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小说的讽刺艺术对比研究(论文)
《阿q正传》的阿q形象和讽刺艺术-毕业论文

【标题】《阿Q正传》的阿Q形象和讽刺艺术【正文】《阿Q正传》是鲁迅的代表作,发表以后在赢得广大读者的同时又掀起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高潮。
小说主要是写一个落后的不觉悟的农民阿Q,通过阿Q的悲剧遭遇,揭示了民族劣根性中的软弱,愚昧与不彻底的小弄思想。
阿Q和一切不朽的文学典型一样是说不尽的。
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层次的读者从不同的角度,侧面去接近它,有着自己的发现和发挥,从而构成了一部阿Q的接受史,这个历史过程没有,也不会终结。
即便是在当下,被经济大朝冲斥下的市场经济时代对阿Q形象的研究,依然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对阿Q精神的分析和解读,依然可以给我们带来新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下面笔者就从民族劣根性的典型形象、精神分析、以及鲁迅对阿Q的态度对这部小说作新的解读和阐释。
一鲁迅笔下的阿Q是一个高度典型化的人物形象,他是农民带决不仅仅是农民,而是民族劣根性的集中代表,然而阿Q身上的这种性格又远远超出了民族和国界,它是整个人类人性的某些弱点的集合,不同民族的人,都能从阿Q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鲁迅对阿Q不仅仅作为一个农民形象来描写,还写出了阿Q身上的“精神胜利法”。
便之成为国民劣根性的集中代表。
阿Q是一个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雇农,他生活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受着最深重的压迫和剥削。
他上无片瓦,只能寄住在土谷祠里;下无寸土,只能靠打短工度日。
他甚至连连姓也没有,因为未庄有赵太爷在,阿Q就不准姓赵,说了姓赵就要挨打受罚。
阿Q十分勤劳能干,他“割麦便割麦,撑船便撑船”。
然而他辛勤的劳动却连一个人的温饱都无法维持。
在赵太爷、钱太爷这些地主老财们的压迫之下,阿Q被逼得连破庙也住不成,短工也无处做,被剥削得只剩下身上穿的一条“惩一儆百”的对象枪杀了。
阿Q的一生是受压迫、受剥削、受凌辱、受残害的悲惨的一生。
阿Q受到这样深重的压迫,理应起来反抗和斗争,但是阿Q却没有觉悟。
阿Q 的不觉悟表现在他不能正视自己被压迫被剥削的地位,当他受到欺辱和凌辱的时候,他不是正视显示,相反的却用“精神上的胜利法”来安慰自己,把失败当作“优胜”,从精神上进行自我安慰和陶醉。
试论鲁迅小说的讽刺特色 毕业论文

试论鲁迅小说的讽刺特色摘要:鲁迅一个伟大而深刻的名字,在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长廊中留下了光辉而灿烂的一页;而鲁迅的小说无疑以无可挑剔的雄资,英姿飒爽的登上了文学的大雅之堂,让千千万万的读者尽情的领略他小说艺术海洋中的波澜壮阔,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在人类文化长河中鲁迅的小说艺术成为无可比拟的独特存在了,他的讽刺手法独到,批判到位,对人物,对事件的刻画入木三分。
从现实的角度,对社会时弊和国民劣根性,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他的讽刺在揭露的同时也给我们指引了方向,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讽刺特色。
关键词:世界思想手法讽刺传统价值鲁迅小说的讽刺艺术是丰富的表现手法和深刻的思想性的完美结合;是传统文化与世界文学的完美结合;是超越时空,在当今以至将来都有现实价值。
,在他宽广而深邃的艺术殿堂中,我们读到了那个时代的特征,读到了那颗火热的救国心,也认清了我们自身的劣根性,他的讽刺照亮了我们内心的黑暗。
小说讽刺艺术的娴熟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至高无上的地步,为我们写作提供了范本。
一、鲁迅小说的讽刺艺术是丰富的表现手法和深刻的思想性的完美结合。
鲁迅小说的讽刺表现手法灵活多样,对比、白描、夸张等处处见锋芒,讽刺的语言更是诙谐幽默、尖锐泼辣,令人赞叹。
我们不陌生在作品中使用对比的手法,但是把对比手法运用得如此出神人化却是鲁迅的独到之处。
他通过对比手法的巧妙运用,使小说的讽刺效果和力度得到了增强,感情色彩也更加明显,人物形象更加突出。
在《幸福的家庭》中,作者处处把混乱而贫困的现实生活和人物的不切实际的空想对比,形成了强烈的讽刺:“作家”要写“幸福的家庭”,可是战乱四起,盗贼遍地的中国连安置这个家庭的地方都没有;“作家”在幻想着作品里主妇的风姿——“前头的头发始终烫得蓬蓬松松”,“牙齿是始终雪白的露着”,但当他一回过头去,自己身边站着的却是家里的主妇——“两只阴凄凄的眼睛恰恰钉住他的脸”;“作家”想象着作品主人公们“高尚优美”的生活,可是自己的生活却充满了柴米油盐,家务活,女儿的啼哭声……强烈的对比,不仅强化了作品的喜剧色彩,也深化了作品的讽刺性。
浅析鲁迅《阿Q正传》修辞手法_文学评论论文【精品论文】

浅析鲁迅《阿Q正传》修辞手法_文学评论论文浅析鲁迅《阿Q正传》修辞手法,杜茜云南师范大学,摘要:鲁迅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不仅在思想内容上具有很高文学价值,还在语言艺术上达到一定的高度。
本文通过对小说《阿Q正传》的语言进行深入阐述,从语音、词义、句式三方面论述小说纷繁的修辞特点。
关键词:修辞手法讽刺艺术思辨哲理鲁迅根据刻画人物的性格及特定的语言环境,通过对语音、词汇、句式等精推细敲、字斟句酌,大量使用各种修辞手法,巧妙地运用讽刺艺术,使小说语言富于思辨哲理,以淋漓尽致的表现小说深刻的思想内涵。
一、在语音方面的体现根据小说中人物的身份、性格特点及所要表达的特定思想内容,作者鲁迅对语音斟酌锤炼,巧妙运用各种语音修辞手法,使小说语言在音律上波澜起伏、生动形象、幽默风趣。
(一)飞白飞白是作者在文字或语音上有意“错写”,以形象地表现人物的声音、情态,能摹声传神,给人以真实生动之感。
在小说《阿Q正传》中,作者根据特定语境通过语音手段,灵活运用飞白修辞,使小说语言诙谐风趣。
例如,在《恋爱的悲剧》中,阿Q渴望女人而调戏吴妈被秀才持竹杠棒打,并被秀才咒骂为“忘八蛋”。
这里的“忘八蛋”其实是“王八蛋”的谐音,为了表现秀才对阿Q调戏吴妈的愤懑,作者从语音入手将“王”飞白为“忘”,一方面使话语符合人物身份,表达准确的内容;另一方面使小说的故事情节在一种诙谐的语言氛围中发展。
(二)摹绘根据语境恰当地运用摹绘可以将对象鲜明逼真地展现出来,给人一种如临其境的审美感受。
小说《阿Q正传》中,作者在语音方面不仅灵活恰当地使用飞白的修辞手法,还运用了很多象声词以摹拟声音、描绘事物外貌形状,使小说语言形象生动、富含韵律。
例如,阿Q与王胡“比赛”捉虱子较劲时有这样的描述:“他看那王胡,却是一个有一个,两个有三个,只放在嘴里毕毕剥剥的响。
”第一句用叠音拟声词词“毕毕剥剥”来形容王胡捉到狮子之多,摹拟得生动逼真,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二、在词义方面的体现小说《阿Q正传》不仅在语音方面广用修辞,还通过字词的精心锤炼,高频使用拆词、易色、仿词、转品等修辞,使小说语词表现出一种超凡离奇的特点。
从《阿Q正传》看鲁迅的幽默讽刺语言艺术_高中作文

从《阿Q正传》看鲁迅的幽默讽刺语言艺术_高中作文从《阿Q正传》看鲁迅的幽默讽刺语言艺术本文是关于高中作文的从《阿Q正传》看鲁迅的幽默讽刺语言艺术,感谢您的阅读!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在小说和杂文领域的巨大成就至今无与伦比,其代表作中篇小说《阿Q正传》被翻译成40多种不同的文字,为中国文学赢得了崇高的世界声誉。
鲁迅在《阿Q正传》中表现出来的批判的深刻性,一方面来源于其“忧愤深广”的思想,另一方面来源于他一贯擅长的幽默讽刺的语言艺术。
下面就结合《阿Q正传》这篇小说,探讨感悟鲁迅的语言艺术。
我们评价鲁迅的文学语言,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语是“匕首”、“投枪”,都是形容其语言的深刻和力量。
犀利的语言,充分显示了鲁迅独特的格调,这种独特的格调,就是采取多种语法和修辞手段,以及戏谑的议论性语言的穿插,造成一种诙谐、讽刺的杂文色彩,下面列其种种,品味这种语言效果。
一、庄词谐用,大词小用,寓庄于谐鲁迅做人做事一向是十分严肃,但就是像他这样严肃的人物,却有着谐谑和善于谐谑的一面,他往往在最需要严肃的时候变得漫不经心,而在大可以漫不经心的时候却严肃起来,不经意之间形成幽默讽刺效果。
《阿Q正传》第一章写到给小说作题目时,说:才下笔,便感到万分困难了,孔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
孔子的“正名论”,典型地表现了统治阶级的等级观念,是统治阶级的一个“庄词”,用在这里就有讽刺滑稽味了。
在赵太爷眼中,阿Q连性赵都不配,还配得上“正名”吗?再如阿Q到尼姑庵“革命”,尼姑把庵门开了一条缝,说:“革命革命,革过一革的,……你们要革得我们怎么样的?”革命本来是一件重大而严肃的事情,但在假洋鬼子之流和阿Q眼里,只不过是“欺弱”。
嘴里把“革命”当作“口头禅”,行的是打砸抢之实,“革命”在未庄已经严重变味。
又如“宣统三年九月十四日――即阿Q将搭连卖给赵白眼的这一天”。
鲁迅故意将辛亥革命史上绍兴光复这一庄严事件,用阿Q卖搭连这件事来作补充说明,显得滑稽可笑。
论鲁迅小说《孔乙己》的对比讽刺艺术

目录论文摘要 (1)关键词 (1)一、疯刺融于人物形象的展现1.自命清高 (2)2.迂腐可笑 (3)3.善良的可怜 (3)4.自我安慰、解嘲 (3)二、巧妙讽刺的多层性1.主顾的哄笑 (4)2.“圣言”的辩解 (5)3.社会冷漠的批判 (5)4.棍打穷秀才 (6)结束语 (6)注释、参考文献 (7)论鲁迅小说《孔乙己》的讽刺艺术郝小琴[论文摘要] 鲁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是一个划时代的作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在他的文学战线上表现的非常突出。
特别是他的小说。
他写小说的目的,是“‘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所以,他的取材,“采自病态社会中的不幸的人们,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作者在艺术手法上可谓是多姿多彩千变万化,其中非常引人注目的就是他的小说《孔乙己》,而他的小说最大特征就在于对比讽刺性,下面就本文讽刺艺术谈谈一些粗浅看法。
具体特征表现在:巧妙讽刺的多层性、疯刺融于人物形象的展现等独特手法。
[关键词] 鲁迅,小说,孔乙己,讽刺艺术[正文]鲁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是一个划时代的作家。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在他的文学战线上表现的非常突出。
特别是他的小说。
鲁迅弃医从文,用他自己的话说,他写小说的目的,是“‘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所以,他的取材,“采自病态社会中的不幸的人们,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作者在艺术手法上可谓是多姿多彩千变万化,其中非常引人注目的就是他的小说《孔乙己》,而他的小说最大特征就在于对比讽刺性,孔乙己是旧社会的知识分子,是受封建文化毒害的读书人,是不会营生的牺牲品。
本文试就其中的讽刺艺术特征作些阐述。
一、疯刺融于人物形象的展现孔乙己是封建科举制度下的一个不会营生的牺牲品,鲁讯的讽刺艺术已与笔下的孔乙己融为一体,此时的孔乙己表现得自命清高、迂腐可笑、善良、自我解嘲。
1.自命清高“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试论鲁迅杂文的讽刺技法

试论鲁迅杂文的讽刺技法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伟大作家之一,他的杂文作品以犀利的批判精神和深刻的思考见长。
在鲁迅的杂文中,讽刺技法是他最常使用的一种手法,这种手法不仅能够让人们深刻认识到社会的丑陋和荒谬,还能够引导人们思考社会的问题,为社会的进步提供思想支持。
本文将就鲁迅杂文的讽刺技法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讽刺的定义和作用讽刺是一种含蓄而有力的批判方式,通过扭曲、夸张、隐喻等手法来揭示社会现实中的问题。
讽刺不仅能够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感情,还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进而引发思考和行动。
讽刺在文学艺术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既能够揭示社会的问题,还能够调动人们的情感和意识,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提供思想支持。
二、鲁迅杂文的讽刺手法鲁迅的杂文作品中,讽刺手法是他最常使用的一种手法。
他通过夸张、扭曲、比喻等手法来揭示社会现实中的问题,引起读者的共鸣,进而引发思考和行动。
下面将就鲁迅杂文中常用的讽刺手法进行分析。
1、夸张手法夸张是鲁迅杂文中最常用的一种讽刺手法,他通过对现实中一些事物的夸张描述来揭示出现实中的问题。
例如,在《阿Q正传》中,鲁迅通过对阿Q的夸张描写,来讽刺中国人的软弱无能和自卑心理。
阿Q在小说中被描写成一个自认为是“最有出息”的人,他总是想方设法地显示自己的优越性,但实际上他却是一个被社会所抛弃的人。
通过对阿Q的夸张描写,鲁迅揭示了中国人的软弱无能和自卑心理,引起了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2、比喻手法比喻是鲁迅杂文中另一个常用的讽刺手法,他通过对现实中一些事物的比喻来揭示出现实中的问题。
例如,在《狂人日记》中,鲁迅通过对狂人的比喻来揭示出中国的封建社会是多么的黑暗和荒谬。
狂人在小说中被描写成一个被封建社会所压迫的人,他不断地反抗和挣扎,但最终还是被社会所淘汰。
通过对狂人的比喻描写,鲁迅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荒谬,引起了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3、扭曲手法扭曲是鲁迅杂文中另一个常用的讽刺手法,他通过对现实中一些事物的扭曲描写来揭示出现实中的问题。
鲁迅与马克

鲁迅与马克・吐温讽刺艺术比较摘要:中国现代文学巨匠鲁迅与美国现实主义作家马克・吐温在小说创作中都广泛运用了讽刺的艺术手法,于幽默诙谐的语言、林林总总的社会现象批判以及经典典型的塑造中,呈现出相似与相异的美学格调。
鲁迅以启蒙者居高临下的角度,塑造了一系列精辟复制旧中国国民劣根性的典型形象,呈现出形而上的思辨色彩;马克・吐温则以一名生活的积极参与者身份,把美国资本主义世界各种社会现象、各个阶层的阴暗面网罗笔下,讽刺对象包罗万象,表达出强烈的情感诉求。
关键词:讽刺;典型;美学风格与马克・吐温讽刺艺术比较鲁迅的小说创作一向以冷峻辛辣著称。
一般认为,鲁迅的讽刺笔法既承接了中国以《儒林外史》为代表的讽刺文学的传统,又吸收借鉴了外国文学的某些手法,尤以受俄国的果戈里、契诃夫的影响较大。
除此之外,细读鲁迅的小说,又让人想起一位美国作家,一位19世纪末、20世纪初曾产生世界影响的“幽默大师”———马克・吐温。
在美国作家中,马克・吐温是鲁迅加以介绍、推崇的为数不多的几位作家之一。
两位生活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作家基于正义感和责任感的诉求,在创作中都选取了相同或相似的幽默讽刺手法,颇有研究价值与意义。
一、现实主题与典型塑造被称为美国现实主义文学之父的马克・吐温以幽默诙谐、善讲故事崛起于文坛,其写作之时恰值美国南北战争之后的“重建时期”。
一方面,经济迅猛发展,金钱在社会生活中的统治地位越来越明显;另一方面,官场黑暗,社会各界腐败滋生。
此期的文学开始走向市场,大众化倾向明显,逐渐远离了美国文艺复兴时期“高雅”的文学传统。
做过报社记者的马克・吐温以短篇报道、随笔和故事开始其创作生涯。
他的创作根植于当时盛行的“乡土文学”和西部“幽默文学”土壤,早期创作多根据民间故事传闻写成一些迎合大众趣味的作品,主要以幽默对象的滑稽可笑为幽默源。
这一时期,他作品中的讽刺意义较为温和,更多注重故事情节的荒谬绝伦、怪诞奇特,以博大众一笑。
随着创作的深入及阅历增加,小说讽刺锋芒逐渐加强,轻松愉快之“幽默”一变而为针砭时弊、控诉社会人生。
试论鲁迅小说中的讽刺艺术

试论鲁迅小说中的讽刺艺术【摘要】鲁迅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划时代的作家。
其中非常引人注目的就是他的小说。
鲁迅自己曾经说过,他写小说的目的,是“‘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所以,他的取材,“采自病态社会中的不幸的人们,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鲁迅在艺术手法上可谓是多姿多彩,而他的小说最大特征就在于讽刺性,本文试就他小说中的讽刺艺术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关键词】小说;讽刺艺术;表现手法鲁迅是一名伟大的讽刺作家,这和当时特定的历史时代是分不开的。
他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将对社会的看法融入了自己的小说之中,他的讽刺艺术的卓越成就即在于通过形象的描绘,反映出社会的动荡和某些重大的方面。
1 鲁迅小说中讽刺艺术的形成鲁迅小说的讽刺艺术既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同时又与中国的、外国的优秀文学遗产有着内在的深刻联系。
鲁迅自己也说过,他在小说创作的准备阶段,曾看了百来篇外国作品,并从中得到深刻的启示。
在鲁迅一生的艺术实践中,始终没有把自己与世界文学隔开来。
在中国古典文学和外国文学的影响下,他将悲剧艺术与喜剧艺术、讽刺与幽默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自己独特的讽刺艺术。
2 鲁迅小说中讽刺艺术的表现手法鲁迅小说的讽刺表现手法灵活多样,夸张、白描、对比等处处见锋芒,讽刺的语言更是诙谐幽默、尖锐泼辣,令人赞叹。
2.1 夸张背后实含讽刺在《阿Q正传》中,几乎全篇都贯穿着夸张的手法,它像显微镜般,把事物的本质更加凸现出来。
最末一章《大团圆》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
阿Q临终时在法庭上画圈,更使人啼笑皆非、笑与泪俱涌。
这些夸张而带有漫画式的讽刺之笔,把阿Q描写得栩栩如生,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声色态齐俱。
阿Q 无端被捉,糊里糊涂被人押着画押,他不但不申述自己的冤枉,反倒羞愧自己画押时圈画得不圆,这种惊人的麻木和愚昧是何等可笑,又是何等可悲。
鲁迅曾说:“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他在将阿Q人生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的过程中,将喜和悲,笑和泪,哀和愤交织在一起,组成了一幕幕带有喜剧色彩的大悲剧,使人不得不在经历一段喜,悲交加的感情风波后又燃起愤怒的火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小说的讽刺艺术对比研究张敏(湖北理工学院,汉语言文学本科)摘要: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国一代热血青年接受“五四”运动先进思潮,白话文掀起一阵旋风。
白话文的兴起带动中国幽默讽刺理论研究和实践进入了喷涌式发展新时期,中国幽默讽刺文学也由此在现代大放异彩,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诞生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家,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构成一幅异彩纷呈的瑰丽画卷。
优秀代表执戟荷枪的孤独“战士”——鲁迅。
他的作品讽刺艺术的思想真实而又揭示矛盾,文学创作风格更赋予创造性。
关键词:讽刺艺术;真实;创造性;0引言鲁迅的小说创作于中国白话文的兴起时期,并在当时中国“五四”革命思潮的影响下,处于内忧外患的民国初期,当时的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不仅受资本主义经济的压迫与剥削,还受到封建地主、官僚、军队的层层盘剥,统治阶级在经济上、思想上对他们进行麻痹。
鲁迅的作品正是这样真实而深刻地诞生于当时的政治背景之下,从而他的作品更赋予真实性色彩,从他的各种讽刺技巧中可以找到他的内心呐喊与彷徨。
在他的小说人物描写中,通过对几个人物形象的刻画,鲁迅笔下的农民阿Q 、祥林嫂、闰土和爱姑,他们的命运充满了悲剧色彩。
除了上述四位作者刻画得鲜明突出的人民形象外,作者还刻画了七斤、阿长等等,这类人物形象相对于阿Q 、祥林嫂等人来说是简单了些,但他们的命运同样充满悲剧色彩。
鲁迅曾经和农民有过接触的,对农民的生活是有一定了解的,农民当中也许不乏智识者,但他偏偏选择去刻画一系列带悲剧性的农民形象是有一定的原因的。
他笔下的阿Q 、祥林嫂、闰土的出现,使我们第一次听到了人民的声音。
通过一些讽刺性刻画人物特写,展现了社会矛盾的一面,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面和对当时各个阶层国民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形象责备。
这和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作者创作时的心态,和当时启蒙主义和文学革命的需要,以及现代审美要求有很大的关系。
从讽刺的艺术上讲,鲁迅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例如他秉承了《儒林外史》的嘲讽当世腐朽,讥讽时弊的传统,一改之前谴责小说的玩弄辞藻,笔无藏峰,失去批判节制的黑幕展示,跳出了题材模式。
创造性地把中国传统幽默讽刺艺术同外国具有现代意义的幽默讽刺艺术熔于一炉。
揭露了社会,展示了人性,向人性的纵深处开掘,对人性的优劣做了深入的探究,在平凡的生活事件中洞见出生命的苦难,在轻松的笑声中引起灵魂深处的震撼。
他的幽默讽刺小说,体现出他作为思想家所具有的现代忧患意识。
从而完成了传统幽默讽刺小说向现代幽默讽刺小说的伟大转变。
1传统与现实讽刺艺术结合,借鉴与超越中西合璧。
讽刺艺术在中西方文学史中都源远流长,在古代欧洲文学史上,喜剧从来就是一种讽刺艺术,十七世纪的莫里哀等一系列社会讽刺喜剧大放光彩。
西方涌现了一大批卓越的讽刺艺术大师,如费尔丁、狄更斯、果戈理、拜伦、席涅等。
在我国,对讽刺解释的要义则是委婉含。
这种文艺审美上的差异和文化的差异密切相联。
由于我国长期处于封建社会,人民没有民主和言论自由,老百姓和贤臣良将都常常用迂回曲折的方法向统治者进行斗争或建议,讽刺艺术像是压在巨石下的野草,只有经过曲折变形才能保持生存的权利。
鲁迅创造性地把中国传统幽默讽刺艺术同外国具有现代意义的幽默讽刺艺术熔于一炉。
1.1借鉴与超越,鲁迅幽默讽刺艺术发展从“俳优”到唐“参军戏”、宋“滑稽戏”以至后来的元杂剧,都始终没有放弃讽刺这一武器,然而也始终保持着含蓄的风格。
《都城纪胜》说参军戏“大抵全以故事,多为滑稽,本是鉴戒或隐为谏诤也”。
到了明清,小说多有讽刺之作品,鲁迅先生对此时的讽刺小说有精辟见解:“寓讥弹于稗史中,晋唐已有,而明为盛,尤在人情小说中。
然此类小说,大抵设一庸人……”说明了那些类似“打诨”或只对一人一事讽刺的劣处,最后讲到“迨《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统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可见“婉而多讽”是讽刺的要义。
笔者认为鲁迅从果戈里讽刺艺术那里继承的最主要的两个特征是:一、于平凡小事中见讽刺的手法;二、含蓄的讽刺美。
自小鲁迅多方面接受、吸纳古今中外的许多新知识。
不仅饱览了中国古籍,还广泛接触外国新思想、新文学。
其中,吴敬梓、果戈里、马克·吐温等作家都曾受到鲁迅的青睐。
他们对他的幽默讽刺艺术有着很大的影响。
特别是吴敬梓的《儒林外史》,鲁迅对其有着极高的评价,这些都直接影响到他后来侧重于讽刺艺术的选择。
鲁迅的讽刺艺术的确与果戈里的创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他在继承了世界文学大师的讽刺精神的基础上,开创了我国现代讽刺文学的新局面,并由此对后辈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鲁迅自觉地向果戈里学习那种含蓄而本真的讽刺技法,在各种题材的创作实践过程中,完成了讽刺文学现代化和民族化的双重任务,最终总结并推出了自己的独特讽刺理论。
1.2鲁迅小说讽刺艺术的形成正如上述分析,中国文学讽刺艺术整体风格犹如绵中之针,委婉、含蓄而又深刻。
中国讽刺艺术的含蓄风格源远流长,这是社会环境造成的,更与我们的民族审美习惯、心理定势密切相联。
鲁迅小说讽刺艺术的形成深受中国古典文学和外国文学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将悲剧艺术与喜剧艺术、讽刺与幽默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从而使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和政治性,为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增添了新的色彩。
正是因为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学的继承和对外国文学作家的学习,形成了他平静、甚至“轻松地”写出血和泪的小说风格。
对于他笔下的阿Q、孔乙己等,他不仅深刻地揭示了他们在那个时代的悲剧命运的必然性,而且对他们喜剧性格的嘲讽首先基于深深地同情他们,即“怒其不争”首先是因为“哀其不幸”。
所以鲁迅刻画这些人物时往往悲剧色彩比喜剧色彩更突出一些,眼泪比笑声更多一些。
1.3鲁迅小说讽刺艺术的特色鲁迅先生的讽刺艺术大量见诸于他的杂文,在小说、散文、诗歌里也往往有独特的运用。
其观察之深刻,写真之勇气,谈锋之犀利,出语之机智,修辞之巧妙,文笔之简洁,真可谓别具一格。
对于小说而言,鲁迅先生多次表明除了小说内容上的真实性外,在艺术上尤以“语婉”两字为要旨,即讽刺的含蓄性。
主要表现在以下见个方面。
1.佯为赞誉,反语讽刺这是鲁迅运用的最多也最娴熟的讽刺技巧,即对否定的形象或事物佯为赞誉,而收到对被赞誉者入木三分的讽刺效果。
我们且看《风波》中对赵七爷的描写“赵七爷是邻村茂源酒店的主人,又是这三十里方圆以内唯一的出色人物兼学问家……他有十多本金圣叹批评的《三国志》,时常坐着一个字一个字的读;他不但能说出五虎将姓名,甚而至于还知道黄忠表字汉升马超表字孟起。
革命以后,他便将辫子盘在顶上,像道士一般;常常叹息说,倘若赵子龙在世,天下便不会乱到这地步了”。
这里暂不说作者笔墨的节俭,赵七爷的形象呼之欲出。
“他不但能说出五虎将姓名,甚而至于还知道黄忠表字汉升马超表字孟起”这对赵七爷的刻意赞美,使我们很容易想到孔乙己,他所熟记的“茴”字有四种写法,而这种学问到底有多少的现实价值呢?他们是否可以凭这些知识造福于人们呢?或者仅是提高个人的休养呢?但是我们将看到的是一个活的木乃伊,是封建势力的代表,而当“黄帝坐了龙庭”的消息被他获悉,他便第三次穿起了那件竹布长衫,为着仇家的遭殃。
而一到七斤的饭桌时,便研究起饭菜说“好香的干菜——听到风声了吗?”将“干菜”和“风声”联系起来,赵七爷的卑劣和阴险便一览无余了。
2.设置距离,双重讽刺鲁迅小说的叙述者常常被推到隐含作者的对面。
从作者的创作意图来看,叙述者和隐含作者的距离越远,叙述者越有可能成为讽刺的对象。
因此,便有了叙述者本身对小说人物的讽刺,隐含作者对叙述者的讽刺,也就是说叙述者和小说人物一起经受隐含作者的审视。
而这种双重讽刺就可以深化了小说的命意,是鲁迅的惯用技法之一。
《孔乙己》的叙述者是涉世未深的少年学徒,也和一般庸众一样,毫无同情心地取笑孔乙己。
最为典型的地方便是当孔乙己在大人那里得不到人世的些许温暖时,便欲在孩子那儿得到一些安慰,于是,他便问“我”回字的写法,并想教“我”回字的四种写法,对于孔乙己来说,当然是迂腐可笑,他得不到人们的同情,而且他所说的又是一些诸如回字的四种写法的无用的问题。
而“我”一开始就对这毫无兴趣。
“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我愈不耐烦了,努着嘴走远”我们是否也会像这少年学徒一样呢?对读者来说,这是一个考验,小说的讽刺性就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展现。
3.寓悲于喜,泪多于笑作为清醒的现实主义者,鲁迅始终主张要改变中国,而改变中国的根本方法是改良社会,改变世态人心。
从《明天》、《祝福》中的女主人公的悲剧中,我们看到了封建宗法制度及其文明对人戕害使她们变得迟钝、麻木和愚昧。
而她们自身却没有觉醒,一味地落后,守旧。
自然,人物身上这些陈腐的,落后的,无价值的旧思想、旧观念必将成为鲁迅讽刺的对象。
如祥林嫂嫁给贺老六时的死活不依。
“可是祥林嫂真出格,听说那时实在闹得利害,大家还都说是在念书人家做过事,所以与众不同呢。
……祥林嫂可是异乎寻常,他们说她一路只是嚎骂,抬到了贺家,喉咙已经全哑了,拉出轿来,两个男人和她的小叔子使劲的擒住她也还拜不成天地。
他们一不小心,一松手,阿呀,阿弥陀佛,她就一头撞在香案角上,头上碰了一个大窟窿,鲜血直流,用了两把香灰,包上两块红布还止不住血呢。
”这种大哭大闹中透露出的是“从一而终”的封建贞节观,和她在捐门槛前后所表现出来的迷信、落后思想这正是鲁迅所讽刺的一些无价值的东西。
而这种讽刺更为明显得体现在《阿Q正传》中,更是我们人所共知的。
四、鲁迅小说讽刺艺术的价值。
2鲁迅幽默讽刺小说真实色彩中国唐朝诗人杜甫的创作被称为“史诗”,从现实出发,让读者从他的字里行间读到当时的时代处境。
鲁迅把幽默讽刺作为实现自己“为人生”这个创作目的而使用的一种手段、工具-——利刃,对旧中国的黑暗现实进行了彻底的揭露,对传统的封建文化进行了猛烈的抨击,用心酸的笔触揭破经过伪装的事实真相,让他们被剥落的灵魂在世人面前。
同时也嘲讽了劳动人民的精神弱点,通过冷静的、毫不留情的渗透到社会各个角落的讽刺幽默,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精彩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他不加粉饰地、如实地将“可怕的真实”“惊人的真实”“极度的真实”通过笑中含泪的方式反应出来。
2.1真实是讽刺的生命鲁迅是讽刺艺术大师。
讽刺是他最重要的艺术特征。
他的几乎所有的艺术文体都离不开讽刺———小说、杂文、诗歌、散文等等。
讽刺既是他的艺术手法,也是他的文体贡献。
鲁迅完成了讽刺文学现代化和民族化的双重任务。
在他的借鉴体系上存在着两个方向:一个是以《儒林外史》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文学传统;另一个则是以契诃夫、果戈里等作家为代表的西方讽刺文学。
而其中鲁迅最偏爱的就是俄国著名的讽刺大师果戈里。
鲁迅借鉴并发扬了果戈里的讽刺艺术,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讽刺理论,即所谓的真实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