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中国的河流第一课时教案
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同步教案:第三节中国的河流

第三节中国的河流第一课时外流区为主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河流众多,为我国航运、灌溉、水电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2.掌握我国外流区和内流区的划分和分布。
掌握我国外流河和内流河的水文特征,主要的外流河和内流河。
3.了解京杭运河的概况,记住我国主要淡水湖和咸水湖的名称和位置。
重点难点重点1.主要河流分布及内、外流区的划分。
2.外流河与内流河的水文特征。
难点外流河与内流河的水文特征。
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与我国人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气候条件,知道了我国气温和降水的分布。
而一个地区的降水量发生变化,江河、湖泊的水量也会随其改变,这节课我们就开始学习“第三节中国的河流”。
二、自主合作,感受新知“预习导学”。
三、师生互动,理解新知外流区为主指导学生自学教材P46,自主找出有关外流河、外流区、内流河、内流区的概念。
学生:阅读教材,找出有关概念。
指导学生读图2-40“中国的外流区与内流区”,提出问题:(1)我国内、外流区的分界线与我们学过的什么界线相似?(2)内流区与外流区哪个范围更大一些?(3)完成教材P46“活动”第1、2题。
[来源:学§科§网]学生:读图分析,小组讨论,完成问题。
教师总结:(1)指出中国大多数河流都在外流区,内外流区的分界线和季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大体一致。
(2)主要的内外流河外流河——注入太平洋的河流:黑龙江、松花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京杭大运河、长江、钱塘江、珠江(自西向东注入海洋)金沙江、怒江、澜沧江(自北向南注入海洋)。
注入印度洋的河流:雅鲁藏布江。
注入北冰洋的河流:额尔齐斯河。
内流河:塔里木河。
承转:由于内流河、外流河所处的位置、气候条件、地面植被状况等不同,导致内流河、外流河的水位、流量、含沙量、有无结冰期等变化规律不同,我们称其为水文特征不同。
提问:(1)在什么季节外流河水量大、水位高?在什么季节外流河水量小、水位低?(2)北方的松花江和黄河与南方的长江和西江相比,流量大小与季节分配有何差别?学生:思考、讨论,完成问题。
湘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中国的河流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湘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中国的河流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课题第二节中国的河流课时1课时主备人备课时 1 执教人执教时间模式7+1 审核人教材解读本节教材包括“滚滚长江”这部分内容,教材主要阐述了长江源流概况,上、中、下游划分及自然特征,巨大的水能资源和“黄金水道”等内容。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把握长江的自然特征及其对流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进一步提升学生对图文资料的分析处理能力,教材为学生提供了较为全面系统的学习资源。
教学目标1.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长江的概况,以及各河段的主要水文特征。
2.说出长江水能资源丰富、航运、洪涝灾害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开发利用的主要方式。
3.通过对现实问题的分析,知道长江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治理对策,感悟合理利用和保护河流的重要性;运用具体案例,说出长江的开发利用价值,了解长江水利建设上所取得的成就,感悟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重点难点1.长江流域的概况、水文特征和各河段的开发利用2.长江水系的空间分布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播放歌曲《长江之歌》导入新课二、新课学习(二)滚滚长江学生自主学习长江概况:长度、流域面积、年径流量、源头、注入海洋明确:长江全长6300千米,流域面积180多万平方千米,年径流量约10000亿立方米。
是中国长度最长、水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
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东峰,注入东海。
引导学生在教材第9页中国行政区划图中找出长江干流流经的省区明确:长江干流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共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在中国地形图中找出长江流经的地形区(学生找出并回答)明确:长江先后流经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要求学生图2-46中找出长江上、中、下游的分界点并圈出来。
明确:上中游的分界点:宜昌;中下游的分界点:湖口引导学生找出长江上、中、下游的支流及沿岸主要城市(学生边找边用不同颜色笔勾画出来)过渡:学习一条河流最主要是要分析掌握它各段的特征。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三节中国的河流教案1新版湘教版

中国的河流备课教师使用教师授课时间课时 2 课题第三节中国的河流(一)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知道流域、水系、内流河、外流河、内流区、外流区的概念和分布理解内、外河流的水文特征的差异2、通过读图、阅读、讨论、收集材料及分析、总结,能以“保护洞庭湖环境生态”为题开展一场辩论会3、学会收集并运用地图与统计资料说明中国河湖的基本概况4、进一步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重点1、主要河流和湖泊的水文特征。
2、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难点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教学用具地图课件教学环节说明二次备课复习复习中国的气候特点新课导入通过前一段时间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我国人民生产、生活有密切关系的气候条件,一个地区的降水量发生变化,江河、湖泊的水量也会随其改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中国的河流和湖泊。
课程讲授第一课时河流与湖泊〔启发提问〕说出你所知道的河流、湖泊的名称,并说出河流、湖泊的作用以及对人类的不利影响。
〔教师总结〕出示表1:中国河流、湖泊的数量。
我国是一个河流、湖泊众多的国家,为了更好的了解我国河流、湖泊的分布状况和利用状况,这一章我们就来学习中国的河流和湖泊,首先我们来学习第一节――河流和湖泊。
〔板书〕第一节河流和湖泊让学生看中国水系图,查找黑龙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珠江、怒江、雅鲁藏布江、额尔齐斯河。
〔启发提问〕这些大河各注入哪个海洋,河流流向与地势有什么关系?查找塔里木河、弱水河。
〔启发提问〕这两条河流最终流到哪里?〔教师总结〕我们把这些最终流入海洋的河流,叫外流河。
最终未流入海洋的河流,叫做内流河。
外流河的流域称为外流区,内流河的流域称为内流区。
〔出示投影片〕我国内流区和外流区〔板书〕一、内流区和外流区1.概念:内流河、外流河2.内流区、外流区〔转折过渡〕设问:内流区和外流区是如何划分的呢?〔板书〕2.内流区和外流区的划分及分布让学生看我国的外流区和内流区、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复合投影片。
〔启发提问〕内流区和外流区的分界线与我们讲过的哪些气候分界线位置相似?〔教师总结〕内流区和外流区的分界线与季风区、非季风区分界线,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位置相似,大致经过大兴安岭南部、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
湘教版地理八上第三节《中国的河流》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八上第三节《中国的河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八上第三节《中国的河流》教材,主要介绍了中国河流的分布、特点和影响。
本节内容是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进一步拓展,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河流的概况,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知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掌握了我国地理的基本知识,对地理环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对学生来说,对河流的了解还不够深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来认识和理解我国的河流。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河流的分布、特点和影响,提高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知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资源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国河流的分布、特点和影响。
2.难点:河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中国河流的分布和特点。
2.案例教学法:选取典型的河流案例,分析河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中国河流分布、特点和影响的课件。
2.教学素材:准备相关的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
3.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中国河流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我国河流的分布特点。
同时,提问学生:“你们知道我国最长的河流是哪一条吗?”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课件,呈现中国河流的分布、特点和影响。
在呈现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河流的分布规律,了解河流的特点,并探讨河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操练(10分钟)教师设计一些关于中国河流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例如:“请分析一下长江和黄河的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通过讨论,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2.3《中国的河流》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2.3《中国的河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2.3《中国的河流》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中国的河流分布、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材通过生动的地图、图片和文字,展现了我国河流的壮丽景象,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本节课内容是学生学习地理的重要知识点,对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了解家乡的情感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现象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对我国河流的了解不够深入,对于河流的分布、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方面的知识较为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掌握我国河流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我国河流的分布、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地图、图片和文字资料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了解家乡的情感,增强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我国河流的分布、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教学难点:河流的形成、演变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地图、图片和文字资料,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河流案例,让学生分析、总结河流的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地图、图片和文字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准备相关的问题,设计讨论题目。
3.准备河流案例,便于分析、总结。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我国河流的美丽风光,引导学生欣赏大自然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让学生思考:我国有哪些著名的河流?它们分布在哪里?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我国河流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我国主要河流的名称和分布特点。
湘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中国的河流》教学设计

第三节《中国的河流》教学计划(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熟悉我国主要河流和湖泊的名称及分布,知道内流区和外流区的界限。
2、知道我国河流的水文特征,掌握分析河流水文特征的方法。
3、树立保护河流与湖泊的意识教学重点:1、中国内流河与外流河的分界线。
2、我国内流区和外流区河流的水文特征教学难点:掌握分析河流水文特征的方法。
教学方法:对比分析法、启发式教学法、合作探究法、理论联系实际法教学过程:(导入)以想要去旅行的表情图片引入课题。
1、读课本和练习册中中国的水系图片,让学生找出中国主要河流。
通过观察河流最终的归宿,学生归纳分属于三大水系的河流,说明最终归于海洋的河流是外流河,解释外流河和内流河的概念。
2、对比介绍内流河和内流区的概念,并了解主要的内流河塔里木河。
3、展示中国外流区和内流区的分布图,结合中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布图掌握外流区与内流区的分界线。
从图中得出中国陆地以外流区为主。
(活动)判断家乡的河流是外流河还是内流河。
并介绍心目中的河流的景观。
(转折)以学生分享的家乡河流的景观为基础解释河流在流量、汛期、含沙量和结冰期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这些方面就是河流的水文特征。
4、简要分析河流水文特征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中国河流的水文特征。
(活动)为降低活动难度,教师先讲解河流的流量特征,后将学生分为3个小组,讨论外流区和内流区河流的其他三个水文特征,后各组的代表分享其讨论结果。
(过渡)前面学习的河流都是自然原因形成的,我们现在来学习由于人为作用形成的水域。
5、学生自主阅读课本47页内容,了解京杭运河穿过的省份及连通的水域。
6、阅读49页内容学习中国的湖泊,了解中国的两大湖区,分析湖泊的性质,识记中国主要的湖泊名称及其分布。
课堂小结课堂检测板书设计第三节中国的河流1外流区为主(1)概念(2)外流区与内流河的界限2河流的水文特征3中国的湖泊。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节 中国的河流-滔滔黄河》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节中国的河流-滔滔黄河》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节《中国的河流-滔滔黄河》的内容包括:黄河的地理位置、流域特点、水文特征、历史变迁、治理开发和保护等方面。
本节内容旨在让学生了解黄河的基本情况,掌握黄河的主要特点和治理措施,培养学生对黄河的感情,提高学生保护母亲河的意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掌握了我国地理的基本知识,对河流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黄河的特殊性和重要性认识不足,需要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对黄河有更深入的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黄河的地理位置、流域特点、水文特征、历史变迁、治理开发和保护等方面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黄河的感情,提高学生保护母亲河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黄河的地理位置、流域特点、水文特征、历史变迁、治理开发和保护等方面的内容。
2.教学难点:黄河流域的水文特征、治理开发和保护措施。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黄河的基本情况、流域特点、历史变迁等内容。
2.谈话法:引导学生思考黄河的重要性,激发学生保护母亲河的意识。
3.讨论法:分组讨论黄河的治理开发和保护措施,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4.案例分析法:分析黄河流域的水文特征,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资料:黄河的图片、视频、PPT等。
2.准备课堂用具:黑板、粉笔、地球仪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介绍黄河的概况,引导学生关注黄河的特点和问题。
2.呈现(10分钟)利用PPT呈现黄河的地理位置、流域特点、水文特征、历史变迁等内容,让学生对黄河有更直观的了解。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黄河的治理开发和保护措施,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母亲河。
4.巩固(5分钟)请学生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总结黄河的治理开发和保护措施。
湘教版八年级地理第三节 中国的河流 第一课时 (1)教学设计

《中国的河流》第二课时《外流区为主》教学设计(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
3.中国外流河的汛期出现在什么季节?为什么?
4.综合思考:汛期长短的影响因素是什么?
水文特征——水位变化
1.黄河水位变化大还是小?
2.为什么会出现丰水期和枯水期的差别?
3.对比刚果河,综合思考:影响水位变化的因素是什么?
水文特征——结冰期
1.河流在什么情况下结冰?
2.河流结冰期受什么因素影响?
3.中国哪里的河流有结冰期?
【总结】影响水文特征的自然因素
流量大小——干湿状况
含沙量的大小——植被覆盖状况
汛期长短——雨季长短
水位变化大小及汛期和枯水期出现的季节——降水季节分配
有无结冰期及长短——冬季气温
(四)练习
1.完成下表,在正确表述家乡河流水文特征选项后画“√”。
2.表格对比中国外流和水文特征
内流河水文特征:
(五)中国的湖泊
1.自主阅读:京杭运河
2.中国的湖泊:
出示图片:中国两大湖区分布。
【课堂小结】
请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查找资料说明,河流的水文特征对经济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为什么我国西北部多内流河,东部多外流河?〔这与我国西高东低地势及所处的海陆位置和气候条件有关。西北距海远,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量大,所以多内流河;东部距海近,气候湿润,降水多,所以多外流河。〕
3、历史上和现在的作用:
五、湖泊概况
1、湖泊的分类
2、湖泊的分布青藏高原湖区东部平原湖区
布置作业
地理填充图册P19-20“中国的河流”
教学后记
四、课堂小结
河流的水文特征和气候、地面状况等方面有密切的关系,气候条件不同,河流的水量、水文、结冰期也不同,地面植被不同、河流的含沙量也不同。由此可见,各地理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河流的水文特征主要包括流量、含沙量、水位、结冰期等。流量指单位时间通过某一段面的水流体积,它反映了河流水资源多少,通常以立方米/秒为单位。水位指河流在某地某时段的水高程,它是反映水体水量大小的最直观的重要标志。含沙量指单位体积水中所含泥沙的重量。结冰期指河流封冻的时间长短。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外流河的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板书设计
第三节中国的河流
一、内流区和外流区
1、概念:内流河、外流河
2、内流区、外流区
二、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1、我国外流河水文的共同特征及成因
2、我国外流河水文特征的差异及原因
三、内流河的水文特征
1、我国内流河水文的共同特征及成因
2、我国最大的内流河——塔里木河
四、京杭运河
1、起止点、长度
2、经过的省市、沟通的水系
1、阅读课本P42“外流区为主”,说一说:
(1)、什么是流域?什么是水系?(2)、什么是外流河、内流河?
(3)、什么是外流区、内流区?
2、阅读材料“流域和水系的命名”并结合地理地图册19页理解。
3、完成课本43页“活动”。
(1)、读图2-28,找出黑龙江、松花江、黄河、淮河、长江和珠江。从内、外流区的划分看,这些河流是内流河还是外流河?
(2)、下列河流中自北向南注入北冰洋的是①塔里木河②额尔齐斯河③雅鲁藏布江④怒江。
(3)塔里木河是内流河还是外流河?说说你的判断理由。
(4)、在地图上找出京杭运河,看一看,京杭运河经过哪些省市?连通了哪些水系?小组讨论完成后汇报成果。
4、读图2—28,找出外流区和内流区的界线。它与前面学过的哪几条地理分界线接近?(内流区和外流区的分界线与季风区、非季风区分界线,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位置相似,大致经过大兴安岭南部、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
〔转折过渡〕由于内流河、外流河所处的位置、气候条件、地面植被状况等不同,导致内流河、外流河的水位、流量、含沙量、有无结冰期等变化规律不同,我们称其为水文特征不同。
7、学生讨论分析我国外流河共同水文特征的成因。〔我国外流河的水位、流量变化,深受季风气候的影响。每当夏季风盛行时,雨季来临,河流水量大增,水位上涨,形成汛期。随着冬季风的加强,夏季风逐渐减弱,降水减少,水位逐渐下降。当冬季风盛行时,河流普遍形成枯水期,北方的一下中小河流甚至断流。〕
8.我国外流河水文特征的差异及原因。〔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降水量多,所以,秦岭-淮河以南的河流,水量丰富,汛期长。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降水量少,因此,辽河、海河、黄河水量不太大,汛期短。黑龙江及其支流由于有冬季积雪融水,蒸发量小,河流水量也较为丰富。〕
9、为什么我国外流河的含沙量不同呢?〔辽河、海河、黄河多流经半湿润半干旱地区,夏季多暴雨,且河流的上、中游地区植被较少,水土流失严重,黄河-淮河以南的河流流经气候湿润区,森林茂密区,因此含沙量小。如果这些地区的森林不加以保护,河流的含沙量也会增大。有人说长江要变成第二条黄河,我们绝不允许这一现象在我们这一代发生。〕
教学难点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教具、学具
地图册、课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方法
读图法、讨论归纳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备注
一、导入:
通过前一段时间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我国人民生产、生活有密切关系的气候条件,一个地区的降水量发生变化,江河、湖泊的水量也会随其改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五章中国的河流和湖泊。
二、新授
10、出示表格:外流河水文特征差异比较。让学生填空教师补充。
11、分析我国内流河水文特征的成因。
三、自主探究
1、在中国主要河流分布图上(2--28)找出以下湖泊:鄱阳湖、洞庭湖、太湖、巢湖、洪泽湖、青海湖,说说这些湖泊分布在哪个地形区?
2、比较图2-30、2-31,看看洞庭湖的面积有什么变化?你能解释引起这种变化的原因吗?
备课时间
月日
授课时间
月日
授课人
课题
第二章第三节中国的河流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掌握我国内流区与外流区的划分和分布,中国主要的外流河和内流河;
过程与方法:学生讨论分析我国外流河共同水文特征的成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爱国主义热情和科学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意识。
教学重点
1、主要河流水文特征。2、外流河的水文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