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势行功注解

合集下载

太极拳“十三字行功诀”详解,总结得太妙了~(收藏)

太极拳“十三字行功诀”详解,总结得太妙了~(收藏)

太极拳“十三字行功诀”详解,总结得太妙了~(收藏)十三字行功诀棚、捋、挤、按、採、挒、肘、靠,进、退、顾、盼、定。

口诀:棚手两臂要圆撑,动静虚实任意攻搭手捋开挤掌使,敌欲还着势难逞按手用着似倾倒,二把采住不放松来势凶猛挒手用,肘靠随时任意行进退反侧应机走,何怕敌人艺业精遇敌上前迫近打,顾住三前盼七星敌人逼近来打我,闪开正中定横中太极十三字中法,精意揣摩妙更生【棚手两臂要圆撑动静虚实任意攻】棚的姿势两臂要圆撑,高度与肩平,作一圆形。

分单棚与双棚。

单棚是左臂或右臂抬高与肩平,作牛圆形,手指与肩头平;双棚是左右臂同时动作如上述。

撑的主要意义,是在两肩下腋部有如放了两个弹簧,两臂如在弹簧之上,被弹簧力支撑起来,按之则落,抬之即起,随高则高,随低就低,攻时能发出弹簧性的弹力。

即以机警的动力,向外抖发出去,这叫做弹力。

这种弹劲在静时要含而不露,动的时候就要发出去,要做到得机即发,不得机则守。

待劲路运用演变得手后,与敌角斗,随时都有力的反射作用。

俗云:劲在不发时,似棉裹铁,软中有硬,做到软而能刚和刚柔相济。

这种弹簧性的支撑活力,能在静动虚实里应用出来。

【搭手捋开挤掌使敌欲还着势难逞】此句说的是挤的手法。

如与对方互搭右手时,就用右手按住对方的右腕,同时左手按住对方的肘部,顷着对方的来势,向着横侧方捋之,使对方的棚式失去作用。

到这时急反出左手,用左手背向对方的右肩下击去,并且以右手按住左手腕,加以辅助之力发击之。

也就是用两手之合力发出,令对方难以还手。

【按手用着似倾倒二把采住不放松】按手用着似倾倒。

用双手向外齐推,在太极拳中叫做按。

用法是双手向对方的腹上胸下,或在已将对方的棚式封开后来使用。

用的时候,双手按去,急进步向对方的裆中冲进,同时用身子倾扑的式子,来倍加推力。

也就是用全身的力量加在对方的身上。

二把採住不放松。

是说与对方搭手时,如果把对方的手臂抓捋住,就不放松,使对方的手腕脱不开,好使用自己的手法进取。

【来势凶猛挒手用肘靠随时任意行】来势凶猛挒手用。

王宗岳《太极拳十三势行功心解》_董永胜

王宗岳《太极拳十三势行功心解》_董永胜

王宗岳《太极拳十三势行功心解》_董永胜
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

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

精神能提则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顶头悬也。

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转虚实也。

发劲须沉着松净,专主一方。

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

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气遍身躯之谓)。

运动如百炼钢,何坚不摧?形似搏兔之鹄,神如捕鼠之猫。

静如山岳,动若江河。

迈步如临渊,运劲如抽丝。

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

曲中求直,蓄而后发,力由脊发,步随身换。

收即是放,放即是收,断而复连。

往复须有揩叠,进退须有转换,极柔软然后极坚硬,能呼吸然后能灵活。

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

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乃可致于慎密矣。

又曰:先在心,后在身。

腹松,气敛入骨,神舒体静,刻刻在心。

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

牵动往来气贴背,敛入脊骨,内固精神,外示安逸。

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

全神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

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钢。

气如车轮,腰如车轴。

注:最后一段有个版本内容如下,抄录出来给大家对照
先在心,后在身,身虽动,心贵静,气需敛,神宜舒。

腹松静,气敛入骨,神舒体静,刻刻在心。

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视动犹静,视静犹动。

王宗岳的太极秘籍《十三势行功歌诀》详解

王宗岳的太极秘籍《十三势行功歌诀》详解

王宗岳的太极秘籍《十三势行功歌诀》详解一、《十三势行功歌诀》——王宗岳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

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稍痴。

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是神奇。

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不觉费工夫。

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

尾闾正中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

入门引路须口授,工用无息法自修。

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

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

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意无疑。

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功夫遗叹息!二、王宗岳简介王宗岳,字林贞,号净贞,生活于明朝万历年间,山西人(传说为山西太谷县小王堡村人。

据李亦畬手书《太极拳谱》之《山右王宗岳太极拳论》记载,说明王宗岳为山西人无疑)。

内家拳名家,精通拳法、剑法、枪法,对拳术颇有研究。

史书对其记载甚少,现今资料,多为后人传说和考证,生平、籍贯说法不一。

本文介绍,是参照百度百科所写。

三、王宗岳《十三势行功歌诀》释义《十三势行功歌诀》为明王宗岳所著,相传王宗岳著之太极拳论共有四篇,除《十三势行功歌诀》外,尚有《王宗岳拳论》、《十三势》及《打手歌》。

字义: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

十三总势莫轻视之“十三势”,指“掤、捋、挤、按、採、挒、肘、靠”八个手法,及“进、退、顾、盼、中定”五个步法。

命意源头在腰隙之“命意”,指思维。

“腰隙”之“隙”,指腰间部位。

全句之意为太极这十三总势,决不可轻视,更不可等闲视之,因为他的源头在腰间这个部位。

【论述】其实八门五法决不可轻视,它的精华之处在腰际,因为太极拳的起始动作在腰,其它的手部动作,则随腰之转动而动。

医书《内经》有言:“腰为肾之府,旋转不能,肾将惫矣”。

肾主骨,主人体之精门机能,久练腰肾,必能强筋健骨,增进骨质密度,故勤练太极拳对肾脏之保健有一定之功效。

若腰部活动不能,则肾必疲惫,人必体衰垂危。

清武禹襄著之《太极拳解》曾言:“气如车轮,腰如车轴”,其意为气如车轮,循环不息,腰如车轴,带动身臂之转动。

核心秘诀,华山行功十三势!

核心秘诀,华山行功十三势!

核心秘诀,华山行功十三势!华山行功十三势,乃是全真道华山派正门清教中亲传口授的一种秘法真传,一直“秘而不宣,内部延传”。

本功取法自然,于有意无意之中,使精气神三宝得以锻炼,从而养生长寿,容光焕发,达同天再造,返老还童之奇效。

一、回春势(一)预备势。

全身直立,双腿分开,目平视,排除杂念,思想人静。

(二)起势。

深呼吸,吸气时两脚后跟提起,胸部展开,初学用鼻吸气,习惯后,口鼻可同时吸,使小腹鼓起,多吸新鲜空气;呼气时,小腹微收,两膝顺势屈曲,脚跟落地,使肺胃浊气从口排出,连续呼吸8次。

(三)全身抖动。

深呼吸后,约停1分钟,全身放松,保持正直,双臂仍垂于体侧,两膝稍曲,然后使整个身体上下弹性颤动,手指略弯,伸直可觉胀感,照此抖动1分钟约百余次。

抖动时,双乳和全身肌肉牙关及体内脏腑器官皆须有震动感,方为正确。

(四)左右转肩。

抖动之后,两脚相距同肩宽,平行站立,身体重心放在前脚掌上,双膝微曲,全身放松,嘴自然微张,两臂下垂,然后交替转动双肩肩头。

肩头转动时,先提起左肩由前向上向后向下划一圆周,与此同时,右肩由后往下往前向上划一圆周,左右交替共16次。

注意,初练时会出现打嗝或听到肺部呼吸的呼呼声,为正常现象。

作用:此势有回春之功,其吐故纳新,归顺内脏,畅气血,祛邪毒,增元气,顺天水。

常练此功,又可为其它功法打下基础。

初学每日两次,每次30分钟左右。

二、上元势(一)预备势同“回春势”。

(二)起势。

左手慢慢提起,手心向上,五指略分,沿胸前线由下而上运动,至胸前时右手跟左手继续向前运展,目随手移,左手到顶点后翻掌下行。

左手上行的同时,左脚尖沿地运经右脚内侧虚划弧,向左侧屈膝,前后足距约60公分,躯干随之左转,重心移至左腿,右脚随身左转,脚跟微提,成左弓步,右腿半弓。

然后,躯干自左转向右,右手顺势向右前方运展,左手从下向上跟行,右手运至顶点翻掌下行,即完成了右侧动作,左右动作相同,方向相反,交替进行,各8次,共16次。

少林行气十三势图解(下)

少林行气十三势图解(下)

少林行气十三势图解(下)第九势霸王举鼎(右)功法:接上势,吸气,以丹田劲使身姿向右转动180°,下面动作和上势相同唯方向相反。

接着,候气充盈,意念引气使身姿向左转动,臀后溜,身体重心分落双腿,转动时右足尖为轴足跟向左转,还原成正面马档式(图12),目内视丹田内气运转第十势双龙埋头功法:候气充盈缓缓吸气入丹田,意念引气向两胁守定头上顶提肛、提外肾。

两拳握固挺举。

拳心相对,闭息,双膝慢直使身姿上起.直至站立。

吐气,同时意念下沉丹田。

吞气入腹,闭息,身快速下蹲成低马档同时双拳由上下落,猛甩、狠打大腿内侧,口喷气,发声(图13)。

全身放松,自然吸气,如此作3次。

要领:意念引气,运转周身,要有内劲使身姿上动起立。

身姿下蹲要快,起身要缓慢,培生内气达双臂后才能排打大腿。

目的:搬运真气通关节,强腰滕,却胸胁之浊气。

培生元气,提高身体素质第十一势双龙出水功法:接上势。

调息后,拳变成掌,掌心相对,双手如抱球全身放松,目神内敛。

以丹田劲身姿慢上起,直至站立,同时双臂沿体上举,过顶尽力伸直。

手指朝天,收腹提肛,头如顶物, 脚趾抓地.慢吐气,意念下沉丹田守定。

吞气入腹,闭息,双臂手指尽力上伸,头使劲上顶,腹尽力内收,目贯劲上祝,直至足跟离地脚尖用力上踮,意念引气上达手指掌,上冲百会,守定。

双腕拧劲,两手沿体前由上向下速落,两掌猛劈两大腿内侧,身姿同时速下蹲成低马裆势,口吐气,发声(图14),如此作3次。

要领:双手上抱时要松静自然,双手掌下劈要猛,身下蹲与劈手要有整体感。

目的:练内气随意念在体内运行。

猛劈大腿内侧,促使内气凝集丹田,使真气充盈,排浊气、调五脏。

第十二势托天震地功法:调息候气充盈,意念引丹田劲,身慢上直起立,全身放松,目神内敛,自然吸气,头顶似物,同时双手抱球状上举含胸拔背,劲达双臂。

收腹提肛,脚趾抓地生根。

手指尽力上伸够天,足跟离地,脚尖上踮头略抬,意视左右两手。

收腹,使腰腹相贴紧缩肛和外肾。

意念上冲百会,达指尖后,略停几秒,上伸劲守定。

《十三势行功心解》说了些什么?

《十三势行功心解》说了些什么?

《十三势行功心解》说了些什么?《十三势行功心解》说了些什么?《十三势行功心解》又称《王宗岳先生行功论》或称《打手要言》。

[原文] 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

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顶头悬也。

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转虚实也。

发劲须沉着松净(静),专主一方;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

行气如九曲珠,无往不利(一作“无微不到”,原注——气遍身躯之谓);运劲如百炼钢,无坚不摧。

形如搏兔之鹄,神如捕鼠之猫;静如山岳,动若江河。

能话将《太极拳经》解说得更清楚吗?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

曲中求直,蓄而后发。

力由脊发,步随身换。

收即是放,断而复连。

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

极柔软,然后极坚刚;能呼吸然后能灵活。

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

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

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乃可臻于缜密矣。

又日: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

劲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

又日:先在心,后在身;腹松,气敛入骨;神舒体静,刻刻在心。

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

牵动往来气贴背,而敛入脊骨。

内固精神,外示安逸。

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

——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

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

气若车轮,腰如车轴。

又日: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

气宜鼓荡:神宜内敛,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凹凸处,无使有断续处。

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

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

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上下前后左右皆然。

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

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

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

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意,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

虚实宜分清楚。

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

周身节节贯串,无令丝毫间断耳。

这是一篇指导太极拳锻炼的较为重要的技术理论文章。

可能是前人因师傅口授身传,然后默识于心,才笔之于书,将一个一个问题、要点记录下来,并没有系统性的论述。

《十三势行功心解》校注诠释(上)

《十三势行功心解》校注诠释(上)
序” 。
[ 诠释 ]
太极拳之全部意义以虚灵为本 ,以 “ 精神” , 即 “ 心” 为全体之主宰 , “ 提起精神” 乃行功之准则。 精者 ,
元精 也 。神 者 , 元神 也 。精炼 而 聚 , 神炼 而凝 。神 固于
3 、 【 万本】 ‘ ‘ 乃能收敛人骨” 作“ 方能收敛入骨” 。
浓, 且 无 医学常识 , 不 知经络 血 脉走 向所致 ; 三 日私 心
武 当・ 2 0 1 3 . 5 l 7
武当・ 总2 7 3期
“ 太极拳行功要论” 。[ 澄本】 前部分 自“ 以心行气” 句至 动虚 实” 。
“ 乃 可臻 于缜 密 矣 ” 句, 独立成篇 , 篇题作 “ 王 宗 岳原
差极少见。故日“ 形顺” 则气通 , “ 形悖” 则气滞 。
( 二) 滞气 的原 因
一Hale Waihona Puke 有气 则 生 , 气 绝 身亡 。 太极 拳之 气 , 即丹 田气 , 指先 天 之气 , 真 丹净 沽之
( 责任 编辑 柯 超)
择 善 而从之 。 日行拳走架未 “ 换劲” ;二日意念守窍着意过 气 。 习练者不 可 不大彻 大 悟 ,
最 珍 最贵 者莫 过于 人之 气也 。 ” 【 大 】 此, 行拳 “ 滞气” 就 是练 功 中 出现 了偏 差 , 气功家叫“ 着 魔 生 成长 养 , 走火” 。轻 者滞气 , 进 而血瘀 , 重 者甚 至精 神错 乱 。 静 为躁君 ” 。 即静 为动之 根 。 太极 拳 以静 为本 , 以定 太极 拳 阴 阳相 生 , 静 动相 兼 , 阴 阳互 补 。多 余 则 说 “ 静 以养 心 , 静 能 养气 。 气 是 人生命 运 动 的能量 , 泻, 不 足则 补 。行 拳 “ 举 动顺 时 , 容 色和悦 ” , 滞 气之 偏 为 机 。

十三势行功心解或歌诀

十三势行功心解或歌诀
先在心,后在身,腹松净,气敛入骨,神舒体静,刻刻在心。
注:凡走架子以心意为松开,而腹腰存想为空洞无物,则一切方可由腰脊而动,<即不乱动>是之谓静也,此运动时不二选择,应时时刻刻铭于心也。
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牵动往来,气贴脊背而动之。
注:即以背为中心,乃运用离心力本也,如觉每一动作,背上之反应会绷紧,则失去此义也,统能以此行之,亦为养气敛入骨髓之法也。
心为令,气为旗,腰为蠹,脊为旃。
注:心为主帅以发令,气为传旗如听命,而后行腰为大蠢,魏然挺立不偏,无昧可倒<腰以下至尾闾>,脊如旗屈,收以拔骨,使脊骨有偏长之能也。
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乃可臻于慎密矣。
注:初步练习时,须大开大展,须全身松开气达梢,功夫愈进,则求紧凑,其大圈渐进于小圈,由外显之圈,成为内隐之圈,是可成为慎密无向之运动,方会放之则进,卷之则退,藏于慎密之义也。
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气如车轮,腰如车轴。
注:有气者无力,无气者能柔,有力者无气,无气者纯刚,故专柔专刚均属非太极拳。必须刚柔相济。若力气隐于内,则柔现于外,则刚欲求柔于外而刚于内,是之为劲。故须去力以求劲得后乃活气,方可得气之用,使生弹性,欲得气活,须气贯串遍于身躯如轮之旋转之不休,欲得轮之旋转,须有轮之中心有轴,故所有左右上下旋转均以腰脊为主宰也。
形如捕兔之鹄,神如捕鼠之猫。
注:运动时其形状如高空捕兔的鹄,盘旋无定,此指精神之活泼,且活泼之中而有集注,并蓄势待发,有似伏地捕鼠之猫,运机即发之精神也。
静如山岳,动如江河。
注:静如山岳,言其形沉着不浮,一静无有不静,如山岳屹立,所谓神宜内敛是也。动如江河,言其动作之波动不停起伏相间,如江河之滔滔不绝,所谓意气宜鼓荡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极拳学习:注解武禹襄的《十三式行功心解》 武禹襄传世论文有《十三势行功要解》、《太极拳解》、《太极拳论要解》、《四字秘诀》、《身法八要》、 注解武禹襄的《十三式行功心解》 【武氏原作】 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

以气运身,务令顺随,乃能便利从心。

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头顶悬也。

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转虚实也。

发劲须沉着松静,专注一方。

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

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至(气遍身躯之谓)。

运劲如百炼钢,何坚不摧。

形如搏兔之鹄,神如捕鼠之猫。

静如山岳,动如江河。

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

曲中求直,蓄而后发。

力由脊发,步随身换。

收即是放,放即是收。

断而复连,往复须有折叠。

进退须有转换。

极柔软,然后极坚刚。

能呼吸,然后能粘依。

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

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

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乃可臻于缜密矣。

又曰:“彼不动,己不动。

彼微动,己先动。

”劲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

又曰:“先在心,后在身。

腹松气敛入股。

”神舒体静,刻刻在心。

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

牵动往来气贴背,而敛入脊骨。

内固精神,外示安逸。

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

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

在气则滞,有气者无力。

无气者纯刚。

气若车轮。

腰如车轴。

【洪公浅释】(行功是对坐功而言) 原文: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

以气运身,务令顺随,乃能便利从心。

我国讲养生的书,多以气为主,现在亦叫气功疗法,可见气血虽然并重,没有气是不行的,只要气流通舒畅,血的新陈代谢机能自然健全。

以心行气,就是用理想行气,气沉着,就是中气,于人有益,气浮了,就是横气,于人有害。

气常沉着,就能收敛到骨髓里边,人便健壮。

用气运动身体,不用拙力,处处顺遂,则身体骨骼全是柔和的,自能动作便利,从心所使。

这里讲内里的气如何运行,和外边的形体如何运行,是内外的关系。

原文: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头顶悬也。

人的精神在脑部,从外形来讲,以百会穴为主,精神振作,则全身轻利,如同顶上有绳悬起来的一般,这是讲顶劲的,是全身上下的关系。

原文: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化虚实也。

这是换裆劲的方法,人的腿经常在运动时要一个偏虚,一个偏实。

在由虚到实,由实到虚的过程,必须转换。

即裆裆劲于身向右转时,则右松左紧,紧松不太过了,才能灵,才有圆活之趣。

一转的偏了,就成直线,当然就不圆,而不活。

所以这是讲下盘变化的,也是讲左右旋转的。

意气是合理的劲,意动则气动,气动则形动。

原文:发劲须沉着松静,专注一方。

凡是发劲,前手发劲,后手塌劲,两手的劲和方向要成为一线,自然可以沉着松静。

试看射箭时,弓弦和箭杆,和弓的动作,可以体会此理。

这是讲前后的配合手法。

原文: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

身要中正安舒,必须重心稳定,但在运动时,要求重心稳定,就必须腰转时裆劲换的圆活,手劲配的相称。

能这样,则四面八方如何来劲,全可旋转应付。

支撑二字嫌太死板,不可误解,我们可以改为“周旋八面”,这是讲身法。

原文: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

运劲如百炼钢,无坚不摧。

九曲珠之行气是缠劲,螺旋劲,是方向的变化;百炼钢之摧坚,是时间的速快。

原文:形如搏鸟之鹗,神如捕鼠之猫。

静如山岳,动如江河。

外形动作如鹗之速灵,内神专静如猫之安逸,山岳江河是加倍形容。

原文: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

曲中求直,蓄而后发。

这是讲发劲的。

想发劲,须先蓄劲,比如想把箭射出去,必须先把弓拉开,使弓的两端向后弯,弦也向后缩,放箭时一撒手,箭经弓弦中心的劲发出。

但弦上的劲,还是仗着弓靶两头的劲,所以说“曲中求直,蓄而后发”。

但是这个地方,还不恰当,太极拳的发劲,完全是用螺旋推进发出的,公转中还有自转,我们用枪膛里的来复线来比方发劲,就更合式。

太极拳发劲有几种:一种是像轮子边上的劲,什么东西碰上就打飞了,可是不至大伤损。

二种是轮子里边的劲,当轮子飞转时,如把棍子伸到里边,立刻搅折。

三种是钻头的劲,钻头虽然小,因为转的快,木头、瓷器、钢铁全能钻透了。

这种劲,尖上是一种劲,钻身上还有一种劲。

四种是崩炸的劲,如同炮弹一样,必须功夫很深,才能发出来,但全离不开螺旋形式。

这样曲中求直,没有东西可以挡住、使他发不出来,弓的曲,还是可以制住的。

原文:力由脊发,步随身换。

发劲是走螺旋形的,但是从哪里推动呢?所以又告诉我们“力由脊发”,发时不是从脊背往前直推,而是旋转推进。

推动时,身的方向必须变化,如步子不变,劲就不一致,或至被牵掣,所以又说“步随身换”。

身向何方,步就换向何方。

步的变换,也不必一定移动进退,足尖的方向,和身体一致就可以了。

但是后足尖要冲前斜角,前足尖冲身的正前方,成为似丁为丁,似八非八的形式。

原文:收即是放,放中寓收。

断而复连。

这句话,很容易叫人糊涂,用轮子来讲,来的劲,加到轮上,使轮子往右转,右转是收,但一面仍从左边转过来,左边的劲,就是放。

圆圈是相连不断的,发劲时,有一虚线一抛线,也就是劲断意不断,所以放中也寓收。

原文:往复须有折叠。

进退须有转换。

折叠是来复线,不可认为是直的,转换全是裆劲,一松一紧。

原文:极柔软,而且极坚刚。

这又是句矛盾的话,叫人迷糊。

凡是练太极拳的,全知道“柔能克刚”,“不丢不顶”,但是一逢人来按我,我就后退,做到不顶和柔了,怎么克不了刚呢? 可见柔软是转的圆,坚刚是转的快,圆则来劲到不了我身,转回的快,则力无穷。

原文:能呼吸,然后能灵活。

呼吸固然是人人所能的,可不是人人全能灵活,所以这里的“呼吸”二字,不可看的拘泥了。

动作的旋转,必然有进退,进退就等于呼吸。

能做合乎规律的旋转、进退就等于善于呼吸,又能全身调协,所以能灵活。

到了功夫深时,呼吸可以配合动作,化劲是吸,发劲就是呼。

原文: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

直应当作顺字讲,顺则气旺。

曲当作螺旋解,旋则劲足。

以上是讲劲的运用和气劲的调养配合。

原文: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古时军队或仪仗队的大旗,编者注)。

心发命令,令出气为传达,腰如大旗,不可摇摆,这是说内外的关系。

原文: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乃可臻于缜密矣。

这是说练拳要求的程序,先上来求开展,是一个“松”字,全身骨节全要松开,动作时,不用一点拙力。

第二步求紧凑,是一个“圆”字,任何动作,全是圆圈,公转中还有自转,处处连环,自然紧凑,最后越练越熟,经大圈到小圈,似乎无圈,就达到缜密的程度,这是一个“密”字。

原文:又曰:先在心,后在身。

心能支配形体,但要注意必须先明白太极拳的原理和运动规律,才能把形体运动,支配的恰当。

原文:腹松气敛入骨髓。

神舒体静,刻刻在心。

腹中松,要使气沉丹田而不浮,也就可以敛入骨髓。

精神要安舒,身体虽动,还是静的。

中心稳定,则动中能静,如一部机器,按的不松不紧,圆滑自如,开动时,虽转而不摇摆。

这个道理,要刻刻留心。

这是讲到内气舒畅,精神安逸,虽动犹静。

原文: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

牵动往来。

全身配合调协,可以作到这样,牵动往来,如同机器轮子,用皮带挂上,来回旋转。

原文:气贴脊背,敛入脊骨。

脊骨是督脉,所以气贴此处运行,仍收入此处。

原文:内固精神,外示安逸。

内中静而动,外形动而静。

原文: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

进步退步灵活,而劲走螺旋。

原文: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

在气则滞,有气者无力。

无气者纯刚。

这句话又和次先讲的有些矛盾,我们先要什么是“用意不用力”,意是理想,有理,就有方法。

所以说全身动作,用理想精神支配运动,不用横气,用横气则动作发生障碍,而致滞缓。

气横,则力(劲)发不出来,不用横气才能柔中纯刚。

原文:气若车轮。

腰如车轴。

腰是轴子,轴子转,气就支配手足也转,如轮子一样(这个气是顺的)《十三式歌诀》浅释原文: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

变换虚实需留意,气遍身躯不少滞。

腰是轴,须旋转;膝是活塞,调节轮子转的方向;裆部一松,则膝上提,裆部一紧,则膝下沉,重心永远平衡,这就是变转虚实的方法。

得法则周身是圆的,没有障碍之处,就不会少滞。

原文:静中触动动尤静,因敌变化示神奇。

势势存心揆(kúi)用意,得来不觉费功夫。

彼动我随,是“静中触动”,动的圆,所以“虽动犹静”,全是因对方来劲而变化。

他的方向变化大小、时间快慢,我不但随着变化,而且争取主动,比他占先一点,看似神奇,实缘一定规律。

妙处全在一个“熟”字,平时练拳每式全要揣思它的道理、作用,日久,自然得悟其妙。

原文: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净气腾然。

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头两句是说中腹内气,注意腰间旋转时,腹中能松而静,则内气旺盛舒畅。

后二句是说外形,下盘要求尾闾中正,尾闾俗名尾骨,即长强穴,要作到中正,须略使向后上翻,如正身端坐时状态,尾骨上翻,则前边小腹斜向后合,而气舒松,精神直通到头顶。

这是和上盘的连系。

上盘则百会穴如同悬上一绳,把全身提起来,所以满身轻利。

原文: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

入门引路需口授,功用无息法自修。

练拳时一个小动作也要耐心仔细推求原理,应当怎么做,怎么屈伸开合,这里说“听自由”不可误解,不是随便的自由屈伸开合,而是按照原理规律很自然的动作。

所以又说:“入门引路需口授”,不但要求明师口讲道理,并且要正确示范①。

然后根据所学的,仔细推求,长期锻炼,则于拳法自然修进。

这是学拳的程序,说明入门不经人讲明道理不行,不自己仔细揣摩不行,不下工夫锻炼也是不行。

因此,我得到的规律是多听(听道理)、多看(看示范动作)、多想(揣摩道理和示范动作)、多练(照理照样的练)。

原文: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

想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

体是动作的形式,用是作用,不拘形式和作用,全是以合理的意气为主,最后的结果是为了益寿延年、劳动生产。

原文: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义无遗。

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工夫贻叹息。

这是讲的道理,字字真实切要,已无保留,全在乎学者是否推求多练。

如不用心推求,而盲目的练,等于白费了工夫,所以实践必须结合理论。

注:①高明的老师既要做到口授(口讲道理),又要做到身传(正确示范)。

太极拳十三势行功心解--杨澄甫大宗师注释一、以心行气,务令沈气,乃能收敛入骨 注: 心以精神意气之总称,乃指走架时一拳一动以精神为主动,驱使其气,即每一开合之,开时必须直行之,则自然沈著而有缠劲,其气就自然而收敛入骨髓矣。

二、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 注: 用功既久,气能随意而运动,则身之运动,为意之运行,其根乃在心(精神意气)因以心行其气也,所有屈伸起落,务须曲线缓和,毋使身用内发生稜角之病,是之为顺遂,如此则身可从气,而气可从心矣。

三、精神能提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顶头悬也。

注: 使目平视,两头略拔,则谓虚灵顶劲,精神自然而连带提起矣,亦即头顶上有掤劲之谓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