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哲学第9课
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第九课第二框

矛盾的主 要方面
次要 矛盾 次要 矛盾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次要 矛盾 复杂 事物
主要 矛盾
矛盾的次 要方面
人: 优秀人物
缺点
优点
二.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及其辩证关系 1.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含义 2.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及其辩证关系 世界观认识: 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排 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 互转化。 矛盾主要方面和矛盾次要方面的辩证 方法论要求: 关系,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 相统一的方法。坚持两点论,就是在 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 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某一矛盾时 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 主流。
图示
次要 矛盾
次要 矛盾 次要 矛盾
主要 矛盾
复杂 事物
一.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及其辩证关系 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含义 2.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 世界观认识: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 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要求: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要求 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 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 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 到次要矛盾;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 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 要矛盾,“牵牛要牵牛鼻子。
简述矛盾分析法及其世界观依据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要求我们既要看矛盾双方的对立,又要看到矛 盾双方的统一,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必须用一分为二的 观点、全面的观点观察事物和分析问题。 2.矛盾的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坚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两点论, 两分法;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 盾。 3.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在矛盾普遍性原理 的指导下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到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4.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关系原理要求坚持具体历史的统一,即在 实际工作中要做到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解剖麻雀、抓好典型。 5.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 认识方法。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 要矛盾;同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牵牛要牵牛鼻子”。 6.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 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 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同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 7.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 统一,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 8.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提示: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相统 一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反对形而上学的 一点论和均衡论。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课件:第九课矛盾观

区 别
联 系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矛盾普遍性 ①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事事有矛盾、 无处不在——空间上) ②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时时有矛盾、无时不有——时间上) 在这一过程中只存在矛盾的差别问题,不 存在矛盾的有无问题。 所以,整个世界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世界。
矛盾普遍性的方法论:
提示:矛盾双方的转化是有条件的(不是无条
件的),是现实的(不是主观想象的),转向 对立面。
一定条件下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互 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 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老子《道德经》 没有黑,就无所谓白;没有丑,也无所谓美 没有纪律,就没有自由;没有正确,就没有错误 没有先进,就没有落后;没有战争,就没有和平
矛盾就是事物,矛盾就是问题,矛盾就是世界, 认识事物,处理问题,推动事物发展,就是要解决 矛盾。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1)含义: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矛盾的对立属性——斗争性, 矛盾的统一属性——同一性,
它们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
本属性。
固有的——客观的 基本属性——不可缺少
(2)矛盾同一性(是有条件的) 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 势。 它有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一定条件下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互为 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 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喜 —— 悲 吸引 — 排斥 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变异 攻 —— 遗传 — 守 永恒的。 法制 强—— 弱 民主— 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暂时的。 深—— 浅
战争—
和平
哲学所讲的 “斗争性”
包括一切差异和 对立——共性
生活与哲学第九课

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高考考点】1、唯物辩证法的矛盾概念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2、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课前预习学案一、复习教材P55---61,完成市一轮复习资料P181-182考点剖析部分。
二、熟记以下重点知识:1、矛盾的含义2、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3、矛盾普遍性原理内容和方法论4、矛盾特殊性原理内容和方法论5、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内容和方法论6、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原理内容和方法论7、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含义、重要性三、自主构建体系四、你的困惑:课内探究案一、1、判断说明澄清认识(1)任何事物都存在两个方面,即都有优点和缺点。
()(2)事事有矛盾,是指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矛盾。
()(3)矛盾特殊性寓于普遍性。
()2、请你判断下列俗语哪些体现主次矛盾,哪些体现矛盾主次方面?(1)好钢用在刀刃上(2)打蛇打七寸(3)一个篱笆三个桩、荷花好看要绿叶扶持(4)防微杜渐(5)一趾之疾,失七尺之躯“(6)瑕不掩瑜(7)金无足赤,人无完人(8)手忙脚乱(9)画龙点睛3、阅读信息,增长知识请你翻开市一轮183页,阅读“区分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掌握相关知识。
4、知识归类(1)矛盾分析的方法有哪些?(2)矛盾的观点有哪些?(3)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内容?二、探究题1、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张德江强调,扎实推进新农保试点工作,是今年党和政府改善民生的一项重点工作。
要抓好首批试点工作,加强指导,完善政策,做好宣传,解决各种不同的实际问题,确保符合条件的农村老人及时领到基础养老金。
要根据各地的实际做好新农保与其他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或政策之间的衔接。
要加强经办能力建设,整合服务资源,提升服务能力,让参保农民方便、放心。
要本着一切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坚决杜绝产生新的腐败。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对立统一的观点的?(选做题)2.近20年来,我国的货币政策进行过多次调整:1993~1996年,针对当时的通货膨胀,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
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第九课第一框

中 国 人
黄 种 人
个性——共性
人
个性——共性
动 物
个性——共性
生 物
个性——共性
问题:上述事例说明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上述事例说明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 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 的关系。
水果是对苹果、菠萝、葡萄等具体水果的概括,它 水果: 存在于具体的水果之中。因此,在现实生活中,我 们是不能找到一个既不是苹果,也不是菠萝、葡萄 等具体水果的水果。 问题:上述情况说明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 的什么内容? 上述情况说明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 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资本主义社会 封建社会 奴隶社会 原始社会
高
低
问题:不同社会制度的依次更替,表明了矛盾特 殊性的那种情形? 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各有不同 的特点。
下面成语或者俗语哪些是违背具体问题具 体分析原理的,哪些是符合这一原理的? 看菜吃饭;量体裁衣;千篇一律;一刀切; 对症下药;量入为出,量力而行;抽薪止 沸;入乡随俗;张冠李戴;生吞活剥;生 搬硬套;火上浇油 ;不分青红皂白,各打 五十大板;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一把钥 匙开一把锁;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东施 效颦 ;邯郸学步;逢山开路,遇水搭桥;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 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它体现着 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提 示:哲学上所说的 “斗争性”与日 常生活中所说的“斗争”的关系。教 材P68专家点评)。
生物体的新陈代谢:生 物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 同化作用贮存能量,异 化作用释放能量,它们 是两种相反的作用,是 相互排斥的。 资本主义社会:在资本 主义社会里,资产阶级 是统治者、剥削者,而 无产阶级是被统治者、 被剥削者,两者地位和 利益是相互对立的。
高二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九课 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公开课(16张PPT)课件

2、(2016年全国高考全国1卷21)毛泽东在《党 委会的工作方法》中指出:“一个人的工作,究 竟是三分成绩七分错误,还是七分成绩三分错误, 必须有个根本的估计。如果是七分成绩,那么就 应对他的工作基本上加以肯定。把成绩为主说成 错误为主,那就完全错了。”从唯物辩证法看, 这里强调的是 ①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②无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就不能正确认识矛盾 ③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依赖又相互 转化 ④在认识矛盾时须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思考:在这些矛盾中,哪一种矛盾是主要矛
盾?哪些是次要矛盾?请再举例说明。
知识点1:主次矛盾
(1)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 【方法论】
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
矛盾就是主要矛盾。
善于抓
住重点,
(2)次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 集中主
被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 要力量
用的矛盾就是次要矛盾。
一 重点是
抓
两点中
点
重
的重点,
论 每一矛盾:把握主要方面 点
反对一 点论
方法论: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易混区分
①主要矛盾侧重于办事情,多用“重点、关 键、中心、主导、重中之重、第一要务、主 题”等词汇;
②矛盾主要方面侧重于看问题,多用“主流、 主体、性质、实质、方向、本质、多数、总 的看、利弊、优劣、大局”等词汇。
统一:矛盾主、次方面相互依赖 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
要求我 们看问 题时既 要全面, 又要善 于分清 主流和 支流。
3、主次矛盾、主次方面的方法论要求
既看主要矛盾
两
复杂事物 又看次要矛盾
《生活与哲学》第九课第一节《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承认、揭露、分 析、解决矛盾。
坚持具体问题 具体分析
矛盾的普遍性
——
矛盾的特殊性 个性,个别
共性,一般
1、空间: 事事有矛盾
1、不同事物的矛 盾具有不同 的特点 2、同一事物的不同矛盾,同 一矛盾的两个方面各有其特点
2、时间: 时时有矛盾
3、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 发展阶段各有其特点
含有果酸、多 汁、味甜等特点植 物果实。
故事的寓意是什么? 原理:矛盾具有特殊性。 方法论: 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含义: 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地分析 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2)地位: 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
下雨是好事还是坏事?
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华佗“对症下药”
做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成语和俗语: 因地制宜 东施效颦 随机应变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张冠李戴 不问青红皂白 逢山开路 遇水架桥 一刀切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南北朝:王籍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宋代:王安石 “一鸟不鸣山更幽”
(宋)黄庭坚评论王安石 的修改为“点金成石”。你 如何看待?由此获得什么哲 学启示?
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矛盾含义——对立统一 矛盾 矛盾的属性:同一性,斗争性 相互联系 要用对立统一,一分 为二,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相互区别
矛盾具有普遍性, 事事有矛盾、 时时有矛盾 。
方法论: 要敢于承认矛盾、 揭露矛盾,善于分析 矛盾,积极寻找正确 的方法解决矛盾。
承认矛盾的普遍性 是坚持唯物辩证法 的前提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矛盾的特殊性 (1)含义——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
一轮复习生活与哲学第九课(矛盾)

(3)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联系和区别
①区别:同一性是相对的,而斗争性是绝对的。
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相互包含都是有条 件的,受一定条件的制约。斗争性则是无条件的,不 受条件的制约。
②联系: A、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同一性以斗争性为前提 B、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
(4)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作用
(2014江苏高考)步入大数据时代,人们越来越关注数据 的存储问题。 有研究表明,用于即时访问的“热数据”, 最好用闪存;而那些即时性不强,人们又经常使用的“温 数据”则应保存在磁盘里;用于长期存档的“冷数据 ” 就适合用专用磁带记录。 材料体现的哲理是 A.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B.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C.主次矛盾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D.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必修4
生活与哲学
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考点一: 矛盾的概念及其基本属性
1、矛盾的含义:
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A、不能把哲学矛盾与逻辑矛盾混为一谈
逻辑矛盾——人们在叙述问题、回答问题时出现首尾不 一、相互打架的现象;哲学矛盾——指客观事物本身存在的既 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关系及其运动过程。
(2013新课标)M中学不惟分数论英雄,而是努力发现每 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在鼓励学生勤奋学习的同时,设 置道德之星、体育之星、科技创新之星、艺术之星、劳 动之星等奖项,有针对性地评价学生,从而营造了“人 人有才、个个成才”的校园文化氛围。该校的评价实践 表明( ) 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解决矛盾的关键,是科学评价学 生的前提 ②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科学评价是学生成长进步的 根据 ③矛盾特殊性原理是学校因材施教、培养人才的重要哲 学依据 ④矛盾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学生的个性通过不同的 评价来表现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九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重点、中心、关键、突 主流、方向、大局、 破口、核心问题、首要 性质、主体。强调 地位。强调抓、解决。 看、认识、分清。
(2)两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第二次国内革命时,主要矛盾是阶级矛盾, 民族矛盾等其他是次要矛盾
民族矛盾 抗战后,
是主要矛盾,
阶级矛盾
是次要矛盾。
要求:工作中心随之转移。
二、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 1、含义
(1)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 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 (2)矛盾的次要方面:是指在事物内部处于被支配 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
课堂小游戏:我们身边还存在着哪些对立
斗争着的矛盾双方? 足球比赛中的攻与守 学习过程中的苦与乐 自身存在的缺点与优点 社会生活中的美与丑、真与假、善与恶、福 与祸、正风与歪风、自由和纪律、先进与 落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暴力与和平 自然界中的排斥与吸引、遗传与变异、阴电 与阳电、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2、基本属性——同一性
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
2、基本属性——同一性
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 两方面含义: 一方面: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 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 件下是不可分割地 联系在一起的。离 开其中的一方,另 一方就不能存在。
(1)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 (2)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一、【探究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1)矛盾的含义(2)矛盾同一性、斗争性的含义(3)矛盾普遍性、特殊性的含义(4)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的含义◇理解:(1)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2)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3) 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4) 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应运:(1)运用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2) 运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3) 联系生活实例,分析矛盾特殊性含义及方法论意义(4)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5)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说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2、能力目标(1)通过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含义的学习,提高比较分析能力(2)学会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分析问题,以提高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3)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4)提高全面的、一分为二的分析问题的能力(5)提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学会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2)培养用对立统一观点看问题的意识(3)自觉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分析现实问题(4)坚持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认识事物二、【重点难点】:(1)矛盾的概念;(2)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3)主次矛盾与矛盾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4)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三、【合作初探】:第一学时本课学习内容自主探究(一)第一框题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课堂探究1(P67):爱因斯坦给光下的定义和漫画《你敢吗?》包含了什么哲学道理?◇探究提示:爱因斯坦给光下的定义包含了哲学上的“矛盾”观点。
教材中引用这幅漫画,形象、生动地说明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关系。
图中的两人分别悬挂在山崖两边,他们两人之间的平衡是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处于平衡状态,构成矛盾的统一体。
一方面,双方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互为存在的前提;另一方面,双方又可以转化。
因此结论是“不敢”。
烧断绳子的后果是:失去矛盾的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存在了。
◇哲理结论1、矛盾含义: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矛盾的对立属性是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是同一性,它们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
◇课堂探究2(P68):(1)善恶、有无、难易、高下等为什么可以相互依存?(2)治乱、强弱、祸福、荣辱等为什么可以相互转化?◇探究提示:(1)中的相互依存和(2)中的相互转化是矛盾同一性的两方面的含义,在下面将学到,此处提出这一探究性问题也起到了引出下一问题的作用。
◇哲理结论2、矛盾同一性的含义。
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
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提示:矛盾双方依存的关系在教材漫画中体现出来,分析见前述。
矛盾双方相互转化是指:矛盾双方的转化是现实的、有条件的。
没有一定条件,矛盾双方是不会转化的。
如“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是说由“进步”转化为“落后”的条件就是“骄傲”;由“落后”转化为“进步”的条件就是“虚心”。
总之,矛盾双方是可以转化的,又是有条件的。
◇课堂探究3:猫和老鼠是怎样在竞争中共同生存下来的?你还能举出生物界的其他事例吗?◇探究提示:(1)猫和老鼠能在竞争中共同生存下来,是因为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双方在相互斗争中共同发展,猫和老鼠在同对方的斗争中不断完善自己:老鼠会“装死”,猫会“假眠”;老鼠昼伏夜出,猫的眼可以随光线的明暗而改变瞳孔的大小,夜间仍可看见东西……由此可见事例体现了矛盾双方的斗争中相互依存。
(2)生物界中类似的事例很多,只要我们留意便可搜集很多,如:美国一个自然保护区,原来有许多鹿群和狼群。
人们为了保护鹿群,把狼全部打死了。
鹿群在尽享太平的十年里,由4 000头猛增到4.2万头。
但舒适的生活使它们运动量减少,体质下降,尔后大量死亡剩下不足4 000头。
最后只得请回“狼医生”。
狼又捕食鹿了,鹿群又恢复了生机。
此事例说明了鹿群和狼群之间相互斗争又相互依存的关系。
◇哲理结论3、矛盾的斗争性的含义。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
它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教材中“专家点评’说明了哲学上的说的“斗争性”与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斗争”的关系。
◇课堂探究4(P68):(1)以上说法包含了什么哲学道理?(2)生活中和自己联系最多、关系最密切的亲人和朋友,往往也是同自己发生矛盾最多的人,这是为什么?◇探究提示:(1)史伯和孔子的话语主要说明由于矛盾双方的相互依赖、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相互包含才有事物的发展。
(2)可联系运用矛盾的同一性与矛盾的斗争性关系来分析说明,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如何正是以下要学习的内容。
◇哲理结论4、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
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
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文科班补充: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发展,对于理解矛盾概念起着非常大的作用,为了更具体地进一步理解它,有必要从以下两方面理解和把握。
①矛盾双方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始终是不可分割的。
意思是说,没有斗争就没有同一,没有同一也就无所谓斗争,无论离开斗争或者离开同一,都不能成其为矛盾。
首先,同一离不开斗争。
具体地说,第一,依存离不开斗争。
“依存”中很重要的一点是:一方的性质依赖于另一方来规定,这就是平时所言的“相比较而存在”。
例如,“上”与“下”的性质是相互规定的;“大”与“小”的性质也是相互规定的。
这是因为,“上”与“下”“大”与“小”是对立的。
而“上”不是由“大”或“小”来规定,因为二者并不对立。
可见,依存是对立中的依存。
第二,转化也离不开斗争性。
矛盾双方的转化足能是向对立面转化。
当我们说“上”转化了,那肯定是指“上”转化成“下”。
只有“上”与“下”之间的转化,绝无“上”与“大”或“小”之间的转化。
因为只有“上、下之间是对立面,“上”与“大”或“小”不是对立面。
其次,斗争离不开同一。
什么样的东西才相互排斥呢?必须具有某种共同的基础、相互依存的东西,才同时呈现出排斥的倾向。
如果不是相互依存的东西,那就意味着“彻底分离”“毫不相干”,还谈什么相互排斥呢?例如,正如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共同存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中,有了后者的剥削,才有了前者的被剥削,其利益要求是相互排斥的,而无产阶级与奴隶主阶级之间没有依存关系,也就谈不上他们之间的排斥、斗争关系。
②矛盾双方同一性与斗争性,既是事物内部存在的这种关系,也指事物之间存在的这种关系。
矛盾是一种联系,而联系既存在于事物内部,也存在于事物之间,因而,矛盾也就不仅存在于事物内部,也存在于事物之间。
一句话,“一切事物”都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课堂探究5(P69):(1)每一事物中都存在着矛盾,你能举出实例吗?(2)联系进入高二以后经历说明上题的结论。
◇探究提示:(1)举例如下:自然界的各种运动形式都包含着矛盾。
物体在同一瞬间既在这个地方又不在这个地方,是机械运动的矛盾;在物理运动中,有吸引和排斥、正电和负电、吸热和辐射热等矛盾;在化学运动中,有化合与分解、阳离子和阴离子等矛盾;在生命运动中存在着同化与异化、遗传与变异等矛盾。
社会运动中更充满着复杂的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在阶级社会中,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之间、剥削阶级内部乃至被剥削阶级的不同阶层之间,都充满着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的各个领域中,也都存在着矛盾。
例如,我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搞建设,就存在着速度和效益,经济建设和人口、资源、环境等种种矛盾。
在政治生活中,存在着民主与集中、民主与法制等矛盾。
在社会生活中存在着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等矛盾。
(2)在学习和生活中也会存在许许多多的矛盾,学生各举身边事例说明存在的矛盾。
比如高二以来经历了计算机和小高考后,问题并没有解决,还有其他问题在等着我们。
◇哲理结论5、矛盾具有普遍性。
◇课堂探究6:论述矛盾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意义。
◇探究提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矛盾,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自然界的各种运动形式都包含着矛盾。
对机械运动的矛盾“物体在同一瞬间既在这个地方又不在这个地方”较难理解。
物体在同一瞬间“在这个地方”反映了物体运动中相对静止的一面;“又不在这个地方”则反映了物体的绝对运动的一面。
这是物质的相对静止和绝对运动这对普遍的矛盾在机械运动中的特殊表现,体现了物体机械运动的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对立统一。
社会运动中充满着复杂的矛盾。
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速度和效益、经济建设和人口、资源、环境等种种矛盾。
人的思维领域充满了矛盾。
在音乐、艺术、文学艺术作品中存在着矛盾,如格调高雅与低级庸俗的矛盾。
思想健康、格调高雅的艺术,可以振奋人的精神,造就高尚的人格;而那些格调低下的作品,则会使人消极、悲观、颓废甚至堕落。
每一事物从产生到灭亡,时时刻刻都存在着矛盾。
具体地说:矛盾贯穿于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在这一过程中只存在矛盾的差别问题,不存在矛盾的有无问题。
新旧矛盾之间绝不存在哪怕是一刹那的无矛盾的状态。
学习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正确对待矛盾。
关于正确对待矛盾,教材主要是从两方面进行分析的。
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又是一切事物所固有的,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是客观的。
所以,人们必须敢于实事求是地承认矛盾、揭露矛盾,而不能害怕矛盾、回避和掩盖矛盾。
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正确对待矛盾的前提。
※文科班补充:但在实际学习中,有的同学曾提出“人们能不能有意识地制造矛盾的问题。
对此,我们可作如下分析:自然界本身就存在矛盾,不是人们制造出来的。
人们在改造自然的斗争中,有意识地制造出自然界原来不存在的事物,而这一事物中也包含着矛盾,那是不是意味着人们可以有意识地“制造’’矛盾呢?不是。
例如,人们为了解决水旱灾害与农田水利灌溉需要水的矛盾而修筑拦河坝,旧的矛盾解决了,而新的矛盾又产生了,库水对河坝的压力同河坝对库水的支持力就是一对矛盾。
压力同支持力之间的矛盾在自然界中本来就是客观存在的,人们修建水库只是改变了矛盾的具体形式,并没有制造出客观世界中不存在的新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