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小说的讽刺艺术对比研究(论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小说的讽刺艺术对比研究

张敏(湖北理工学院,汉语言文学本科)

摘要: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国一代热血青年接受“五四”运动先进思潮,白话文掀起一阵旋风。白话文的兴起带动中国幽默讽刺理论研究和实践进入了喷涌式发展新时期,中国幽默讽刺文学也由此在现代大放异彩,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诞生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家,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构成一幅异彩纷呈的瑰丽画卷。优秀代表执戟荷枪的孤独“战士”——鲁迅。他的作品讽刺艺术的思想真实而又揭示矛盾,文学创作风格更赋予创造性。

关键词:讽刺艺术;真实;创造性;

0引言

鲁迅的小说创作于中国白话文的兴起时期,并在当时中国“五四”革命思潮的影响下,处于内忧外患的民国初期,当时的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不仅受资本主义经济的压迫与剥削,还受到封建地主、官僚、军队的层层盘剥,统治阶级在经济上、思想上对他们进行麻痹。鲁迅的作品正是这样真实而深刻地诞生于当时的政治背景之下,从而他的作品更赋予真实性色彩,从他的各种讽刺技巧中可以找到他的内心呐喊与彷徨。在他的小说人物描写中,通过对几个人物形象的刻画,鲁迅笔下的农民阿Q 、祥林嫂、闰土和爱姑,他们的命运充满了悲剧色彩。除了上述四位作者刻画得鲜明突出的人民形象外,作者还刻画了七斤、阿长等等,这类人物形象相对于阿Q 、祥林嫂等人来说是简单了些,但他们的命运同样充满悲剧色彩。鲁迅曾经和农民有过接触的,对农民的生活是有一定了解的,农民当中也许不乏智识者,但他偏偏选择去刻画一系列带悲剧性的农民形象是有一定的原因的。他笔下的阿Q 、祥林嫂、闰土的出现,使我们第一次听到了人民的声音。通过一些讽刺性刻画人物特写,展现了社会矛盾的一面,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面和对当时各个阶层国民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形象责备。这和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作者创作时的心态,和当时启蒙主义和文学革命的需要,以及现代审美要求有很大的关系。从讽刺的艺术上讲,鲁迅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例如他秉承了《儒林外史》的嘲讽当世腐朽,讥讽时弊的传统,一改之前谴责小说的玩弄辞藻,笔无藏峰,失去批判节制的黑幕展示,跳出了题材模式。创造性地把中国传统幽默讽刺艺术同外国具有现代意

义的幽默讽刺艺术熔于一炉。揭露了社会,展示了人性,向人性的纵深处开掘,对人性的优劣做了深入的探究,在平凡的生活事件中洞见出生命的苦难,在轻松的笑声中引起灵魂深处的震撼。他的幽默讽刺小说,体现出他作为思想家所具有的现代忧患意识。从而完成了传统幽默讽刺小说向现代幽默讽刺小说的伟大转变。

1传统与现实讽刺艺术结合,借鉴与超越中西合璧。

讽刺艺术在中西方文学史中都源远流长,在古代欧洲文学史上,喜剧从来就是一种讽刺艺术,十七世纪的莫里哀等一系列社会讽刺喜剧大放光彩。西方涌现了一大批卓越的讽刺艺术大师,如费尔丁、狄更斯、果戈理、拜伦、席涅等。在我国,对讽刺解释的要义则是委婉含。这种文艺审美上的差异和文化的差异密切相联。由于我国长期处于封建社会,人民没有民主和言论自由,老百姓和贤臣良将都常常用迂回曲折的方法向统治者进行斗争或建议,讽刺艺术像是压在巨石下的野草,只有经过曲折变形才能保持生存的权利。鲁迅创造性地把中国传统幽默讽刺艺术同外国具有现代意义的幽默讽刺艺术熔于一炉。

1.1借鉴与超越,鲁迅幽默讽刺艺术发展

从“俳优”到唐“参军戏”、宋“滑稽戏”以至后来的元杂剧,都始终没有放弃讽刺这一武器,然而也始终保持着含蓄的风格。《都城纪胜》说参军戏“大抵全以故事,多为滑稽,本是鉴戒或隐为谏诤也”。到了明清,小说多有讽刺之作品,鲁迅先生对此时的讽刺小说有精辟见解:“寓讥弹于稗史中,晋唐已有,而明为盛,尤在人情小说中。然此类小说,大抵设一庸人……”说明了那些类似“打诨”或只对一人一事讽刺的劣处,最后讲到“迨《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统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可见“婉而多讽”是讽刺的要义。

笔者认为鲁迅从果戈里讽刺艺术那里继承的最主要的两个特征是:一、于平凡小事中见讽刺的手法;二、含蓄的讽刺美。自小鲁迅多方面接受、吸纳古今中外的许多新知识。不仅饱览了中国古籍,还广泛接触外国新思想、新文学。其中,吴敬梓、果戈里、马克·吐温等作家都曾受到鲁迅的青睐。他们对他的幽默讽刺艺术有着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吴敬梓的《儒林外史》,鲁迅对其有着极高的评价,这些都直接影响到他后来侧重于讽刺艺术的选择。鲁迅的讽刺艺术的确与果戈里的创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在继承了世界文学大师的讽刺精神的基础上,开创了我国现代讽刺文学的新局面,并由此对后辈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鲁迅自觉地向果戈

里学习那种含蓄而本真的讽刺技法,在各种题材的创作实践过程中,完成了讽刺文学现代化和民族化的双重任务,最终总结并推出了自己的独特讽刺理论。

1.2鲁迅小说讽刺艺术的形成

正如上述分析,中国文学讽刺艺术整体风格犹如绵中之针,委婉、含蓄而又深刻。中国讽刺艺术的含蓄风格源远流长,这是社会环境造成的,更与我们的民族审美习惯、心理定势密切相联。鲁迅小说讽刺艺术的形成深受中国古典文学和外国文学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将悲剧艺术与喜剧艺术、讽刺与幽默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从而使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和政治性,为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增添了新的色彩。

正是因为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学的继承和对外国文学作家的学习,形成了他平静、甚至“轻松地”写出血和泪的小说风格。对于他笔下的阿Q、孔乙己等,他不仅深刻地揭示了他们在那个时代的悲剧命运的必然性,而且对他们喜剧性格的嘲讽首先基于深深地同情他们,即“怒其不争”首先是因为“哀其不幸”。所以鲁迅刻画这些人物时往往悲剧色彩比喜剧色彩更突出一些,眼泪比笑声更多一些。

1.3鲁迅小说讽刺艺术的特色

鲁迅先生的讽刺艺术大量见诸于他的杂文,在小说、散文、诗歌里也往往有独特的运用。其观察之深刻,写真之勇气,谈锋之犀利,出语之机智,修辞之巧妙,文笔之简洁,真可谓别具一格。对于小说而言,鲁迅先生多次表明除了小说内容上的真实性外,在艺术上尤以“语婉”两字为要旨,即讽刺的含蓄性。主要表现在以下见个方面。

1.佯为赞誉,反语讽刺

这是鲁迅运用的最多也最娴熟的讽刺技巧,即对否定的形象或事物佯为赞誉,而收到对被赞誉者入木三分的讽刺效果。我们且看《风波》中对赵七爷的描写“赵七爷是邻村茂源酒店的主人,又是这三十里方圆以内唯一的出色人物兼学问家……他有十多本金圣叹批评的《三国志》,时常坐着一个字一个字的读;他不但能说出五虎将姓名,甚而至于还知道黄忠表字汉升马超表字孟起。革命以后,他便将辫子盘在顶上,像道士一般;常常叹息说,倘若赵子龙在世,天下便不会乱到这地步了”。这里暂不说作者笔墨的节俭,赵七爷的形象呼之欲出。“他不但能说出五虎将姓名,甚而至于还知道黄忠表字汉升马超表字孟起”这对赵七爷的刻意赞美,使我们很容易想到孔乙己,他所熟记的“茴”字有四种写法,而这种学问到底有多少的现实价值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