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运动特点及其分类

合集下载

当今五大家太极拳的套路特色

当今五大家太极拳的套路特色

当今五大家太极拳的套路特色1.陈氏太极拳陈氏太极拳开创于明末清初的有名拳师陈王廷。

陈王廷是河南温县陈家沟人。

从陈王廷起,陈氏世代传习太极拳,一直对原有的拳套进行改编加工,逐渐构成近代所传播的一、二路拳套。

这两套拳式动作连贯、速度不同、强度不一,身法、活动量跟难度不同,但都合乎刚柔相济的准则。

第一路拳动作由简到繁,以掤捋挤按四正劲的应用为主,以采挒肘靠四隅手的运用为辅;使劲方式以缠丝劲为主,发劲为辅;动作力求和婉,以化劲为基础,用柔迎刚和化刚,在形状上拥有缓、柔、稳的特色。

做动作时,以身法引导伎俩,要求到达动分、静合不断变更的后果。

运动量能够本人调节,因此较适合于身体较好的人训练,也适合于体弱者锤炼身体。

第二路也称炮锤,动作庞杂,请求快速、紧凑、刚多柔少;用劲以采挒肘靠为主,以掤捋挤按为辅;动作力求坚刚、敏捷、富有弹性。

套路中的跳跃、腾移动动作,具备快、刚、跃的特点。

在运动时旋腰转脊,旋腕转膀和旋踝转膝,形成一动全动、贯穿整体的一系列螺旋动作,从而收到开与放、合与收和开中寓合、合中寓开的同一功能,很适合青丁壮人训练。

2.杨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是由河北永年人杨露禅及其子杨健侯1839~1917年、其孙杨澄甫1883~1936年等人在陈氏老架太极拳的基础上发展创编的。

杨式太极拳拳架舒展简捷,构造谨严,身法中正,动作温柔、轻灵冷静兼而有之;练法上由松入柔、刚柔相济,造成奇特的作风。

因为杨式太极拳姿势开展,平正朴素,练法简易,因此轻易被人们接收,开展得最为广泛,是加强体质、疗病保健的手腕之一,是目前在我国和国际上推行最快、最遍及的一项技击运动。

3.吴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是从杨式太极拳所传的拳式基础上发展翻新的。

杨式太极拳本来有大小架之分,吴式太极拳是在杨式小架拳式基本上订正的。

吴式太极拳始于满族人全佑1834~1942年,后经其子吴鉴泉从汉姓吴,1870~1942年加工改良形成的一个流派。

吴鉴泉演拳,安分守己,松静天然,独具静态之妙。

太极拳分类及运动特点

太极拳分类及运动特点

太极拳分类及运动特点专业:[电子商务]学生姓名:[范晨菲]指导教师:[杨亚丹]学号:10254006太极拳的流派武当太极拳武当太极拳是祖师张三丰经过整理内家拳法时所创的,经过武当弟子传到陈氏、杨氏等人中经改良便成了陈氏、杨氏的新型太极拳。

武当太极拳讲究“拳打卧牛之地”,基本上两米方圆足以施展,其中除螺旋缠丝外,另有九宫、八卦的内容。

武当太极拳的要决就是:拳随心境,舒展绵长,恢宏大气,容万物于心。

武当太极拳以柔克刚、以静制动,后发先至,能四两拨千斤。

不但是强身健体还可以防身自卫,武当太极拳结合有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还虚合道的道教气功功法,开人智慧、发人体能,使人延年益寿、长生久世,是一种集武术与养生一体,上乘的拳法。

南国太极拳吴式太极南国门(南国太极拳)是以杨少侯吴鉴泉太极为主体,由吴图南创编的《科学化国术太极拳》发展而来,是吴式太极在南方流传的主要讲求功力和外形优美的一个太极拳支系。

赵堡太极拳赵堡太极拳形成于河南温县赵堡镇,它的起源有两种说法。

一种相传是由武当太极拳创始人张三丰所创,由武当太极拳外传,祖师王宗岳传蒋法。

蒋法又传邢喜怀,传张楚臣,传陈敬伯,传张宗禹,传张彦,传陈清萍,传张敬芝,传陈英明,传王庆升,等历代传人经数百年的辨理、习技传下来的赵堡太极拳。

另一种说法是陈式太极拳新架的一种套路,是由陈有本的弟子陈青萍创编的,特点是小巧紧凑,动作缓慢,练会后逐渐加圈,以至极为复杂。

因为是在河南温县赵堡镇首先传开的,故人们称为“赵堡架”。

赵堡太极拳无论拳架或理论、著作都是有师傅口传和身教。

赵堡太极拳架轻灵圆活,动作舒展大方,演练时,步活圈圆,环环相扣,无明显发力动作,套路贯穿,有柔有刚,在掌握套路后,即逐步化圆为圈、由简到繁,提高技巧、难度。

赵堡太极拳,在走技方面擅长拿、跌、掷、打、靠诸艺,又有各种擒拿与反擒拿动作,融于套路中,使其技击特点甚为突出。

八卦太极拳该拳架在编排上吸收了八卦的理论与形式,使外象具体量化:如按太极分两仪,故拳为二节;两仪生四象,故拳架分四段;在拳架的运动路线上,严格布阵,故拳为八路,而成外象之八方五位之图。

太极拳分为哪几个流派

太极拳分为哪几个流派

太极拳分为哪几个流派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武术的瑰宝,经过长期的发展和传承,形成了多个流派。

以下为您详细介绍太极拳常见的几个流派。

首先是陈式太极拳。

陈式太极拳由陈王廷所创,是太极拳流派中历史较为悠久的一支。

其动作刚柔相济,发力迅猛,有明显的快慢相间和震脚跳跃等动作特点。

陈式太极拳的招式复杂多变,注重缠丝劲的运用,强调以腰为轴,带动周身关节节节贯穿,螺旋缠绕。

通过这种独特的劲道和身法,使练习者能够在攻防中发挥出强大的力量。

杨式太极拳是流传最为广泛的流派之一。

由杨露禅及其子孙在陈式太极拳的基础上改编而成。

杨式太极拳的动作舒展大方,姿势优美,速度相对均匀,架势高低适中,比较适合大众练习。

其特点是动作简洁流畅,注重身法的中正安舒,强调虚实分明,以柔克刚。

在练习过程中,要求身体放松,动作连贯,呼吸自然,给人一种行云流水般的感觉。

武式太极拳由武禹襄所创。

武式太极拳的特点是动作小巧紧凑,架势较低,身法严谨,步法灵活。

其注重内劲的蓄发和转换,强调以意行气,以气催形。

在招式上,武式太极拳的动作幅度相对较小,但内涵丰富,需要练习者用心体会其中的精妙之处。

孙式太极拳由孙禄堂所创。

孙式太极拳融合了形意拳、八卦掌和太极拳的精髓,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格。

其特点是进退相随,动作灵活,开合有致,转换自如。

孙式太极拳强调动静合一,在练习中要求周身协调,一气呵成,体现出了较高的武术境界。

和式太极拳由和兆元所创。

和式太极拳以中正松柔、圆活自然为特点,强调顺遂自然,阴阳平衡。

其动作较为柔顺,注重身体的协调配合和气息的调节。

除了以上几个主要流派外,还有吴式太极拳等其他流派。

吴式太极拳以柔化著称,动作轻松自然,连绵不断。

各个流派的太极拳虽然在风格特点、动作招式等方面存在差异,但它们都遵循着太极拳的基本原理和精髓,即阴阳相生、动静结合、以柔克刚、以意导气。

无论是哪个流派的太极拳,其核心价值都在于强身健体、修身养性和传承中华文化。

练习太极拳不仅能够增强身体素质,提高身体的协调性和柔韧性,还能够培养人的耐心、毅力和专注力。

太极拳漫谈(2)太极拳主要流派和风格特点

太极拳漫谈(2)太极拳主要流派和风格特点

太极拳漫谈(2)太极拳主要流派和风格特点二、太极拳主要流派和风格特点(1)太极拳主要流派目前,太极拳主要有陈式太极拳、赵堡太极拳、杨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

其中陈式太极拳和赵堡太极拳相对比较古老一些。

各流派之间的传承关系如下图所示:●(2)太极拳各流派的风格特点●陈式太极拳的风格特点缠绕折叠,松活弹抖,快慢相间,蓄发互变。

(动作有折叠,蓄劲,突然以弹抖的形式发劲)【资料链接】:《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视频(陈正雷先生演练):https:///i6803289934057701901/《陈式太极拳老架二路》视频(陈正雷先生演练):https:///i6803595717068718604/●杨式太极拳的风格特点舒展中正,柔中寓刚,圆活饱满,沉稳浑厚。

《杨式太极拳94式》视频(杨澄甫宗师四子杨振国先生演练):https:///i6804050007117791756/《杨式太极拳103式》视频(杨澄甫宗师三子杨振铎口令,杨振铎长孙杨军演练):https:///i6804341885205742092/●孙式太极拳的风格特点开合相接,转换灵活,进跟退撤,身到意合。

(开合手;进半步,跟半步;退半步,撤半步)【资料链接】:《孙式太极拳》视频(孙禄堂宗师之孙孙宝亨先生演练):https:///i6804748067351298574/《孙式太极拳》视频(孙禄堂宗师之女孙剑云宗师传授,张振华先生演练):https:///i6805123906110751236/●吴式太极拳的风格特点轻净柔化,紧凑舒伸,川字步型,斜中寓正(两脚开立平行,身体倾斜,与后腿退成一直线)【资料链接】:《吴式太极拳》视频(李秉慈先生传授、景德敏老师演练):https:///i6805461148532474376/《吴式太极拳“快拳”》视频(吴鉴泉宗师之婿马岳梁先生演练):https:///i6806117436375433740/●武式太极拳的风格特点内实外正,严谨紧凑,两手各半,手不过足。

简述太极拳五大流派

简述太极拳五大流派

简述太极拳五大流派
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中的一种,发展至今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

太极拳不仅是一种武术技术,更是一种健身保健的运动方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太极拳演变成了很多流派,下面将介绍五大流派:
1、陈式太极拳
陈式太极拳是太极拳流派中最古老的一种,它的传承可以追溯到清朝时期。

陈式太极拳强调慢、缓、柔、圆、粘、黏、按、顶等技法,动作缓慢,却蓄势待发。

其特点是紧凑、刚柔相济、动静结合,以及腰腿发力。

2、杨式太极拳
杨式太极拳是太极拳流派中最广泛流传的一种,它始于清朝末年,由杨露禅创立。

杨式太极拳注重“以慢为快”,以圆为主,既有刚又有柔,动作流畅、舒展,以及气势恢宏,动静相成。

3、孙式太极拳
孙式太极拳是太极拳流派中较为年轻的一种,它的创始人是孙福全。

孙式太极拳强调“一气贯通”,注重腰部的动作,手法简洁、明快,动作轻盈、灵活,讲究身法,以及身、手、眼、步、气的统一。

4、吴式太极拳
吴式太极拳是太极拳流派中较为新的一种,由吴鉴泉所创。

吴式太极拳强调“以柔克刚”,手法圆润、柔和,动作缓慢、流畅,注重腰部和呼吸的配合。

吴式太极拳注重内功修炼,以养生保健为主。

5、武式太极拳
武式太极拳是太极拳流派中比较特别的一种,它是在陈式太极拳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注重实战。

武式太极拳的动作简洁、直截了当,强调内外兼修,以及攻守相兼的技法。

总之,太极拳的各种流派各具特色,但都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通过太极拳的锻炼,可以提高身体素质,增强体质,保持身心健康。

太极拳的运动特点与分类

太极拳的运动特点与分类

太极拳的特点与分类2012年3月21日【摘要】太极拳在技击上别具一格,特点鲜明。

它要求以静制动,以柔克刚,避实就虚,借力发力,主张一切从客观出发,随人则活,由己则滞。

为此,太极拳特别讲究“听劲”,即要准确地感觉判断对方来势,以作出反应。

当对方未发动前,自己不要冒进,可先以招法诱发对方,试其虚实,术语称为“引手”。

一旦对方发动,自己要迅速抢在前面,“彼未动,己先动”,“后发先至”,将对手引进,使其失重落空,或者分散转移对方力量,乘虚而入,全力还击。

太极拳的这种技击原则,体现在推手训练太极拳和套路动作要领中,不仅可以训练人的反应能力、力量和速度等身体素质,而且在攻防格斗训练中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特点、分类【正文】①,太极拳的特点解析, 太极拳以“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等为基本方法。

在运动中,要求静心用意,以意识引导动作,动作与呼吸紧密配合,呼吸要平稳,深匀自然,动作要中正安舒,柔和缓慢,身体保持舒松自然,不偏不倚,动作绵绵不断,轻柔自然,动作弧形,圆活不滞,同时以腰为轴,上下相随,周身组成一个整体。

动作连贯协调,虚实分明。

动作之间衔接和顺,处处分清虚实,重心保持稳定。

轻灵沉着,刚柔相济。

动作不浮不僵,外柔内刚,发劲完整。

总结起来说,主要由以下几大特点:第一特点:“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和用意不用拙力,是太极拳的第一特点。

第二特点:弹性运动,就是身肢放长,也可以说因放长而生弹性的结果。

绵软的弹性是促进身肢鼓荡的因素。

第三特点:螺旋运动,可增强运作的起伏动荡性。

顺逆螺旋运动的旋腕转膀、旋踝转腿和旋腰转脊,以做到螺旋连贯如一的太极贯注于所有运作中。

第四特点:调整虚实;是意气灵换、使人产生圆活如珠感觉之本,也就是鼓荡的动力根源。

上随下和下随上虚实变换;能使神气与身法活泼无滞,神气鼓荡也由此而生。

第五特点:(节节贯串)和第六特点(一气呵成),实质上一个特点的两个阶段:前者是指一个拳式内要求全身主要关节形成一条龙似地贯串起来,使一节一节地依次通过;后者是在练全趟架子时要拳架式式相连不断地一气呵成,以扩大运动量,达到节节鼓荡的具体要求。

太极拳主要动作规格和风格特点

太极拳主要动作规格和风格特点

太极拳主要动作规格和风格特点太极拳主要动作规格和风格特点一、主要手型(一)拳五指卷屈,拇指压于食指、中指第二指节上。

握拳不可太紧,拳面要平。

(二)掌42式、杨式、孙式、吴式:五指自然舒展,掌心微含,虎口呈弧形。

陈式:大拇指根合向小指,指尖后仰,其余四指依次向手背方向舒展错开。

(三)勾42式、杨式:五指第一指节自然捏拢、屈腕。

吴式:拇指、食指和中指尖自然捏拢,微屈腕;无名指和小指屈向掌心。

陈式:五指指尖自然捏拢。

二、主要手法(一)拳法1.冲拳①冲拳:杨式、孙式、吴式、42式:幸自腰立拳向前打出,高不过肩,低不过胸,力达拳面。

陈式:拳经胸前内旋弹抖打出,拳心朝下,力达拳面。

②反冲拳:杨式、吴式、42式:臂内旋拳眼朝斜下,经耳旁向斜前方打出,高与头平。

2.栽拳杨式、陈式、孙式、42式:拳自耳旁向前下方打出,拳面斜朝下,拳心朝内,高与膝平,臂自然伸直,力达拳面。

3.搬拳杨式、42式:屈臂俯拳,自异侧面上,以肘关节为轴前臂翻至体前或体侧,手臂呈弧形。

孙式:前臂翻转握拳平屈于体前,拳心朝下,拳眼朝内。

4.撇拳杨式、吴式、42式:一手握拳屈臂,拳心朝下,自异侧向前上方翻臂撇打,拳心朝上,臂呈弧形。

5.贯拳杨式、吴式、42式:两拳自下经两侧,臂内旋向前圈贯与耳同高,拳眼斜朝下,两臂呈弧形。

单贯拳同此要求,拳略高于头。

6.砸拳陈式:臂呈弧形,拳自上向下砸;拳心朝上,力达拳背。

7.侧崩拳陈式:臂呈弧形,拳自内向外斜下弧形弹抖打出,拳眼向内,力达拳轮。

8.双拳横抖陈式:两拳向左(或右),左(右)手臂外旋,右(左)手臂内旋,向左(右)横抖打出;左(右)拳心朝上,右(左)拳心斜朝下,力达拳眼。

9.双分横抖陈式:两臂外翻,双拳由左右向下弹抖打出,拳心朝上,力达拳背。

10.握拳孙式:两拳的拳心朝下或朝上,自腰部向前撞击,力达拳面。

(二)掌法1.推掌①单推拿:杨式、孙式、42式:掌须经耳旁臂内旋向前立掌推出,掌指高不过眼,力达掌根。

太极拳的运动特点和原理

太极拳的运动特点和原理

太极拳的运动特点和原理太极拳是中国传统的武术之一,它以柔和的动作和慢速的节奏著称。

太极拳练习的运动特点和原理有很多,下面我将详细介绍。

太极拳的运动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 柔和缓慢:太极拳强调柔和、柔韧的动作。

动作缓慢,由于动作的变化没有明显的尖锐或爆炸性,所以练习者在练习过程中不易受伤。

2. 螺旋连贯:太极拳注重身体各部分的协调运动,形成一种螺旋的连贯动态。

整个拳路螺旋延续,以腰部为轴心,上下臂、左右手相互配合,形成连贯的动态力链。

3. 松紧合一:太极拳要求身体整体放松,但同时也要求肌肉有一定的紧张力,即所谓的松紧合一。

通过调节身体的松紧度,练习者可以有效地运用力量,并且保持身体的平衡。

4. 内外相合:太极拳讲究内外相合,即内在的力和外在的形式相互配合。

内在的力量通过精神意念和呼吸的调控,通过松紧合一的身体状态得以表现出来。

外在的形式则表现为动作的柔和流畅和整体的协调性。

5. 动静结合:太极拳既有平和缓慢的慢功夫,又有快速连续的快功夫。

太极拳强调动与静的结合,通过在运动中保持内心的平静和专注,使身体和心灵得到平衡。

太极拳的运动原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阴阳变化:太极拳的核心思想是阴阳观念,即事物通过阴阳的相互转化变化而存在。

太极拳通过阴阳变化的原理来调节身体的平衡,使身体的力量得到充分的发挥。

2. 以意领气:太极拳讲究以意领气,即通过精神意识的调控来引导呼吸和气的运行。

意识的集中和呼吸的调控可以使身体的内气得到积聚和发散,进而增强身体的健康和力量。

3. 松散放松:太极拳的基本要求是松散放松,即在练习过程中保持身体的松弛和放松状态。

松弛的身体可以减少外界对身体的阻力,使身体的力量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4. 腰为主宰:太极拳注重腰部的运动,认为腰是全身力量的发源地和统一点。

腰部的运动可以带动上下肢的协调运动,形成连贯的力量链。

5. 动静相间:太极拳强调运动和静止的相互转化。

通过在运动中保持内心的平静和专注,可以增强身体的灵敏性和协调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极拳运动特点及其分类
摘要:
太极拳是我国一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自明末清初开始得到逐步发展,历经1200多年的岁月历程,现已发展成为正式的体育运动项目。

它综合了古今多家拳法的特点,结合古代的导引和吐纳之术,运用阴阳学说的哲学原理创编而成。

太极拳是一种柔和、缓慢、轻灵的拳术,它以倗、捋、挤、按、采、肘、靠、腿、顾、盼等定为基本13势。

动作轻柔圆活,处处带有弧形,运动绵绵不断,势势相承。

太极拳具有中正安舒、轻灵圆活、式式相承、连绵不断、刚中有柔、柔中有刚等的运动特点。

太极拳的运动特点与它的健身功能是紧密相关的,经过长期的实践,发现太极拳不仅是一项重要的健身运动项目,还是一项很好的预防疾病的途径。

经常练习太极拳除可以增强体质外,还对人们的神经、呼吸、运动、消化等多方面系统功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太极拳的基本运动特点
(一)对身体各部位姿势的要求
①头部:练拳时,头正颈直,百会轻轻上提,又称“虚领顶劲”。

头随身体的转动而转动,眼随身体的变化而变化,要上下连贯协调一致。

面部表情自然端正,平静从容,下颌向里收回,口自然闭合,舌上卷添住上鄂,同时,排除杂念,集中注意力,然后开始练拳。

举例:野马分鬃时的眼神、动作攻防格斗含意眼神:起势——前方——右手——左手——定势——左手,视线有张有弛,合理调节。

头部动作与身体协调,不能前伸,否则就回挨打。

如果动作松弛,就破坏了太极拳的结构,失去攻的意义。

②躯干部:胸背部腰脊部臀部胸背部:含胸拔背含胸,是指胸部不能外挺,要保持舒松自然状态,拔背是指背部舒展开阔,不能理解为缩胸驼背,含胸拔背的关键在于自然舒展。

一般要求:深呼气。

③腰脊部:松腰正背腰是上下体转动的关键,对全身的变化,重心的稳定,使劲达到肢体各部位起着主要作用。

松腰,是指腰肌松活不可紧张,正背要求脊柱中正伸展。

见图举例:海底针下势绷、捋、挤、按等
④臀部:缩髋敛臀太极拳大多保持屈腿半蹲姿态,要求髋关节向内收缩,臀部向内收敛,从而保持身体端正。

⑤肩臂部:沉肩、坠肘、坐腕肩关节要保持松沉,不可耸、前扣、后张,肘关节要保持自然弯曲,并含有轻微垂坠的姿态,屈臂时保持弧形,掖下保持一定空隙,使动作圆活自然,出掌要坐腕,不要用拙力,手指要舒展。

举例:云手主要是防守动作,对方连续进攻时我用手拨开对方的进攻,也可直接插入对方胸前作横击掌进攻。

⑥腿部:屈腿落胯、活膝扣足在练太极拳的过程中,进退的变换、发劲的根源、
周身的稳定,主要在于腿部,为了保持姿势中正平衡和动作质量,必须做到屈膝落胯,膝关节松活有力才能保证两腿屈伸自由。

扣足是指脚要踏实,防止脚外掀或拔跟。

(二)运动过程中的要求
①心静意导、呼吸自然各式太极拳皆要求思想专一、心理安静,用意念引导动作,好象书法、绘画要求意在笔先,胸有成竹一样,打太极拳也要求先在心,后在身,以意导静,行意合一。

太极拳家把精神锻炼和肢体锻炼看作同样重要。

在未动之前,就先要端正姿势、呼吸自然、心静气和、情绪安宁、排除杂念、集中注意力,一切安排就绪,自觉全身放松,心静气和,然后开始动作,在动作过程中,不断用意来指导每一动作。

例如:两手按出,首先要有向前推按的想象,意欲沉气,就要把气沉到腹腔深处的想象,意不停,动作也随之不停。

打拳时,不要因为运动而引起急促呼吸,要求呼吸自然,初学者更要保持自然呼吸,动作熟练后可根据个人体会,按照起吸落呼、开吸合呼的原理,使呼吸与动作自然配合。

②中正安舒、松柔连贯太极拳要求力身中正安稳,姿势松展圆满,身体肌肉、关节不可紧张僵硬,一般来讲,动作没有忽起忽落的明显变化和激烈的跳跃动作。

动作如行云流水,悠缓流畅,连绵不断,常常是前一个动作的结束就是后一个动作的开始,没有任何停顿。

动作圆活、周身协调太极拳动作大多走弧形成螺旋形,转折圆润和顺,衔接自然,头、眼、手、脚、躯干要互相配合,整个身体要和谐地组成一个整体,不可顾此失彼,上下脱节,各行其是。

③轻灵沉着、刚柔相济太极拳动作“迈步如猫行,运劲似抽丝”,柔而不软,刚而不硬,富于韧性、弹性。

即使发力动作,也要做到刚中有柔,充满弹性。

太极拳古典拳论说:“处示安逸,内固精神,刚柔相济,方为懂劲。

”也有人形容太极拳动作如棉中裹铁,在轻灵柔缓中表现出从容、镇定、一触即发之势。

二、太极拳的流派
太极拳可分为:武当、陈氏、杨氏、吴氏、武氏、孙氏、赵堡及太极五锤等,所有太极拳都是以武当太极十三式为基础发展出来的,陈氏是武当太极与炮锤的结合缠丝发炮;杨氏基本保持武当太极的风貌,中规中矩,也称大架太极;吴氏由杨氏而来,主柔化;武氏由赵堡而来,也称开合太极,孙氏由武氏而来,结合形意拳和八卦掌,也称活步太极;赵堡介于武当与陈氏之间;太极五锤是将杨氏太极拳的五种锤法提出,编撰的一套拳法。

现主要叙述陈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等五大派系,誉称为“五式太极拳”。

(一)陈式太极拳
陈式太极拳由著名拳师陈王廷创始于明末清初,所创老架路五套,陈式世代传习、演化,又增新架路二套。

经过精心编排,动作速度和强度、身法劲道也有所不同。

第一路动作简单,柔多刚少,以“棚捋挤按”四正劲的运用为主,以“采挒肘靠”四隅手的运用为辅。

柔中寓刚,行气运动,以缠丝劲的锻炼为主,发劲为辅。

全身内外,动分静和,一动全动,体现柔缠中显柔、缓、稳的特色;第二路(炮捶)动作复杂,急速紧凑,刚多柔少,用劲以“采挒肘靠”为主,以“棚捋挤按”为辅;以刚发劲为主,窜蹦跳跃,腾挪闪展,震足发劲。

刚中寓柔,体现柔缠中显刚、快、脆的特点。

陈式太极拳的锻炼原则和练法还要求:意、气、身三者密切配合,以意行气,源动腰脊,旋腰转脊,节节贯穿。

在推手中以缠绕粘随为主,“纵放曲伸人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在粘贴缠绕过程中,运用:“棚、捋、挤、按”等法则,借力制动,舍己从人,听劲懂劲,发劲制敌。

(二)杨式太极拳
由河北永年人杨露禅从学于河南温县陈家沟陈长兴,与其子杨健侯、其孙杨澄甫等人在陈式老架太极拳的基础上,创编发展了“杨式太极拳”。

其拳路逐渐删改了陈式老架中原有的纵跳、震足、发劲等动作,由杨健侯修订为中架子,又经杨澄甫一再修订逐渐定为杨式大架子,即现在广为流行的杨式太极拳。

杨式太极拳拳架舒展简洁,结构严谨,身法中正,动作和顺,刚柔内含,轻松自然,轻灵沉着兼而有之。

姿势开展,平正朴实,练法简易,由松入柔,积柔成刚,刚柔相济。

正如杨澄甫所说:“太极拳是柔中寓刚,棉里藏针的艺术”。

架势有高、中、低之分。

(三)武式太极拳
清末河北永年人武禹襄在杨露禅从陈家沟返乡后,深爱其术,从学杨于陈式老架太极拳,后又从陈清平学赵堡架,经过修改,创造了“武式太极拳”。

武式太极拳既不同于陈式老架和新架,亦不同于杨式大架和小架,学而化之,自成一派。

其动作简洁紧凑,架势虽小而不局促,动作舒缓平稳,出手不超过足尖,收时不紧贴于身,左右手各管半个身体,不相逾越。

胸部、腹部的进退旋转始终保持中正。

步法严格,分清虚实,小巧灵活,迈步时足尖先着地,然后再足跟着地徐徐放下全足踏平。

弓步前腿膝盖不得超过足尖,后腿不挺直高拔。

拳势讲究起、承、开、合,动作连贯顺遂,用内功的虚实转换和“内气潜转”来支配外形,以“神宜内敛”,“先在心,后在身”,“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意动身随,意动气随,意到气到,意到力到,意力不分”,达到意、气、形三者合一。

(四)吴式太极拳
吴式太极拳以柔化著称,动作轻松自然,连续不断,循规蹈矩,松静自然,独具静态之妙。

拳架虽然小巧,但具有大架功底,又开展而紧凑,在紧凑中自具舒展,不显拘束。

推手时,端正严密,细腻熨贴,守静而不妄动,以善化见长。

(五)孙式太极拳
河北完县人孙禄堂,自幼酷爱武术,从师李魁垣学形意拳,继而学于李之师郭云深,又从师程廷华学八卦掌。

经多年研练,功夫深厚。

后有从师郝为真学太极拳,参合八卦、形意、太极三家拳术的精义,融合一体而创“孙式太极拳”。

孙式太极拳的特点是:进退相随,迈步必跟,退步必撤。

动作舒展园活,敏捷自然,练时双足虚实分明,全趟练起如行云流水,绵绵不断。

每转身时以“开”、“合”相接,所以又称“开合活步太极拳”。

附注
新派太极是中国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以杨式风格为主,并吸收了陈、吴、武、孙多家太极的特点,自1957年以来先后创编的多套新编太极套路。

国家套路主要有:八式、十六式、二十四式、三十二式、四十二式、四十八式、八十八式太极拳。

多年来﹐简化太极拳已盛行于国内外,深受人们喜爱。

《简化太极拳》的挂图和书籍出版了数百万册(张)。

可以看出简易太极拳对太极拳的传播和普及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