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中的庭院意象研究
远望与徘徊之间:性别空间视域下的宋词庭院意象建构与文化意蕴

远望与徘徊之间:性别空间视域下的宋词庭院意象建构与文化
意蕴
莫亚容
【期刊名称】《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24(16)1
【摘要】“庭院”作为宋词惯用意象,亦是典型的性别空间。
结合性别空间理论再看宋词庭院意象的文化内涵,并通过归纳宋代男女词人在庭院书写中的异同,结合女
词人的在场自述,还原庭院意象“性别化”的真实状态;而在男性词人进入庭院书写后,庭院意象的内涵得到部分延展,其中历史积累的写作经验亦是不可忽视重要因素。
【总页数】8页(P39-46)
【作者】莫亚容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22.7
【相关文献】
1.宋词中的庭院意象及其文化蕴涵研究
2.五代、北宋词“庭院楼台”意象的文化诗学分析
3.论唐宋词三大意象及其文化意蕴
4.宋词庭院意象形成的文化语境
5.唐宋
词中的禽鸟意象及其文化意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试论宋、清闺阁诗词中的庭院女性形象

彭永瑜意象是指“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1],在宋、清闺阁诗词中,存在大量书写庭院女性生活的作品,通过分析不同时代闺情诗词中庭院女性的形象差异及原因,可以探究不同时代庭院女性所蕴藏的时代语境与女性意识转变。
下面以《摸鱼儿》与《次韵早秋杂兴》为例,分析他们作品中庭院女性形象的差异。
一、《摸鱼儿》与《次韵早秋杂兴》所见庭院女性形象比较程垓,南宋人,号书舟,有《书舟词》一卷。
其词《摸鱼儿·掩凄凉》借用女性口吻抒思念之情。
从上阕看,“黄昏庭院,角声何处呜咽”是作者着意描绘的凄清庭院场景,意图渲染悲凉的气氛。
由此作者心中思绪开始繁芜,在夜不能寐后忆起昔日的时光。
而下阕则道出“伤心处,却忆当年轻别”,这是主人公凄凉之因。
与爱人分别令人心寒,而满园怒放的梅香本应与人共赏,却因心上人的离别只能与“暮云千叠”作伴,无人留意。
此时庭院中的女性形象是无人留意的梅香,是承受着相思枷锁之苦的苦情人。
王琼瑶,江苏常熟人,著有《纫余漫草》一书。
诗作《次韵早秋杂兴》如下:长堤杨柳叶初凋, 空对秋风倦舞腰。
小院露寒虫咽砌,官洒潮上水平桥。
诗书尽可供吟咏,针线何妨遣暮朝。
最喜嫩凉宵渐近, 闲吟不叹夜无聊。
长堤上,秋寒渐至 ,杨柳叶显露出一丝微黄的色彩,在秋风的吹拂下慵懒地扭动着细长的腰肢,“倦”字体现出抒情主人的娱情心态。
随后,诗人将视角转向庭院:小院中寒虫呜咽,无处安放的潮露只能暂栖于水平桥。
诗人是江苏人,江南湿寒较重,寒虫、潮水与稀少的人构成了霜重凄冷之暮秋。
诗作本该如《摸鱼儿》一样,将凄冷的气氛一贯到底,但王琼瑶却于寂静之中添上一层新意与俏皮,“诗书尽可供吟咏, 针线何妨遣暮朝”,庭院中的女性在读书吟诵、女工针线之间嬉戏玩耍,为庭院增出了千般活力。
“最喜”两字吐露出闺阁女子的欣喜之情,这漫漫长夜不再是程垓一般庭院深锁,反而与闲适为伴,自有一番安逸闲适。
程垓词风本就凄婉,后人叹其有“柳永之余韵”,通过检索《书舟词》有关情感表达的关键字词,发现在一百五十六首词作中,“愁”字与“恨”字出现的频率最高[2],可见其词集凄婉绵丽,所以《摸鱼儿·掩凄凉》中所见的凄凉风格并不算独有。
宋词中的意象与审美特色分析

宋词中的意象与审美特色分析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其独特的意象表达和审美特色使其在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本文将对宋词中的意象和审美特色进行分析,探讨其独特魅力和艺术价值。
首先,宋词中的意象丰富多样,通过形象的描绘和意境的营造,使词人的情感得以寄托和表达。
宋词以描写自然景物为主要手法,其中山水意象是极其常见且重要的表现形式。
词人通过对山水景物的描写,展现自己的感受和情绪。
例如,李清照的《如梦令》中写道:“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通过描绘溪亭和夕阳的美景,词人表达了自己沉醉在美好时光中无法自拔的心情。
除了山水之外,宋词中还包含了丰富的花草、鸟兽、月夜等意象,这些意象不仅美化了词曲的视听效果,更加深了情感的渲染。
其次,宋词的审美特色独具一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婉丽含蓄。
宋词注重情感的微妙表达,通过暗示和含蓄,使读者在留白之间自行脑补。
这种婉丽含蓄的风格既体现了词人的情感内敛,又给人以余韵和想象的空间。
二是浓缩精炼。
宋词以短小精悍的形式表现丰富的情感,通过对抒情内容的浓缩处理,使词曲达到情感的高度凝练和艺术的完美呈现。
例如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中的“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通过两句抒情的文字,词人表达了思念之情和对爱情的赞美。
三是崇尚自然。
宋词追求自然本真的审美观念,强调与自然的融合和共鸣。
词人常将自然景物与人的情感相结合,将自然与人文融合成为一体,表达词人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和对人生之真实的追求。
这种崇尚自然的审美观念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四是情感真挚。
宋词刻画人物形象时往往直截了当,毫不掩饰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宋词词人常常在情感之间摇曳生姿,轻描淡写地表达自己的执著和卑微。
通过表现人物的真实情感,宋词打动人心,引发读者共鸣。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宋词中的意象丰富多样,展现了词人对自然景物的独特感悟,同时也呼应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审美理想。
宋词以其婉丽含蓄、浓缩精炼、崇尚自然和情感真挚的审美特色,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论宋词中功用性亭意象的抒情内涵及其艺术营构

论宋词中“功用性亭”意象的抒情内涵及其艺术营构王慧敏1(苏州建设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苏州 215104)内容摘要:“亭”是中国古代建筑中具有独特风格与功能的建筑形式,它凝缩了我国古代园林建筑中形式美的精华,集实用价值与观赏性能于一体,因而与文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在长期的文学实践中,“亭”逐渐变成一种具有独特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的意象。
宋代词人频繁地以“功用性亭”意象入词,并以之为核心载体,巧妙灵活地组合诸多传统意象,或写离别之痛;或诉相思之苦;或抒羁旅思乡之愁;或道行人不归之怨,营构出了种种凄婉动人的词境,展示出了丰富的悲剧美学内涵,从而使宋词更具感人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宋词;功用性亭;意象;抒情内涵;艺术营构一、“亭”意象在宋词中频频出现的原因“亭”在唐五代诗词中已经是一个常常出现的意象:“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李白《菩萨蛮》)、“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李白《劳劳亭》)、“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
(白居易《忆江南》)、“不用凭栏苦回首,故乡七十五长亭”(杜牧《题齐安城楼》)、“嫩草如烟。
石榴花发海南天。
日暮江亭春影渌。
鸳鸯浴。
水远山长看不足”(欧阳炯《南乡子》)、“花满驿亭香露细,杜鹃声断玉蟾低。
含情无语倚楼西”(张泌《浣溪沙》)、“轻轻制舞衣,小小裁歌扇。
三月柳浓时,又向津亭见。
(牛希济《生查子》)、“暖傍离亭静拂桥。
入流穿槛绿摇摇。
不知落日谁相送,魂断千条与万条”(孙鲂《杨柳枝》)……“亭”意象在宋词中更是频频出现,除了有具体名字的亭以外,还有诸如“长亭”、“短亭”、“离亭”、“旗亭”、“津亭”、“邮亭”、“驿亭”“风亭”、“危亭”、“江亭”、“小亭”、“虚亭”、“水亭”、“池亭”、“石亭”、“野亭”、“溪亭”、“闲亭”、“幽亭”、“凉亭”、“茅亭”、“梅亭”、“山亭”、“园亭”、“竹亭”、“林亭”、“草亭”等等,宋代词人为何这么垂青“亭”意象呢?简言之,亭是中国古代建筑中具有独特风格与功能的建筑形式,它凝缩了我国古代园林建筑中形式美的精华,集实用价值与观赏性能于一体,因而与文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在长期的文学实践中,亭逐渐变成一种具有独特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的意象,它不仅点缀着真实世界的人文景观,也映衬了文学的优美境界,真可谓赏心悦目、怡情怡性。
宋词园林意象的审美文化解读

鸡 西 大 学 学 报
J OURN F JX NI AL O I IU VER I Y ST
V l 1l 号 :6 2— 78 2 1 )6- 0 6—2 17 6 5 (0 1 0 09
一
宋 词 中 园林 意 象 构 成
童寓先生在《 江南 园林 志》 中提 到 : 园之 布局 , 变 “ 虽 幻无尽 , 而其最 简单需要 , 实全含于 园字 之内 。 园 的繁体 ” 字 圜即是 园林 的象 形 : 口是 围墙 , 大 土为 亭 台楼 阁等 建 筑, 中间小 口像 池塘 , 下 的笔 画就如 石如 树 。 就字 形 底 … 构成而言道 出 了园林 的 基本 构成 : ( ) 、 水 泉 石 建筑 以及 花木植物等 。“ 一切景语皆情语 ” 这些 园林 景物 自然 会 , 成为文人笔下 的描写客体 , 成为他们情感 的寄托 , 体现 他 们 的审美情怀 和人 生态 度 , 这些 景物 也 因为文人 们 的文 化浸染具有 了丰富的意蕴与灵气 。宋词 中对 园林 景物的 描写很多 , 仅直接提到 “ 园林 ” 两字 的作 品就有 多处 , : 如 园林 晴昼谁 为主?( 柳永《 黄莺儿 ・ 咏莺》 ) 方杏靥匀 酥 , 须 吐绣 , 花 园林 翠红 排 比。 ( 苏轼 《 稍 遍》 ) 甚无情便 下得雨倡风憾 , 向园林铺作地衣红绉 。( 辛 弃疾《 粉蝶儿 ・ 和晋 臣赋落 花》 ) 晴皎霜花 , 晓镕 冰 羽 , 开策觉 道寒 轻 。误 闻啼鸟 , 生 意又 园林 。( 张炎《 满庭 芳 ・ 小春》 ) 此外“ 院” 西园 ” 南园” 庭 “ “ 等字样更 是常见 o j 至于 L 2 园林 中的池水 、 台楼阁 、 亭 花卉草木 等景物 的描写随处 可 见, 它们构成 了宋词 中丰 富多彩 的 园林 意象。宋 词对 园 林 意象的选择和描绘 透露 了词 人们 的 审美哲 思 , 具有 深 厚 的审美文化 内涵 , 从而构成优美而深远 的词 境。 二 宋词 中常用园林 意象解读 下面选取宋 词 中 出现频 繁 的水 ( ) 西楼 、 泉 、 植物 三 类 园林意象来解读 它们 的文 化 内涵 , 而探 析宋 代词 人 从 们 的情怀世界 , 感受宋词 的艺术美 。 1水 ( ) . 泉 的审美文化解读 。园林 景物 中 , 水是无 色、 灵 动的 , 园林 平添了无限生机 , 为 平静如镜 的水面可倒 映 园 中秀色 , 曲曲弯弯的流水可造成 园景的 曲折 不尽之感 , 涓涓 的水声 又为园景增 添 了一份 静谧 , 园林 是 离不 开水 的 。宋词 中对池 、 、 的描绘极多 , 泉 水 又极 多姿多彩 。 小雨初 晴 回晚 照。金 翠 楼 台 , 倒影 芙 蓉 沼 。( 诜 王 《 蝶恋花 》 )
五代、北宋词'庭院楼台'意象的文化诗学分析

Cultural and Poetic Analysis of 'Courtyard and Balcony' Imagery in the Five Dynasties and
Northern Song Dynasty's Ci
作者: 李旭
作者机构: 广东五邑大学中文系,广东,江门,529020
出版物刊名: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82-85页
主题词: 庭院楼台意象;文化诗学;女性;士大夫文人
摘要:从文化诗学的观点来看,五代、北宋词中大量存在的'庭院楼台'意象,深刻反映了中国封建时代女性的一种典型状况:她们生活在狭小封闭的世界,与真正的大自然和纷繁的社会隔离;在以男性为抒情主人公的作品中,庭院楼台意象则反映了士大夫文人拟身女子、侍君如妾的地位和人格意识上'向内转'的特有的历史内涵;联系中国诗歌史,这种情形凸现得更为清楚.。
论宋词建筑意象的表现形态与文化功能

量 和 内容 ” 。 宋 词 中 的建筑 意 象 能给 人一 种 视觉 美 。凡 是 美 的事 物 都是 以具体 的感 性 形 象 出现 的,“ 美的 享受 的 特 殊性 , 即在那 直接 性 ”/ 6 1 。建 筑 的色彩 、材 料 、结构 等
沸 。恣游人 、无 限驰 骤 ,娇 马 车如水 。竞 寻芳 选胜 ,归来 向 晚 ,起 通 衢 近 远 ,香 尘 细 细 。太 平 世 。少 年 时 、 忍把 韶光 轻 弃 。 况有 红妆 ,楚腰 越 艳 , 一 笑千 金 何 啻 。 向尊 前 、舞袖飘 雪 ,歌 响行云止 。愿长绳 、且 把飞 乌系 。任好
建筑意象 ,不仅具有丰富的表现形 态,而且具有独特的文化功能。本文概括 总结 了宋词 中存在的建筑意象表现形态, 并 从 三个 方 面 进 一步 论 述 了宋 词 中建 筑 意 象 的 文化 功 能 : 1 ) 它是 宋词 审美 关 照 的感 性 载体 ; 2 ) 它 是宋 词 情 感抒 发 的
这一 点 ,在宋 词 中对 一些 木构 件 、室 内装 饰 、家具 摆设 的 描 绘 ,可 以反 映 出来 。如 晏殊 《 燕 归梁 》 :“ 双 燕 归 飞 绕
画堂 。似 留恋虹 梁 。 ”欧 阳修 《 踏莎 行 》 :“ 画梁新 燕 一双
相 关 的。 如 与 亭相 关 的有 《 遇 仙 亭 》《 长 亭 怨 慢 》《 山亭 宴 》《 亭 前柳 》《 江亭怨》《 离 亭 宴 》 等 ;与 楼 相 关 的有 《 楼 上 曲 》《 醉 亭 楼 》《 最 高 楼 》《 望 仙 楼 》《 江楼 令 》《 过 秦 楼 》《 凤 楼 春 》《 倚 西 楼 》《 翠 楼 吟 》《 金 莲绕 凤 楼 》《 新 雁 过 妆 楼 》等 ; 涉及 到 阁 、殿 、 台、 堂 、 窗、 园 、桥 的
浅论宋词中的意象

浅论宋词中的意象引言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巅峰时期,其中诗歌成为了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在唐宋诗歌中,特别是词和曲,有着非常独特的“意象”艺术。
它不仅是唐宋文学的表现手法之一,更是人们对美好情感的描述和表达方式。
近些年来,学者们对唐宋词歌的“意象”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提出了一系列有关它的理论和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丰富了对唐宋文学的理解和认识。
本文旨在对唐宋词歌中“意象”的解读进行研究,探讨唐宋文学中的“意象”艺术形式以及其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和意义,旨在深入探讨唐宋诗歌的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为后人深入了解唐宋文学和传统文化提供帮助。
“意象”概述在唐宋诗歌中,“意象”是指诗歌中用于表达情感、描绘景物和抒发对自然的赞美等所使用的具象化形象。
它以物为喻,以景为象,以感为主,是一种基于具象化现象的比喻和象征性表现方式。
“意象”是唐宋诗歌的重要表现手法,可以通过描绘情景、描写色彩、感官描写等多个方面进行表现。
它可以反映出唐宋文学的时代特色和文化气息,表现出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与此同时,“意象”也需要读者积极的理解和解读,它也成为了唐宋诗歌中意味深长的一部分,享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对于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文学和艺术等方面都有很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唐宋词歌“意象”的分类唐宋词歌中的“意象”可以分为多个不同的分类,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分类方式:自然意象:包括山、水、花、树等自然物象。
唐宋词歌鲜明地表现出了诗人对自然的独特感性与感悟,自然意象表现出了唐宋文学中对自然景物的真实感性描写和诗人的情感体验。
动物意象:包括鸟、狗、马等动物形象,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和深刻的象征意义。
植物意象:包含花草树木等植物的形象,这是唐宋词歌中最为常见的意象之一,婉约派的词人更多地将植物意象用于表达情感的深情,豪放派的词人则更多地把植物意象作为表现豪气的手法。
社会意象:包括人、事、物等社会生活中的形象。
这些意象所描述的对象多基于历史、现实生活及其上升到哲学、宗教等层次的现象,反映唐宋大众的生活、疾苦、思想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词中的庭院意象研究
摘要
庭院意象被广泛应用于宋词中,作者通过对庭院的描写,给庭院赋予了主观上的感情,来展现丰富的内心世界。
庭院本身具有封闭、安静、阴暗等自然特点,将具有这些自然特点的庭院写入词作,形成庭院意象,即具备了丰富的审美内涵。
宋词中的庭院意象主要体现词人落寞、孤单的情绪体验,忧愁、惆怅的心理情感、以及凄苦、悲凉的人生感悟。
庭院意象之所以被广泛应用,主要是因为庭院的自然属性适合诗人的抒情。
同时宋朝园林艺术的辉煌发展,庭院走进词人的生活。
宋代文人士大夫仕途命运多舛,感情细腻脆弱,庭院成为了他们的情感归宿。
关键词:宋词,庭院,意象研究
The research of courtyard imagery in Song Ci
Abstract
Courtyard image is widely used in the Ci poetry, the author through to the garden, courtyard with the subjective feelings, to show the rich inner world. Garden itself has closed, the natural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quiet, dark, will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se natural garden written word, image formation of the courtyard, has rich aesthetic connotation. In the courtyard of Ci poetry imagery mainly reflect the emotional experience of Ci lonely, lonely, sad, melancholy, psychological feelings and bitterness, the dismal life feeling. Courtyard image have been widely used, mainly because of courtyard of nature is suitable for the lyric poet. The brilliant garden art of Song dynasty development at the same time, the courtyard into the people’s life. The song dynasty literati political ill-fated, delicate feeling vulnerable, courtyard became their emotional end-result.
Key word:Song Ci,Courtyard,Image studies
一、绪论
宋词中带有庭院意象的作品有很多很多,如李清照《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
”晏殊《踏莎行》“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欧阳修《玉楼
春》“沈沈庭院莺吟弄。
”苏轼《虞美人》“深深庭院清明过,桃李初红破。
”李清照《浣溪沙》“髻子伤春慵更梳,晚风庭院落梅初,淡云来往月疏疏。
”陆游《水龙吟》“花落月明庭院。
悄无言、魂消肠断。
”陆游《昭君怨》“昼永蝉声庭院,人倦懒摇团扇。
”柳永《临江仙》“梦觉小庭院,冷风淅淅,疏雨潇潇。
”戴复古《鹊桥仙》“新荷池沼,绿槐庭院,檐外雨声初断。
” 潘汾《丑奴儿慢/采桑子慢》“对浓绿阴中庭院,燕语莺啼。
” 姜夔《八归》“芳莲坠纷,疏桐吹绿,庭院暗雨乍歇。
”……
庭院作为词人吟咏的载体,其涵义已经远远超出了庭院本身的作用与意义,更多地赋予了词人的所思所感,给庭院这个实实在在存在的物质上面加上了人类的主观情感,使庭院散发出韵味,或哀伤、或闲适,形成庭院意象,具有了丰富的审美意蕴。
对意象的意蕴内涵的挖掘有利于我们更深入地解读宋词,了解宋人心境。
庭院意象作为一个被广泛应运的独特意象,它的形成、内涵以及被广泛使用的原因都值得我们去探讨与研究。
宋词中意象研究已是如火如荼,但关于宋词中的庭院意象研究的,却仍少之又少。
笔者目力所及,专门研究宋词中庭院意象的论文不过两篇:陈莉的《宋词中的庭院意象及其文化蕴涵研究》与伍令的《试论宋清词中“庭院意象”的演变》。
陈文分析了宋词中庭院的特点及被广泛应用的原因,伍文综合分析了宋清词中庭院意象被不断描绘和重组的原因。
两文均只是简略的概述,研究并不深入细致。
本文试图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文本细读、综合归纳,分类分析等方法更深入系统地研究宋词中庭院意象的生成、内涵及原因,挖掘庭院意象的丰富审美意蕴,为更加深入解读宋词作家作品服务。
二、庭院自身的客观属性特点
古人住所多有庭院,庭院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建筑或者场所。
不同时期的庭院体现了不同时期的园林艺术的总体特点,不同人家的庭院体现出庭院主人的不同偏好,但庭院作为一个类型化的场所,不同的庭院在整体上有着相似的客观属性。
这些客观属性在某种程度上与词人的情感属性有相通性,这是庭院成了意象的客观前提。
(一)庭院是封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