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音乐剧《巴黎圣母院》中舞美与音乐的运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音乐剧《巴黎圣母院》中舞美与音乐的运用

作者:张恂超

来源:《环球首映》2019年第04期

摘要:《巴黎圣母院》是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的傳世著作,同名音乐剧自1998年上市以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本文从舞美,舞蹈与音乐三个角度分析《巴黎圣母院》的艺术价值与美学内涵。

关键词:舞美;创新;故事情景;人物塑造

音乐剧《巴黎圣母院》(Notre Dame de Paris,或称为《钟楼怪人》)改编自法国著名作家维克多·雨果的同名小说。这部音乐剧由吕克·普拉蒙登作词,理查德·科奇安特作曲,在充分继承了这部可歌可泣,催人泪下的大型浪漫主义小说衣钵的同时,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创新,自1998年9月16日在巴黎国会大厅首演以来,创下了累计观众达400多万人次的记录,获得了巨大的影响力与关注度。

考虑到音乐剧的时长限制与舞台效果,如何对原著进行合理的再创作与媒介转换成为了主创团队需要顾及的首要之事,既要使经典符合音乐剧的表现形式,又要使音乐剧的改编不能与原著相背离。令人惊喜的是,主创团队没有在剧中插入一句对白,而选择使用音乐与舞蹈相辅相成,紧密结合的形式完成了文本到音乐剧的形式转换,并创新性地将传统歌舞杂糅的表演形式进行突破,通过选用专门的舞蹈、杂技演员配合歌唱演员的演唱,使歌唱和舞蹈表演分离。并配合上绚烂震撼的舞美灯光、汹涌澎湃的电声音乐,再现了原作中动荡时代背景下小人物的爱与恨。

一、舞蹈与音乐创新,再造故事情景

《巴黎圣母院》的编舞由著名的编舞大师马尔提诺·缪勒(Martino Muller)担任,他立足于文本创作的时代,却又采取了诸多超多时代的舞蹈形式对经典进行创新。缪勒巧妙地将摩登、街头与杂技等舞蹈风格嵌入剧中,并使之进行令人惊叹的融合,产生的效果让观众叹为观止。配乐部分则由52首不同风格的音乐组成,风格迥异而个性鲜明,令人印象深刻的有摇滚、西班牙弗拉明戈、法国香颂和中世纪宗教圣咏这四种题材,他们相辅相成,增加了戏剧张力,塑造了舞台场景。

舞蹈与音乐的结合在剧中许多关键的场景都以其震撼的表现形式,富有张力的肢体语言给予观众深刻印象。相比于文本,舞蹈与音乐营造出的情景与氛围能够迅速被观众所接纳,使观众沉浸在大教堂时代的浪漫故事中。例如,剧中在表现菲比斯在小百合和艾丝美拉达的情感漩

涡之间挣扎时,在台前菲比斯痛彻心扉的“心痛欲裂”唱段配合上舞台的后方男性舞者在纱幕后舞台追光的指引下做出的雄健造型,跳动着荷尔蒙的肌肉与刚健的舞姿营造出的抉择时痛苦而难熬的时光将观众深深擎住,拉入主创设置的情景之中,与经典共情,与人物同呼吸。不仅如此,《巴黎圣母院》舞蹈形式的创新还体现在多层次的舞蹈形式相结合,既有平面上的群舞,又有空中的杂技以及幕墙上的攀岩表演,使整个视觉体验充满层次感与纵深感。

二、舞美抽象简洁,塑造人物弧光

音乐剧是综合的艺术,舞台灯光、布景等舞台艺术为音乐剧提供了良好的情景,制造了相应的氛围,为塑造人物弧光提供了重要的条件。舞台的灯光、布景、服装、化妆、道具,统称为舞台艺术,简称“舞美”,他们是音乐剧中不可缺少的机理。

音乐剧《巴黎圣母院》的舞台布景并没有选择以现实主义为指导理念,忠实地还原巴黎圣母院的哥特式风格,而是选择了更为抽象化与现代化的表现方式。巨大的泡沫板拼接而成的岩石幕墙简洁地表现出了巴黎圣母院的高大与庄严。随着剧情的发展,幕墙不断移动,在灯光的渲染下彰显着时而神秘时而肃穆的氛围。虽然背景的设计上展现着现代主义的简洁,但幕墙的设计依然十分精致。幕墙上分布着供舞者攀爬的扶手和雕饰,使得音乐剧富有更多的表现形式与更震撼的舞台效果。简洁而富有深意的幕墙设置配合上灯光大师艾伦·洛蒂(Alan Lortie)的舞台光配合,为人物弧光的展现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场景。

例如,在著名的唱段“钟”里,卡西莫多向古老而庄严的大钟倾诉着自己的孤独苦闷以及对于艾丝美拉达绵绵不尽的情感。这时舞台正中从天而降三座大钟,三名特技舞蹈演员在卡西莫多的歌唱中奋力敲击着大钟,做着绚烂夺目的高难度特技表演。绚烂的舞美配合上舞者令人叫绝的舞姿与歌者令人动容的歌唱,给予观众如梦如幻的全方位体验。大钟用激烈的钟声回应这份炽热的渴望,在舞者,歌者与舞美相辅相成互相融合的过程中,塑造了卡西莫多痴情,高尚的人物形象,赋予了卡西莫多为爱情而痴狂,为真爱而奉献的人物弧光。

三、结语

音乐剧《巴黎圣母院》创新型地运用了一种崭新的形式,将音乐、舞蹈和舞美有机地融入整场演出中。音乐,舞蹈与舞美效果的相辅相成,为人物角色的弧光展示与观众的浸入感体验提供了绝佳的载体,成就了这一经典作品,出色地完成了文学作品的媒介转换。

参考文献:

[1]慕羽.西方音乐剧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2]陶辛.流行音乐手册[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3]雨果.巴黎圣母院[M].陈敬荣,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4]贝·布莱希特.布莱希特论戏剧[M].丁扬忠,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

[5]张筠青.歌剧音乐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6]马丁·艾思林.戏剧剖析[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

[7]戚蒙.观看与聆听的桥梁——音乐剧《巴黎圣母院》的舞美艺术[J].世界文化,2010(6):22-24.

[8]袁勤.试论音乐剧《巴黎圣母院》之舞蹈与舞美[J].大众文艺,14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