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十三势行功心解

太极拳十三势行功心解
太极拳十三势行功心解

太极拳十三势行功心解

编辑感言:这是一篇经典文章,让喜欢太极拳的人百读不厌,每读一次都会心生感悟。转录过来,以作素材备用,同时推荐给大家。

一、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

注: 心以精神意气之总称,乃指走架时一拳一动以精神为主动,驱使其气,即每一开合之,开时必须直行之,则自然沉著而有缠劲,其气就自然而收敛入骨髓矣。

二、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

注: 用功既久,气能随意而运动,则身之运动,为意之运行,其根乃在心(精神意气)因以心行其气也,所有屈伸起落,务须曲线缓和,毋使身用内发生稜角之病,是之为顺遂,如此则身可从气,而气可从心矣。

三、精神能提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顶头悬也。

注: 使目平视,两头略拔,则谓虚灵顶劲,精神自然而连带提起矣,亦即头顶上有掤劲之谓也。头顶上有掤劲,则可减去身之重量,其转动自然轻灵,而无迟重之虞矣。

四、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动虚实也。

注: 每一动作其身手均有主宾之,如能随机换意互为主宾,意之所至气即随之,是之谓灵,意左则左为实,意右则右为实,能如意而倒换之,意气不滞住某一点,是为活,内中顺遂,是之谓圆,能保顺遂以倒换,亦即虚实之变化也。

五、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

注: 头顶悬起为调整身之中正法,中正者,必须不偏不倚,不俯不仰,如有偏倾,只能支撑他之一方有掤劲,失去其余之七方矣,故气向下沈,则意不浮躁,而身体安定舒展,自然中正不偏,能得中正何方来何方即可支撑之,故无论如何变化之动作,而身体均须中正内行之。

六、发劲沈著松净,专主一方。

注: 此言凡发劲时其身平均须在掤劲中沈著行之,尤须不淮发丝毫努责作用,如无努责为之”松”,体会空洞谓之”净”,如斯松净沈著之劲,而具弹性,方有发之可能也,发时双

手本系相对而相异,以求保持身体之平衡,然双手虽由相对相异之方向而发,然发时之双手仍应有虚实之,须一手为主,一手为宾,即一手轻,一手重之谓也。

七、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

注: 人身之九曲,如拳节、腕节、腰节、胯节、胫节是也,行气如九曲节者,乃所有之关节均须顺遂圆滑如珠,行气九节之中,即所谓节节贯串之功也,决无微料稜角玫不便之处,是为至要也。

八、运劲如百炼钢,无坚不摧

注: 百炼之钢,成绕指之柔钢。「柔」非棉花之柔,可以之柔中带钢,外柔而内刚也,内刚柔由掤劲而产生,掤劲生於筋直之气功,凡人运动能炼到百炼之钢如绕指柔时,则身内之坚块不化之处,莫不摧去无遗矣。

九、形如捕兔之鹄,神如捕如之猫。

注: 运动时其形状如高空捕兔的鹄,盘旋无定,此指精神之活泼,且活泼之中而有集注,并蓄势待发,有似伏地捕鼠之猫,运机即发之精神也。

十、静如山岳,动如江河。

注: 静如山岳,言其形沈著不浮,一静无有不静,如山岳屹立,所谓神宜内敛是也,动如江河,言其动作之波动不停起伏相间,如江河之滔滔不绝,所谓意气宜鼓荡也。

十一、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

注: 曲中求直者,乃求直其性,非伸直手足之谓也,蓄而后发者,乃发由蓄生,有蓄而后有发,蓄得足而发得脆也。

十二、力由脊发,步随身转。

注: 含胸拔背,以成蓄劲之势,脱扣发劲,先沈其肩,劲则方可由脊背发出,此劲乃中正之劲,且为全身之劲也,步随身转则为功,身随步转则为病,凡运动之身有移动,步亦随之,而移动为左顾右盼之步,不然成为外摆之步

十三、收即是收,放即是放,断而复连,连而复断。

注:收,为放收,放,为收放,两者互为表里,如环之无端,此运动滔滔不绝之功也。蓄发劲,其发出之劲反断,则劲方可越出身外,所谓后连者乃系按劲,即摺叠之之功用,先求能己之断劲,而后可以连接他人之劲也。

十四、往复须有摺叠,进退须有转换。

注: 运动至终点时,若再按之,非往即复,其往复中间必摺,而往叠之,而复所谓意上寓下之谓也,进退之有转换,乃足之摺叠,故摺叠在步转换,在步转换者,顾盼之步,即所谓步之进退须先顾盼二步为摺叠而后再进退。

十五、极柔软,然后极坚刚,能呼吸,然后能灵活。

注: 外愈柔而内愈刚者,因内有掤劲之故也,有掤劲外而极柔软,则里面极刚矣,有如弹簧乃最柔之物,然其质刚为最坚刚也,呼吸急促则意志不清,必之气滞矣,若呼吸深长,谓之能呼吸,则心神安宁,而转换摺叠自然灵活矣。

十六、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

注: 养气须直养,筋直则灵活松净而易贯串,苦曲压则滞住而动,致成努责,易病害矣,劲须曲蓄,则弹性足,蓄之无余,太过为偏,是有缺陷之曲蓄,所以谓之病矣。

十七、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脊为旃

注: 心为主帅以发令,气为传旗如听命,而后行腰为大纛,魏然挺立不偏,无昧可倒,腰以下至尾闾,脊如旗屈,收以拔骨,使脊骨有偏长之能也。

十八、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乃可臻於镇密矣。

注: 初步练习时,须大开大展,须全身松开气达梢,功夫愈进,则求紧凑,其大圈渐进於小圈,由外显之圈,成为内隐之圈,是可成为镇密无向之运动,方会放之则进,卷之则退,藏於慎密之义也。

十九、先在心,后在身,腹松净,气敛入骨,神舒体静,刻刻在心。

注: 凡走架子以心意为本,身体为末,即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之谓也,身体松开,而腹腰存想为空洞无物,则一切方可由腰脊而动,即不乱动是之谓静也,此运动时不一二选择,应时时刻刻铭於心也。

二十、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牵动往来气贴背,而敛入脊骨。

注: 即以背为中心,乃运用离心力本也,如觉每一动作,背上之反应会绷紧,则失去此义也,统能以此行之,为养气敛入骨髓之法也。

二十一、内固精神,外示安逸,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

注: 内固精神,则神注易得内刚之功,外示安逸,则神怡易得外在之效,迈步如猫行,乃指所有迈步须如捕鼠时的猫下伏铲地而迈步也,运劲如抽丝之旋转,如来福线之螺转也。掤出为顺抽丝,采入为逆抽丝,有如公母二螺丝也。

二十二、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在神则活。

注: 虽然以心行气在意不在气,若注意在气,则意为气所击而生滞也,盖神速而气慢,欲练气合神,必须意而神不在气之本身,然后神能导引其气变为神,则气随之功可得矣。

二十三、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气如车轮,腰如车轴。

注: 有气者无力,无气者能柔,有力者无气,无气者纯刚,故专柔专刚均属非太极拳,必须刚柔相济,若力气隐於,则柔於外,则刚欲求柔於外而刚於内,是之为劲,故须去力以求劲得后乃活气,方可得气之用,使生弹性,欲得气活,须气贯串遍於身躯如轮之旋转之不休,欲得轮之旋转,须有轮之中心有轴,故有左右上下旋转均以腰脊为主宰也。

武当太极十三式心诀

武当太极十三式心诀 万己道人整理 一:力到不蛮。 一般太极拳家对于"不要用力的”解释是:常人本来具有的力是拙力--叫做浮力,并不是真力(既内劲)。拙力的存在妨碍真力的产生,所以必须把拙力化尽,真力才会产生,但"不要用力"并不是化去拙力的方法。所谓拙力与真力者,即前者指动作时有无谓的用力,构成体力散乱,而后者指动作时力量集中的现象,所谓不要用力者即再不作"无谓的用力"而已。 什么是无谓的用力?即这种力对于行动来说绝对不会发生任何有益的影响。比方说:步行时的两手,写字时的两腿,都没有用力的必要,假如有用力的现象时,就是无谓的用力,它能导致体力分散,降低动作的效能。在拳术上的无谓用力,第一增加体力的消耗量,使身体容易疲劳,不能长久的运动。第二因为体力分散,在需要用力部分便不能用出很多的力,致使不能充分发挥技能。 解除"无谓用力"其方法,就是在运动的时候,一定要记清,需要用力的部分和不要用力的部分的分界,在不需用力的部分觉察有力的现象时,立刻以意识使它松弛。这样长久了便不再有“无谓的用力”的现象。体力便可渐渐集中,因为一般人平常对此并不注意,明明只要一手用力的动作,常会出现全身用力的现象。因此,初学的人必须在开始运动之前,作一度全身松弛的状态,除开稍许有一点支撑躯干的力量外,其余肢体不许用力,先明了不用力的现象,然后慢慢地在运动中细心的体会,"应该用力"与"无谓用力"的分界自能清楚。太极拳开始,不是有一个的预备式么!它的作用便是这样的。 二:头莫离脑。 头在人身中极为重要,因为人是一个有机体,头部是高级神经中枢(大脑),人的一切行动,都是通过大脑来指挥。头,又如称之定盘星,为周身之主宰,前进后退左顾右盼等行动,均以它为准绳。例如,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之能,和鼻之呼吸、口之出纳等器官,也操之于大脑。所以在练拳时头部需要保持自然正直,不要偏斜,要有轻松灵活之意。如此则精神振作。眼不要怒睁,眉不要绉缩,口宜闭不宜张,不要用力咬牙,要用鼻呼吸。总之,头部主要作用是提起精神。其练法先求尾闾中正即将脊骨要对正脸的的中间,随之,收一下小腹,然后两眼向前平视。同时,下颏微向内收,保持喉头不抛。这样,也就做到"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头部的动作要和心脑一致。 三:肩部需要松开,我们时常见到手上所发出的力量没有肩臀等部位的力大。有人说是由于体力不能集中,所以面积较大的臀部和肩才会发出较大的力。然而一些练到相当熟练程度的人,也仍旧不能运用两手,甚至有些人身劲练的很好,手上却一点力也发不出来,这种情形对练太极拳的人

太极拳十三势、《十三势歌》、《十三势行功心解》注解

太极拳十三势、《十三势歌》、《十三势行功心解》注解 古传太极并无套路,原始骨架就是十三式,分别为定、进、退、顾、盼、棚、捋、挤、按、采、列、肘、靠十三字组成,它概括了太极拳的主要法则,为武当派张三丰祖师所创。 内家太极拳正确的练功方法是由浅入深、从简到繁、循序渐进的过程。其基础功夫最为重要,就如上学一样。先学笔画,然后组字,再懂字意后造句、作文……,数、理、化等也是如此;随着你读幼儿园、小学、中学、高中、大学、研究生等作出不同阶段的组合、认识、掌握与升华…… 在太极图中,太极修点,也就是阳鱼的阴点、阴鱼的阳点;阳鱼为动功,阳鱼中的阴点为动中之静功,是肢体形外三合之功,也称“知人功夫”。 阴鱼为静功,阴鱼中的阳点为静中之动功,是精气神内三合之功夫,也称“知己功夫”、“丹田功夫”,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阴阳互补的体现。 太极拳求的是跟顶劲也称通臂劲,其劲道走向为以脚催膝、以膝催胯、以胯催腰、以腰催肩、以肩催肘、以肘催手,以腰为轴、以意领气,意到气到、形神俱到的过程。 “太极十三式”为定、进、退、顾、盼、棚、捋、挤、按、采、列、肘、靠,共十三式。 其过程为:无极生无极桩,因《无极修真》主张修的是先天真元,即:内

气运行、身识应对、感觉应对、情志掌控等等,然后通过导引、调心、调式、调息使神意合一,融通于肢体以便挖掘自身潜能,使气机随意而动,从而做到无处不是手,无处不丹田的功法过程……。 “无极”从形态上讲是无动状态,属阴;而“太极”是大动状态的开始,属阳。故“无极桩”没列入太极十三式内。 无极桩生中定式,中定式生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五式之体,通过五式之体的训练正肢体筋骨,聚合身体散乱之精气,平衡自身阴阳,使五脏六腑精气神旺盛,以调和内外三合之功夫。 然后通过推手、喂手、听劲、懂劲以感觉对方的劲道走向,加强自身的身识应对,使形神兼备,心意统一。 然后以棚、捋、挤、按、采、列、肘、靠八法为用,在保持太极运动理法的基础上,通过推手完善内外三合的实施,以神意运用做到打放自如,无处不丹田,无处不太极的手法,给太极散手打下坚实的基础,在举手投足时的每招每式都能用于技击,每一动作式子都有拳意的贯穿,以神意运用自然而动都能形神俱妙,都能符合太极十三式的要求,以自我不同的体悟认识,化生自我风格的套路,以自身的需求选择不同的功夫结果,如挖掘浅能、去病、养生、延年益寿、自卫防身等。 十三势歌 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少滞。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势势揆心需用意,得来不觉费功夫。刻刻留意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

十三势歌

十三势歌 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少滞。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不觉费功夫。刻刻留意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想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意无遗。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功夫贻叹息。 打手歌 掤捋挤按须认真。 上下相随人难进。 任他巨力来打吾。 牵动四两拨千斤。 引进落空合即出。 沾连粘随不丢顶。

张三丰拳论 一举动中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气宜鼓荡、神宜内敛,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凸凹处、无使有断续处。其根在脚,发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後乃能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於腰腿求之,上下前後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则有後,有左则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起即加以挫之之意,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虚实宜分清楚,一处有一处虚实。周身节节贯串,无令丝毫间断耳。 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掤、捋、挤、按、采、挒、肘、靠,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此五行也,『掤捋挤按』,即乾坤坎离四正方也。『采挒肘靠』,即巽震兑艮四斜角也。『进退顾盼定』,即金木水火土也。合之则为『十三势』也。 十三势行功解 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头顶悬也。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转虚实也。发劲须沉着松静,专注一方,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行气如九曲珠,无往不利(气遍身躯之谓)。运动如百炼钢,无坚不摧。形如搏兔之鹄,神如捕鼠之猫。静如山岳,动如江河。蓄劲如开弓,发劲

王宗岳太极拳十三势行功心解

王宗岳太极拳十三势行功心解--杨澄甫注 一、以心行气,务令沈气,乃能收敛入骨 注: 心以精神意气之总称,乃指走架时一拳一动以精神为主动,驱使其气,即每一开合之,开时必须直行之,则自然沈著而有缠劲,其气就自然而收敛入骨髓矣。 二、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 注: 用功既久,气能随意而运动,则身之运动,为意之运行,其根乃在心(精神意气)因以心行其气也,所有屈伸起落,务须曲线缓和,毋使身用内发生稜角之病,是之为顺遂,如 此则身可从气,而气可从心矣。 三、精神能提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顶头悬也。 头略拔,则谓虚灵顶劲,精神自然而连带提起矣,亦即头顶上有掤劲之谓也。头顶上有掤劲,则可减去身之重量,其转动自然轻灵,而无迟重之虞矣。 四、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动虚实也。 注: 每一动作其身手均有主宾之,如能随机换意互为主宾,意之所至气即随之,是之谓灵,意左则左为实,意右则右为实,能如意而倒换之,意气不滞住某一点,是为活,内中顺遂,是之谓圆,能保顺遂以倒换,亦即虚实之变化也。 五、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 注: 头顶悬起为调整身之中正法,中正者,必须不偏不倚,不俯不仰,如有偏倾,只能支撑他之一方有掤劲,失去其余之七方矣,故气向下沈,则意不浮躁,而身体安定舒展,自然中正不偏,能得中正何方来何方即可支撑之,故无论如何变化之动作,而身体均须中正内 行之。 六、发劲沈著松净,专主一方。 注: 此言凡发劲时其身平均须在掤劲中沈著行之,尤须不淮发丝毫努责作用,如无努责为之”松”,体会空洞谓之”净”,如斯松净沈著之劲,而具弹性,方有发之可能也,发时双手本系相对而相异,以求保持身体之平衡,然双手虽由相对相异之方向而发,然发时之双手仍应有虚实之,须一手为主,一手为宾,即一手轻,一手重之谓也。 七、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

武当太极十三式演练

武当太极十三式演练 武当太极十三式(又称文太极十三式) 武当文太极十三式实属道家拳术上品功法,相传轩辕皇帝观鹊蛇相斗所悟创,后经武当高道张三丰以及历代道长精心提炼,按照飞禽走兽动静形态,把技击、养生熔为一炉而成的独特道家拳功,武当玉虚宫百岁坤道李诚玉得其正传品功法,相传轩辕皇帝观鹊蛇相斗所悟创,后经武当高道张三丰以及历代道长精心提炼,按照飞禽走兽动静形态,把技击、养生熔为一炉而成的独特道家拳功,武当玉虚宫百岁坤道李诚玉得其正传. 武当太极十三式仅有一十三招左,右交替的动作架子(即单式演练,无套路),且伴以气息行走要术。其具备养生祛病,延年益寿,交手应敌等多般作用。 功架名称如下: 第一式:仙人放剑,第二式:乾坤盘球,第三式:美人照镜,第四式:顺水推舟,第五式:金鸡独立,第六式:单鞭救主,第七式:倒骑玉龙,第八式:双风贯耳,第九式:顺风摆柳,第十式:叶底看桃,第十一式:活步走宫,第十二式:怀抱双月,第十三式:真气炼丹 第一式:仙人放剑 (1)两脚分开成外八字步,且将两膝之关节自然弯曲;两手臂环抱于胸前且令其两手形成分指掌(五指自然分开并弯曲手指)而做掌心相对状;头部端正但却微做垂首(低头)状;肩下沉,腹内收,腰要塌,胸须含,背则拔;凝神静息待操作;此为预备式。 (2)两膝再做弯曲状即佐之身体下沉;同时两掌抓握回收至下腹前并使之变为左,右空心拳状。眼看两手。

(3)右脚向正前方(术语谓之正门)踏出半步;与此同时两手向前放开(与胸等高,掌心向前)。 (4)右脚不动即不得移位;左脚套步上前踏入正门并形成左剪刀步定位(即左腿伸直前探铺出且左脚尖内扣朝向右方;右膝弯曲其脚尖外撇约40度角;收髋紧腿勿松肌肉);而两掌则在步型定位之间作收,放击打即右掌下按,左掌前推(均为掌缘作重点击打)。 (5)再将左腿弯曲且脚尖外展;两手握成空心拳相靠 (6)然后两腿形成右剪刀步(须右脚前踏一步后再做定位),两掌作左下按而右前击之状。 第二式:乾坤盘球 (1)两脚分开,约两肩之宽(大开马式),脚尖微向外撇;两手臂大环抱于胸前,此乃预备式。 (2)重心左移至左腿;右手下降至左掌之下并与其形成“抱球状”(掌心相对)(3)再将重心右移;右手托移至右侧方且左手与此同时降压至左下方(手心朝下) (4)右手翻腕即使之手心朝下并在与此同时左手移至右下侧方而变为“抱球状” (5)身体重心再向左移并同时降压右掌,移动左掌。 说明:以上(1)——(5)为连贯动作中的一个“盘花”即“盘球”动作。须连绵不断的做出“十三盘花”,并最少也需做“四盘花” 另,做架之时,两腿须以其膝关节为重点,踝关节为支点,进行左右重心侧移相辅式。如此这般,术语称为“势若春蚕吐丝而连绵不绝矣” 第三式:美人照镜 (1)左脚踏进一步至“左前旁门”并使之形成“左弓字步”;与此同时,左臂

王宗岳《太极拳论》《十三势》《十三势行功歌诀》《打手歌》

王宗岳《太极拳论》《十三势》《十三势行功歌诀》《打手歌》 山右王宗岳太极拳论 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黏。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黏即是走,走即是黏;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本是舍已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十三势》 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 十三势者,掤、履、挤、按、采、挒、肘、靠、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此五行也。掤、履、挤、按、即干、坤、坎、离四正方也;采、挒、肘、靠,即巽、震、兑、艮四斜角也;进、退、顾、盼、定,即金、木、水、火、土也。合之则为十三势也

王宗岳《十三势行功歌诀》 十三总势莫轻识,命意源头在腰隙;变转虚实须留意,气偏身躯不稍痴。静中触勋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不觉费工夫。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入门引路须口授,功用无息法自休。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义无疑;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工夫贻叹息。 王宗岳《打手歌》 掤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引进落空合即出,沾连黏随不丢顶。

太极拳裆部的运动轨迹

太极拳“裆”部的运行轨迹 太极拳爱好者都知道学习太极拳必需先练太极十三势。而什么是太极十三势?太极十三势到底包括哪些内容?由于受门规的约束,除各门派内老师择徒口授之外,一般对外都称掤、扌履、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为太极十三势;有人将太极拳名称顺序分成十三段,名曰太极十三势;也有人就更直接的将太极拳名称顺序表拿出来说,这就是太极十三势;杨式太极拳定型拳架名曰八五式太极拳,或称85式太极拳,取意八五得十三,亦名太极十三势。 以上各说,只能证明太极拳修炼的核心为太极十三势,太极十三势究竟怎样练习呢?有人颇为风趣的得出结论云:“将太极拳名称顺序分成十三段,名曰太极十三势,在学习套路的时候划分成十三段易学易记。单为了这个目的,那也可将套路划分成更多势或略少几势,为什么必须划分成十三段呢?难以理解。那种将太极拳名称顺序表拿出来说,这就是太极十三势,更没有道理。八五得十三,名曰太极十三势,为什么不用八四得十二,名曰十二势呢?八六得十四呢,名曰十四势呢?未免太牵强了些。从武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拳谱上证实‘掤、扌履、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为太极十三势’是很有道理的”。于是,这位先生在教拳过程中经常以掤、扌履、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太极十三势讲解太极拳。在一次太极拳高峰论坛上他就他对太极拳十三势的理解谈了体会,有人提问:“为什么十三势掤、扌履、挤、按、采、挒、肘、靠都是上肢上的用法,像左分脚、右分脚,左蹬脚、右蹬脚、转身蹬

脚、单摆莲、双摆莲这么多下肢动作在十三势中怎么一势也没有呢”?这位先生答道:“在拳谱上是这样注释的,十三势,是指八门五步,‘掤、扌履、挤、按、采、挒、肘、靠,即是坎北、离南、兑西、震东、巽东南、乾西北、坤西南、艮东北,是八个方位,也称八门。乾掤、坎挒、艮按、震靠、巽採、离扌履、坤肘、兑挤相对应,’是指上肢。‘进、退、顾、盼、定,是代表五行,也称五步。进为火、为南,退为水、为北,顾为木、为东,盼为金、为西,定为土、为中,’是指下肢”。又有人问道:“顾、盼是看的意思,应该是眼法,怎么成了步法了呢”?这位先生答曰:“拳谱上就是这样写的,进、退、顾、盼、定就是指五步,有什么疑问,不妨你到拳谱上找答案”。于是,大家都笑了,这位先生也跟着大家一起笑了起来。这笑声即带着疑问、又带着无奈。 由此可见,自1956年国家体委组织编排的“二十四简化太极拳”以来,太极拳从城市到农村,从企事业单位到学校,从国内到国外,由简化太极拳套路到传统太极拳套路都得到了极大的普及、推广,同时给人们带来了娱乐和健康。但美中不足的是,太极拳拳理、拳法还有待于普及和提高。下面我就太极拳十三势中的“裆行工法”做一简介。 太极十三势,在太极拳五大流派中是共同拥有的。太极十三势中的十二势在陈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的行工法是完全相同的,只有“裆行工法”这一势的要领有所不同,但它们的运行轨迹却相同。太极十三势是一个庞大的课题,一篇论文是无论如何也阐述不清的,所以本文只对太极拳五大流派中

38式武当太极拳详细分解动作

38式武当太极拳详细分解动作 第一段: 1、起式:重心下沉,脚尖点起,左脚迈开成马步;两手合到腹前下沉,抱球提至胸窝,翻腕沉至膝盖前,两手合掌从两侧提至肩平,沉肩沉掌;合掌至头顶,翻腕下沉膝平,收起向手穿掌下沉勾手提于同肩宽。 2、退步崩式:两手交叉(左手在上),抱球扣脚收脚成丁步,转身左脚向斜脚迈步前移,马步弓掌。 3、揽雀尾:翻掌后座,扣脚抱球收脚,迈步按手,按手一插二插收脚,翻腕提膝弓直收回,重心下沉,上步马步送掌;转身翻腕收脚点起,后撤弓步带掌至后右斜角,后座穿掌收左脚,下沉扣脚抱球正前方。 4、正单鞭:左掌外翻,右手从左掌心穿出勾手,提膝蹬脚,脚尖崩直后收回,重心下沉,左脚迈出,掌心朝里向外旋转分开左弓步。 5、提手上式:后座扣脚,左掌由后向前穿出成正马步;翻腕收脚勾手蹬脚崩直;收脚抱球下沉,脚跟着地,扣脚转腰抱球,左脚迈出,马步成掌。 6、白鹤亮翅:抱球收脚,穿掌上步,右举左按左脚前点。 7、左搂膝拗步:右掌旋下,左掌向上成丁步,左掌下按右掌与肩平,重心下沉,左脚迈开,搂膝推掌。 8、右搂膝拗步:跟步后座,撇脚转身带掌成丁步,重心下沉,右脚迈出,右搂左推。 第二段: 9、倒转肱:拨掌后座,转腰右掌从拳位向左西下插,左插扣脚,拨掌后座,两手收至拳位,送掌提膝,两掌心朝上。重心下沉,右脚后退,左掌收至拳位向膝盖下插,二插扣脚,拨掌收脚,两手收至拳位,掌心向上,送掌提膝,脚尖崩直。 10、斜飞式:重心下沉,左脚向斜脚退步,转身右掌下插,二插收脚丁步。右脚后退,转身右掌从心窝送出成右弓步,掌心向上。 11、虚步亮掌:右掌翻掌,左掌收至拳位从腋下穿出,左脚前点成虚步亮掌,两掌心朝前。 12、提手上式:右掌穿出,左脚后退,带手收脚,两手收至拳位,勾手提膝蹬脚。收脚抱球,重心下沉,脚跟着地,扣脚转腰,翻球收脚,掌心相对。重心下沉,左脚迈开,马步成掌,掌背相对。 13、白鹤亮翅:抱球收脚,穿掌上步,右撩左按,左脚前点。 14、左搂膝拗步:右掌下沉,左掌上托,收脚丁步,左掌下按右掌上托,迈步搂膝推掌。 15、海底针:按掌收脚,一插二插换脚三插上步,成右虚步。 16、闪通背:重心前移,摆脚翻左架右,两拳心向上,马步。 17、上步搬拦捶:跟步合手(左手在上),后座转身收脚,上步带拳冲,两拳交叉与肩平,拳背朝上(左手在上)。 18、揽雀尾:跟步后座,两手收至胸前,推掌丁步。重心下沉,右脚迈出,左手从右臂上方穿出,右掌托

陈氏太极单刀13式拳谱(套路)

陈氏太极陈氏太极单刀单刀单刀简介简介 陈氏太极单刀是太极套路中短器械的一种陈氏太极单刀是太极套路中短器械的一种,,原套路只有13个动作个动作,,故称十三刀故称十三刀。。 1930年至1938年,著名太极拳师陈氏十八世陈照丕在南京授拳时著名太极拳师陈氏十八世陈照丕在南京授拳时,,在原套路的基础上基础上,,增加了9个动作个动作,,成为现在陈家沟所流传的太极单刀套路成为现在陈家沟所流传的太极单刀套路。。 陈氏太极单刀套路短小精悍陈氏太极单刀套路短小精悍,,势势用法逼真势势用法逼真。。它的滚它的滚、、团、扎、拦、劈、砍、撩、截、缠、抖、架、抹、挑等13种刀法种刀法,,真正体现了陈氏太极拳的刚柔相济真正体现了陈氏太极拳的刚柔相济,,快慢相间慢相间,,窜蹦跳跃窜蹦跳跃,,松活弹抖松活弹抖,,沾粘连随沾粘连随,,缠绕落空的特点缠绕落空的特点,,确有刀如猛虎确有刀如猛虎,,力劈华山之势山之势,,并兼有短兵长用之法并兼有短兵长用之法。。 在练习时在练习时,,要求手要求手、、眼、身法身法、、步要密切配合步要密切配合,,一动全动一动全动,,劲力连绵不断劲力连绵不断,,完整一气整一气,,刀法清晰刀法清晰,,用意明确用意明确,,合乎规范合乎规范。。练刀要缠头裹脑练刀要缠头裹脑,,律背缠腰律背缠腰,,大劈大砍大劈大砍,,气势磅礴气势磅礴。。拳谚云拳谚云::“单刀看手单刀看手,,双刀看走双刀看走””,所以在单刀练习时所以在单刀练习时,,强调手与刀配合的重要性重要性,,右手持刀右手持刀,,左手成掌左手成掌,,随刀法变换随刀法变换,,时而托刀上架以助刀力时而托刀上架以助刀力,,时而手按刀背左右滚团左右滚团,,时而屈肘横架头部上方防护头顶时而屈肘横架头部上方防护头顶,,劈刀掌上撩劈刀掌上撩,,扎刀掌后推扎刀掌后推。。总之掌与身法完整协调 练习时必须在拳术功夫扎实的基础上练习时必须在拳术功夫扎实的基础上,,劲能一动发于梢劲能一动发于梢,,一静复归丹田一静复归丹田。。套路练熟后练熟后,,身催刀动身催刀动,,刀领手转刀领手转,,处处以腰为轴处处以腰为轴,,劈砍撩扎劈砍撩扎,,蹿蹦跳跃蹿蹦跳跃,,弹抖发劲弹抖发劲,,威风凛凛风凛凛。。 陈氏太极陈氏太极单刀单刀单刀名称名称名称:: 1 单刀单刀起势起势起势 9 迎锋滚迎锋滚闭闭 1717 雁别金翅雁别金翅 2 护心刀护心刀 1010 腰斩白蛇腰斩白蛇 1818 夜叉探海夜叉探海 3 青龙出水青龙出水 1111 日套三环日套三环((一、二、三) 1919 左翻身砍左翻身砍 4 风卷残风卷残花花 1212 拨云望日拨云望日 2020 右翻身砍右翻身砍 5 白花盖顶白花盖顶 1313 左拨草寻蛇左拨草寻蛇 2121 白蛇吐信白蛇吐信 6 黑虎搜山黑虎搜山 1414 右拨草寻蛇右拨草寻蛇 2222 怀中抱月怀中抱月 7 苏秦背剑苏秦背剑 1515 青龙出水青龙出水 2323 收势收势 8 金鸡独立金鸡独立 1616 风卷残花风卷残花

十三式行功心解

十三式行功心解----武禹襄

[洪公浅释](行功是对坐功而言) 原文: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随,乃能便利从心。 我国讲养生的书,多以气为主,现在亦叫气功疗法,可见气血虽然并重,没有气是不行的,只要气流通舒畅,血的新陈代谢机能自然健全。 以心行气,就是用理想行气,气沉着,就是中气,于人有益,气浮了,就是横气,于人有害。气常沉着,就能收敛到骨髓里边,人便健壮。 用气运动身体,不用拙力,处处顺遂,则身体骨骼全是柔和的,自能动作便利,从心所使。这里讲内里的气如何运行,和外边的形体如何运行,是内外的关系。 原文: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头顶悬也。 人的精神在脑部,从外形来讲,以百会穴为主,精神振作,则全身轻利,如同顶上有绳悬起来的一般,这是讲顶劲的,是全身上下的关系。 原文: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化虚实也。

这是换裆劲的方法,人的腿经常在运动时要一个偏虚,一个偏实。在由虚到实,由实到虚的过程,必须转换。即裆裆劲于身向右转时,则右松左紧,紧松不太过了,才能灵,才有圆活之趣。一转的偏了,就成直线,当然就不圆,而不活。所以这是讲下盘变化的,也是讲左右旋转的。意气是合理的劲,意动则气动,气动则形动。 原文:发劲须沉着松静,专注一方。 凡是发劲,前手发劲,后手塌劲,两手的劲和方向要成为一线,自然可以沉着松静。试看射箭时,弓弦和箭杆,和弓的动作,可以体会此理。 这是讲前后的配合手法。 原文: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 身要中正安舒,必须重心稳定,但在运动时,要求重心稳定,就必须腰转时裆劲换的圆活,手劲配的相称。能这样,则四面八方如何来劲,全可旋转应付。支撑二字嫌太死板,不可误解,我们可以改为“周旋八面”,这是讲身法。 原文: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运劲如百炼钢,无坚不摧。 九曲珠之行气是缠劲,螺旋劲,是方向的变化;百炼钢之摧坚,是时间的速快。 原文:形如搏鸟之鹗,神如捕鼠之猫。静如山岳,动如江河。 外形动作如鹗之速灵,内神专静如猫之安逸,山岳江河是加倍形容。 (鹗è:性情凶猛的鱼鹰——编者注) 原文: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曲中求直,蓄而后发。

太极养生 详解武当太极拳十三式要领

太极养生_详解武当太极拳十三式要领 在中国,关于太极拳的派别更是数不胜数,武当13式太极拳更是综合了内外功法,外有太极十三势,内有武当内家拳,下面北京迈凯奇就简单的介绍下武当太极拳十三式。 武当内家拳,是一种集武术养身为一体的精妙拳法,有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以四两千斤,后发先制的武术特点;亦有动如行云流水,绵绵不断,刚柔相含,含而不露的武术风格。更有发人潜能,开人智慧,充人精神,壮人体魄,去病健身,益寿延年的独特功效,实为中华武术之晶体,东方文化之瑰宝。

太极拳法,并非是指目前所见单纯的太极拳套路,而是由俩仪、太极、无极、三种不同层次的拳术、功法组合而成的一套由外至内,由动至静,从初级到高级,动静结合,内外兼修完整的修练功法。 武当13式太极拳是第一代内家拳,为三丰祖师所创,十三势是由起势、抱球势、单推势、探势、托势、扑势、担势、分势、云势、化势、双推势、下势、收势等功防意识较强的十三组动作组成,其中内含吐纳导引、采补混元桩等三种道家内修养身功法,然十三势动作亦是根据锻炼人体八脉的需要所编,而八脉又内连五脏,整个套路内含五脏八脉,外有五步八法,兼之功防十三组合,容合道家养身丹术,故谓“太极十三势”。 其动作要领是:虚灵顶颈,含胸拨背,沉肩坠肘,舌顶上腭。练习时要求形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神合,六合之中,神形具妙,动作之中,绵绵不断,如行云流,松沉自然;动静之中如棉里藏针,刚中带柔,柔中有刚,刚柔相含,含而不露;呼吸之中,开合自如,升降自然,深细长匀,息息归根。太极十三势内含丰富,意义深远,自古为武当镇山之宝,秘传之法。 武当13式太极拳动作要领: 第一式仙人放剑 (1) 两脚分开成外八字步,且将两膝之关节自然弯曲;两手臂环抱于胸前且令其两手形成分指掌(五指自然分开并弯曲手指)而做掌心相对状;头部端正但却微做垂首(低头)状;肩 下沉,腹内收,腰要塌,胸须含,背则拔;凝神静息待操作;此为预备式。 (2) 两膝再做弯曲状即佐之身体下沉;同时两掌抓握回收至下腹前并使之变为左,右空心拳状。眼看两手。 (3) 右脚向正前方(术语谓之正门)踏出半步;与此同时两手向前放开(与胸等高,掌心向前)。 (4) 右脚不动即不得移位;左脚套步上前踏入正门并形成左剪刀步定位(即左腿伸直前 探铺出且左脚尖内扣朝向右方;右膝弯曲其脚尖外撇约40度角;收髋紧腿勿松肌肉);而两掌则在步型定位之间作收,放击打即右掌下按,左掌前推(均为掌缘作重点击打)。 (5) 再将左腿弯曲且脚尖外展;两手握成空心拳相靠 (6) 然后两腿形成右剪刀步(须右脚前踏一步后再做定位),两掌作左下按而右前击之状。 第二式乾坤盘球

十三势与老子《道德经》五十章

十三势与老子《道德经》五十章 ———我的练功体会(二) 在太极拳历史上,都以口授身教,即所谓入门引路须口授。经典拳论首推王宗岳拳谱《太极拳论》《十三势(又名长拳)》《十三势行工歌诀》较全面阐述了太极拳,由著熟入门引路渐悟懂劲至阶及神明,与技击应用,到健身益寿延年,修身锻炼时时刻刻注意争项。并明确太极拳乃神意运动。用意不用力,在用神用意时应无过。应以弱为强,又不能不及。神意由分离至合后,关键要充塞通身方为懂劲和拳理,功法等。 一代宗师李亦畲在《太极拳小序》一文也明确了这一论点“太极拳不知始自何人,其精微巧妙,王宗岳论详且尽矣。”李亦畲这一论点是亲身经历的结论。郝少如在《武式太极拳》一书“写在前面的话”文中提及“1852年,武禹襄先生益受陈清平而得其精要,始知与原学的拳艺异同。随后,又于其兄处获得最古典的太极拳论——王宗岳的《太极拳谱》而甚是欣喜,归里后,即招来其甥李亦畲至家曰:“现在真东西(拳谱)在咱们这儿,只需在身上验证了。”于是禹襄先生格物致知,详尽了王谱之理,豁然贯通并颇有发悟,而独创一派严格遵循太极拳原理与法则的武氏拳。 综观现代太极拳修练者,能否严格遵循太极拳原理与法则锻炼,是练好太极拳关键问题。修练者先应熟悉太极拳的拳理、功法,即王宗岳《太极拳论》中的“著熟”。只有太极拳的拳理、功法熟悉了,才能在锻炼中慢慢悟到太极拳不同与其它拳种的“劲”。“著熟而渐悟懂劲”,著熟是修炼太极拳者正确与否的路标。太极拳经典拳论都是著者的拳艺达到极精境地时的心得结晶。拳理、拳法理论著作的熟悉,决定了太极拳爱好者能否入门的关键。 “著熟”并不是“招熟”,招熟的出现使很多太极拳爱好者误入歧途,每日都有在一招一势上努力,出现了学杨式再学陈、吴、武、孙等多种拳式为一身的练功者。太极拳是内家功夫,应求神意在自身体内行功为重要,不能在外形上练苦功。外家讲究外形快,内家注重心意快;外家练筋骨皮肌肉之力,内家要求放松卸净肌肉收缩产生的力。内家讲究体内由神意发出的内劲,肌肉收缩的力。内家要将它卸至无,即王宗岳《太极拳论》首提的“无极”。太极拳是神意运动,有“用意不用力”的指导性理论,太极拳不但要“用意不用力”还要越柔软然后才能越坚刚。反其道貌岸然而行之,是不可思异学说。 招熟的出现给太极拳带来不可估量的灾难,它的出现使太极拳练法与外家拳和体育没有了区别,所区别只是现代太极拳的慢,其它外家拳与体育也都讲究。辨别是否太极拳锻炼正确,只有自身验证是否用意不用力,与越柔软后体内越稳重坚刚,神意能否充塞通身,即武禹襄拳论,“全身意在蓄神,不在气”与“著熟必须心悟,不能口传。心知方能身知,身知胜于心知。徒心知尚不能适用,待到身知,方能懂劲。懂劲洵不易出”。神意能充塞通身,即全身无处不太极的神明阶段,神明只是太极拳成功阶段,不是最高境界。神不明意怎行拳?王宗岳《太极拳论》有“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也。”王宗岳讲的非常明确,“虽势有区别(即虽招有区别)。。。。。。非关学力而有也”。(即非关太极拳功力而有也)。是否达到王宗岳《太极拳论》的标准应以“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与“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为准。即对方主攻时那怕只有一根羽毛重量,我都能舍已从人跟着走,即“引进落空”。对方虽轻(因是有备而来),这时我是否粘着对方弱点。那怕轻的只有蝇虫落下其运动之方向你都能辨别清,顺其弱点认定方向发之。心神明白了对方来势与弱点,推手就不会顶抗。是否顶抗就是太极拳修练正确与否的标准。要学好太极拳,辨别太极拳理法是至关重要的关键。特别现代名师随处可得,理论书籍五花八门各有其说,这就得靠爱好者多思考

陈式太极拳26式动作的名称

陈式太极拳26式动作的名称 1. 起式 2. 金刚捣碓 3. 撇身捶 4. 青龙出水 5. 双推掌 6. 肘底看拳 7. 倒卷肱 8. 退步压肘9. 中盤10. 白鹤亮翅11. 斜行12. 闪通背13. 掩手肱拳14. 白猿献果15. 单鞭16. 运手17. 玉女穿梭18. 懒扎衣19. 前招20. 後招21. 野马分鬃22. 六封四闭23. 双摆莲24. 当头炮25. 金刚捣碓26. 收式 26式陈氏太极拳拳谱老架一路2012年03月21日21:56:44 一、起式 二、金刚捣碓 三、懒扎衣 四、六封四闭 五、单鞭 六、白鹤亮翅 七、斜行 九、掩手肱拳 十、金刚捣碓 十一、撇身捶 十二、双推掌 十三、白鹤亮翅 十四、斜行 十五、闪通背 十六、掩手肱拳 十七、六封四闭 十八、单鞭 十九、云手 二十、雀地龙 二十一、上步七星 二十二、下步跨虎 二十三、双摆莲 二十四、当头炮 二十五、金刚捣碓 二十六、收式

陈氏小架二十六式太极拳 (师父:司国良陈氏太极拳第十二代传人, 师祖:陈立宪,号“三绝”,陈氏太极拳第十一代传人) 要领:所有动作路线非圆即弧,须肘微曲,以腰为核心。 一招一式,要清晰、做到位,放松放慢,找感觉。 脚的动作,应脚跟先着地,脚底生根,容易站稳。 拳论: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气相随。 以丹田为核心,一动全动,节节贯穿,一气贯通。 一动无有不动,动如脱兔;一静全静,静如处子。 第一式起式 1.双脚并立,立身中正,两手自然下垂,头正,双目平视前方。 2.左腿抬起,大腿成平直线,重心放右脚,左脚放下与肩同宽,双膝稍曲,膝关节不超过脚尖。 第二式金刚捣碓(第一次)

太极十三势歌诀

太极十三势歌诀 太极十三势歌诀是历代太极拳师十分重视的歌诀,是太极十三势的经验总结,其中包含了练习太极拳的要领和心法。太极十三势歌诀语言精练、内涵深刻,值得每一位喜爱太极拳的 人细细品味。

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 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稍滞。 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 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不觉费功夫。 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 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 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 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 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 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义无遗。 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 十三个动作总的基础功法是无极桩,他的关健在人体腰曲的中间点,此处是上传下导的桥梁,是人体受压力最大的地方,稍不注意就会出现问题。就是要在此韧带处调节平衡。

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稍滞。 必须注意人体各个部位的虚实并转换虚实,如不这样身体就会不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平衡。 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 只有按照正确的规范的功法来参悟平衡,放松、稳实、得力的基础上来思悟和理解功法,才会明白其中平衡的真正含意。它们对立统一时只有忘我才能消除认识的局限性,才能迅速而 准确地体察对方武功的深浅。 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不觉费功夫。 每种站桩、走架、推手、散手、发放手都须在平衡、腹部坚实点、韧带、肉、骨中去体会思悟他的真正含意并完善他,这时得到的太极拳功法感觉不到费什么功夫。 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 时刻注意腹部坚实点到四方八面的韧带,在从四方八面回到腹部坚实点的韧带,它和松静稳实的腹部及清空宽广的胸部组成一个完善的腹部坚实点。 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在练拳的过程中,全身各处韧带都要尽量松开,使人感到骨与骨之间好像没有韧带牵连着似的,全身松开,不使有分毫之拙力,它是一种连绵不断的,圆转自如的,可刚可柔的,能化能打的和富于弹性的韧带。它只有在全身放松的基础上才能办到。随着对平衡、腹部坚实点认识的提高,放松功夫便越来越深,参与远动的韧带也就越来越多。对韧带认知就 越清楚。 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 要用心去思悟细节,细节是检验一个人是否有真功夫,是否有洞彻事理的头脑,是否有明察秋毫的方法。只有忘我才能消除认识的局限性。这种忘我境界是一种长期经过训练后所达到的随心所欲的自然状态,在这种状态中,他真是无一处无轻灵,无一处不沉着,无一处不顺逐,无一处不坚韧,无招无式,简短有力、重在精神,才能表现功法和人的完美统一。 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 练习太极拳必须有一位明自太极拳理论和有实践经验的老师引道学习,在这样的基础上慢 慢地继承和参悟、总结学习方法。 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 怎样理解和参悟太极拳的准确方法,“意”和“气”是主宰,“形”和“骨”是顺应意气 而运行的。 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 习练太极拳最终用意是什么呢,保持乐观的练功态度,朴素自然的功法追求。轻松、自然、豁然、开朗,怡然自得的练习方式。要有容纳万事万物的宽广胸怀,这样,人的心才会回 复到儿童般纯洁无瑕的境地。 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义无遗。 短短的一百来字,每个字的含意都是真话实话,没有假话。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功夫贻

武术推荐太极拳理论文章

太极拳心法 太极拳论王宗岳 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虚领顶劲,气沈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 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偏沈则随,双重则滞。 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 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本是「舍已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武禹襄的《太极拳论》全文如下: "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气宜鼓荡,神宜内敛,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凸凹处,无使有断续处。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上下前后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而在内也。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意。斯其根自断,乃攘之速而无疑。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周身节节贯串,无令丝毫间断耳? 打手歌 掤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任他巨力来打吾。牵动四两拨千斤。引进落空合即出。沾连粘随不丢顶。 拳经总歌 陈王廷著(明末清初时人,陈氏太极拳的创始人) 纵放屈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 劈打推压得进步,搬搁横采也难敌。 钩掤逼沉人人晓,闪惊取巧有谁知, 佯输诈走谁云败,引诱回冲致胜归。 滚拴搭扫灵微妙,横直劈砍奇更奇, 截进遮拦穿心肘,迎风接步红炮捶。 二换扫压挂面脚,左右边簪庄跟腿, 截前压後无缝锁,声东击西要熟识。 上笼下提君须记,进攻退闪莫迟迟, 藏头盖面天下有,惯心剁胁世间稀。 教师不识此中理,难将武艺论高低。 【注:此歌见於陈氏两仪堂本拳谱,歌词显受戚继光影响,为总括太极拳五路、长拳一百八势一路及炮捶一路之理法,唐豪考定为陈王廷原著。】

陈氏太极拳老架十三式

陈氏太极拳老架十三式 陈氏太极拳老架十三式十三式太极拳中的金刚捣硾,掩手肱拳为陈氏太极拳独特刚柔并用的动作,可刚柔并用也可柔而不发。单鞭、揽扎衣的左顾右盼;单鞭、六封四闭的大开大合;雀地龙和金鸡独立的下势与独立的上下屈伸;倒卷肱和白鹅亮翅的退中有进,进中有退等,组合成了一套完美的套路。几十年来在世界上传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深受练习者的喜爱。为练好陈氏太极拳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陈氏太极拳老架十三式拳谱起势 亦静亦动两仪生,阴阳开合立身正, 气沉丹田周天转,不知不觉得功成。 1、金刚捣硾 金刚捣碓双手起, 重心右移往后捋, 重心右移左脚上, 双手转前向左挤, 重心左移右足上,拳击面门膝击裆。 2、揽扎衣 揽扎衣式招式奇,双手互转重心移, 忽灵右足右横上,右臂横扫敌难当。 3、六封四闭 六封四闭须放松,肩肘腕手尽显柔, 肩靠肘击都用上,占敌位前吾为雄。

4、单鞭 单鞭一势最为雄,左象箭来右似弓,要彼使劲来打吾,引动四两拨千斤。 5、雀地龙 雀地龙势低身法,意在攻下将敌挫,右手抓住他手臂,猛然铲他脚底窝。 6、金鸡独立 金鸡独立身法正,左右平衡象杆秤,中处摆开劲要猛,引带击摔在于拧。 7、倒卷肱 说说守势倒卷肱,前腿弓来后足登,双手左右相照应,一边引来一边攻。 8、白鹅亮翅 白鹅亮翅用劲巧,左右上下妙在腰,右撑左按无定势,遇顶则丢劲要轻。 9、斜行 除了单鞭是斜形,先左后右往下拧,上擒下铲似进步,关键在于不丢顶。 10、掩手肱拳 这与上招紧相连,先掩敌手再出拳,蓄而后发劲贯足,转腰出拳击敌胸。 11、双摆莲 甩起右脚双摆莲,意在胯处右脚悬,先合后开猛用力,双手拍脚响震天。

太极十三式的八法与五步

太极十三式的八法与五步 太极拳的理论很深奥,功法很完备,结构也相当严密,八法、五步合称“十三式”,就是太极拳表示的方位、运行的劲路和有效的技击手段。 所谓“八法”,亦称“八劲”,即指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八种方法和劲路,它含四正四隅八个方位。四正是北、南、东、西,四隅是西北、西南、东北、东南,这正合于后天八卦图,北掤、南捋、东挤、西按、西北采、西南挒、东北肘、东南靠。简言之,即使拳路和劲路照顾到四面八方,而不偏向于某一处。 “五步”,是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五种步法。就五行说,前进属火,后退属水,左顾属木,右盼属金,中定属土。其中又有五行生克说:即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因此《杨谱》有“怀藏八卦,脚跐(踏)五行”之论,后来又有拳家加上"头顶太极”一说,也很有道理,太极拳本来处处不离阴阳,因此“头顶太极,身怀八卦,脚踩五行”的概括与说明,

是合于太极拳的拳理拳法的。 需要说明的有二点,一是太极图与地图方位相反,地图是上北下南、右东、左西,而太极图是上南、下北、右西、左东。二是太极拳的技法千变万化,不可能用五种简单的生克关系来概括,只要时刻不忘阴阳变化的理论就行,然而五行步法却不可不知。 所谓五行步法,是指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的步法。试以自身为中心,站立之处属土,由此向右行,右属金,此即土生金;由此向后走,后退属水,此即金生水;由此向左走,左属木,此即水生木;由此向前行,前进属火,此即木生火。这就是五行步法,一般称此走生门,走生门,则很顺畅,很快。现在散打与武术比赛,绝大多数参赛者都是左脚在前,固然这与个人习惯有关,但是却不合五行步法走,'--k f-]之意,很别扭,也快不起来!现将“八法”、“五步”分述如下,先述“八法”: 1、掤劲: 掤为八法之首,有撑开之意,《杨氏九诀》之“八要”:“掤要

简化太极拳24式之弊端

简化太极拳24式之弊端(2) 孙文华(老师) 2009-12-31起势之弊端 简化太极拳24式的“起势”也有弊端,主要是对太极拳中起势的描述,有关书均没有交待清楚。 现以中国武术院审定的各式简化太极拳举例: 吴式“两腿屈膝松胯半蹲,同时,两手屈臂,下按至胯旁,手心向上,指尖向前”。 杨式“两肘下沉,自然地带动两掌慢慢向下按至大腿外侧,掌指向前,掌心向下,眼看前方”。《太极拳竞赛套路》书中记录:“上体保持正直,两腿缓缓屈膝半蹲,两掌轻轻下按,落于腹前,掌与膝相对。” 《简化太极拳挂图》(国家体育总局编)文中记录:“上体保持正直,两腿屈膝下蹲,同时两掌轻轻下按,两肘下垂与两膝相对。” 《怎样教好简化太极拳》文中记录:“同时随屈膝下蹲,两臂慢慢下落,两掌轻轻下按至与腹部同高,展掌舒指,两肩松沉,两肘微下垂与膝相对;落臂按掌须与出膝下蹲协调一致。”《二十四式太极拳教与学》书中记录:“两掌下按是手心朝下,要有主动下按的动作,按到两手与腹同高时,须展掌、舒指。”按书中图示,两手置在胃口处,并不是小腹处。 《太极拳运动》书中写到:“上体保持正直,两腿屈膝下蹲;同时两掌轻轻下按,两肘下垂与两膝相对;眼平看前方。” 真是众说纷纭,莫可衷是,究竟两手置于何处为准据?使人如坠五里雾中。 人体是一个完整的复杂系统。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筋骨皮肉,气血周经,阴阳气脉流行,奇经八脉,十二正经,互相谐调,乃有精神饱满。 根据太极拳的原则,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穿。“上体保持正直”就是上体不动。“两腿缓缓屈膝半蹲,两掌轻轻下按,落于腹前,掌与膝相对”。这些动作怎么可能做出来呢?一动无有不动,上体不可能保持正直,两臂下落时必然有含胸吸腹劲力体现出来,上身保持正直与下蹲相对应的身姿相对,意味着上体不动的情况下下蹲,这是不可能做到的,意味着上体不动的情况下蹲,这是不可能做到的。实际上在做下蹲的动作时,必须有悬顶吸腹,含胸拔背的动作。所以“上体保持正直”是错误的。因为太极拳是讲“曲中求直”。 两掌下按,腕低于肘时已经做不到两肘下垂,下垂意味着腕高于肘。其腕低于肘时,下垂是不可能出现的,除非是脱臼有病。 就前胸而论,两乳相齐的中正点为膻中,膻中上下为胸为肺,左为心宫。右谓玄宫。这里“玄”不是指玄武的玄,而是指玄虚的玄,指玄虚、玄空。左为心,右为肺。“黑虎掏心”并不是真正的打心宫心脏,而实质是指打胃部。青龙为肝,脾胃为黄婆。胃的下边才是腹,腹的下边是神阙,神阙下为丹田。神阙以下有膀胱、小肠。常人认为的腹,是由腰以下。腰以上是胃,腰以下是腹。那么究竟两掌下落落在哪个部位上为标准,任何太极拳的书中都没做交待。而传统宗风认为,置于膻中为佳。“气会膻中”这四个字已经交待清楚了。人身之气血交会在“膻中”这个部位,是医家之定论的常识。明确地说,根据武通于医的道理,拳家不懂医家之生理常识是害人无穷的。实际上练习者通常上元亏损,这是客观事实,辩证而论,双手可以稍微再向下偏移,以肺之下胃之上为好。 又如“两臂慢慢向前平举,两手高与肩平,手心向下”(简化太极拳挂图);“两臂慢慢向前平举至两手高与肩平,两臂自然伸直(不要用力挺直),距离与肩同宽,两肘微下垂(肘尖不要外撇),两肩松沉,两手手心向下,手指微屈,指尖向前”(《怎样教好练好简化太极拳》)。以上都讲到“两手臂平伸”,这是不对的。传统是以《太极拳论》为原则。太极拳经典讲“曲中求直”,太极拳起势应该是阳气升腾所至。两臂不要以伸直为度,伸直影响气脉流通,应该“曲中求直”。为什么这样做,是根据身体结构原理,以尽浑元之象(前后为长圆,左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