动员的选材提供参考。 关键词:青少年游泳运动员选材 游泳竞技水平的提高,赖于科学的现代选材方法和有效的训练。田麦久提出对于青少年的选材,即“选拔具有较高运动天赋及巨大竞技潜力、更有可能经过多年系统训练被培养成符合优秀选手竞技能力结构模型特征的儿童少年加以专门的培养”。而且科学选材是实现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基础。 1.身体机能选材 1.1 供能系统的评定 游泳是较长时间在水中进行的体育运动,运动强度与陆地上的运动相比并不是很高。运动过程中以有氧代谢为基础,并以一定的无氧代谢供能共同参与释放能量供肌肉收缩产生动力。研究表明:100m、200m距离游泳,供氧量只是需氧量的一半,因此该过程以无氧供能为主,产生较多的乳酸;400m、1500m游泳,游泳距离较长运动强度相对较小,运动过程主要以有氧代谢为主。因此在选材过程中通过测试选择无氧工作能力较好的运动员。 据研究,一个人的无氧代谢能力和有氧代谢能力同时受遗传和训练两方面的影响。乳酸脱氢酶(LDH)是糖酵解过程中的关键酶,在糖的分解代谢中起重要作用,因此可以通过测试青少年游泳运动员的乳酸脱氢酶进行选材。另外实验表明血清LDH1和LDH2百分比相对较高的运动员适合长距离游泳项目,血清LDH4和LDH5百分比含量相对较高的运动员适合中距离项目。 1.2 心肺机能及心血管机能的评定 在游泳过程中运动员的心血管系统的能力,也决定着运动水平的高低。在游泳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氧气以及能量,因此需要青少年具有良好的心肺功能,这样才能保证在运动中能量和氧气的供应。通过测评心功能指数来评价青少年的心血管系统的机能水平,通过肺活量/体重指数和憋气时间来测评青少年的肺功能的强弱,憋气时间还能够反应青少年对缺氧状态下的耐受能力和意志品质。 1.3 骨龄的测量评定 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受遗传、营养、疾病等环境因素的影响,生活年龄与生物年龄常常不一致,因此生活年龄不能够真实地反映个人身体发育的程度,而能够真实反映人体发育程度的生物年龄。目前,国内外都用手腕部骨龄来鉴别个体的发育程度。骨龄即“人体生物学年龄的重要内容,是用骨骼评价生长发育速度的尺度和成熟衰老水平的标志,它用年(岁)来表示骨成熟水平的值”。在选材过程中用骨龄判断青少年的身体发育早晚,一般在选材过程中选择骨龄发育正常或者是晚熟型的运动员作为游泳项目的后备人才。 2.身体形态指标选材 身体形态各个指标对游泳运动员的成绩是有很大的影响,选材时选择身体形

青少年游泳运动员动作速度训练方法及应注意的问题研究

中图分类号:g86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6)10-000-01 摘要青少年时期是游泳运动员获得速度的最佳时期,也是发展速度素质的有利时期。本文分析了青少年游泳运动员动作速度的影响因素和发展动作速度的敏感期,探索针对青少年游泳运动员动作速度的训练方法及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青少年游泳运动员动作速度训练方法一、引言 在儿童时期培养速度素质十分重要。儿童的神经系统可塑性较大,灵活性较高,兴奋型往往占优势,具有好动、活泼、上进心强、反应速度快等特点,是发展速度中频率素质的最佳时期。速度训练的重点突出表现在动作的协调性、连贯性和动作速率上同时利用此阶段青少年运动员形象思维能力迅速发展的特点,进一步发展全身协调能力。相对于游泳运动成绩提高的实效性来说,动作速度的表现更为明显,它很大程度上决定运动员运动成绩的好坏。本研究旨在对青少年游泳运动员动作速度的影响因素和敏感期进行深入研究,探索针对青少年游泳运动员的动作速度训练方法及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二、研究方法(一)文献资料法 本论文通过中国游泳论文全库,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和云南民族大学图书馆等查阅相关论文,提取论文所需的理论基础。(二)归纳总结法 通过对青少年游泳运动员动作速度的敏感期、训练方法、动作速度的注意事项进行归纳。青少年游泳运动员动作速度要有变化性,要有适合的距离及训练时间。三、讨论与分析(一)青少年游泳运动员发展动作速度的敏感期 动作速度的主要特点是通过肌肉系统最大限度的快速活动形式,在最短的单位时间内完成动作。由于人体肌肉活动的形式与质量受形态、生理、心理、力学、技术等方面的影响,因此,动作速度受到身体形态、力量发展水平与技术、肌纤维类型和肌肉用力的协调性等多方面的影响。在青春期各阶段,各类运动能力、身体和机能发育指标的提高速度不同,彼此之间也无关联。“敏感期”理论指出,当某种体能进入高速自然增长期时,对该种体能进行目的明确的训练效果最好,在发展速度力量能力方面,12岁女孩和13-14岁男孩肌群开始加速生长,为速度力量能力的提高创造前提条件。这一训练阶段末期,应定期安排中小重量、快频率的练习。(二)青少年游泳运动员动作速度的训练方法 速度能力发展的重要刺激因素是动作的极限强度。在神经系统受到适宜刺激、肌肉和关节事先做好准备活动的情况下,是发展动作速度的最好时机。准备活动应专门设计,以中等强度进行,并将改善速度能力的单个或整套练习列入准备活动之中。发展速度能力时,选择每次练习的最佳持续时间和练习间的间歇时间有重要意义。各次速度性练习的间歇时间应保证工作能力几乎完全恢复为止。不过休息时间也不应使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水平过分下降。 1.提高动作快速启动能力 速度能力体现在运动员出发、转身和划水、蹬打腿等动作上。专门训练的任务在于增加运动单位的起动数量、缩短极限用力时间。发展这些能力最有效方法是快速等动训练和小重量、肌肉最快速度收缩的力量训练。依据重点发展素质的差异(速度或力量),练习重量在极限能力的30%-40%至80%-90%,每组练习重复次数可在4-6次至10-15次之间,间歇时间在10-15s。如大腿股四头肌,我们可以多做做负重深蹲,每组八至十二个每一组,做四至五组。 2.提高动作频率 快速的动作频率有助于50m比赛出发后的冲刺游,对保持快速的游进速度有重要意义。频率与快速游是密不可分的。游泳中的快频率首先指快速的划水动作,快速的划水动作取决于划水力量和游泳技术(肌肉紧张与放松的协调能力)。动作极限频率的维持取决于atp再合成的无氧非乳酸机制。从上述分析可知,发展动作的极限频率,既要发展力量能力,又要发展机体的非乳酸能力。四、发展青少年游泳运动员动作速度应注意的问题(一)动作速度

太极拳锻炼健身作用的研究(精)

太极拳锻炼健身作用的研究 朱生根 (新余高等专科学校338031) 摘要:太极拳是我国传统的健身项目,它具有对人体调整中枢系统机能活动,改善循环系统功能、提高免疫能力、调节机体内分泌功能等的作用。 关键词:太极拳,机能,改善 太极拳是我国传统的健身项目,历年来,太极拳锻炼对我国人民的强身健体,延年益寿,提高人体抵抗力及延缓衰老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太极拳具有用意、阴阳八卦五行、动作呈弧形、懂劲四方面的特点[1]。它把用意与运气、运劲三者自然结合起来,通过意守调整呼吸使其逐步达到缓、细、深、长,给大脑皮层以良好的刺激,使大脑皮层得以发挥对机体内部的主导调节作用,使血液中含氧量增加,促进全身气机通畅,加强胃肠消化功能和全身物质代谢,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阴阳、保健强身、延年益寿、防病治病的目的。本文就太极拳锻炼对人体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运动系统、免疫系统、神经系统等方面的影响研究作一综述。 1对呼吸机能的改善 太极拳节奏缓和、强度适中、以腹式呼吸为主,是有氧代谢运动。它讲究用意与用气,用劲自然结合,通过意守,强调呼吸使其逐步达到缓、细、深、长,促进全身气机通畅[2],长期坚持锻炼能促进肺功能的改善。徐明[3]等研究发现,长期坚持太极拳锻炼的老年人安静时的肺活量和最大通气量(MIV)显著高于对照组(不运动组)(p<0.01)。练习后即刻的MIV比安静时显著增大(p<0.05),太极拳还能使安静时的呼吸深度加深和呼吸频率减慢,可提高呼吸效率。梁永文[4]通过研究发现,长期坚持进行太极拳锻炼的老年人肺活量显著优于普通人,表明长期从事太极拳运动对老年人心肺功能的改善有积极的作用。另外,倪红莺等[5]通过42式太极拳定量负荷对中老年知识分子的心肺机能的影响研究发现,长期练习太极拳不但肺活量升高,而且在连续五次肺活量测试中,第一次肺活量分别与第四次和第五次肺活量比较增加的例数较多,与其它各组有显著差异(p<0.01)。这表明,太极拳有助于老年人呼吸功能的改善和提高。许胜文等[6]对36名老年人太极拳师做了肺功能检查,发现经常练习太极拳的老年拳师无论在通气功能与换气功能方面的指数均较同年龄组少运动的老年人为高,而胸部的形态结构指标两组无明显差异。这主要是由于太极拳锻炼要求练习时动作与呼吸协调配合,精神高度集中,以达到“气沉丹田”的境界。 2.1心血管机能的改善 太极拳对外周循环和微循环有一定的影响。北京医科大学运动医学研究所曾对32名练拳老人和53名相应年龄不运动老人做了心血管功能检查比较,结果发现练拳组无论收缩压还是舒张压均低于不运动老年组[6]。刘玉萍等[7]通过研究也发现经过练习太极拳后血管外周阻力降低,外周循环改善,对老年性外周循环障碍能起到良好的保健作用,尤其是舒张压下降对冠状动脉血液和心肌供血有利。 李士英等[8]的研究表明,长期坚持太极拳锻炼可提高老年人的心室厚度和收缩幅度,尤其是提高左心室后壁厚度和收缩幅度,射血分数和每搏输出量均明显升高,提高了心脏泵血功能。梁永文[4]和倪红莺等[5]通过对长期坚持太极拳锻炼的中年人的研究表明,太极拳锻炼可增强心脏收缩机能,为老年人参加太极拳运动提供了可靠的实验依据。 2.2 对血液成分的改善 脂类代谢和人类健康及其衰老友密切关系,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及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

太极拳与大学生健康论文

太极拳与大学生健康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块瑰宝,源远流长,内涵丰富,蕴含着中国古典哲学、美学、伦理学、中医学的精华,习练太极拳,不仅能够强身健体、陶冶情操、修身养性,还能够领悟中华武术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数百年来传播日益广泛,如今深受国内外广大爱好者的喜爱。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经济日渐繁荣,社会不断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健康为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全民健身运动在人民群众中的影响和作用也越来越大。太极拳已成为习练人数最多的体育项目之一,在全民健身运动中发挥着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1. 太极拳深深地植根于广大人民群众之中,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自明末清初陈王庭在 河南温县陈家沟“《黄庭》一卷随身伴”,隐居造拳,“教下些弟子儿孙”,传承陈式太极拳,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直到杨露禅三进陈家沟学拳,后来演化出杨式、武式、吴式、孙式等 流派的各式太极拳,300多年来流传国内外。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太极拳已传播到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世界习练太极拳的人数超亿人,国内习练太极拳的人数超过6千万。全国各 地不论城市还是乡村,到处都可以看到习练太极拳人群的身影。人们为什么喜爱太极拳,主要是认可太极拳的健身方法和效果。太极拳是中华武术中最早提出健身长寿观念的拳种,古诗说得好:“详推用意终何在,延年益寿不老春”。一来太极拳以动作缓慢轻柔为主,比较容易入门。习练者一旦研习太极拳就会觉得太极拳有学不完的学问,有探讨不完的乐趣,可以终身受益。通过长期练习,可以达到祛病健身、防病治病、益寿延年的功效。太极拳与其它体育项目所不同的是,不受场地器材的限制;也不受人多人少的限制。有器械可以练,没有器械也可以练。武术谚语说:“拳打卧牛之地”,太极拳一个人可以练,几个人、几十人、几百人、 几千人,甚至上万人也可以一起练,象1998年北京天安门广场以及后来各地举办的万人太极拳表演活动,气势磅礴,蔚为壮观,实在是一项其它体育运动难以相比的。 2、太极拳有利于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从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哲学的角度看,太极拳 的内涵中也包含了人体“阴阳平衡”、“天人合一”、“和谐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传统文化理念。太极拳运动不论从健身还是技击,以及观赏,都是以人为核心的运动方式。习练太极拳者群体活动居多,集体练拳容易亲近,互相交流,切磋技艺,也交流了感情,增进了相互间的了解和信任,从而改善人际关系,也提高了个人的社会适应性和行为水平。特别是在全民健身运动中,太极拳促进个人身心健康,在普及与推广的过程中,逐步扩展到群体,进而扩展到社会,建立个人身心和谐、人际关系和谐,达到促进社会和谐的积极作用。 3、太极拳具有健身养生功能,有利于人体的健康。武术谚语说:“太极天天走,活到九 十九”。太极拳已成为我国传统医疗体育项目之一,它的练功方法主要是把人的意念、动作、呼吸三者融为一体,动作平静柔和,阴阳开合转换,以意行气,以气运身,内外合一,完整一气,这对调解和改善人的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骨骼系统、消化系统、免疫系统等方面,都有良好的功能。太极拳既可以促进身体健康,也能促进心理健康。在“意到身随”、“内外相合”、“松静自然”的意境和动作中,得到“身心皆修”的良好效果。久而习练之,能达到调节阴阳,疏通经络、强身健体、益寿延年的目的,并且有助于智力开发,使记忆力、反应力、判断力都得到提高,还可以达到修身养性,改变人的消极个性,使之成为沉稳、豁达、随和、乐观之人,健全人的性格,又能陶冶情操。常年坚持、持之以恒地习练太极拳,还能培养人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意志和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