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巴黎圣母院》与《悲惨世界》两部音乐剧的比较(一)

合集下载

赏音乐剧《巴黎圣母院》有感

赏音乐剧《巴黎圣母院》有感

赏音乐剧《巴黎圣母院》有感班级:2013211605姓名:刘丛娜学号:2013212283在看《巴黎圣母院》之前,我一直在想音乐剧究竟是什么。

艺术学者们将它定义为一种通过歌曲、台词、音乐、肢体动作等的紧密结合来表现故事情节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情感的艺术。

从未接触过音乐剧的我一直无法揣摩透其中深意,但看完《巴黎圣母院》我想我有些明白了。

这部音乐剧分为两幕。

第一幕从“大教堂时代”开始由葛林果主唱,刚开始的声音很嘹亮但又不失掉雨果在原作中对巴黎建筑群所描写出史诗般的感觉,再加上演唱者葛林果的外貌俊朗棱角分明,很符合一个法国行吟诗人的浪漫气质,使开场的演出很让人的眼睛为之亮起来,而耳朵就更是十足的享受。

然后是“非法移民”由克娄潘演唱,将那些无家的游民的真实写照唱了出来,他们的命运是社会造成的,是社会的阶级和不公平带来的,所以克娄潘的强调是和义愤填膺的是充满了抗争和控诉的,正如他在后面的几出戏中都唱到了“控诉”“推翻”字样的唱词。

“弗侯洛的出场”仿佛就是在预示悲剧。

弗侯洛扮演者的唱腔不是很能让人一听就记住,但一听到他的声音,就能感到他声音是被压抑了的,听到他压抑的灵魂虽然是博学的,是近乎于神人的,但是却能分明的听到他的声音的最下层是无助的,是人性的。

然后“波希米亚的女郎”艾丝梅拉达的出场让人为之激动,毕竟她太美了,看着她的舞姿,我就不由得感受到了那个在广场上舞蹈,充满了活力,美丽,善良,无暇的女子。

在“愚人教皇”中,卡西莫多出场了,他的外貌相信所有看过原著的人都能大概的想象出来,但是他怎么走路,怎么敲钟,等等他动作的姿态是什么样子的呢?看到他借助手臂的挥舞来做走路的动力时,一切就豁然了。

但是一想到他即将在两个小时后的悲惨结局,又让我很为他伤怀。

他的声音有一点的嘶哑,但这时却是显得无忧虑的,比之见到了艾丝梅拉达及以后不能的到她的爱的悲痛欲绝,愤恨上帝的不公的声音要让人欣慰得多。

第二幕由“佛罗伦萨”开始,两位唱者声音交融,嘹亮。

2024年音乐剧巴黎圣母院观后感经典版

2024年音乐剧巴黎圣母院观后感经典版

2024年音乐剧巴黎圣母院观后感经典版《巴黎圣母院》是一部让人痴迷的音乐剧,它的剧情曲折动人,演员的演技精湛,音乐的旋律动人心弦。

作为观众,当我在2024年欣赏这场音乐剧时,我深深感动并留下了深刻的观后感。

首先,剧中的剧情扣人心弦,紧张悬疑。

故事背景设定在十四世纪的巴黎,讲述了一段扭曲的爱情故事。

剧中的主要人物有卡西莫多、埃斯梅拉达和费尔巴朵。

卡西莫多是一位长相丑陋的钟楼看守,在巴黎圣母院的钟楼内孤独地生活着。

而埃斯梅拉达,则是一个美丽而天真的年轻女孩,她身上带着神秘的面纱,让人无法预测她的真实身份。

故事的发展随着卡西莫多的爱慕和妒忌的情感逐渐升温,恶棍的阴谋也逐渐浮出水面。

观众可以感受到剧中人物的喜怒哀乐,整个剧情如同画卷般展开,让人过足戏瘾。

其次,演员们的演技精湛,使剧情更加真实感人。

音乐剧的演绎需要演员们具备高超的歌艺和舞蹈技巧,同时还要有出色的演技。

在这场音乐剧中,演员们展现了令人赞叹的演技,他们用嘹亮的歌声和精彩的舞蹈,将角色的情感完美地传递给观众。

卡西莫多这个复杂而内敛的角色由一位资深演员扮演,他真实地表达了角色内心的痛苦和复杂情感。

而埃斯梅拉达则由一位年轻演员饰演,她纯净的音色和灵动的身姿,赋予了这个角色以魅力与神秘。

而费尔巴朵这个恶棍角色,则由一位实力派演员狠辣演绎,让人忍不住对他的心计和阴险佩服不已。

演员们的精彩演绎使剧中人物栩栩如生,深深地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

最后,音乐的旋律令人难以忘怀,流淌在心底。

音乐是音乐剧的灵魂,它能够让观众更加深入地感受剧情的发展,增加情感的共鸣。

《巴黎圣母院》的音乐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旋律激荡着观众的情感,使人忍不住随着音乐起舞。

音乐中充满了悲伤与希望,激烈与温柔,每一个音符都仿佛在述说着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

尤其是埃斯梅拉达的主题曲《人生圣洁之歌》,这首歌曲充满了悲壮与坚韧,唱出了一个坚强女子的心声,在剧中引起了观众们的一阵阵掌声。

总之,2024年音乐剧《巴黎圣母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观后感。

音乐剧巴黎圣母院观后感标准版本

音乐剧巴黎圣母院观后感标准版本

音乐剧巴黎圣母院观后感标准版本音乐剧《巴黎圣母院》观后感近期,我有幸观看了音乐剧《巴黎圣母院》,这是一部由法国作曲家安德鲁·劳埃德·韦伯创作的经典音乐剧,改编自维克多·雨果的同名小说。

整场音乐剧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唤起了我对这个经典故事的许多回忆。

首先,我要夸赞音乐剧的布景和舞美设计。

整个舞台布景非常精致,还原了巴黎圣母院的壮丽和庄严氛围。

特别是在舞台一侧的巨大钟楼和石柱之间,悬挂着一幅幅漂亮的巴黎风景画,这无疑增添了整场音乐剧的视觉享受。

此外,舞台灯光的运用也非常巧妙,通过不同的灯光效果,成功地展现了故事中不同场景的气氛变换,给观众们带来了强烈的艺术享受。

此外,音乐剧中的演员和演唱也是一大亮点。

主要角色的演技和唱功都非常出色,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尤其是主角夜魔,他时而温柔,时而狂热,通过他的演唱和表演,成功地展现了一个复杂多面的角色形象。

同时,配角们也表现得非常出色,他们的歌舞表演让整个音乐剧更加生动有力。

特别要提到的是女主角埃斯梅拉达,她的清澈而又富有激情的声音给观众们带来了极大的震撼,很好地诠释了这个角色的善良和纯真。

除此之外,音乐剧的剧情和思想也非常值得深思。

这个故事讲述了年轻的吉普赛女孩埃斯梅拉达与天使般的歌手夜魔之间的爱情故事。

然而,在他们的爱情之外,故事还涉及到宗教、社会和人性的一系列问题。

例如,音乐剧中对宗教信仰的探讨,隐喻地表达了人们对信仰的追求以及在信仰面前的纷争和挣扎。

同时,音乐剧中也对社会阶级的分化和歧视进行了深刻的揭示,呼吁人们关注和关怀弱势群体。

这种思想的导入,使得音乐剧超越了单纯的爱情故事,提供了观众思考和思索的空间。

除了以上提到的亮点,我认为音乐剧还存在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

首先,整个表演时间有些过长,导致观众的疲劳感增加。

同时,剧情中的一些情节过于复杂,有时让人有些难以理解。

最后,音乐剧中的一些歌曲和舞蹈看起来有些过多,演唱和表演之间的平衡有时不够均衡。

浅谈《巴黎圣母院》与《悲惨世界》

浅谈《巴黎圣母院》与《悲惨世界》

浅谈《巴黎圣母院》与《悲惨世界》中文摘要:本文首先简要分析了《巴黎圣母院》的高潮部分和埃斯美拉达的死;其次从《悲惨世界》出发,联系《巴黎圣母院》的大部分情节展开一系列对比手法的分析,比如加西莫多与菲比斯的对比、加西莫多与克洛德主教的对比等;然后从人物塑造、结构设计到蕴含的深刻道理三个方面论述了小说《悲惨世界》的艺术特色;最后对两部著作作了简要总结。

关键词: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雨果艾丝美拉达冉阿让正文:首次拜读世界文豪雨果先生的两部著作《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不禁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震惊。

先是看完《巴黎圣母院》,有好几次热泪盈眶,都是因为加西莫多。

第一次被这个人物感动是在他说:如果你死了,我也死。

笨拙的身躯,笨拙的表达,却一点不逊于“你若先去我绝不独活”的凄婉。

当艾丝美拉达第一次被推上绞架,是加西莫多不顾一切把她抱走——就像当初奉命抢走她时那么鲁莽但更多的却是心疼——他想为艾丝美拉达撑起另一片天空。

天真的卡西莫多以为一座教堂就能把她救下。

他错了。

虽然首批入闯者是艾丝美拉达的朋友(也许只是在领头人金钱的诱惑下吧),替更大的黑暗开启了加西莫多苦苦守卫的城堡。

当他看到人们散去时他也看到了艾丝美拉达的尸体,得知一切都枉费,绝望的伤心的卡西莫多仿佛变成世界上最可怜的人。

此时他看到了克洛德主教,那个收养他的人,他习惯听从主教的命令,确切的说他只服从克洛德主教。

但是他明白是主人逼死了艾丝美拉达,他不再愚忠,愤怒使得他把克洛德从顶楼推下。

要知道克洛德主教是加西莫多曾经的生命轴心,失去了艾丝美拉达也许是痛苦的,但是把自己曾经的信仰从灵魂中剔除又要需要多大的勇气呢?艾丝美拉达死于自己的单纯无知,死于主教的虚伪妒忌,死于贵族的处处留情。

她死了,那她救过的人呢?甘果瓦,她名义上的丈夫,是在这个可怜虫即将被吊死的时候她不顾旁人眼光救下的。

在他深陷水深火热时,他却说“我不能去,我是诗人,我得写诗。

我死了谁来记录这恐惧呢?”他缩在一角,只爱惜自己。

音乐剧《巴黎圣母院》与《悲惨世界》比较研究

音乐剧《巴黎圣母院》与《悲惨世界》比较研究

音乐剧《巴黎圣母院》与《悲惨世界》比较研究虽然音乐剧《巴黎圣母院》与《悲惨世界》都从法国文豪雨果的文坛名著改编而来,但因前者诞生于巴黎且由法国公司包装、制作与推销,而同样源于法国的后者却由伦敦西区的公司包装运作,所以两者在很多方面存在差异。

本文就以下几个方面对音乐剧《巴黎圣母院》与《悲惨世界》作一比较。

一、演绎风格:音乐剧《巴黎圣母院》由52首歌曲串联起来,每首曲子都具有流行音乐的风格。

歌曲没用现场伴奏形式来呈现,而是采用了另一种形式:电声乐器伴奏录音。

分析一下原因,可能现场演奏电声与现场播放演奏录音的效果没太大区别,并且考虑到多场次演出的成本问题而最终选择了录音。

每个歌唱演员都配有一个耳挂式麦克风,而在大多数音乐剧中观众是看不见麦克风的,麦克风被隐藏起来为的是更贴近戏剧表演形式,音乐剧《巴黎圣母院》却偏偏要营造出现场巨星演唱会的感觉,这种方法无疑是别出心裁的。

歌唱演员的唱腔似乎属于流行音乐演唱风格,没有美声唱法。

而音乐剧《悲惨世界》就与《巴黎圣母院》不同了,它更接近歌剧,其中有不少咏叹调,歌唱者既似说又似唱,且采用了现场交响乐团伴奏。

《巴》的另一特色是舞蹈演员与歌唱演员各司其职,我们可以看到歌唱演员在唱歌的同时并没有大幅度的舞蹈动作出现。

一首曲子出现,舞蹈演员在歌唱演员身后或是激情热舞,或是翩翩慢舞,他们通过身体的舞动来表现主人公内心的情感,我觉得这比单纯通过歌词的演唱更能同观众产生共鸣。

而演唱者则专注于很好地控制气息来把歌曲唱得更动听,更好地展现人物的音色。

这又和通常的音乐剧有所不同,但演出效果还是不错的。

《悲惨世界》中演员的舞蹈性动作不多,但演员在演唱的同时,他们的肢体语言很丰富,加强了观赏性。

比如德纳第的扮演者在客栈迎接客人入住时做的动作比较多,使人物更生动活泼。

《巴》中演员独唱较多,而在大多数音乐剧中,独唱、重唱和合唱的交相穿插演绎可以更好地表现跌宕的剧情,丰富的声音层次以及产生一种非比寻常的气势,《巴》剧相对来说合唱不多,所以也就不可避免地少了些音乐层次的丰富性。

《巴黎圣母院》与悲惨世界

《巴黎圣母院》与悲惨世界

结合《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分析雨果作品中所体现的仁爱精神雨果,法国乃至世界的著名作家,他的作品广为人们所传诵,其中以《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尤为著名,这两部作品都具有丰富的人道主义精神内涵,雨果的作品一般都有一个共同点,同情下层人民,反对并且痛斥封建君主和教会制度的腐朽,揭露黑暗势力,赞扬真善美的品质。

在《巴黎圣母院》中,雨果为我们刻画了几个深刻的人物形象,包括美丽与善良的下层民众吉普赛女郎爱斯梅拉达,外表丑陋但是内心却深爱着爱斯梅拉达的巴黎圣母院敲钟人卡西莫多,伪善的宗教禁欲主义者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洛德,作品充分体现了美与丑的对照原则,内心的丑陋比外表的丑陋更加令人感到可怕,女主人公爱斯梅拉达可以说的上是一个真善美的化身,她的身上体现了人道主义精神,当卡西莫多被冤在巴黎圣母院前的刑台上接受阳光的曝晒时,她毅然的走上刑台给卡西莫多喂水喝,而卡西莫多也为了报答她这滴水之恩将行刑前的爱斯梅拉达抢下并带到巴黎圣母院中悉心照料。

为了救下甘果瓦,爱斯梅拉达决定和甘果瓦做一对有名无实的夫妻,这些都折射除了的仁爱精神,虽然她是一名下层民众,但是却用自己的力量去真心的对待并帮助身边的每一个人。

小说借中世纪的历史题材影射19世纪波旁王朝复辟时期的社会现实,抨击了封建专制王权统治时期的残暴与黑暗,封建教会的虚伪,赞颂了下层人民淳朴善良的品格、正直勇敢的斗争精神。

《悲惨世界》无疑是雨果一生中最重要的一部作品,也是最能体现其人道主义义思想精髓的作品。

主人公冉阿让出身贫苦,为了姐姐家饥寒的孩子偷了一块面包,因此被判刑,但当他走出牢狱时,“孤零零,没有栖身之处,没有避雨之处”,后来他受到米里哀主教的感化,开始帮助他人,仅仅一块面包就要遭受牢狱之灾,并且一直遭到沙威的追捕,而迫使他去偷窃的正是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

芳汀,一个天真纯洁的少女,但恶浊的社会玷污了她,芳汀的悲惨同样是罪恶的社会现实造成的。

而芳汀的孤女小柯赛特在德纳第夫妇手中,倍受虐待。

浅析法语音乐剧的特点1

浅析法语音乐剧的特点1

浅析法语音乐剧的特点1第一篇:浅析法语音乐剧的特点1浅析法语音乐剧的特点摘要:法语音乐剧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站稳脚跟,与其独一无二的特色是分不开的。

它无论是在音乐,剧本,还是舞台美术等方面都极具有创造力,在短短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每一次的进步都给观众带来惊喜,每一次的创新都让人眼前为之一亮。

重写意的法语音乐剧给之前重写实的音乐剧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掀起了一股法语音乐剧热潮,更是为喜爱音乐剧的观众开启了另一扇全新的大门。

20世纪70年代之后,音乐剧不再专属于美国,开始走向世界。

在众多不同语言的音乐剧中,发展仅几十年的法语音乐剧以其独一无二的魅力虏获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尽管法语音乐剧是在美国百老汇音乐剧的启发下发展的,但少受其影响,并且用“青出于蓝而不逊于蓝”来形容法语音乐剧是再贴切不过。

法语音乐剧之魅力所在,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首先是法语音乐剧独树一帜的总体风格。

浪漫大于写实是法语音乐剧的一大艺术特点,观看法语音乐剧带给观众的不是那种仅限于花前月下式的简简单单的小浪漫,过目即忘,稍纵即逝,而是将感情的表现置于一切之上的浪漫主义艺术手法,把法国人与生俱来的浪漫因子散播至观众心中,切切实实,身临其境地感受法式浪漫。

在法语音乐剧《巴黎圣母院》中,音乐剧一开始就表现了写意大于写实的风格。

在空间有限的舞台上,几根高大的柱形物不停地变换着位置,气氛顿时变得沉重而压抑,即使是从未接触过《巴黎圣母院》的观众也能感受到在教会无形的权威控制下的人们内心的惊惧和压抑。

这种写意大于写实的手法,与中国国画中的留白有异曲同工之妙,让观看者的思绪适当地发散,有助于增强观看者的感官享受。

其次是音乐风格。

法语音乐剧的音乐类型主要采用的是流行音乐。

流行音乐风格多样,音色多样,能够满足大多数观众的喜好,较容易被群众所接受,因此法语音乐剧能够很快地打响知名度,赢得了不错的口碑。

法语音乐剧的流行取向是以动听为第一追求,主题音乐素材变化发展的手法无法消化音乐剧中庞大的音乐容量,因此只能努力去打到一种“形散而神不散”的境界。

音乐剧巴黎圣母院观后感经典版

音乐剧巴黎圣母院观后感经典版

音乐剧巴黎圣母院观后感经典版巴黎圣母院是一部备受瞩目的音乐剧,它以它精彩绝伦的故事情节、壮丽的音乐以及精湛的演员表演成为了世界各地观众的心目中的经典之作。

我有幸能够观看这部音乐剧,并被它深深打动。

以下是我对于《巴黎圣母院》这部音乐剧的观后感。

首先,我必须赞美这部音乐剧所呈现的精彩故事情节。

剧情以维多利亚时代的巴黎为背景,讲述了主人公夏尔·德·舍鲁瓦对于美丽女歌手艾斯美拉达的爱慕之情,以及他与巴黎圣母院的怪人之间的纠葛。

整个剧情跌宕起伏,充满了悬念和情感冲突,让观众十分投入。

同时,剧中也渗透着一些深刻的社会思考,如人与社会的关系、美与丑的辩证关系等。

这使得观众在欣赏音乐剧的同时也不禁思考起这些问题。

其次,音乐剧的音乐无疑也是这部作品的亮点之一。

音乐剧中的音乐充满了激情、感染力和力量,它们将故事和角色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剧中的歌曲旋律优美动听,既能体现角色的特点,又可以引起观众的共鸣。

其中最著名的当然是《时间与幸福的差距》这首歌曲,它以它深情的旋律、悲伤的歌词和精湛的演唱打动了无数观众的心。

每当这首歌曲响起,观众都会陷入深深的思考和回忆之中。

此外,这部音乐剧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特点就是精湛的演员表演。

每一个角色都被演员演绎得栩栩如生,使得观众很容易就能够投入到剧情中去。

尤其是主演夏尔·德·舍鲁瓦和怪人角色的演员,他们的演绎让人难以置信。

夏尔·德·舍鲁瓦一方面展现出了一个英俊、浪漫的单位,另一方面又将他内心的矛盾和痛苦表现得淋漓尽致。

而怪人角色则通过精湛的表演,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完美地展现给观众。

这些出色的演员表演成为了这部音乐剧的一大看点,也让观众对角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共鸣。

总结来说,音乐剧《巴黎圣母院》是一部经典之作。

它以它精彩的故事情节、优美的音乐以及出色的演员表演深深打动了观众。

观众从中可以感受到爱与美、痛苦与迷茫的对冲,也可以思考一些深刻的社会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巴黎圣母院》与《悲惨世界》两部音乐剧的比较(一)
当今著名的音乐剧大多是由纽约百老汇和伦敦西区的演艺公司包装而成的,因此这些剧目也带有了百老汇和西区特有的风格特征和运作方式。

而《巴黎圣母院》却是一个例外,它是少数几部闻名世界却没有受到百老汇和西区影响的著名音乐剧。

《巴黎圣母院》诞生于法国巴黎,远离纽约和伦敦,先天就没有受到百老汇和西区的影响。

而作品诞生后,从包装到制作推销的整个过程,也全部是由法国公司全权包办的,而不像《悲惨世界》和《西贡小姐》那样在法国诞生,却由伦敦西区的公司来包装和运作。

因而,《巴黎圣母院》中几乎没有百老汇和伦敦西区的印记,让我看完这部剧会有与众不同的感受。

1.舞蹈角色与歌唱角色分离:
《巴黎圣母院》的一大特色是采用了舞蹈和歌唱相分离的形式,也就是跳舞的演员不唱歌,而歌唱的演员不跳舞。

这与当今大多数音乐剧处理歌唱和舞蹈的做法不太相符。

在音乐剧中,舞蹈和歌唱演员的角色分配会有侧重,但基本上没有绝对分开的情况,歌唱演员也会和舞蹈演员一起舞蹈,而舞蹈演员也会参与歌唱(更多是合唱),从而体现出歌舞一体的样式。

而《巴黎圣母院》则是将两者完全的分离,整个剧目的歌曲全部由7位主要演员演唱,他们歌唱的时候不参与任何舞蹈,个个全情投入,就像聚光灯下的超级明星。

舞蹈演员则完全不参与歌曲的演唱,在非法移民(Therefugees)>,愚人庆典(TheFeastofFools)>,
奇迹之殿(ThecourtoftheMiracles)>,爱之谷(valleyoflove)>等几个大场面的段落中,舞蹈几乎就是演出的全部。

将舞蹈与歌唱完全分离,可以让两者更加投入于自己的演出,将各自的表演发挥到极致。

而不需要因为歌唱演员的缘故而降低舞蹈的难度,也不需要因为舞蹈演员的缘故而影响声音的质量。

当歌唱演员用声音表达情感时,一旁的舞者就全情投入地用肢体表达复杂的感情纠葛。

以爱斯米拉达一出场为例,当她演唱起吉普赛女郎(Bohemiagirl)>的时候,在她身旁的舞者就跳起狂热欢快的舞蹈,这样的舞蹈比演唱更能表现她内心奔放的思想。

而当菲比斯演唱心痛欲裂(Heartbreak)>一曲时,在他身旁的四位男性舞者只露着背影跳舞,让人感受到他黑暗的内心和痛苦的抉择。

在《巴黎圣母院》中,歌唱者用具象的歌词来表达情感,舞者用抽象的动作来表达情感,歌者和舞者在同一舞台上同时表达了内在和外在、具象和抽象。

在舞蹈动作上,编舞还给予舞者很大的自由度,有些段落明显带有自由发挥的成份。

同时舞者在舞蹈时还运用了栏杆、棍棒等道具,体现出了写实和写意的双重效果。

2.纯流行化的演绎:
在演唱方法上,《巴黎圣母院》完全运用了流行唱法,没有融入一点美声唱法。

而在演奏乐器上,《巴黎圣母院》也全部采用电声乐器,没有一件管弦乐器。

这两者都表明了《巴黎圣母院》追求纯粹流行风格的
姿态。

而在其他大多数音乐剧中,多多少少都会融入美声唱法,在伴奏乐器上,也大多以管弦乐器为主,或者在其中加入一些摇滚电声乐器,很少见到纯流行乐器伴奏的情况。

3.独特的演唱安排:
在《巴黎圣母院》中特别偏重独唱,整场50段音乐中,绝大部分都是独唱,你方唱罢我登场,一首接一首,而较少有重唱。

合唱只有结尾等少数几个地方才出现过,而且采用的是事先录制好的背景式合唱。

由于没有现场演员的参与,因此即便听到合唱,也缺少了合唱的真实感。

在大多数音乐剧中,为了更好地表现起伏的剧情和丰富的声音层次,一般会将独唱,重唱和合唱进行合理的安排,不会过份偏重于独唱,也不可能过份偏重于重唱或合唱。

《巴黎圣母院》对独唱的偏好,会让人感到声音层次不够丰富,在形式上略显得单调了。

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舞蹈角色和演唱角色的完全分离。

由于舞蹈角色不参与演唱,因此全剧的歌唱段落就全部落在了7位主要角色身上,这7个人在剧中全部聚在一起的时候就已经很少了,要一起重唱和合唱就更难了。

好在剧中的每一首歌曲都非常好听,这也多少弥补了歌唱形式上的简单。

4.与众不同的音乐创作手法:
《巴黎圣母院》中的音乐共有50段。

作曲者对于每一首歌曲都是独立成篇的,很少追求歌曲与歌曲之间共同的音乐材料。

除了几首是完全反复之外,几乎首首都是全新的创作。

因而你在音乐上很难找到歌曲
与歌曲之间的联系,在欣赏时会有现场音乐会的感觉。

如果在观赏时没有歌词提示,你闭上眼睛很容易感觉这是一张法国流行音乐的精选辑,而不是一部音乐剧。

说的专业一点就是,《巴黎圣母院》没有采用大多数音乐剧采用的主题音乐素材变化发展的手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