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类文本新诗阅读练习及答案

合集下载

陕西省西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第一次综合评价语文试题

陕西省西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第一次综合评价语文试题

陕西省西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第一次综合评价语文试题(满分:120分时间:120分钟)一。

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①郭沫若的《女神》以“绝端的自由,绝端的自主”的彻底破坏精神,冲决了传统诗词的形式,这是一个还没有确定形式的、无可仿效的天才创造,就连郭沫若本人此后也再没有写出《女神》这样的诗作。

很显然,在郭沫若的《女神》为新诗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以后,就迫切需要出现形式与内容严格结合和统一,可供学习、足资范例的新诗作品,确立新的艺术形式与美学原则,使新诗走向“规范化”的道路。

以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的前期新月派在新诗发展史上所担负的正是这样的历史使命。

②在新诗已经基本上立足以后,新月派所要做的,一是“在新诗与旧诗之间建立一架不可少的桥梁”,二是把创造的重心从早期白话诗人关注“白话”(“非诗化”)转向“诗”自身,也即“使新诗为诗”,由此,新月派举起了“使诗的内容及形式双方表现出美的力量,成为一种完美的艺术”的旗帜,中国的新诗创作于是进入了一个“自觉”的时期。

③在这面旗帜下,新月派提出了“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与诗的形式格律化的主张。

为了实现他们的“理性节制情感”的理论原则,新月派诗人在诗歌艺术上做了有益的尝试。

首先是客观抒情诗的创造,即变“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为主观情愫的客观对象化。

这种主观情感的客观化,使情感的表现蕴藉而含蓄,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并且能够激起读者更丰富的联想,积极参加审美再创造过程。

这在新诗抒情艺术上是一个发展。

④和“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相适宜,新月派明确地提出以“和谐”与“均齐”为新诗最重要的审美特征。

为了创立“中国式”的新诗,闻一多进一步提出了“新诗格律化”的主张,鼓吹诗的“三美”,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闻一多曾这样明确划清了新、旧格律的区别:“律诗永远只有一个格式,但是新诗的格式是层出不穷的”;“律诗的格律与内容不发生关系,新诗的格式是根据内容的精神制造成的”;“律诗的格式是别人替我们定的,新诗的格式可以由我们的意匠来随时构造”。

实用类文本诗歌音乐阅读练习及答案

实用类文本诗歌音乐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诗是一种音乐,也是一种语言。

音乐只有纯形式的节奏,诗则兼而有之。

语言的节奏是三种影响合成的。

第一是发音器官的构造。

呼吸有一定的长度,在一口气里我们所说出的字音也因而有限制;呼吸一起一伏,每句话中各字音的长短轻重也因而不能一律。

念一段毫无意义的文字,也不免带几分抑扬顿挫。

这种节奏完全由于生理的影响,与情感和理解都不相干。

其次是理解的影响。

意义完成时的声音须停顿,意义有轻重起伏时,声音也随之有轻重起伏。

这种起于理解的节奏为一切语言所公有,在散文中尤易见出。

第三是情感的影响。

情感有起伏,声音也随之有起伏;情感有往复回旋,声音也随之有往复回旋。

情感的节奏与理解的节奏.虽常相辅而行,不易分开,却不是同一件事。

比如演说,有些人先将讲稿做好读熟,然后登台背诵,条理尽管清晰辞藻尽管是字斟句酌来的。

而听者却往往不为之动。

也有一些人不先预备,临时信口开河,随临时的情感兴会和思路支配,往往能娓娓动听,虽然事后在报纸上读记录下来的演讲词,倒可能很平凡芜琐。

前一派所倚重的只是理解的节奏,后一派所倚重的是情感的节奏。

理解的节奏是呆板的,偏重意义;情感的节奏是灵活的,偏重腔调。

总之.语言的节奏是自然的,没有规律的,直率的,常倾向变化;音乐的节奏是形式化的,有规律的,回旋的,常倾向整齐。

诗源于歌.歌与乐相伴,所以保留有音乐的节奏;诗是语言的艺术,所以含有语言的节奏。

就音节而论,诗是“相反者之同一”,像哲学家所说的:自然之中有人为,束缚之中有自由,整齐之中有变化,沿袭之中有新创,“从心所欲”而却能“不逾矩”。

诗的难处在此,妙处也在此。

想把诗变成音乐,变成一种纯粹的声音组织,那是无异于斩头留尾,而仍想保持有机体的生命。

音乐不能明白表现的,诗可以明白表现.正因为它有音乐没有的一个要素一文字意义。

现在要把它所特有的要素丢开.让它勉强去做只有音乐所能做的事,无论它是否能做得到,纵然做得到,也不过使它变成音乐的附赘悬瘤。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现代新诗单元综合测试含解析1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现代新诗单元综合测试含解析1

单元综合测试一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美好生活”是一种生活,要正确理解“美好生活",首先需要正确理解“生活".一般来说,生活是人从生到死的生命历程,是人生存发展的整个过程,既指人当下的生活,也包括人整个一生的全部生活。

因此,生活即人生,美好生活既指当下生活美好,也指一辈子生活美好,即美好人生.这就是中国古典“五福"幸福观所表达的意思。

人的生活受家庭、社会等外在条件的影响和制约,但其状况更直接取决于生活者自己的主观条件。

影响生活状况的主观条件包括许多方面,而其集中体现就是人格。

人格是一个人人性禀赋、环境影响和个人修为等因素交互作用所达到的人生境界。

它是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的标志,也是一个人会过什么样的生活、人生会达到什么样的高度或水平的决定性因素。

因此,人格对于一个人、对于一个人生活得好坏来说至关重要。

有好的人格才会有好的作为,有好的作为才有高品格的生活,而这种高品格的生活才是真正意义的美好生活。

人格由观念、知识、能力、品质等主要个性心理特征构成,表现为一个人具有一致性、稳定性的总体个性特征和完整精神面貌。

人格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社会环境、教育、个人修为等因素交互作用的产物,是人性现实化的结果.人格是判断一个人及其生活的内在根据,而判断的标准则是人格对人性实现的程度.人性包括人谋求存在、生存、生存得好、生存得更好的各种潜在规定性,是由这些潜在规定性构成的复杂而统一的整体,而谋求存在得更好则是人性的根本规定性,即人的本性.人的本性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不同个人身上体现为各种不尽相同的潜质。

由这些潜质构成的整体就是具体的人性。

人性隐含着人生的各种可能性,是人生复杂结构的深层结构。

人性虽然是潜在的,但可以现实化为人格,并通过人格见之于人生。

人格的形成意味着人的成熟,人格的发挥则是人的生活,而人格本身是人性的现实化。

2020 语文 高考冲刺二轮 --专题一 现代诗歌阅读(新高考新题型)--(附解析)

2020  语文 高考冲刺二轮 --专题一 现代诗歌阅读(新高考新题型)--(附解析)

现代文阅读Ⅱ(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一现代诗歌阅读一、(2019·山东新高考模拟)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4题。

刈禾女之歌辛笛大城外是山山外是我的家我记起家中长案上的水瓶我记起门下车水的深深的井我的眼在唱着原野之歌为什么我的心也是空而常满金黄的穗子在风里摇在雨里生长如今我来日光下收获我想告诉给姊妹们我是原野上的主人风吹过镰刀下也吹过我的头巾在麦浪里我看不见自己蓝的天空有白云是一队队飞腾的马你听风与云在我的镰刀下奔骤而来一九三七年四月卅日在苏格兰高原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城外是山/山外是我的家”,既点出抒情主人公的出身背景,也含有城市与乡野的对比。

B.“我想告诉给姊妹们/我是原野上的主人”,写刈禾女收获时的心理活动,表达她对拥有原野感到欣喜。

C.“风吹过镰刀下/也吹过我的头巾”,写刈禾女劳作时的欢快,也写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

D.“在麦浪里/我看不见自己”,是从宏阔的视野观看原野,着意写刈禾女在面对原野时的渺小感。

解析D项,“着意写刈禾女在面对原野时的渺小感”错。

原诗中有“我是原野上的主人/风吹过镰刀下/也吹过我的头巾”“你听风与云/在我的镰刀之下/奔骤而来”,可见刈禾女在面对原野时并没有渺小感。

答案 D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前四行,从“大城”“山”转向“水瓶”“井”,节奏也变得舒缓,这种变化带有情感倾向。

B.“金黄的穗子在风里摇/在雨里生长”,是静与动、空间与时间的结合,这是该诗常用的表现手法。

C.“我的眼在唱着原野之歌”,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以抒情的笔触表达了刈禾女愉悦的心情。

D.“你听风与云/在我的镰刀之下/奔骤而来”,通过使用祈使语气和加快节奏,增强了抒情效果。

解析B项,没有“静与动”“空间与时间的结合”,也不是“该诗常用的表现手法”。

答案 B3.“为什么我的心也是空而常满”中的“空而常满”如何理解?解析①回到原文,找到句子(或者概念)的上下文;②根据上下文,紧扣中心,合理推测这句话的含义;③一般要答出两层以上的含义(仅仅短短的一句话除外)。

新诗鉴赏试题及答案解析

新诗鉴赏试题及答案解析

新诗鉴赏试题及答案解析一、阅读下面这首新诗,完成1-3题。

《再别康桥》徐志摩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1.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答案:徐志摩2. 诗中“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答案:比喻。

这里将河畔的金柳比作夕阳中的新娘,形象生动地描绘了金柳在夕阳映照下的美丽景象。

3. 诗中“我甘心做一条水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案: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康河美景的热爱和留恋之情,诗人愿意化作一条水草,永远留在这美丽的康河之中。

二、阅读下面这首新诗,完成4-6题。

《雨巷》戴望舒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默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我身旁飘过这女郎;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结着愁怨的姑娘。

4.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答案:戴望舒5. 诗中“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案: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理想中女性的渴望和向往,同时也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愁和哀怨。

实用类文本互文性阅读练习及答案

实用类文本互文性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骆宾王“秋九咏”诗是一组典型的咏物诗,诗中涉及的九种秋日物事,秋风、秋月、秋水、秋云、秋露、秋雁、秋蝉、秋萤和秋菊,各具风致,也是传达诗人心曲的绝佳载体。

独独这首《秋萤》(玉虬分静夜,金萤照晚凉。

含辉疑泛月,带火怯凌霜。

散彩萦虚牖,飘花绕洞房。

下帷如不倦,当解惜余光),写得凄清迷离,却在篇末振起,落在了“惜余光”三字上。

在这里,诗人采用了一个关于萤火虫的最经典也最俗套的典故:囊萤。

这是一个关于勤学的典故。

骆宾王在诗里说,要是有人依然闭门苦读(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指室内读书)而孜孜不倦的话,也应该会像车胤一样,懂得惜取这秋萤散发的光亮吧。

——因为囊萤典故的加入,看上去使得这首诗沦为比较粗暴的“劝学诗”,充满着道德上的劝诫,并不算有多么可爱。

可是,事实上是这样的吗?这首诗前面六句在情境和感官上的营造,难道就为了最终得出一个“励志”的结论?一首好的诗歌,在适当的时候,要能够摆脱互文性的束缚——尤其是熟典,它是一种业已凝固而不具有歧异性的互文性——而唤醒和更新它周遭的经验,这种经验是鲜活的,第一手的,而不是经由无数前文本改造过的“套路”。

因为前六句的努力,骆宾王的这首《秋萤》已经有足够的势能来抛开那个属于车胤的典故,而回到那个观看秋萤的瞬间,回到切身经验上来。

在那一派晚凉中,这些萤火虫于阒寂里带来了热——哪怕它的火并不具有温度。

那是热肠之人在这个秋夜动情的瞬间,只是为节候变迁之余,这一抹尚未为秋霜夺去的倏然耀眼吧?这是诗人的不甘心和未能忘情。

这种未能忘情,何尝不是另一种感时伤事?(摘选自唐诗贯珠《骆宾王:诗人独负洛阳才》)材料二: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始于摹仿,文学创作同样也不例外。

“借鉴已有的文本可能是偶然或默许的,是来自一段模糊的记忆,是表达一种敬意,或是屈从一种模式,推翻一个经典或心甘情愿地受其启发”。

而在以古为尚的中国,摹拟更是经典形成以后的普遍风气,从魏晋到南北朝之间拟古一直是诗坛的时尚,在陆机、谢灵运、江淹等诗人的创作中,拟古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特征。

实用类文本阅读

实用类文本阅读

实用类文本阅读(一)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课堂内外的施蛰存沈鹤龄施蛰存先生谢世已好几年了。

一九四六年,他首次来给我们上国文课时,已是文名显赫。

他给我的第一个印象,就是个戴黑边眼镜的中年学者,而嗓子十分低沉,那时俗称“雌鸡喉咙”。

他讲课的特点是重训诂而轻阐述,可以为一词一句甚至一个字的出典与释义花不少工夫。

举个简单的例子,如讲王昌龄的七绝《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寥寥四句,就明月与古城何以分别冠以秦时与汉时讲了很多,再是龙城在何处飞将是何人,以及人、地关系等,最后是阴山在何处及其重要的地域历史意义,引经据典,毫不马虎。

这使学生们觉得沉闷乏味,而最想听他抒发的怀古爱国的议论,他却从略了。

只因我对古典文学兴趣特浓,不怕沉闷,坚持听和记,积累时日,终于得益匪浅。

由此可以了解,施师是老老实实稽古钩沉的严谨学者,而不是轻视基本功只善于煽情的教师。

新中国成立前夕,教授的生活都很清苦,施师家庭负担重,当然更苦。

老师们往往趁讲课的机会,插进大量牢骚,如课文内容正合教师境遇,那就更会借题大加发挥。

一次,施师讲韩愈名文《进学解》。

读过此文的人皆知其内容,韩愈教诲诸生“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拔去凶邪,登崇畯良”,“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

岂知有学生当场驳先生:“先生欺余哉!”像先生那样钻研学问之勤,排斥异端之劳,治史之谨严,为文之闳肆,做人之方正,怎会弄到动辄得咎,官位遭黜,“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呢?如是别的教师,教到此处,定会触境生悲,愤世嫉俗。

施师却不然,仍像平素一样埋首于一词一句之训诂而不加阐述。

此文词句艰深之处特多,施师为训诂所花工夫恰恰比其他课文更多,更无时间联系现实。

我年老后阅历丰富了,重读此文,感慨良深。

曾问耄耋之年的施师:“你那时教此文何以能心定神闲,毫无牢骚?”他说:“你们当时阅历单纯,向你们发牢骚你们绝无体会;如今你们阅历多了,温故而知新,岂非感慨自来了吗?”原来,他相信人的生活,须各人自去体验,他不愿意强加或灌输。

2021-2022学年语文高一上学期现代文本现代诗歌专题2(解析Word版)

2021-2022学年语文高一上学期现代文本现代诗歌专题2(解析Word版)

17. 【答案】D【解析】D项,该诗歌意象的选择是并列式的,体现的都是诗人浓浓的乡愁,并没有表现“诗人情感渐趋冷静与理性的变化过程”。

18. 【答案】B【解析】B项表述有误,应该是“邮票、船票等意象侧重于写实,红海棠、白雪花等意象侧重于象征"。

19. 【答案】①长江是中国的象征,以“长江水”来表达对祖国的思念之情;②化无形为有形,以长江水的绵延不绝象征游子的绵长柔情。

【解析】分析诗人为什么选取“长江水”这一意象来表达乡愁,就要看这一意象有什么特殊之处。

长江是一个极具中国特色的物象,长江象征着中国,诗人以此间接表明了自己思念的对象是中国。

再分析江水的什么特点能表现愁绪,联系课本中“问君能有儿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化无形为有形的表达效果, 即可推出答案。

20. 【答案】①音乐美:每一节诗都像是一个独立的乐段,四个乐段之间音韵和谐,形成了回环复香、一唱三叹的音乐节奏。

②绘画美:“海棠”“雪花”“腊梅”等意象色彩鲜明,使诗歌富有画面感。

③建筑美: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每一节诗首尾呼应,句式均齐,段节匀称。

【解析】解答本题,要先明白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具体指什么。

“音乐美”侧重于音韵和谐,可从诗歌的平仄、韵脚的角度分析;“绘画美”强调辞藻的选择要艳丽、鲜明、有色彩感;“建筑美”就是形式美,可以从诗歌的句子和每节诗形式上的特点分析。

然后从内容和形式方面分析本诗即可得出答案。

【解析】D项,“用比喻的手法”错,结句“醒来时我己长出绿叶”运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

3. 【答案】①口语式语言。

如“南高原南高原/在你的土地上/诗人和画师都早己死去/或者发疯”,诗人用平实的、口语化的语言体现了人们为色彩斑斓的南高原景色而倾倒的状态。

②运用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语言充满张力。

例如“风•辈子都穿着绿色的筒裙/绣满水果白鹭蝴蝶和金黄的蜜蜂/月光下大地披着美A. “莲花”“柳絮” “青石”“春帷” “窗扉”都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常常出现的意象,在诗中营造了浓厚B. “草滩,埔火/峥蛛的山,固执地/裸露着筋络和骨骼”通过实写眼前之景,表达作者对山河的热爱之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诞生于五四时期的新诗,关于“大和小”的争论一再出现:新诗应该介入历史现实的“大”呢,还是独抒性灵的“小”?
诗歌有宏大之美,也有细小之美。

杜甫《登高》《望岳》可谓宏大,《客至》《见萤火》当属细小。

诗可以微小,细小,但不能狭小,渺小;诗可以重大,宏大,但不能空大,疏大。

诗无论大小,都要植根于诗人自我的生命体验之上。

正大是杜甫诗歌的重要特点。

他被称为“诗史”,就是因为与天下兴亡密切相关。

写社稷安危的,天下大事的,皇帝大臣的,边关战事的,这些叙述不可谓不大,但又绝不超出他个人的生命体验。

“国破山河在”“烽火连三月”大,但“泪”“心”“家书”“白头发”“不胜簪”这些都是切切实实的小。

杜诗不管走多远,看多广,探多深,最后都能回落到灵与肉。

他那些隐逸的、非介入的抒写,萤火、蚂蚁、桃树、古柏、新松,不可谓不小,但它们会与诗人的生命密切联系在一起,物中有人,融入自己的感情,这是他能以小见大的秘密。

因此,诗的大小并不以题材论。

并非写国家、写社会、写世界就大,也并非写个人、写身体、写日常生活就小。

诗的大小关键还在思想境界。

(摘编自师力斌《不废江河万古流——杜甫诗歌对新诗的启示》)材料二:
“风骨”在刘勰的阐释中,主要指作品中蕴含的精神气质和文辞气韵。

此后,“风骨”既含有道德修养、人格气质方面的内涵,亦成为诗歌辞章的一种审美标准,被盛唐诗人所崇尚与延续。

在历史的变迁中,“风骨”不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

然而,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诗歌界充斥着低俗、粗俗、媚俗之作,这样的诗作缺乏“风骨”。

因此,新诗急需反躬自省,重新建构“风骨”,延续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诗歌气韵。

继承与发扬风骨的关键在于诗人要有风骨,具体而言则是指诗人应秉持使命感与责任心。

诗人应有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悲悯情怀,应有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家国情怀,应有王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的正气。

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华诗魂”的艾青一生心系大堰河那样的劳苦大众,曾写出《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等忧国忧民的诗作,这正是使命感与责任心的体现,是中国风骨在现代诗人身上的延续。

然而当下许多诗人沉溺于写“小我”的日常琐碎、鸡毛蒜皮,缺乏时代风骨,究其原因在于缺乏作为诗人的使命感与责任心。

其次,诗歌在内涵上需要建构中国风骨。

自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虽然不少诗歌在内容上所呈现的是自恋与矫情的“小我”情绪,成为日常生活的流水账记录,轻浅琐碎,没有思想、内涵和意义,但是,艾青《我爱这土地》一诗中浓厚的家国情怀,曾卓《悬崖边的树》一诗中那种坚忍不拔的精神,食指《相信未来》一诗中蕴含的坚定信念,吉狄马加《我,雪豹……》中对人类生态、人与自然关系的忧虑,正是现代风骨的典型特征。

新时代的新诗需要延续中国风骨的血脉,创作出充满正气、具有崇高感的佳作,建构新时代的诗歌风骨。

此外,新诗在语言文辞方面亦需要有“风骨”。

刘勰认为:“若风骨乏采,则鸷集翰林;采乏风骨,则雉窜文囿。

”这句话清楚地阐释了“风骨”与“辞采”之间的密切关联。

自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诗作不讲究文辞,直白浅近,“风骨”荡然无存。

跳跃性、非逻辑性、写意性、含蓄、凝练、雅致等作为诗歌语言
的特质,需要新诗语言在不断的锤炼和打磨中形成。

唯其如此,新诗才能传达出内在的精神风骨和新时代气韵。

(摘编自罗小风《新时代诗歌需要中国风骨》)材料三:
几千年的中国古典诗歌到了现代发生了巨变,“变”是新诗的根本。

一些论者认为,新诗的新,就在于它对旧诗的瓦解,新诗是一种没有根基、不拘形式、随意涂鸦、自由变化的艺术。

其实,“变”中还有一个“常”的问题。

新诗的“变”和中国诗歌的“常”联系在一起。

诗既然是诗,就有它的一些“常态”的美学元素。

无论怎么变,这些“常”总是永远存在的,它是新诗之为诗的资格证书。

中国诗歌的“常”来源于又外在于古典诗歌,活跃于又隐形于现代诗歌当中。

重新尊重这些“常”,是当下新诗拯衰起弊的前提。

在诗歌精神上,中国诗歌从来以家国为上。

气不可御的李白,沉郁顿挫的杜甫,纯净内向的李商隐,哀婉悲痛的李煜,愁思满怀的纳兰性德,虽然他们的艺术个性相距甚远,但是他们的诗词总是以家国为本位的。

他们对个人命运的咏叹,常常是和对家国兴衰的关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中国诗歌的评价标准讲究“有第一等襟抱,才有第一等真诗”,以匡时济世、忧国恤民的诗作为大手笔。

这是中国诗歌的一种“常”。

在现代社会,尽管现实多变,艺术多姿,但这个“常”是难以违反的,是优秀的新诗作品必须尊重的“常”。

诗之为诗,在审美标准上也有一些必须尊重的“常”。

以为新诗没有艺术标准,无限自由,是一种危害很大的说法。

凡艺术皆有限制,皆有法则。

歌德在《自由和艺术》说:“在限制中才能显出身手,只有法则能给我们自由。

”中国古典诗歌是格律诗传统,而格律诗的审美要义就是诗对形式和音乐性的寻求。

从古朴典雅的《诗经》和汪洋恣肆的《离骚》开始,乐府诗、绝句、律诗、词曲都离不开和音乐的联姻。

注重听觉,注重吟诵,因而注重格律,这是中国古诗的“常”。

徐志摩在他的《翡冷翠的一夜》加强了形式感和音乐性,闻一多认为这是徐诗“一个绝大的进步”。

形式感和音乐感,这是评判优秀的新诗作品的基本标准。

新诗,新其形式需是诗。

在“变”中继承“常”是非常重要的。

(摘编自吕进《新诗的“变”与“常”》)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杜甫诗歌之所以能以小见大,是由于他能将小的题材与自己的生命体验密切联系在一起。

B. 新诗重新建构“风骨”,要讲究文辞,重视“辞采”,在锤炼和打磨中形成诗歌语言应有的特质。

C. 古代诗人虽然艺术个性相距甚远,但创作时总把咏叹个人命运和关注家国兴衰紧密联系在一起。

D. 材料二和材料三都认为新诗创作不能脱离传统,而应继承古典诗歌中蕴含的文化精神。

2. 根据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杜甫的诗歌创作实践给新诗创作以启示,诗歌的大小关键在于思想境界,不在于诗歌题材的大小。

B. 如果诗人本身没有秉持使命感与责任心,其诗歌作品就会低俗、粗俗、媚俗,缺乏时代“风骨”。

C. 现代社会现实多变,艺术多姿,诗人要写出优秀的作品,必须传承古典诗歌中以家国为上的诗歌精神。

D. 新诗创作不能无限自由,应有一定的限制和法则,要把注重格律,讲求形式感和音乐感作为基本标准。

3. 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一项是( )
A. “任何继承都是批判性继承,继承都是为了发展,都是为了改变当今世界的诗歌格局和面貌。


B. “一个真正优秀的诗人应该责任在肩,道义在胸,他的作品应该与时代紧密相连,与家国唇齿相依。


C. “形式和内容并不是对立的,诗歌思维的跳跃性往往正是靠节奏的跳跃顿挫这个外在形式来凸现的。


D. “汉语之有平仄,是现实,也是优势。

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这个优势,使我们诗歌更加接近于音乐。


4. 材料三在论证结构上有什么特点?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

5. 新诗创作对当代诗人提出了哪些要求?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概括。

1. C “古代诗人”扩大范围,
2. A B项,假设关系不成立。

C项“必须传承古典诗歌中以家国为上诗歌精神”不当。

D项,“要把注重格律,讲求形式感和音乐感作为基本标准”说法错误。

3. B A项,强调继承的重要性,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B项,“应该责任在肩,道义在胸”“作品应该与时代紧密相连,与家国唇齿相依”是强调诗人要以国家为上,可以支撑分论点一;C项,谈论是形式和内容的联系,不能
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D项,谈论的是汉语平仄的作用,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

4. ①在论证结构上,采用总分总结构;②在论证方法上,运用了例证法、引证法。

5. ①创作要根植于诗人自我的生命体验。

②诗人要有风骨,秉持使命感与责任心。

③作品充满正气、具有崇高感。

④要重视辞采,锤炼和打磨诗歌语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