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教育启示

合集下载

以色列教育

以色列教育

以色列教育摘要:自色列建国到现在,虽然只有六十多年,但它却从一个资源贫乏的小国一跃发展成为当今世界上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发达国家之一,产生如此大的变化主要源于以色列人对教育的执著追求。

我们只有充分了解别国教育之长短,并且汲取别国之长,避别国之短,从而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本文通过对以色列教育特点的探讨,来寻求我们需要的答案。

关键词:纵观以色列当今的教育现状,我们会发现以色列的教育总体上有以下五大特点:一、政府、民众都重视教育在犹太经典《塔木德》中有这样的话: “宁可变卖所有的东西,也要把女儿嫁给学者;为了娶得学者的女儿,就是丧失一切也无所谓。

”这句话体现出犹太人对知识的敬重,对知识都如此敬重,更何况对知识获得途径—教育呢。

犹太人向来是一个乐善好施的民族,时至今日以色列人捐款时的第一投向仍然是学校。

可见以色列人已经把教育和信仰放在同一个级别了。

因为以色列人好读书,爱看报,所以素以“书的国度”著称于世。

据统计,在以色列年人均读书64本,平均每5人有一份耶路撒冷邮报。

每个村镇都会有有优雅的图书馆和阅览室,人均占有图书馆和出版社居全球首位。

犹太人自古就有崇敬教育和知识的传统,办学和敬神放在同一级别上。

在以色列教师地位重于父亲,这个传统随着以色列社会经济的发展得到进一步发扬,教育成为国家建设最基本的投资,其投资额仅次于军事投资。

以色列开国总理古里安说:“犹太历史的基本内容就是没有教育就没有未来。

”总理梅厄夫人说:“教育投资是卓有远见的投资。

”纳冯总统说:“教育投资就是经济投资,我退位后甘当教育部长。

”以色列在教育法规的制定方面比较有先见。

在以色列建国时,以色列政府就在战火中开始起草义务教育法,根据以色列《义务教育法》规定,3-18岁儿童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免费教育至高中毕业。

凡未满18岁且未完成初等教育的青少年还必须参加专门的补习班。

在以色列的政府预算中,教育经费处于优先地位,教育预算成为仅次于国防德第二大预算。

以色列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变迁与启示

以色列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变迁与启示

以色列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变迁与启示作者:姜勇严婧黄瑾来源:《高教探索》2013年第05期收稿日期:2012-04-28作者简介:姜勇,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教授,教育学博士;严婧,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2011级硕士研究生;黄瑾,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副教授。

(上海/200062)* 本文系201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新时期我国幼儿教师专业入职标准的研制研究”(项目号11YJC880039)课题的成果之一。

摘要:以色列历来重视“教育强国”的思想,特别注重高等教育的规模与质量建设,并将其视为社会、经济、文化振兴的基础。

建国以来,以色列高等教育体制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改革。

1958年至1994年,以色列对高等教育实施了第一阶段的体制改革,我们可以称之为“国家监管体制”。

面对入学人口迅速增长,传统的“国家监管体制”逐渐表现出它的低效。

20世纪90年代,以色列高等教育体制改革进入了第二阶段,主要是调整高等教育的格局与结构,开始转向多元化、私有化和国际化。

第二阶段的改革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入学需求。

进入21世纪,在第二阶段体制改革的基础上,以色列为更好地推进“教育强国”的宏伟目标,提出了“国家新监管”的高等教育体制。

在尊重市场需求的前提下,以色列不断加强国家对于高等教育体制的监管。

与原有的“国家监管体制”不同,“国家新监管体制”充分认识到高校的自主地位,并根据国家的战略规划与长远目标发挥其监管的影响力。

关键词:以色列;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以色列的高等教育起步较晚。

自1948年立国至上世纪90年代,以色列国内高等教育基本上是公立性质的。

以色列高等教育委员会(CHE)负责监管全国的公立高等综合大学。

[1]1958年,高等教育委员会发生了制度化改革,因此其监管当局在相对于政府监管职权外,还授予高等教育体系相当程度的自主权。

20世纪90年代,由于受以色列国内重大体制机制改革的影响,高等教育体系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革。

奇迹之国以色列教学设计

奇迹之国以色列教学设计

奇迹之国以色列教学设计奇迹之国以色列教学设计1. 引言以色列作为一个小国家,却在教学设计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通过深入研究以色列教学设计的背后原则和实践,我们可以从中汲取宝贵的经验和灵感。

本文将深入探讨奇迹之国以色列的教学设计,帮助读者全面了解以色列在教育领域的成就。

2. 环境与文化影响以色列的教学设计深受其独特的环境和文化影响。

作为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以色列融合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形成了一个开放包容的教育体系。

这种多元文化的背景使得以色列的教学设计注重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3. 实践中的层级式教学设计以色列教学设计强调从简到繁、由浅入深的层级式教学。

这种教学方式使得学生能够逐步建立知识体系,从基础概念到深层次的理解。

教育工作者在设计课程时,会将内容划分为各个层次,并在每个层次中提供适当的挑战和支持。

这种层级式教学设计的优势在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兴趣,有序地掌握知识,不会陷入学习困扰。

4. 融合学科与实践的教学方法以色列的教学设计注重将学科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教育工作者会通过实践性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亲自去体验所学知识的应用,从而增强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

5. 个性化学习与团队协作以色列的教学设计注重个性化学习和团队协作的平衡。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被鼓励发展个人的独立性和创造力,同时也被教育工作者鼓励与他人合作、分享知识。

这种平衡的教育方式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并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职场做好了准备。

6. 教育技术的引入以色列教育系统非常重视教育技术的应用。

通过引入先进的教育技术,以色列的教学设计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并增强教育效果。

教育技术不仅可以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还可以通过在线平台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7. 个人观点与结论经过对奇迹之国以色列教学设计的深入探讨,可以发现其成功的原因在于多元文化的背景、层级式教学设计、融合学科和实践的教学方法、个性化学习与团队协作以及教育技术的引入。

以色列教育孩子的方法

以色列教育孩子的方法

以色列教育孩子的方法
大家知道以色列是怎样教育孩子的吗?孩子的欲望是否都要满足呢?孩子延迟满足大家同意吗?到底该如何教育孩子呢?那么,下面来看看以色列是怎样教育孩子的吧。

“延迟满足”是以色列亲子教育的重要方法之一。

人类欲望的满足,可以分为几种:延迟满足、适当不满足、超前满足、即时满足、超量满足。

好的教育总是提倡“延迟满足”和“适当不满足”。

“超前满足”是愚蠢的行为,“超量满足”则是浪费之举动。

以色列家长常跟孩子沟通对话,听孩子谈谈他们对延迟享受的理解。

他们告诉孩子:如果你喜欢玩,就必须去赚取自由时间,但这需要你获得良好的学校教育和优秀的学业成绩。

此后,你可以找到很好的工作,赚到钱。

等赚到钱以后,你就可以玩更长的时间,玩更昂贵的玩具了。

但是,如果你搞错了顺序,整个系统就不会正常工作,那你就只能玩很短的时间,最后只能拥有一些最终会坏掉的便宜玩具,然后一辈子就得更努力地工作,没有玩具、没有快乐。

以色列学校的家长恳谈会,每次都能让我受益匪浅,家长们常常对“学会拒绝”的家教观念提出自己的见解。

著名犹太教育家弥塞亚早就鲜明指出:“在家教方面,教育孩子什么事是不能做的,非常重要。


“延迟满足”让孩子学会忍耐,让他知道这个世界不是为他一个人准备的,他所要的东西并不能唾手可得。

“延迟满足”增强了孩子被拒绝的心理承受能力,培养了对成功至关重要的逆商。

不仅如此,“延迟满足”还训练孩子在延后享受中磨练意志,磨练对人生的期许,从而变得更有弹性。

包括在学习方面,也会变得更有耐心。

总之,家长可借鉴他们的教育方法,必须要重视看看是否适合你的孩子,不能盲目的使用教育孩子的。

以色列教育孩子的方式

以色列教育孩子的方式

一个以色列母亲和她的三个孩子1992年,当我辗转回到以色列的时候,13岁的老大、12岁的老二和10岁的小女儿都还暂时留在中国。

选择在那时回到以色列,完全是穷途末路:我的父亲是犹太人,二战时逃亡到上海,并在那里生下了我。

母亲在我很小的时候就抛弃了我们,12岁那年父亲去世,我就成了孤儿。

长大后,我在上海铜厂当体力女工。

结婚生下3个孩子后,丈夫离我们而去。

留在上海,满眼都是痛苦的回忆。

正好那时中以正式建交,怀着一种逃避的心情,我成为了第一批回到以色列的犹太后裔。

初到以色列的日子,比想象中要困难许多。

我不懂得那里的语言(父亲教的古希伯莱语早已不在以色列使用),不懂得移民优惠政策(新移民可以有一笔安家费),在特拉维夫的大街上,我压根不知道怎样才能生存下去。

我从上海带去的积蓄只能维持3个月的生活开支,我必须找到赚钱的办法,还要早日把孩子接到我身边。

我苦攻希伯莱语,学最基本的生活语言,然后,我在路边摆了个投资最小的小摊卖春卷。

以色列的官方货币是谢克尔,1谢克尔兑换人民币2块钱,更小的币值是雅戈洛,1谢克尔等于100雅戈洛。

我的春卷小摊,每天能赚到十来个谢克尔。

当我的小摊生意慢慢稳定下来以后,1993年5月,我把3个孩子都接到了以色列。

孩子们初到以色列的时候,受到了不少邻居们的责难。

以前在国内时,我一直秉承再苦不能苦孩子的原则,到了以色列以后,我依旧做着我合格的中国式妈妈:我把孩子们送去学校读书,他们上学的时候我卖春卷。

到了下午放学的时候,他们就来春卷摊,我停止营业,在小炉子上面给他们做馄饨下面条。

一天,当3个孩子围坐在小炉子旁边等我做饭的时候,邻居过来训斥老大:“你已经是大孩子了,你应该学会去帮助你的母亲,而不是在这里看着你母亲忙碌,自己就像废物一样。

”然后,邻居转过头训斥我:“不要把那种落后的中国式教育带到以色列来,别以为生了孩子你就是母亲……”邻居的话很伤人,我和老大都很难受,回家后,我安慰老大:“没事的,妈妈能撑住,我喜欢照顾你们。

以色列国防教育透视及其反思

以色列国防教育透视及其反思

以色列国防教育透视及其反思摘要:以色列十分重视国防教育,自1948年建国至今,其政府通过逐步完善国防教育体系,极大地激发了犹太民族的爱国热情、忧国之心和报国之志,成为其强大国防实力的坚强后盾。

本文通过分析以色列国防教育现状和主要作法,对教育过程中以色列国家安全战略和犹太复国主义与极端民族主义对国家安全的影响进行了反思。

关键词:以色列;国防教育;国家安全战略;极端民族主义中图分类号:g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1-0366-02一、以色列国防教育现状(一)国防服役以色列国民接受国防教育的主要渠道是通过服现役和预备役,而这两部分成员覆盖了以色列60%以上的人口。

以色列实行全民义务兵制,所有合格的18岁男女均需应征入伍。

军官服役4年;士兵服役男性3年,女性21个月。

因宗教原因获准免服兵役的,必须到艰苦的地方服劳役一年;因道德等其他原因不能入伍的,也必须加入特定的准军事组织,参加军训执勤。

服完现役后,还要转入持续时间更长的预备役,预备役期男性至49岁,女性至34岁。

1 此外,以色列国防军还有几个著名的军事或准军事组织,包括“战斗先锋青年团”、“少年团”、“妇女军团”等。

(二)军队与院校教育以色列政府、学校、军队、企业和各种社会团体,均承担有国防教育的职责与义务。

全民国防教育由政府有关部门协商国防部和军队进行,军队和院校的国防教育主要由以色列国防军总参谋部下辖的教育局和教育与青年部队承担。

以色列建有各类军事院校30所,分为初、中、高三级。

初级军事院校28所,按军种划分,负责本军兵种新兵训练和军官军士专业培训。

中级军事院校为指挥参谋学校,负责培养陆、海、空三军的营至旅级指挥和参谋人员,学制1-2年。

学员为上尉至中校军官,毕业后成为部队营、旅级主官。

高级军事院校为国防学院,学制1年。

学员中中校以上军官占40%,来自外交部、国家安全总局等部门的地方学员占40%。

(三)国防教育立法以色列没有专门的国防教育法,为保证国防教育的顺利运行,以色列完善了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最主要的是《国家教育法》、《兵役法》和《国防法》。

犹太人最重视教育

犹太人最重视教育

犹太人最重视教育:“尊师如敬上帝,教师重于父亲”学希伯莱语的以色列孩子。

一位《托拉》经抄录员和他的儿子一起学习。

以色列作家阿摩司•奥兹在《爱与黑暗的故事》中这样写道:她为什么扫大街?为了供两个才华横溢的女儿上大学……她们住在一间房子里。

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保证她们读书,拥有足够的学习用品。

犹太家庭向来如此,他们相信教育是在为未来投资,是任何人无法从你孩子那里剥夺掉的东西,即便,但愿不会这样,有战争,有另一场移民潮,有更多的歧视法,你也能迅速地卷起文凭,藏到衣服夹缝里,逃向允许犹太人生活的任何地方。

每个民族都有“十诫”9月8日太阳落山,以色列庆祝犹太历5771年新年。

人们经常用“奇迹”“神秘”“谜”来形容这个国家和民族。

因为,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像犹太人那样,屡遭大灾大难,全球流亡2000年却流而不散,逆境中为人类贡献了《圣经》,最终说着85种语言、从115个国家汇聚到4000年前的祖先故土,回归梦萦魂绕的圣地建国。

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像以色列,虽然被《圣经》誉为“流着奶和蜜的应许之地”,实际却资源极其贫乏,但依靠其最大的资源——人才,依靠科技、资金优势,在艰险的战争环境中,边打仗边建设,仅用一代人就实现了经济腾飞,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发达的现代国家。

全球1300万犹太人只占世界人口的千分之二,却取得了29%的诺贝尔奖,在各个领域大师辈出,群星灿烂:卡尔•马克思,爱因斯坦,弗洛伊德,大卫•李嘉图,毕加索,卡夫卡,卓别林,门德尔松、基辛格……记者曾采访以色列总统佩雷斯,问及犹太民族创造辉煌奇迹的原因,他略思索后,用诗一般的语言说,犹太人全球漂泊,600多字的“摩西十诫”是民族凝聚的核心和动力,也是现代发展的基础。

他说,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十诫”,它传承着民族素质和梦想。

智慧重于知识,中华民族和犹太民族都是古老而年轻的智慧民族,在不断地创造着知识和奇迹。

重视教育的民族犹太人是最重视教育的民族,“尊师如敬上帝,教师重于父亲”。

规则意识从娃娃抓起

规则意识从娃娃抓起

我曾常年在巴以地区工作生活,时常觉得以色列人办事情都很讲规矩。

比如,开车时到了十字路口,只要前面的车行驶缓慢,即使是绿灯,后面的车也不会跟过去,怕一旦变灯堵了路;再比如,在城际道路上,大货车会自动靠近最慢的车道低速行驶。

但是,在以色列,马路上几乎看不到交警,也没有安装摄像头监控,他们怎么能如此自觉?我认为,这主要源于人们自幼养成的根深蒂固的“守规矩”意识。

得出这一结论,是基于我对以色列幼儿园教育的了解。

我朋友的女儿曾经在以色列上了几年幼儿园,与国内的幼儿教育不同,以色列幼儿园除了教文化知识、唱歌、跳舞之外,还十分注重培养孩子遵守社会规则的习惯。

朋友曾经多次陪同女儿上课。

开始上课前,教室里经常非常喧闹,为了让大家安静下来,老师会跟孩子们说,如果谁先坐好,就先把画纸发给谁开始画画。

当孩子一个个坐好之后,老师会从第一个坐好的孩子开始发画纸。

这样一来,孩子们很快就悟出了门道,懂得了老师的规则,下次上课时都会争先恐后地坐好。

幼儿园还有个规矩,上课时哪个孩子先举手,就会让谁先回答问题。

但回到国内后,一次朋友去听女儿的英语公开课,发现他女儿从头到尾都不举手,只自顾自地在下面玩。

后来,她跟女儿聊,她说刚一入校的时候她特别踊跃,每次上课都第一个举手,但老师总是不叫她回答,从此以后她再也不举手了。

其实,以色列幼儿园培养孩子的这些意识,比如“先来后到”“懂规矩的孩子有糖吃”,是社会上通行的规则。

而幼儿园老师则是规则的执行者和示范人,他们向孩子明确规矩的内容并严格执行,会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清晰留下“守规矩”的烙印。

但是,如果老师不能严格执行规则,就会导致孩子从小就漠视这些规则,将来进入社会,他们就很可能是规矩的破坏者。

我接触了很多曾在国外受教育之后回国的孩子,发现国内学校对他们印象很好,觉得他们特别懂秩序。

这恰恰与大家印象中自由散漫的国外课堂相反。

其实,那是一种讲规矩下的自由。

中国幼儿园和小学也有规矩,但老师经常无意识地不依据规矩引导和执行,进而导致规矩被忽略和漠视,最后为了维持规矩,便只能靠吼叫和抓典型,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色列的教育:边玩边学求思辩中东弹丸小国以色列以科技发达、军事领先、国力强大受到世人关注,也成为许多国家研究和考察的对象。

以色列在建国后52年里之所以能迅速崛起,除在犹太复国主义思想鼓舞下从世界各国汇聚而来的高素质犹太移民之外,还当归功于该国完善的教育体制。

重视和发展教育是古老的犹太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年轻的以色列国求生存、图发展的基本国策。

犹太人认为,良好的儿童教育是世界的希望所在。

基于这种信仰,以色列人更重视娃娃阶段的启蒙教育。

尽管国家规定义务幼儿教育从5岁开始,但几乎所有孩子从三四岁起就开始在幼儿园学习,从语言、算术和艺术方面接受启蒙教育。

这种学前启蒙教育使许多先天条件超常的儿童得到及时的培养。

据统计,有约3%的儿童进入小学后能被选送到“神童班”。

神童班是科学家和艺术家的摇篮。

寓教于玩寓思于辩综观以色列的教育,初、中级阶段科学性强,寓教于乐,高等教育学术性强。

整个教育体系自始至终强调启发学生的先天智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实际参与和应用中获得和掌握知识,而不是培养“高级工匠”。

以色列虽有全国统一教材,但多数学校认为这些教材死板老化,因而自行设计教育内容。

据调查,有高达70%的中小学校都使用自己编制的教材。

小学生的知识多是在“玩”的过程中学到的。

老师要求二年级的学生到室外拍摄照片或者写生,三四年级的学生要根据学到的花鸟鱼虫等自然知识,能够自己绘图讲解,五六年级的学生便开始做类似小论文式的课题。

例如,一个学生对哥伦布航海感兴趣,他会在老师的指点下找参考书,把哥伦布航海的有关情况综合起来做一篇小型“论文”。

完成一篇小“论文”至少需要一个星期。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找参考书、复印附图、构思文章等,全都是独立完成。

为了找书,他们在图书馆和家里的书架上翻个不停,除少儿读物外,还会翻出他们几乎搬不动的精装大百科全书,他们并不认为这些书是给大人用的,有人会指着其中的插图说,这就是我需要的!到了中学,老师会根据当前国家大事,结合课程内容,鼓励学生做“专题报告”。

学生将自己准备的报告拿到课堂上宣讲,然后大家展开辩论。

老师无须担心这样做会冷场,因为学生大多会自告奋勇,这可能是由犹太人与生俱来的竞争意识所决定的。

从科学原理到国家时事政治,学生们辩论起来面红耳赤,小小的教室里简直就像议会。

有这样一种说法:以色列600万人口中有600万个总理,看来中学课堂就是未来总理的诞生地。

课外吃“小灶”以色列的教育工作者认为,国家12年义务教育所提供的只是最一般的基础教育,旨在为学生开启一个通往浩瀚知识海洋的通道,学校不是教育的惟一场所。

由于使用科学的教育方法调动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孩子们吃完学校的“大锅饭”后,还纷纷到各种课外场所吃“小灶”。

这些小灶有的是“佐菲姆”(即眼界、视野的意思),类似我国的“少年宫”,有的是各种培训班或补习班。

每个城市都有数个“佐菲姆”,学生在那里根据个人爱好和时间参加各种活动。

许多家长认为,培养孩子具有良好的气质与掌握全面的文化科学知识同样重要,因此,有条件的家庭还尽量鼓励孩子多学些艺术课程。

如此下来,按说学生的负担应十分沉重,但以色列的学生仍生活得轻轻松松。

这一方面是因为家庭作业较少,另一方面学生参加的各种课外活动都是自愿的。

以色列一年当中节假日很多,一般学校很少在假期给学生留作业。

学生在家进行的多是音乐绘画等补充课程的练习,而且还有较多的时间用来看电视和电话聊天。

正因为很少死记硬背,许多学生连乘法口诀都背不下来。

但老师和学生家长却都不以为非———“不是有计算器吗”校内的启发式教学、校外的针对性补充和家庭的鼎力支持,使以色列中小学生始终生长在理想的教育环境中。

同时,在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和熏陶下,学生的自立能力也普遍较强。

按照犹太教和犹太生活习惯,女孩12岁、男孩13岁便接受“成人礼”。

虽然法律上成年年龄仍规定在18岁,但接受过“成人礼”的孩子在环境的影响下,在心理上有“自己是大孩子了”的感觉。

如果谁被嘲笑为“妈妈的宝贝儿”,就会感到无地自容。

以色列教育孩子的方式1992年,当我辗转回到以色列的时候,13岁的老大、12岁的老二和10岁的小女儿都还暂时留在中国。

选择在那时回到以色列,完全是穷途末路:我的父亲是犹太人,二战时逃亡到上海,并在那里生下了我。

母亲在我很小的时候就拋弃了我们, 12岁那年父亲去世,我就成了孤儿。

长大后,我在上海铜厂当体力女工。

结婚生下3个孩子后,丈夫离我们而去。

留在上海,满眼都是痛苦的回忆。

正好那时中以正式建交,怀著一种逃避的心情,我成為了第一批回到以色列的犹太后裔。

初到以色列的日子,比想像中要困难许多。

我不懂得那里的语言 (父亲教的古希伯莱语早已不在以色列使用),不懂得移民优惠政策(新移民可以有一笔安家费),在特拉维夫的大街上,我压根不知道怎样才能生存下去。

我从上海带去的积蓄只能维持3个月的生活开支,我必须找到赚钱的办法,还要早日把孩子接到我身边。

我苦攻希伯莱语,学最基本的生活语言,然后,我在路边摆了个投资最小的小摊卖春捲。

以色列的官方货币是谢克尔,1谢克尔兑换人民币 2块钱,更小的币值是雅戈洛,1谢克尔等於100雅戈洛。

我的春捲小摊,每天能赚到十来个谢克尔。

当我的小摊生意慢慢稳定下来以后,1993年5月,我把3个孩子都接到了以色列。

孩子们初到以色列的时候,受到了不少邻居们的责难。

以前在国内时,我一直秉承再苦不能苦孩子的原则,到了以色列以后,我依旧做著我合格的中国式妈v1.0 可编辑可修改妈:我把孩子们送去学校读书,他们上学的时候我卖春捲。

到了下午放学的时候,他们就来春捲摊,我停止营业,在小炉子上面给他们做餛飩下麵条。

一天,当3 个孩子围坐在小炉子旁边等我做饭的时候,邻居过来训斥老大:"你已经是大孩子了,你应该学会去帮助你的母亲,而不是在这里看著你母亲忙碌,自己就像废物一样。

"然后,邻居转过头训斥我:"不要把那种落后的中国式教育带到以色列来,别以為生了孩子你就是母亲……"邻居的话很伤人,我和老大都很难受,回家后,我安慰老大:"没事的,妈妈能撑住,我喜欢照顾你们。

"可是,老大说:"也许,她说得没错。

妈妈,让我试著去照顾弟弟妹妹吧……"第二天是祈度眨⒆觽冎形缇头艑W了。

来到我的小摊,老大坐在我旁边,学著我的样子把打好的春捲皮包上馅,卷成成品,然后入油锅去炸。

他的动作一开始有些笨拙,但是后来越来越熟练……老大身上的转变大得连我自己都想不到,除了帮我做春捲,他还提出由他们带做好的春捲去学校卖给同学。

每天早上,他和弟弟妹妹每人带20个春捲去学校,放学回来的时候,会把每人10谢克尔的卖春捲收入全部上交给我。

我觉得很心酸,让他们小小年龄就要担起生活的担子。

可是,他们没有表现出我想像的那种委屈,他们说他们慢慢开始喜欢这种赚钱的感觉了。

邻居太太经常来跟我聊天,告诉我正规的犹太家庭应该如何咦鳎瑧撊绾谓逃⒆印q太人从来不觉得赚钱是一个需要到达一定年龄才能开展的活动,与中国的"教育从娃娃抓起"一样,他们始终觉得 "赚钱从娃娃抓起"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邻居太太告诉我,在犹太家庭里,孩子们没有免费的食物和照顾,任何东西都是有价格的,每个孩子都必须学会赚钱,才能获得自己需要的一切。

我觉得这样的教育手段比较残酷,不是那麼容易接受。

但是,孩子们在学校也被灌输著这样的理念。

他们比我更容易地接受了这种犹太法则。

於是,我决定改变以前在国内对孩子们的习惯,试著培养他们成為犹太人。

首先,我们家确立了有偿生活机制,家里的任何东西都不再无偿使用,包括我这个母亲提供的餐食和服务。

在家吃一顿饭,需要支付给我 100雅戈洛的成本费用,洗一次衣服需要支付50雅戈洛……在收取费用的同时,我给予他们赚钱的机会,我以每个春捲30雅戈洛的价钱批发给他们,他们带到学校后,可以自行加价出售,利润部分可自由支配。

第一天下午回来以后,我得知3个孩子卖春捲的方式竟然截然不同:老三比较老实,按照老价钱,50雅戈洛一个零售,赚到了400雅戈洛;老二则使用了批发手段,40雅戈洛一个直接将春捲全部卖给了学校餐厅,儘管只有 200雅戈洛的利润,但他告诉我餐厅同意每天让他送100个春捲去;老大的方式比较出人意料,他在学校举办了一个"带你走进中国"的讲座,由他主讲中国国内的见闻,讲座的噱头就在於可以免费品尝美味的中国春捲,但是需要买入场券,每人10雅戈洛,每个春捲都被他精心分割成了 10份,他接待了200个听眾,入场券收入2000雅戈洛,在上缴学校500雅戈洛的场地费用后,利润1500雅戈洛。

除了老三的方法在我意料以内之外,老大和老二的经营方式都超出了我的想像。

我真的没有料到,只在短短数日之间,以前只会黏著我撒娇的孩子就摇身一变成了精明的小犹太商人。

他们的学业并没有因此受到任何影响,為了琢磨出更多更新颖的赚钱方法,他们很努力地去学习和思考——老师授课的内容很对他们胃口,因為没有奉献精神之类的说教。

老师问过他们这样一个问题:"当遭到异教徒的袭击,必须逃命的时候,你会带著什麼逃走"对於这个问题,回答"钱"或"宝石"是不对的。

这是因為,无论是钱还是宝石,一旦被夺走就会完全失去。

正确的答案是"教育"。

与财物不同,只要人活著,教育就不可能被别人夺走。

他们很讚赏老师说的这麼一句话:"如果你想将来成為富翁,就学好眼前的东西,它们将来都会大有用处的……"当老大在法律课上学习了移民法后,他告诉我像我们这样的家庭应该可以去移民局领取安家费。

我半信半疑去了,结果一下领回了6000谢克尔的安家费,这对我们一家来说可是一笔了不得的财產。

然后,老大跟我说因為他给我提供了资讯,我应该付给他10%的酬金。

我犹豫很久,终於决定把 600谢克尔这笔大钱给他,他拿到钱后,给我和弟弟妹妹都买了很漂亮的礼物,剩下的钱,他说他会拿去变成更多的钱。

老大用这笔酬金邮购了一批在国内很便宜的文具,然后去学校进行售卖,利润再投入继续进货, 1年以后,他户头上的金额就已经超过了2000谢克尔。

儘管老大很会赚钱,但在实际上,老二比他更能领会犹太法则的精髓——犹太人共同的一点是,从事那些不用投入本钱的行业,从事其他人不做的、无须花钱和投资的工作。

当老大在利用国内的资源赚钱的时候,老二也在如此做著,不过,他赚的是不需要成本的精神领域的利润——老二以他14岁的年龄和文笔,竟然在报纸上开设了自己的专栏,专门介绍上海的风土人情,每週交稿 2篇,每篇1000字,每月8000雅戈洛。

老三是女孩子,因為比较矜持,也没有展露出赚钱方面的才能,但是我在她身上欣慰地看到了犹太人对生活的乐观和优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