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活与哲学》第三课考点复习
生活与哲学第三课一轮复习课件

• 探究一: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总结大会近日在 北京隆重举行,胡锦涛在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他强调, 要坚持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以解决 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为重点,①把开展学习实践 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运用到经常性工作中 去,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坚 强保证。他指出,②这次学习实践活动,是在世情、国情、 党情发生深刻变化,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关键阶段、我们面临 的机遇和挑战都前所未有的背景下开展的,特别是在全党全 国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保 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背景下开展的,取得了丰硕的认识成 果、实践成果、制度成果。③认真总结这次学习实践活动的 成果和经验,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改革创新精神 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不断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 的意义。 • 从哲学角度分析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要性。
考点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A、阶级基础 B、自然科学基础 C、理论来源
2、意义P20第二段
考点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A、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 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B、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必修四 生活与哲学
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简述哲学与时代精神的关系?为什么说真正的 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是什么?马克思主 义哲学有哪些基本特征?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是什么?
高考考点
考点一:哲学与时代精神
高一政治《生活与哲学》1~5课知识点默写复习

(其中红色字体标注表示有很大的几率成为简答题知识点)1.世界观的概念2.哲学与世界观3.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4.哲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5.哲学的基本问题6.哲学的基本问题包含哪两方面7.唯物主义的三大类别及其突出特点8.唯心主义的两大类别及其特点9.哲学的“两个对子”10.哲学的基本阵营11.物质的概念12.物质的唯一特性13.创造人和人类社会的条件14.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15.运动的概念16.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17.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概念18.只承认静止而否定运动的结果19.只承认运动而否定静止的结果20.规律的概念21.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及其方法论22.意识的起源、生理基础、内容(本质)23.意识的能动反作用的体现24.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25.意识与物质的辩证关系新课标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1.1人口的数量变化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记忆]2、几个重要的人口日:“世界70亿人口日”(2010/10/31);中国13亿人口(2005/1/6)。
[记忆]4、20世纪以来特别过去100多年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理解记忆) 过去100多年,伴随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性不断增强,死亡率进一步降低。
5、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
(理解记忆) 6措施:7、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
(记忆)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9、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记忆]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
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10、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中国为现代型,世界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生活与哲学》第三课基础知识

第三课时代精神的精华【知识梳理】一、哲学与时代1.经济政治文化与哲学的关系哲学属于文化范畴,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一定形态的经济政治决定一定形态的文化,一定形态的文化又反作用于一定形态的经济政治2.哲学与时代的关系(1)哲学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哲学源于时代)A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B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因为它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地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2)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哲学反作用于时代)它可以通过批判旧制度和旧思想,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批判功能)它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塑造、引领的功能)二、、马克思主义哲学1.产生的基础(1)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2)自然科学基础——最具代表性的是“三大发现”(3)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2.基本特征(1)在实践基础上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2)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1)毛泽东思想(2)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课时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党30多年来,紧紧把握时代脉搏,立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的伟大产物。
这说明A.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B.真正哲学是对时代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的正确概括和总结C.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D.思维是对存在的正确反映2.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即便是在自然观上相当坚定的唯物主义者,一旦进入社会领域,总是不可避免地陷入唯心主义;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却能在历史观上坚持唯物主义。
生活与哲学的复习知识要点

生活与哲学的复习知识要点生活与哲学的复习知识要点一、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及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1、以往社会历史理论陷入唯心主义的原因没有追溯到产生这些思想动机的物质原因——社会存在(对社会历史的片面了解和物质生产实践的局限)马克思之所以能够发现社会发展的规律的原因,就是从实践出发认识人类社会,用实践的观点考察人类社会,找到了以物质生产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存在。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1)社会存在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2)社会意识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
(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① 各种各样的社会意识归根到底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② 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方法论: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反对历史唯心主义B、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① 从根本上说,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社会存在决定作用第一位)②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③ 社会意识能够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其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的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方法论:树立正确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反对错误的、非科学的社会意识3、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
一个人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既由它生活其中的社会环境所决定,又与他个人所处的社会地位、受到的教育、从事的职业等密切相关。
人们所处的社会经济关系不同、社会实践不同,所形成的社会意识就不同。
地位: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
二、思维与存在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是怎样的?区别:①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则不是;② 对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依据。
生活与哲学第三课第一框 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2)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是错误的,因此是非科学的。但是, 唯心主义体系中也有一些合理的内容,在其发展过程中也丰富 和发展了辩证法思想,也有一些唯心主义为现代心理学的发展 提供了哲学理论的素材,因而在人类认识史上有其历史进步性 的一面,就其局部的作用而言,对于人们认识的发展有着或多或 少的借鉴意义。因此,唯心主义是“一朵无实花”不应该完全 否定。
第三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
——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是什么? (思维 和存在 的关系 问题)
1、何者为第一性
(谁先谁后;谁是本原 谁是派生;谁决定 谁)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可知论 不可知论
内容
哲学的基 本问题
2、有无同一性
(思维能否正确 认识存在)
1、与生活的关系 为什么? 2、对哲学的影响
唯 物 主 义 唯物主义和 唯心主义 唯 心 主 义
根本观点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合理性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 局限性 三种形态 辩证唯物主义和 历史唯物主义
根本观点
主观唯心主义
哲学的基 本派别
两种形态
客观唯心主义
凡是唯物主义都是科学的,应该提倡的;凡是唯心主义都是
非科学的,我们应该彻底否定。 (1)唯物主义有三种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 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正确的,在同唯心主义 做斗争的过程中也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由于其观点缺乏科学 依据,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等局限性。因此, 不是所有的唯物主义都是科学的,更不是都应该提倡的。只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是科学的,应该提倡的。
指明社会前进 的方向
动员和掌握群众,转化为社会变革的 巨大物质力量。
高三哲学第三课笔记

第三课:把握联系促进发展一.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世界观)1. 联系:指一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2. 联系的特征:(1) 联系的普遍性:表现:○1横向联系(一事物与他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一事物内部的各种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2纵向联系(事务自身的联系)→时间方面的联系所以,事物的联系不论在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无处不有,无时不在,具有普遍的性质(2) 联系的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它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真实的联系,而不是人们强加的,不是人们主观臆想出来的联系→规律的客观性【注意】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是说人们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么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事物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桑基鱼塘)(3) 联系的多样性:由于事物的无限多样性,世界上事物的普便联系也是无限多样的【注意】事物的普遍联系表明,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1既要注重事物存在的客观条件,又要注意事物自身的主观条件○2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3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3. 方法论:用联系的观点观察问题(1) 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原因和结果的关系○1定义: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叫做因果联系○2内涵:世界观a. 因果联系是客观存在的,普遍地(原因和结果是一种先行后续的关系,但并不是所有相继出现的现象都有因果联系;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必须是现行后续的关系,又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b. 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c. 由于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有时在同一关系中,两种现象会互为因果○3方法论:正确把握客观事物的因果联系,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正确把握客观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2) 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整体和部分的关系○1定义:整体是指由事物的各内在要素相互联系构成的有机统一体及其发展的全过程,部分是指组成有机统一体的各个方面,要素及其发展全过程的某一个阶段○2两者关系:世界观: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不可分割a. 区别:地位不同:整体高于部分,部分隶属于整体功能不同:一方面,整体具有那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另一方面,当各部分以一定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就会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b. 联系:整体离不开部分因为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如果去掉了一个部分,整体就不存在了部分也离不开整体,因为部分乃是整体中间的一部分,如果离开了整体,部分也就失去了原来的性质与功能○3方法论: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有目标;办事情也要注重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二.世界是变化发展的1.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物质是运动的(1) 自然界是发展的: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的不断发展过程(2) 人类社会也是不断发展的:社会形态的更替(3) 人的认识: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由肤浅到深刻的发展过程2. 发展:指事物具有前进上升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变化3. 发展的状态: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变与质变的统一)(1) 定义:○1量变:事物数量的变化○2质变:事物的根本性质发生变化【注意】在实践中把握适度原则(过犹不及)(2) 量变与质变的关系○1世界观:两者是辩证统一的a. 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两种情形:事物数量的变化引起质变;事物在总体数量上不变,只是由于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变化而引起质变(田忌赛马)b. 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过程: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c. 由量变到质变,又由质变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构成事物的无限变化和发展过程,使事物不断地由低级阶段进到高级阶段○2方法论:要重视事物的数量积累,用量的积累去争取好的质变,防止量的消极积累,导致坏的质变4. 事物变化和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世界观)(1) 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2) 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准: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前途所以,事物的发展,是螺旋式的上升运动或波浪式的前进运动(3) 方法论:善于识别新旧事物,保持正确的立场和态度5. 事物发展的趋势: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1) 前进性:是事物发展的总方向曲折性:新事物战胜旧事物必然要经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2) 趋势:○1世界观:事物的发展,道路是曲折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是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前进,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基本途径○2方法论:要坚信前途是光明的,要准备走曲折的道路,要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补充】新事物为什么必然会代替旧事物?在社会历史领域中,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了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因此,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6. 事物变化的原因:内因和外因(矛盾的观点)(1) 定义:内因: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事物的外部矛盾(2) 两者关系:辩证统一○1世界观:a. 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根据,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事物的内部矛盾决定着事物变化发展的性质和发展方向b. 外因是事物变化的必要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在事物变化发展过程中,外因能够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c.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2方法论:要学会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找出解决矛盾的方法,要高度重视内因,同时也不能忽视外因,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7. 方法论:用发展的观点观察问题(1) 要把事物的发展作为过程加以考察(不但要了解事物的过去,观察现状,还要预测未来)(2) 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正确对待和处理事物的昨天,今天和明天)(3) 要重视量的积累,不适时机地促成事物的飞跃(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4) 要有走曲折道路的思想准备,善于在曲折中前进(5) 自觉树立科学发展观,切实提高自身素质○1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的观点→发展的观点○2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3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和用整体性的观点观察处理问题的方法,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观点○4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辩证统一的观点所以,树立科学发展观对我们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思维导图——生活与哲学部分26834电子教案

思维导图——生活与哲学部分26834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结构思维导图※※考点:哲学的产生与形成考点:全面理解哲学的概念注: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并非所有哲学都是科学的。
哲学的指导具有两重性。
考点:哲学的作用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第二课百舸急流的思想※※结构思维导图※※考点:哲学的基本问题考点:哲学的基本派别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第三课时代精神的精华※※结构思维导图※※考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第四课探索世界的本质※※结构思维导图※※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考点: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秘※※结构思维导图※※考点: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结构思维导图※※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考点:党思想路线的理论依据考点: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辩证关系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结构思维导图※※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结构思维导图※※考点:联系发展、矛盾、创新内在联系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本质与核心※※结构思维导图※※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第十课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结构思维导图※※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结构思维导图※※考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考点: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第十二课实现人生价值※※结构思维导图※※考点:坚定理想,铸就辉煌。
高三政治复习《生活与哲学》考点知识整理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复习专题专题一哲学思想与探索世界、追求真理考点一哲学及其派别1.哲学的内涵在哲学的两个对子中,由于各种辩证法或形而上学的思想总是附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因而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
3.马克思主义哲学(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第一次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体现: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核心发散】哲学概念及其相关知识(1)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哲学的缺陷以往哲学都存在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相互脱离的局限。
以往哲学因为不懂得实践的观点,所以在人类社会历史领域都陷入唯心主义怪圈。
(2)关于哲学与时代精神及真正哲学的作用①哲学源于时代,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
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它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地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②真正哲学的作用从对时代的作用看,真正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可以通过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
可以预示和指明社会前进的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因此,真正的哲学推动时代的步伐,指导社会的变革。
从对个人成长看,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3)正确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哲学意义①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艺复兴
攻占巴士底狱
处死路易十六
达芬奇作品
课堂练习:
1.真正的哲学之所以是自己时代的精 神上的精华,是因为( C) ①它是一定时代的经济、政治在精神上 的反映 ②它正确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 求 ③它牢牢地把握了时代的脉搏 ④它正 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 成果 A.①②③ B.①③④ C. ②③④ D.①②④
主题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产生
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 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而又与 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 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 基、力量之源。
2.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 精神上的精华 因为它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 和要求,牢牢地把握住了时代的 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 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考点二 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
1.首要体现在:它可以通过对社会的弊 端、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 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
2.还体现在:它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 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 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 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物质力量。
(1)毛泽东思想 产生 精髓
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具体 实际相结合过程中产生的伟大 理论成果。 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群众 路线、独立自主
活的灵魂、基本立 场、观点和方法
(2)邓小平理论
产生
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具体 实际相结合过程中产生的又一 伟大理论成果,是对毛泽东思 想的继承和发展。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 建设社会主义”。
2 .哲学作为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 对社会变革的作用,首先体现在 A.通过对社会的弊端、对旧制度和 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 思想 B.反映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反封建神权 C.为无产阶级代表的劳动群众提供 强有力的精神武器 D.反作用于一定形态的经济和政治
A
3、下列关于哲学对社会变革作用的说 法,正确的是 ①预见和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指引 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 ②直接作用于社会制度,引起社会形 态的变化 ③动员和掌握广大人民群众,转化为 巨大的物质力量 ④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提供社 会变革的政治保证
C
A.①② B.③④ C.① ③ D.②④
4、14世纪至16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是一场 反映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的反封建反神权的思想文化 启蒙运动,它促进了欧洲文化的空前繁荣和为资本主 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这说明 ①它通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对社会的弊端、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 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 ②它预见、指明了社会前进的方向,提出社会发 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 ③它能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 巨大物质力量 ④它培养了人们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唤起了人 们的创造意识和科学实验精神,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 了精神动力 A.①②③ B.① ③ 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考点四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1.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 有机统一。 2.第一次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 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3.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 性的统一。
考点五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1.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随着社会 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毛泽东思想 2.马克思主义中国 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三 大 运 动
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英国宪章运动 德国西里西亚工人起义
2.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 三大发现
细胞学说
三 大 发 现
施莱登
施旺
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焦尔
赫尔姆霍兹
生物进化论
达尔文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
黑格尔的辩证法
黑 格 尔
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考点四
B
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 精华,正确地反映时代的任务和要求,推 动时代的步伐和进程。据此回答: 7.哲学反映时代的任务和要求,就是 说( A ) A.哲学是经济、政治的体现 B.哲学是政治斗争的核心 C. 哲学是经济工作的重点 D.哲学是思想文化的灵魂
8.真正的哲学推动时代的步伐和 进程,意味着( C ) ①哲学是时代变革的先导因素 ②哲学是历史发展的精神动力 ③ 哲学是社会实践的根本目的 ④哲 学是进步阶级的思想武器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9、恩格斯指出:“任何哲学只不过是在思 想上反映出来的时代内容。”这说明: A、哲学属于思想文化范畴 B、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 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C、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 大变革 D、任何哲学都是一定时代社会生活内容的 正确反映
考点三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
D
5、 德国古典哲学主要用辩证法 启迪人们的心灵,解放人们的思想, 从而成为变革德国封建社会的前导。 上述材料说明( B ) A.哲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B.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C.哲学是具体知识的总结 D.哲学是历史发展的硕果
6、下列对一定形态的经济和政治与一定形态
的文化的关系理解正确的是 ①一定形态的经济和政治决定一定形态的文化 ②一定形态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形态的经济和 政治 ③一定形态的文化决定一定形态的经济和政治 ④一定形态的经济和政治反作用于一定形态的 文化 A.①③ B.①② C. ②④ D.①④
费 尔 巴 哈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
“由于这三大发现和自 然科学的其它巨大进步, 我们现在不仅能够指出自 然界中各个领域内的过程 之间的联系,而且总的说 来也能指出各个领域之间 的联系了,这样,我们就 能够依靠经验自然科学本 身所提供的事实,以近乎 系统的形式描绘出一幅自 然界联系的清晰图画。”
考点一 哲学与时代精神
1.哲学与经济、政治、文化的关系
(1)哲学属于思想文化的范畴,文化 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2)一定形态的经济和政治决定一定 形态的文化,一定形态的文化又反作 用于一定形态的经济和政治。 (3)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 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和 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