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发性脊柱侧凸有限元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Lenke5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手术矫形的有限元研究

Lenke5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手术矫形的有限元研究

Lenke5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手术矫形的有限元研究张宏其;王永福;唐明星;葛磊;郭超峰;刘少华;王昱翔;邓盎【期刊名称】《脊柱外科杂志》【年(卷),期】2011(9)2【摘要】目的通过建立有限元模型探讨Lenke 5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的最佳手术方案.方法建立Lenke 5型AIS 的有限元模型,模拟4种不同方案的90°去旋转和压缩序贯矫形,比较矫形效果及矫形后脊椎的应力水平.结果 4种方案有限元模型模拟矫形后的腰椎侧凸Cobb角分别为22°、23°、26°和26°.矢状面曲度得到维持,但前路短节段融合的脊椎应力水平较高.在远端融合止于下端椎时前路单棒与后路全节段椎弓根钉固定的顶椎旋转矫正角度分别为41.68°和37.79°.结论模型成功模拟了4种方案的90°去旋转和压缩矫形.对柔韧性较差的Lenke 5型AIS,在远端融合止于下端椎时,全椎弓根螺钉固定可取得满意的矫正效果.%Objective To seek the best surgical protocol of Lenke 5 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 (AIS) through finite element simulation.Methods Four surgical strategy with the model of AIS were designed and simulated.All the main steps including derotation and compression of each strategy were simulated.The stress variation of the spine and corrective effect wore compared among the protocols of different surgical approach and fusion level.Results Coronary lumbar deformity was corrected to 22°,23° ,26°and 26°for the 4 surgical protocols used in the simulation, respectively.Physiological sagittal plane configuration was maintained, but higher stress in the anterior shortfusion.A similar apical rotational correction was recorded between anterior single-rod corrction(41.68°) and posterior whole segment pedicle screw fixat ion (37.79° )when fused to the inferior extremity vertebra.Conclusion The model simulate correction procedures including 90°derotation and compression suecessfully.For Lenke 5 ALS, when fuse to the inferior extrenmity vertebra, whole segment pedicle screw fixation can achieve satisfactory corection effect.【总页数】5页(P112-116)【作者】张宏其;王永福;唐明星;葛磊;郭超峰;刘少华;王昱翔;邓盎【作者单位】410008,湖南,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脊柱外科,湘雅脊柱外科中心;410008,湖南,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脊柱外科,湘雅脊柱外科中心;410008,湖南,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脊柱外科,湘雅脊柱外科中心;410008,湖南,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脊柱外科,湘雅脊柱外科中心;410008,湖南,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脊柱外科,湘雅脊柱外科中心;410008,湖南,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脊柱外科,湘雅脊柱外科中心;410008,湖南,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脊柱外科,湘雅脊柱外科中心;410008,湖南,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脊柱外科,湘雅脊柱外科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2.3【相关文献】1.PUMCⅡd1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后路三维矫形手术有限元研究 [J], 黄盛佳;霍洪军;杨学军;肖宇龙;邢文华;赵岩;祝勇;辛大齐;黄世清2.不同材料矫形棒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矢状面重建中作用的有限元研究 [J],范建平;赵检;陈自强;李明3.单平面椎弓根螺钉矫正Lenke5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顶椎旋转 [J], 马君;李振环;戴杰;林涛;周许辉4.三维数字个性化手术设计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矫形手术中的应用 [J], 付裕; 张云凤; 苏宝科; 赵岩; 辛大奇; 王海燕; 许阳阳; 张聪; 王一丹; 王星; 高尚; 恩和; 蔡永强; 王建忠; 王志强; 高明杰; 李志军; 马界荣; 李筱贺5.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Lenke5型胸腰段后路矫形后钛棒有限元分析 [J], 王永清;苏宝科;王威;卢成美;刘占全;李志军;王方;李筱贺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候选基因研究进展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候选基因研究进展
骼肌肉、 生长发育 、 神经系统 、 内分泌系统异
常等 原 因。近年 来 , 遗 传学 方 面 的 候选 基 因研 究 取
得一 些进 展 , 本 文对 此方 面研 究 进展做 一综述 。
由于老鼠和人类之间存在同线性 , 即部分基因序 列相对保守或全部保守 , 通过对有脊柱畸形 的老鼠研
至下游 2 k b区域的确定的 7 个位点 , 其中位于 5 ’ 侧
翼位点 r s l 1 4 9 0 4 8具有 等位 基 因多态 性 , 较正 常 组有 更 高发病 风 险 , 对照结果在统计 学上有意义 , 证 实 的易感 基 因 。韩 国学 者 研 究 报道 应 用 选 自 H a p —
作用 。
分析得到结果其 中 1 0 3 b p片段传递率达到 6 3 %, 证
实3 ’ 非转 录 区域 短 串联 重 复 序列 1 0 3 b p多 态 性 与 A I S发病相关 联 。中国学 者通 过病 例对 照研 究 报 道, 选 取标记 的 S N P位于 T N- 1基 因组 自上游 5 k b
究, M AT N- 1基因 而 成 为候 选 基 因。人  ̄M AT N- I基
A I S患 者家 族 发病 明 显 多 于 一般 的人 群 , 表 明 达到 2 8 %, 亲缘 关 系越远 发病 风 险越 低 J 。有 学者
因位于染色 体 l p 3 5 , 于 软骨 中表达。其 所表 达 的
首先提 出 A I S为常染色体 显性遗传模 式_ 2 』 , 由于
A I S发病 女性 多 于 男 性 , 进 而 应 用 全基 因组 扫 描 和
连锁分析研究 x连锁遗传 , 认为 x染色体存在 A I S 易感位点 。单基因遗传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 , 但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病因研究与进展(一)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病因研究与进展(一)
. 病 为 性 染 色 A S的 原 田 是 一 个 有 意 义 的 研 究 方 向 : 该 I 引起 侧 凸 的 发 生 及加 重是 同一 原 因还 是 体显性 遗传 亦 有 可 能:对 群 体 研 究 发 因为遗传 因素在
定的环 境 F, 在小 儿
谖 AI 可 不同原因, 也不清楚 为什幺 一些患 儿 侧 现 , 病 的 表 型 特 征 . S可 能 是 常 染 色 的 生 匠发 育 中 , 能 出现 某 种 蛋 自质 的
提 弓起 凸会 加 重 , 另 一 些 患 儿 删 凸 不 加 重 。 体显性遗传或性 染色 体遗传模 式 , 示 表 达 强 度 不 同 , 1 脊 柱 生 长 发 育 不 平 而 各 出现 脊柱 侧 凸 。 当然 。 证 这 一 学 说 论 笔者 试图 阐述 :1可能 与删 凸发生有关 A 为 单基 因异 常。家系调 查 中 . 代 衡 , () 的学说 ; 2 可 能 与侧 凸加 重有 关 的学 有 遗 传 支持 这一 观点 :至 于 性 染 色 体 显 还 需 大 量 的 工 作 () 理 说 当然 . 时 很 难 分 开 一 种 假 说 只 与 性遗 传 . 论 上讲 男 性病者 严重 程度 应 有 而 I 不 2 生长 发育学说 侧 凸 的发 生 有 关 , 另 一 种 假 说 只 与 侧 该高过女性 . A S不具有这种 特点 , 而
g tt n aoaa s ) l C/ v [ 1 。在 对 78 对同卵 双 生 中 , 2 有 7对 ( 3 同时 发 链 分析(eei ikg n 】 的关键 : 对照 组 身 高 之 间 差 距 不 大 J , 1 7 %) AI I ogk0 发 I 病 , 3 对 异 卵 双 生 中 只 有 l 对 窳 所周 知 . S定 义 为 冠 状 面 X 线 片 测 中 国 ^ 的 研 究 中 , en 现 A S患 而 6 1 0。 (6 同 时发病 。临床研究 表 明, 3 %) 同卵 得 脊柱侧 凸角大于 l。而且不 能确定 己 者的身高高于埘 照 组。总 之 生长发 育 严 是 与该病有 肯定 的关 系 首先 . 生长 发 育 双生同时发病 比异卵双生同时发病 高出 知 的病 因 。 所 , 格 掌 握 诊 断 标 准 , 其次 . 畸形加重 根 多 , 明基 因在 A S中有 肯定 作用 。 研究该病遗传的关键。如能增大研 究群 是该病 发生的 必要 条件 ; 说 I 将 即 些 学 者 对 其 遗 传 方 式 进 行 丁研 究 。 体的量 , 会对该 病遗传特 性 获得 更多 多 出 现 在患 儿 快 速 生 长 期 , 在 儿 童 陕

2023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探索、发展、创新

2023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探索、发展、创新

2023青少军特发性脊柱侧凸:探索、发展、创新脊柱侧凸是一种复杂的三维畸形,严重影响病人身体外观、心肺功能、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真诊疗是脊柱外科领域所面||备的重大挑战。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口(adolescent idiopat h ic scoliosis,AIS )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脊柱侧口类型,也是青少年常见的畸形类型,真相关研究已成为脊柱外科研究的焦点。

Lenke教授提出AIS分型是AIS研究的标志性事件,墓于Lenke分型,AIS的诊疗曰趋标准化。

随着术中导航技术、脊柱外科机器人、数字骨科及3D打印等新技术的应用,探索和发展新技术在AIS诊疗的应用也已成为脊柱外科研究的热点。

本期《骨科》杂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专题,汇集国内多个优秀青桂外科团队的研究成果,内容涉及AIS的手术治疗、围术期管理及并发症处理等多个方面,全方面展示了目前脊柱外科学界对AIS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和成果,以期能为脊柱外科医生的临床工作提供借鉴。

一、AIS融合节段的选择及平衡重建常见的AIS类型主要为以单胸弯为主弯的Lenke1型及以单腰弯或胸腰弯为主弯的Lenke5型。

真治疗原则是根据病人具体分型,恢复脊柱正常由度,尽可能保留脊柱运动功能,即在矫形主弯的同时,重建冠状面及矢状面平衡,恢复肩和青盆平衡,尽量保留脊柱活动度。

因此,AIS矫形手术融合节段的选择对于病人预后至关重要。

谨慎选择远端固定椎(lowestinstrumented vertebra,LIV)是避免矫形术后冠状面失平衡等并发症的关键,也是目前AIS相关研究的热点问题。

对于Lenke1A型A IS,阜期研究认为LIV选择髓骨中垂线(center sacral vertical line,CSVL )头端触及的最后一个椎体,即远端触及推(last touching ver-tebra,LTV)可显著降低术后冠状面失平衡的风险。

随着对选择性胸弯融合理论研究的深入,近年来多以CSVL头端平分的最后一个椎体,即远端实质触及推(last substantiall y touching vertebra,LSTV ) 作为LIV,以降低术后冠状面失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病因学研究进展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病因学研究进展

91 教授 , 硕士生导师 , 通讯作 者 , 要 色体 1p3存 在 异 常。吴 洁 等 在 研 在 人 类 基 因 库 中相 对 保 守 。研 究 基 因 突 主
I 可增 大群 体 的样 I 从事生物材料 、 创伤 、 节外科 、 关 脊 究雌激 素受体 基因多态性与 A S发病及 变在 A S发病 的作 用 ,

作者简介 : 张
鹏, , 男 硕士 生, 主要从 事脊柱
外科 、 四肢创伤研究 ; 刘 国辉 , , 士, 主任 医 师, 男 博 副 副
但 常 。K i e a 通 过大 样 本 ( 22个 个小 鼠突变 基因有 脊柱 侧 凸的表 型 , r t l s 共 0 未能确定基 因突变 的位 点 , 且这 些 基 因 家 族 118 ) 用 同样 的 方 法 也 发 现 染 9 人 利张鹏, 陈 源自 综 述 , 国辉 刘审校
ZHANG n CHEN n L U o h i Pe g, Do g, I Gu — u
关键词 : 脊柱侧凸/ 病因学 ; 青少年
Ke r s:c l ss e il g a o e c n y wo d s o i i/ t o y; d l s e t o o
维普资讯
临床 骨科 杂志
JunlfCii l r oad s 0 8F b 1 ( ) o ra o l c t pe i 20 e ;1 1 naO h c
・8 ・ 5


述 ・
青 少年 特发 性 脊柱 侧 凸病 因学研 究 进展
Adv nc s iIsu fe i l g do e c nti i a h c s o i ss a e I t dy O to o y ofa ls e d op t i c lo i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外科治疗进展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外科治疗进展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外科治疗进展【关键词】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1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概念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是青春前期或骨骼成熟前发生的脊柱侧凸,占整个脊柱侧凸的80%,形成带有弧度的脊柱畸形。

常伴有脊柱的旋转畸形和矢状面上生理弯度的变化,胸廓、肋骨、骨盆、下肢的长度、双侧肩胛高度也会随之变化,并常伴有骨质疏松,严重的病例(Cobbs角>80°)会影响到呼吸功能、心脏变位,甚至发生截瘫。

在生理和心理上给患者造成很大的负担。

早期通过云纹背影实验普查脊柱侧凸的发生率,根据对脊柱侧凸概念认识的不同:Cobbs角>10°侧凸发生率为15%~3%,Cobbs角>20°侧凸发生率为03%~05%,Cobbs角>30°侧凸发生率为02%~03%,并在随防过程中发现:Cobbs角>30°的脊柱侧凸有明显的加重倾向〔1〕。

虽然应用外固定支具能够限制部分轻症侧凸的继续发展,但大多数患者应用后的效果并不理想,而且外固定支具不能起到很好的矫形作用〔2〕。

2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分型对特发性脊柱侧凸进行合理的分类是确定治疗方法的前提。

最初根据侧凸的外观形态将脊柱侧凸分为双胸弯型、胸弯型、胸腰型、腰弯型、双主弯型、三弯型。

1983年,King等在冠状面上测量了特发性脊柱侧凸的范围和Cobbs角,对侧凸的活动度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将侧凸划分为5个类型,并提出不同类型脊柱侧凸融合固定标准。

这一分型成为Harrington系统和Luque系统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原则和术后效果评价的标准。

但以上方法主要在冠状面上对脊柱侧凸畸形进行评价,对矢状面和椎体旋转畸形的评价并不理想。

在脊柱三维矫正理念已经被确认,大量脊柱侧凸三维矫形器械和术式层出不穷的时期已经显得十分落后。

因此,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病理改变、分型的重新认识对于手术治疗原则和方法的改进尤为重要。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病因学研究进展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病因学研究进展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病因学研究进展朱泽章【摘要】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是脊柱侧凸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类型,目前病因尚不明确。

文中针对AIS的病因学研究现状,从遗传学因素、生长发育、激素/代谢障碍以及神经系统异常等方面进行综述。

%The etiology of 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 ( AIS) ,the most common form of scoliosis, is still unclear.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progress of etiology and related problems of AIS from the points of genetic factors, growing development, hormone metabolism and nervous dysfunction.【期刊名称】《医学研究生学报》【年(卷),期】2016(000)002【总页数】7页(P126-132)【关键词】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病因学;遗传学【作者】朱泽章【作者单位】210008 南京,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脊柱外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2.13AIS 的遗传模式至今存在争议,目前倾向于认为AIS 是复杂的多基因遗传病,可能存在多个基因的相互作用。

通过连锁分析和关联分析,目前已鉴定了多个AIS易感基因,包括NTF3、TIMP-2、IL17-RC、C17orf67和DOT1L等[6-9]。

然而在家系连锁分析中,由于遗传异质性,迄今为止不同的家系研究所得的结果缺乏一致性[10];且研究发现的连锁区域往往较大,通常包含数十甚至上百个基因,无法定位出具体的基因。

候选基因关联分析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往往建立在假说基础上,故未能得出确定性结果,而多个通过关联分析发现的与AIS发生发展有关的基因也在重复验证中被否定[11-12]。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治疗研究进展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治疗研究进展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治疗研究进展摘要】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是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重要疾病。

文章针对临床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研究,从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两大方面分析了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研究进展,从而形成了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治疗情况的深刻认识,旨在为今后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治疗【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号】A【文章编号】2095-9753(2019)02-0100-01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 AIS) [1],或称迟发性脊柱侧凸,是由脊柱在冠状平面发生异常弯曲而旋转,伴随着椎体旋转,使得患者的脊柱形成弧度状态的一种疾病,没有任何明确病因。

可能与遗传基因、不良姿势、某些激素水平相关[2]。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我国发病率约为5.2%[3-4]。

从临床对AIS的治疗研究来看,治疗的方式多种多样,主要分为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两大类。

为此,本研究将针对性地展开探讨。

1.手术治疗手术治疗的目的是以内固定的方法重建或保持脊柱的平衡,尽可能减少融合节段,保留更多脊柱运动功能。

[5]根据手术入路术式不同可分为:后路术式、前路术式及微创脊柱手术。

1.1后路术式目前,应用双棒、多钩/多钉内固定系统行脊柱侧凸的畸形矫正及后路融合手术是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主要方法,后路手术随内固定系统的设计和临床应用而迅速发展和不断完善。

[6]屈金良等[7]设计了一种新的可部分滑动的椎弓根钉系统,通过短节段融合的方法治疗AIS。

与传统三维固定方法相比,这个系统不仅有相同的矫正率、相对较少的术后并发症,而且不限制术后脊柱的继续生长,避免了曲轴现象。

张树芳等[8]采用3D打印技术打印出患者仿真脊柱侧凸模型,并按照虚拟内固定设计方案进行椎弓根螺钉最佳位置设计,螺钉长度测量,螺钉进入途径设计等一系列内固定前模拟内固定,使现实手术更加精准、安全,提高了脊柱矫正率,缩短了手术时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pine,2003,28(15):1672一1677. [11]Kri6 D,sal∞De Gauzy J.Biomech皿ical
evaluation of Chene¨-Toulou盹一Munster
br们e in tIle砸{atr眦nt of∞oliosi8岫iIlg 叩timisation印pr∞ch∞d finjte elem∞t
123(4):255—260.
[9]P6ri6D,Aubin c E,L扯roixM,et a1.
Bio眦ch肌ical modeU吨0f onhotic
tI七atⅡ蚓lt of the∽oliotic spine includi“g a
detailed Iepn!sentation of the brace-torso
2007,4(34):24—26. [5] Vivi卸i G R. BiomechanicaI锄alysis卸d
Bimula£ion of∞oIi∞is su晒cal con佻ti佣
[J].clin J 0rth叩Relat胁,1986(208):
40—47.
[6] Azegami L I,Murachi s.鼬toh J,et a1.
作者单位:316004浙江省舟山市人民医 院骨科(汪学松,孙伟方,沈万祥,赵嘉懿); 100630北京协和医院骨科(邱贵兴)
结果。王哲等…利用患者cT资料重建了 T1.S的特发性脊柱侧凸模型.但是没有 将肋骨考虑进去。就脊柱侧凸的有限元 模型来看。目前国内尚未成功建立从胸 一到骶骨的整个脊柱侧凸模型.有限元 力学分析研究尚未有明确进展。e reBis胁ce 0f
山e lumbar 8pine to direct Bhe盯 [J]. OnhoPCIin nonh Am,1975,6(1):277. [4]王哲,汪正宇,王冬梅,等.基于cT图像 的侧凸脊柱胸腰段及骶骨整体三维有
限元模型的建立[J].计算机应用技术,
corr批tion of scoliotic d击mitie8『J].Med
Biol Eng Comput,2007,45(5):467—473.
[8] clin J, Aubin c E.Parent s, et 81. Bion眦h扑icaI modeling of brace d∞逗卫 [J].stud Health TechnoIInfom,2006,
平衡有关。Adam等∽1利用AIS患者术前 CT数据建立有限元模型.并进行单棒侧 弯前、后路矫形模拟分析,得到的结果同 手术后的临床效果验证.认为可以很好 的预测手术的效果。 2特发性脊柱侧凸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2.1 韧带和椎骨的材质设置问题关于 韧带和脊椎骨材质的设定.就目前的文 献已经很细致的划分为皮质骨、松质骨、 椎弓后部结构、椎间盘纤维环、髓核等, 并通过尸体标本获得各种韧带的弹性模 量和伯松比。可以明确的定义各种结构 的不同材料属性。但是文献的数据并不 统一降31],有时候很难把握精确性。韧带 的设定大体有两种设定方式.即弹簧单 元和缆绳单元。对于缆绳单元.需要根据 韧带的横截面积和长度人为的在有限元 软件中来制作出来.赋予弹性模量和伯 松比,制作费时费力.而且需要进行网格 化处理,会导致网格和单元数目的增加. 增加计算机的计算最。就弹簧单元而言. 最后通过一定的方程式算出弹性刚度. 但是文献提供的计算公式不尽相同,韧 带的弹性模量和横截面积以及长度.文 献报道也有很大的差别。而且韧带的材 质属性同年龄、体力状态、从事工作等密 切相关.而文献数据大多数来源于尸体 标本的测最,尸体标本和活体的韧带属 性会有很大差别,同实际的青少年特发 性侧凸患者的韧带材质差别很大。最好 的方法是可以获得活体得韧带属性.可 以通过术中测量得到.但是做到这一点 有相当大的困难。因此.这方面会造成人 为计算误差,依据不同的文献数据必然 会导致不同的运算结果。重点是强涮组 建好的不同韧带和不同椎体的韧带差值 比例,即自上而下有明显的弹性刚度梯 度。 2.2脊柱侧凸中的接触问题脊柱各部 件之间的接触不尽相同.椎体运动终板 和椎间盘纤维环之间没有相对的位移. 但是髓核和椎体运动终板之间可随脊柱
的不同方向的运动产生相对位移,abaqu8 中的接触模块中引进“tie”,很好的解决 了这种接触问题,可以定义椎间盘纤维 环和椎体终板定义为“tie,’接触.即椎体 终板和椎问盘纤维环之间没有相对的位
万方数据
3716
塞旦匡堂塑壹!Q塑生箜箜鲞箜21塑
移变化,但是可以有形状的改变,由于椎 体和椎间盘的材质不同,可以发生扭曲 变形。髓核和椎体运动终板的接触问题 引进接触单元来解决。定义二者之间有 面面的接触,二者之间可以有位置的相 对变动,有一定的间隙,存在一定的摩 擦。至于肋椎、肋横突、小关节突关节都 可以定义为接触单元。 2.3胸廓的模拟众所周知.在矫正特 发性脊柱侧凸时,由于肋骨的存在.其前 缘通过肋软骨连接到胸骨上.后方通过 肋椎和肋横突两个关节固定在椎体上. 是一个两端固定长条状扁骨.在后路矫 形时,随着侧凸的改善.肋骨连同胸骨甚 至整个胸廓会发生移动.而且人体正常 呼吸运动时.肋骨会随着呼吸上下移动, 所以定义肋骨是一个难点。但是忽略肋 骨的存在更是根本错误的,所以在建立 脊柱侧凸有限元模型时应当给予充分考 虑.最好的解决方法是获得完整的患者 的脊柱和胸廓资料,完整重建整个脊柱 和胸廓.并充分考虑肋骨和椎体和胸骨 的连接。肋间肌和脊旁肌作用等躯干肌 的模拟,人的脊柱在矢状面上可以获得, 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躯干的前后的肌群的 肌力平衡,目前文献尚未见成功模拟的 报道。 2.4有限元软件中仿真模型的获得有 限元软件不能直接从人体读取数据资 料.往往需要经由专业的建模软件为其 建立好仿真模型后,再导人abaqus等有 限元软件进行力学分析。某些计算机软 件如mimics可以成功地将CT和MRI来 源的数据进行重建,获得人体的仿真模 型.为有限元软件提供原材料。由CT来 源的数据可以很好的重建脊柱的骨性结 构.但是对于椎间盘和肌肉的重建就不 如MRI.因为cT的灰度值条件下很难区 分软组织。但是MRI相反,它很难仔细区 分骨的结构.最佳的方案应该是将二者 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最佳的也是最真实 的效果。 3 AIs有限元模型的展望
1956年.Tunrer等Ⅲ提出了有限元 (仃nite element,FE)的概念,一个结构理 论上可以被分解成许多小而离散化的区 域.这些小区域我们称它为有限元素。由 于通常的力学实验手法基本上无法直接 应用于人体.对人体的力学行为进行有 限元数值模拟就成为深化对人体认识的 一种有效手段。J974年Belvtschko等:2]首 先将有限元分析方法应用于脊柱力学研 究,建立二维椎问盘模型,标志着有限元 法在骨科生物力学分析中应用的开端。 1975年有了三维有限了亡模型研究报道. 用于建立椎体的模型引。目前.国内在脊 柱有限元研究方面还很不完善,多局限 于颈段和腰段。近年来,随着数字及计算 机技术的不断进步.有限元法成为了解 脊柱力学变化非常有用的工具,现今的 研究脊椎的工作使模型不仅能逼真地模 拟椎骨、椎间盘,还能将周围的韧带、肌 肉直接或间接地加入模型,使模拟更加 真实与完善。这些丁作不仅要求建立完 整逼真的脊柱模型,而且要求测试椎间 盘、周围韧带、肌肉的各种力学性能。吴 立中等人建立了包含下胸段简单的特发 性脊柱侧凸模型并进行生物力学分析. 但是其模型建立简单,忽略了肋骨的胸 廓固定作用,网格划分很粗糙.使用的建 模软件很原始,必然会影响最终的运算
塞旦匿堂蓥查至Q鲤笙筮箜鲞筮21塑
3715
特发性脊柱侧凸有限元研究进展
汪学松孙伟方 沈万祥赵嘉懿邱贵兴
有限元分析法是把整个结构看作有 限个单元依靠不同的节点相互连接而成 的几何实体.每个小单元的力学特性的 总体效果反映出结构的整体力学性能。 有限元分析技术是现代生物力学研究的 一个重要手段。有限元研究可以提供一 些实验测试得不到的结构内部的力学反 应的参数.应用于脊柱侧凸的研究不仅 可以获得椎体外部表面的生物力学变 化,而且可以了解椎体的内在生物力学 特性。并可以用于脊柱侧凸矫形手术方 案的优化。国内外脊柱侧凸有限元分析 的进展报告如下。 l脊柱侧凸有限元发展简史及研究现状
在医学高速发展的今天。随着计算 机CAD(computer aided design)技术的广 泛应用.有机的将医学和力学结合.建立 详尽的AIs有限元模型.并用来进行手 术的模拟和力学分析是可行的。进一步 我们可以展望。所有的手术患者可以在 术前得到手术效果的预测.不同手术效 果的对比,而且做得AIs有限元模型的 个性化设计。 4参考文献
国外特发性脊柱侧凸的有限元分析 进展非常迅速.从脊柱侧凸的病理发生 机制到临床治疗.有大量的文章报道。已 经成功地建立特发性脊柱侧凸的有限元 模型,并应用于手术效果预测和评估、矫 形支具的制备和医疗器械的开发应用。 viviani等【5】于1986年最早将有限元方法 应用在脊柱侧凸领域,用于指导手术矫 正,并对矫正方案进行了优化。Azegami 等川用有限元法按压缩屈曲学说模拟T4 一TlO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畸形.模拟 的脊柱侧凸形成过程与临床观察完全一 致。cljn等和P“6等详尽的报道特发性侧 凸的矫形外支具治疗i7。“。RohImann等f12] 通过对比不融合弹性双棒内同定和无弹 性硬棒侧凸矫形过程的生物力学有限元 分析,认为不融合可延长弹性同定虽然 对于椎体旋转矫正效果不如无弹性硬棒 矫正效果好,fEi是也可以获得良好的侧 弯矫形并且不影响脊柱的正常生长。van der Plats等¨3 J用有限元分析的方法研究 了脊柱侧凸生长过程中凸侧和凹侧的非 对称性。Azlan等1t]利用有限元的方法研 究了HuKM脊柱矫形系统对特发性脊柱 侧凸的矫形效果。Duke等[j5]对脊柱俯卧 位全麻状态下脊柱侧凸的矫正进行了有 限元模型的建立和力学分析,对比侧卧位、 仰卧位和俯卧位脊柱侧凸的改善程度, 认为脊柱侧凸的纠正程度和手术中的体 位有关系,强调手术中要使用合适的体 位垫子。IJafage等旧”]对CD系统脊柱侧 凸矫形进行了有限元分析和模拟, Camer、Kri6和Aubin等[墙也】多年从事对 脊柱侧凸的有限元模型的分析研究,做 出了包括特发性脊柱侧凸的发病机制、 支具治疗、侧凸患者椎体的材质变化、矫 形中肋骨的影响等多方面的有限元分析 研究。Goto等㈣重建了C2一k整个脊柱 连同肋骨的整个胸廓脊柱模型,研究脊 柱侧凸得发生机制.证实脊柱侧凸的形 成与应力引起椎体的骨吸收和骨重建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