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强大以色列的致命弱点.
小国以色列强敌环伺下的生存之道

小国以色列强敌环伺下的生存之道作者:许述来源:《领导文萃》2021年第08期有這样一个国家:领土仅2.5万平方公里,不如中国海南省陆地面积(3.5万平方公里)大;全国人口才800多万人,仅为中国上海的1/3;资源方面除了沙漠,就是死海。
但这个国家成了“小国中的超级强国”,赢得了全世界的钦佩、赞叹与尊重。
这个国家叫以色列,在世界地图上找这个国家不是那么容易,因为它太小了。
以色列没有前线与后方之分,只要一打仗,炮弹可能落到任何人的家门口。
以色列前国防部长、独眼将军达扬说:“整个国家就是一条边境线。
以色列的安全有着罕见的地理上的脆弱性,这种脆弱性由于阿拉伯邻国的严重敌对性而大大加深了。
”以色列则完全暴露在敌人的火力射程之下。
在这种情况下,以色列不仅活了下来,还活得挺好,如同打不死的“小强”。
在不少人的印象里,似乎只有草原游牧民族才搞全民皆兵,而这种军民一体制在现代国家已经不合时宜,早已退出历史舞台。
而以色列却“逆流而动”搞全民皆兵,成为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
以色列常备军只有约20万,但预备役有40多万,这对一个总人口才800多万的国家来说,已经够多了。
也许其他国家的动员能力不比以色列差,但在这一点上怕是没法儿和以色列比——他们把国防动员做到了全世界。
早在2001年,以色列就在全球设置了兵站,战事一旦扩大,这些兵站便负责把世界各个角落的犹太人组织回国参加卫国战争。
现在,以色列的国防动员今非昔比,效率高得令人咂舌。
一般战事发生后,18小时,全体预备役领取武器;24小时,机动到位;36小时,投入战斗。
这是理论上的数据,也是最低标准,真正打起仗来效率更高。
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埃及和叙利亚利用“赎罪日”对以色列发动突然袭击,以军一个预备役装甲旅从接到动员令到投入战斗仅仅用了8个小时,比标准时间提前了整整一天。
这个装甲旅尽管是“预备”性质,但到位速度极快,而且战斗力也很强:上去戈兰高地后,顶住了叙利亚4个精锐装甲师的凌厉攻势。
以色列强大的三个秘密

信任对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法国政治家、学者阿兰?佩雷菲特在《信任社会》一书中有精彩的描述。他说,信任社会是一种扩张的“共赢”社会,这是一种团结互助、共同计划、开放、交换和交流的社会;而不信任的社会,便是疑忌社会。疑忌社会是畏首畏尾、“赢输不共”的社会,这种社会的共同生活是一种“零和博弈”甚至“负和博弈”;倾向社会忌妒和自我封闭,盛行侵犯他人权利和相互监视。
对于以色列的成就,历史学家、社会学家均有大篇幅的巨著。比如说,军事方面的强大离不开美国的支持,这个以色列人自己也承认;再比如说,以色列在教育上的投入使其人民素质高,每1万以色列人当中,就有140名科学家和技术人员,要比美国的80人和日本的75人还多。
2011年4月21日,一名以色列右翼抗议者手持“叛徒,为你感到耻辱”的希伯来文大字报,对以色列作家阿摩司奥兹表示抗议。阿摩司奥兹正偕妻子参加一个由知识分子和艺术家组织的支持建立巴勒斯坦国的集会。
以色列强大的三个秘密
“你们以色列人很爱国,可你们有没有像天安门广场那样升旗的地方?”
在地中海畔的一家风味餐厅,来自中国的客人们,抛给了以色列外交部负责中国事务的柯楷仪这么一个问题。
“没有,我们以色列人的爱国,在心里,”这位以色列的中国通笑着回答。
什么是以色列爱国精神的秘密?
惧危者常安,忧亡者恒存。灾难深重的以色列历史使以色列人的爱国之心具有先天优势。
以色列成功的秘密
说以色列是个成功的国家,应该不会有太多反对之声。
这个1948年建国的年轻国家刚宣布成立,就迎来7个国家的联手打击,但它没有溃败,而是在四面树敌的环境下生存下来,并且越活越好。无论是内部的民主体制、经济的快速发展,还是文化上的活跃以及科技领域的创新,都是中东地区乃至世界范围内的典范。更重要的是,这个国家清洁工的工资,和总理的工资也相差不大,是贫富差距相对较小的国家。
以色列的安全挑战

以色列的安全挑战近年来,以色列作为中东地区的一个关键国家,面临着诸多安全挑战。
这些挑战涵盖了政治、地缘战略、军事和恐怖主义等多个领域,在保障国家安全方面给以色列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与挑战。
本文将就这些安全挑战展开探讨。
首先,政治方面的挑战使得以色列的安全环境变得复杂和不稳定。
以色列面临来自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政治敌对,包括巴勒斯坦问题、伊朗核问题和阿拉伯世界的政治动荡等。
巴勒斯坦问题是中东地区最棘手的争端之一,不稳定的巴以关系导致了可预见的安全风险。
此外,伊朗核问题也给以色列带来了巨大的威胁,以色列视伊朗为其最大的地区敌对势力,为了遏制伊朗的核能发展,以色列采取了各种主动防御措施。
其次,地缘战略挑战也是以色列不可忽视的安全威胁之一。
以色列处于中东地缘政治的十字路口,这意味着它的领土和国境的安全受到来自各方的挑战。
以色列不仅与巴勒斯坦和黎巴嫩有边界纠纷,还与叙利亚和约旦等国有边境摩擦。
此外,以色列在地缘战略上还面临着海上和空中的威胁,需要防范以避免安全风险。
再次,军事挑战也对以色列的安全构成了重大威胁。
作为一个小国家,以色列一直关注着军事防御能力的提升。
它的军队在数量和装备方面相对较弱,但在技术和训练上非常强大。
然而,以色列依然面临着来自邻国的军事压力,包括导弹攻击、地面军事行动和网络战等。
尤其是恐怖组织向以色列境内发动袭击的频率和规模不断增加,以色列军队需要时刻保持高度戒备,以确保国家安全。
最后,恐怖主义是以色列面临的最严重的安全挑战之一。
由于政治紧张和地缘冲突的影响,以色列成为了恐怖组织的主要攻击目标之一。
哈梅斯和真主党等恐怖组织经常发动自杀炸弹袭击和火箭弹袭击,给以色列的民众和军队带来了严重威胁。
为了应对恐怖主义,以色列采取了多种严厉的反恐措施,包括高度警戒、情报收集和打击恐怖分子等。
综上所述,以色列面临着来自政治、地缘战略、军事和恐怖主义等多个领域的安全挑战。
为了维护国家安全,以色列需要与周边国家和地区保持稳定的政治关系,并坚决应对来自外部的威胁。
为何以色列没人敢打了

为何以色列没人敢打了
以色列没人敢打,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是以色列军事实力强大,以色列的军队和武器装备在中东地区拥有压倒性优势,其技术水平也处于领先地位,而且以色列拥有核武器,有能力应付突发事件,使其周围国家不敢轻易挑衅。
二是以色列拥有强大的国际支持力量,以色列拥有美国、英国等国家作为后盾,而且这些国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以色列援助,帮助以色列保护自己的主权和安全。
三是以色列拥有强大的情报能力和反恐能力,以色列拥有卓越的情报机构、特种部队、军事情报机构等,能够及时发现危机,采取必要的防御措施,使其周围国家不敢轻易挑衅。
以色列军队为何如此悍

在严格、公平的竞争机制下,最优秀的军官得到提拔,每一支部队就这样有了信得过的主心骨。
装备科技含量很高,以军单兵战斗力“世界第一”
[ 2004-03-05 10:44 ]
中国日报网站消息:据英国媒体报道,最近,以色列国防部颁发的军人训练大纲强调单兵训练突出实战性、部队训练突出对抗性,相应的考核指标比以往要求更高更严,为此有媒体报道说,“以军要打造世界第一的单兵作战能力”。以色列是如何训练出一流的士兵,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看练兵,以军训练完全是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在一次有外国军事观察员观摩的军事演习中,以军演习部队未等观摩人员就位,也未向首长报告,就按点开始,令各国观摩人员愕然。而当演习坦克进入射击位置连发三弹命中目标后并未继续前进,而是倒车后退,隐蔽、观察。这种不注重形式、不讲排场、不论等级、只求实效的军事作风,也许正是以色列军队作战效能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反映了这支军队具有一种先进的军事文化。
看部队,炮兵出身的36师师长会操作全师所有轻重武器,他带笔者一行巡视戈兰高地看地形,不带任何参谋人员,不做任何事先安排。在高地上,师长亲自展开地图,找几块大石头压在上面,把车上的天线杆卸下来作教鞭,自己在图上现场标示,进行实地战例讲授。
看士兵,以军素有单兵素质世界第一的美誉。笔者亲眼目睹一位年仅20岁的女中士接待外军高级代表团,熟练使用4门语言:英语、法语、希伯莱语和阿拉伯语。她先后到过10多个国家,获得两个学位。
在1973年发生的“赎罪日”战争中,以色列能转败为胜,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靠它对后备役兵力资源的迅速动员而取得的。在形势最为危急的戈兰高地上,第一个预备役旅从下达动员令到投入交战的时间是8个小时,所有参加戈兰高地作战的预备役部队部署到位是10个小时。在戈兰高地上挡住叙军4个装甲师凌厉攻势的正是以军的一支预备役装甲旅。据前以军36师师长哈科恩准将介绍,在戈兰高地上常驻兵力5000人中,有三分之一是预备役军人。以色列民族不愧为是一个枕戈待旦的民族。
以色列军事行动的战术策略

以色列军事行动的战术策略战争是军事行动的最高形态,决定着一国的安全与利益。
作为一个小国家,以色列常常面临各种军事威胁和挑战,因此他们发展了一系列独特的战术策略来应对这些挑战。
本文将就以色列军事行动的战术策略进行探讨。
一、积极防御战略作为一个被敌对邻国包围的国家,以色列采取了积极防御战略。
这种战略的核心是主动出击,以预防敌方袭击,并尽可能使受到的损失最小化。
例如,在利比亚上台的独裁者卡扎菲威胁要打击以色列时,以色列空军就发起了空袭行动,摧毁了利比亚的核设施,有效地打击了敌人的能力。
二、闪电战和空中优势以色列军事行动中的另一个关键战术策略是闪电战和空中优势。
通过发动快速、突然且可行动性强的战斗行动,以色列力图在短时间内消灭敌人的重要目标。
同时,他们还非常重视空中优势,以确保他们的战斗机在冲突中取得制空权。
这些战术策略在1967年的六日战争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以色列军队在短短六天内击败了埃及、叙利亚和约旦的军队,夺取了巴勒斯坦、西奈半岛、耶路撒冷等地区。
三、地面战斗和特种部队除了闪电战和空中优势,以色列军事行动还依赖于地面战斗和特种部队的支持。
以色列特种部队世界闻名,他们接受过严格的训练,具备高度机动性和战斗能力。
这些特种部队在各种冲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利巴嫩南部和加沙地带的军事行动。
四、信息战和网络攻击以色列还在战术策略中使用信息战和网络攻击。
通过利用先进的通信技术和网络能力,以色列能够从敌方获取情报、干扰敌方的通信和指挥系统,并在需要时对敌方的网络基础设施进行精确打击。
这些战术手段在以色列与伊朗的暗杀行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暗杀伊朗核科学家。
五、不对称战争与恐怖主义应对由于以色列周围的安全环境,以色列军队还经常面临恐怖主义的威胁。
面对这种对手,以色列采取了不对称战争的战略策略。
他们注重情报收集、行动快速和精确打击,以最小化自己的伤亡和损失。
以色列军队通过使用无人机、精确导弹和特种部队等手段,对恐怖分子进行有力的打击,并努力保护自己的公民免受恐怖主义的威胁。
以色列安全战略及其缺陷

以色列安全战略及其缺陷田文林[内容提要]近些年,以色列外部环境虽不断改善,却面临日益严重的外交孤立和安全威胁。
这与以色列的安全战略过分倚重军事手段直接相关。
军事手段本身的先天局限,加上以色列不顾外部和自身处境变化一味使用武力,使以色列安全环境难以乐观。
从长远看,以色列要想谋得持久安全,需要更多地借助政治手段。
[关键词]以色列 安全战略 先发制人 大规模报复[作者介绍]田文林,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中东政治、民族宗教和第三世界问题研究。
2011年中东剧变(尤其是埃及穆巴拉克下台)以来,以色列地缘环境恶化,这成为 新中东格局 的一大基本特征。
事实上,以色列安全环境恶化并非始于今日。
在此之前,即使在外部生存环境不断改善的情况下,以色列面临的安全困境仍日益突出。
这一悖论折射出以色列安全战略的固有缺陷。
一在中东,以色列长期被穆斯林国家视为异类,一直面临十分严峻的安全问题。
冷战结束特别是 9 11事件 后,以色列迎来缓解安全困局的难得机遇。
一是美国高举 反恐 大旗,并得到很多国家附和, 反恐 一时成为国际社会主潮流,以色列因长期遭受极端势力威胁而成为被同情和理解的对象,其形象和行动自主性都得以提升。
二是伊拉克战争彻底摧毁了激进反犹的萨达姆政权,此后美国又通过 民主改造 ,将这一昔日的阿拉伯强国 改造 成教派间扯皮不断的弱势民主国家,其 阿拉伯国家 身份也被部分篡改,由此使得阿以力量对比进一步有利于以色列。
三是中东地缘政治重心明显东移,伊拉克问题、伊朗核问题等日趋取代巴以冲突,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一些阿拉伯国家对伊核计划的恐惧已超过对以色列军事威胁的担心。
2010年11月维基网站解密的美国秘密文件显示,沙特、阿联酋、巴林等阿拉伯国家曾私下劝说美国对伊朗动武。
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在伊核问题上的态度出奇地一致,这意味着阿以有可能进一步合作。
然而,囿于现行安全战略的思维定式,以色列非但未能抓住机遇优化自身安全处境,反而不时挑起事端,导致安全形势朝不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
以色列发达到什么程度

以色列发达到什么程度
在科技方面,以色列有很多独具特色的高端科技,而且为了培养国家人才,以色列建设了大量世界一流的实验室,投入大量国家力量支持建设实力雄厚的世界一流大学。
在以色列人的职业结构中,有大量的科学家和工程师。
农业方面,以色列很大一部分土地是沙漠和戈壁,适合种植的土地很少,水资源不足。
因此,为了满足农业需求,以色列大力发展垂直农业和灌溉技术,现在以色列的农业技术水平已经达到世界顶尖水平。
在经济方面,犹太民族是一个著名的商人民族,其商业头脑造就了这个民族的大量富人。
所以建国后,以色列依靠商业头脑大力发展经济,在很短的时间内,以色列的国民经济水平达到了发达国家的标准。
军事上,在多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打败了阿拉伯联军,稳固了中东霸主的地位。
从各方面来看,以色列都是一个强国,但是以色列的国土面积决定了以色列即使强大也没有资格成为世界强国,所以这对于以色列来说是一个遗憾。
中国可以从以色列的发展模式中学到很多。
当然,中国和以色列在农业、经济、科技方面有很多合作。
借鉴以色列的发展,中国得到了许多重要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强大以色列的致命弱点
(2006-04-13 )来源:《环球》杂志
拱振喜
以色列大选很平静,结果也不出人所料。
然而奥尔默特选前关于将领导下届政府努力与巴勒斯坦人实现分离,划定以色列永久边界的表述却引得世人关注。
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以色列要坚持这样做?
有人说,巴勒斯坦地区在地球上所占的面积,小得常常在地图上难以找见。
然而,正是在这条狭长地带,却上演了二战以来世界上最为冗长、难解的民族生存之争。
两个民族为了生存之地,展开了连绵不断、刀光剑影的流血冲突。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厮杀,自恃强大的以色列终于明白,它也有致命的弱点——在这块土地上,犹太人口优势正在逐渐消失。
以色列前总理沙龙不愧为政治家。
他的确认识到以色列的这个致命弱点,并提出了解决巴勒斯坦问题的新方法——放弃加沙地带和部分约旦河西岸土地,保留一些大型犹太人定居点,并通过修建隔离墙使巴勒斯坦人与犹太人分离开来,以撤离被占领土换取巴勒斯坦建国。
但沙龙认为,巴勒斯坦方面没有谈判对手,要实施这个方案,需要以色列采取单方面行动,后来称为单边行动计划。
2002年6月,以色列决定沿“绿线”(即1967年“六·五”战争前的实际控制线)修建从约旦河西岸北部至耶路撒冷的“安全隔离墙”,计划全长600公里,现已完成大部分。
隔离墙将约旦河西岸的大约10%巴勒斯坦被占领土圈入以色列一侧。
2005年9月,以色列完成了从加沙地带撤离的单边行动计划,拆除了加沙地带所有的犹太人定居点和军事设施。
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沙龙从一个长期奉行“大以色列”的强硬派人物变成了同意放弃部分被占领土并同意建立巴勒斯坦国的“温和派”领导人呢?
那是在2003年1月28日,以色列海法大学地缘政治学教授阿尔农·索弗正在家里观看以色列议会选举统计结果的电视节目。
电视播出了沙龙获胜,蝉联总理宝座的消息。
这时,电话铃响了。
索弗教授拿起话筒听到对方讲话的声音吃了一惊。
“那是总理(沙龙),”现年70岁的索弗回忆道,“他告诉我,‘明天把你的(巴以)分治地图给我’。
”
第二天,索弗开车来到特拉维夫,将沙龙要的地图交给了梅厄·达根,此人是以色列情报机构“摩萨德”负责人。
这份地图说明了索弗的观点——只有以色列与巴勒斯坦人分治,
才能使已经建立的犹太国生存下去。
不少以色列学者接受了索弗的观点,并不断对以色列人口结构发出警告,声称除非以色列放弃部分被占领的巴勒斯坦领土,否则以色列将无法既成为犹太国家,又成为民主国家,因为被占领土的巴勒斯坦人口增长迅速。
索弗的观点在以色列不断传播,以色列民众开始担心犹太国家的未来。
以色列从加沙撤离后,巴勒斯坦女立法委员会委员哈南·阿什拉维对记者说,“事实上,人口统计学因素已被沙龙看作对以色列国的主要威胁”,即便沙龙不再执政,这种观点还将继续影响以色列政策。
在2005年8月以色列撤离加沙地带之前,在以色列控制的土地上约有1050万人口,其中51%为犹太人,49%为阿拉伯人。
由于巴勒斯坦人的出生率高于犹太人,改变人口结构优势只是时间问题。
而在民主国家中,通常不同民族的人拥有同样的公民选举权利。
在巴勒斯坦地区,如果不及时建立巴勒斯坦国或者巴勒斯坦人放弃建立国家的权利,转而要求合并为一个国家,那么,巴勒斯坦人的人口优势可能使未来的以色列国成为第二个南非。
换言之,如果以色列要实行民主制度,在巴勒斯坦国不能成立的情况下,被占领土的巴勒斯坦人必须拥有选举权,巴勒斯坦人的人口优势可能会选出一个非犹太人总理。
如此看来,人口统计学因素是沙龙提出并实施单边行动计划和主张巴勒斯坦建国的一个主要原因。
哈马斯在1月25日举行的选举中胜出,震惊了世界。
曾宣布哈马斯为“恐怖组织”的以色列对哈马斯上台执政戒心极大,其内心有一种前所未有的危机感和紧迫感。
沙龙接班人奥尔默特在2月7日接受以色列电视二台采访时说,今天的现实迫使以色列必须重新划定与巴勒斯坦的边界。
这意味着以色列不得不从部分约旦河西岸地区的领土撤出。
奥尔默特在竞选中提出第二次单边撤离计划,并宣布将致力于划定巴以永久边界,看来奥尔默特决心执行沙龙的路线。
目前利库德集团和工党均表示同意继续从约旦河西岸撤离,但主张与巴勒斯坦方面协议撤离。
以色列大多数民众现在也围绕走中间路线达成了比较广泛的一致,并接受从约旦河西岸进一步撤离,以便实现同巴勒斯坦人的分离。
这可能是以色列建国以来首次出现这种情况。
前进党在3月28日举行的大选中获得以色列议会120席的29个席位,成为议会第一大党。
前进党主席奥尔默特已经获得组阁的权利,并同工党主席佩雷茨就两党联手组建下一届政府达成一致。
尽管未来以色列从约旦河西岸撤离将面临许多困难,但是,以色列从被占领的巴勒斯坦领土撤离已经成为以色列的政治选择。
以色列将逐步从约旦河西岸撤至隔离墙以色列一侧,
以实现与巴勒斯坦人的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