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西游记的思想内涵

浅论西游记的思想内涵
浅论西游记的思想内涵

浅论《西游记》的思想内涵

(2014-05-11 15:39:36)

转载▼

分类:文学评论

标签:

西游记

心学

文化

摘要:《西游记》的主要内容是描写唐僧师徒四人求取大乘佛法真经途中的艰难险阻和师徒四人的见闻经历。在取经过程中取经团队经历九九八十一难,面对“八十一难”师徒四人各有动摇,孙悟空在行动上两次离开取经团队、猪八戒在思想上屡次想要分东西散伙回高老庄。

但最后师徒四人还是同心协力、完成了求取真经的大业。

本文试图说明西天取经是取经团队人员自身“心性修止”的过程,分析师徒四人克服取经艰难险阻中“心魔”的过程和意义作用。

本文将采用理论联系实际法、归纳总结法、文本细读法对《西游记》中的心学内涵的思想意义、《西游记》中唐僧、孙悟空、猪八戒在取经途中的态度演变和思想脉络、《西游记》中取经劫难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进行分析和阐释,进一步揭示出西游记西天取经描写的的思想意义和内涵。

关键词:西游记思想意义取经

《西游记》作为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以其内容的奇幻怪诞对民间读者有着广泛的吸引力。它其中所包含的神魔色彩和心学思想,为后世评论者所津津乐道:

历来的评论家作过种种探讨,大致从认为“幻中有理”,到强调“幻中有趣”、“幻中有实”,有一个曲折的历程。……但就其最主要和最有特征性的精神来看,应该说还是在于“游戏中暗藏密谛”(李卓吾评本《西游记总批》),在神幻、诙谐之中蕴涵着哲理。这个哲理就是被明代个性思潮冲击、改造过了的心学。【注1】

而作为取经途中的种种遭遇,比如“四圣试禅心”、三打白骨精、女儿国招驸马、真假美猴王等等劫难都无一不是考验师徒四人对于信仰和理念坚持的重要关口。我们可以断定:每一个劫难都是如来佛祖考验师徒四人对于取得佛法的意念是否坚定的安排。在小说的尾声,观音大士对如来佛祖说:

菩萨将难簿目过了一遍,急传声道:“佛门中九九归真,圣僧受过八十难,还少一难,不得完成此数。”即令揭谛,“赶上金刚,还生一难者。”这揭谛得令,飞云一驾向东来。【注2】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即便是师徒四人的受难数量也需要符合佛门“九九归真”的谒语。而《西游记》在更为纵向的引申方面,我们可以把如来的教旨看成是命运对人生的安排,虽然这里有宿命的意味,但我们却能总结出人生挫折和苦难的某种意义指向。

一、《西游记》中的心学内涵的思想意义

1、“心猿”、“意马”的心学含义

在《西游记》的取经章节中提到“心猿”、“意马”主要有:“心猿归正”、“意马忆心猿”、“魔王巧算困心猿”、“心猿获宝伏邪魔”、“心猿显圣灭诸邪”、“心猿钻透阴阳窍”、“心猿识得丹头”、“心猿妒木母”、“心猿木母授门人”等。在这里,“心猿”代指孙悟空、“意马”代指白龙马。“心猿意马”在成语上是指人性中不受外部规范控制的自由自在的本有属性,孙悟空和白龙马即是“心猿意马”的具象指示人物。

有一个现象比较值得玩味,《西游记》第七回的回目是“八卦炉中逃大圣、五行山下定心猿”。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吴承恩将被如来压在五指山前的孙悟空称作“大圣”,而将被五行山下之后的孙悟空称作“心猿”。这说明孙悟空在以后的章回中将要作为被如来佛法驯服的对象,最后达到第九十八回的回目“猿熟马驯方脱壳,功成行满见真如”。

王阳明在论述心学时说:

且如事父,不成去父上求个孝的理;事君,不成去君上求个忠的理;交友治民,不成去友上民上求个信与仁的理。都只在此心,心即理也。【注3】

所谓“心即是理”,它的含义就是万物的规范和法条都在于内心的修行和把持,而心外则无理,这是王阳明对于程朱理学的一种反动。在《西游记》中,我们可以看到,孙悟空从“心猿”、白龙马从“意马”蜕变到成为斗战胜佛和八部天龙的取经的真正意义,即只有不断地修持心性、用坚定的意志来磨练心性才能从人性最初放任不羁的状态达到最终的至于“良知”。正如最后如来佛祖对于孙悟空和白龙马的封辞:

“孙悟空,汝因大闹天宫,吾以甚深法力,压在五行山下,幸天灾满足,归于释教,且喜汝隐恶扬善,在途中炼魔降怪有功,全终全始,加升大职正果,汝为斗战胜佛。”………又叫那白马:“汝本是西洋大海广晋龙王之子,因汝违逆父命,犯了不孝之罪,幸得皈身皈法,皈我沙门,每日家亏你驮负圣僧来西,又亏你驮负圣经去东,亦有功者,加升汝职正果,为八部天龙马。”【注4】

2、“灵山即在我心”的佛理意义

在《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多次在劫难中迷茫失策,而唐僧也多次追问孙悟空灵山何时能到,而孙悟空即回答,“念念回首处,即是灵山”:

唐僧道:“悟空,你说得几时方可到?”行者道:“你自小时走到老,老了再小,老小千番也还难。只要你见性志诚,念念回首处,即是灵山。”【注5】

从佛理角度讲,“心即是佛”是南禅宗的一个重要的理念:

吾今教汝,识自心众生,见自心是佛。……汝等诸人,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无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万种法。……菩提只向心说,何劳向外求玄。【注6】

由于南禅宗的发展,“心即是佛”的观点已被学者们广泛接受,加之王阳明的心学影响,吴承恩显然也接受了这个观点,所以在《西游记》中,吴承恩多次借孙悟空之口强调“我心即是灵山”。这也就是所谓“回头是岸”、“立地成佛”的道理,《西游记》里乌巢禅师的《心经》也对唐僧师徒的取经历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藏殷勤致意,再问:“路途果有多远?”禅师道:“路途虽远,终须有到之日,却只是魔瘴难消。我有《多心经》一卷,凡五十四句,共计二百七十字。若遇魔瘴之处,但念此经,自无伤害。”三藏拜伏于地恳求,那禅师遂口诵传之。经云……此时唐朝法师本有根源,耳闻一遍《多心经》,即能记忆,至今传世。此乃修真之总经,作佛之会门也。【注7】

再多的魑魅魍魉也比不上“心魔”,这是乌巢禅师传达给唐僧师徒的一个暗语。消除心魔对取经的影响则需要师徒四人的修心,所以“但念此经,自无伤害”。

二、《西游记》中唐僧、孙悟空、猪八戒在取经途中的态度演变和思想脉络

从《西游记》的取经情节中我们可以看出,唐僧师徒四人在最开始都不是为了取经而取经的,取经过程中也充满了团队成员的矛盾和团队个体对于求取大乘佛经的动摇与放弃,而能使得取经事业坚持下来的,除了如来佛祖的法旨便是师徒四人的思想演变和和修心过程了,他们从一种原始的朴素思维水平上升到对大乘佛法的皈依和虔诚。

1、唐僧:从儒家归于佛家

唐僧的形象基本上比较怯懦的,最为常见的是遇到被魔怪所擒抓后的流泪慨叹和呼唤孙悟空。从这些情节中,我们很难见到一种得道高僧的风范,在吴承恩笔下,唐僧的形象更像是一个中国古代传统的弱不禁风的秀才。而在唐僧对取经的态度上、在对唐王李世民的发愿上,我们也可以看到,最开始唐僧只算是一个会读佛经的儒生:

旁边闪过法师,帝前施礼道:“贫僧不才,愿效犬马之劳,与陛下求取真经,祈保我王江山永固。”【注8】

在取经过程中唐僧亦多次抱怨自身的性命不保,不能报唐王的知遇之恩,这些都是标准的儒家道德规范。直到最后,唐僧受封为旃檀功德佛才算是唐僧真正从一个儒家的门徒皈依为佛家的教众:

如来道:“圣僧,汝前世原是我之二徒,名唤金蝉子。因为汝不听说法,轻慢我之大教,故贬汝之真灵,转生东土。今喜皈依,秉我迦持,又乘吾教,取去真经,甚有功果,加升大职正果,汝为旃檀功德佛。”【注9】

2、孙悟空:从坚持自我到能屈能伸

孙悟空对于佛法的造诣在师徒四人中是最高的,他多次告知唐僧“心即灵山”的道理。但是由于自身的性格因素,他也是对取经团队破坏最大的一个人,因为能力越大的人离开一个团队往往对一个团队的成长破坏力度越大。而孙悟空几次离开取经团队的原因却都是因为唐僧对他的驱逐。

孙悟空的动摇不是出于对求取大乘佛经路途中艰难的畏惧和对于花果山自由生活的眷恋,而只是出于性格的不受约束,因此观音菩萨给了唐僧“紧箍咒”来约束孙悟空。当然,孙悟空对于离开取经团队是既不情愿也难舍难离:

大圣见他不睬,又使个身外法,把脑后毫毛拔了三根,吹口仙气,叫:“变!”即变了三个行者,连本身四个,四面围住师父下拜。那长老左右躲不脱,好道也受了一拜。……却又吩咐沙僧道:“贤弟,你是个好人,却只要留心防着八戒言语,途中更要仔细。倘一时有妖精拿住师父,你就说老孙是他大徒弟。西方毛怪,闻我的手段,不敢伤我师父。”【注10】这里我们既可以看出唐僧的倔强和绝情,也可以看到孙悟空自身的性格弱点:既不服输也不低头,在自身的价值追求上独立张狂。这对于需要在取经前途上面对灾难艰险的取经团队显然是不利的。所以,在这之后,孙悟空几次忍让了唐僧愚蠢救妖怪的行为,如银角、红孩儿、白鼠精等等。孙悟空也从一个在真理面前绝不退让的降魔者蜕变为有点圆滑世故的降魔者。

3、猪八戒:回不了高老庄就只能取经

猪八戒可以说是对取经团队的凝聚力破坏最大角色,作为错投了猪胎的天蓬元帅,猪八戒既好吃懒做又喜欢挑拨是非、既贪财好色又经常抱怨要散伙回高老庄。猪八戒对待取经的态度是:回不了高老庄就只能取经。

在第二十三回,师徒四人的取经团队组成之后,菩萨们就测试出了猪八戒不诚之心,并且猪八戒差点被开除出取经团队:

行者道:“兄弟,莫睬他,我们去罢。”三藏道:“那呆子虽是心性愚顽,却只是一味蠙直,倒也有些膂力,挑得行李,还看当日菩萨之念,救他随我们去罢,料他以后再不敢了。”【注11】

猪八戒屡次盼着师傅被妖精吃了、团队散伙分家、自己可以回高老庄,这种情况的描写,在吴承恩笔下多次出现,现仅举一例:

八戒道:“你挣得动,便挣下海去罢。把行李等老猪挑去高老庄上,回炉做女婿去呀。”小龙闻说,一口咬住他直裰子,那里肯放,止不住眼中滴泪道:“师兄啊,你千万休生懒惰!”八戒道:“不懒惰便怎么?沙兄弟已被他拿住,我是战不过他,不趁此散火,还等什么?”【注12】

要不是白龙马现原形间接救了唐僧,恐怕取经团队基本已经间接被猪八戒解散了。而在《西游记》的后面部分,随着离高老庄越来越远,猪八戒身上的缺点和毛病却也一直存在,不过对于孙悟空不再落井下石,而对取经的抱怨也越来越小。在后来的取经过程中,猪八戒开始渐渐与孙悟空达成了比较大程度的默契和配合,使得整个取经过程显得生机盎然、谐谑有趣。直到最后封佛,佛祖对猪八戒的评价是:

“猪悟能,汝本天河水神,天蓬元帅,为汝蟠桃会上酗酒戏了仙娥,贬汝下界投胎,身如畜类,幸汝记爱人身,在福陵山云栈洞造孽,喜归大教,入吾沙门,保圣僧在路,却又有顽心,色情未泯,因汝挑担有功,加升汝职正果,做净坛使者。”【注13】

猪八戒因挑担有功还是做成了菩萨,可见猪八戒对取经团队还是很有贡献的,对于这个贪财好色的现实主义者,坚持下来也实属不易了。

三、《西游记》中取经劫难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

《西游记》中在取经的过程中很多段落的情节和概括性词语都代表着作者吴承恩对于人生和世界的某种隐喻和看法。

1、“六耳猕猴”的寓言

`在“真假美猴王”的段落中,作者描写了唐僧师徒因为各自心中对对方的猜忌而导致的劫难,本回的回目便是:二心搅乱大乾坤,一体难修真寂灭。开宗明义,读者一目了然。

在这一回的结尾,观音对唐僧嘱托:

菩萨道:“唐僧,前日打你的,乃假行者六耳猕猴也,幸如来知识,已被悟空打死。你今须是收留悟空,一路上魔障未消,须得他保护你,才得到灵山,见佛取经,再休嗔怪。”【注14】

在进行一项事业时,最为重要的就是胸无二心,作为团队则需要同心协力。这里吴承恩当然也不只简单的说明这个浅显的道理。在六耳猕猴出现这个问题上,唐僧显然也是责任的,因为唐僧直到取经达到了这样一个阶段还没有对孙悟空完全信任。六耳猕猴正是在师徒发生间隙时出现的,因为他:

“善聆音,能察理,知前后,万物皆明。此四猴者,不入十类之种,不达两间之名。我观假悟空乃六耳猕猴也。此猴若立一处,能知千里外之事,凡人说话,亦能知之,故此善聆音,能察理,知前后,万物皆明。与真悟空同象同音者,六耳猕猴也。”【注15】

所谓“疑心生暗鬼”,虽然六耳猕猴乃是孙悟空的一种心猿凶相的表露,但也是唐僧不信任孙悟空的一个恶果。作者借观音之口向读者阐释:做人做事不可以有二心,对他人也不可过多疑虑,否则对于事业和信仰对追求是很大的破坏。

2、“八十一难”的含义

作为一种宗教,佛教和其他宗教一样有着浓厚的宿命论的因素。人面对奇幻的大自然和社会现实时很多时候却难以自主,在面对人生苦难和磨砺的时候人总是会幻想有结束和解脱的一天的时候,所以宗教在给人们以希望。但是宗教的希望却又是要有一种符合某些规律和经典条理的规范,使一些看似荒诞的人生看起来符合一定的规律和道理,使人们不至于在挫折中放弃。

在唐僧师徒即将完成取经大业尾声时还要完成最后一难:

你看他怎么就说个驾不去?若肯使出神通,说破飞升之奥妙,师徒们就一千个河也过去了;只因心里明白,知道唐僧九九之数未完,还该有一难,故羁留于此。【注16】

在佛家的规范里,凡事皆有定数,人生的意义在于完成佛祖规定的苦难。而这里的引申含义是人生必须完成一定数量的苦难才能获得事业和信仰上的提升和进步。

四、结语

《西游记》的主要内容是西天取经,在西天取经途中唐僧师徒四人历经艰难险阻,完成佛祖派下的求取大乘佛法的任务。在取经过程中,唐僧师徒四人面对着各种各样、各形各色的外在妖魔的侵扰和危害,但这些都不是取经过程中最根本的阻碍因素。哲学上讲,内因是决定事物发展的根本因素,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对事物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因此本文着重对师徒四人对待取经艰难的内部因素做了分析和考察。

从以上的分析和考察我们不难看出,吴承恩试图通过《西游记》告诉我们,在人生的求取真经的“八十一难”过程中克服内心世界的偏执、怯懦、贪婪、食色欲望等这些因素是取得人生成果的决定性因素。

注释:

【注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四卷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129页。

【注2】吴承恩西游记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3 540页。

【注3】王阳明传习录下中州古籍出版社 2008

【注4】吴承恩西游记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3 546页

【注5】吴承恩西游记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3 126页。

【注6】慧能坛经机缘品第七中华书局 2010 106页。

【注7】吴承恩西游记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3 104页。

【注8】吴承恩西游记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3 66页。

【注9】吴承恩西游记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3 546页。

【注10】吴承恩西游记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3 146页

【注11】吴承恩西游记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3 124页

【注12】吴承恩西游记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3 160页

【注13】吴承恩西游记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3 546页

【注14】吴承恩西游记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3 322页

【注15】吴承恩西游记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3 321页

【注16】吴承恩西游记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3 540页

参考文献:

1.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四卷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2. 吴承恩西游记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3

3. 王阳明传习录下中州古籍出版社 2008

名著《西游记》主要内容及主要小故事

一、《西游记》的主要内容: 主要写唐僧等人西天取经,一路降妖伏魔,走过十万八千里,前后十四年,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回真经的故事,其中还有孙悟空大闹天宫以及偷吃人参果等精彩的故事。二、这部书的中心思想是: 《西游记》以丰富瑰奇的想象描写了师徒四众在迢遥的西方途上和穷山恶水冒险斗争的历程,并将所经历的千难万险形象化为妖魔鬼怪所设置的八十一难,以动物幻化的有情的精怪生动地表现了无情的山川的险阻,并以降妖服怪歌赞了取经人排除艰难的战斗精神,表达了人战胜自然的豪情壮志,同时也宣扬了惩恶扬善的主题。 在这无数充满斗争的幻想情节中,意味深长地寄寓了广大人民反抗恶势力,要求战胜自然、困难的乐观精神,曲折地反映了封建时代的社会现实。 三、小故事 1、《智取红孩儿》 红孩儿用计骗了唐僧后,又用狂风卷走了他。孙悟空找到红孩儿与之展开大战。红孩儿口吐三味真火,悟空无法取胜,便去求四海龙王施雨灭火,可是无济于事;又让八戒去向观音求救,结果半路上八戒被红孩儿假扮的观音擒了去;悟空变作牛魔王去救,也没有成功;悟空只好亲自到南海向观音求救。观音到了洞前,红孩儿几次问她话她都不应答,留下莲台便走了。红孩儿不知就里,坐上莲台结果被擒,但他死性不改,观音又让他戴上金箍儿,最终成了观音座前的善财童子。 2、.《真假美猴王》 唐僧因悟空又打死拦路强盗,再次把他撵走。悟空恐小猴们嘲笑,便去观音那了。却说六耳猕猴精趁机变作悟空模样,打伤了唐僧,抢走行李关文,又把小妖变作唐僧、八戒、沙僧模样,欲上西天骗取真经。沙僧去求观音菩萨,于是悟空跟沙僧回去验真。谁知真假悟空实在难辨:他们同到观音处,无结果;到玉帝那,照妖镜也不起作用;返回地面,师父难见分晓;到森罗殿,地藏怕惹是非;直到雷音寺如来佛处,佛祖才使假悟空现出原形。悟空气愤不过,将其打死。悟空也回到唐僧身边 3、《三借芭蕉扇》 唐僧师徒四人路过火焰山。由于山上一片火海,他们无法通过。得知铁扇公主的芭蕉扇能灭火焰山的火,悟空就亲自前往借扇。铁扇公主误以为是悟空害死了她的儿子红孩儿,死活不愿借扇给悟空。无计可施后,悟空变小,让铁扇公主喝进肚子,逼铁扇公主交出扇子。悟空拿着铁扇公主给的芭蕉扇回火焰山,可是火越扇越大,悟空才知道被铁扇公主骗了。悟空变成牛魔王的样子再次找铁扇公主要扇子,结果被揭穿。幸好观音让红孩儿回家解释事情原委,铁扇公主才肯将芭蕉扇借给悟空。于是师徒四人顺利过了火焰山,继续向下一站进发。 4、《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唐僧师徒四人经过宛子山。山中的波月洞内,一个千年尸魔白骨精,一心想吃唐僧肉,她先后变成村姑、老妪和老丈,花言巧语使唐僧和八戒上当,可三次均被孙悟空识破并打死它的化身。白骨精又假冒佛祖名义从天上飘下素绢,责备唐僧姑息孙悟空。唐僧盛怒之下写下贬书,孙悟空只得返回花果山。而后,白骨精将波月洞化成天王庙,唐僧、沙僧中计就擒,八戒乘隙逃走,去请孙悟空。孙悟空立即赶往波月洞。途中,打死白骨精之母,自己装成其模样来到洞内,并诱使白骨精说出骗人伎俩,然后消灭了白骨精及众妖魔。 .5、《如意金箍棒》 悟空被菩阳祖师赶回花果山后,打败了混世魔王,又到傲来国拿了些兵器武装猴兵。但他对自己手中的破大刀很不满意,后经通臂老猿指点,迳到东海龙宫“借”兵器。虾兵蟹将扛

西游记小故事

《西游记》故事情节 石猴拜师:石猴为寻找长生不老的仙方,根据一老猴指点独自驾筏出门求学,师承菩提祖师,得名孙悟空。悟空从祖师学得长生之道、七十二般变化及“筋斗云”。一日,悟空受众人挑唆,变为松树,引起祖师不快,被逐出洞。回到花果山,与占山妖魔厮斗取胜,带回被掳的众猴与物品,自称美猴王。 官封弼马温:悟空向东海龙王讨得(定海神针)如意金箍棒。在幽冥界勾掉猴属在生死簿上的姓名。龙王和阎王表奏玉帝,请伏妖猴。玉帝知其厉害,便假意招安,派太白金星赴花果山招安悟空。将其封为弼马温。 大闹天宫:孙悟空因向东海龙宫借得“如意金箍棒”,又去阴曹地府,从生死簿上勾销自己名字而被告上天庭,玉帝招他上界做弼马温。悟空嫌官小,打回花果山,树起“齐天大圣”旗号。玉帝派十万天兵天将捉拿孙悟空,没有成功,便请孙悟空管理蟠桃园。孙悟空偷吃蟠桃,搅了王母娘娘的蟠桃宴,又盗食太上老君的金丹后逃离天宫。玉帝令托塔天王率十万天兵捉拿悟空。悟空打退了众天神。观音菩萨举荐二郎真君助战;太上老君在旁使暗器帮助,最后悟空被擒。悟空被刀砍斧剁、火烧雷击,甚至置太上老君八卦炉锻炼四十九日,依然毫发无损,还炼成火眼金睛。玉帝请来佛祖如来,才把孙悟空压在五行山下。 计收猪八戒:高老庄高太公家高小姐被官府抢走,妖怪猪悟能救出高小姐后被高老汉招赘为女婿。酒宴上,妖怪酒醉现出真面,将高小姐锁在后花园。悟空与师父来庄投宿。悟空变为太公之女。迷惑妖怪,弄清了妖怪的来历。原是天蓬元帅,因调戏嫦娥被发下界错投了猪胎,经观音点化,等候取经人。唐僧收他为徒,给他取名猪八戒。 大战流沙河:师徒三人来到流沙河畔,流沙河中妖怪径抢唐僧,八戒悟空去战,妖怪钻入水中,不肯上岸。悟空去见观音,观音让木叉与悟空同去。木叉叫出妖怪悟净。唐僧收悟净为徒,悟净以颈下骷髅结成法船,渡唐僧过河。 四圣试禅心:骊山老母与观音、普贤,文殊菩萨变成母女四人,欲招唐僧为夫,并要将三个女儿嫁给悟空、八戒和沙僧,意在试探师徒四人禅心是否坚固,唯八戒意动神摇,溜进后堂去撞天婚,被捉弄捆于树上,八戒十分羞愧。 偷吃人参果:唐僧师徒到五庄观投宿清风、明月两位道童奉师父镇元大仙之命,以人参果款待唐僧,唐僧误认人参果为婴儿而未敢食。八戒怂恿悟空偷果三个师兄弟一起分享,遭到二道童怒骂。悟空一怒推倒了人参果树逃离,却被镇元大仙捉回去。悟空求得观音医活果树,二人结为兄弟。 三打白骨精:唐僧遣悟空去化斋饭。山中白骨精想吃唐僧肉以长生不老,一变美女,二变老妇,三变老翁,迷惑唐僧,均被孙悟空识破,打死妖怪,唐僧以为滥杀无辜大怒,逐走悟空。 (悟空与八戒)双战黄袍怪:唐僧误闯黄袍怪的波月洞。黄袍怪的夫人原是十三年前被掳的宝象国公主,她放走唐僧给父王送信。国王恳请八戒、沙僧降妖。沙僧被擒,八戒逃回馆驿。黄袍怪变做俊俏郎君拜见国王,将唐僧变做老虎囚禁笼中。白龙马变作宫女刺杀黄袍怪受伤。八戒来到花果山,用激将法请回孙悟空。悟空请来星神收回,救出公主,恢复唐僧原身,师徒重归于好。

从西游记中看唐僧的管理艺术

从《西游记》中看唐僧的管理艺术 一部《西游记》,家喻户晓,老少咸宜,雅俗共赏。小孩看的是降妖打斗和逗乐取笑,大人看的是旅途艰辛和情节动人——却很少有人从中看到管理艺术。每每谈到管理艺术,人们往往会想到刘邦:文治武功,无一是处,却能让韩信、萧何、张良为其鞍前马后,理家治国,博得个太平盛世;人们也常常对刘备津津乐道:除了眼泪外,别无所长,却能使关、张驰骋疆场,诸葛鞠躬尽瘁,拼得个三国鼎立。但人们却忽略了另一个管理艺术大师——《西游记》中的唐僧。 我们先来看看唐僧身边的三个徒弟。老大孙悟空,本领超群,极富正义感但又顽劣成性,是个天不怕地不怕的主;老二猪八戒可谓集“宠”于一身:好吃懒做,贪财好色,见异思迁,一遇挫折就要“分行李,回高老庄”。讨好卖乖占尽小便宜;老三沙悟净是个看似凶神恶煞,却忠厚老实,任劳任怨,听使听教的老好人。三个徒弟可谓代表了世间三种典型的人, 而手无缚鸡之力,面如冠玉的唐僧是如何带领这三个人西去取经的呢? 第一,唐僧以身作则的人格魅力和坚定的信念是根本。俗话说:打铁首先得自己硬。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就是这个道理。在西去途中,风餐露宿、跋山涉水。不管遇到什么样的艰难险阻,他从未退却过,从未放弃过,从未生过半点悔意。就是在妖怪要将其下油锅时,他也同样执着。最难能可贵的是,不管是女儿国国王的真心相许,还是女妖们的狐媚诱惑,他都志坚似铁,一心西行,不为所动。有人说他 傻,有人说他痴,但要带领一班 人成就一番事业,没有几分这种傻和痴,能行吗?

此外,唐僧高尚的人格魅力还有他知错就改的一面。当他误会悟空后,当他意识自己错了时,他总能坦诚认错:“为师错怪你了!”这也是难能可贵的——唐僧是圣僧,是好人,但他同样也会犯错的,这很正常。 第二,柔性的情感渗透和刚性的制度管理相结合,唐僧是相当讲究恩威并重的。他在灯下一针一线为悟空缝制虎皮裙;在师徒受难时,他总是尽力地保护着徒弟(尽管他没有这个能力):“不干他们的事,都是我教导不严”;当徒弟们中的哪一个久出未归时,他又总是牵肠挂肚,甚为担忧。可以说,他不仅有一副菩萨心肠而且有一种母亲的胸怀。但他同样讲究批评艺术。平常闲时,师徒说笑。但涉及到原则问题时,他则始终坚持,甚至动以刚性制度。以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为例。一打之后,由于唐僧不识人妖,斥责悟空:“滥杀无辜”;二打之后,他勃然大怒且严厉警告;三打之后,是可忍孰无可妨,终于忍无可忍。他一边大念紧箍咒,一边下达逐客令。尽管徒弟们一再相求,但他还是坚决不从。这一节是最具争议的,一切以“唐僧肉眼凡胎,不辨人妖,埋怨好人”而让人们对他有些轻看。但他表现出的有理有节有度的教育批评艺术,却是很让人佩服的——尽管他有时错了,但这属于个人能力问题。 第三,唐僧是很讲究用人艺术的,人尽其才,知人善任。孙悟空性格活跃,本领高强,降妖魔打前站非他莫属;猪八戒好吃懒做但他不能闲着,帮忙打杂,偶尔化些斋饭,应该可以胜任;沙僧挑行李,干“蓝领”工作自是没话可说。分工明确,相互协作,各尽所能,目标一致。这样,一个管理艺术高超的师傅带着三个各具特色的徒弟共同演绎了一幕西天取经的传奇故

浅析《西游记》的艺术特色解读

浅析《西游记》的艺术特色 摘要:《西游记》是一部优秀的神魔小说,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整部作品故事情节生动有趣、人物性格刻画丰富诡异、艺术风格诙谐讽刺,语言运用明快、流畅、极富个性化,体现了作者吴承恩非凡的艺术想象力。其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浓烈的浪漫主义幻想色彩;塑造三性合一的人物形象;运用尖锐的矛盾与曲折的情节表现人物性格;大量使用幽默讽刺艺术手法四方面。 关键词:《西游记》;艺术特色;浪漫主义 《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优秀的神魔小说。作品主要描写孙悟空等保唐僧西天取经,历经苦难终于取得真经的故事。整部作品体现了作者吴承恩非凡的艺术想象力。本文从以下方面对其艺术特色进行分析。 一、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 《西游记》是一部浪漫主义色彩非常浓烈的作品。它所描写的人物并不是按照现实生活中原来人的样子来加以描写、刻画,而是经过高度的艺术夸张手法,使之具有很强的幻想色彩和理想成分。 (一)塑造奇特的人 《西游记》中的人大多是神通广大、变化多端、法力无穷的,因此赋予了整部作品强大的艺术感染力。主人公孙悟空,出生的地方就很奇特,它通过大自然独特的孕育,在花果山上的一块仙石上破石而出,显然是个“天产石猴”,而他所学的本领也不是一般的本领,具有七十二种变化,可谓变化无穷。还有他的奇宝金箍棒,在他手里要大就大,要小就小,变化自如。孙悟空靠这根金箍棒,搅地府、闹天宫,在西天取经的路上,打败了不计其数的妖魔鬼怪、克服了重重的艰难险阻,为取到真经立下了汗马功劳。再有他身上的根根毫毛,也能随心所欲的变化;他的铜头铁额刀枪不入;他的火眼金睛能善辩人妖和善恶;他的大公无私、正直有义、积极乐观、敢于反抗,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事业,勇敢奋斗,这些都是作者赋予古代英雄人物的特点。 猪八戒也称得上是“奇人”。它一出生就闹了个天大的笑话:天蓬元帅因为调戏嫦娥仙子,触犯了天规,被贬下凡间,结果错投到了猪圈里,变成了一副猪的模样。而且他的毛

试论童话对儿童的发展价值

试论童话对儿童的发展价值 童话是一种以幻想、夸张、拟人为表现特征的儿童文学样式。童话是一种奇妙的艺术,也是最富儿童文学特点的一种文体。因此,童话对儿童来说不仅具有知识、道德啟蒙作用,而且是梦想的培养基,是平衡与治疗儿童心理的良药。总之,童话对儿童极具发展价值。 标签:童话;儿童;发展价值 童话是一种以幻想、夸张、拟人为表现特征的儿童文学样式。童话是一种奇妙的艺术,也是最富儿童文学特点的一种文体。和儿歌一样,童话很受孩子们的喜爱,是儿童文学中最主要的一种体裁。童话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来创造幻想世界,构造幻想世界的文学作品。童话最基本的特征是幻想色彩,幻想是童话的灵魂,用幻想反映现实生活是童话独有的特征。吴其南说:“没有仙女、巫婆、王子、公主,可以有童话;没有孩子,没有孩子的眼睛和心灵,没有美丽的幻想,没有浪漫精神,没有诗,哪怕有一个最奇怪的故事,那一定不是童话。”童话的奇妙、荒诞与现实世界的真实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是特别适合儿童阅读、欣赏的一种文学样式。因此,童话对儿童来说具有重要的发展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对知识、道德的启蒙作用 儿童面对的几乎是他们完全陌生的世界,而他们的生理和心理又在迅速发展,童话可以让幼儿在无意识层面上深刻习得人类的知识、智慧、社会习俗和种种美德。瑞典的拉洛洛芙的《骑鹅旅行记》,通过尼尔斯骑鹅旅游的故事,给孩子们讲述了丰富的地理知识,这个童话对环境有着真实的描绘,却又不拘泥于自然的真实,给真实的环境笼罩了奇幻、扑朔迷离的彩雾,营造了一个个似有似无、如幻如真、缥缥缈缈的童话世界,形象地概况了人类改造大自然的艰难历程,折射出生活中一种本质的真实。叶永列的童话《小猫刮胡子》中那个淘气而爱模仿的小花猫,看到主人刮了胡子后精神又年轻的样子很羡慕,于是它“咯吱、咯吱……把自己的胡子剃光了”,晚上捉鼠时被撞得鼻青脸肿。这篇童话通过刻画一个鲜明的小花猫形象,使孩子们知道了猫胡子功用的知识。《长袜子皮皮》中有一个情节是皮皮热情地跟商店里的塑料模特握手,结果把整条胳膊拧下来了,遭到营业员的责骂,皮皮平静地说要买下这条胳膊,营业员说一条胳膊不能够单独卖,既然皮皮把模特儿弄坏了,就得赔整个模特儿的价钱。皮皮说:“太奇怪了。幸亏不是每家商店都这样卖东西的。比方说我要买块猪排做晚饭吃,卖肉的却逼着我把整头猪都买下来。”这一段有趣的、理直气壮地反驳,在笑声中让孩子建立起有关整体与部分的意识。安徒生的童话《丑小鸭》,丑小鸭经历了无数的困难、挫折,最终变成了白天鹅。这已经成为孩子们的励志故事,给孩子们很多希望,告诉他们一个道理,只要你努力,最终会成功。《木偶奇遇记》中的匹诺曹的形象,是一个顽童,他渴望自由,向往无拘无束尽情翱翔的天地,但他总是摆脱不了种种诱惑,后来经历了很多挫折,最终成了一个孝顺,诚实的好孩子。他的身上总有现实生活中孩子们自己的影子。童话中充满了美的色彩,读童话的

浅析西游记诙谐的艺术风格

浅析《西游记》诙谐的艺术风格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一、《西游记》滑稽诙谐艺术风格的主要体现 (2) (一)故事情节 (2) (二)小说的语言 (4) (三)作品的艺术形象 (5) 1、孙悟空的形象 (6) 2、唐僧和猪八戒的形象 (7) 二、产生滑稽诙谐效果的艺术手法 (9) (一)形象塑造 (10) (二)情节安排 (10) (三)艺术构思 (12)

浅析《西游记》诙谐的艺术风格 摘要:名列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是我国最伟大的一部神话小说,是吴承恩用他手下那支生花妙笔,倾心撰就的一部堂皇巨著。在中国古代小说史上,具有诙谐意味的作品并不少见,但诙谐性表现得最深重、最突出,风趣笔墨运用得最集中、最成功的当推《西游记》。在这里,笔者就试述一下《西游记》滑稽诙谐的体现及其产生滑稽诙谐效果的艺术手法。 关键词:《西游记》艺术风格诙谐 多少年来,人们对《西游记》的研究可谓详尽矣!从小说来源及作者的考证、小说的社会意义、小说的主题,到小说的艺术成就、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再到小说的神魔结构、世俗化、幻想艺术、宗教色彩等,可谓形形色色、林林总总。但作品给笔者留下较深印象并想提出来分析的,却是小说滑稽诙谐的艺术风格。很多人对小说中体现出的“亦谐亦谑,寓嘲寓讽”的风格并不大重视,例如胡适。他经过考证和研究,认为:“《西游记》里种种神话都带着一点诙谐意味,能使人开口一笑”,“至多不过是一部很有趣味的滑稽小说、神话小说;它并没有什么微妙的意思,它至多不过有一点爱骂人的玩世主义”。“全文以诙谐滑稽为宗旨”。这种看法诚然有它的一定道理,但却有失偏颇。在今天看来,玩世主义并不一定是《西游记》诙谐滑稽的准确概括。因为,玩世主义是以消极的态度轻蔑世事、游戏人生的,而《西游记》的社会态度和人生哲学却是积极向上的。它不只是对社会

《西游记》中的经典故事概括

《西游记》中的经典故事概括 【大闹天宫】【大战二郎神】【如来镇悟空】【悟空拜师】【聚合取经队】【偷吃人参果】 【三打白骨精】【黑松林遇妖】【大战黄袍怪】【猪八戒巡山】【莲花洞降妖】【比丘国救小孩】 【计盗紫金铃】【火云洞斗妖】【收服红孩儿】【乌鸡国除害】【八戒哭师父】【车迟国斗法】 【收服青牛怪】【女儿国奇遇】【真假孙悟空】【三借芭蕉扇】【大战牛魔王】【捉拿金鱼精】 【大战黄眉怪】【碧波潭夺宝】【狮驼洞降魔】【盘丝洞斗妖】【三探无底洞】 《西游记》电视连续剧剧情介绍 第1集 在东胜神州傲来国海滨的花果山顶有一块仙石。一日,仙石轰然

迸裂,惊天动地,化出了一个石猴。这石猴灵敏聪慧,他交结群猴,在水帘洞找到安家的好所在。群猴尊石猴为美猴王。美猴王为寻找长生不老的仙方,独自驾筏,漂洋过海,来到一所渔村。他拾得衣衫,偷来鞋帽,并去饭馆饮酒吃面,闹了许多笑话,也学了几分人样。猴王一路寻访,终于登上灵台方寸上,在斜月三星洞拜见了菩提祖师。祖师为他取名孙悟空。从此悟空参禅悟道,学习武艺,掌握了七十二般变化的本领。花果山上,群猴却面临危难。悟空驾云回来,与混世魔王展开了一场厮杀。 第2集 美猴王战胜了混世魔王,花果山上喜气洋洋,小猴们每日操演武艺,十分快乐。悟空闯入东海龙宫,向龙王索取镇海神针——如意金箍棒。这棒虽重一万三千五百斤,却大可撑天着地,小可变针,藏入耳内。悟空酒醉睡去,忽见两个阴差前来索命,悟空大闹阎罗殿,命判官取出生死簿,一笔勾去了猴类的生年死月。龙王、阎王上玉帝处告状,玉帝派太白金星下界招抚猴王,请他上天作官。悟空欣然前往,

在武曲星君的捉弄下,玉帝封他做了弼马温。当悟空明白了自己不过是个马夫后,大怒之下回转花果山,扯起大旗,自称齐天大圣。玉帝不能容忍,叫托塔天王与哪吒率领天兵神将,杀向花果山。 第3集 身高力大的先锋巨灵神,敌不过乖巧伶俐的孙悟空,哪吒足踏火轮赶来救援,也被打得丢盔卸甲。玉帝只得二次招悟空上天,准他为齐天大圣,并派他掌管蟠桃园。王母娘娘要开“蟠桃盛会”,七个仙女到园中采摘仙桃。大圣听说王母娘娘没有邀他参加盛会,便驾上祥云,直奔瑶池宝阁。他痛饮仙酒,偷吃仙丹,带走仙桃,回转花果山。在观音的推荐下,玉帝派二郎神收缴悟空。悟空与二郎各显神通,大战不休,不分胜负。太上老君从空抛下金刚套,将悟空打倒。玉帝命天兵将悟空押上斩妖台,刀砍斧剁,雷打火烧,却丝毫无损。群仙献策,太上老君将悟空带回兜率宫,投入八卦炉中,用三味真火烧炼,不料过了四十九日,猴王依旧活泼乱跳地蹦出丹炉,炼就一双火眼金睛。他盛怒之下打上灵霄宝殿。

浅谈“西游记”真实内涵

浅谈“西游记”真实内涵 石猴出生在东胜神州,东方暗喻春,春乃万物生发之季节。 石猴随群类聚: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暗喻众生平等。 天气炎热在山涧中洗澡,闲来无事,顺涧边往上溜头寻看源流(源头、本源);源头是水帘洞,乃神仙洞府,主人本是神仙,即众生本源。(皆可成仙做佛) 为了脱生死出海寻仙访道。 第一站是南瞻部洲,南暗喻南方属火,在五脏是心,暗喻修行从心上下手;上岸后弄个把戏,妆个掞虎(做鬼脸),吓得那些人丢筐弃网,四散奔跑。将那跑不动的拿住一个,剥了他的衣裳,也学人穿在身上,摇摇摆摆,穿州过府,在市廛中,学人礼,学人话。暗喻修仙先学做人。 第二站是西牛贺州,西暗喻西方属金(金丹大道),佛教由西方(印度)传入中土。预一樵夫与神仙是邻居,因家中老母需奉养不能修仙;暗喻孝道。 樵夫道:“不远,不远。此山叫做灵台方寸山(暗指“心”),山中有座斜月三星洞(字谜还是“心”),那洞中有一个神仙,称名须菩提祖师。暗喻:指明修心路径;菩提:修行种子也。猴王用手扯住樵夫道:“老兄,你便同我去去。若还得了好处,决不忘你指引之恩。”樵夫道:“你这汉子,甚不通变。我方才这般与你说了,你还不省?假若我与你去了,却不误了我的生意?老母何人奉养?我要斫柴,你自去,自去。”(名师指路,修持在自身。没那个能替代的。) 美猴王十分欢喜道:“此间人果是朴实。果有此山此洞。”看勾多时,不敢敲门。且去跳上松枝梢头,摘松子吃了顽耍。 少顷间,只听得呀的一声,洞门开处,里面走出一个仙童,真个丰姿英伟,像貌清奇,比寻常俗子不同。(自家“心”中走出的童子) 祖师道:“你是那方人氏?且说个乡贯姓名明白,再拜。”(说个出处。问自己,为何要修行?) 祖师问起来历,石猴“无性”无名,祖师赐“姓”赐名(悟空),猴王大叫:“今日方知姓也。”正是开篇题

比较童话的幻想和幻想的儿童文学中幻想的异同

比较童话的幻想和幻想的儿童文学中幻想的异同? 童话的幻想具有独特性。这种独特性是“童话性”的重要表现。幻想,构成了童话内容的主体,承载着童话的灵魂。童话创作是对作者想象力的挑战。缺乏幻想因素的作品,绝对不是好的童话作品。 首先,童话中的幻想应该是一种符合儿童心理,又经过作家艺术化加工,融合了作家审美指向的一种幻想,它的本质依然是一种愿望,是成人与儿童两者愿望的达成。其次,童话的幻想具有游戏性。我们知道,儿童在社会中是弱势群体,在成人面前,他们很多时候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做自己想要做的事儿,因此,在幻想的童话世界中,他们可以“补偿和改善现实世界。”而童话作家呢,他们又何尝不是在做着这样的一种游戏?在童话中,他们将自己的人生理想、审美感受融入童话,对他们来说,童话是一种抒发自己对现实感受的方式,也是他们愿望的一种传达。幻想是童话的核心。童话中的人物,是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是假想出来的,童话所描绘的环境,是人世间并不存在的虚幻境界,故事情节是虚构的,不可能发生的。 然而就是作品中充满了幻想,也未必就是一部好的童话。一些童话作品幻想是不少的,却僵硬而不自然,夸张做作,硬伤太多。虚假的想象就会失真!那么,如何来把握想象力的艺术真实呢? 展示合情合理、能够激发欣赏者真实感的生活现象,是一切文学样式也是童话获得艺术的真实性的首要条件。童话通过幻想进行极度夸张,表现出来的那些超自然的生活现象。真实感往往是表现在环境和形貌的主要特点上,即关系到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一些主要特点上。事物的动态、人物的行为举止要符合生活中某些方面的运动规律。夸张也好,变形也好,要符合人的内心感受的规律,符合人们在特定的情绪、心境、感情支配下,对外界事物的感知。英国作家路易斯·卡洛尔风靡世界的童话《爱丽丝漫游奇遇记》。写英国一个天真烂漫的小姑娘艾爱丽丝由于突然一只穿着背心的白兔跑了过来,爱丽丝稀里糊涂地撵着兔子,就跟着掉进了一个洞里。她喝了一瓶饮料,变成了小矮人。她吃了一块蛋糕,又变成了巨人。她一哭,眼泪就变成了湖。她来到公爵夫人的家,看见大家都在打喷嚏。她发现一只猫一会儿隐没身体,一会儿又恢复原样。她进了花园,认识了在那里游逛的扑克牌红心国王K和王后Q。王后脾气暴躁,对谁不高兴就下令把他“砍头”。猫冒犯了王后,被判斩首,它施展自己的本领,一下子消失在空中。阿丽丝又为审判红桃杰克出庭作证·····一切都是时隐时现,神秘莫测,一切都是真真幻幻,扑朔迷离。整篇童话都充满这格式的幻想,童趣美浓郁。 童话的幻想固然超越了生活,但其中的种种情景和真实生活又必然有着某些联系,而且联系的方式也不可能完全脱离人心理活动的逻辑性。因此,童话中幻想情节的叙述和展开,需要遵循一定的事理逻辑,照顾到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的规律性。 儿童文学特别要求通俗易懂,生动活泼。不但要求作品的主题明确突出,形象具体鲜明,结构单纯,语言浅显精练,情节有趣,想象丰富,还要使其内容、形式及表现手法都尽可能适合于少年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为他们所喜闻乐见。文学作品离不开幻想,加入幻想,可使作品厚实典雅,趣味跌宕,尤其对儿童文学而言。 儿童文学的幻想更“纯洁”,因为儿童本身没有成人那么复杂的爱恨情仇,对社会的体验少得多,一块甜美的糖,一叶漂亮的羽毛,都可能成为最为重视的珍藏。所以,儿童作品的幻想,具有更大的扩张性,更深的延展性,青蛙可以说话,板凳可以自行行走,木偶可以旅游,桃子可以变得房子一样大……只要符合儿童的心理,这种幻想的独特性便允许存在。

四大名著艺术特色

九年级优生培训(四) (四大名著专题) 班级姓名 一、四大名著艺术特色 一、《西游记》明代白话长篇小说。吴承恩作。 《西游记》通过神话的形式,表现了丰富的社会内容,曲折地反映出现实的社会矛盾,表现了人民群众惩恶扬善的愿望和要求。在孙悟空身上集中反映了人民群众反抗专制压迫、战胜黑暗势力和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西游记》,真可谓述变幻恍惚之事,寓玩世不恭之意,使人陶醉。 二、《红楼梦》又称《石头记》,长篇小说。曹雪芹作。 《红楼梦》,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文学成就的古典小说,是中国创作的巅峰之作。它是一部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小说以讲述上层社会中的四大家族为中心图画,真实、生动地描写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是这段历史生活的一面镜子和缩影,是中国古老封建社会已经无可挽回地走向崩溃的真实写照。《红楼梦》语言最特殊、最成功的地方首推人物语言这方面,作者运用对话、独白、诗词曲赋等多样化的艺术手段,把每个人物复杂多样的性格特征描绘得分寸适宜。作者语言艺术的高度运用,使人物具有更为丰富的生命和内容。《红楼梦》是一部充满想象的书、更是一部百科全书。它高妙的艺术价值在于它浸透并散发着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是一部永垂不朽的巨作! 三、《水浒传》中国明代长篇小说。施耐庵作。 《水浒传》以它杰出的艺术描写手段,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中农民起义的发生、发展和失败过程的一些本质方面。《水浒传》的社会意义首先在于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朽,及统治阶级的罪恶,说明造成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是“官逼民反”。《水浒传》通过艺术形象表现的“官逼民反”的现象和只手遮天的社会状况,深刻地反映了历史的真实本质,有力地冲击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水浒传》作者以其高度的艺术表现力,生动丰富的文学语言,叙述了许多引人入胜的故事,塑造了众多可爱的个性鲜明的壮士形象。 四、《三国演义》明代长篇历史小说。罗贯中作。 《三国演义》反映了公元三世纪前后黄巾起义与被镇压的过程,广泛而具体的描写了魏蜀吴等封建政治集团内部斗争,反映了当时某些历史情况。《三国演义》并不是简单的复述三国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实,而是一部经过艺术构思和艺术加工的文学作品。《三国演义》塑造了一些性格鲜明、影响深远的艺术形象。智慧先知的诸葛亮;奸诈雄霸的曹操;忠贞勇毅的关羽;胸怀大志的刘备……这些英雄人物形象都融汇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的看法,认清这些艺术形象反映的实质,才能将《三国演义》理解得更透彻。而《三国演义》就是这样,将英雄本色诠释地淋漓尽致。 二、四大名著常见题目及答案 ⒈《三国演义》中“刘玄德三顾茅庐”欲请出诸葛亮,它最初由徐庶推荐的。 “身在曹营心在汉”指的是徐庶,同时他也是进曹营一言不发的人。 ⒉《三国演义》中“群英会蒋干中计”蒋干是中了周瑜的计。

浅谈西游记中的目标管理

浅谈《西游记》中的目标管理 《西游记》,又名《西游释厄传》,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由明代小说家吴承恩编撰而成。叙说唐三藏发愿赴西天取经,在徒弟孙悟空、猪八戒、沙悟净的护送陪同下,克服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圆满完成取经任务返回中土的故事。 或许吴承恩在写这部小说的时候,不曾料想它终有一日会成为国人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文学名著。但是他更不会料到在400多年之后,《西游记》会变成我们研究目标管理的一个经典的案例。这是巧合吗?笔者认为,非也!正是由于吴承恩对封建现实生活的不满,他才试图在小说中建立一个君贤神明的国度,遂将他丰富、精妙的管理智慧,融入到了小说的故事中。 在写这篇感想之前,我也拜读了网上不少同学对《西游记》管理模式的看法。基本都是肯定唐僧的管理以及如何识人、用人。但是,我倒不完全赞同。因为我觉得如果把他们师徒看作是企业为了某个项目组建的团队的话,其成功固然有成员高效执行的因素,但更重要的还是企业高层的精明决策。 我们知道,经典管理理论对目标管理的定义可以解释为是以目标为导向,以人为中心,以成果为标准,而使组织和个人取得最佳业绩的现代管理方法。下面,我将以此三点来

浅谈一下我对这“取经项目团队”案例的看法: 一、“取经项目团队”目标清晰 在这个“取经项目”招标时,董事长唐王就已经将此团队的目标规划好了——“谁肯领朕旨意,上西天拜佛求经?”很显然,这个团队的目标非常的清晰——至西天拜佛求经。 这个目标基本符合了我们管理中对“目标”的要求:一是目标尽可能少,不要多。仅是去西方走走求点佛经回来。二是目标要大,不要是琐碎的小事。拜佛求经可不是什么小事,它是为了弘扬佛法、普渡众生、保唐朝江山永固,社会安定啊!这个项目放到今天也是个大case。所以,清晰的目标亦为这个项目组后面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然这个“英明”的旨意,就是这个企业董事长唐王以及上级董事会的决策。 二、“取经项目团队”成员选择得当 (一)项目经理人的选定。立项完成之后,接下去就要招兵买马了。董事会其实早就拟定陈玄奘为项目经理人。因为他勤敏好学,悟性极高(智商高)、精通佛教经典(专业强)、有很坚韧的品性和极高的原则性(品格高)、佛祖二徒弟金蝉子转世,现世中外公是丞相,父亲是状元(根正苗红)。要让这样的人对自己死心塌地,就很显示董事长唐王的管理能力了。唐王在唐僧表示愿往西天取经后,做了三件事:第一,跟他在佛前四拜,结交为兄弟。第二给他赐号三藏,指

析童话在幼儿教学中的运用

析童话在幼儿教学中的运用 引子(研究童话课题研究) 童话教学是我们春晖幼儿园的一个特色教学,如何让童话渗透到我们日常的教学中,我园进行了多年的研究,尝试。 一、童话的概念 1、童话的定义 童话,从字面上的解释来说就是“儿童的叙述”。是讲给孩子们听的故事或者写给孩子们看的读物。其实不然,童话并非是儿童的话语,童话最初与儿童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它是为成人所叙述的。当代学者韦苇在《世界童话史》中对童话做了如此的界定:“童话是以口头形式和书面形式的存在的荒诞性与真实性和谐统一的奇妙故事,是特别容易被儿童接受的、具有历史和人类共享性的文学样式之一.....” 2、童话的特征 味贺宜曾说:“童话的根本特征是幻想,同时具有象征性、逻辑性、夸张性。”著名 童话家陈伯吹也说:“如果把童话看作一种精神的…物质构造?,那么童话也有一个…核?,这个…核?就是幻想”。由此可见,幻想性是童话最重要的特征。 3、童话类型 二、童话在幼儿教学中的重要性 1、幼儿的心理结构特点 皮亚杰曾从发生认识论的角度证明,处于前运算阶段和具体运算阶段的幼儿主要是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之中,。童话故事中各式各样的人物角色:仙女、精灵、鬼怪、公主及巫婆等及千奇百怪的幻境让孩子们沉醉。他们享受让童话把他们带入到离奇变幻的世界中去。但童话又不是脱离现实的,当人们不满足于这个有限的物质世界时,童话就产生了如童话中的人物如,鬼怪,精灵等都是另一种现实的人物被“童话“夸张,物质化了。幼儿在感受童话故事,满足他们审美欲望的同时,也能让他们初步了解到人生的千滋百味。 2、幼儿学习特点 幼儿“丰富地持有着所有一切还未拥有的东西。他们居住在深藏着无限可能性的魔法的世界。幻想不仅是他们的首要乐趣,也是他们自由的标志。”天马行空的幻想是幼儿与生俱来的本事,孩子们会常常想到宇宙太空以上的境界,想到地底下的情形,想到动物的言语:他们想飞上天空,想潜入蚁穴..... 幼儿把铅笔当针筒,把积木当糖果,他们通过幻想来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完成对现实生活的超越。 三、童话在幼儿教学中的运用 (一)、童话故事的选择 幼儿好幻想,思维比较活跃,逻辑、推理、判断能力相对发展的比较迟缓,因此,选择童话时,应减少道德教化,增强童话的趣味性。如果过多的选择那些缺少想象和幻想的道德教化的作品,孩子首先会没兴趣,在此也不能完全理解童话中的意义,根本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应该注重孩子的情趣,选取能激发孩子兴趣和好奇心的童话,让他们体会到从中的快乐。 (二)、幼儿教师的童话素养 “支持教师教学行为的是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和专业能力。也就是说,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是教师专业的核心。是教师教学行为的知识基础和心理基础。”童话教学中好的教学效果是以教师童话素养的丰厚、专业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完善为基础的。因此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童话素养。 1、加强幼儿教师的童话储备量 幼儿教师接触的就是幼儿,学习儿童文学有助于提高幼儿教师的文学素养,使其具备一定的

第一章童话教学(提纲)

培训理念: 1.在高尚文化中成长。 素文化(素经) 水文化(水经):水是流动的、水是透明的、水是聚集的、水是包容的… 2.在互动交流中研讨。 3.在文体特点中深化。 文学文体:童话、寓言、神话、诗歌(儿童诗、古诗)、散文、小说、文言文… 实用文体: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 第一章童话教学 (统计) 童话是儿童文学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文体,是小学生较早并大量接触到的文学样式之一,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一、童话的文体知识

童话指的是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以符合儿童想象力的情节,采取拟人、夸涨、象征等方法编织而成的一种富于幻想色彩的 故事。童话具有虚拟的人物和环境、离奇的情节。幻想是童话最重要的特征,没有幻想就没有童话。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的童话课文可 以分两类:一类是人物童话。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凡卡》等,这类童话主要是揭露黑暗,同情善良,歌颂勇敢斗争的精神。一类是动植物童话。如《二只小狮子》、《去年的树》等。动植物童话又有两种:一种是通过一个故事说明一个道理,可以称为说理童话。如《狐狸和乌鸦》、《小马过河》等。另一种是通过一个故事介绍一些自然科学 知识,这种童话又叫科普童话。如《要下雨了》、《小壁虎借尾巴》等。 1.丰富的幻想。幻想是童话的基本特征,也是童话用以反映生活的特殊艺术手段。它是童话的核心,也是童话的灵魂。幻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由个人愿望或社会需要而引起,是一种指向未来的想

象。艺术幻想是一种创作手段,是作家不满足于模仿现实的本来形态,而按自己的需要虚构形象的一种创作方法。它植根于生活,往往又对生活作夸张的叙述和描绘达到一 种升华,因而幻想中的事物比真实情况下的更活跃,更富色彩。童话中充满丰富的诗意的幻想,作者利用幻想手段作折光的反射,借以寄托自己的情感和理想,表达对真、假、善、恶、美、丑的审美评价。 没有幻想就没有童话。《小壁虎借尾巴》就是向学生介绍壁虎尾巴的再生功能和鱼、牛、燕子尾巴的作用。如果文章没有幻想,仅仅对生活作真实的描写,读起来必然索然无味。作者运用幻想手法。虚构小壁虎向小鱼、黄牛、燕子借尾巴的过程,读起来生动有趣。童话中的幻想虚构不是胡编乱造,有现实生活作依据。壁虎与鱼、牛、燕子的尾巴的不同功能,具有很强的真实性,所以这个童话才具有科学的价值。 又如,安徒生写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就是幻想的典范。读了《卖火柴的小女孩》我们脑中就会浮现出“小女孩手抓一把火

西游记的小故事

孙行者大闹黑风山观世音收伏熊罴怪 悟空见一黑汉正与一道士和一白衣秀士商量开佛衣会事,遂打死白衣秀士蛇怪,与黑汉熊精相斗。悟空在洞外打死一小妖,得到请贴,变为老住持赴会。因被识破,只好请来观音。观音变为道士,劝熊怪服下悟空变的仙丹。悟空在肚内使熊怪痛不可忍。只好交回袈裟皈依佛门。 三清观大圣留名车迟国猴王显法 众道士将三人当作降临的三清祈拜,以求对水。三人将尿施与,纵云而回。三大仙向国王奏说悟空等打死道士、冒充三清事。国王命唐僧等与三大仙赌赛求雨。虎力大仙先登坛弄法,召来风、云、雾诸神和四海龙王,被悟空使法力阻住,无雨降下。悟空登坛,风雷大作,暴雨倾盆。 火焰山 前方火焰山挡路,悟空向牛魔王妻罗刹女借扇,罗刹女因其子红孩儿被悟空降伏,一扇悟空扇到五万里外的灵吉菩萨处。悟空得到定风丹再到索战,被扇不动;接着变成虫子入洞,飞到茶水中,被罗刹女饮下肚,在腹内翻腾。罗刹女只得将扇借给悟空。悟空扇火不息,方知假扇。 悟空到积雷山找到入赘玉面公主的牛魔王借扇;牛魔王被请走赴宴。悟空偷了牛魔王座骑金睛兽,变成牛魔王到芭蕉洞,骗得真扇,依罗刹女所教之法将扇变大。却不会变小。牛魔王失金睛兽,忙赶回芭蕉洞。 牛魔王变成八戒,接过定扇,现出三相与悟空相斗。在众护法神将帮助下,牛魔王败走。诸金诸刚与天兵天将,将牛魔王收伏。悟空用罗刹女交出的宝扇扇息山火,师徒翻越火焰山。 大闹天宫 悟空使摄法将傲来国库馆里兵器搬进山中,操演群猴。山中妖、兽纷纷拜悟空为尊。悟空向龙王讨得重一万三千五百斤的如意金箍棒。在幽冥界勾掉猴属在生死簿上的姓名。龙王和阎王表奏玉帝,请伏妖猴。玉帝派太白金星赴花果山招安悟空。 悟空被授以弼马温之官,他得知此官为末等职,回花果山。玉帝命托塔李天王与其子哪吒太子擒悟空。被悟空打败。金星再次招来悟空。玉帝命造齐天大圣府,让悟空居住。 悟空管理蟠桃园,吃尽园中大桃。又赴瑶池,喝光仙酒;吃尽太上老君葫芦内的金丹。逃回花果山。玉帝令托塔天王率天兵去捉拿悟空。悟空打退了众天神南海观音徒弟木叉助天王,被战败。观音又荐二郎神。二郎神与悟空大战,太上老君在天观战,丢下金刚套,击中悟空。众神押其回上界。玉帝命太上老君将悟空置入炼丹炉烧炼,四十九天后,悟空出来,大闹天宫。玉帝请来如来佛。孙悟空一路筋斗云,跳不出佛掌。如来将五指化为大山,压住悟空。命土地神用铁丸铜汁饲喂悟空。 偷吃人参果 万寿山庄观中有树结人参果,吃后长后不老。观主镇元子都二童子以人参果款待唐僧误认人参果为婴儿而未敢食。悟空偷果三个,与八戒、沙僧分食。八戒嫌少,絮絮叨叨。二童子大骂唐僧。

试论童话中的幻想

毕业论文题目:试论童话中的幻想 指导教师:王兴中(老师) 学员:朱知锐 学号:030580051 年级:2003级1班 专业:汉语言专业(本科)

试论童话中的幻想 汉语言专业(本科) 2003级1班朱知锐学号:030580051 内容摘要: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一般故事情节神奇曲折,生动浅显,对自然物往往作拟人化的描写,能适应儿童的接受能力。” [1]幻想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幻想的最大特征是童话式的,即认为万事万物都像人那样有生命,而且年龄越小,越信以为真。幻想是童话的基本特征,也是童话反映生活的特殊艺术手段。本文试从幻想是儿童的天性、幻想是童话永恒的本质、童话是童心幻想的大世界和应给童心插上幻想的翅膀等四个方面阐述童话中的幻想。 关键词:试论童话幻想 一、幻想是儿童的天性 幻想是孩子的天性,孩提的童心是纯洁美妙的,如同一方洁白的纸张,有待我们去描绘着色;如同一朵含苞欲放的蓓蕾,有待我们去浇灌催放;又如一只出壳的雏鸟,有待我们去精心哺育,使他长出羽毛丰满的翅膀,去迎接风雨的洗礼飞向未来向往的高空。少年儿童喜欢幻想,因为他们的生活本身就充满幻想。幻想是孩子们在生活中的奇思妙想,是他们纯真心灵的一种大胆的无拘无束的表露,也是一种智慧聪颖的反映。人生的起飞,理想的腾跃,往往都是童年心灵彩翼在翱翔。古今中外,许多有成就的科学家、艺术家、军事家、以及诸多卓有建树的能工巧匠、志士仁人,他们的童年无论是幸福的,还是苦难的,心灵中都曾有过一双美丽的翅膀,这翅膀就是天真的、神奇的、充满五颜六色彩虹般的幻想。这幻想的彩翼驾着一颗颗稚嫩的童心,去向往未来的世界,去探索生活的奥秘。童年的幻想,可以化为青春的理想,可以结成壮丽的人生之果。所以我认为童心的幻想世界是一个多彩的万花筒,是一首壮丽的人生梦幻曲,是一扇天真的智慧窗。学前期是人生的幼年阶段,也是儿童的早期阶段。幼儿天真活泼,知识不多,但他们的想象发展迅速,想象内容丰富而美妙,能想象离生活较远的事物,正如鲁迅所说:“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 [2]孩子的这种强烈探索欲正是童话创作的源头活水,也是开启作家想象闸门的钥匙。而童话要出奇制胜,以“奇”见长,满足儿童的好奇心理。而且,幼儿常常区分不清想象中的事物和现实中的事物。把无生命的事物全部看作是有生命的,把老天下雨说成是老天整天在掉眼泪,那些普通的小盒子在孩子眼里是“汽车”、“房子”,是“小动物温暖的窝”,这种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的想象,带有明显的幼稚性和夸张性,它们是幼儿童话的核心和灵魂。比如,《格林童话》中

西游记10个故事梗概

1.三打白骨精 唐僧被妖怪白骨精发现了.白骨精见唐僧身边有猪八戒和沙僧保护,就摇身变作美貌的村姑,拎了一罐斋饭,径直走到唐僧面前,说是特地来请他们用斋的,八戒嘴谗,夺过罐子就要动口。悟空认出村姑是个妖精,举起金箍棒当头就打。山坡上闪出一个年满八旬的老妇人,手拄着弯头竹杖,一步一声地哭着走来。悟空见又是那妖精变的,也不说话,当头就是一棒。白骨精见棍棒落下,又用法术脱了身,丢了具假尸首在路上。白骨精不甘心就这样让唐僧走了,又变成一个白发老公公,假装来找他的妻子和女儿。悟空把金箍棒藏在身边,走上前迎着妖精,笑道:“你瞒得了别人,瞒不过我!我认得你这个妖精。”悟空抽出金箍棒,怕师父念咒语,没有立刻动手,暗中叫来众神,吩咐道:“这妖精三番两次来蒙骗我师父,这一次定要打死它。你们在半空中作证。”众神都在云端看着。悟空抡起金箍棒,一棒打死了妖精。妖精化作一堆骷髅,脊梁上有一行字,叫做白骨夫人。 2.真假美猴王 唐僧、孙悟空师徒四人在击败了六耳猕猴的挑衅后,继续向西天前进,来到了西凉女国,唐僧等前往王宫内换取通关牒

文,谁知女王见唐僧仪容俊美,情愿以身相许,让位于唐僧,这下可急坏了唐僧。幸亏孙悟空机灵乖巧,用计稳住了女王,并乘机嫌得了通关牒文,使师徒四人终于逃离了西凉女国。六耳猕猴不甘心自己的失败,加之他想独往西天取经,赢得名声,身成正果。于是,他三番五次地假扮成孙悟空,以假乱真,迷惑了唐僧。六耳猕猴有意在唐僧面前杀伤小盗,让唐僧误以为是悟空所为,把他逐出禅门,自己就可以乱中取利,趁机抢走通关牒文。唐僧果然中计,在大念了一通紧箍咒后,要将悟空赶走。孙悟空遭此冤枉后,忠心不改。为保唐僧去西天取经,他不得不去南海普陀,求助于观音菩萨。但六耳猕猴自恃有一身通天的本领,一而再、再而三地与孙悟空掀起了一场场恶斗,两个猴子都使出了看家本领和浑身的解数,一直打上了凌霄宝殿,玉皇大帝令他们二人停止,但六耳猕猴竟然不服从玉帝的命令,闹得玉帝也无可奈何。真假美猴王一直厮打到灵山,要让如来佛辨个真伪,说出是非。在佛法无边的如来面前,六耳猕猴最终闹了个原形毕露,自食恶果。唐僧师徒四人在战胜了六耳猕猴以后,又踏上了去西天取经的漫漫长路。 3.降伏红海儿

浅谈《西游记》的艺术特色

浅谈《西游记》的艺术特色 (提纲) 《西游记》就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最杰出的充满奇思异想的神魔小说。作者吴承恩以浪漫主义的手法,描绘了一个色彩缤纷、神奇瑰丽的神话世界,创造了一系列妙趣横生,引人入胜的神话故事,成功地塑造了孙悟空这个光彩夺目的理想化的英雄形象。在奇幻世界中曲折地反映出世态人情与世俗情怀,表现了鲜活的人间智慧,具有丰满的现实血肉与浓郁的生活气息。其艺术魅力主要表现为奇幻与奇趣。 一、奇特瑰丽的幻想 1、创造了神奇绚丽的神话世界。 2、饱蘸奇幻,游戏笔墨,成功塑造了孙悟空超凡入世的英雄形象。 3、浪漫的幻想,源于现实生活,并在奇幻的描写中显出常情常理,折射出世态人情。 4、源于作者开放无拘的艺术思维。 二、诙谐玩世的奇趣 1、《西游记》的奇趣,跟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相辉映。 ①孙悟空豪爽、乐观的喜剧性格、 ②滑稽谐趣却憨厚朴实的猪八戒形象。 2、幽默诙谐、机趣横生的对话。 3、神情、人性与自然情巧妙结合的艺术手法——人物形象

的动物特征的描绘。 4、《西游记》的童真童趣有更丰富的思想文化内蕴。 浅谈《西游记》的艺术特色 《西游记》就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最杰出的充满奇思异想的神魔小说。作者吴承恩运用浪漫主义手法,翱翔着无比丰富的想象的翅膀,描绘了一个色彩缤纷、神奇瑰丽的幻想世界,创造了一系列妙趣横生、引人入胜的神话故事,成功地塑造了孙悟空这个超凡入圣的理想化的英雄形象。在奇幻世界中曲折地反映出世态人情与世俗情怀,表现了鲜活的人间智慧,具有丰满的现实血肉与浓郁的生活气息。《西游记》以它独特的思想与艺术魅力,把读者带进了美丽的艺术殿堂,感受其艺术魅力。 《西游记》的艺术特色,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一就是幻,一就是趣;而不就是一般的幻,就是奇幻,不就是一般的趣,就是奇趣。 奇特瑰丽的幻想 一、小说通过大胆丰富的艺术想象,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创造出一个神奇绚丽的神话世界。 《西游记》的艺术想象奇特,丰富、大胆,在古今小说作品中罕有其匹的。孙悟空活动的世界,有光怪陆离的天上神国,有幽雅宁静的佛祖圣境,有阴森可怕、鬼哭神号的阴司冥府,有碧波银浪翻滚,瑶草奇花不谢的“洞天福地”,也有富丽辉煌,水晶般的龙宫;“天龙围绕”、“花雨缤纷”的西天。流沙河县八百里浑波涌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