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特点

合集下载

太极拳的八大特点

太极拳的八大特点

太极拳的八大特点太极拳的八大特点太极拳的第一特点大脑支配下的意气运动拳谱规定:(1)“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2)“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3)“心为令,气为旗”,“气以直养而无害”;(4)“全身意在神,不在气,在气则滞”。

从上列四项规定可以看出,太极拳是用意练意的拳,也是行气练气的拳。

但练拳时,要“以心行气”:心为发令者,气为奉令而行的“传旗”;一举一动均要用意不用力,先意动而后形动,这样才能做到“意到气到”,气到劲到,动作才能沉着,久练之后才能收敛入骨,达到“行气”最深入的功夫。

因此,可以说太极拳是一种意气运动。

“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和用意不用拙力,是太极拳的第一个特点。

练拳要领概括如下:(1)练拳时,意识要贯注在动作上,以意行气,不可只顾默想内气如何运行。

(2)练拳时动作要顺遂、沉着,劲运到终点时要表现出劲别来,这是使意气得到鼓荡的三个措施。

(3)紧紧掌握外显的神气鼓荡,以便做到不痴不呆,并反过来促进内在的意气运动。

(4)善于运用其它七个特点,以便配合着来提高意气运动。

太极拳的第二特点身肢放长的弹性运动拳谱规定:(1)“需领顶劲,气沉丹田”; (2)“含胸拔背,沉肩坠肘”;(3)“松腰圆铛,开胯屈膝”; (4)“神聚气敛,身手放长”。

从上列四项规定可以看出,需领顶劲和气沉丹田是身躯放长,含胸拔背是以前胸作支柱把后背放长;沉肩坠肘是手臂放长;松腰圆铛和开胯屈膝,并使腿部得到圆活旋转,是腿部在这种特定的姿势下放长的结果。

所以太极拳的步法必须在圆铛松腰和开胯屈膝的姿势下用旋踝转腿来倒换虚实。

外表看,是腿的缠丝劲的表现,其实内部促进了腿的放长。

这一系列的放长,又促进了全身的放长;使身肢不特产生了弹性,形成棚劲,而且因全身放长,促使精神也能自然提起。

因此,只要具备了放长的姿势,就不容易发生努责鼓劲(拙力)的毛病,为自然的松开和身手放长提供了条件。

所以身肢放长的弹性运动,就成了太极拳的第二个特点。

二十四式太极拳的特点

二十四式太极拳的特点

二十四式太极拳的特点二十四式太极拳的特点:(一) 轻松柔和太极拳的架式比较平稳舒展,动作要求不僵不拘,符合人体的生理习惯,没有忽起忽落的明显变化和激烈的跳跃动作。

所以,练习一两遍太极拳以后,会感到身上微微出汗,但不会出现气喘等现象,给人以轻松愉快的感觉。

由于太极拳具有这个特点,所以,不同年龄、性别和体质的人都可从事太极拳练习。

(二) 连贯均匀整套太极拳的动作,从“起势”到“收势”,不论动作的虚实变化和姿势的过渡转换,都是紧密衔接、前后连贯,看不出有什么明显停顿的地方。

整套动作演练起来,速度均匀,前后连贯,好像行云流水,连绵不断。

(三) 圆活自然太极拳的动作不同于其他拳术,它要求上肢动作处处带有弧形,避免直来直往。

通过弧形活动进行锻炼,使动作圆活自然,体现出刚柔相济的特点,使身体各部分得到均匀的发展。

(四) 协调完整太极拳不论是整个套路,还是单个动作的姿势,都要求上下相随,内(意念、呼吸)外(躯干、四肢动作)一体,身体各部分之间要密切配合。

在练习过程中,要以腰为轴,上肢和下肢动作都由躯干来带动,并且互相呼应,切忌上下脱节或此动彼不动、呆滞等现象。

二十四式太极拳的动作要领:各式太极拳有不同的流派特征,然而,它们的动作要领基本上是一致的。

(一) 神为主帅,意动身随练习太极拳的全过程都要求用意念引导动作,把注意力贯注到动作中去。

例如:做太极拳“起势”两臂徐徐前举的动作,从形象上看,与体操中两臂前平举的动作相似,但在太极拳的练法上,从开始做动作前就要有向前平举的意念。

做气沉丹田就要有把气沉到腹腔深处的意念。

意不停,动作随之不停,犹如用一条线把各个动作贯穿起来一样。

古人在练拳过程中所总结的“神为主帅,意动身随”,就是强调用意念引导动作。

(二) 注意放松,不用拙力练习太极拳时,要求在保持身体正常姿势的情况下,身体各部位的肌肉、关节做到最大限度的放松。

在做动作的过程中,要避免使用拙力和僵劲,人体的脊柱按自然的状态直立,头、躯干、四肢等部位自然、舒展地活动,达到式式连贯、处处圆活、不僵不拘、周身协调、动作自如的状态。

太极拳的特点及锻炼价值500字作文

太极拳的特点及锻炼价值500字作文

太极拳的特点及锻炼价值500字作文太极拳的特点及锻炼价值500字作文 1(一) 轻松柔和太极拳的姿势比较流畅舒展,动作也不僵硬随意,符合人体的生理习惯,没有明显的起伏变化和激烈的跳跃动作。

所以练一两次太极拳,会有微微出汗的感觉,但不会有气喘等现象,给人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

因为太极拳有这个特点,所以不同年龄、性别、体质的人都可以练太极拳。

(二) 连贯均匀整套太极拳的动作,从“起势”到“收势”,不论动作的虚实变化和姿势的过渡转换,都是紧密衔接、前后连贯,看不出有什么明显停顿的地方。

整套动作演练起来,速度均匀,前后连贯,好像行云流水,连绵不断。

(三) 圆活自然(四) 协调完整无论是整个套路还是单个动作的姿势,太极拳都要求上下跟随,内(思想、呼吸)与外(躯干、四肢动作)的融合,身体各部分之间的紧密配合。

在练习的过程中,要以腰部为轴心,上下肢的动作由躯干带动,相互呼应。

切忌脱离实际或萎靡不振。

太极拳的特点及锻炼价值500字作文 6杨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由河北省永年人杨露禅(名福魁,1799~1872)所创。

杨露禅,陈家沟太极拳名家陈长兴著名弟子之一,太极拳第七代传人。

杨露禅在北京授拳时,因弟子多为王公贵族,他们生活奢侈而体弱多病,又不耐艰苦。

杨露禅考虑到这些人的身体素质和保健需要,将太极拳老架中的一些高难度动作,如跳跃、跌叉、震脚等,改作不跳、不跌、不速、不震,或缩小动作,使姿势较为简单,动作柔和易练,既适合穿长衫、留辫子的人练习,又有益于健身,后被推崇为“杨式太极拳”。

需在此注意的是,杨氏太极拳分为养生架子与技击架子,因此在习练时应当注意。

传承脉络:陈王廷—陈汝信—陈大鹏—陈善志—陈秉旺—陈长兴—杨露禅武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由河北省永年人武禹襄(名河清,1825~1893)所创。

武禹襄,赵堡太极拳名家陈清平著名弟子之一,太极拳第八代传人。

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同乡杨露禅自河南省温县陈家沟学艺返乡,武禹襄见而好之,常与比较,得以知其概要。

太极拳的特点

太极拳的特点

太极拳的特点太极拳是一种源于中国的传统武术和健身练习方法。

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身体的动作与内在的能量(气)结合起来,注重身心的和谐统一。

太极拳的特点包括了它的悠久历史、独特的动作风格、健身效果和内在修养等方面。

首先,太极拳具有悠久的历史。

太极拳起源于明代的张三丰,据说他通过研究道家的哲学和武术技巧创造并发展了太极拳。

这项武术练习方法从那时起一直传承至今,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享有盛誉。

太极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百年前,它积淀了无数武术家的智慧和经验。

其次,太极拳的动作风格独特。

太极拳的动作缓慢而流畅,注重整体的身体协调和流动性。

太极拳的动作非常美观,一气呵成,犹如水流一般。

这种独特的动作风格不仅仅是为了外在的美感,更是为了内在的修养。

通过慢速、连续的动作,太极拳练习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身体的各个部分的协调和流动,从而提高身体的柔韧性和平衡能力。

太极拳具有很好的健身效果。

太极拳通过一系列的动作和姿势,锻炼身体的各个部位。

它可以提高肌肉的力量和柔韧性,增强心肺功能,改善协调性和平衡能力。

太极拳的动作要求练习者保持松弛的状态,通过放松的动作来锻炼身体,这种方式可以减少身体的压力和疲劳感,有助于提高身体的免疫力。

此外,太极拳的练习也有助于调节呼吸和提高精神状态。

太极拳还具有内在修养的特点。

太极拳注重意念和呼吸的配合。

在太极拳的练习中,练习者需要集中精神,放松身心,与自己的呼吸和身体内部的能量连接起来。

这种内在修养的方法有助于提高注意力和专注力,培养冷静和平和的心态。

太极拳的练习也被一些人视为冥想的一种形式,可以帮助练习者达到身心和谐的状态。

总的来说,太极拳具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动作风格、良好的健身效果和内在修养的特点。

通过太极拳的练习,人们可以提高身体的柔韧性和平衡能力,增强心肺功能,调节呼吸和提高注意力。

同时,太极拳也有助于培养冷静和平和的心态,提高身心的和谐统一。

因此,太极拳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喜爱和追求。

无论是作为一种武术练习方法,还是作为一种健身和养生的方式,太极拳都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太极拳八大特点

太极拳八大特点

太极拳八大特点第一特点大脑支配下的意气运动第二特点身肢放长的弹性运动第三特点顺逆缠丝的螺旋运动第四特点立身中正、上下相随的虚实运动第五特点腰脊带头、内外相合的节节贯串运动第六特点相连不断、滔滔不绝的一气呵成运动第七特点从柔到刚、从刚到柔的刚柔相济运动第八特点从慢到快、从快到慢的快慢相间运动第一特点大脑支配下的意气运动拳谱规定:(1)“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2)“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3)“心为令,气为旗”,“气以直养而无害”;(4)“全身意在神,不在气,在气则滞”。

从上列四项规定可以看出,太极拳是用意练意的拳,也是行气练气的拳。

但练拳时,要“以心行气”:心为发令者,气为奉令而行的“传旗”;一举一动均要用意不用力,先意动而后形动,这样才能做到“意到气到”,气到劲到,动作才能沉着,久练之后才能收敛入骨,达到“行气”最深入的功夫。

因此,可以说太极拳是一种意气运动。

“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和用意不用拙力,是太极拳的第一个特点。

练拳要领概括如下:(1)练拳时,意识要贯注在动作上,以意行气,不可只顾默想内气如何运行。

(2)练拳时动作要顺遂、沉着,劲运到终点时要表现出劲别来,这是使意气得到鼓荡的三个措施。

(3)紧紧掌握外显的神气鼓荡,以便做到不痴不呆,并反过来促进内在的意气运动。

(4)善于运用其它七个特点,以便配合着来提高意气运动。

第二特点身肢放长的弹性运动拳谱规定:(1)“需领顶劲,气沉丹田”;(2)“含胸拔背,沉肩坠肘”;(3)“松腰圆铛,开胯屈膝”;(4)“神聚气敛,身手放长”。

从上列四项规定可以看出,需领顶劲和气沉丹田是身躯放长,含胸拔背是以前胸作支柱把后背放长;沉肩坠肘是手臂放长;松腰圆铛和开胯屈膝,并使腿部得到圆活旋转,是腿部在这种特定的姿势下放长的结果。

所以太极拳的步法必须在圆铛松腰和开胯屈膝的姿势下用旋踝转腿来倒换虚实。

外表看,是腿的缠丝劲的表现,其实内部促进了腿的放长。

太极拳的特点

太极拳的特点
以杨式太极拳为基础,吸收吴式、孙式太极拳的平圆手法和武式、孙式太极拳的撤步、跟步,其中掩手、马步靠采用发劲的陈式太极拳。1.融合了中国古代哲学的阴阳转化思想古代哲学用阴阳的转化规律以及五行的相生相克来阐述事物,而太极拳的创始人(陈卫延)则用阴阳哲学的变化规律来解释太极拳技术动作中的刚柔、动静、开合、起落、攻防、进退、虚实以及在攻防搏斗中的矛盾转化,如二十四式太极拳套路要求“动中有静”,定势时要求“静中寓动”,行拳演练时要求“刚柔相济”处处体现出古代阴阳哲学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又如太极拳要求“柔缓、园活、自然”动作无过不及;战术上强调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以退为进。练功由柔至刚,这和老子的“弱之胜强,柔之胜刚”,以及“将欲款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的哲学是相通的。2.蕴含较高的艺术性和审美性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最大的技术特点就是“柔美”,集形体美、音乐美、舞蹈美于一体。它不仅能使人体美得到改善,而且也使追求美的天性得以满足。太极拳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深受中国古典美学的熏染,具有浓郁的民族传统审美价值。太极拳不仅展示“形”的美,即手、眼、身法、步法等各种姿势动作,而且更要体现“神”的美,即内在的精神、气、韵、功、内外合一、完整和谐,使人体的自然美与艺术美有机地交融。太极拳有其特定的审美特征,例如太极拳团体表演,动作威武雄壮,舒缓柔和队形图案多变,配上优雅的民族传统服装和民族乐曲,更给人以传统美的享受。欣赏太极拳表演,就象在品味着一首流动的诗,优美.高雅,从容而又充满精神美的韵味,同时给人一种奋发向上的启迪,在欣赏美的过程中精神得到陶冶和升华。3.技击性别具一格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在技击上别具一格,特点鲜明。它要求以静制动,以柔克刚,避实就虚,借力发力。主张一切从客观出发,随人则活,由几则滞。为此,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特别讲究“听劲”,既要准确地感觉判断对方的来势以做出反应,又要在对方发动时迅速抢在前面,“彼不动,己先动”,“后发先至”,将对手引进,使其失重落空或者转移分散对方力量,乘虚而入,全力还击。太极拳的这种技击原则体现在推手训练和套路动作的要领中,不仅可以训练人的反应能力、力量、速度等身体素质,而且在攻防格斗训练中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4.中正稳定、舒展自然的身型姿势4.1虚灵顶劲虚灵顶劲即“顶头悬”,练拳时讲究头正、顶平、项直、颊收,要求头顶的百会穴要向上轻轻顶起,好像有根绳索将头顶向上提悬似的。顶劲不可过分用力,要有自然盏灵之意,做到虚灵顶劲,精神才提得起来,动作才能沉稳、扎实。4.2沉肩坠肘肩关节要保持松沉,不可故意前扣或后张,肘关节要保持自然弯曲,并含有轻微垂坠的姿态,防止扬肘、直臂等毛病,这样可以使姿态自然、沉稳、柔和。4.3展臂虚腋在演练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时,上肢无论是屈臂还是直臂,都要充满膨胀的内力,太极拳称为“绷劲”。屈臂时不可松软扁瘪,要成弧形,向外展放;直臂时要前伸后拉,肘部下坠,仍要微屈成弧,虚腋是指腋下保持一定空隙,不要将大臂与肋部夹紧,使动作失去圆活自然。4.4舒指坐腕五指自然舒展分开,虎口撑圆,掌心内凹成球面,腕部下塌,使劲力贯注于掌、腕、指关节,应避免指、腕关节过于松软和过于僵硬,舒指坐腕,实际上是将周身劲力通过“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完整一气。4.5含胸拔背含胸指胸部不能外挺,要保持舒松自然状态。拔背是指背部舒展开阔,含胸拔背的关键在于自然舒展,不能理解为缩胸驼背,失去中正自然而去追求“含胸”是不对的。4.6松腰敛臀太极拳要求含胸、沉气,因此在含胸时就必须松腰,松腰指腰肌松活不可紧张,一旦紧张僵硬就使动作失去灵活自然。太极拳大多保持屈腿半蹲姿态,这时常有人发生挺髓、凸臀、前俯、后仰的现象,使上体失去端正,正确的做法是:缩髓收臀,使臀肌向外下方舒展,然后轻轻向前、向里收敛像用臀把小腹托起似的。4.7尾阁中正“十三势歌”中说“尾间中正神贯顶”。练拳时要求脊柱中正伸展,上下一条线,尽管动作有各种旋转变化,也要始终保持脊柱中正不偏,舒展伸拔。.4.8活膝扣足膝关节要松活有力才能保证两腿屈伸自由,但是要注意直的时候膝关节也不要紧张僵直,要留有少许松活余地。如弓步的后蹬腿,独立步的支撑腿等。扣足是指脚要踏实,防止在弓步、仆步时脚外侧的掀起或脚跟掀起的“拔跟”现象。二十四式太极拳采取腹式呼吸,古人称作“练气”,即通过呼吸来调节神经、按摩内脏、畅通气血、促进新陈代谢,因而要求在练拳时做到意识,呼吸和动作三者密切结合,在自然呼吸的基础上,顺其动作的开合、虚实来进行,呼吸的一般规律是:合、虚为吸;开、实为呼。二十四式太极拳动作一、起势二、左右野马分鬃三、白鹤亮翅四、左右搂膝拗步五、手挥琵琶六、左右倒卷肱七、左揽雀尾八、右揽雀尾九、单鞭十、云手十一、单鞭十二、高探马十三、右蹬脚十四、双峰贯耳十五、转身左蹬脚十六、左下势独立十七、右下势独立十八、左右穿梭十九、海底针二十、闪通背二十一、转身搬拦捶二十二、如封似闭二十三、十字手二十四、收势

太极拳八大特点(荟萃内容)

太极拳八大特点(荟萃内容)

太极拳八大特点第一特点大脑支配下的意气运动第二特点身肢放长的弹性运动第三特点顺逆缠丝的螺旋运动第四特点立身中正、上下相随的虚实运动第五特点腰脊带头、内外相合的节节贯串运动第六特点相连不断、滔滔不绝的一气呵成运动第七特点从柔到刚、从刚到柔的刚柔相济运动第八特点从慢到快、从快到慢的快慢相间运动第一特点大脑支配下的意气运动拳谱规定:(1)“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2)“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3)“心为令,气为旗”,“气以直养而无害”;(4)“全身意在神,不在气,在气则滞”。

从上列四项规定可以看出,太极拳是用意练意的拳,也是行气练气的拳。

但练拳时,要“以心行气”:心为发令者,气为奉令而行的“传旗”;一举一动均要用意不用力,先意动而后形动,这样才能做到“意到气到”,气到劲到,动作才能沉着,久练之后才能收敛入骨,达到“行气”最深入的功夫。

因此,可以说太极拳是一种意气运动。

“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和用意不用拙力,是太极拳的第一个特点。

练拳要领概括如下:(1)练拳时,意识要贯注在动作上,以意行气,不可只顾默想内气如何运行。

(2)练拳时动作要顺遂、沉着,劲运到终点时要表现出劲别来,这是使意气得到鼓荡的三个措施。

(3)紧紧掌握外显的神气鼓荡,以便做到不痴不呆,并反过来促进内在的意气运动。

(4)善于运用其它七个特点,以便配合着来提高意气运动。

第二特点身肢放长的弹性运动拳谱规定:(1)“需领顶劲,气沉丹田”;(2)“含胸拔背,沉肩坠肘”;(3)“松腰圆铛,开胯屈膝”;(4)“神聚气敛,身手放长”。

从上列四项规定可以看出,需领顶劲和气沉丹田是身躯放长,含胸拔背是以前胸作支柱把后背放长;沉肩坠肘是手臂放长;松腰圆铛和开胯屈膝,并使腿部得到圆活旋转,是腿部在这种特定的姿势下放长的结果。

所以太极拳的步法必须在圆铛松腰和开胯屈膝的姿势下用旋踝转腿来倒换虚实。

外表看,是腿的缠丝劲的表现,其实内部促进了腿的放长。

太极拳的八大特点

太极拳的八大特点

太极拳基本内容包括太极养⽣理论、太极拳拳术套路、太极拳器械套路、太极推⼿以及太极拳辅助训练法。

今天店铺给⼤家讲的是太极拳的⼋⼤特点,⼤家⼀起来看看吧。

1、⼼静体松。

⼼静体松是太极拳运动区别于其他体育项⽬的重要特点之⼀。

打太极拳要求思想集中,全神贯注于动作,做到“神聚、⼼静、意专、体松”。

“⼼静”是练太极拳的重要原则, “⼼静”要求要专⼼,在练拳时,思想要集中,意识不断地引导动作,并且灵活变换,使任何动作都有⼀定的指向,不能顾此失彼: “⼼静”要有耐⼼,不可焦躁或⼼猿意马,否则动作⽅向、姿势不正确,就难以把太极拳学好、练好。

“体松”是和⼼静同样重要的⼀个原则,是贯彻“⽤意不⽤⼒”的重要措施。

运动时,在⼼静的前提下⽤意引导肢体内外各个器官、关节和肌⾁的放松,逐步做到全⾝不该⽤⼒处毫不⽤⼒,内外各部分⽆⼀处不松,尽量使⾝体⾃然舒展⽽不僵硬。

按照规矩⽤劲,以意贯注于动作过程之中,按照动作的虚实变化适度地完成动作。

2、轻灵沉稳。

练太极拳要求在意识引导下动作轻灵、重⼼沉稳。

“轻灵”是保证全⾝内外充分放松的必要措施。

所谓“⼀举动,周⾝俱要轻灵",只有⽤⼒越少越好的轻的练法,动作才能越练越灵活.不轻就不能松,不松就不能灵活。

灵是轻的发展,在轻的基础上发展,⽅能达到“⼀⽻不能加"的⾼度敏感的灵。

“沉稳”是使上体端正舒适,保持下肢稳定,要求虚领、⽴⾝中正、⽓沉丹⽥、步似猫⾏。

进退转换,要分清虚实,步随⾝腰变化,需稳健、轻灵、沉着。

3、柔和缓慢。

“柔和”的前提是要放松,放松对解除疲劳、积蓄⼒量,以及提⾼耐⼒、速度、灵敏和技巧等,都有直接的关系。

练习时,要求始终放松,在⼼静⽤意的前提下,引导全⾝放松。

放松是⽤意的,是积极振作的,不是漫不经⼼、消极疲塌的。

练习时,要在放松的基础上使两臂动作保持弧形,使两臂运动⾛弧线。

“缓慢"也是太极拳的重要特点,它是⼀种平稳中正的缓慢,肌⾁和⾻节不是处在某⼀特定⾓度下收缩和旋转,⽽是⽤许多不同的⾓度完成⼀系列伸缩和旋转的静⼒性练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极拳的特点
(一)轻松柔和
太极拳的架式比较平稳舒展,动作要求不僵不拘,符合人体的生理习惯,没有忽起忽落的明显变化和激烈的跳跃动作。

所以,练习一两遍太极拳以后,会感到身上微微出汗,但不会出现气喘等现象,给人以轻松愉快的感觉。

由于太极拳具有这个特点,所以,不同年龄、性别和体质的人都可从事太极拳练习。

(二)连贯均匀
整套太极拳的动作,从“起势”到“收势”,不论动作的虚实变化和姿势的过渡转换,都是紧密衔接、前后连贯,看不出有什么明显停顿的地方。

整套动作演练起来,速度均匀,前后连贯,好像行云流水,连绵不断。

(三)圆活自然
太极拳的动作不同于其他拳术,它要求上肢动作处处带有弧形,避免直来直往。

通过弧形活动进行锻炼,使动作圆活自然,体现出刚柔相济的特点,使身体各部分得到均匀的发展。

(四)协调完整
太极拳不论是整个套路,还是单个动作的姿势,都要求上下相随,内(意念、呼吸)外(躯干、四肢动作)一体,身体各部分之间要密切配合。

在练习过程中,要以腰为轴,上肢和下肢动作都由躯干来带动,并且互相呼应,切忌上下脱节或此动彼不动、呆滞等现象。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