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骨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合集下载

骨肿瘤诊断与鉴别诊断

骨肿瘤诊断与鉴别诊断

骨肿瘤的临床表现
01 疼痛与压痛
良性肿瘤一般无痛或轻度。 疼痛是恶性肿瘤早期症状,进持性加重。 休息时疼痛反而加重,考虑恶性病损。 夜间疼痛是骨肿瘤的重要特征。
02 肿胀与肿块
根据肿瘤的性质、部位不同 骨肿瘤的肿胀程度不同。
03 功能障碍
肿瘤后期因疼痛、活动减少、肌肉萎缩出现患肢功能障碍
04 压迫症状
样致密影。 • 骨旁骨瘤:骨旁与骨皮质相连的软组织内密度增高的
团块影。 • CT表现为与正常骨皮质相连的高密度影MR表现为低或
无信号的边缘光整的团块,与母骨皮质连续无间隔。
左侧额窦内骨瘤CT冠状位及轴位图像显示额窦内圆形致密影
骨样骨瘤
• 多见于30岁以下的青少年,男多于女,多发生 于长管骨的骨干皮质,以胫骨和股骨多见。局 部疼痛,由初期的间歇性逐渐转为持续性剧痛, 1/3可有特征性的夜间痛。水杨酸类药物可缓 解疼痛。
血常规酸性磷酸酶总蛋白浓度现代生物技术检测良恶性骨肿瘤鉴别表良性骨肿瘤恶性骨肿瘤原发性病史某些肿瘤有家可有家族史外伤史药物及放射线接触史性别无明显差别无明显差别年龄不同年龄有不同好发倾向不同年龄有不同好发倾向光有肿块不同肿瘤有不同好发部位光有疼痛不同肿瘤有不同好发部位生长速无或轻度中度或剧烈夜重全身症多无发热贫血晚期恶清楚不清周围组织有浸润粘连肿块表多无改变皮肤发热静脉扩张压痛无或轻度明显生长方式膨胀性浸润性肿瘤界限多有存留全溶破坏溶骨性不规则破坏骨皮质完整或变早期即可有破坏骨膜反应早期即可发现codman三角日光状葱皮状软组织影像无软组织肿块影像可有软组织肿块影b超dsactmriectpet病理细胞形态分化成熟近乎正常排列可紊异形明显大小不等排列紊乱核大深染有核分裂其他转移晚期可有肺多见放射线敏感度多不敏感圆细胞肿瘤较敏感良恶性骨肿瘤鉴别表常见良性骨肿瘤骨样骨瘤

颅内肿瘤CT影像诊断

颅内肿瘤CT影像诊断

神经胶质瘤
星形细胞瘤 A.CT平扫见左颞枕叶边缘不规整的均匀低密度区,范围较广 B.增强扫描后无强化,仅见轻微占位效应
神经胶质瘤
囊性星形细胞瘤 A.CT平扫右额顶叶边界清楚的囊性低密度区,其内见高密度点状钙化(T),肿瘤且累及对侧,占位效应较显著; B.增强扫描近中线处见肿瘤实性部分呈不规则强化
神经胶质瘤
【CT表现】 1)CT平扫多见位于第四脑室内的等密度或稍高密度肿块,边缘不光整呈分叶状。 2)瘤内常见散在分布之小斑点状钙化和低密度囊变区。 3)位于第四脑室、侧脑室及第三脑室内的肿瘤均可引起脑积水。 4)位于脑实质内瘤体多见于顶枕叶,较大的实性肿瘤常伴一较大的囊变区。 5)增强扫描肿瘤多呈不均匀性中度强化。 6)鉴别诊断: (1)脉络丛乳头状瘤:轮廓多不规则,可产生过多脑脊液引起交通性脑积水。 (2)髓母细胞瘤:囊变和钙化较室管膜瘤少见,第四脑室多呈“一”字形前移。
神经胶质瘤
3)胶质母细胞瘤: (1)多位于幕上,最多见于额叶和颞叶,呈浸润性生长,常侵犯数个脑叶并可累及对侧大脑半球。 (2)好发年龄40~65岁,男女之比为2:1~3:1。 (3)肿瘤为高度恶性生长快,易发生颅内种植转移,多数患者自出现症状后3个月之内就诊。 (4)发病急,脑水肿广泛,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症状明显。 (5)因肿瘤出血而出现脑膜刺激症状,约33%有癫痫发作。术后极易复发,预后差。 4)其他检查: (1)腰椎穿刺:脑脊液蛋白含量增高,对已有明显颅内压增高患者腰椎穿刺应视为禁忌。 (2)脑电图检查:癫痫为首发症状者主要表现为局灶性低幅慢波,部分表现为广泛的中度或重度异常。 (3)X线平片:仅可显示颅内压增高和钙化灶。长期颅内压增高可见蝶鞍扩大,鞍背变薄等征象。 (4)MRI检查:良性胶质瘤表现为T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信号强度均匀,瘤周水肿轻微,增 强扫描时强化不明显。恶性胶质瘤TWI和T2WI信号不均匀或呈混杂信号,瘤周水肿明显,增强扫描肿瘤 强化越明显表示恶性程度越高,肿瘤内可有坏死、出血和囊变。

CPA区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详细讲解

CPA区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详细讲解

CPA区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详细讲解CPA区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引言:CPA区肿瘤是指位于颅后窝、桥小脑角和外耳道间隙的肿瘤,由于其解剖位置特殊,病理类型复杂,因此对其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难度。

本文将详细讲解CPA区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一、诊断方法1. 临床表现:CPA区肿瘤的临床表现因肿瘤的类型和位置而异,常见的症状包括耳聋、头痛、眩晕、恶心呕吐、面肌痉挛等。

有些患者可能还出现面神经损伤、眼球运动异常等。

2. 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是CPA区肿瘤诊断的首选方法,常用的有头颅CT和头颅MRI。

头颅CT能清楚显示骨质改变和钙化灶等,对于颅底解剖结构的观察也较为准确。

头颅MRI对于软组织结构的分辨率较高,对于肿瘤的定位和性质的判断更为准确。

3. 集束电生理检查:集束电生理检查是一种通过刺激和记录神经途径电生理反应来评估CPA区肿瘤的方法。

主要包括听觉诱发电位、面神经肌电图和眼动反应等,可以评估肿瘤对听神经和面神经的影响。

4. 细胞学检查:切取肿瘤组织行细胞学检查是明确肿瘤类型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采集肿瘤组织,制作细胞学薄片进行形态学观察和常规染色,可明确病理类型。

5. 病理学检查:病理学检查是CPA区肿瘤最可靠的诊断方法。

肿瘤组织经过固定、包埋并切片后,经过病理学家的观察和染色,可以确定肿瘤类型、分级和侵袭程度等。

此外,免疫组化染色对于肿瘤的分型和鉴别诊断也具有较高的价值。

二、常见CPA区肿瘤的鉴别诊断1. 听神经瘤和面神经瘤的鉴别:听神经瘤和面神经瘤是CPA区最常见的肿瘤类型之一。

听神经瘤常见的症状是渐进性单侧听力下降和耳鸣,面神经瘤常见的症状是面肌痉挛和面神经麻痹。

在影像学检查中,听神经瘤常表现为桥小脑角区的占位病变,而面神经瘤常表现为内听道区的占位病变。

此外,集束电生理检查对两者的鉴别也具有一定的帮助。

2. 维斯塔梅乔细胞瘤和听神经瘤的鉴别:维斯塔梅乔细胞瘤是一种恶性肿瘤,起源于维斯塔梅乔突的细胞。

脑内外肿瘤的ct鉴别诊断要点

脑内外肿瘤的ct鉴别诊断要点

脑内外肿瘤的ct鉴别诊断要点脑内外肿瘤的CT鉴别诊断是神经外科临床工作中的重要一环,它对于患者的治疗方案选择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我们将从不同方面介绍脑内外肿瘤的CT鉴别诊断要点。

从肿瘤的形态学特征来看,脑内外肿瘤在CT影像上会呈现出不同的形态。

脑内肿瘤通常呈现为局部结构的改变,如肿块、增厚等。

而脑外肿瘤则可能导致颅骨的改变,如骨质破坏、骨膨胀等。

因此,通过观察肿瘤的形态学特征可以初步判断肿瘤的位置和性质。

从肿瘤的密度来看,脑内外肿瘤在CT影像上的密度表现也有所不同。

脑内肿瘤的密度通常较为均匀,而脑外肿瘤的密度可能较为不均匀。

此外,脑内肿瘤的密度一般与正常脑组织相近,而脑外肿瘤的密度可能较高或较低。

因此,通过观察肿瘤的密度特征可以进一步判断肿瘤的性质和起源。

第三,从肿瘤的强化特征来看,脑内外肿瘤在CT增强扫描中的强化表现也有所不同。

脑内肿瘤常常呈现为轻度强化或无强化,而脑外肿瘤则可能出现明显的强化现象。

此外,脑内肿瘤的强化模式通常为环状强化或结节状强化,而脑外肿瘤的强化模式可能较为多样。

因此,通过观察肿瘤的强化特征可以进一步判断肿瘤的性质和起源。

从肿瘤的周围表现来看,脑内外肿瘤在CT影像上的周围表现也可以提供一些有价值的信息。

脑内肿瘤通常会引起周围脑组织的水肿和扩张,而脑外肿瘤可能会引起邻近组织结构的受压或侵蚀。

此外,脑外肿瘤还可能伴有出血、坏死等特征。

因此,通过观察肿瘤的周围表现可以进一步判断肿瘤的性质和影响范围。

总结起来,脑内外肿瘤的CT鉴别诊断要点主要包括肿瘤的形态学特征、密度特征、强化特征和周围表现。

通过综合分析这些特征,可以辅助医生做出准确的诊断。

当然,CT鉴别诊断只是初步的评估手段,在确定诊断时还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其他影像学检查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希望这些要点对于临床工作中的脑内外肿瘤的CT鉴别诊断能够有所帮助。

常见颅内肿瘤鉴别诊断要点

常见颅内肿瘤鉴别诊断要点

常见颅内肿瘤鉴别诊断要点幕上肿瘤鉴别诊断1.星形胶质细胞瘤:肿瘤多发生在髄质。

CT密度、MRI信号不均匀,增强扫描呈不规则强化或不规则环形强化,并随肿瘤恶性程度增高而递增,其强化程度不如脑膜瘤明显,且不均一,不直接与脑膜相连,也不出现颅骨骨质改变。

2.少突胶质细胞瘤:CT示不规则混合密度影,病灶内条状或片状钙化就是其特征表现。

3.室管膜瘤:源于脑实质或源于侧脑室而突入脑实质得室管膜瘤呈分叶状,肿瘤内斑点状细小钙化;而星形胶质细胞瘤多呈圆形,钙化较大呈片状或弧形。

4.脑膜瘤:脑实质外良性肿瘤,影像学示脑外占位征象。

CT示圆形或类圆形稍高或明显高密度影,增强明显强化,瘤内可见囊变或钙化,瘤周多伴水肿,以广基与硬膜相连,多伴有附着处骨质改变cMRI肿瘤信号与灰质相似,T1等信号,T2 高或等信号。

肿瘤边缘清楚,可见包膜、引流静脉及颅骨改变。

5.转移瘤:既往有肿瘤病史者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与局限定位体征,首先考虑转移瘤。

无肿瘤病史,40岁以上人群短期内病悄进展迅速,在脑皮质与髓质交界处出现圆形病灶,单发或多发,其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示环形强化,可伴有颅骨转移,为破坏性,也应考虑转移瘤。

其与脑内病灶有一定距离。

多发性转移瘤应与多发性脑脓肿、结核球、淋巴瘤、多发性硬化以及多中心胶质瘤相鉴别。

单发转移瘤与胶质瘤、淋巴瘤、脑脓肿鉴别。

6.淋巴瘤:CT不均匀略高密度,增强后均匀强化,但边缘不如脑膜瘤锐利,强化亦不如脑膜瘤明显,且不与脑膜相连,亦无骨质改变。

7.脑脓肿:CT示圆形或卵圆形密度减低影,增强后明显环形增强,其病灶增强环多规则而连续,片薄相对均匀,边界清楚,周围脑组织低密度水肿带明显。

多发囊性转移瘤与脑脓肿在CT上常难以区分,但脑脓肿有感染源或发热史,抗感染治疗后病灶缩小或消失。

8.脑梗塞:与脑血管分布区相吻合,CT复查病灶密度进行性下降,边界清楚,占位征象消失,并可出现局灶性脑萎缩。

9.动静脉畸形:CT示不规则混合密度,无占位效应,钙化明显,可伴有局限性脑萎缩。

常见颅内肿瘤CT,MRI诊断特点

常见颅内肿瘤CT,MRI诊断特点

&颅内肿瘤为常见病,约占神经系统疾病的1/4。

按来源分:原发性肿瘤:源于颅骨、脑膜、血管、垂体、脑神经、脑实质和残留的胚胎组织的肿瘤。

转移性肿瘤和淋巴瘤。

按部位分:幕下肿瘤:常见于婴儿及儿童。

幕上肿瘤:常见于成人。

&肿瘤定位征:①颅壁局限性变化;②蝶鞍变化;③岩骨及内耳道变化;④钙斑; ⑤松果体钙斑移位。

&星形细胞瘤[临床表现] 以20-40岁多见,其临床症状、体征随肿瘤分级和部位不同而异。

常见有颅内压增高和一般症状,如头痛、呕吐、视力减退、复视、癫痫发作和精神症状[影像学表现] X线:可正常或仅有颅压增高或钙化。

2. CT:⑴Ⅰ、Ⅱ级星形细胞瘤:①平扫:颅内均匀低密度病灶,CT值18~24 HU多数与脑质分界不清,占位表现及脑水肿可不明显。

②增强:Ⅰ级无强化或仅轻度强化。

Ⅱ级可表现为连续或断续的环形强化。

(2)Ⅲ-Ⅳ级星形细胞瘤①平扫:表现为低密度、略高密度或混杂密度病灶或囊性肿块,可有点状钙化和肿瘤内出血,与脑质分界不清,形态不规则。

占位表现及周围水肿均较显著。

②增强:因肿瘤血管形成不良,造影剂易发生血管外溢,故有明显强化。

形态与厚度不一,在环壁上有时出现一强化的肿瘤结节,是星形细胞瘤的特征。

有时可呈边界不清或清楚的弥漫性或结节性强化诊断要点:①癫痫、脑损伤的定位征象,高颅压表现②Ⅰ、Ⅱ级星形细胞瘤CT以低密度为主,坏死囊变少,占位征象轻,强化少。

③Ⅲ、Ⅳ级级星形细胞瘤CT以混杂密度为主,呈花环状,坏死囊变多,占位征象重,均有强化④小脑星形细胞瘤多位于小脑半球,囊中有瘤,瘤中有囊,实质部分强化明显,易出现阻塞性脑积水。

⑤MRI示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少突胶质细胞瘤1.CT表现:①多为混杂密度肿块,边缘不清楚;囊变区呈低密度。

②瘤内有钙化(70%),呈条状、斑点状或大而不规则,其中弯曲条带状钙化有特征性。

③瘤周水肿轻,占位效应轻。

④增强示肿瘤轻至中度强化,亦可不强化;不典型病例可表现为皮质低密度,类似脑梗死灶。

骨肿瘤鉴别诊断

骨肿瘤鉴别诊断

骨肿瘤发生的部位:
▲良恶性骨肿瘤的鉴别:
良性恶性
生长情况生长缓慢;不侵及邻近组织器官,但可引起压迫移
位;无转移
生长迅速;易侵及邻近组织器官;可有专业
局部骨质变化呈膨胀性骨质破坏,与正常骨界限清楚,边缘锋利;
〔骨皮质变薄,膨胀,把保持其连续性〕
呈浸润性〔溶骨性〕骨破坏,与正常骨界限模
糊,边缘不整
骨膜增生一般无;〔病理骨折后可有少量骨膜增生,但骨膜新
生骨不被破坏〕
可有不同形式的骨膜反响且多不成熟,并可被
肿瘤侵犯破坏
周围软组织变化多无肿胀或肿块影,如有其边缘清楚长入软组织形成肿块,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

骨瘤的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

骨瘤的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
骨瘤的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 断
目录
• 骨瘤概述 • 骨瘤的影像学表现 • 骨瘤的鉴别诊断 • 骨瘤的治疗与预后 • 病例分享与讨论
01
骨瘤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骨瘤是一种良性骨肿瘤,由成熟 的骨组织形成。
分类
根据发生部位可分为颅骨骨瘤、 长骨骨瘤和扁骨骨瘤等。
发病机制与流行病学
发病机制
目前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基因突变、慢性炎症刺激等因素 有关。
VS
详细描述
典型骨瘤在X线平片上表现为圆形或椭圆 形的骨质密度增高影,通常位于长骨干骺 端,呈单发或多发性。病灶边缘清晰,无 周围浸润,骨膜反应较少见。CT和MRI 检查可进一步明确病灶的形态、大小和范 围,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病例二:不典型骨瘤影像鉴别诊断
总结词
不典型骨瘤影像需与骨囊肿、骨纤维结构不 良、骨巨细胞瘤等相鉴别。
药物治疗效果
药物治疗的效果因个体差异而异,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药物治疗过程中需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调整药物剂量和方案。
预后与康复
预后情况
骨瘤的预后取决于多种因素,如肿瘤的性质、分期、治疗方式等。一般来说,良性骨瘤 的预后较好,恶性骨瘤的预后较差。治疗后需定期进行复查,监测肿瘤的生长情况。
流行病学
骨瘤在人群中的发病率较低,多见于成年人,男性略多于女 性。
临床表现与病程
临床表现
多数骨瘤患者无症状,少数患者可能 出现局部疼痛、肿胀等症状。
病程
骨瘤的生长速度缓慢,病程较长,但 恶变的可能性较小。
02
骨瘤的影像学表现
X线表现
圆形或椭圆形骨质密度增高影
01
骨瘤在X线平片上通常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的骨质密度增高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明显侵蚀及硬化缘 ❖ 好发于青少年,表皮样囊肿:易累及颞骨和
枕骨鳞部。皮样囊肿:更常见于前部和中线
额骨皮样囊肿
二者都起于板障,骨侵蚀外板多 于内板,有扇贝样的外板,边缘 硬化
平扫CT 表皮样囊肿和皮样囊肿:透光病灶 钙化罕见 板障膨胀,内外板变薄 增强CT 常见薄层、微弱的边缘强化
颅骨皮样囊肿
鞍区软骨肉瘤
岩枕裂软骨肉瘤
斜坡脊索瘤图解
好发年龄:30-50岁
好发部位:蝶枕软骨 结合处,以斜坡为中 心
破坏性的肿瘤侵蚀了 蝶骨和枕骨底部
骨质碎片特征性的悬 浮在肿瘤实质内
位于斜坡的中线破坏性病变 CT可见病变内破坏的骨碎片
平扫CT:蝶骨占位性病变, 伴有骨质破坏和肿瘤内高密 度灶 增强CT:显示不均匀强化, 伴有肿瘤内囊性坏死区
额骨骨瘤
颅骨的恶性肿瘤或肿瘤样病变
❖ 朗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多症 ❖ Ewing肉瘤 ❖ 骨肉瘤 ❖ 骨髓瘤 ❖ 颅骨转移瘤
郎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多症
定义:任何系统都可出现的郎格罕细胞增殖 形成肉芽肿。受累的严重程度与年龄成反 转关系;50%LCH病例为单骨性
高峰年龄:1岁(单发),2—5岁(多发) 发病部位:以额骨、顶骨多见,其次为枕骨
肿瘤增大后侵犯下方的鼻咽 部、上方的海绵窦和蝶鞍、 侧方的颈静脉孔和蝶鞍 后方的基底动脉和脑干、前 方的蝶骨体、蝶窦和筛窦
斜 坡 脊 索 瘤
斜 坡 脊 索 瘤
1.T1加权像信号不定, 一般为略低信号,有 时可见局灶性高信号 2.T2加权像为典型的 高信号 2.矢状面显示脑桥前部 呈指压状改变
两 例 脊 索 瘤 的 不 同 表 现
枕骨动脉瘤样骨囊肿
骨瘤
❖ 最多见于颅面骨,仅含有骨组织 ❖ 分为致密型、松质型、混合型 ❖ 在平片及CT上,致密型表现为半球形、分叶
状或乳头状的与母骨皮质相连的致密影,边 缘光滑;松质型密度似板障;混合型外部为 致密骨,中央为松质骨 ❖ 与颅板相连,不累及板障
骨瘤:外周致密病灶(内部高密度极少见), 不累及板障
颅骨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与鉴别诊断
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放射科 隋庆兰
正常变异及发育畸形
❖ 蛛网膜颗粒压迹 ❖ 颅骨膜【血】窦 ❖ 闭锁性顶部脑膨出 ❖ 脑膨出
蛛网膜颗粒示意图
增强CT显示蛛网膜颗粒(3 个)形成横窦内CSF密度充 盈缺损
平片侧位:枕部蛛网膜颗粒
T1WI T2WI
颅骨膜血窦
T1:二者信号低,+/-信号不 均匀,表皮样囊肿可能延伸 至颅内
T2:二者信号高,均为亮白
DWI:均亮白
表皮样囊肿
动脉瘤样骨囊肿
❖ 多见于20岁以下,可有外伤史 ❖ 颅骨破坏起自板障,继而累及内外板 ❖ 典型影像学表现:膨胀性、皮质呈膨胀性变
薄,囊内有不同程度的骨性间隔和液-液平面
枕骨动脉瘤样骨囊肿
2.T2WI (1)常为混杂信号(如为高信号:主要由于缓慢血流或血池) (2)可有出血(信号取决于不同时期的血红蛋白)
3.T1 C+ MR信号特征取决于缓慢静脉血流量及红骨髓转化为黄骨髓的比例
先天性包涵囊肿
❖ 同义词:颅骨表皮样/皮样囊肿;外胚层包涵 囊肿
❖ 定义:由被隔离的外胚层成分形成的团块 ❖ 典型影像学表现:透光的颅骨病变,有外板
定义:硬膜静脉窦与颅外静脉系统 之间的正常联通 影像表现
头皮的血管肿块经穿颅盖静脉与 硬膜静脉窦相连
穿颅盖静脉通过边缘清楚的颅骨 缺损 额部(40%)顶部(34%)颞部 (23%)枕部(4%)
增强MRI:颅骨膜血窦,没有显示经颅盖的静脉
婴儿颅骨膜血窦:平片及经颅多普勒检查
颅骨膜血窦:位置、颅骨缺损及与上矢状窦的关系
颅骨单发溶骨性浆细胞瘤
颅骨转移瘤
❖ 定义:指颅外原发肿瘤侵犯颅骨,多有原发 恶性肿瘤病史
❖ 好发年龄:中老年 ❖ 始发于板障之骨髓,侵及内外板
示意图显示:破坏性的颅骨转移瘤导 致板障膨大、侵犯硬脑膜
局灶性溶骨破坏或增生性病变,但缺少良性病变的硬化边
肺癌顶骨转移
肺癌顶骨转移
(1)NECT:各种转移瘤均可发现出血高密度灶
颅骨膜血窦:MRV/DSA表现
闭锁性顶部脑膨出
示意图:中线皮下闭锁的顶部脑膨出,永存的原始镰静脉
闭锁性顶部脑膨出
脑脊液通道或永久原始镰静脉“指向”头皮下包 块
前部脑膨出
颅盖骨的良性肿瘤或肿瘤样病变
❖ 血管瘤 ❖ 先天性包涵囊肿 ❖ 动脉瘤样骨囊肿 ❖ 骨瘤
血管瘤
同义词 ❖ 骨血管瘤,骨内血管瘤,原发骨内血管异
1.膨胀性骨损坏,边 缘锐利,1/3伴有薄的 硬化边 2.完整内外板,外板 通常较内板膨胀 3.呈“辐射状”, “网格状”或“网 状”,板障内骨小梁 增粗 4.可能呈“泡状”及 “蜂窝状” 5.CECT:强化
骨血管瘤:增强CT及骨窗
额顶骨血管瘤
1.T1WI (1)常为等信号 (2)小的可为高信号,脂肪组织是导致T1WI高信号的主要原因 (3)较大病变继发于增粗骨小梁呈低信号 (4)可伴有出血,信号取决于不同时期血红蛋白
软骨瘤 发病年龄高峰:20~40岁 最常见部位:蝶鞍、鞍旁 膨胀性、有分叶、软组织影 含弯曲条带样的基质钙化 扇形骨内膜再吸收-----碟形凹陷 没有骨软骨瘤中的典型的蒂 增强扫描:可有轻微强化
岩-枕骨结合处软 骨肉瘤
好发年龄:10-79岁, 平均39岁
好发部位:岩枕裂、 蝶骨前部
侵袭性肿块
软骨基质内的不规 则钙化
Townes X线片示枕骨局限性边缘锐利的溶骨性缺损(箭头)
颅骨嗜酸性肉芽肿
T2WI 枕骨不均匀略高信号肿块影, 此病人尸检已经证实为郎格罕细胞 组织细胞增多症
轴位CT平扫示右侧颞骨较大范围骨质破坏及软组织肿块 冠状位T1增强MR示右侧眶壁明显强化破坏性肿块,注意肿块延伸入右侧颧骨 上间隙
轴位T1增强MR示增强的位于侧脑室的脉络丛肿块。注意基底节区花斑 样增强(血管周围侵润) 轴位T2WI示小脑白质自身免疫性脱髓鞘高信号
脑膜瘤并骨质增生
冠状位示意图显示恶性脑膜瘤侵犯头皮、颅 骨以及其下方脑组织,广泛脑水肿,中线结 构轻度移位
T1WI:肿瘤边界不清,向 正常脑组织延伸
FLAIR:瘤周水肿明显
DWI:明显高信号,ADC 值显著降低。与肿瘤的组 织病理学有关
T1 C+:肿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强化,斑块状, 并可以累积脑组织、颅骨、 头皮
蝶骨大翼扁平肥厚性脑膜瘤
巨大垂体腺瘤
CT通常显示软骨基质钙化 岩-枕骨结合处侵袭性骨质改变
没有发现软骨基质钙化时,不能与脊索瘤、 浆细胞瘤、淋巴瘤或局灶性转移瘤相鉴别
平扫:呈长T1长T2信号影,低信号灶可能提示肿瘤内潜在的 粗糙的基质钙化或纤维软骨成分
增强:显示岩-枕骨结合处的非均匀强化的肿块,通常伴有 肿瘤基质内漩涡状强化
鞍区软骨肉瘤
肾细胞癌颅骨转移并出血、上矢 状窦侵犯,累及硬脑膜及头皮
成骨性转移瘤
脑膜或头皮肿瘤导致颅骨受累
❖ 脑膜瘤,不典型脑膜瘤,恶性脑膜瘤 ❖ 恶性非脑膜上皮组织肿瘤
轴位示意图显示以脑膜为基底 的肿块,可见钙化(白色病 灶),皮质塌陷,皮质血管内陷 及脑膜“尾”征,颅骨骨质增 生
轴位T1增强MR显示以脑膜为 基底大部分均匀强化的肿块, 皮质呈皱曲状。注意脑膜 “尾”征
蝶骨骨巨细胞瘤
(1)好发年龄:30~40岁,女性常见 (2)好发部位:蝶骨和颞骨 (3)分叶状、膨胀性的骨内软组织肿块影,边缘骨皮质变 薄或部分中断。少数病变内部可见散在的钙化或骨化影
淋巴瘤
乳腺癌转移,累及蝶窦、筛骨、斜坡及垂体、垂体柄
郎 格 罕 细 胞 组 织 细 胞 增 生 症
蝶骨大翼扁平肥厚性脑膜瘤
骨肉瘤
❖ 最常见的骨原发恶性肿瘤,但颅骨罕见 ❖ 好发年龄:? ❖ 特点:骨质破坏+软组织肿块+瘤骨形成
骨肉瘤
骨肉瘤
骨肉瘤
骨髓瘤
同义词 ❖ 单发=浆细胞瘤(PC);多发=多发性骨髓瘤(MM) 定义 ❖ 最终分化浆细胞的克隆B淋巴细胞瘤 ❖ 高峰年龄:65-70岁;最新数据显示:起病年龄有提早的
MR矢状位T1WI示垂体漏斗增粗垂体后叶亮点消失 矢状位T1增强检查示垂体柄明显强化
Ewing肉瘤
❖ 以小圆细胞为主要结构、不伴有骨样组织形 成、血管丰富的恶性肿瘤。
❖ 好发年龄:儿童 ❖ 好发部位:额顶骨最常见 ❖ 溶骨性破坏、软组织肿块,CT可见层状骨膜
反应--“洋葱皮样改变”
Ewing肉瘤
状或混合性骨改变。如为囊状改变,可有 厚的硬化边
1.T1WI:信号低 2.T2WI:通常信号低 (如果为实性)或 环状(如果为囊性 病变) 临床-病理活性越高, 信号越高 3.T1 C+:随着病变 形式的不同,增强 方式不同(环状、 弥漫性或无强化)
囊性骨纤维异常增殖症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
Paget病
常 定义 ❖ 良性颅骨内肿瘤,主要为血管成分,还有
其他非血管成分。现认为是错构瘤,即衬 有内皮的血管异常增生 ❖ 好发于青少年,额颞骨多见,起源于板障
冠状位示意图:边 缘锐利的膨胀性骨 病变,由于板障内 骨小梁增厚,使病 变呈蜂窝状
1.膨胀性骨损坏,边 缘锐利
2.可伴有薄的硬化边 3.呈蜂窝状或日光征
(如:脑膜瘤、垂体瘤、神经源性肿瘤、内淋巴囊 肿瘤、鼻咽及鼻窦的恶性肿瘤等)
骨软骨瘤 青少年多见,好发于蝶鞍周围 软骨冒上可见基质钙化 肿瘤皮质与母骨相连
骨软骨瘤
1、T1WI:混杂信号,可见皮质骨帽内有钙化的基质的低信号影 2、T2WI:混杂信号,可见皮质骨帽内有钙化的基质的低信号影 3、T1增强:可见外周的软骨帽强化
T1 C+
FLAIR
Sagittal T1 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