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前急救
院前急救应急预案

院前急救应急预案一、前言院前急救是指在患者到达医院之前,对急危重症患者进行的现场抢救和途中监护的医疗活动。
它是急诊医疗服务体系(EMSS)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障患者生命安全、降低伤残率和死亡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有效应对各类突发医疗事件,提高院前急救的效率和质量,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本地区内发生的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重大事故灾难、自然灾害以及其他需要紧急医疗救援的情况。
三、应急组织机构及职责(一)指挥中心成立院前急救应急指挥中心,负责统一指挥和协调院前急救工作。
指挥中心成员包括卫生行政部门负责人、医疗机构负责人、急救中心负责人等。
其职责包括:1、制定和完善院前急救应急预案。
2、组织协调各部门和单位开展院前急救工作。
3、及时掌握突发事件的发展态势,做出科学决策。
(二)急救中心急救中心是院前急救的具体实施单位,承担着现场急救、转运患者等重要任务。
其职责包括:1、接到急救呼叫后,迅速派出急救车辆和人员。
2、对患者进行现场急救处理,如心肺复苏、止血包扎、固定搬运等。
3、按照指挥中心的指令,将患者安全转运至指定医院。
(三)医疗机构各级医疗机构应做好接收院前急救患者的准备工作,开辟绿色通道,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其职责包括:1、预留足够的床位和医疗资源,保障急救患者的救治需求。
2、组织医疗专家团队,对重症患者进行会诊和治疗。
(四)其他相关部门公安、交通、消防等部门应密切配合院前急救工作,为急救车辆和人员提供通行保障和现场支持。
四、应急响应(一)接警与调度1、急救中心设立 24 小时值班电话,接到报警后,应详细询问患者的病情、地址、联系方式等信息。
2、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所在位置,合理调度急救车辆和人员,确保在最短时间内到达现场。
(二)现场急救1、急救人员到达现场后,应迅速对患者进行评估,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
2、按照急救操作规程,对患者进行相应的急救处理,如建立静脉通道、给予急救药物、进行心肺复苏等。
院前急救知识

1.院前急救的救治目的和救治原则?答:院前急救的目的是保持和挽救患者的基本生命,要做到减轻患者的疼痛,预防继发损伤,以对症治疗,稳定生命体征为目的的安全转运,为后续治疗赢得时间。
院前急救的原则要以生命器官的维持与治疗为主,以救命为本实施对症治疗2、转送原则,在伤病情允许前提下,必须在医护监护下迅速送到医院救治,途中密切观察伤病情况及生命体征变化,认真做好现场记录及转送记录,并妥善保管。
9、急性心肌梗死时缓解疼痛宜用吗啡10、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电监护示“室颤"立即进行抢救,第一步应行非同步直流电除颤11、血压突然升高,剧烈头痛,抽搐,昏迷的患者,诊断属:高血压脑病12、休克的基本原因是DIC13、上消化道大出血最常见的原因是:消化性溃疡15、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临床特点是:呼吸深大,呼气有烂苹果味16、在我国糖尿病的死亡主要原因是脑血管意外,冠心病17、脑出血最常见的原因是高血压18、脑出血病人出现双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常见于:颞叶沟回疝20、脑出血的急性期治疗为:降血压,甘露醇降颅内压,保持水电解质平衡,抗生素预防感染。
21、脑血栓形成最常见原因是脑动脉粥样硬化22、在急性脑血管病中,起病最多的是:腔栓塞23、口服所致急性中毒时,下列那种情况不宜洗胃误服腐蚀性毒物(强酸、强碱)24、食入性急性中毒用洗胃管洗胃清除胃内毒物时,那种病人不能用此法洗胃昏迷病人禁止25、抢救有机磷农药洗胃中毒时,阿托品用量根据是;有机磷农药中毒的程度和治疗反应而定:26、治疗敌敌畏急性中毒的胆碱脂酶复能剂是双复磷27、解磷定和氯磷定对有机磷农药中毒那种疗效最好:对硫磷(1650)中毒28、急性一氧化碳毒时,重要的治疗法是氧气疗法29、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的处理首先是:脱离接触,转移到空气新鲜的地方30、上肢出血应用止血带止血时,止血带应扎在:上臂中1/331、下肢远端严重活动性出血时,止血带应扎在大腿中下1/332、四肢开放性损伤合并大血管损伤,使用止血带时,连续阻断血流时间不得超过60分钟33、什么止血方法可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止血带法34、在创伤止血时,常用止血方法为指压止血法,加压包扎法,止血带止血法,加垫屈肢止血法35、一般在服毒后几小时内洗胃最有效4—6小时内36、抢救巴比妥类中毒所致呼吸衰竭的重要措施是:保持呼吸道通畅,人工辅助呼吸。
院前急救的实施方案

院前急救的实施方案
院前急救是指在病人到达医院之前,由非专业医护人员进行的紧急救援措施。
院前急救的实施对于病人的生命安全至关重要,因此需要按照科学、规范的程序进行。
下面将介绍院前急救的实施方案。
首先,当发现有人需要院前急救时,第一时间需要拨打急救电话,如120。
在
拨打电话的同时,要尽量保持冷静,清晰地告知病人的症状、病情和具体位置,以便急救人员能够快速到达现场。
其次,进行院前急救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急救措施。
比如,如果
病人出现呼吸困难,需要进行人工呼吸和心肺复苏;如果出现大出血,需要进行止血处理;如果出现意识丧失,需要保持呼吸道通畅,保持体温等。
在进行急救时,要注意保护好病人,避免二次伤害。
另外,院前急救的实施还需要注意现场的安全。
在进行急救时,要确保自己和
病人的安全,避免受到外界的干扰和伤害。
比如,如果是交通事故导致的伤患,要在保证自身安全的情况下进行急救,避免二次伤害。
最后,进行院前急救时,需要与急救人员配合。
当急救人员到达现场后,要及
时将病人的情况告知给急救人员,配合他们进行后续的急救处理。
同时,要根据急救人员的指示,积极配合他们进行急救工作,确保病人能够及时得到专业的治疗。
总的来说,院前急救的实施方案需要在发现急救情况后第一时间拨打急救电话,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急救措施,确保现场的安全,并与急救人员进行有效的配合。
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保障病人的生命安全。
希望大家都能够掌握院前急救的实施方案,做好急救准备,为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保驾护航。
院前急救及院内急救

通过及时的院前急救,能够为患者 争取到最佳的救治时机,提高患者 的生存质量。
院前急救的历史与发展
历史回顾
院前急救起源于古代的战场救治,随 着医学和科技的进步,逐渐发展成为 现代的紧急医疗救助体系。
发展趋势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健 康需求的提高,院前急救将朝着更加 专业化、规范化和高效化的方向发展 。
重症监护与后续治疗
重症监护
01
对于危重患者,应将其转入重症监护室进行密切监测和治疗。
后续治疗
02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效果,制定后续治疗方案,如康复治疗
、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心理支持
03
对于因疾病或治疗产生心理问题的患者,应及时给予心理支持
和辅导。
05
院前与院内急救的衔接
信息传递与交接
1 2 3
资源共享与协调
建立急救资源共享平台
通过建立急救资源共享平台,实现院前与院内急救资源的共享和 协调使用。
统一调度指挥
建立统一的急救调度指挥中心,对院前和院内急救资源进行统一调 度和指挥,提高急救效率。
加强跨部门协作
加强院前与院内急救部门之间的协作配合,确保急救资源的合理配 置和高效利用。
救治流程的优化与改进
减轻病痛
快速缓解患者症状,减轻 患者痛苦,提高生存质量 。
促进康复
为患者后续治疗和康复奠 定基础,提高治愈率。
院内急救的历史与发展
历史回顾
院内急救起源于古代,随 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 对急救认识的提高,逐渐 发展成熟。
发展趋势
向更加专业化、规范化、 信息化方向发展,提高救 治成功率。
技术创新
不断涌现的急救技术和设 备创新,为院内急救提供 了更多可能性。
院前急救的规范和流程

2 业务用房:布局合理;每室独立;建筑面积不少于 150平方米
站点业务用房设置
❖ 房间配置有:接警室 ❖ 医生 护士办公室 ❖ 医护驾休息室 ❖ 药材设备库 卫生间 ❖ 淋浴间 餐厅 ❖ 小型会室培训室
站点车库 车辆及车载设备
❖ 车库:能容纳2辆中型救护车;配备上下水;带暖气;门 前道路平坦;能直达车库;保持急救绿色通道畅通
No Image
分检方法
❖ 如何做到快速有效分检 采用SOAP公式检查 Ssubiective;主诉:简单的问诊;收集资料 Oobjective;客观资料:观察面色 伤口 神志 特殊
气味等 Aassess;评估:系统运用ABCBS快速评估法 Pplan;计划或优先分类处理:是组织抢救或进行
有序安全的转运
❖ 按卫生行政部门统一要求进 行救护车喷饰
❖ 结合当地实际;有条件的地 区可配备GPS定位及无线 对讲通讯系统
❖
院前急救工作流程
1 120呼救 2 受理急救 3 救护人员迅速出动 4 指定地点与接车人会合 5 到达现场;展开急救 6 安全搬运 7 确定转运医院 8 途中监护 9 抵达医院 10 返回
❖ 6 在出诊途中;如遇堵车及意 外情况发生不能及时到达急 救现场的;要及时向120指挥中 心报告;并随时保持
No Image
院前急救担架员工作流程
❖ 1 担架员应提前10分钟上班;接到出诊指令;要在3分 钟内上车出诊
❖ 2 到达现场后;担架员应协助医护人员携带抢救器械; 送至病人家中或现场
❖ 3 现场急救时担架员应做好搬运伤病员的准备工作 ❖ 4 搬运病人时应在医生指导下;根据病情特点做好搬
推为病人
院前急救流程

院前急救流程院前急救是指在患者到达医院之前,由非医疗人员进行的急救措施。
正确的院前急救流程可以有效地减轻患者的病情,提高生存率。
以下是常见的院前急救流程:1. 发现事故现场:在发现事故或急病患者时,首先要确保自己的安全,判断现场是否安全,确保可以进行急救行动。
如果现场不安全,应立即报警并等待救援。
2. 判断患者是否意识清楚:用轻拍或称呼的方式刺激患者,观察他们是否有意识反应。
如果患者有意识,则应询问他们的症状和情况,以便提供更准确的帮助。
3. 拨打急救电话:确认患者的病情紧急,立即拨打当地急救电话,向医护人员提供详细的信息。
如果可能的话,告诉他们事故现场的地址和具体情况。
4. 停止出血:如果患者出现严重的外伤出血,应立即采取止血措施。
可以用纱布、毛巾等盖住出血部位,用手压迫出血部位,避免患者过度出血。
5. 维持气道通畅:如果患者出现窒息或呼吸困难的症状,需要立即采取措施保持气道通畅。
可以采用头后仰、下颌抬高的方法,清除口腔内异物,以便患者顺利呼吸。
6. 进行心肺复苏:如果患者出现心脏骤停,需要进行心肺复苏。
可以采用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来维持血液循环和氧气供应。
按压的位置一般在患者两侧乳头线下1/3处。
7. 抗休克处理:如果患者出现严重休克症状,需要采取抗休克措施。
可以让患者平卧,保持身体平稳,提高患者的下肢,减轻心脏负担。
如果可能的话,可以给患者喂一些糖水或盐水来补充能量和水分。
8. 关心和安抚患者:在等待急救人员到达的过程中,可以不停地安慰和鼓励患者,让他们保持镇定和放松。
同时,可以为患者提供一些急救所需的简单帮助,比如寻找家属联系方式等。
以上是常见的院前急救流程,但是应该注意的是,院前急救应该由接受过相关培训的人员进行。
在急救过程中,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处理,以确保患者安全和病情的控制。
及时拨打急救电话并等待医护人员的到来,是最重要的急救行动。
院前急救的主要内容

院前急救的主要内容
院前急救是指在医院以外的地方对急危重症病人进行的紧急抢救,包括在病人到达医院前的现场抢救和途中监护的医疗活动。
其主要内容包括:
1. 现场评估与分类:急救人员到达现场后,首先对病人进行初步的病情评估,并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进行分类,以便为后续的救治提供依据。
2. 心肺复苏:对于心跳骤停的病人,急救人员需要进行心肺复苏,以维持病人的生命体征。
3. 止血与创伤处理:对于出血的病人,急救人员需要进行止血处理,并尽可能地减少伤口的继发性损伤。
4. 氧气治疗:对于缺氧的病人,急救人员需要给予氧气治疗,以改善病人的缺氧症状。
5. 药物治疗:对于需要药物治疗的病人,急救人员会根据病情给予适当的药物,并观察病人的反应。
6. 转运与途中监护:在将病人转运至医院的途中,急救人员需要对病人进行持续的监护,并确保病人的安全。
7. 心理支持:对于处于紧张、恐惧状态的病人,急救人员需要进行心理支持,以稳定病人的情绪。
总之,院前急救的主要内容是针对病人的病情进行初步处理,并在转运途中进行监护,以确保病人的生命安全。
院前急救流程

院前急救的常见流程
现场检查与评估
对伤病员进行初步的生理功能评估 ,如意识状态、呼吸、脉搏、血压 等。
现场急救措施
根据伤病员的病情,采取相应的急 救措施,如止血、包扎、固定等。
转运途中处理
在救护车或固定架设的设备上,对 伤病员进行持续生命体征监测、病 情评估与处理。
入院交接
将伤病员安全送至医疗机构,并与 相关科室进行伤病员交接。
现场急救处理
生命支持
止血
对于呼吸、心跳停止的伤病员,应立即进行 心肺复苏术等生命支持措施,以维持其生命 体征。
对于出血的伤病员,应采取止血措施,如加 压止血、止血带使用等,以防止出血过多导 致休克或死亡。
固定
特殊处理Βιβλιοθήκη 对于骨折的伤病员,应进行固定处理,如使 用夹板、石膏等,以减轻疼痛和防止二次损 伤。
对于特殊情况的伤病员,如灾害事故、化学 中毒等,应进行相应的特殊处理,如解毒、 洗胃等。
转运与交接
转运
院前急救人员应将伤病员安全、迅速地转运至医院,途中应密切观察伤病员 的情况,随时采取必要的急救措施。
交接
到达医院后,院前急救人员应与急诊科医生进行伤病员的交接,将伤病员的 情况详细告知医生,并协助医生进行进一步的急救和治疗。
03
院前急救不仅需要专业的医疗知识和技能,还需要良好的沟通技巧和应变能力 。
院前急救的目的和意义
院前急救的目的是为了降低伤病员的死亡率、 减少并发症和伤残率,提高生命质量。
院前急救的意义在于为伤病员提供及时、有效 的急救措施,为后续的治疗赢得宝贵时间,提 高救治成功率。
院前急救还可以减轻医疗机构的负担,提高医 疗资源的利用效率。
03
院前急救的注意事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概念:院前急救是指急、危、重症伤病员进入医院前的医疗救护。
急诊科救护
是指院内急诊科的医护人员接受各种急诊病人,对其进行抢救治疗和护理,并根据病情需要,对病人作出出院、留院观察、收住专科病房或ICU进一步救治的决定。
危重症救护
是指受过专门培训的医护人员在备有先进监护设备和救治设备的重症监护病房(ICU),接收由急诊科和院内有关科室转来的危重病人,对多种严重疾病或创伤及其复杂并发症等进行全面监护和治疗。
急诊医疗服务体系(EMSS)
是将院前急救、院内急诊科诊治和ICU救治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即院前急救负责现场急救和途中救护,急诊科和ICU负责院内救护。
它是一个有严密组织和统一指挥机构的急救网络。
•何谓EMSS 、ICU、院外救护
•院外救护:是指在医院之外的环境中对各种危及生命的急症、创伤、中毒、灾难事故等伤病者进行现场救护、转运及途中救护的统称,即在病人发病或受伤开始到医院就医之前这一阶段的救护。
•ICU(intensive care unit):是应用现代医学理论,利用高科技现代化医疗设备,对危重病病人进行集中监测,强化治疗的一种特殊场所
•
说出院外救护的特点、原则、组织形式
对医护人员素质要求高。
身体素质-适合强体力劳动。
心理素质-沉着冷静、紧张有序。
涉及知识范围广。
技术技能要求高。
原则“1.先排险后施救
2.先重伤后轻伤
3.先施救后运送
4.急救与呼救并重
5.转送与监护急救相结合
6.紧密衔接、前后一致
广州模式(指挥型):中心具有全市院外救护的调度指挥权
重庆模式(依托型):中心依托于一家综合性医院
上海模式(单纯型):中心和其所属分站与该市若干协作医院紧密配合的急救模式
北京模式(独立型):是首都院前抢救和重大急救医疗任务的统一指挥、调度和抢救中心
深圳模式(交叉型):既依托各大医院,又自成体系的急救医疗指挥中心
香港模式(附属消防型):中心与消防、司警统一通讯网络,报警电话为"999"
简述院外救护“生存链”由几哪个环组成及其内在的含义
第一环——早期通路(早期呼救)
第二环——早期心肺复苏
第三环——早期心电除颤
第四环——早期高级心肺复苏(ALS)
简述现场评估的要点与现场救护要点,转运中应注意的问题
概念:分检、创伤
分检法:根据紧迫性和救治的可能性等决定哪些人优先治疗的方法;
院前急救是指病员在发病或受伤时,由医护人员或者目击者对其进行必要的
抢救,以维持生命体征和减轻病人痛苦的行为的总称,即在病人发病或受伤开始到
医院就医之前这一阶段的救护。
★2、院前急救原则
先排险后施救
先重伤后轻伤
先施救后运送
急救与呼叫并重
转送与监护急救相结合
紧密衔接、前后一致
3、院前急救过程中如何应用SOAP分检法。
心脏骤停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的心脏突然停止搏动,有效泵血功能消失,引起全身组织器官严重缺血、缺氧。
休克定义:机体在各种有害因子侵袭时发生的一种以全身有效循环血量下降,组织血液灌流量减少为特征,进而有细胞代谢和功能紊乱及器官功能障碍的病理过程。
MODS多脏器功能衰竭是指机体在严重创伤、感染、休克和大手术后,发生两个
或两个以上器官或系统同时或序贯发生功能衰竭的临床综
合征。
的发病基础是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___,但也可以由_严重创伤、休克、感染等
______诱发。
病人的临床主要表现为_____和难以纠正的_______。
病人尿量少于_______称为少尿;不足______称为无尿。
的受累器官(系统)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及_________。
受累器官包括肺、肾、肝、胃肠、心、脑、凝血及代谢
功能等
的主要病理特点是微循环内广泛性——和受累器官发生______及_______。
中毒(poisoning)当毒物接触或进人人体,在效应部位积累到一定量,造成组织器官的结构破坏和功能损害,称为中毒。
概念:中暑是因在高温环境下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汗腺功能衰竭和水、电解质丢失过多所致疾病。
触电是指一定强度的电流通过人体时,
引起全身或局部组织损伤或功能障碍,
严重者发生呼吸心跳停止。
淹溺是指人体淹没于水中,呼吸道被水、泥沙,杂物等堵塞,造成窒息、缺氧,血流动力学及血液生化平衡紊乱,严重者可造成死亡。
先兆中暑:过量出汗、口渴、头晕、眼花、耳鸣、四肢无力、胸闷、心悸、恶心、注意力不
集中、体温正常或略高,一般不超过38℃。
原发性或继发性高血压中,因全身小动脉一时性强烈痉挛,血压短时间内(数小时-数日)急剧升高,舒张压>120mmhg和/或收缩压>260mmhg,出现头痛,头晕,恶心,呕吐,气促,面色苍白或潮红,视力模糊,失明,失语,暂时性瘫痪,心动过速,心绞痛,甚至出现肺水肿,这种急骤的恶化现象,称为高血压危象。
-------------------------------------------------------------------------------------------------------------------------教学目标
•是指教学中师生预测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
GN1. 标准功能2. 导向作用3. 整合功能4. 激励功能5. 沟通功能
TEDIAN1. 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2. 预期性与可行性的统一3. 系统性与层次性的统一
4. 稳定性与灵活性的统一
知识
特定事物
a. 记住所学到的处理程序
抽象概念、普遍原理
2. 理解 comprehension
领悟学习材料的意义,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所学到的知识
应用 application
把抽象的理论知识用于特殊情景(规则、方法、概念、公式等)
分析
明白概念的层次及各部分的关系
综合
把片段的东西组成一个整体归纳个人所要表达的见解
课程:是学校为使学生达到预期学习成就,而采取的一切有程序的学习活动和经验
隐蔽课程:一种潜在的教学(与显性课程不同,学校有计划实施的课程叫显性课程)课程=显性课程+隐蔽课程+社会课程
学科:依据教学理论组织起来的完整科学理论、知识及技能体系
理论依据:把教育作为培养学生参加社会工作、生活的手段,即教育是未来时间的准备
教学过程(teaching process)指教学活动的启动,发展,变化和结束在时间上连续展开的程序结构;是一个包含教师,学生及师生相互活动的复杂过程.
教学原则(teaching principle)——是人们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教学任务,在总结长期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经过理论提高而制定出来的指导教学实际工作的基本要求.
教学组织形式(organization form of teaching),简称教学形式,是指为了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活动的诸要素如何组合和表现,即如何控制教学活动的规模,安排教学活动的时间和利用教学活动的场所,是教学活动的一定结构形式。
教学方法是师生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在共同活动中所采用的教学方式、途径和手段的总称。
媒体:指信息传播过程中,从信息源到接受者之间携带和传递信息的载体和物质工具。
选择教学媒体的原则依据教学目标
依据媒体的教学功能
考虑媒体的使用成本
依据媒体的适应性依据媒体的可利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