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高速铁路客运站人流集散设计思路

合集下载

客运站建筑设计方案中的人流分析与优化策略

客运站建筑设计方案中的人流分析与优化策略

客运站建筑设计方案中的人流分析与优化策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交通网络的不断完善,客运站作为城市交通枢纽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大量人员的进出、转乘和集散的重要功能。

在客运站的建筑设计方案中,人流分析与优化策略是关键因素之一,能够有效提升客运站的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

本文将针对客运站建筑设计中的人流分析与优化策略展开探讨。

首先,客运站的人流分析是基于海量的人员进出数据,通过科学分析和处理,形成对客运站人流特点和行为规律的准确把握。

通过人流分析,可以确定客运站不同区域的客流密度、客流量高峰时段和高峰时段的流量分布等信息。

这些数据为设计人员了解客运站运行状况、制定合理的人流控制策略提供了重要支持。

在人流分析的过程中,可以借助先进的计算机模拟软件来进行仿真实验,评估不同设计参数对人流分布和拥堵情况的影响,为优化设计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客运站建筑设计中的人流优化策略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进行考虑。

在宏观层面,可以通过优化客运站的布局和功能划分来改善人流运行效率。

例如,合理划分不同区域的功能区域,如候车大厅、安检区、售票区等,使各个区域的人流运动互不干扰,减少人员拥堵现象。

此外,合理设置通道和过道的长度、宽度和数量,以及合理设置出入口和转乘通道,能够提高人员的通行效率。

在微观层面,可以通过优化设施设备的布置和设计来改善人流运行体验。

例如,合理设置座椅、广播系统、导向标志、安全出口等,提供舒适和便利的服务环境,降低人员等候的焦虑感。

在人流优化的过程中,需考虑到人员安全和舒适的因素。

建议增加安全设施,如摄像头、紧急呼叫装置等,监控和保障客运站的安全运营。

同时,提供舒适的休息区域,例如设立休息长椅、餐饮区、卫生间等,满足乘客休息和服务需求。

此外,合理设置空调和通风设备,保持客运站内的温度和湿度在适宜范围内,提供良好的室内环境。

此外,为了提高客运站的服务质量,建议采用信息化技术来优化人流运行。

例如,可以借助智能化的人流监测系统,实时监测和预测客运站的人流情况,及时调整运营策略;利用信息发布系统,向乘客提供实时的车次信息和站内导航;通过移动支付和电子票务系统,提供便利的购票和查票方式,减少人员排队等候的时间。

客运站建筑设计中的人流规划与优化策略

客运站建筑设计中的人流规划与优化策略

客运站建筑设计中的人流规划与优化策略随着交通运输的不断发展,客运站作为城市交通枢纽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连接各个城市与地区、方便人们出行的重要作用。

在客运站的建筑设计中,人流规划与优化策略的合理运用,不仅能提高客运站的运行效率,还能为乘客提供更加便捷、舒适的出行环境。

本文将从人流规划与优化策略的角度,探讨如何在客运站的建筑设计中实现人流的合理引导与优化。

首先,人流规划是客运站建筑设计中的重要环节。

在客运站的功能布局中,应将人流引导作为一个重要考虑因素。

根据旅客出行的需求和数量,以及客运站的容量和功能需求,合理规划人流的路径和空间。

主要运输节点如候车室、售票处、安检通道等应有明确的入口和出口,并通过行动线的设计,将各个节点连接起来,方便旅客的出行过程。

其次,在人流规划的过程中,应注重舒适性和便利性。

客运站的舒适性不仅仅体现在建筑形式和内部装饰上,更应从人流的角度进行考虑。

为了保证旅客出行的顺畅,应设置充足的通道宽度,避免拥堵现象的发生。

在人流通道中,应合理设置座椅和休息区,方便旅客等候时间的短暂休息。

此外,保障良好的通风和照明系统,提供清新的空气和明亮的环境,能够增加旅客在客运站的舒适感受。

另外,客运站建筑设计中的人流规划还需考虑无障碍设计。

随着社会对于无障碍出行的重视,客运站应该注重为身体不便的旅客提供方便。

对于轮椅用户和行动不便的人士,应设置无障碍通道,方便他们到达不同功能区域。

此外,应保证无障碍设施的合理布置和易于操作,以提供给位移不便的旅客更好的出行体验。

除了人流规划外,优化策略也是客运站建筑设计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在客运站的建筑设计中,通过优化旅客的出行线路、快速高效地处理服务需求,可以有效提高客货流量的运营效率。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可以采取以下优化策略。

首先,通过信息化系统的建设,提高旅客服务的效率。

信息化系统可以在客运站内部设置导览屏、自助售票机、自动安检通道等设施,极大地提高旅客服务的速度。

高速铁路站场建筑设计与人流流线优化研究

高速铁路站场建筑设计与人流流线优化研究

高速铁路站场建筑设计与人流流线优化研究高速铁路是现代交通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快速、高效、舒适的特点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乘坐高铁出行。

而高速铁路站场作为乘客出行的重要节点,其建筑设计与人流流线的优化研究成为了必备的任务。

一、设计原则与要求在高速铁路站场建筑设计与人流流线优化的研究过程中,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原则和要求:1. 安全性:高速铁路作为一种高速交通工具,乘客的安全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各种突发情况,例如火灾、地震等,以确保站场的安全性。

2. 效率性:高速铁路站场的设计应该充分考虑乘客的出入口安排、候车区、检票通道等各个环节的效率,以提高旅客换乘和逗留时间的效率。

3. 人性化:高速铁路站场作为乘客接触高铁的第一站,设计应该注重人性化和用户体验。

例如,舒适的候车区、清晰的标识系统、便捷的服务设施等都是提高用户体验的重要因素。

二、人流流线的优化1. 出入口设计:高速铁路站场应该设置多个出入口,以方便大量乘客的进出。

出入口的位置应严格按照设计规范来确定,以确保乘客的安全和便利。

2. 候车区设计:候车区的设计应该充分考虑到乘客的舒适度,例如提供充足的座位和行李放置区,以及通风良好的环境。

此外,候车区也应该设置清晰的信息发布系统,确保乘客能够及时获取到列车的相关信息。

3. 检票通道设计:检票通道是乘客进站的重要环节,其设计应该高效、便捷。

应该设立足够的检票口,以减少排队时间,并配备先进的自动识别设备,提高检票的效率。

4. 导向标识系统:高速铁路站场的导向标识系统应该设计得清晰、明确,以帮助乘客快速找到行程所需的相关设施和通道。

导向标识应该以乘客最可能迷路的地方为重点,例如多层平台、换乘区等。

5. 安全设施和紧急疏散通道:高速铁路站场的安全设施和紧急疏散通道是保障乘客安全的重要环节。

设计中应该充分考虑安全出口的设置和标识,并配备紧急疏散通道,以应对突发情况。

三、案例研究:某地高速铁路站场建筑设计与人流流线优化以某地的高速铁路站场建筑设计为例,该站场的建筑设计与人流流线优化得到了很好的实践。

客运站建筑设计中的人流管理与交通流线优化

客运站建筑设计中的人流管理与交通流线优化

客运站建筑设计中的人流管理与交通流线优化客运站作为城市交通的重要节点,其建筑设计和功能布局的合理性直接影响着旅客的出行体验和交通流效率。

在客运站建筑设计中,人流管理与交通流线优化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本文将探讨客运站建筑设计中的人流管理与交通流线优化的方法和策略。

一、人流管理人流管理是客运站建筑设计中的关键环节,它主要包括旅客进出站流线规划、通道宽度设置、排队区域划定等方面的考虑。

首先,旅客进出站流线规划是人流管理的基础。

设计师应该通过研究分析旅客出行的模式,合理设置出入口,设置人流组织节点和引导标志等,以确保旅客能够快速、便捷地进出站。

在流线规划中,应尽量避免交叉流线,以减少人流交叉与违规行为的发生。

其次,通道宽度的设置是人流管理的关键。

通道宽度过小将导致旅客的拥堵与等待,而过宽则会造成空间浪费。

因此,在人流密集区域,如安检区、候车大厅等,应适当加宽通道,确保旅客能够流畅通行。

最后,在客运站内设置合理的排队区域也是人流管理的重要环节。

排队区域的设置应该充分考虑旅客的实际需求,避免排队区域过小或过大,造成人流拥堵或资源浪费的问题。

此外,排队区域的标志和引导应明确易懂,以引导旅客有序排队,避免混乱。

二、交通流线优化交通流线优化是指客运站建筑设计中,根据旅客出行和交通工具进出站的特点,通过合理布局和设施设置,提高交通流效率。

首先,对于车辆交通流线,设计师应该合理设置车道宽度和数量,并采取一些措施,如设置绿波带、监控设备等,以提高车辆通行效率。

此外,应优化车辆进出站口的设计,减少拥堵和冲突,提高交通流的顺畅性。

其次,对于行人交通流线,设计师应该合理设置人行道、通道和过街天桥等设施,以提高行人进出站的便利性和安全性。

同时,应加强人行道与车行道的交通隔离,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最后,优化交通流线还需要考虑不同交通工具之间的连接与换乘。

设计师应合理配置换乘区域和设施,如公交站台、停车场、出租车上下客点等,以方便旅客的换乘和交通工具的有序运行。

客运站建筑设计中的人流优化策略

客运站建筑设计中的人流优化策略

客运站建筑设计中的人流优化策略在客运站的建筑设计中,人流优化策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客运站作为交通枢纽和人员流动的集散中心,是人们出行的重要节点,因此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如何优化人流,提升旅客的出行体验。

本文将探讨客运站建筑设计中的人流优化策略。

首先,在客运站的建筑布局上,应该合理划分区域,明确功能。

根据客运站的规模和流量,可以将客运站划分为候车区、售票区、安检区等不同功能的区域。

在每个区域内,要通过合理的设置来引导旅客的行动方向,避免拥堵和混乱。

例如,在售票区域,可以设置明显的导向标识,引导旅客从不同的通道进入售票窗口,避免人流的交叉和堵塞。

其次,在客运站的空间设计上,应该充分考虑人流的通畅性和流动性。

一方面,要保证通道和走廊的宽度足够,以便旅客的行李和人流能够顺畅通过。

另一方面,在设计中应该避免狭窄的通道和过道,以避免拥堵和推挤的情况发生。

此外,为了提高人员流动的效率,可以设置自动扶梯和电梯,方便旅客的上下楼和跨越不同楼层。

另外,在客运站的舒适性和便利性设计中,也需要考虑到人流的优化。

例如,在候车区域可以设置舒适的座椅和休息区,提供便捷的服务设施,如饮水机、自助快递柜等,以满足旅客的休息和娱乐需求。

同时,在候车区域也可以设置电子显示屏和广播设备,向旅客提供及时的信息和指引,方便他们准确了解车次、到达时间等重要信息。

这样一来,旅客在等候车辆时能够度过较为舒适的时光,减轻不必要的焦虑和不便。

此外,还可以通过智能化技术来优化客运站的人流。

例如,在售票和安检环节可以引入自助机器,旅客可以通过自主购票和刷身份证的方式快速完成办理手续,减少人工排队的时间和不便。

同时,还可以利用人脸识别和二维码扫描等技术,对旅客进行证件验证和身份识别,提高安检效率和准确性。

通过这些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提高客运站的处理能力和旅客出行效率,优化人流分布,降低排队等待时间。

最后,客运站的建筑设计中还应考虑到不同人群的需求。

例如,对于老年人、儿童、残障人士等特殊人群,应该设置无障碍通道和设施,以方便他们的出行和流动。

客运站建筑设计方案中的人流与空间优化策略

客运站建筑设计方案中的人流与空间优化策略

客运站建筑设计方案中的人流与空间优化策略随着城市交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客运站逐渐成为城市中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

客运站的建筑设计方案需要关注人流和空间的优化,以提高乘客的流动效率、舒适度和安全性。

本文将探讨在客运站建筑设计方案中优化人流和空间的策略。

首先,在客运站的建筑设计中,应考虑乘客的流动线路和行为习惯。

为了优化乘客的移动流程,主要的行人通道和出入口应设置在最便利的位置。

通过合理的布局,建筑师可以确保乘客能够快速、无阻碍地进出客运站。

此外,根据客流量和预计人流的高峰时段,应提供足够的通道宽度和候车区域,以确保乘客的舒适感和秩序性。

其次,合理的人流引导设计也是客运站建筑设计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在关键节点设置指示牌、引导标识和地面标线,帮助乘客找到正确的行进路径。

例如,候车区域应该明确标注出不同车次和不同方向的乘车口,并设置导向标识,以便乘客能够准确地找到自己的车次和位置。

此外,在换乘区域和重要节点应设置人流引导工作人员,及时提供乘客所需的信息和帮助,确保人流的有序和安全。

第三,客运站的建筑设计方案应充分考虑乘客在候车和过程中的舒适度。

舒适的候车区域可以提供舒缓疲劳的空间,避免长时间站立造成的不适。

在候车区域设置舒适的座位、娱乐设施和服务设施,如充电桩、自动售票机和便利店等,为乘客提供便利和娱乐,提高候车体验。

此外,合理的室内空调和通风设计可以确保候车区域在各种气候下保持宜人的温度和空气质量。

第四,客运站建筑设计方案中需要充分考虑安全因素。

通过合理的布局和设计,确保乘客在紧急情况下快速安全地撤离。

设置明确的出口指示和疏散通道,提供紧急疏散设施,如应急照明和消防设备。

此外,视频监控系统和安全巡逻人员的设置也是确保乘客安全的重要措施。

最后,客运站的建筑设计方案应充分考虑可持续性和环保性。

采用节能环保的建筑材料和技术,利用自然光和自然通风等策略,降低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此外,为乘客提供垃圾分类和可回收物品回收储存设施,鼓励绿色出行方式,如共享单车和公共交通。

客运站建筑设计中的人流分析与优化策略

客运站建筑设计中的人流分析与优化策略

客运站建筑设计中的人流分析与优化策略人流分析和优化策略在客运站建筑设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个高效的客运站必须能够应对大量的人员流动,并提供舒适和安全的环境。

本文将讨论客运站建筑设计中的人流分析和优化策略,并探讨如何提升客运站的效率和舒适度。

首先,人流分析是客运站设计的关键步骤。

通过对客运站内外的人流行为进行观察和分析,设计师可以了解人们的行走路径、拥挤情况以及可能出现的拥堵点。

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如传感器和监控摄像头等,设计师可以收集和分析大量的数据,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人员流动的模式和规律。

其次,在进行人流分析的基础上,设计师可以采取一系列的优化策略来改善客运站的设计。

首先,要合理规划客运站的布局。

优化的客运站布局应该设计成一个紧凑但通畅的结构,使人们能够更快速、高效地到达目的地。

必要时,可以采取人流分流的方法,分别设置不同的通道供不同的人群使用,如旅客通道和工作人员通道,以减少人员之间的交叉干扰。

此外,设计师还可以借助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来预测和管理人流。

通过分析历史人流数据和客流量,可以预测客运站的高峰和低谷时段,使运营商能够提前做好准备,调整相应的资源,以应对不同的客流压力。

此外,可以利用智能导航系统来引导和管理人员流动,防止出现拥堵和混乱的情况。

这些技术的应用可以极大地提高客运站的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

同时,为了创建一个更舒适和安全的客运站环境,设计师应该关注人员流动过程中的细节和细节。

例如,在通道和出入口设置足够的宽度,以容纳更多的人员,减少排队等候时间。

还可以提供舒适的座椅和休息区,让人们可以休息和放松。

此外,应该考虑到包括老人、残疾人和儿童在内的各种人群的需求,提供无障碍设施和服务。

最后,与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合作也是优化客运站设计的重要因素。

政府机构可以提供有关规划标准和建筑法规的指导,并协助设计师进行人流分析和优化策略的实施。

此外,政府还可以提供经费支持和技术援助,以确保客运站设计的顺利进行和有效实施。

高铁站建筑空间设计与人流分析

高铁站建筑空间设计与人流分析

高铁站建筑空间设计与人流分析随着高铁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高铁已经成为人们出行的一种主要方式,高铁站的建筑空间设计也越来越重要。

在追求美观的同时,如何设计一个便捷、舒适、安全的高铁站成为了建筑师们需要面对的挑战。

一、高铁站的空间设计高铁站是高科技和艺术的结合,在设计过程中,如何兼顾功能性和美学,使人在使用高铁站时感受到便利和美感,实现高铁站的多重功能成为良好的空间设计的核心。

高铁站空间设计要考虑的主要因素有:交通流线的要求,站台大小和高差,透明度和通透性以及接驳的城市交通等等。

设计师在这些方面下足功夫,才能让乘客在高铁站的的每一个角落找到归属感。

站内交通流线的要求是高铁站设计的首要考虑因素,为了使乘客能够快速、便捷地进出高铁站,设计师需要充分考虑人群聚集区、出发和到达的位置等,制定清晰的流线路径。

而在流线路径上的站台大小和高差设计上,也有非常高的要求,既要满足高铁列车的需要,又要考虑到乘客上下车的便捷。

透明度和通透性的设计能够提高旅客对高铁站的美感体验,在高铁站的设计中,通透的玻璃幕墙和空间轻盈感的设计引入自然光线,使人在高铁站内察觉出空间开放的感觉。

接驳的城市交通上也需要考虑到城市的交通状况及其特点,总体设计方案应该提升交通流通性,提高建筑安全性和宜居性。

二、高铁站人流分析高铁站人流是设计师需要在高铁站设计中考虑的主要因素。

高铁站人流分析通常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进站、换乘和下站。

进站阶段是高铁站客流量最大的时刻。

乘客从进站口进入站厅,进驻出入口的接待口、自助验票机,需要等待的厅长座椅的数量与位置,都应该进行合理布局,以缩短客流集聚和排队时间。

乘客在高铁站内的换乘阶段主要是按规定开始换乘,换乘的人数不是特别多,但是时间比较集中。

此时设立合理的指示标识和换乘提示,能够帮助乘客更容易地理解换乘的规则,增强乘客的舒适感和便利感。

下站阶段是乘客进入高铁站的一个完整过程,乘客从车内出站口离开,并通过出站口一步一步离开高铁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型高速铁路客运站人流集散设计思路
摘要:研究和探讨大型高速铁路客运站对人流的设计思路,以一种长远的眼光去定位客运站的发展形态,并且理性调整立体交通枢纽的位置,用人性化的思考角度去安排人流的走向。

以实现更高效的现代化客运站。

关键词:铁路客运站、人流集散设计
中国每年的春运可谓举世闻名,乃世界一大奇观。

以2010年为例,春运期间全国铁路发送旅客 2.1 亿人次,等同于在四十天内把加拿大全国人口在中国南北之间来回运送3次。

这样的交通运力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眼中都是匪夷所思。

然而,这种巨大的运输压力大部分只落在国内几个主要城市之中,其难度之大简直无法想像。

因为客流在短时间内过度集中,为了适应春运的需求,把交通资源配设定太大,那么闲时便会造成资源大量闲置和浪费。

但是每当春节人潮汹涌的时候,又应该如何应对呢?笔者对全国各大城市的铁路及高铁客运站进行了调研,各地区的铁路客运站设计各有所长,但也有很多存在的问题。

例如:(1)北京南站,注入了多层面的交通思路,在车流和人群分流设计上有了很大的进步。

但因为占地面积大和周边道路规划缺乏亲和力。

站外,社会车辆和出租车是由高架桥入站,车站形同堡垒与世隔绝。

居民反映,开阳路离北京南站只有200米,却没有通往南站的人行道,走路要半个多小时。

由于距离远,出入不方便,站内的旅客不会出站就近娱乐消费和旅
游观光,这样大大影响了周边商业发展和生活设施的配套建设。

站内,各功能区间距离遥远,对有较多行李出行的旅客来说,是一个巨大困难。

还有公共交通标识不明确,公交车场的每个分站没有清晰的公交线路及站点分布图,分站之间相距较远,让旅客寻找适合的公交耗时耗力。

(2)北京西站,有着十几年历史,车站延续的是老式的设计思路,在日益发达的交通面前显得力不从心,站外的小车与公交车没有在立体层面上分流,公交车集中在北广场,而社会车辆和出租车进入东西螺旋盘道时,大小车辆交叉会合,导致在站前的路段经常性塞车。

在没有高铁站之前,这个首都火车站实在不堪重负。

(3)上海南站,是一个不错的设计,最大的优点就是地铁可以直接深入车站腹部,只要下了地铁通过电梯直接到达三楼候车大厅,非常便捷,不过遗憾的是旅客从候车室到达列车还是传统的一点发散式设计思路,同时圆形的空间设计在方位辨识上有先天不足,出站口太多容易乱方向。

亦有人反映上海南站北广场交通导向图犹如迷宫图,而且广场的设计过于复杂不利于在紧急时作为人流的缓冲带。

(4)广州火车站,那已经是经过几十年改造都没有办法完全解决问题的地方,特别是08年春运又遇上冰灾问题尤为突出。

每日滞留旅客几十万人,最后只有把火车站附近方圆一公里的道路变成候车室才勉强度过难关。

(5)广州南站,是武广高铁的起点。

总体上也算是一个成功的设计案例,不过也是无法摆脱现代化造成的孤立感。

综合了这三大城市的铁路客运站的优劣点,我们对客运站交通枢
纽的设计思路便有了一些启示。

如果要打造一个更高效更合理的列车客运站,主要是解决周边道路规划与配套设施、建筑空间构成和功能分区、人流集散等方面进行优化。

最后以笔者的一个《悬浮列车站》原创设计方案为例,力图展示解决部分存在问题的方法。

首先,从宏观上对铁路客运站的周边道路进行有效规划,打造多层面的立体交通概念。

前者的经验,在北京南站、上海南站和广州南站都运用了上中下三种立体交通方式,把社会车辆、公交和地铁分层进入客运站的内部,这种方法能很好地解决堵车问题。

不过交通顺畅的同时车站变成了孤堡,这已经是现代化客运站的普遍现象,与飞机场相近。

谈到这里先要弄清高速列车客运站的定位,虽然高速铁路跟飞机场都是现代化高速生活的产物,但是飞机的定位跟高铁或者普铁的定位是有明显区别的。

除了价格,还有速度、航程和服务的差异。

飞机代表的是一个更高、更远、更快的运输平台,而铁路其作用一般是在省际和城际之间穿梭。

坐飞机的旅客多数是来自遥远的地方或者是赶时间的人群,他们追求的是效率和舒适。

机场只是跳板,到达后便匆匆离去。

况且机场附近噪音大,附近也不宜有商业和居住。

但是铁路刚刚相反,高铁是以商务、观光旅游为主,普铁就更是大众常规活动的首选工具。

旅游、商业和生活应该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因此要打造一个合理的铁路客运站,我们必须完善铁路客运站的配套设施,创造更多当地文化商圈,才能带动周边的旅游观光和娱乐消费,同时也能消除客运站的孤立感。

其次,站内的建筑空间主要以配合列车形状横向狭长布局,后面
则是纵向的出发通道和下方横向的站台。

一楼是售票大厅和饮食娱乐服务区域,再兼有部分的备用候车区,二楼为主候车区和出发通道。

关于候车,综合众多的铁路客运站它们的乘车概念都是先把分散的旅客通过液晶显示屏的指示集合到预定候车大厅,然后按照预定时间放行,很多时候还要通过很漫长的迂回通道才能到达预定的站台,如果指示不清晰或者搭乘的是过路列车,那更无法定位车厢的位置,只好等列车到了之后跑到下一节车厢看到了号码排列顺序才能确定自己所乘车厢的方向,这样耗时耗力,效率实在太底。

还有那些背着、拖着沉重行李的旅客们就得拼尽全力跟时间赛跑。

笔者认为,要达到高质的乘车效率,必须有更好的规划才不会导致浪费精力,图p-02是笔者特别设计的出发通道和站台的关系,我们从候车大厅开始改革,旅客的分流不是以列车车次为分类,而是以列车的车厢位置来确定候车的位置。

例如crh1b动车组,一共16节车厢,其中包括1节餐车,那么三个出发通道,根据通道大小可以用4-5节车厢为一个候车组,候车组的坐位排列也可以按照时间顺序,这与传统的候车方式并无质的区别。

分流出发通道,分段进入站台的方式相比传统的单点发散上火车的方式,只是少了拥挤的人群,更显舒适。

然后通过一个透明的出发通道,直观地到达相应的号数的轨道,不像以前走在封闭的隧道中,只能随波逐流,有时候还心惊胆战怕自己走错道。

这种高空通道方式,在广州南站和武汉站已有应用,唯一不同的是他们没有以对应列车车厢为候车依据,用的还是老方法。

当到达预定号码的轨道,中间通道的旅客还
可以选择更近自己的车厢的电动扶梯上车。

全过程从集中到分流,旅客不用分分合合,这样更能提高效率。

最后,人流集散的优化应该注重梳理空间关系,才能合理分配大小和组织空间连接。

广州曾经历过2008年的冰灾,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一个客运站最关键的不是大,而是是否有可扩充的弹性。

笔者的设计中,最注重的是后广场的空间预留和有充足的立体道路进行疏导。

设计中的车站后方还有一个非常有扩展性的后门。

这种新型的思路虽然没得到验证,但希望能带给大家对大型客运站的人流集散设计带来一种新的思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