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驱增油效果评价方法
高浓度聚合物体系稳定性及驱油效果评价

高浓度聚合物体系稳定性及驱油效果评价张玉丰;吴晓东;马文衡【摘要】高浓度聚合物驱油技术是一种新型的大幅度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方法,但是高浓度聚合物体系的黏度稳定性及体系的驱油效果是目前矿场需要了解的问题.在室内试验的基础上,进行了高浓度聚合物体系黏度稳定性评价,并对体系的浓度和相对分子质量对驱油效果的影响进行研究.试验表明:时间对体系黏度有一定影响,而且随着体系浓度的增加,时间对体系黏度的影响逐渐减小;在剪切速率和剪切时间分别一定的条件下,体系的降解率随着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加而降低,随体系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但是高浓度体系的保留黏度大;聚合物浓度越高、相对分子质量越高,驱油效果越好.【期刊名称】《石油钻采工艺》【年(卷),期】2007(029)002【总页数】5页(P69-72,75)【关键词】高浓度聚合物体系;黏弹性;驱油效果;稳定性【作者】张玉丰;吴晓东;马文衡【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石油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2249;中国石油大学石油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2249;华北油田公司采油工艺研究院,河北任丘,06255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357.46大庆油田综合含水接近甚至超过90%,目前维持大庆油田稳产的主要手段是三次采油技术[1,2],尤其是聚合物驱油技术应用最为广泛[3]。
王德民等[4]根据岩心试验结果,认为具有黏弹性的聚合物溶液可以提高驱油效率,残余油饱和度降低的原因是黏弹性流体的“拉、拽”作用,由此提出具有高黏弹性的高浓度聚合物驱油技术[5]。
最近研究认为[6],高浓度可以使聚合物驱采收率在水驱的基础上提高20%OOIP(三元复合驱水平)以上,并且克服了碱对地层污染的缺陷。
本文通过室内试验对高浓度聚合物体系的稳定性和驱油效果进行了评价,并且对喇嘛甸油田应用聚合物体系的浓度和相对分子质量进行了优选。
1 性能评价1.1 黏度稳定性1.1.1 试验原料和试验步骤(1)主要试验原料:高分子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2589.3万,固相含量90.53%,水解度20.2%。
三元复合驱驱油效果试验评价

三元复合驱驱油效果试验评价作者:田淑珍来源:《管理观察》2010年第17期摘要:SN油田聚驱后采收率已达到50%以上,如何合理高效开发二类油层已成为SN油田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最主要问题之一。
三元复合驱是继聚合物驱后一种能大幅度提高采收率的驱油技术。
矿场试验表明,三元复合驱在一类油层中的运用效果好,找出适合某油田二类油层三元驱的体系,开展了二类油层三元复合驱的室内研究,提高二类油层三元复合驱的驱油效果,将对SN 油田原油稳定提供有利保障。
关键词:三元复合驱表面活性剂试验一、三元复合驱工业表面活性剂的确定用于三元工业驱的表面活性剂有石油磺酸盐类型和烷基苯磺酸盐类型的表面活性剂;由于石油磺酸盐类型的表面活性剂反应条件苛刻,生产过程中难于控制,而烷基苯和重烷基苯表活剂通过配方复配改进很容易达到较低的界面张力,并且生产工艺稳定成熟。
主要以烷基苯磺酸盐类型的表面活性剂为作为三元复合驱的表活剂。
二、碱的确定以及浓度范围统计了不同碱浓度下三元体系的界面张力数据。
如聚合物浓度1200(mg/L),碱浓度0.4(%),表面活性剂浓度0.1(%),界面张力0.08835 (mN/M),聚合物分子量1400万。
由于目前所接触的表面活性剂只有在强碱条件下才能达到较低的界面张力,因此所用的碱初步定为NaOH。
三、研究适合二类油层三元驱聚合物聚合物在通过多孔介质时将受到孔隙结构和几何尺寸大小的影响,一定分子量的聚合物只能通过与之相适应的多孔介质。
选择聚合物分子量时必须考虑聚合物分子可进入的油层渗透率值。
根据室内研究结果,当聚合物分子回旋半径的5倍小于油层孔隙半径中值R50时,油层就不会发生堵塞现象。
对不同聚合物分子回旋半径进行测定结果,如聚合物分子量(600×104),分子回旋半径0.112(μm),适应孔隙半径中值R50上限0.560(μm)。
所对应的油层渗透率在70毫达西左右;1000万和1300万分子量聚合物所对应的油层渗透率在100毫达西以上。
辽河油田H区块化学调驱开发效果评价

线 预测 实施化 学 调 驱 t 刻 的产 油 量 , 样 用 调 驱 时 这 后 的 曲线预测 t 时刻所 得 的产油 量减 去调 驱 前 的 曲
线 预测 t 时刻所 得 的产 油 量就是 调驱 时的增 油量 。
图 3 驱 替特 征 曲线 图 2 l —3 2 7井 生产 曲 线
评 l 。本 文针 对 已 经 实 施 化 学 调 驱 后 的 辽 河 H _ 1 ]
区块 , 对油 井 的增 油 效 果 、 加 的 最 终采 收率 、 水 增 含 上 升率 的下 降和水井 的井 口注入 压力 与 吸水剖 面进 行 了综 合 的评 价 , 比调 驱 前 后 各 个 指 标 的 变化 来 对 分 析评 价 现 场 所 应 用 的方 案 。该 区 块 截 止 到 2 1 00
2 采油 井 开 采效 果评 价
井 网的 封 闭 性 与 注 采 平 衡 对 化 学 驱 油 影 响 较
产量 减去计 算得 出的累积产 量就 是每 口井 的实际增 油量 。该 区块调 剖井 组 6口水井 共对应 1 3口油井 ,
以调 驱 时间 2 0 0 7年 8月 为基准 , 按照指 数递 减计算
试验 区内生产井 的累积增 油量 。
2 1 2 驱替特 征 曲线 法评价增 油效 果 ..
根据 试验 区 的累积产 液量与 累积产 油量 的关 系 式 可 以绘 制 出驱替特 征 曲线 。实 施化 学调 驱后 的驱 替 特征 曲线 出现偏 移 , 后 续水 驱 时 出现新 的驱 替 在 特 征 曲线 , 图 3所 示 。根 据化 学 驱 后 出 现 的新 的 如
2 1 年 9月 01
石 油 地 质 与 工 程 P T O E E R L UM E L GY A N I E I G O O ND E G NE R NG
化学驱增油效果评价方法

Lp Np
a b Lp
校正公式:
L p c1
N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c2
a b( L p c1 )
n pt N pt N ptc N pt 1 N pt N pt 1 n pt
增油量计算公式:
⑶、化学驱增油效果评价方法
式中:c..校正系数;
产量递减预测法
基本公式: Qt=Qi(1+Dnt) 校正公式: Qt=Qi(1+Dn(t+c)) (0<n<1) 增油量计算公式: npt=(Qt-Qtc)tp 阶段累积增油量计算公式同方法一
(-1/n) (-1/n)
D..递减系数,小数,mon-1; n..指数,无因次; Qi..t=0 时刻的递减初产油量,t/d; Qt..t 时刻的瞬时(实际)产油量,t/d; Qtc.t 时刻的单井预测产油量,t/d; t..计算对应的时间,mon; tp..t 时刻的单井生产时间,d
产量与预测的水驱产量的差值。
⑶、化学驱增油效果评价方法
(二)增油量的计算方法
四种方法
累积液油比—累积产液外推法
产量递减预测法
累积产液—累积产油外推法 净增油计算方法
⑶、化学驱增油效果评价方法
累积液油比-累积产液外推法
基本公式:
式中:a、b.…...系数; c1、c2.…...校正系数; Lp.........累积产液量,t; Np.........累积产油量,t; Npt.........t 时刻的单井实际累积产油量,t; Nptc........t 时刻的单井预测累积产油量,t; Npt.......t 时刻的单井阶段累积增油量,t; Npt-1.....t-1 时刻的单井阶段累积增油量,t; npt........t 时刻的单井月度增油量,t。
一种快速评价驱油剂驱油效果的实验方法[发明专利]
![一种快速评价驱油剂驱油效果的实验方法[发明专利]](https://img.taocdn.com/s3/m/5bac5111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74.png)
专利名称:一种快速评价驱油剂驱油效果的实验方法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汪卫东,吴晓玲,李彩风,林军章,胡婧,陈琼瑶,曹功泽,冯云,谭晓明,孙刚正
申请号:CN202011156218.8
申请日:20201026
公开号:CN114487267A
公开日:
20220513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发明属于三次采油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快速评价驱油剂驱油效果的实验方法。
所述的方法包括:石英砂选择与处理、驱油剂水溶液的准备、油砂制备、模拟岩心的制备、模拟岩心增育与观察、驱油能力评价。
本发明与通常使用的岩心驱油物理模拟实验相比,工作量小,获得实验结果速度快,实验结果重复性和准确性高的特点,适合于所有驱油剂的筛选和使用浓度的优化,也适合稠油降粘剂的筛选和使用浓度的优化。
本发明可以针对不同的原油,比较不同的驱油剂驱油效果,优选驱油剂类型,也可以对同一种驱油剂在不同浓度下的驱油效果进行比较,优化驱油剂使用最佳浓度。
申请人: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
地址:100728 北京市朝阳区朝阳门北大街22号
国籍:CN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某油层化学驱气举效果分析及认识

某油层化学驱气举效果分析及认识摘要:油田进入化学驱后,由于注入剂粘度增加和化学剂与地层水结合会引起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堵塞,造成注入能力的下降,影响油层开发效果。
为解决区块注入井常规洗井效果差、吸水能力弱、不吸水等问题,开展了注入井气举洗井增注方式,为持续改善油层的吸水能力,对注采关系较完善、油层渗透性较强、注入压力短期上升井实施气举。
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不同注入阶段、不同注入体系表现出不同的适应性,部分井的气举效果较差。
通过总结研究,合理评价某油层化学驱的气举效果,并明确不同注剂阶段气举的适应性,为今后化学驱气举增注提供技术指导,不断改善化学驱注入效果。
主题词:某油层、注入困难、气举1、实施背景针对区块普遍注入压力高、进入化学驱中后期注入能力下降、常规洗井效果不理想等实际问题,探索气举工艺方法,利用注入氮气使井筒内形成负压条件,将近井地带污染物有效清除,达到降压增注目的2、注入井气举原理气举工艺是利用氮气进行洗井,先进行彻底洗井,之后向油套环形空间注入氮气,压缩氮气快速冲出井筒,利用形成的负压促使井筒内及近井污物排出,对于洗井通道无法打开或井底压力超高井无法实施气举。
气举工艺的特点是作业时间短,不动管柱笼统气举,通常是2-4个小时完成,与化学剂解堵对比,大大缩短了作业周期,减少了作业期间停注母液稀释注入液浓度对注采效果的影响。
1.气举效果分析及认识通过深入分析气举效果,取得了5方面阶段认识:3.1更新井气举后投产注入状况有所改善与本区块非气举井对比,更新井气举后投产注入量更高,注入压力略低,总体吸水能力高于未气举投产井。
3.2老井注入困难井气举有效率接近70%老井气举共完工86井次,其中有效59口、无效27口,有效比例68.6%;有效井中30口效果较好,截止目前均在有效期内,29口仅初期有效,目前已失效。
持续有效30口井,气举前后对比,平均注入压力下降0.6MPa,日实注增加8.8m3,注入强度提高0.7 m3/d•m;短期有效井29口,气举效果相对较差,目前已失效。
化学驱油剂用于溶解孔位改善效果分析

化学驱油剂用于溶解孔位改善效果分析引言:化学驱油剂是一种应用广泛的提高油井产能的方法之一。
它通过在油藏中注入特定的化学物质,溶解沉积在油井周围岩石和孔隙中的杂质,从而改善孔隙结构,提高产能。
本文将具体分析化学驱油剂在溶解孔位改善方面的效果。
一、化学驱油剂的工作原理化学驱油剂是一种特殊的化学物质,能与油藏中的油和岩石发生特定的化学反应。
其主要工作原理是通过与含油岩石表面上的有机物发生反应,降低油、水和岩石之间的界面张力,从而使岩石表面的油液更容易被排出。
化学驱油剂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溶解油藏中的杂质:化学驱油剂能与油藏中的杂质发生反应,使其溶解在驱油剂中,从而改善油藏中的孔隙结构;(2)改善孔隙结构:化学驱油剂能改变岩石表面的物理特性,增加孔隙和渗透率,提高岩石的吸附和导水能力。
二、溶解孔位改善效果的分析1. 提高可溶性石油物质浓度:化学驱油剂在溶解孔位改善过程中,通过提高可溶性石油物质的浓度,有效地改善孔位。
这是因为化学驱油剂能够与油藏中的油和岩石内部有机物产生化学反应,溶解岩石中的油胶体,从而增加可溶性油物质的浓度。
这样一来,孔隙结构就得到了改善,导致渗透率的提高。
2. 降低界面张力:化学驱油剂通过降低油、水和岩石之间的界面张力,改善了岩石表面上的油液释放情况。
通过化学驱油剂的作用,界面张力减小,使得油液在岩石孔隙中更容易流动。
这种流动性的提高,对于改善孔位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能够减少孔隙中的油浸,增加渗透率,从而提高油井的产能。
3. 渗透增加的机制:化学驱油剂通过溶解孔位改善,在渗透增加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孔隙结构的改善能够降低孔隙内的油浸程度,并且增加孔隙的连通性。
这样一来,渗透率就得到了提高,增加了原油的流动性。
同时,孔隙结构的改善还可以减少油泥问题,提高渗透率的稳定性。
4. 助推作用:化学驱油剂在溶解孔位改善过程中,还会与其他油田增产措施相结合使用。
例如,与热驱、物理驱相结合使用,能够进一步提高溶解孔位改善的效果。
驱油用化学聚合物性能评价实验

大波及体积,提高采油速度和原油采收率。聚合物溶液的增黏性能是其驱油特性的最主要参数,影响聚合物黏
度的主要因素有聚合物的分子结构、分子量、浓度、地层水或注入水矿化度、温度以及地层剪切作用。通过评
价聚合物的增黏性能、耐盐性、抗剪切性,评价比较聚合物的驱油能力。通过室内实验,测定了 4 种聚合物 A、
B、C、D 的黏浓曲线,得到了聚合物剪切前后的黏度数据,以及聚合物在不同矿化度时的黏度。 关 键 词:化学聚合物; 三次采油; 驱油; 实验
聚合物驱油是指将水溶性高分子聚合物注入到 油层中,驱动原油采出,从而增加采油速度、提高 原油采收率的方法。聚合物驱油是在水驱基础上发 展 起 来 的 三 次 采 油 提 高 采 收 率 ( Enhanced Oil Reovery)技术[1]。对于油田开发而言,利用地层天 然弹性能量和溶解气驱采油,称为一次采油,地层 原油采收率采收率一般 5%~10%;一次采油过程 中,地层能量递减迅速,表现为地层压力下降, 当地层能量枯竭到一定水平时,依靠弹性能量已 经无法采油。若不能采取措施补充地层能量,油 田将会废弃[2]。采用注水或注入气体补充地层能量, 使得地层原油在一定的地层能量或压力下被采出, 这是二次采油,一般可以采出 30%~40%地层原油。 经过一次、二次采油后,地下原油采收率一般只有 约 34%,地下还有原油有待采出,即需要通过三次 采油方法提高采收率。
LIU Jian-feng, ZHENG Kai-bing
(PetroChina West Drilling Engineering Co., Ltd. Oil Testing Company, Xinjiang Karamay 834000, China)
Abstract: The principle of chemical polymer flooding is to increase the viscosity of injected water with water-soluble polymer, thereby improving the mobility ratio and expanding the sweep volume to improve oil recovery rate and crude oil recovery. Viscosity enhancement of polymer solution is the most important parameter of its oil displacement characteristics.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polymer viscosity include polymer molecular structure, molecular weight, concentration, salinity of formation water or injection water, temperature and formation shear action. In this paper, the oil displacement ability of the polymer was evaluated and compared by evaluating the viscosity increase performance, salt and shear resistance of the polymer. The viscosity-concentration curves of four polymers A, B, C and D were measured by laboratory experiments. The viscosity data before and after shearing and the viscosity of polymers at different salinities were obtained. Key words: Chemical polymer; Tertiary oil recovery; Oil displacement; Experiment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量与预测的水驱产量的差值。
⑶、化学驱增油效果评价方法
(二)增油量的计算方法
四种方法
累积液油比—累积产液外推法
产量递减预测法
累积产液—累积产油外推法 净增油计算方法
⑶、化学驱增油效果评价方法
累积液油比-累积产液外推法
基本公式:
式中:a、b.…...系数; c1、c2.…...校正系数; Lp.........累积产液量,t; Np.........累积产油量,t; Npt.........t 时刻的单井实际累积产油量,t; Nptc........t 时刻的单井预测累积产油量,t; Npt.......t 时刻的单井阶段累积增油量,t; Npt-1.....t-1 时刻的单井阶段累积增油量,t; npt........t 时刻的单井月度增油量,t。
生产井、注入井及观察井的各项动态监测资料,汇总整理出相应的
数据表及单井、区块(井组)开采曲线,开展生产动态分析,要重点分 析试验前油水井归位补孔及周边注入井、生产井对其生产动态的影 响,以合理确定见效时间、见效前指标和回归计算时间段。 开发先导试验项目在进入现场实施前,必须保证有较长时间的稳
定生产(一般要求井网归位完善后水驱生产三个月以上)。
⑶、化学驱增油效果评价方法
累积产液-累积产油外推法
基本公式: Log(Lp)=a+bNp
校正公式: Log(Lp+c1)=a+b(Np+c2)
增油量计算公式同方法一
净增油法
基本公式: npt=(Qt-Qo)tp
式中:Qo....见效前指标的日产油,t/d。
⑶、化学驱增油效果评价方法 (三)增油计算方法的选择来自⑶、化学驱增油效果评价方法
(一)评价准备 回归计算时间段的确定
回归计算时间段的确定,必须符合计算公式的适用范围,采
用有代表性的生产动态数据,来预测开发指标的变化,并应
遵循如下原则: (1)在计算公式的适用范围内 (2)回归数据点不少于6个点 (3)回归相关性好,预测指标合理
⑶、化学驱增油效果评价方法
Lp Np
a b Lp
校正公式:
L p c1
N p c2
a b( L p c1 )
n pt N pt N ptc N pt 1 N pt N pt 1 n pt
增油量计算公式:
⑶、化学驱增油效果评价方法
式中:c..校正系数;
产量递减预测法
⑶、化学驱增油效果评价方法
(一)评价准备
见效时间的确定
增油效果评价计算时,须先合理确定其见效时间,油井见效以 前符合水驱规律,只有见效以后才符合化学驱降水增油规律。油井 见效时间的确定遵循如下原则 (1)见效时间必须是在开始注入化学驱油剂以后 (2)单井含水连续下降或下降后稳定且含水下降值>1% (3)开发效果变好水驱特征曲线发生明显转折
化学驱增油效果评价方法
不同油井用 不同方法
胜利油田
见效井累加法 化 学 驱 油 效 果 评 价
大港油田
所有油井用 Arps递减法 全区用 Arps递减法
全区增油 效果为各 单井累加
大庆油田
全区整体评价法
河南油田
全区用 水驱曲线法
⑶、化学驱增油效果评价方法
(一)评价准备
增油效果评价计算应具备的条件
化学驱项目增油效果评价计算前,要全面收集该项目及周边所有
(4)在见效增油的初始3个月内,平均见效单井日增油水平必须大于
或等于1吨,且见效增油期必须大于3个月
⑶、化学驱增油效果评价方法
(一)评价准备 见效前指标的确定
见效前指标为见效前正常生产月度数据,并按如下进行取值: (1)单井为月平均日产液能力、日产油能力和含水率 (2)区块(井组)为月平均日产液水平、日产油水平和综合含水
①当单井含水率大于80%时,优先采用方法一进行 增油量计算; ②对生产时间较短的新井、更新井和生产不正常的 老井,可利用本层系相邻老井(井距<100m)生产数 据采用方法一求出回归系数,经校正后进行增油量 计算; ③当以上两办法均不适宜时,依顺序选用方法二、 三进行试算,或采用方法四进行增油量计算。
基本公式: Qt=Qi(1+Dnt) 校正公式: Qt=Qi(1+Dn(t+c)) (0<n<1) 增油量计算公式: npt=(Qt-Qtc)tp 阶段累积增油量计算公式同方法一
(-1/n) (-1/n)
D..递减系数,小数,mon-1; n..指数,无因次; Qi..t=0 时刻的递减初产油量,t/d; Qt..t 时刻的瞬时(实际)产油量,t/d; Qtc.t 时刻的单井预测产油量,t/d; t..计算对应的时间,mon; tp..t 时刻的单井生产时间,d
(一)评价准备 见效单井的失效的确定 (1)必须是在结束现场化学驱油剂注入3个月之后
(2)连续3个月满足下列条件之一
①计算的月增油量小3吨
②含水率大于或等于98%
⑶、化学驱增油效果评价方法
(二)增油量的计算方法 增油量计算是利用油藏或油井见效前一段时间 内的历史生产动态数据,预测目前某一时刻不改变 开采方式下的水驱产量。化学驱的增油量就是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