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放射性肠炎的手术治疗

合集下载

2020美国结直肠外科医师协会《慢性放射性直肠炎临床实践指南》第1版解读

2020美国结直肠外科医师协会《慢性放射性直肠炎临床实践指南》第1版解读

2020美国结直肠外科医师协会《慢性放射性直肠炎临床实践指南》第1版解读2020美国结直肠外科医师协会《慢性放射性直肠炎临床实践指南》第1版解读?摘要?慢性放射性直肠炎是盆腔恶性肿瘤⾏放射治疗的常见并发症,对其进⾏规范诊治对改善病⼈⽣活质量⾄关重要。

2018年,美国结直肠外科医师协会发布了第1版《慢性放射性直肠炎临床实践指南》,其内容涵盖了慢性放射性直肠炎的预防、诊断及治疗策略,重点论述了现有的常见治疗⼿段,并对其进⾏分级推荐,为临床医⽣规范诊治慢性放射性直肠炎提供了依据。

但其对CRP诊疗⽅法的应⽤流程和剂量等描述不够具体,尚需⾼质量的临床研究来得出结论,以更好的指导临床。

???随着放疗技术不断发展,放疗在盆腔恶性肿瘤治疗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并使肿瘤病⼈的临床预后得以不断改善。

与此同时,慢性放射性直肠炎(chronicradiationproctitis,CRP)则逐渐成为临床医师不可忽视的难题,其发⽣率⾼达10%~30%,且病程反复,迁延不愈,严重影响病⼈的⽣活质量[1]。

临床医⽣对CRP的治疗进⾏了⼴泛地尝试,已有报道的治疗⽅法多达数⼗种,但⼤都缺乏⾼级别循证医学证据⽀持,不规范、不合理应⽤成为临床常见问题。

为便于临床实践中合理选取安全有效的⼿段治疗CRP,美国结直肠外科医师协会于2018年制定了《慢性放射性直肠炎临床实践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是国际上第⼀部关于CRP的临床实践指南[2]。

该指南系统回顾了2018年前⽂献中存在的循证医学证据,并依据GRADE系统(GradeofRecommendation,Assessment,Development,andEvaluationsystem,GRADEsystem)标准对现有的诊疗策略进⾏推荐等级分级,但该指南未深⼊探讨各治疗⼿段的适应证及禁忌证,亦未制定CRP的详细诊疗流程,仍需要进⼀步探索和完善。

本⽂从以下⼏个⽅⾯对该指南的重点进⾏解读。

放射性肠炎怎样治疗?

放射性肠炎怎样治疗?

放射性肠炎怎样治疗?*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放射性肠炎的治疗方法,治疗放射性肠炎常用的西医疗法和中医疗法。

放射性肠炎应该吃什么药。

*放射性肠炎怎么治疗?*一、西医*1、治疗㈠一般治疗:急性期应卧床休息。

饮食以无刺激、易消化、营养丰富、多次少餐为原则。

限制纤维素摄入。

腹泻严重者可采用静脉高营养疗法。

㈡药物治疗:1.收敛解痉:可用巅茄合剂、复方樟脑酊、石榴皮煎剂(石榴皮30g加水200~300ml煎制50ml,每日1次口服)。

阿斯匹林可有效地控制放射性肠炎的早期腹泻,可能与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有关。

2.局部镇痛剂和粪便软化剂:有显著里急后和疼痛者,可用2%苯唑卡因棉籽油保留灌肠。

用温石蜡油保留灌肠或温水坐浴。

3.激素灌肠:琥珀酰氢化可的松50mg加200ml温盐水保留灌肠,特别是里急后重者有效。

4.骶前封闭疗法:0.5%的普鲁卡因40ml、维生素B6100mg、维生素B1200mg、α—糜蛋白酶2~5mg、链霉素0.5g,每隔5~7天封闭1次,治疗1~3次,可使疼痛明显减轻。

5.止血:低位肠出血可在内窥镜直视下压迫止血或使用止血剂或出血点作“8”字缝合止血。

但不能作烧灼止轿。

部位较高的出血点可作去甲肾上腺素4~6mg或新福林10~20mg稀释于200ml温盐水中保留灌肠,或用凝血酶100~1000单位加200ml 温盐水中保留灌肠,一般在1~3分钟内即可止血。

大量难以控制的高位出血需作外科处理。

6.抗感染:有继发性感染时,需用抗生素。

7.α2巨球蛋白:国内已试用α2巨球蛋白治疗放射性肠炎,效果良好。

隔日肌注α2巨球蛋白6ml或每日肌注3ml,技术2个月为1疗程。

用药后粘膜出血和疼痛明显好转。

溃疡趋向愈合。

其原理可能是通过制血浆激肽释放酶,使之减少,从而减轻毛细血管渗出和疼痛。

同时α2巨球蛋白可与多种蛋白水解酶结合抑制后者对肠壁的作用。

㈢手术治疗:肠狭窄、梗阻、瘘道等后期病变多需外科手术治疗。

远端结肠病变,可作横结肠造口术,以达到永久性或暂时性大便改道,其结果常较单纯切开远端结肠病变为好。

放射性直肠炎的诊断和治疗--附97例病例分析

放射性直肠炎的诊断和治疗--附97例病例分析

Pe%ing踟眈瑙妙,&彬,lg』DDD韶,吼;w
7ro retrospective analysis
c删ed
invest远ate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radiation pmctitis.Methods
using clinical data of 97
to
疗患者8l例占83.51%,未行手术者16例占16.49%。 2.盆腔放射治疗:根据肿瘤类型、部位、手术类型、肿瘤 分期、未手术者的肿瘤类型、部位和大小、患者全身状况等指 标对患者采取不同的照射野和不同剂量进行盆腔放疗。 直肠癌根治术后患者采用10 Mv直线加速器x线三野 (两个侧野加一个后野)外照射,每野剂量分别是60、60和80 cGy,每周5次,持续5周,总剂量45~50 Gy。 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和其他妇科肿瘤患者均采用lO
月在我院经过盆腔放射治疗的97例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发生放射性直肠炎I度有34例占35.05%,Ⅱ度10例占10.31%,Ⅲ度8例占8.25%,共52例,占总 观察例数的53.61%。发生放射性直肠炎的放射剂量范围为4~44 Gy,平均剂量为(19.63±9.84)Gy, 中位剂量18 Gy。结论 多能治愈。 【关键词】盆腔肿瘤;放疗;化疗;放射性直肠炎 盆腔接受放射治疗后,放射性直肠炎为重要并发症之一,一般经过对症治疗
直线加速器x线四野(两侧野加前后野)外照射,每次剂量2 Gy(四野均为50 cGy),每周5次,持续5周,总剂量为50 Gy (前后野30 Gy,中间档铅板照射20 Gy)及腔内放疗16 Gy (2次)。 前列腺癌患者采用10 Mv直线加速器x线四野(两侧野 加前后野)外照射,每次剂量2 Gy(四野均为50 cGy),每周5 次,持续5周,总剂量为50 Gy。 3.放射性直肠炎的诊断标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职 业卫生标准《放射性直肠炎诊断标准》GBz 111一加吆进行诊断。

慢性放射性肠炎38例外科治疗体会

慢性放射性肠炎38例外科治疗体会
TPN 支持及生长激素的 应用, 防 止伤口裂开、 肠瘘 等并发症发
均 54.5 岁。其中直肠癌 13 例, 宫颈癌 20 例, 卵巢癌 3 例, 前列 腺癌 2 例。本组患者均行根治手术治疗, 术后接受盆部、 腹部放 射治疗。并发症: 出现症状时间为 8 ~ 30 月, 其主要并发症包括 肠梗阻 15 例, 肠狭窄伴肠穿孔 14 例, 肠瘘 4 例, 肠出血 5 例, 直 肠阴道瘘 2 例, 严 重结肠 直肠炎 5 例, 部分患 者同时有 多种并 发症。
器官功能 衰竭 1 例, 多发 肠瘘伴 发严重 腹腔感染 1 例, 住院时 间 11~ 54d, 术后 随访时 间 3 月至 3 年,8 例因肿瘤 复发 死亡,
28 例效果良好。
讨 论 慢性放射性肠 炎的临床症 状一般发生 于放疗结束 后 12~
24 个月, 也可能在数十年后出现 [1] , 发病机制尚不清楚。 病 变肠
陕西医学杂志 2008 年 10 月第 37 卷第 10 期 短篇论著
3831
慢性放射性肠炎 38 例外科治疗体会
延安大学附属医院普外科 ( 延安 716000 ) 李晓勇 刘 超 刘晓刚 主题词 肠炎 �外科学 放射性
近年来, 放疗技术有了很大进 步, 已 成为恶性肿 瘤综合治 疗的一部分, 并得 到广泛 应用, 但放射 性肠炎 的发病率 有增加 的趋势 。放射性肠炎是指因盆腔或腹部恶性肿瘤接受放射治疗 后引起的小肠和结肠、 直肠的放射损伤。 放 射性肠炎分为急性 和慢性, 急性 放射性肠 炎, 发生在放 疗期间, 多能 自行愈 合, 若 持续 3 个月以上, 则为慢性放射性肠炎。 慢性放射性肠炎虽比 较少见, 但愈后较差, 部分需要外科治疗 。 1996 ~ 2005 年, 我们 对 38 例慢性放射 性肠炎患者行手术治 疗, 现结合文 献, 对该病 的外科手术指征及方法进行分析、 探讨如下。 临床资料

放射性直肠炎诊断与治疗PPT

放射性直肠炎诊断与治疗PPT

中度放射性 直肠炎:经 过治疗,症 状可缓解, 但可能遗留 后遗症,如 直肠狭窄、 肛门失禁等
重度放射性 直肠炎:经 过治疗,症 状可缓解, 但可能遗留 后遗症,如 直肠狭窄、 肛门失禁等, 甚至需要手 术治疗
放射性直肠 炎的转归情 况:根据病 情严重程度 和治疗效果, 转归情况有 所不同,预 后和转归情 况有所不同。
放射性直肠炎的预防与护理
预防措施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 饮食规律、睡眠充足等
避免长时间久坐,适当进 行运动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避 免过度紧张和焦虑
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 并治疗相关疾病
护理方法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 惯,如饮食清淡、 避免辛辣刺激性食 物、戒烟限酒等
保持良好的心理 状态,避免焦虑、 抑郁等不良情绪
鉴别诊断
放射性直肠炎与其他肠道疾病的鉴别: 放射性直肠炎通常表现为直肠的局部症 状,而其他肠道疾病可能表现为全身症
状。
放射性直肠炎与其他肿瘤的鉴别:放射 性直肠炎通常表现为直肠的局部症状,
而其他肿瘤可能表现为全身症状。
放射性直肠炎与其他直肠炎的鉴别:放 射性直肠炎通常有明确的放射治疗史,
而其他直肠炎可能没有。
放射性直肠炎与其他肛门疾病的鉴别: 放射性直肠炎通常表现为直肠的局部症 状,而其他肛门疾病可能表现为肛门局
部症状。
放射性直肠炎的治疗
一般治疗
药物治疗:使用抗炎药、止痛药等药物缓解症状 饮食调整:增加纤维素摄入,减少刺激性食物摄入 休息与运动:保持充足的休息,适当进行运动 心理治疗:保持良好的心态,减轻心理压力
研究现状
放射性直肠炎的发病机制研究:目前尚不明确,可能与放射性损伤、炎症反应、肠道菌 群失调等因素有关。

放射性肠炎的诊断标准

放射性肠炎的诊断标准

放射性肠炎的诊断标准一、引言放射性肠炎(radiation enteritis)是指由于放射治疗导致的肠道炎症,临床上常见并发症之一。

放射性肠炎的发生机制主要是由于放射线对肠道黏膜造成的直接损伤及其引起的炎症反应。

本文将详细介绍放射性肠炎的诊断标准。

二、临床表现放射性肠炎的临床表现多样,可因放射剂量和肠道区域的不同而有差异。

常见的临床症状包括:1.腹痛:放射性肠炎的主要症状之一,多为隐痛或绞痛,与肠道黏膜受损有关。

2.腹泻:多数患者表现为水样或黏液血便,严重者可出现便秘或肠梗阻。

3.恶心和呕吐:放射性肠炎可刺激胃肠道感受器,导致恶心和呕吐。

4.体重减轻:患者由于腹泻和食欲下降,可能出现明显的体重减轻。

5.肠道出血:严重的放射性肠炎可导致肠道出血,表现为便血或黑便。

6.腹部包块:在一些患者中,放射性肠炎可导致肠道狭窄或肿块形成。

三、放射性肠炎的诊断标准放射性肠炎的诊断主要依靠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组织病理学检查。

以下是放射性肠炎的诊断标准:1. 临床表现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评估,必须满足以下条件:•腹痛:存在腹痛,且与放射治疗后发生时间相关。

•腹泻:持续性或间歇性的腹泻,且与放射治疗后发生时间相关。

2. 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可以帮助评估肠道的病变情况,常用的方法包括:•X线或CT扫描:可显示肠道狭窄、扩张、粘连等病变。

•结肠镜检查:可观察到肠道黏膜损伤、溃疡、炎性改变等。

3. 组织病理学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是诊断放射性肠炎的最可靠方法,通常通过以下方式进行:•活组织检查:通过内窥镜引导,取得肠道黏膜活检标本,观察组织病变的程度和类型。

•术后病理检查:在手术切除病变组织后,进行病理学检查,以确定是否存在放射性肠炎。

4. 除外其他病因在诊断放射性肠炎之前,应排除其他可能引起类似临床表现的疾病,例如感染、肠炎性肠病、肿瘤等。

四、治疗和预防放射性肠炎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支持性治疗。

常用的药物治疗包括肠道保护剂(如硫糖铝)、抗炎药物(如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放射性肠炎的诊断治疗

放射性肠炎的诊断治疗

放射性肠炎的诊断治疗……何谓放射性肠炎【概述】放射性肠炎(radiation enteritis)是盆腔、腹腔、腹膜后恶性肿瘤经放射治疗引起的肠道并发症。

分别可累及小肠、结肠和直肠,故又称为放射性直肠、结肠、小肠炎。

根据肠道遭受辐射剂量的大小、时间的长短、发病的缓急,一般将放射病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

又根据射线来源放置的体内外位置的不同将其分为外照射放射病和内照射放射病。

在早期肠粘膜细胞更新受到抑制,以后小动脉壁肿胀、闭塞,引起肠壁缺血,粘膜糜烂。

晚期肠壁引起纤维化,肠腔狭窄或穿孔,腹腔内形成脓肿、瘘道和肠粘连等。

【诊断】本病的诊断一般不困难。

有放疗史结合临床表现和有关检查,可以确定病变的性质和部位,即可明确诊断。

【临床表现】放射性肠炎的临床症状,一般照射总剂量在3000rad以下者很少发病。

腹腔内放疗总量超过4000rad时发生症状,若达7000rad 以上则发病率高达36%。

症状可出现在治疗早期,疗程结束后不久或治疗后数月至数年。

㈠早期症状:由于神经系统对放射线的反应,早期即可出现胃肠道的症状。

一般多出现在放疗开始后1~2周内。

恶心、呕吐、腹泻、排出粘液或血样便。

累及直肠者伴有里急后重。

持久便血可引起缺铁性贫血。

便秘少见。

偶有低热。

痉挛性腹痛则提示小肠受累,乙状结肠镜检查可见粘膜水肿、充血,严重者可有糜烂或溃疡。

㈡晚期症状:急性期的症状迁延不愈或直至放疗结束6个月至数年后始有显著症状者,均提示病变延续,终将发展引起纤维化或狭窄。

此期内的症状,早的可在放疗后半年,晚的可在10年后甚至30年后才发生,多与肠壁血管炎以及扣续病变有关。

1.结肠、直肠炎:常出现于照射后6~18个月。

国内报道发病率为2.7%~20.1%,症状用腹泻、便血、粘液便和里急后重、大便变细和进行性便秘或出现腹痛者提示肠道发生狭窄。

严重的病损与邻近脏器形成瘘管,如直肠阴道瘘,粪便从阴道排出;直肠膀胱妆可出现气尿;直肠小肠瘘可出现食糜混于粪便中排出,也可因肠穿孔引起腹膜炎,腹腔或盆腔脓肿。

慢性放射性肠炎并发小肠梗阻的外科治疗

慢性放射性肠炎并发小肠梗阻的外科治疗

慢性放射性肠炎并发小肠梗阻的外科治疗许发培;周建农;尚俊清;周欣【期刊名称】《河北医学》【年(卷),期】2003(009)009【摘要】目的:探讨慢性放射性肠炎并发小肠梗阻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4例结直肠癌术后辅助放疗后并发慢性放射性肠炎、小肠梗阻的外科治疗结果和手术失败的原因.结果:2例直肠癌和2例乙状结肠癌病人术后放疗后(间隔3.5~11个月)因慢性放射性肠炎并发小肠梗阻而接受手术治疗,手术方法均采用了短路吻合法,即将梗阻段小肠的远近端肠管侧侧吻合.2例直肠癌病人术后恢复顺利.1例乙状结肠癌病人术后早期并发旷置段小肠肠外瘘,另1例乙状结肠癌病人术后4个月并发旷置小肠肠外瘘,2例病人并发肠瘘后均发现存在降结肠梗阻.结论:慢性放射性肠炎病人并发小肠梗阻时,可能同时合并有结肠梗阻,术前需要了解有无合并结肠梗阻并同时解决结肠梗阻.短路吻合术治疗后旷置的病变小肠有并发肠穿孔、肠瘘可能,首次手术治疗宜尽量切除梗阻段病变肠管,如不能切除,应尽量将病变肠管与消化道完全隔离.【总页数】3页(P773-775)【作者】许发培;周建农;尚俊清;周欣【作者单位】江苏省肿瘤医院普外科,江苏,南京,210009;江苏省肿瘤医院普外科,江苏,南京,210009;江苏省肿瘤医院普外科,江苏,南京,210009;江苏省肿瘤医院普外科,江苏,南京,21000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74.5【相关文献】1.慢性放射性肠炎应用外科治疗的临床研究 [J], 郭定光;2.慢性放射性肠炎外科治疗的临床观察 [J], 陈中皓;孙保军;周欣峰3.慢性放射性肠炎的外科治疗 [J], 贾蓬勃;王康;李徐奇;魏光兵;杨晓民4.慢性放射性肠炎38例外科治疗体会 [J], 李晓勇;刘超;刘晓刚5.慢性放射性肠炎外科治疗临床分析 [J], 鲍光明;赵孝琴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慢性放射性肠炎的手术治疗
随着肿瘤综合治疗水平的提高,肿瘤病人的生存期得以延长,慢性放射性肠炎(CRE)这种在放疗结束后出现的远期并发症的发生率也逐渐升高,在该病的终末期,病人往往因肠道梗阻、穿孔、肠瘘以及内科治疗不能控制的出血而被迫接受手术治疗。

由于病变肠管与周围组织(肠管、盆底)粘连致密,给手术操作带来很大困难,此外放疗带来的损伤往往造成组织愈合能力欠佳,术后吻合口瘘高发,使得肠吻合口位置的选择成为手术成功一大关键,放疗的损伤有时会累及多处肠管,形成多处狭窄,手术切除这些病变肠管,可能造成术后短肠综合征,甚至出现肠衰竭。

因此妥善的围手术期准备、合理的手术方案是该病手术治疗成功的关键。

1.CRE围手术期准备
CRE病人前期经受肿瘤病变及放化疗的双重打击再加上慢性肠道损伤,病人往往合并营养不良、机体内环境紊乱、全身免疫力低下等并发症,故在计划手术前应纠正营养不良、感染和电解质紊乱,CRE的围术期营养支持应以迅速改善营养状况为目的,而不仅是满足于营养状况的维持,应尽可能利用患者的肠道,力争将肠内营养作为营养支持的主要途径,以减少肠外营养的并发症,迅速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降低费用1。

慢性放射性肠炎的病变范围可能多处发生,多见于末端回肠、乙状结肠两处,术前应行小肠造影、电子结肠镜、结肠气钡双重造影、腹部CT等检查明确病人的放射损伤范围,为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同时可排除肿瘤复发。

2.CRE手术方案
慢性放射性肠炎的外科治疗有肠切除吻合、肠道转流以及肠造口多类,肠切除吻合能有效避免盲襻形成,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提高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2,但同时也有术后并发症多,手术死亡率高的缺陷。

各种术式有其优缺点,手术方案的选择必须依据患者全身条件、肠管损伤情况以及术者的经验而决定。

(1)CRE 并发肠梗阻的外科治疗,由于末端回肠及乙状结肠的解剖位置相对固定,肠管的游离活动度小,因此容易受到长时间照射,故CRE并发肠道梗阻以末端回肠及乙状结肠病变继发狭窄梗阻多见,外科手术前明确梗阻位置、有无多处梗阻是手术治疗成功的关键。

病变肠管切除吻合是CRE并发小肠梗阻
的主要手术方式,根据病人全身及肠道情况选择行一期切除吻合或肠造口+二期肠吻合术。

术中分离盆腔粘连肠襻必须十分小心,由于愈合不良,微小的肠切开也可导致瘘的产生。

吻合口的选择应尽量避过放射损伤部位,切端有放射性损伤的肠管作吻合时,因愈合能力差而有相当高的瘘发生率,选择两段健康的肠管或是一端肠管健康、另一端肠管轻微放射损伤进行吻合是安全的;如果吻合口两端肠管均有放射损伤,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甚高。

一般选择回肠或空肠与横结肠吻合3。

吻合方式中,侧侧吻合因保留了更多的吻合口血供,且吻合口径大,相比于端端或端侧吻合更为安全有效4。

对于全身情况差不能耐受手术创伤打击或梗阻近端肠管明显扩张水肿的病人,可选择肠造口术,恢复肠内营养,待全身情况好转后,再行Ⅱ期肠吻合术。

而对乙状结肠、直肠梗阻病人,因病变位置相对固定,放射损伤重,周围组织血供差,组织愈合能力弱,宜选择永久性肠造口术。

行肠造口术时,也应注意造口的肠管无放射损伤,同时造口处腹壁应无放射损伤,以避免术后肠造口发生坏疽、狭窄、脱落、出血。

短路手术也是CRE并发肠梗阻常用的手术方式,既往认为其操作简单,吻合口瘘发生率低,近年来随着手术技术的提高以及对放射损伤的充分认识,目前普遍认为吻合部位选择恰当,一期肠切除吻合后瘘发生率并不比短路手术高3,而且短路手术并未消除病变肠管,仍然存在病损肠管出血、穿孔(瘘)、梗阻、感染及盲袢综合征的危险,往往需要再次手术。

(2)CRE并发肠瘘的外科治疗,由于这类病人具有病程长,全身状况差,病情复杂、组织愈合能力差及治疗难度大等特点,因此,围手术期进行营养支持甚为重要。

手术治疗的目的是恢复病人肠道营养,维持机体的营养需要量。

理想的手术方式是将病变小肠段切除并恢复肠道连续性,某些肠瘘所在的部位因粘连瘢痕过多而无法分离行肠段切除吻合时,亦可采用瘘口修补、肠浆肌层覆盖加强的方法。

旷置肠瘘的旁路手术操作简单,术中损伤少,手术成功率高,适用于腹腔粘连紧密、无法分离及复杂性瘘而不宜对瘘口处广泛分离的病人。

对于小肠阴道瘘或直肠阴道瘘,亦推荐选用旁路手术。

但旁路手术并未消除病变肠管,仍然存在病损肠管出血、穿孔(瘘)、梗阻、感染及盲袢综合征的危险,因此行旁路手术时,应尽量切除病变肠管,缩短旷置的肠襻,尽可能消除旁路手术的弊端。

也有人主张二期再切除旷置的肠襻。

对于肠膀胱瘘,由于放射损伤及消化液刺激、腐蚀及感染,造成膀胱瘢痕样挛缩,膀胱储尿功能明显降低,频繁小便(石化膀胱),瘘口往往较大或有多种破损成为复杂瘘,单纯缝合、肠代膀胱等难以实施,膀胱功能难修复,多采用永久性膀胱造口。

(3)CRE并肠穿孔外科治疗,肠穿孔多属于急诊手术,病人入院后一般情况往往较差,手术的目的在于迅速控制腹腔感染,挽救病人生命,为二次手术重新建立消化道连续性创造条件。

手术方式以腹腔冲洗引流、穿孔近端肠造口术为主,对于生命体征稳定的病人,如果术中能迅速定位单发穿孔部位,且该段肠管可以方便地切除,并可以争取到至少一端没有受放射性损伤的肠管吻合,可考虑一次完成确定性手术。

对于穿孔位置较高,行近端肠造口,担心病人术后消化液大量丢失,术中可行远端肠管插管,便于术后消化液回输。

(4)CRE 并肠出血的外科治疗,这类病人一般情况差,多合并贫血,凝血功能差,因反复多次出血打击,全身炎性反应重.术前应有尽可能尝试保守治疗,争取渡过应激反应期,再行确定性手术。

理想的手术方式是切除出血肠段,行一期肠吻合,恢复肠道连续性,但由于出血部位多在直肠,且损伤重,周围组织愈合能力差,肠吻合术后吻合口瘘高发,且有再出血风险,一般采用近端肠造口,转流粪便,减少消化液对出血部位的刺激,同时术中尽量切除出血肠段,降低术后再出血风险。

腹腔镜治疗CRE并发症近年来随着腹腔镜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腹腔镜结肠、直肠切除根治手术已在全国逐渐普及。

盆腔在放射治疗后,往往引起盆壁血管闭塞,这使得盆腔游离更加安全,视野也更加清晰。

在充分游离完毕后,详细评价正常及病损肠管的范围,彻底切除病变肠管。

切口可完全避开放射损伤的腹壁,尤其在结肠拖出吻合的患者中,腹部只有几个0.5~1 cm的穿刺孔。

从而避免了传统开腹手术中出现术后切口迁延不愈,甚至切口裂开发生。

有关放射性肠炎的外科治疗目前仍存有争议,由于手术难度大,并发症发生率高,病死率高,外科治疗CRE 是外科医生的一个重大挑战。

有学者认为应尽可能避免外科治疗,然而国内外多家临床中心的研究资料表明,外科手术在放射性肠炎病人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手术治疗的CRE 病人生活质量与生存期
均好于保守治疗。

对于CRE的外科治疗,严格的手术适应证选择、完善的围手
术期处理及合理的术式选择,是CRE外科治疗成功的关键。

参考文献
1ZHANG Liang,GONG Jim-feng,NI Ling. Influence of preoperative nutritional support Oil
surgical outcomes of chronic radiation enteritis patients complicated with intestinal obstruction. Chin J Gastrointest Surg, 2013(16): 340-344.
2Perrin H, Pains Y, Messing B, et al. Aggressive initial surgery for chronic radiation enteritis: long-term results of resection vs non-resection in 44 consecutive cases [J]. Colorectal Dis, 1999, 1
(3): 162-167.
3Meissner te radiogenic small bowel damage: guidelines for
the general surgeon[J].Dig Surg, 1999,16(3):169-174.
4Ning Li, M.D., Weiming Zhu, M.D., Jianfeng Gong, M.D. Ileal or ileocecal resection for chronic radiation enteritis with small bowel obstruction: outcome and risk factors.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urgery (2013) 206, 739-74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