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势行功要解(武禹襄)

合集下载

名称里面有大秘密:武禹襄《十三势架·势架程序》集解(四)

名称里面有大秘密:武禹襄《十三势架·势架程序》集解(四)

名称里面有大秘密:武禹襄《十三势架·势架程序》集解(四)名称里面有大秘密一一武禹襄《十三势架·势架程序》集解(四)李新方【原文】十三势架·势架程序:懒扎衣。

单鞭。

提手上势。

白鹅亮翅。

搂膝拗步。

手挥琵琶势。

搂膝拗步。

手挥琵琶。

上步搬揽捶。

如封似闭。

抱虎推山。

单鞭。

肘底看捶。

倒撵猴。

白鹅亮翅。

搂膝拗步。

三甬背。

单鞭。

云手。

高探马。

左右起脚。

转身踢一脚。

践步打捶。

翻身二起。

披身。

踢一脚。

蹬一脚。

上步搬揽捶。

如封似闭。

抱虎推山。

斜单鞭。

野马分鬃。

单鞭。

玉女穿梭。

单鞭。

云手。

下势。

更鸡独立。

倒撵猴。

白鹅亮翅。

搂膝拗步。

三甬背。

单鞭。

云手。

高探马。

十字摆莲。

上步指裆捶。

上步懒扎衣。

单鞭。

下势。

上步七星。

下步跨虎。

转脚摆莲。

弯弓射虎。

双抱捶。

【解曰】虽说“名者实之宾也”(《庄子·逍遥游》),但名称并非不重要,名称在哲学上叫做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方式,“物莫非指,而指非指”,“天下无指,物无可以谓物”(《公孙龙子·指物论》),是说一切事物都是通过概念表达的,每个概念都是各自独立的,并不依赖别的概念而存在,没有概念物也就不是物了,如果没有“太极拳”这个概念,太极拳也就不是太极拳了,而太极拳“凡此皆是意”(武禹襄《十三势说略》),是以意识为主导作用的拳术,故名称的问题尤为重要,如此篇《十三势架·势架程序》的标题和每个着势,一系列名称当中的确有大秘密。

此篇《十三势架·势架程序》中的“十三势”这个名称,是太极拳的三大名称之一,首见于王宗岳《太极拳释名》,这三大名称各有各的秘密:太极拳,是总而言之,追求绝对真理、知行合一的武术;长拳,是就技击特点而言,“势势相承,遇敌制胜,变化无穷”(戚继光《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又有放长击远、长有馀地、兼备众长之义;十三势,是就修炼内容而言,以八卦五行为数学模型的技击全自动化的动力学系统。

太极拳论要解●武禹襄

太极拳论要解●武禹襄

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运劲如百炼钢,何坚不摧?形如搏兔之鹘,神似捕鼠之猫。曲中求直,蓄而後发。收即是放,连而不断。极柔软,然後能极坚刚;能黏依,然後能灵活。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馀。渐至物来顺应,是亦知止能得矣!
6.四字秘诀 -
敷:敷者,运气於己身,敷布彼劲之上,使不得动也。
发劲须沉看松静,专注一方, 所谓「静中触动动犹静」也。
往复须有摺叠,进退须有转换, 所谓「因敌变化示神奇」也。
曲中求直,蓄而後发, 所谓「势势存心揆用意,刻刻留心在腰间」也。
凡此皆是意,不是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後,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
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有此一虚实。周身节节贯串,勿令丝毫间断。
5.太极拳解 -
身虽动,心贵静;气须
1.太极拳论要解 - 武禹襄
要解曰:先在心,後在身。腹松,气敛入骨,神舒体静,刻刻存心,即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视静犹动,视动犹静。牵动往来气贴背,敛入脊骨。要静,内固精神,外示安逸。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全身意在蓄神,不在气,在气则滞。尚气者无力,养气者纯刚。气如车轮,腰如车轴。
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腰为驱使, 所谓「意气君来骨肉臣」也。
4.十三势说略 -
每一动,惟手先着力,随即松开。犹须贯串一气,不外起、承、转、合。始而意动,既而劲动,转接要一线串成。
气宜鼓荡,神宜内敛。勿使有缺陷处,勿使有凹凸处,勿使有断续处。其根在脚,发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後,乃能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必至偏倚,其病必於腰腿求之。上下、前後、左右皆然。

武禹襄太极拳论

武禹襄太极拳论

武禹襄太极拳论武禹襄 2011-7-8 16:28:001、简介2、十三势行功要解3、太极拳解4、太极拳论要解5、十三势说略6、四字密诀7、打手撒放8、身法八要简介武禹襄〈1812~1880〉河北永年人,初学同乡杨露禅大架动作,后慕名至陈家沟,求长兴公教长拳,因其年岁已高〈80余岁〉,不再传拳,其子耕耘走镖山东,不在身边。

但见他求学心切,便将其介绍给陈氏同族十五世陈清萍。

陈清萍的拳架小而紧凑,加圈缠丝,是陈氏小架拳派的支流。

武禹襄学拳很下功夫,潜心专练。

在杨氏大架和陈氏小架的基础上演变成为现在的武氏太极拳。

后传其甥李亦畬(1832~1892),李再传郝为真(1849~1920),郝传其子月如、少如。

月如以教拳为业,武氏太极拳始在外传。

其特点,动作轻灵,步法敏捷,紧凑缠绵。

十三势行功要解以心行气务沉着,乃能收敛入骨,所谓“命意源头在腰隙”也。

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转虚实须留意」也。

立身中正安舒,支撑八面;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所谓“气遍身躯不稍滞”也。

发劲须沉着松静,专注一方,所谓“静中触动动犹静”也。

往复须有摺叠,进退须有转换,所谓“因敌变化示神奇”也。

曲中求直,蓄而后发,所谓“势势存心揆用意,刻刻留心在腰间”也。

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腹内松静气腾然”也。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所谓“尾间正中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也。

以气运身,务顺遂,乃能便利从心,所谓“屈伸开合听自由”也。

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腰为驱使,所谓“意气君来骨肉臣”也。

太极拳解身虽动,心贵静;气须敛,神宜舒。

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身为驱使。

刻刻留意,方有所得。

先在心,后在身。

在身,则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所谓“一气呵成”、“舍己从人”、“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也。

须知: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

视动犹静,视静犹动。

内固精神,外示安逸。

须要从人,不要由己。

从人则活,由己则滞。

尚气者无力,养气者纯刚。

十三势行功要解(武禹襄)

十三势行功要解(武禹襄)

十三势行功要解武禹襄以心行气务沉着,乃能收敛入骨,所谓「命意源头在腰隙」也。

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转虚实须留意」也。

立身中正安舒,支撑八面;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所谓「气遍身躯不稍滞」也。

发劲须沉着松静,专注一方,所谓「静中触动动犹静」也。

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所谓「因敌变化示神奇」也。

曲中求直,蓄而后发,所谓「势势存心揆用意,刻刻留心在腰间」也。

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腹内松静气腾然」也。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所谓「尾间正中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也。

以气运身,务顺遂,乃能便利从心,所谓「屈伸开合听自由」也。

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腰为驱使,所谓「意气君来骨肉臣」也。

五字诀李亦畬一曰心静:心不静则不专,一举手前后左右全无定向,故要心静。

起初举动未能由己,要息心体认,随人所动,随屈就伸,不丢不顶,勿自伸缩。

彼有力,我亦有力,我力在先;彼无力,我亦无力,我意仍在先。

要刻刻留意,挨何处,心要用在何处,须向不丢不顶中讨消息。

从此做去,一年半载,便能施于身。

此全是用意,不是用劲。

久之,则人为我制,我不为人制矣!二曰身灵:身滞则进退不能自如,故要身灵。

举手不可有呆像,彼之力方碍我皮毛,我之意己入彼骨内。

两手支撑,一气贯串。

左重则左虚,而右已去;右重则右虚,而左已去。

气如车轮,周身俱要相随,有不相随处,身便散乱,便不得力,其病于腰腿求之。

先,以心使身,从人不从己;后,身能从心,由己仍是从人。

由己则滞,从人则活。

能从人,手上便有分寸,秤彼劲之大小,分毫不错;权彼来之长短,毫发无差。

前进后退,处处恰合,功弥久而技弥精矣!三曰气敛:气势散漫,便无含蓄,身易散乱,务使气敛入脊骨,呼吸通灵,周身罔间。

吸为合、为蓄;呼为开、为发。

盖吸则自然提得起,亦拿得人起,呼则自然沉得下、亦放得人出。

此是以意运气,非以力使气也!四曰劲整:一身之劲,练成一家。

分清虚实,发劲要有根源:劲起于脚根,主于腰间,形于手指,发于脊骨。

武禹襄的十三勢行功心解

武禹襄的十三勢行功心解

武禹襄的十三勢行功心解十三勢行功心解. 武禹襄: 武式太極拳創始人.以心行氣,務令沉著,乃能收歛入骨.以氣運身,務令順遂,乃能便利從心.精神能提得起,則無遲重之虞.所謂頂頭懸也.意氣須換得靈,乃有圓活之妙.所謂變轉虛實也.發勁須沉著鬆淨,專注一方.立身須中正安舒支撐八面.行氣如九曲珠,無微不到.運勁如百鍊鋼,無堅不摧.形如搏兔之鶻,神似捕鼠之貓.靜如山岳,動若江河.蓄勁如張弓,發勁如放箭.曲中求直,蓄而後發.力由脊發,步隨身換.收即是放,放即是收,斷而復連.往復須有摺疊,進退須有轉換.極柔軟,然後極堅剛.能呼吸,然後能靈活.氣以直養而無害,勁以曲蓄而有餘.心為令,氣為旂,腰為纛.先求開展,後求緊湊,可臻於縝密矣.又曰: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動,似鬆非鬆,將展未展,勁斷意不斷.又曰:先在心,後在身,腹鬆淨,氣歛入骨,神舒體靜,刻刻存心.切記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牽動往來氣貼背,而歛入脊骨,內固精神,外示安逸.邁步如貓行,運勁如抽絲.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氣.在氣則滯,有氣者無力,養氣者純剛.氣如車輪,腰似車軸.註解如下: 阿國師以心行氣,務令沉著,乃能收歛入骨.在太極拳的演練中,務必以心行氣,務令沉著,要沉著的是心.心沉靜則氣便順應而服貼,而能與身軀結合,就如同與生俱來的一樣,非常的自然.以作用字講;心即是意,是人的知覺,為全體之主宰.而行是行使引導之謂.而氣是氣息,無形質可見,為呼吸所必需,養生之要道.以心行氣:是以心意導引丹田之元氣,使之運行轉動,故能意到氣隨.務令沉著:須於行氣時,不用大呼大吸,而用小呼小吸,凝神靜慮,屏除急躁,虛浮,並須用意而不用力.乃能收歛入骨:行功時須以深長之呼吸,使之上下推動,由推動而使丹田所積之元氣透過海底,尾閭,三關,分佈於骨骼之間收歛入骨,凝為骨髓,因而成為太極拳的內勁.以氣運身,務令順遂,乃能便利從心.以氣運身,務令順遂,要順遂的是氣.氣順自然,身軀肢體的活動才能隨心所欲而不勉強.以氣運身;導引丹田之精氣,經過三關,運行全身,達於四肢.務令順遂;氣隨意運,務使舒暢,毫無阻滯,即氣遍身軀不少滯之謂.氣沉丹田,運行無阻,週身舒適靈活,就可無往不利,從心所欲.此段以行氣運身為主體,而"沉著"與"順遂"兩點,尤為重要.精神能提得起,則無遲重之虞.所謂頂頭懸也.練拳時精神要能提得起,動作才能揮耍自如,這時要注意的是虛靈頂勁的練拳要義.精神為行之本,有精神即可?發作用,週轉方能得當,自無遲重之弊.遲重即呆頓,而又沉滯,冥頑不靈,有礙於行功,須虛靈頂頸,即所謂的頂頭懸.意氣須換得靈,乃有圓活之妙.所謂變轉虛實也.內部意識鼓蕩如能配合拳架之需要而變幻,動作才能有圓融活順,則需注意拳勢的虛實轉換要分明.意與氣之重要,前己有解釋.但變轉虛實,相聯並運,統仗意氣轉換之靈敏,方可取得圓活之妙,才能隨機乘勢,無少阻滯,因而虛實更易分析,則轉變不難清楚.凡有伸屈開合,進退轉換,曲直虛實,莫不根據輕靈貫串,圓活飄渺,致使無從捉摸.發勁須沉著鬆淨,專注一方.立身須中正安舒支撐八面.勁力的運用,不可強行運氣聚力,而要能使身體鬆柔,運用肢體的彈性勁,發揮柔行氣,剛落點的要領才能作到.這時身肢注意開襠圓襠,含胸背,沉肩垂肘,立身要中正,安舒支撐八方,不偏不倚.此為太極拳發勁之要訣:以發必有中的觀念,應有相當的準備,方可期收實效.其準備為何呢?即將身與心合運起來,體與用共同一致,則心與氣合,勁由內生,而達沉著平實的氣概.然後鬆開四肢,沉淨內氣以求完整,無分毫拙力,乘機乘勢,專注對方的重點發之,以拔其根,此由意氣方面言之.要發勁時軀幹更應特別注意,故立身須中正安舒,方能支撐八面,倘立身偏倚,不守中定之法,則精神立現渙散,而意氣亦必難於完整,沉著鬆淨更難兼顧得到,此因中盤失去中正安舒,則下盤必現浮而不實,機勢既失,而背勢頓成.必須中正不偏,上鬆下實,上輕下重,下重則有根,根基既固,乃可支撐一切,應付各方.行氣如九曲珠,無微不到.運勁如百鍊鋼,無堅不摧.如能作到以上的要點,則氣感將遍佈全身無微不至.以內部意氣鼓蕩而激發出來的勁道,有如百鍊鋼的威力,無堅不摧,巨大無比.行氣與運勁,名分實合.行以內者為氣,即所謂的小週天,能治自身疾病,而能運到四肢者為大週天.能運氣至身体各處用以擊敵者,名為內勁.此乃身心合運之勁.法以腹部丹田之呼吸,由意引導鼓蕩其氣,而運行於週身.然後身隨氣轉,上下前後左右,週旋活動,有如珠曲九轉,隨處可到.運轉四肢似同珠活,隨之以化,隨之以發,左右隨機,上下逢緣,理明則藝亦精.勁經百鍊而成鋼,則堅無不摧.形如搏兔之鶻,神似捕鼠之貓. 靜如山岳,動若江河.在散手的應用中,外形肢體的功架要有如老鷹捉小兔的架勢,威猛,但內部神態的沉著要有捕捉老鼠的貓一樣,不慌不忙.也就是要有重如山,動作靈活如江河之勢.鶻音骨,鷙鳥也,即鷹有捉兔的長處,故用以喻其形勢.貓善捕鼠,亦係採取其姿勢.是驚學者遇敵沉著,舉動安舒,臨事不亂,量敵以進,俟機而動.有如鷹在空中盤旋伺機.貓注其穴歛神待發.一經有隙可乘,方得急轉直下,出其不意,攻其不備,以收全功.然非有沉毅果決的修養,尚難語此技藝.輕浮躁動,為練拳之大戒.是人所共知的,但稍一不慎,即於不知不覺當中,流露無遺.故特提出要靜如山岳的沉著不浮,動若江河般的?定周流不息,以為習拳者應遵守之準則.蓄勁如張弓,發勁如放箭. 曲中求直,蓄而後發. 力由脊發,步隨身換.背勢則身形鬆化,五弓微曲如張弓而蓄勁,順勢時則以彈性勁發出力量,其有如放箭一般,乾粹俐落.絲毫不勉強.在動作的轉化中不斷的轉換虛實,化背勢為順勢,柔化對方之來勢,尋求順勢.柔化時以蓄勁,順勢時得以能發勁.勁道的運化要以腰為軸,力要以身肢整體發出,而步伐則要配合身體的運化,而走而化.蓄勁有收轉引化之勢,喻如張弓,愈滿則力愈足愈猛,且可使得敵落空,而我乃能順借其力,以制彼之背勢.此即張弓引滿放箭之義.欲制敵發人需以直勁,必先曲而蓄其勢,方可便利使用.且曲是鬆化人勁,人勁既被鬆化,則可隨化轉身,而得順勢並蓄得勁,乘機以發人.以上兩段都在解說太極拳與其他外家拳的主要不同點.蓋太極拳的對敵方式都是儘量避免硬碰硬的.有歌訣說"引進落空合即出",又說"妙處全憑能借力".更可與此處相輝映.力有內勁力與拙力之分,拙力出於生來本有,為有限的力量.內勁力蘊於丹田,由意氣的鼓蕩而發出,乃為無可限量之力.然非鍛鍊,則無從而生,故功能愈久,則勁力愈大.力由脊發的意思是由脊來接下盤之基,而傳而運發於兩臂兩手.因脊為人身之主幹,週身氣脈交通的要道,上自腦,下至尾閭,為精髓升降的道路,乃生理自然的現象,當勁發於丹田時,受意氣的鼓蕩,行經海底,尾閭,緣脊而升,乃達於四肢.即根於腳,而發於腿,而腰,而脊,再由脊而運發於臂再拳或掌,仍須完整一氣,才可順利從心.步隨身換者,是身動而步亦隨之,上下相隨,內外合一,切守中定之姿勢,順而?,則神舒氣暢,當可支撐八面.收即是放,放即是收,斷而復連. 往復須有摺疊,進退須有轉換.如此則收了就能放,放了就馬上能收,循環不已.在這不斷的轉化中,兩方招式的往來要用手的摺疊來接來引對方的勁,而勁道的進功與退守,更有於步伐的轉換來化解.收是粘化之意,而放則是攻發,收至將盡時,在似斷而實乃轉攻轉發,所在收放之間是斷而復連的.這與蓄而後發是相同意思的.收是吸氣,以蓄其勁,乃可走化,以引敵勁於落空.而正合我的吸氣己滿,適時呼出以放之,放即是攻發,發出之勁被敵所化而處於背勢時,要能步隨身換,以鬆化敵勁,並適時的粘化以蓄勁,如此之收至盡時,似勁斷而實乃在蓄勁以轉攻轉發.如此功夫練到家,即可作到收即是放,放即是收,斷而復連的極致表現.對敵攻守時兩手輾轉循環不已,謂之往復.在往復之時,兩手互相翻覆之間,必有摺疊以轉變虛實.手固然如此,兩臂兩肩以及胸腹亦復如是.凡有進退必然要有轉換,轉為轉身,換為換步,在進退之間須用身法與步法來取得順勢.摺疊與轉換有相依為用的必要,乃上有摺疊而下有轉換,以隨時取得順勢,其分量之大小,則須因勢得宜.凡有往復必須要用摺疊,凡有進退亦必須要有轉換,此為手法,身法及步法的配合,終須要一致,才能變化得宜.極柔軟,然後極堅剛. 能呼吸,然後能靈活.在往來之中,身肢能鬆柔後,才能應用彈性勁,而產生極堅剛的破壞力.身肢鬆化後,才不會遇外力則聚氣運力而滯礙,呼吸轉換得順,則動作才能夠靈活無礙.蓋柔能克剛,太極拳行功以柔為出發點,倘柔軟的功夫到家,週身輕靈貫串,以致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之境界.則可隨意繞轉旋化,雖遇堅而不易折,反有乘虛蹈隙之機,故能摧堅,此即柔中有剛.另如運勁出拳制擊之時,如能柔化身軀,鬆腰鬆跨,並利用膝腰臂之彈力,即可如"吾身有三弓,運勁如張弓,發勁如射箭"地發出極尖銳之勁道,此即所謂的"極柔軟,然後極堅鋼"之寫照,當然其破壞力是極大的.能呼吸者,為行內呼吸,其與外呼吸者祗由肺部之吐納不同.此呼吸乃經丹田之運轉,息息歸於腹部,與太極拳相配合鍛煉,久久純熟後則漸實而有力,氣聚丹成,故能提放自如,開闔便利,且呼吸與意氣,相通運用,乃是靈活之本源.在此我想提出煉呼吸與盤拳架,執先執後的問題.也就是何者為優先的問題.雖然在"行功心解"上,己把外形的功架排在前面,而把心解(即內修)排在後面,同時很多前輩及先進者,都有提到形法功解的練太練拳之優先順序,並有很多說明和訓示.但在目前還是常被外界誤解為,太極拳是以煉氣為主的一種運動.我用運動來表示,是很多人把太極拳當作養生運動來練,而沒把它當武術來對待.所以我在教拳時常有初習者,一來就問呼吸要如何作,才能氣沉丹田.我也看很多太極拳的愛好者,在練太極拳時把呼吸當作第一優先來練.說他們在練太練拳不如說他們在練氣功,一直試著在導氣,完全不去注意外形功架之完整,以及動作之流暢,以致拳不像拳,練習多年,亦不見進步,談武術更是避之為恐不及,殊為可惜.但如果這樣,他們沒壓力又不受苦.而且可以練得很高興時,至少他們也得到了一些運動,對健康還是有益的,我們又何需把它點明,大家來爭論.所以我對此雖覺得可惜外,還一直保持著欣賞和鼓勵的態度,希望有一天他們來問我,為什麼太極拳這麼難練,為什麼一直沒進步.哈!哈!氣以直養而無害,勁以曲蓄而有餘.在招式互換當中,呼吸要崇尚自然,不要特意去調息,甚至去導引它,才能使招式的動作變幻靈活無礙.而勁是要以柔化蓄儲才會增長的.氣存在於宇宙間,亦存於人体的小宇宙中,能善加調養,而又善於運用者,則可成聖為賢.對外成大功,立大業,對內可延年益壽,能摧堅振弱.但在鍛煉時要正當順宜而不可勉力而為.蓋練拳時,要心平氣和,依據呼吸,以意導氣存養於丹田氣海之中,運行於筋骨脈絡之間,溫存覆育,以達水火既濟的功用,久而久之,乃成堅固之資,意動氣隨,隨心所欲.練氣最忌勉強而為,硬提硬導是永不會成功的,說不定還會轉化為乖戾瞋暴之氣,其為害之大,就不言可喻了.勁須曲蓄,而後纔能達到有餘不盡的境界.曲是曲折,循環盤紆的意思,其有如河流之灣灣曲曲,深遠而流長,方可以成其滔滔不絕的蓄勁.太極拳的奧妙就是,其一舉動莫不渾如球形,處處成圈,以腰如車軸,活若車輪身隨轉,隨屈就伸,斷而復連,圓無邊際,使人難於捉摸.然非藝高者,不易到此境地.所謂”勢勢存心揆用意,得來全不費工夫”.心為令,氣為旂,腰為纛. 先求開展,後求緊湊,可臻於縝密矣.在所有的招式轉幻中,心是主帥,是司令的,氣是傳令旗,而腰是主活動中心,由心意而直接命令腰部而發動招式轉換的動作,則將可達到上面所說的各式功能.其中要知道氣是傳令的工具而己,是直接傳達的,是不具備自主的功能的,否則則動作將有滯礙之虞的.這是所謂的運氣則滯的道理.在練拳時,要先把招勢耍開來,動作要開展舒暢,然後等到功夫有了基礎後,再來求動作的靈敏度,而達到緊湊,反應快.如此則動作才能達到縝密無疏,反應快而正確之功夫.萬法唯心,以心為人生的主宰,心為令,即全身四肢百骸無不受其指揮調遣,唯命是從.而復以氣為傳達的使者,稱之旗,亦即前人所謂的令旗,傳其命令於實行戰? 為主的腰,乃名以為纛.以此譬喻,以心行氣,以氣運身,以身使臂的要素作用.在行功之始,必須週身舒展鬆開,如肩,腰,胯,膝,腳,掌拳,腕,肘等關節,均應不著絲毫的拙力,處處含有用意行氣,運轉柔軟如綿的神態,力求動作大方舒展,如行水流雲般的順暢,綿綿不斷.開展的拳架可培養出雄厚的長勁,俟功架完整,呼吸順暢後,則可在散手的演練中,去練習開合變換虛實,斷而復連的緊?之反應功夫.其是以軍隊作戰,來譬喻身体的動作,其不是學就會一個命令一個動作的,它是要經過一段時間的演練,而且有其一定的方法.軍隊傳令先要講求系統之完整無缺點,並經一段時間的模擬,以確保整個團隊無失誤後,才能在實戰中隨機應變,以應付瞬息的變化.而我們練太極拳當中,也不是一夕可成的,必先從基本拳架練起,先把功架練好,等動作流暢舒展開後,再從散手的練習中學習各種攻防技巧的緊?動作,週而復始,久練則達練勁入骨,而達到縝密之功夫.太極拳的練習階段也有形法功解區別說法,意思也是要由外而內,由開展再求緊湊的說法.不可基本功未練好,就要練對打應用招式,拳架演練未純熟,就要練內勁導氣這類的.以免枉費功夫.又曰: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動,似鬆非鬆,將展未展,勁斷意不斷.在推手與散手對峙中,除了上述的注意要點外,另又有提到:對方不動,我也不動,對方一小動,我己感覺得到其企圖,而先制敵於先機.在動作上,有似鬆而不是鬆,動作將展開而好像又蓄勢不動,勁像是斷了,但意識又時時注意到對方的動態的,讓對方末測高深,束手無策,無從著手.彼不動,己不動:是以逸待勞,靜以觀變.但須沉著以蓄勁,待機而應變,為捨己從人的要訣.而彼微動,己先動者是彼一微動,而我即有知覺而先發制人,順其勢,乘其機,而爭取主動.似鬆非鬆:即將收未收,是柔中有剛,同時也使敵不清我之動向,以免被反制.將展未展,即將放未放,是開展中存有緊湊及誘敵之意.勁斷意不斷者,是勁雖未發出,而意仍貫串不捨,此即不丟不頂,沾連粘隨之曲蓄,有餘不盡,待時乘機的主意.又曰:先在心,後在身,腹鬆淨,氣歛入骨,神舒體靜,刻刻存心.另,又有這麼的提示:意在先,身在後,腹部要放鬆,不要緊張,則氣能沉著,神態舒爽,,輕鬆愉快,但不可鬆懈,隨時注意著對方的動作與意圖.先在心,後在身:這與前述的"心為令,氣為旂,腰為纛",是類似的,只不過在前面是在說明外形功架的開合的動態表現,而這裡要說明的是內在精神的狀態.相同的都是在說明心是全身的主宰.身体的動向都是受心意的指使.有所行動,如影隨形,是心為主動,而身是被動的.腹鬆淨:是腹內須鬆開沉淨後,在無絲毫拙氣拙力的身体狀況之下,才能引發騰然先天之氣由丹田升起,全身精神凝聚在肢體上,而似氣歛入骨,此時神志既須舒暢,身體更直安靜,時刻留意存心,更不可放縱.切記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在整個的對峙中,隨時都要能總動員起來,一動要全身一致的行動而產生整體勁來,要靜也要全部靜下來,不可鬆散,凝神靜氣,高深莫測.身体和精神狀態都一樣,不動則己,如有一處要動,則週身上下無不隨之而動.同樣的一處要靜下,也一樣都要隨之靜下,全身整是完整一氣的.動時全身總動員才能發出勁道來,靜時全身凝神靜氣才能明查秋毫.牽動往來氣貼背,而歛入脊骨,內固精神,外示安逸.在上半身的運動要能以身使臂,勁道要透過脊骨傳送出來的,如此則精神定,表現在外的是中正舒坦,氣怡神靜的樣子.在盤拳架或推手練習之時若只用雙手的舞動,就能用到拙力而無法發揮其內勁,必須以心行氣,以氣運身,以身使臂,勁道透過脊骨而由兩臂發出,如此內外上下週身一致才能得真正的勁力.運用內勁的演練才能達到內心沉著,全神貫注,氣不散亂有如捕鼠之貓.在外顯示出的是中正舒坦,氣怡神靜的樣子,讓人有莫測高深的感覺,似若捕兔之鶻.邁步如貓行,運勁如抽絲.至於腳步則要像貓之舉步樣的步步為營,落地無聲似的既輕且快,而運勁時則要像抽絲般的小心邑邑,處處留神,不要有斷勁.貓的行動,是靈活不浮,既輕且快,落地無聲,而又步步踏實,有仿傚的價值.我們在盤拳架時也要注意這基本的要領,倘若要起左足向前移步時,要先將身体的移置右腿,把重心放在右腳上,然後再起左腳向前移動,等左腳著地後再配合身体的運動而移動身体的重量.此時身体的重心在右足上,而左腳是可前可縮的.此即所謂的中定.以氣運身,乃為運勁,是由丹田發出的內勁,每逢伸屈開合之時,須要全神關注,動作靈敏,活潑並均勻,處處留神,狀似抽絲.切忌時緊時鬆,忽斷忽續.而呆板沉滯的弊病,更應留意袪除,方可綿綿不斷,一氣呵成.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氣.在氣則滯,有氣者無力,養氣者純剛.此時全身最在意的是,精神要提得起,而不是去運氣,如一運氣則動作就產生了滯礙的現象.運氣的結果,則發不出勁道來,而呼吸自然,其元氣必充足,所以氣以直養而無害,其勁才最好的勁,是純剛的.太極拳的全部意義,是以精神意氣為主幹,骨肉為輔佐.不在氣,是在精神.在氣則滯的氣是後天以力運出之拙氣,浮躁及瞋怒暴發之氣,其氣必不順.在動作當中,氣如不順,則週身必板滯不靈,兩足即現虛浮而失其重心,如此狀態所發之勁,必不完整而有種不過力道的感覺.所說有氣者無力,概此氣為後天用力運出之拙氣也.若能發自丹田先天之氣,其是由鬆淨之呼吸鼓蕩運育之元氣,其氣必充順,清和而暢達,氣暢達即通行無阻,週身舒適靈敏,則可無處不可蓄勁,無處不可發勁,而顯得威猛剛強的樣子.此均有助於善養其氣的成果,乃有"養氣者純剛"之喻.上述也在說明一般俗稱用力運氣的氣功之氣,和太極拳由鬆淨發自丹田之氣的不同.另個人意見.這可能是賣爪說爪甜的講法,當然由用力運氣之外家功夫,固然有其僵硬不夠靈活的缺點,但那是只在初期的時候的表現,如能經過長期的鍛煉,也可達到練勁入骨的境界,所以如從年青時就開始接受訓練的人,其成功之機會也是暪大的.只不過一個中年人是否能通過其長期的鍛煉而不傷其身者,值得探討.所以我認為,一個人如果想要學武術時,當年青時,就有兩個選擇,不論從外到內或由內而外,都是可以的.但如果年過三十,我想練太極拳就是第一選擇了! 否則如果還逞強著,想去練外家拳,我想可能會練拳不成反傷身,那就得不賞失了.氣如車輪,腰似車軸.如此,氣以直養而無害,才能像車輪似的活潑無礙,而腰就像車軸似的居於勁道的活動中心似的地位,即是以心為令,氣為旂,腰為纛,動作才能轉換得靈.氣之流轉運行,猶如車輪,喻其形圓活靈敏,隨屈就伸,方圓並用,所謂"行氣如九曲珠無微不至",真是透澈了當的比喻.腰似車軸者,因為腰係全身之樞紐,發勁之主宰者,故又稱之為纛.腰動則先天之氣,似若車輪,隨著腰而旋轉,這就是"氣遍全身不稍待"的明證.。

武禹襄拳论

武禹襄拳论

武禹襄拳论1、十三势行功要解以心行气,务沉着,乃能收敛入骨,所谓“命意源头在腰隙”也。

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转虚实须留意”也。

立身中正安舒,支撑八面;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所谓“气遍身躯不稍滞”也。

发劲须沉着松静,专注一方,所谓“静中触动动犹静”也。

往复须有摺叠,进退须有转换,所谓“因敌变化示神奇”也。

曲中求直,蓄而后发,所谓“势势存心揆用意,刻刻留心在腰间”也。

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腹内松静气腾然”也。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所谓“尾闾正中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也。

以气运身,务顺遂,乃能便利从心,所谓“屈伸开合听自由”也。

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腰为驱使,所谓“意气君来骨肉臣”也。

2、太极拳解身虽动,心贵静,气须敛,神宜舒。

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身为躯使。

刻刻留意,方有所得。

先在心,后在身。

在身,则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所谓“一气呵成”、“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也。

须知: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

视动犹静,视静犹动。

内固精神,外示安逸。

须要从人,不要由己。

从人则活,由己则滞。

尚气者无力,养气者纯刚。

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

以己依人,务要知己,乃能随转随接;以己黏人,必须知人,乃能不后不先。

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黏依能跟得灵,方见落空之妙。

往复须分阴阳,进退须有转合。

机由己发,力从人借。

发劲须上下相随,乃能一往无敌;立身须中正不偏,乃能八面支撑。

静如山岳,动若江河。

迈步如临渊,运劲如抽丝。

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

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运劲如百炼钢,何坚不摧?形如博兔之鹘,神似捕鼠之猫。

曲中求直,蓄而后发。

收即是放,连而不断。

极柔软,然后能极坚刚;能黏依,然后能灵活。

气以直养而无害,劲宜曲蓄而有余。

渐至物来顺应,是亦知止能得矣!3、太极拳要论解曰:先在心,后在身。

腹松,气敛入骨,神舒体静,刻刻存心。

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

视静犹动,视动犹静。

十三势行功注解

十三势行功注解

太极拳学习:注解武禹襄的《十三式行功心解》 武禹襄传世论文有《十三势行功要解》、《太极拳解》、《太极拳论要解》、《四字秘诀》、《身法八要》、 注解武禹襄的《十三式行功心解》 【武氏原作】 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

以气运身,务令顺随,乃能便利从心。

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头顶悬也。

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转虚实也。

发劲须沉着松静,专注一方。

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

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至(气遍身躯之谓)。

运劲如百炼钢,何坚不摧。

形如搏兔之鹄,神如捕鼠之猫。

静如山岳,动如江河。

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

曲中求直,蓄而后发。

力由脊发,步随身换。

收即是放,放即是收。

断而复连,往复须有折叠。

进退须有转换。

极柔软,然后极坚刚。

能呼吸,然后能粘依。

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

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

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乃可臻于缜密矣。

又曰:“彼不动,己不动。

彼微动,己先动。

”劲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

又曰:“先在心,后在身。

腹松气敛入股。

”神舒体静,刻刻在心。

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

牵动往来气贴背,而敛入脊骨。

内固精神,外示安逸。

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

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

在气则滞,有气者无力。

无气者纯刚。

气若车轮。

腰如车轴。

【洪公浅释】(行功是对坐功而言) 原文: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

以气运身,务令顺随,乃能便利从心。

我国讲养生的书,多以气为主,现在亦叫气功疗法,可见气血虽然并重,没有气是不行的,只要气流通舒畅,血的新陈代谢机能自然健全。

以心行气,就是用理想行气,气沉着,就是中气,于人有益,气浮了,就是横气,于人有害。

气常沉着,就能收敛到骨髓里边,人便健壮。

用气运动身体,不用拙力,处处顺遂,则身体骨骼全是柔和的,自能动作便利,从心所使。

这里讲内里的气如何运行,和外边的形体如何运行,是内外的关系。

原文: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头顶悬也。

武禹襄:太极拳十三势行功心解

武禹襄:太极拳十三势行功心解

武禹襄:太极拳十三势行功心解编者按:武河清,字禹襄(1812-1880),号廉泉,清代直隶广平府人。

出身望族,博览群书,有文炳然。

虽未能以科名显,然以才干和志向为当道所器重,频受邀,均以老母在堂辞却。

武禹襄终生研究太极拳,及至到老,病卧床榻,犹为侍疾者讲论拳术,娓娓不倦。

武禹襄传世论文有《十三势行功要解》、《太极拳解》、《太极拳论要解》、《四字秘诀》、《身法八要》、《十三势说略》等。

被后世尊为武式太极拳的创始人。

武禹襄:太极拳十三势行功心解作者:武禹襄注释:杨澄甫[以心行气。

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

]注:心是精神意气之总称。

乃指走架时一拳一动以精神为主动驱使其气,即每一开合之中,开时必须意气达于手指,合时必须意气通于脊背,而后至足跟。

在如斯线路中,将全身之筋伸直行之,则自然沉着而有缠劲,其气就自然而收敛入骨髓矣。

[以气运身。

务令顺遂。

乃能便利从心。

]注:用功既久,气能随意而运动,则身之运动为意之运行,其根乃在心(精神意气)。

因以心行其气也,所有屈伸起落,务须曲线缓和,毋使身手内发生棱角之病,是之为顺遂。

如此则身可从气,而气可从心矣。

[精神能提起。

则无迟重之虞,所谓顶头悬也。

]注:使目平视,两头略拔,则谓虚灵顶劲,精神自然而连带提起矣,亦即头顶上有棚劲之谓也。

头顶上有掤劲,则可减去身之重量,其转动自然轻灵,而无迟重之虞矣。

[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妙,所谓变动虚实也。

]注:每一动作其身手均有主宾之分,如能随机换意,互为主宾,意之所至,气即随之,是之谓灵。

意左则左为实,意右则右为实,能如意而倒换之,意气不滞住某一点,是为活。

内中顺遂,是之谓圆。

能保顺遂以倒换,亦即虚实之变化也。

[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

]注:头顶悬起为调整身之中正法。

中正者,必须不偏不倚,不俯不仰。

如有偏倾,只能支撑他之一方有棚劲,失去其余之七方矣。

故气向下沉,则意不浮躁,而身体安定舒展,自然中正不偏。

能得中正,何方来何方即可支撑之,故无论如何变化之动作,而身体均须中正内行之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三势行功要解武禹襄
以心行气务沉着,乃能收敛入骨,所谓「命意源头在腰隙」也。

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转虚实须留意」也。

立身中正安舒,支撑八面;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所谓「气遍身躯不稍滞」也。

发劲须沉着松静,专注一方,所谓「静中触动动犹静」也。

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所谓「因敌变化示神奇」也。

曲中求直,蓄而后发,所谓「势势存心揆用意,刻刻留心在腰间」也。

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腹内松静气腾然」也。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所谓「尾间正中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也。

以气运身,务顺遂,乃能便利从心,所谓「屈伸开合听自由」也。

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腰为驱使,所谓「意气君来骨肉臣」也。

五字诀李亦畬
一曰心静:心不静则不专,一举手前后左右全无定向,故要心静。

起初
举动未能由己,要息心体认,随人所动,随屈就伸,不丢不顶,勿自伸缩。

彼有力,我亦有力,我力在先;彼无力,我亦无力,我意仍在先。

要刻刻留
意,挨何处,心要用在何处,须向不丢不顶中讨消息。

从此做去,一年半载,便能施于身。

此全是用意,不是用劲。

久之,则人为我制,我不为人制矣!
二曰身灵:身滞则进退不能自如,故要身灵。

举手不可有呆像,彼之力方碍我皮毛,我之意己入彼骨内。

两手支撑,一气贯串。

左重则左虚,而右已去;右重则右虚,而左已去。

气如车轮,周身俱要相随,有不相随处,身便散乱,便不得力,其病于腰腿求之。

先,以心使身,从人不从己;后,身能从心,由己仍是从人。

由己则滞,从人则活。

能从人,手上便有分寸,秤彼劲之大小,分毫不错;权彼来之长短,毫发无差。

前进后退,处处恰合,功弥久而技弥精矣!
三曰气敛:气势散漫,便无含蓄,身易散乱,务使气敛入脊骨,呼吸通灵,周身罔间。

吸为合、为蓄;呼为开、为发。

盖吸则自然提得起,亦拿得人起,呼则自然沉得下、亦放得人出。

此是以意运气,非以力使气也!
四曰劲整:一身之劲,练成一家。

分清虚实,发劲要有根源:劲起于脚根,主于腰间,形于手指,发于脊骨。

又要提起全副精神,于彼劲将发未发之际,我劲已接入彼劲。

恰好不先不后,如皮燃火,如泉涌出。

前进后退,无丝毫散乱。

曲中求直,蓄而后发,方能随手奏效。

此谓「借力打人」、「四两拨千斤」也!
五曰神聚:上四者俱备,总归神聚。

神聚,则一气鼓铸,炼气归神,气势腾挪;精神贯注,开合有致,虚实清楚。

左虚则右实,右虚则左实。

虚,非全然无力,气势要有腾挪。

实,非全然占煞,精神要贵贯注。

紧要全在胸中、腰间变化,不在外面。

力从人借,气由脊发。

胡能气由脊发?气向下沉,由两肩收入脊骨,注于腰间,此气之由上而下也,谓之「合」;由腰形于脊骨,布于两膊,施于手指,此气之由下而上也,谓之「开」。

合便是收,开即是放。

能懂开合,便知阴阳。

到此地位,功用一日,技精一日,渐至从心所欲,罔不如意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