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审美作为一种文学批评视角_以_水浒传_为例_刘艳芬
基于生态批评视角分析诗歌美学的构建

基于生态批评视角分析诗歌美学的构建作者:陈芳来源:《北方文学》2019年第30期摘要:诗歌是文化传递、传承的重要载体,在构建诗歌美学范式的过程中,本文将基于生态批评视角,以自然书写、交融性审美、主体间性、整体性原则多个维度,对生态批评视角下的诗歌美学范式构建进行研究。
关键词:生态批评视角;诗歌美学;交融性审美;主体间性生态批评主要是在近些年人类生存环境逐渐恶化的情况下产生的,随着文学领域的不断发展,基于生态批评为中心的诗歌美学也逐渐发展起来。
而且诗歌美学在发展中深受生态批评的影响,同时,诗歌美学经过长久发展后跨越了传统批评范式的狭隘约束,增加了以生态视角为基础的自然书写、主体间性等全新的批评范式。
一、基于生态批评视角的交融性审美原则分析诗歌美学生态批评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对文学经典重新解读和阐释的新手段和方法。
其主要任务是考察文学作品中的自然意象,唤醒人们的生态意识,通过对自然意象的再现,提醒人们对大自然的关注,学会倾听自然的声音。
[1]所谓交融性原则,其倡导尊重自然、融入自然,形成物我两忘且和自然融合一体的新主张。
当前交融性原则突破了“主体和他者”二元对立的现状,创造了全新的“主体和他者”互相沟通、协调、共同繁荣的第三空间。
同时,参与审美也是交融性审美的另一个称呼,以“联系的发展观”为理论基础。
而且人类自我投射是交融性审美所摒弃的,其反对先见之明等论点。
其主张宽大的、通融的观察问题,即突破自我束缚,积极和自然沟通;还主张要利用所有感官感受世界、体会自然。
其原因是“人类通过放弃自我为中心的理论后,将以平等姿态、不持有功利性的感受自然之美。
”没有功利性实际上就是放弃了自然是工具理性的观念,就是将自然和人平等对待的表现,以此为基础,才能相互尊重、沟通、依存。
第一,坚持交融性原则,将脱离人类中心主义的束缚,使相互充当主体性的审美原则获得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而且,当前环境没有孤立的存在,各种存在都有密切的关联,它们相互依赖、共存共生。
生态批评作为文学活动对于人的诗意生存

生态批评作为文学活动对于人的诗意生存1. 引言1.1 背景介绍背景介绍中,我们需要了解生态批评的起源和发展。
生态批评最早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西方文论学界,最初注重于对自然描写和环境意识的分析。
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态批评不断发展和完善,涉及范围也逐渐扩大到更多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类型。
如今,生态批评已经成为文学批评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文学作品和社会现实。
1.2 研究意义生态批评作为文学活动的重要分支,对于人的诗意生存具有深远的意义和价值。
生态批评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自然环境,提高人们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和环境保护行动;生态批评能够帮助人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类与自然界的互动和相互依存关系,从而启示人们要更加尊重和珍惜自然;生态批评还可以帮助人们感悟自然之美,让人们更加关注和体会自然界的奇妙之处,从而激发人们内心深处的诗意情怀和对生活的热爱。
生态批评作为文学活动能够为人们带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滋养,使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体验到更多的诗意和美好,从而实现更加丰富、深刻和有意义的人生。
2. 正文2.1 生态批评的定义和发展生态批评是一种重新审视文学作品中生态主题和环境议题的文学批评方法。
它关注作品中对自然和环境的描写和表达,从而揭示作品对环境议题的态度和内涵。
生态批评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中叶的环境文学运动,当时一些作家开始关注自然环境的破坏和人类对自然的影响。
随着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生态文学逐渐成为文学界的一个重要分支,而生态批评则是对生态文学进行深入研究和解读的学术方法之一。
生态批评的发展经历了从论述环境问题到审视文学作品中环境主题的转变。
最初,生态批评主要关注自然环境和生态议题在文学作品中的描写和表达方式,通过分析作品中的自然意象、生态符号等元素来解读作品背后的生态主题。
随着生态批评的不断发展,研究者开始将生态批评与生态哲学、生态伦理等学科相结合,探讨作品中人与自然、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类如何应对环境危机等议题。
生态文学与生态批评的当代价值

生态文学与生态批评的当代价值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生态文学与生态批评的当代价值。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人类开始深刻反思自身与自然的关系,寻求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生态文学与生态批评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和文化现象,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和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它们以文学为媒介,通过艺术的手法揭示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唤起人们的环保意识,推动生态文明的建设。
本文首先将对生态文学与生态批评的基本概念进行界定,明确其内涵与外延。
接着,从多个角度阐述生态文学与生态批评在当代社会的重要性,包括它们对于环境保护、生态伦理、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本文还将分析生态文学与生态批评在文学领域的独特地位,以及它们对于推动文学创新、拓展文学主题、丰富文学表现手法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生态文学与生态批评的当代价值,本文旨在唤起更多人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促进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深入人心。
本文也期望为生态文学与生态批评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推动这一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二、生态文学的价值生态文学,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具有深远的当代价值。
其核心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生态文学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生态文学作品中,作者们常常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从而引导读者反思自身行为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和生态责任感。
生态文学具有深刻的社会批判功能。
通过对生态环境问题的描绘和剖析,生态文学作品能够揭示出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促使人们从社会层面去思考和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生态文学还具有丰富的审美价值。
通过对自然环境的细致描绘和赞美,生态文学作品能够让读者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和神秘,激发人们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敬畏之情,提升人们的审美境界。
生态文学还具有跨学科的研究价值。
它融合了文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方法,为跨学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有助于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事业的深入发展。
211237681_生态批评与艺术批评的转向研究——从“生态的文学观”到“生态的艺术观”

齐鲁艺苑㊀山东艺术学院学报㊀2023年第2期总第191期QILUREALMOFARTS(JournalofShandongUniversityofArts)doi:10.3969/j.issn.1002-2236.2023.02.018生态批评与艺术批评的转向研究从 生态的文学观 到 生态的艺术观杨慧芹(山东艺术学院戏剧学院,山东㊀济南㊀250300)㊀㊀摘㊀要:生态批评作为一种批评思潮,呈现出跨文化㊁跨媒介㊁跨领域的发展趋势,逐渐影响到绘画㊁音乐㊁戏剧㊁电影㊁建筑等其他艺术门类及批评,相继产生了各艺术门类的艺术批评范式㊂它们都与最早产生而且最为成熟的生态批评保持着一定联系,且又依据艺术生存与发展的特殊规律,提出了自身相对独特的批评话语㊂生态艺术批评是人类抵制生态危机的迫切需求在艺术领域的必然表现,是艺术绿色化研究与实践的新形态与新范式,极大地推动了艺术研究走向更广阔的生态视野㊂关键词:生态批评;生态艺术;艺术批评;生态美学中图分类号:J0-05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2-2236(2023)02-0114-06㊀㊀20世纪90年代, 生态批评 (Ecocriticism)作为一种批评思潮出现了新的动向与潜在的势头,呈现出跨文化㊁跨媒介㊁跨领域的发展趋势,呼吁更多领域的盟友加入,共同探寻与构建我们与地球之间的生态互惠关系㊂艺术也不能免俗,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任何从事批判性和知识性研究的人,包括艺术家和学者都可以而且应该解决这个问题㊂[1](P93)美术(绘画㊁雕塑㊁建筑)㊁音乐㊁戏剧㊁舞蹈㊁影视等其他艺术门类,依据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的特殊规律,建立起生态美术批评㊁生态音乐批评㊁生态戏剧批评㊁生态舞蹈批评㊁生态电影批评等艺术生态批评范式,与国际学界的生态批评热潮形成了呼应,支持和推动关于生态问题的广泛讨论㊂因此,艺术批评生态转向的核心问题,是艺术批评如何秉持生态意识提出了自身相对独特的批评话语㊂一㊁文学生态批评的范畴㊁策略及转向工业文明发展后,人类无视自然的承受能力,改造㊁利用与索取自然的力度空前加大,导致全球生态失调㊁资源严重消耗㊁食物供应紧张等生态问题日益凸显,生态学突破生物学单一学科的研究途径,成为一个重要的学术延伸点,由此及彼,不断得以发展壮大,呈现出从自然学科向社会学科乃至人文学科的发展趋势,不断开辟出新的学术空间和拓展出新的学术维度, Eco- (生态的)这一前缀也与其它词组合生成颇多新兴学术研究领域㊂学术界普遍认为,亨利㊃大卫㊃梭罗(HenryDavidThoreau,1817 1862)的‘瓦尔登湖“(Walden,1854)的出版,成为美国生态文学形成的标志性事件㊂‘瓦尔登湖“一直在文学界默默无闻,直到20世纪60年代,随着全球环境危机的日益严重和环保运动的迅速兴起,人们才意识到梭罗的生活方式及其文学作品的绿色价值,并将之放在生态批评的理论框架中,用文学的方式思考并探索了人与自然的恰当关系,倡导回归本心,亲近自然,掀起了研究梭罗自㊃411㊃收稿日期:2022-06-20作者简介:杨慧芹,女,博士,山东艺术学院戏剧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戏剧理论和批评㊂项目来源:本文系2022年度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一般项目 生态戏剧批评的中国化研究 (L2021Z07080140)的阶段性成果㊂生态批评与艺术批评的转向研究/杨慧芹㊀然思想的热潮, 绿色梭罗 的形象逐渐复活㊂1972年,生态批评理论的奠基者㊁美国学者约瑟夫㊃米克(JosephMeeker)出版的‘幸存的喜剧 文学生态学研究“(TheComedyofSurvival:StudiesinLiteraryEcology),被誉为生态批评的开山之作,书中首次提出了与 生态批评 对等的 文学生态学 (LiteraryEcology)概念,意指 对出现在文学作品中的生物主题进行研究 [2](P3)㊂1978年,美国学者威廉㊃鲁克特首次将前缀 Eco- (生态的)与 criticism (批评)两部分,合并生成一个新术语 Ecocritism (生态批评),强调通过文学作品让人类来与自然产生关系,用文学作品描绘㊁呈现与想象自然,从而表达人对于自然的感情与态度㊂由于 生态文学 不是一种单纯描写自然的新型写作方式,在其发展过程中,学术界曾试图使用颇多具有特定内涵的术语来概括与界定它,比如,环境文学㊁生态文学㊁自然写作㊁环保文学㊁绿色文学等㊂随着生态批评学者关于生态主义思想核心要义的表达日趋清晰,并逐渐认识到 环境 (Enviro-),带有人文中心主义色彩,暗示人类被不属于我们环境环绕,越来越多的学者接受并开始使用 生态文学 这个术语㊂王诺先生在其撰写的‘欧美生态批评“中就明确指出: 生态文学是以生态整体主义为思想基础,以生态系统整体利益为最高价值的考察和表现自然与人之关系和探寻生态危机之社会根源的文学㊂ [3](P97)1989年在美国召开的西部文学学会会议上,彻丽尔㊃格罗特费尔蒂(CheryllGlotfelty)呼吁将生态批评运用到 自然书写研究 中,正式确立了第一波生态批评对自然书写㊁浪漫主义自然诗歌及荒野叙事等文学作品的批评与探讨㊂生态批评领域的领军人物之一,美国著名的生态批评学者劳伦斯㊃布伊尔(LawrenceBuell)则提出用 波 (Wave)[4](P20)来描述西方生态戏剧批评的发展走势,凸显生态批评有序而清晰的进化,也恰好呈现出生态批评这一新兴批评领域的多元化特征㊂第一波生态批评 走向荒野 (1970年至今),关注英美文学研究领域,论题主要涉及自然写作㊁荒野与自然的特殊亲和性,主要运用生态女性主义批评策略㊂第二波生态批评 荒野回家 (1995年至今),开始关注其他文学体裁与艺术形式,比如,戏剧㊁电影㊁绘画㊁音乐等,关注环境正义和城市生态等问题,呈现出多元绿色文化研究的趋向㊂可见,布伊尔倡导文学与环境研究必须发展出一种 社会生态批评 ,重新发现那些被忽视的文本,让城市和退化的景观与自然景观一样重视㊂在布伊尔论断的基础上,著名的美国生态批评学者斯科特㊃斯洛维克(ScottSlovic)在‘生态批评第三次浪潮:北美对当前学科发展阶段的思考“(TheThirdWaveofEcocriticism:NorthAmericanRe⁃flectionsontheCurrentPhaseoftheDiscipline,2010)中宣称,第三波生态批评(2000年至今)力求从不同角度拓宽生态批评的疆界,将文学研究放在跨文化比较研究的框架中,研究全球范围内对场所㊁多种族性㊁新生物区域主义做出反应的生态文学,想象人类作为全球生物圈中的一部分所获得的地方感与全球感㊂2012年,在美国西部文学学会年会为庆祝 文学与环境研究学会 (ASLE)成立20周年的圆桌讨论会上,斯洛维克认为,肯定人类与非人类自然物质的施事能力有利于颠覆西方思想中人类优越于自然的传统理念,可能也代表了生态批评的另一阶段㊂时隔三年后,斯洛维克欣喜地发现,他所呼吁的新物质主义和物质性成为关注焦点,此时,物质生态批评作为生态批评的第四波浪潮(2008年至今)的趋势已非常明朗㊂随着四波浪潮齐头并进式的发展,前一波的研究内容并非随着后一波研究内容的兴起而消失,正所谓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后浪推动着前浪共同奔涌,生态批评在其演进过程中涌现出众多流派,彼此之间又相互勾连与推动,汇聚成强劲的学术生命力㊂为此,斯洛维克还给出了一个非常宽泛的生态批评定义: 生态批评要么指运用任何学术观点研究自然书写,要么考察任何文学文本,抑或乍一看来似乎与非人类世界无关的文本中的生态内涵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㊂[5](P74)可见,斯洛维克关于生态批评的界定不受文本类型的局限,涵盖文学作品㊁艺术作品㊁流行文化㊁城市规划㊁科学技术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㊂同时,这一文学研究㊃511㊃㊀齐鲁艺苑㊀山东艺术学院学报㊀2023年第2期总第191期范式以文学与自然关系为终极旨归,也不受批评方法与阐释策略的限制,为生态批评跨领域对话提供了宽裕的学术空间㊂二、生态美学视角下生态的艺术观1983年,生态艺术的倡导者㊁德国艺术家瓦西里㊃勒班陀(WassiliLepanto)在‘面向人类的艺术 抑或生态艺术:宣言“(Kunstf㊆uürdenMenschenoder:FüreinekologischeKunst.EinManifest)中,阐明了其对于生态艺术使命的理解,要求艺术家们重新思考人性价值,将生态目标与审美预定方针结合起来,[6](P114-120)并对艺术提出了七点具体要求,以强调生态艺术除了受到生态学㊁生态伦理学等学科的深刻影响之外,还与生态审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㊂美国学者约瑟夫㊃米克(JosephMeeker)在‘走向生态美学“(TowardEcologicalAesthetics,1972)一文中首次提出 生态美学 (EcologicalAesthetics),他认为,20世纪中期,统治西方学界的分析美学失去了同广大民众现实生活的关联,将面临变革和重构㊂米克试图按照新的生态学知识去重估传统审美理念,关注美学自然观与生态自然观的相似性,强调艺术与生态学的内在关联,认为生态美学是 以生态知识㊁生态规律为基础,以生态思维㊁生态意识为主导的审美反应,强化了人与自然万物之间有机的关联 [7](P114-120)㊂米克力图在理解㊁感知㊁情感层面上建立人与自然的关联,突出了人在生态系统中作为参与者的角色:我们能够提供给生命最好的礼物就是友好地参与㊂米克的生态美学观既是对有意识的或是无意识的以人为中心的传统美学观的反思与批判,也对后来的生态美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并推动了西方环境美学的兴起与迅速勃兴㊂1986年,芬兰学者约㊃瑟帕玛(Yrjo㊃Sepanmaa)在‘环境之美:环境美学的普遍模式“(TheBeautyofEnvironment:AGeneralModelforEn⁃vironmentalAesthetics)一书中提出,环境美学是研究 环境美 的学科, 环境美学基本的出发点是将美学理解为 美的哲学 ㊂ [8](P17)1992年,美国学者阿诺德㊃伯林特(ArnoldBerleant)在其环境美学代表作‘环境美学“(TheAestheticsofEnvironment)中提出 交融美学 ,他认为环境美学的核心问题是 人类与环境的欣赏性交融 [9](P6)的环境体验㊂与上述两位环境美学家不同的是,加拿大学者艾伦㊃卡尔森(AllenCarlson)所认可的环境美学,是倡导将美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从艺术转向艺术以外的自然㊁乡村㊁城市等人类所有感知领域㊂可以看出,西方环境美学将生态学和环境伦理学视野引入到美学中,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 自然与艺术之间的关系 ,显然这一问题是国际学界共同关心的学术话题㊂近年来,西方环境美学加快了在我国的传播步伐,环境美学家的相关理念开始为人所熟知㊂我国学者站在广阔的国际视野中频频展开与西方环境美学的交流和对话,力图为建构与环境美学具有共同使命的生态美学开辟新的思路,并推动生态美学向纵深处发展㊂在中国诞生之初,生态美学是美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出现的, 它的研究对象是生态环境美或生态美 生态美学的研究,是当代生态化观念对相应的审美现象的再认识,它把人类历史上自发形成的生态审美观,提高到一种理性的自觉,由此形成生态美这一特定的审美范畴 [10](P119)㊂随着生态美学研究的深入,我国学者程相占先生在重新思考艺术与自然的关系的基础之上,撰写‘生态艺术学建构的理论路径:从 美的艺术 到 生态的艺术 “重审自然审美与艺术审美的同源性㊂一方面,他分析并批判以古典主义哲学奠基人伊曼努尔㊃康德(ImmanuelKant,1724 1804)等为代表的西方学者所倡导的 美的艺术 理念,高估了人之精神又低估了自然的复杂性与创造的 非生态艺术 ㊂具言之,人类中心主义为主导下传统美学强调艺术脱离自然,反映人对自然的超越,是 高级的 或 精神化 人类灵魂的作品,不能与 低级的 动物性 的生物世界相提并论㊂另一方面,他支持与论证米克从生态学知识与原理出发倡导的 活的形式 ,艺术甚至还能 表达生命 感觉㊁成长㊁运动㊁情感,以及活体存在所具有的各种特征 [11](P54-65)㊂从生态审美立场出发,打破自然与艺术之间泾渭分明的对立局面的艺术形式,是生态艺术与生态美学未来的发展方向㊂㊃611㊃生态批评与艺术批评的转向研究/杨慧芹㊀西方环境美学将生态学和环境伦理学视野引入到美学中,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自然与艺术之间的关系,显然这一问题是国际学界共同关心的学术话题㊂近年来,西方环境美学加快了在我国的传播步伐,环境美学家的相关理念开始为人所熟知㊂我国学者站在广阔的国际视野中频频展开与西方环境美学的交流和对话,力图为建构与环境美学具有共同使命的生态美学开辟新的思路,并推动生态美学向纵深处发展㊂三、生态艺术的兴起及其批评策略如果说生态批评是文学研究的绿色化,是当代生态整体主义与文学研究携手对生态危机做出的有力回击,那么艺术创作与研究领域对此也做出了综合回应,艺术家开始关注具有生态伦理意识与生态责任的艺术作品,关注艺术作品与自然世界的互动关联㊂1969年,纽约约翰㊃吉布森画廊(JohnGibsonGallery)以 生态艺术 (EcologicArt)为主题举办了一场展览活动,艺术策展人是美国早期生态艺术家㊁艺术批评家露西㊃利帕德(LucyR.Lippard)㊂本次展览汇聚的艺术家大部分是大地艺术家,作品均以草图㊁照片蒙太奇㊁文本以及模型的方式展出㊂事实上,早在旧石器时代的洞穴壁画中艺术与自然的密切关系已初露端倪,我们的祖先画在洞穴内壁上的雨点㊁闪电㊁动物㊁植物图案就是最好佐证㊂另外,在生态艺术早期形态中(再现性的风景画作品)也表现得淋漓尽致,比如,当艺术家们在现场写生时,他们与周边环境和天气之间产生了紧密的联系,而这些与自然近距离的体验和感受会浸润在他们的画布上,所以约翰㊃康斯特布尔(JohnConstable,1776 1837)的天空画最接近自然的天空,克劳德㊃莫奈(ClaudeMonet,1840 1926)的 伦敦系列 也体现了艺术家与环境的关系㊂莫奈曾说: 对我而言,风景并非绝对的,因其面貌分秒都在改变;但周围环境所营造的氛围给画作带来了生命,是空气和光线的变幻赋予景物以真正的主体价值㊂ [12](P78)另外,西方视觉艺术在将环境视为艺术以及推广生态理念方面也早有先例,19世纪,美国画家阿尔伯特㊃比尔施塔特(AlbertBierstadt)和托马斯㊃莫兰(ThomasMoran)就将美国西部描绘成一片迅速被人类工业所控制的广阔天地㊂如今随着气候以惊人的速度变化,生态艺术领域也在迅速扩展,或者说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关注已经成为一种强势的艺术思潮和表现方式,其动力来自像南希㊃霍尔特(NancyHolt)和丹㊃彼得曼(DanPeterman)使用垃圾(甚至整个垃圾填埋场)作为创作媒介的雕塑家,对城市土地和下水道进行 生物修复 的园林设计师帕特里夏㊃约翰森(PatriciaJohanson)和梅尔㊃钦(MelChin),还有对正在消失的物种和荒野印象进行捕捉的摄影师迈克尔㊃尼克尔斯(MichaelNichols)和罗伯特㊃彻姆(Robert㊃G.Ketchum)等㊂在西方后现代主义艺术思潮的影响下,生态艺术(Eco-Art)在美国应运而生,它囊括了不同的艺术家㊁艺术流派以及各种新兴的艺术运动,环境艺术(EnvironmentalArt)㊁生物艺术(Bio-Art)㊁大地艺术(LandArt)㊁装置艺术(InstallationArt)㊁概念艺术(ConceptualArt)等都可归属在其羽翼之下㊂然而,西方学界对于 生态艺术 并未给出明确描述与界定,而是常与 大地艺术 环境艺术 等术语交替使用㊂笔者将针对这三个术语进行如下辨析:首先,20世纪60年代末出现的 大地艺术 被描述为在户外大地上进行的艺术创作,因此有学者借用 大地艺术 在自然环境中进行创作的趋势来定义生态艺术,尽管这一说法不完全正确,但是 大地艺术 成为公认的生态艺术早期先驱㊂其次, 环境艺术 与 生态艺术 这两个概念可以通过查看单个术语的定义来阐释, 环境的 指与周围环境或外部条件有关的特征, 生态的 指与生命有机体(如环境中的生态系统)相互依存有关的特征㊂因此, 环境艺术 创作视野与一般性艺术创作有关,其关注问题之根本可能涉及生态问题,但不限于此,它应被视为探索生态艺术的一个起点,而不是对其完整而全面的描述㊂生态艺术究竟是什么?我们可以从生态学与艺术两个维度来界定其概念内涵㊂首先,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体之间的关系以及生物与其居所环境之间的关系,因此, 关系 就成为生态学的一个关键词,显然也是生态艺术的一个关键词,其旨趣在于㊃711㊃㊀齐鲁艺苑㊀山东艺术学院学报㊀2023年第2期总第191期建构一个艺术与社会㊁艺术与自然以及不同学科㊁不同社群㊁不同阶层之间的良性关系与系统性思索㊂其次,我们更多地是在一个当代艺术的语境下探讨生态艺术创作,而当代艺术往往是基于对一个问题的反思与探究,或者说是对日益平庸化的日常秩序的纠正,是 整个宇宙以符合道德原则的方式持续创作与生成的纵态过程 ,这恰好与道家思想中宇宙具有创生性力量的观点不谋而合㊂因此,艺术的另一个关键词是 生成 ,那么生态艺术则是一个生成式的艺术实践㊂[13](P23-26)生态艺术从以 自然 要素作为原材料的艺术创作,到以 艺术 为媒介形成对自然要素的关注,试图在自然世界中获得艺术的智慧,展示人类与自然世界的相互联系的重要性,由此恢复艺术的社会责任意识㊂因此,生态艺术的主要创作原则[14](P156)是:1.重新设想我们与自然的关系,创造性地提出环境可持续发展㊁治愈的新方法,与环境友好共存的新途径㊂2.关注非人类世界的存在和力量(如闪电㊁水㊁风甚至地震),从而创造出与自然力量协同工作的艺术㊂3.以艺术的方式修复和恢复受损的自然环境与生态系统㊂倡导使用自然(天然)材料创作作品㊂4.向公众宣传环境问题和生态环保动态,使欣赏者了解环境问题㊁政治问题㊁文化问题与生态问题的关联性与协同性㊂5.倡导使用自然(天然)材料创作作品㊂可见,生态艺术创作一方面涉及艺术家㊁科学家㊁社区团体和教育工作者的投入,另一方面还涉及美学㊁伦理㊁政治㊁文化和经济等因素对全球生态系统的影响㊂2012年,美国学者琳达㊃温特劳布(LindaWeintraub)在‘为生命而生!可持续性星球的生态艺术追求“(ToLife!EcoArtinPursuitofaSustainablePlanet)一书中,进行了一项关于生态艺术批评多样性的调查,以便于识别生态艺术的本质,促进生态艺术类型之间的对比和对照分析㊂(如表1所示)[15](P153)表1㊀生态艺术类型、功能对比分析表艺术类型ArtGenres艺术策略ArtsTrategies生态问题EcoIssues生态方法EcoApproaches美术Paint指导性Instruct能源Energy环境保护Conservation雕塑Sculpture介入性Intervene废弃物Waste保留利用Preservation表演Performance可视性Visualize气候变化ClimateChange社会生态学SocialEcology摄影Photo/Video隐喻Metaphorize科技Technology深度生态学DeepEcology生物艺术BioArt催化Activate栖息Habitat恢复生态学RestorationEcology生成艺术GenerativeArt赞美Celebrate可持续性Sustainability城市生态学UrbanEcology社会实践SocialPractice扰乱Perturb资源Resources产业生态学IndustrialEcology数字艺术DigitalArt戏剧化Dramatize混乱Chaos/Complexity人类生态学HumanEcology装置艺术Installation讽刺Satirize系统Systems生态系统生态学EcosystemEcology公共艺术PublicArt调查Investigate改革Reforms可持续性发展设计SustainableDevelopmentDesign㊃811㊃生态批评与艺术批评的转向研究/杨慧芹㊀㊀㊀温特劳布选取了与生态艺术创作紧密相关的四个方面即艺术类型㊁艺术策略㊁生态问题和生态方法作为参照点,认为这与其说是一个表格,不如更准确地将之界定为一个矩阵图,因为作为一个矩阵图,它更能显示出大量的生态艺术作品如何通过选定一个或多个不同的艺术策略㊁艺术方法来解决一系列生态问题,例如, 雕塑艺术 并不只采用 保留利用 这一种方法来 介入性 处理 废弃物 问题㊂为了能进一步直观且充分地展示出其研究结论,温特劳布还遴选出47位最具代表性的生态艺术家作品,其中13位是20世纪生态艺术的先驱,34位是21世纪的生态艺术探索者,每一个作品都配有一个示意图,上面的线条连接着该作品涉及的所有范畴㊂以城市环境艺术先驱艾伦㊃桑菲斯特(AlanSonfist)创作的‘格林尼治村时间景观“(TheGreenwichVillageTimeLandscape,45ˑ200,1978)为例,画面中垃圾遍地的纽约市区景色全然一变,成为花草葱郁㊁林木茂盛的绿色城市,相应的示意配图是,艺术类型:生物艺术㊁生成艺术和公共艺术;艺术策略:指导性㊁介入性㊁赞美;生态问题:栖息地㊁混乱/复杂性㊁系统和改革;生态方法:恢复生态学㊁城市生态学和可持续性发展设计㊂可见,生态艺术与自然生态之间有着内在的血缘关系,艺术家们独创新路,其创作直接从自然环境或自然过程中产生观念,力图恢复艺术的社会责任意识㊂同时,用艺术作品描绘㊁呈现与想象自然,从而表达人对于自然的感情与态度㊂这种表达反过来又会影响到人们在现实环境中的生存与生活方式㊂它的发展是人类抵制生态危机的迫切需求在艺术领域的必然表现,极大地推动了艺术创作与研究走向更广阔的生态视野㊂结语作为一门新兴的艺术领域,生态艺术从画布㊁舞台等传统艺术基座走向更为广阔的自然天地,呈现出 艺术的自然化 或是 自然的艺术化 发展趋势㊂自然因直接介入艺术而成为审美㊁内在的自然,它让人感受自然,思考自然,甚至与自然对话㊂艺术家将自然纳入审美视野,也阐发出对于人与环境㊁人与社会㊁人与世界㊁以及艺术与自然,艺术与社会,艺术与生活等问题的关注与思索㊂生态艺术批评借鉴生态学知识㊁理念及规律,从生态的艺术观出发,主张以 生态整体主义 主导下的戏剧研究范式,取代 人类中心主义主导下 的艺术研究范式,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切入点而彰显艺术自身,试图寻求与构建艺术与自然世界的联系以及物种之间的交流,反思与改变人类错误生态价值观取向,进而唤醒和增强人们的生态意识㊂生态艺术批评既顺应了当代艺术发展的趋势,也为生态批评注入了新的活力㊂参考文献:[1]WendyArons.IntroductiontoSpecialSectiononPer⁃formanceandEcology[J].TheaterTopics,Vol.17,No.2.[2]朱新福.美国文学中的生态思想研究[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6.[3]王诺.欧美生态批评[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4][美]劳伦斯㊃布伊尔.环境批评的未来:环境危机与文学想象[M].刘蓓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5]胡志红.西方生态戏剧批评[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6][7]程相占.西方生态美学的建构路径及其启示[J].东岳论丛,2020,(3).[8][芬]约㊃瑟帕玛.环境之美[M].武小西,张宜译.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9]ArnoldBerleant.TheAestheticsofEnvironment[M].Philadelphia:TempleUniversityPress,1992.[10]徐恒醇.生态美学[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1]程相占.生态艺术学建构的理论路径:从 美的艺术 到 生态的艺术 [J].艺术评论,2020,(10).[12]PatriciaB.Sanders.Eco-Art:StrengthinDiversity[J].ArtJournal,Vol.51,No.2.[13]袁鼎生.生态艺术哲学[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08.[14][15]CliveCazeaux.AestheticsasEcology,ortheQuestionoftheFormofEcoArt,inP.Barry&W.Welstead(eds.).ExtendingEcocriticism:Crisis,Col⁃laborationandChallengesintheEnvironmentalHu⁃manities[M].Manchester:ManchesterUniversityPress,2017.(责任编辑:杜㊀娟)㊃911㊃。
生态批评视野下的“自然美”与“人性美”--以废名和孙犁乡土小说为例

生态批评视野下的“自然美”与“人性美”--以废名和孙犁乡
土小说为例
王业萍
【期刊名称】《产业与科技论坛》
【年(卷),期】2014(000)013
【摘要】20世纪末,“生态批评”这一尚未系统成熟的理论从美国传到中国本土,掀起了中国学术界的轩然大波。
它启示人们以一种颠覆传统的全新视角重新观照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促使我们重新审视自然与文学的关系。
站在生态批评的视野下考察国内现当代的乡土文学作品,会发现在不同的作家笔下呈现出的是不同的文化景观和审美诉求。
【总页数】2页(P209-210)
【作者】王业萍
【作者单位】济南大学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自然美与人性美的完美结合——浅谈沈从文小说《边城》所创造的美 [J], 冯祖
强
2.从孙犁的抗战小说谈孙犁的乡土情结 [J], 蒋敏
3.生态批评视野下新世纪乡土小说的新向度 [J], 雷鸣
4.梦中的田园——论废名、沈从文小说的人性美母题 [J], 杜秀华;许金龙
5.一天云锦万颗奔星——谈孙犁小说的人情美人性美 [J], 李成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以生态批评视角重释经典作品

以生态批评视角重释经典作品作者:徐筱虹来源:《知识窗·教师版》2016年第11期|摘要:生态批评理论作为全新的文学批评现象广受关注,它以鲜明的生态意识对文学文本进行有别于传统的研究与批评。
在教学中,教师运用生态视角对文学经典作品进行再解读、再阐释,有其鲜明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生态批评重释经典《飘》《外国文学》是一门知识性、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
《外国文学》课程因其得天独厚的人文学科优势,成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能力的一个重要平台。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正在发生变化,他们不再满足于传统的教学方式。
然而,《外国文学》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从而抑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文学作品中包含的智慧、感情、经验、原创力、生命思想以及审美意识,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渐渐丧失。
这种教学模式日益暴露出它的局限性,如何将学术热点、前沿观点融入课堂教学中,给学生留下更大的探究空间,提高学生分析文学问题和文学现象的能力,成为《外国文学》教学改革的新思路。
生态批评是把文学文本和现实的生态问题结合起来,探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批评方法。
笔者以美国小说《飘》为例,运用生态批评视角,指导学生解读这部关于南北战争的经典作品,取得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一、教学案例说明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生态危机的日益显现,文学领域掀起了生态文学创作和文学作品生态批评的热潮,它以生态整体主义为思想基础,以探寻生态危机根源为目的,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同时,这个阶段也产生了利奥波德的“土地伦理”和罗尔斯顿的“生态整体主义”等观点。
《飘》以南方女性作家特有的视角和观点,对南北战争和战后重建进行了独特的反映,通过一系列人物在特殊历史时期的不同经历和命运,深刻反映了资本主义制度必然取代奴隶制度的历史趋势,同时表明了人应该顺应历史潮流而动的思想。
《飘》是20世纪通俗文学的代表作,再现了气势磅礴的美国南北战争,表明了资本主义制度必然取代奴隶制度的历史趋势,揭示了蕴藏在青年男女身上美好的爱情理想,展示出缠绵悱恻的人情美和爱情美,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生态思想。
文学的环境伦理学生态批评的意义

文学的环境伦理学生态批评的意义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文学的环境伦理学生态批评的意义。
环境伦理学作为研究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道德关系的学科,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
而生态批评,作为文学批评的一种新兴形态,将文学与环境伦理学相结合,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
本文将从环境伦理学的角度,对生态批评的意义进行深入剖析,旨在揭示生态批评在推动文学发展、提升人类环境意识以及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重要作用。
本文将简要介绍环境伦理学和生态批评的基本概念及其发展历程,为后续分析奠定理论基础。
本文将重点阐述生态批评在文学领域的应用及其对环境伦理学的贡献,包括揭示文学作品中的生态意识、倡导绿色阅读等方面。
接着,本文将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探讨生态批评如何帮助我们重新审视文学作品,发掘其中的生态价值,从而增强我们的环境意识。
本文将对生态批评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并探讨其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重要作用。
通过本文的论述,我们希望能够使更多人认识到生态批评的重要性,推动文学与环境伦理学的深度融合,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二、文学与环境伦理学环境伦理学,作为一门新兴的跨学科领域,旨在探讨人类行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在维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性的前提下,实现人类社会的繁荣发展。
而文学,作为一种表达人类思想和情感的艺术形式,常常通过对自然、生态等主题的描绘和反思,为我们提供理解和解决环境问题的独特视角。
文学作品中对自然环境的描绘,往往承载着作者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认识。
这些作品通过细腻的笔触,将大自然的美丽、神秘、力量展现得淋漓尽致,使读者在欣赏文学之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自然的伟大和生命的可贵。
同时,文学也通过揭示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和掠夺,唤起人们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和反思。
环境伦理学为文学提供了深刻的理论支撑。
它提醒我们,自然界不仅仅是我们生活的背景,更是我们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人类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实现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论生态美学视角下的文学批评模式——以《恶心》中“恶心”意象为例

067[摘 要] 生态美学作为新兴学科,其发展欣欣向荣。
为进一步探索生态美学在文学理论方面的应用,试以《恶心》中“恶心”意象为例进行生态美学视角下的文学批评研究,重点发掘其中去主体化和多元性的表现方式,用以丰富和发展生态美学视角下的文学批评,举一反三得出当下生态美学的发展特别是在文学理论方面任重而道远。
[关 键 词] 生态美学;去主体化;多元性;“恶心”意象;文学批评论生态美学视角下的文学批评模式——以《恶心》中“恶心”意象为例刘泽宇生态美学作为“艺术学的生态转型”,其研究重点不仅在于应对世界气候环境效应的各类生态举措,更上升到意识主体审美活动的生态展现。
审美主体最重要的欣赏活动便是对艺术作品的欣赏过程,其中也不乏对文学作品的批评判断。
“以生态人文主义为哲学根基所建立的生态美学是迥异于传统的在人类中心主义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美学形态的。
”[1]存在主义文学作为去主体化的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对其进行文学批评是讨论研究、丰富发展生态美学的重要途径。
萨特作为存在主义的哲学家,其作品具有较高的生态美学欣赏价值,现以其作《恶心》中的“恶心”意象为例,探讨其中所体现的去主体化的生态美学思想和多元性的文学批评模式。
一、生态美学批评视角下的“恶心”意象目前,生态美学在文学批评方面形成诸多视角,其中较为重要的有以下三方面,将“恶心”意象带入这几个方面具体探讨其表现形式,有助于体现生态美学之于文学批评领域的具体应用。
一是代表一种对自然界主体认同的思维模式。
该思维模式作为生态美学的纲领性思想,涉及经济、政治、哲学、文学等方面。
其中文学批评的审美判断标准从以语言、词汇、思想等为标准转向以“自然审美批判”为主轴并贯穿于其他批评向度的审美标准。
二是强调一种反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去主体化意识形态。
在文学批评层面,正是对后现代主义中去主体化思想的批判发展。
人类中心主义美学作为“纯粹思辨”的美学系统,更多是对美学本体论的探讨,忽视时间、空间的无意识客体对主体审美标准的影响,而生态美学的文学批评则强调立足于以“自然的人化”为内核的思维方式,认同主体价值尺度之外的多中心表达模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6卷第2期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26No.22016年JO U R N A L O F U N I V E R SI T Y O F JI N A N (Soci al Sci ence E di t i on )2016doi :10.3969/j.issn.1671−3842.2016.02.02生态审美作为一种文学批评视角———以《水浒传》为例刘艳芬﹙济南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250022﹚摘要:将生态审美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批评视角,来分析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会使之呈现出超乎常规的审美意趣。
重读《水浒传》,发现其中竟然涵蕴着明显的生态审美意识,其表现为对自然天道的敬畏、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追求以及对自然人格的尊崇;而这些生态审美意识又渗透到小说的结构叙事、人物塑造和意义蕴涵之中,使小说呈现出魔幻的效果、真实的人物和深厚的生存意蕴,从而带来了多重复杂的审美意味。
关键词:生态审美;文学批评视角;《水浒传》;自然;生存意蕴中图分类号:I207.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3842(2016)02−0012−05《水浒传》洋洋近百万言,叙说了一百单八将被逼上梁山的故事,内容丰富而驳杂,有不少学者研究其中的儒家思想,也有一些文章研究其中的道家或佛家思想,其实其中儒释道思想杂糅,但笔者最近重读《水浒》愈发觉得单是挖掘其中的儒释道思想,仍有隔靴搔痒之感,其中最根本的问题应是“生”,即其中蕴含的是生命存在的哲学和思考,《水浒传》中所蕴含的这种生态审美意识却很少有人关注。
我们都知道,对生态问题的研究起源于西方,生态哲学、生态文学、生态批评、生态伦理学和深层生态学等相继兴起于20世纪,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学者又提出了生态美学。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国古代就没有生态观念和生态审美意识,正如有的学者所说:“生态美学概念的出现虽然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的事,但是生态美的价值尺度却是古已有之,甚至毋宁说生态美学的审美追求是一种回归,是对古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存状态的回归。
”[1]笔者认为生态审美不仅仅是一种观念,更应该是一种行动,因此它就不仅仅是一种态度,更应该是一种方法。
基于此,本文班门弄斧、不揣冒昧,拟将生态审美作为一种文学批评的视角,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人格的自然性以及人的生存状态三方面来解读《水浒传》的生态审美思想蕴涵及由此带来的独特审美效果。
一、敬畏自然天道及其叙事效果《水浒传》塑造了一系列杀人如麻、狂放不羁又行侠仗义的人物形象,这些“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的英雄兼贼寇,却也并非毫无嚼勒,他们敬畏的是自然天道。
一百零八个英雄好汉那神奇、诡诞、惊心动魄又沉静、有致的故事正是以此为纲来展开的。
《水浒传》开篇第一回即讲“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不仅突出了江西龙虎山的神奇,而且交代了故事的真正缘起。
书中是这样收稿日期:2015−11−01作者简介:刘艳芬﹙1969—﹚,女,山东聊城人,教授,硕士生导师,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哲学系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为文艺学。
21网络出版时间:2016-01-18 09:45:42网络出版地址:/kcms/detail/37.1377.C.20160118.0945.004.html描写龙虎山上清宫的:青松屈曲,翠柏阴森。
门悬敕额金书,户列灵符玉篆。
虚皇坛畔,依稀垂柳名花;炼药炉边,掩映苍松老桧。
左壁厢天丁力士,参随着太乙真君;右势下玉女金童,簇捧定紫微大帝。
披发仗剑,北方真武踏龟蛇;趿履顶冠,南极老人伏龙虎。
前排二十八宿星君,后列三十二帝天子。
阶砌下流水潺潺盢。
墙院后好山环绕。
鹤生丹顶,龟长绿毛。
树梢头献果苍猿,莎草内衔芝白鹿。
三清殿上,击金钟道士步虚;四圣堂前,敲玉罄真人礼斗。
献香台砌,彩霞光射碧琉璃;召将瑶坛,赤日影摇红玛瑙。
早来门外祥云现,疑是天师送老君。
①这段文字不仅是对自然环境的描写,而且勾勒了人与自然、人与神灵、自然与神灵之间的和谐感应关系。
在这样一种环境中,任何事都可能发生,但不论惊心动魄抑或平淡庸常却都是自然和人运化的过程,不必为之惊,也不必为之喜。
这是作者的态度,也是小说的感情基调。
随后触目惊心的情节展开,写洪太尉开启了“伏魔之殿”,挖出了石碑下的青石板,而石板下:“却是一个万丈深浅地穴。
只见穴内刮刺刺一声响亮,那响非同小可……那一声响亮过处,只见一道黑气,从穴里滚将起来,掀塌了半个殿角。
那道黑气直冲上半天里,空中散作百十道金光,望四面八方去了。
”原来这里镇压着“三十六员天罡星,七十二座地煞星,共是一百单八个魔”,这就预示着宋江等一百零八名即将上场的好汉都是“神魔”转世,他们既是凡夫俗子又是天罡地煞,既豪侠仗义又杀人如麻,既可爱可敬又可怕可恨。
这段关于一百单八将来历的虚诞文字,为小说增添了魔幻色彩,表现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宿命的臣服,并成为贯穿众多故事和人物的线索,之后的很多章节频频提及,如第四十二回“还道村受三卷天书,宋公明遇九天玄女”,再如第七十回收降了张清后,接着说“也是天罡星合当会聚,自然义气相投”;特别是第七十一回宋江等一百零八位好汉请众道士做那场“罗天大蘸”时,天有异象:“是夜三更时候,只听得天上一声响,如裂帛相似,正是西北乾方天门上。
众人看时,直竖金盘,两头尖,中间阔,又唤做‘天门开’,又唤做‘天眼开’;里面毫光,射人眼目,云彩缭绕,从中间卷出一块火来,如拷栳之形,直滚下虚皇坛来。
那团火坛滚了一遭,竟钻入正南地下去了”,而由此得到的天书中更是印证并明确了一百单八将正是“三十六员天罡星,七十二座地煞星”。
最后,第一百回有诗曰:“天罡尽已归天界,地煞还应入地中。
千古为神皆庙食,万年青史播英雄。
”又写宋江死后梁山泊和楚州蓼儿洼屡屡显灵,祈风得风,祈雨得雨。
这样看来,开篇关于一百零八位好汉是天罡地煞的叙述贯穿整部小说整个故事始终,杂而不乱,淡化了这个凄惨故事不忍目睹的凄惨性,同时又突出了故事的神奇性和神秘感,表达了一种虽则乏力但却美好的愿望,从而让人在似信非信之间有所思考,有所忌惮,时时警惕,原来神魔与凡夫同体,现实中的善恶总会得报,从而获得感情上的释然。
可见,《水浒传》蕴含着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并因之设置了仙境与凡尘、“入世”与“出世”等多重空间,让人物穿行于现实与超现实的双重世界,而环环相扣的故事情节又沟通了虚实二境,并在人物生存状态由变更到恢复的回环衔接中实现了结构的严整圆合,给读者带来如惊雷般的震撼、如烈酒般的感动。
二、人化自然及其生存意蕴相对于上述神化的自然,《水浒传》中还有一些更贴近凡俗的自然,或说是人化的自然和纯自然。
其中人化的自然如园林,代表着人物的一种被逼迫的生存状态,而纯自然则意味着人的理想生存状态。
小说中给人印象深刻的往往是一些园林、寺院和道观,而这些人化的自然景观常常与人物生存状态或者心态一致。
以第六回“九纹龙剪径赤松林,鲁智深火烧瓦罐寺”为例,鲁智深离开桃花山,走了五六十里路,又饥又困时,“抬头看时,却见一所败落寺院,被风吹得铃铎响。
看那山门时,上有一面旧朱红牌额,内有四个金字,都昏了,写着‘瓦罐之寺’。
又行不得四五十步,过座石桥,再看时,一座古寺,已有年代。
入得山门里,仔细看来,虽是大刹,好生崩损”。
这正与鲁智深困顿不堪的境况相一致;对于其“崩损”之状,小说又进一步铺展开来写:“钟楼倒塌,殿宇崩摧。
山门①本文所引《水浒传》内容,均出自[明]施耐庵、罗贯中:《水浒传》,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年版。
31尽长苍苔,经阁都生碧藓。
释迦佛芦芽穿膝,浑如在雪岭之时;观世音荆棘缠身,却似守香山之日。
诸天坏损,怀中鸟雀营巢;帝释欹斜,口内蜘蛛结网。
没头罗汉,这法身也受灾殃;折臂金刚,有神通如何施展。
香积厨中藏兔穴,龙华台上印狐踪。
”而在鲁智深饥饿难耐又难胜霸占寺庙的崔道成、丘道人之时,来到赤松树林。
书曰:“虬枝错落,盘数千条赤脚老龙;怪影参差,立几万道红鳞巨蟒。
远观却似判官须,近看宛如魔鬼发。
谁将鲜血洒林梢,疑是朱砂铺树顶。
”就连鲁智深看了,也道:“好座猛恶林子。
”这也是鲁智深险恶生存状况的反映。
后来,鲁智深得遇史进,相谈投机,相伴而行,第二天清早看到村镇独木桥边的小酒店,则是完全不同的另一番景象了:“柴门半掩,布幕低垂。
酸镵酒瓮土床边,墨画神仙尘壁上,村童量酒,想非涤器之相如;丑妇当垆,不是当时之卓氏。
墙间大字,村中学究醉时题;架上蓑衣,野外渔郎乘兴当。
”这一派闲散、自在无疑是智深心态的体现。
第十一回“朱贵水亭施号箭,林冲雪夜上梁山”中,走投无路的林冲看到的水泊梁山是阴森可怖的:“见那八百里梁山水泊,果然是个陷人去处!但见:山排巨浪,水接遥天。
乱芦攒万队刀枪,怪树列千层剑戟。
濠边鹿角,俱将骸骨攒成;寨内碗瓢,尽使骷髅做就。
剥下人皮蒙战鼓,截来头发做缰绳。
阻当官军,有无限断头港陌;遮拦盗贼,是许多绝径林峦。
鹅卵石迭迭如山,苦竹枪森森似雨。
断金亭上愁云起,聚义厅前杀气生。
”再有第二十七回“母夜叉孟州道卖人肉,武都头十字坡遇张青”写到的十字坡,也是三言两语勾勒出了环境的肃杀以及武松面临的危险处境,其曰“自和两个公人一直奔到十字坡边看时,为头一株大树,四五个人抱不交,上面都是枯藤缠着。
看看抹过大树边,早望见一个酒店,门前窗槛边坐着一个妇人,露出绿纱衫儿来,头上黄烘烘的插着一头钗环,鬓边插着些野花”。
在这些人化自然的描写中,小说中人物的命运被作者所掌控,自然景观成为可以预示人物命运的载体而剥夺了人本真的自由和自在。
《水浒传》中还写到了很多私人庄园和村寨,与上述情况不同,其对庄园或村寨自然环境的描写几乎都是未加修饰却清新美好的,这似乎代表了作者归隐田园的意识与情怀。
如第二回王进逃难,到了史进庄,“一所大庄园,一周遭都是土墙,墙外却又二三百株大柳树”。
接着还对庄园进行进一步描写,“前通官道,后靠溪冈。
一周遭青缕如烟,四下里绿阴似染。
转屋角牛羊满地,打麦场鹅鸭成群。
田园广野,负佣庄客有千人;家眷轩昂,女使儿童难计数。
正是:家有余粮鸡犬饱,户多书籍子孙贤”。
对于刚刚逃出京城的王进而言,这里真如世外桃源呀。
第九回写对柴进的山庄的描绘则是:“早望见绿柳阴中,显出那座庄院。
四下一周遭一条阔河,两岸边都是垂杨大树,树阴中一遭粉墙。
”这种自然环境让人自然舒畅,又加上主人的好客与仗义,正是人生的理想处所。
再者,《水浒传》写梁山泊下的石碣村:“青郁郁山峰叠翠,绿依依桑柘堆云。
四边流水绕孤村,几处疏堂沿小径。
茅檐傍涧,古木成林。
篱外高悬沽酒筛,柳阴闲缆钓鱼船。
”(第15回“吴学究说三阮撞筹,公孙胜应七星聚义”)这景物舒朗、清秀,环境自然、清新,场景散澹、自在。
而水泊梁山则是水绕山岛,岛居水中,湖泊、芦苇、鱼舟、草径、山峦,构成一个山水一体的自然世界,正与外界的苦难、黑暗形成比照,因此被人称为“武桃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