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波通信的频率选择共5页文档
短波通信需要的大概参数举例

短波通信需要的大概参数举例
短波通信是一种利用短波频段进行远距离通信的技术。
在进行
短波通信时,需要考虑一些重要的参数,以下是一些可能需要考虑
的参数举例:
1. 频率范围,短波通信的频率范围通常为3 MHz至30 MHz。
这个范围内的频率可以在大气层反射和折射以及电离层反射的作用
下实现远距离通信。
2. 发射功率,发射功率是指发送端的信号强度,通常以瓦特(W)为单位。
发射功率的大小会直接影响到信号的传播距离和质量。
3. 天线增益,天线增益是指天线在特定方向上的辐射能力,通
常以分贝(dB)为单位。
天线增益的大小会影响信号的传输距离和
覆盖范围。
4. 调制方式,短波通信可以采用不同的调制方式,如AM(幅
度调制)、SSB(单边带调制)、CW(连续波)等,不同的调制方式
适用于不同的通信需求。
5. 天气条件,大气层和电离层的状态会对短波通信产生影响,如太阳黑子活动、电离层的频率反射特性等都会对信号的传播产生影响。
6. 天线架设高度,天线的架设高度会影响信号的传播范围和覆盖区域,合理的天线架设高度可以提高通信质量。
7. 接收灵敏度,接收端的灵敏度决定了接收端能够接收到多远距离的信号,灵敏度越高,接收到的信号质量就越好。
总的来说,短波通信需要考虑的参数涉及到频率范围、发射功率、天线增益、调制方式、天气条件、天线架设高度和接收灵敏度等多个方面,这些参数的合理选择和配置将直接影响到短波通信的效果和质量。
【火腿课堂】中国业余电台常用频率(短波)

【火腿课堂】中国业余电台常用频率(短波)如梦令·元旦于文华 - 单曲 - 如梦令·元旦中国业余电台常用频率(短波)80m波段:3.840MHz 3.843MHz3.850MHz 3.855MHz1 x( H) m+ x; x40m波段:7.030MHz(CW) 7.050MHz7.O53MHz 7.055MHz 7.060MHz7.068MHz20m波段:14.180MHz 14.225MHz14.270MHz 14.330MHz15m波段:21.400MHz410m波段:29.600MHz(FM)14.180MHz是'B NET'工作频率.每天8:00开始.经常有老业余家出现14.330MHz是'CRSA NET'的工作频率.每周二10:00开始.国内短波电台热闹的几个频点和守听!国内比较热闹的短波频点有:17.050MHZ模式:LSB单边带主要是早上和晚上很热闹,传播好的时候,比本地的中继台信号还要好,国内HAM默认的公用呼叫频率,大家常在7.050呼叫到对方后,都喜欢转到7.055、7.060、7.065、7.070、7.080做通联QSO。
214.270MHZ模式:USB单边带主要是白天很热闹,传播好的时候,比本地的中继台信号还要好,国内HAM默认的公用呼叫频率,大家常在14.270呼叫到对方后,都喜欢转到14.270、14.275、14.280、14.265做通联QSO。
314.180MHZ模式:USB单边带主要是早上9点前热闹,传播好的时候,比本地的中继台信号还要好,国内1级BA大哥和2级BD大哥HAM默认的公用呼叫频率,大家可以在早上收听他们的通联,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
414.330MHZ模式:USB }8 K4 T' u3 m1 n6 u2 r单边带中国无线电运动协会台网专用频点,每周二10点有BY1PK主持,发布总部的通知和点名,大家可以收听哦。
短波通信频率使用指南

(15)4995kHz ~5005kHz:有国际性的标准时间频率发播台。可在5000 kHz听到。
(16)5005kHz ~5450kHz:此频段非常混乱,低端有些广播电台,还有固定和移动台。
(30)9995kHz ~10005kHz:标准时间标准频率发播台,可在10000 kHz听到。
(31)10005kHz ~10100kHz:用于航空通信。
(32)10100kHz ~10150kHz:30米的业余无线电波段。
(33)10150kHz ~11175kHz:固定台使用这个频段。
(71)28000kHz ~29700kHz:10米的业余无线电波段。
(72)29700kHz ~30000kHz:固定和移动台使用此波段。
(67)25010kHz ~15550kHz:用于固定、移动、海事电台。
(68)25550kHz ~25670kHz:此频段保留给天文广播,目前还没有电台。
(69)25670kHz ~26100kHz:13米的国际广播波段。
(70)26100kHz ~28000kHz:用于固定、移动、海事电台。
(34)11175kHz ~11400kHz:用于航空通信。
(35)11400kHz ~11650kHz:主要是固定电台使用,但是也有些国际广播电台的信号。
(36)11650kHz ~11975kHz:25米的国际广播波段,整天可以听到有电台播音。
(37)11975kHz ~12330kHz:主要是由一些固定电台使用,但是也有些国际广播电台的信号。
短波通信短波通信实际使用的频率范围:1.6MHz-30MHz
短波通信频率选择算法研究

短波通信频率选择算法研究第一章:引言短波通信是一种利用短波信号在地球上不同地区进行远距离通信的技术。
由于短波信号的特性,其在大气中的传播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频率选择成为短波通信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本章将介绍研究动机、目的以及文章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短波通信频率选择原理短波通信频率选择的核心在于找到一种能够不受大气情况变化影响,并且能够提供良好通信质量的频率。
本章将介绍短波的传播特性、大气的影响因素以及频率选择的原理和目标。
第三章:已有的短波通信频率选择算法目前,已有多种短波通信频率选择算法被广泛应用于实际通信系统中。
本章将对已有的算法进行分类和评述,包括传统的经验法、基于计算机仿真的方法以及基于智能算法的方法。
第四章:基于计算机仿真的短波通信频率选择算法计算机仿真方法是基于对短波信号传播特性的深入了解和大量仿真实验数据的积累,通过分析数据和建立数学模型来选择最佳频率。
本章将介绍基于计算机仿真的短波通信频率选择算法的原理、实现过程以及优缺点。
第五章:基于智能算法的短波通信频率选择算法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算法在频率选择领域的应用逐渐增多。
本章将介绍基于智能算法的短波通信频率选择算法的原理和常用算法,如遗传算法、模拟退火算法和粒子群优化算法等,以及它们在频率选择中的应用。
第六章:频率选择算法的性能评估指标为了评估不同频率选择算法的性能,需要定义一些评估指标。
本章将介绍常用的性能评估指标,并分析其适用性和优缺点,为后续章节的比较分析打下基础。
第七章:案例研究与实验结果本章将通过案例研究和实验结果的分析,对比不同频率选择算法在不同场景下的性能。
通过实验数据的定量分析,来验证各算法在实际应用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第八章:讨论与未来展望本章将综合前文的研究成果,对短波通信频率选择算法进行总结和讨论。
同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包括结合机器学习、优化算法的研究、实时自适应频率选择算法等。
第九章:结论本章将对全文进行总结,总结短波通信频率选择算法的研究成果和应用前景,指出研究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未来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和建议。
短波的频率范围

短波的频率范围
短波是指波长在10-100米之间的无线电波。
它具有跨越大洋的
传播能力和穿透建筑物的能力,因此被广泛用于国际广播、军事通讯和应急通讯等领域。
短波的频率范围通常被划分为若干个带宽,包括120米带
(2.3-2.495MHz)、90米带(3.2-3.4MHz)、80米带(3.5-4.0MHz)、60米带(4.75-5.06MHz)、49米带(5.9-6.2MHz)、41米带(7.1-7.3MHz)、31米带(9.4-9.9MHz)、25米带(11.6-12.1MHz)、22米带
(13.57-13.87MHz)、19米带(15.1-15.6MHz)、16米带
(17.48-17.9MHz)和13米带(21.45-21.85MHz)。
不同的频率范围适用于不同的通讯和广播需求。
例如,120米带适合于在短距离范围内进行低速数据传输,而80米带则适合于中距
离的语音通讯。
31米带和25米带则是国际广播的主要频段,覆盖范围广泛,而13米带则适合于高频率的短波单边带调制通信。
总之,短波的频率范围是非常广泛的,选用不同的频段可以满足不同的通讯和广播需求。
- 1 -。
短波通信实际使用的频率范围

短波通信实际使用的频率范围:1.6 MHz~30 MHz1600 kHz~1800 kHz:主要是些灯塔和导航信号,用来给鱼船和海上油井勘探的定位信号。
1800 kHz~2000 kHz:160米的业余无线电波段,在秋冬季节的夜晚有最好的接收效果。
2000 kHz~2300 kHz:此波段用于海事通信,其中2182 kHz保留为紧急救难频率300 kHz~2498 kHz:120米的广播波段。
2498 kHz~2850 kHz:此波段有很多海事电台。
2850 kHz~3150 kHz:主要是航空电台使用。
3150 kHz~3200 kHz:分配给固定台。
3200 kHz~3400 kHz:90米的广播波段,主要是一些热带地区的电台使用。
3400 kHz~3500 kHz:用于航空通信。
3500 kHz~4000 kHz:80米的业余无线电波段。
4000 kHz~4063 kHz:固定电台波段。
4063 kHz~4438 kHz:用于海事通信。
4438 kHz~4650 kHz:用于固定台和移动台的通信。
4750 kHz~4995 kHz:60米的广播波段,主要由热带地区的一些电台使用。
最好的接收时间是秋冬季节的傍晚和夜晚。
4995 kHz~5005 kHz:有国际性的标准时间频率发播台。
可在5000 kHz听到。
5005 kHz~5450 kHz:此频段非常混乱,低端有些广播电台,还有固定台和移动台。
5450 kHz~5730 kHz:航空波段。
5730 kHz~5950 kHz:此波段被某些固定台占用,这里也可以找到几个广播电台。
5950 kHz~6200 kHz:49米的广播波段。
6200 kHz~6525 kHz:非常拥挤的海事通信波段。
6525 kHz~6765 kHz:航空通信波段。
6765 kHz~7000 kHz:由固定台使用。
7000 kHz~7300 kHz:全世界的业余无线电波段,偶尔有些广播也会在这里出现。
如何选用短波最佳通信频率

如何选用短波最佳通信频率
张在鹤;喻辉
【期刊名称】《中国水产》
【年(卷),期】1996(000)008
【摘要】在短波(中、高频)无线电通信中,发射机的发射功率、使用的频率,接收机
灵敏度,天线,电波传播环境,通信时间和季节等因素的改变,都会对通信距离产生影响。
当电台架设完毕后,影响通信距离的最主要因素当属发射机的使用频率,中、高频通
信这一点表现的就更加明显。
在中、高频段无线电波的传播中,天波的传播取决于
电离层的反射、折射和对无线电波能量吸收的情况,与电离层的高度和电子浓度有关。
而电离层的高度和电子浓度的变化又同一年四季、一日中的时间和太阳黑子的活动有着非常大的联系。
【总页数】1页(P36)
【作者】张在鹤;喻辉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N92
【相关文献】
1.短波通信频率选择技术研究与实现 [J], 王利敏
2.浅析短波最佳通信频率选择方法 [J], 庄乾波
3.泛Kriging法在海上短波通信频率预测中的应用 [J], 田晓铭;张海勇;徐池;韩东
4.短波通信频率自优化技术分析研究 [J], 徐池; 邱楚楚
5.基于CNN-BiLSTM的短波通信频率预测研究 [J], 夏吉业;张海勇;徐池;贺寅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短波频率表》word版

中国业余电台常用频率(短波)80m波段:3.840MHz 3.843MHz 3.850MHz 3.855MHz40m波段:7.030MHz(CW) 7.050MHz 7.O53MHz 7.055MHz 7.060MHz 7.068MHz20m波段:14.180MHz 14.225MHz 14.270MHz 14.330MHz15m波段:21.400MHz10m波段:29.600MHz(FM)14.180MHz是"B NET"工作频率.每天8:00开始.经常有老业余家出现14.330MHz是"CRSA NET"的工作频率.每周二10:00开始.国内短波电台热闹的几个频点和守听!一、国内比较热闹的短波频点有:1、7.050MHZ 模式:LSB 单边带主要是早上和晚上很热闹,传播好的时候,比本地的中继台信号还要好,国内HAM默认的公用呼叫频率,大家常在7.050呼叫到对方后,都喜欢转到7.055、7.060、7.065、7.070、7.080做通联QSO。
2、14.270MHZ 模式:USB 单边带主要是白天很热闹,传播好的时候,比本地的中继台信号还要好,国内HAM默认的公用呼叫频率,大家常在14.270呼叫到对方后,都喜欢转到14.270、14.275、14.280、14.265做通联QSO。
3、14.180MHZ 模式:USB 单边带主要是早上9点前热闹,传播好的时候,比本地的中继台信号还要好,国内1级BA大哥和2级BD大哥HAM默认的公用呼叫频率,大家可以在早上收听他们的通联,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
4、14.330MHZ 模式:USB 单边带中国无线电运动协会台网专用频点,每周二10点有BY1PK主持,发布总部的通知和点名,大家可以收听哦。
5、21.400MHZ 模式:USB 单边带传播特点:白天有传播,偶尔晚上的传播非常好你的日文好,级别是2级的话,可以到21.200---21.300MHZ之间,可以和日本的友台通联,日本的HAM有很多使用21MHZ的5W 手持机 ,你随时可以呼叫日本友台,毫不费力!6、29.600MHZ 模式:FM白天有传播,特别是下午2点到旁晚的6点传播,比打电话还清楚,4级火腿可以在这频段上合法使用,很有挑战性哦二、短波传播判别心得1、10米波29.600MHZ 模式:FM常常是下午和旁晚才有传播,当然偶尔上午和晚上12点前的传播厉害到5W可以呼叫全球任何地区的电台,通话质量比本地台还清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短波通信的频率选择老笨所在的工作单位在上世纪90年代初建立了一个短波单边带通信网,以解决手机通信站点未能覆盖的地区的移动条件下的远程通信问题。
为此,曾开了一期操作人员培训班。
由设备供应商主讲电台的操作与使用。
老笨负责主讲短波通信的频率选择。
在培训中老笨尽可能用比较通俗易懂的方式来讲解,但多数人没有听懂。
系统建好后,曾多次有过固定台对移动台(车载)之间建立起2000公里的话音沟通(发射功率约100W)。
随着手机通信覆盖地域的不断扩展,这套耗资百万的系统用了几年后现在已经废掉了。
现将当年的培训提纲上至矿坛,为老笨加点积分。
简述短波段无线电波的传播规律与短波无线电通信的频率选择及预测一、引言:在无线电通信中,无线电发射机的天线辐射载有信息的电磁波,到达接收点无线电接收机的天线,要经过一段自然路径。
无线电波在自然环境中的传播主要有三个路径常用于无线电通信:视距传播、地波传播、天波传播。
不同波长的无线电波在以上三种传播路径中有不同的传播规律。
短波无线电波(2—30Mhz)的传播有不同于其它频段的特殊规律,只有透彻认识和运用其特殊规律,才能发挥短波无线电通信设备的应有效能,建立稳定可靠的通信联系,提高通信质量。
二、无线电波的传播路径:(1)视距传播:视距传播是指电波在发射天线与接受天线互相“看得见”的距离内的传播方式。
电波在靠近地面的低空大气层中以近似直线的路径传播(见图-1),在发射功率一定的情况下,其通信距离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收发双方的天线高度,多用于超短波通信,本文不多作讨论。
(2)地波传播:地波是指沿地球表面传播的电波。
当电波沿地表传播时,在地表面产生感应电荷,这些电荷随着电波的前进而形成地电流。
由于大地有一定的电阻,电流流过时要消耗能量,形成地面对电波的吸收。
地电阻的大小与电波频率有关,频率越高,地的吸收越大。
因此,地波传播适宜于长波和中波作远距离广播和通信;小型短波电台采用这种方式只能进行几公里至几十公里的近距离通信。
地波是沿着地表面传播的,基本上不受气候条件的影响,因此信号稳定,这是地波传播的突出优点。
(3)天波传播:天波是指地面发出的经电离层折射返回地面的电波。
短波无线电台站可以较小的发射功率,不依赖任何地面系统利用天波路径独自建立数百公里甚至数千公里的通信联系,是为有别于其它通信方式的突出优势。
但是,电离层随昼夜、季节、年度而变化,导致天波传播状况依时间变化。
因此,依赖电离层反射所建立的短波无线电天波通信是不稳定、不可靠的(相对于其他传播路径而言)。
远程短波通信要求设备操作人员对短波波段无线电波的传播规律有深入的了解和较多的实践经验,并且依赖于通信各方的配合默契。
本文主要讨论短波通信的地波和天波传播。
三、短波的地波传播:利用地波路径,可在一定距离内建立稳定可靠的短波通信联络。
其有效距离主要取决于短波电台的发射功率、天线的架设方式、传播路径上的地形地物的影响及使用的载波频段。
在发射功率、天线架设、地形地物均已确定的情况下,载波频率成为决定通信距离的唯一可选因素。
鉴于频率越低大地对电波的吸收越小,短波电台的地波通信宜选用短波频率的低段(2 — 6 Mhz)。
很明显,地波的场强与传播距离成反比,距离越远,信号强度越弱。
远至一定距离,信号/ 噪声比将降低到无法保证可靠通信的程度,导致通信中断。
对于短波通信而言,其噪声主要来自产生于大气的天电和周围工业设备的电气干扰。
一般来说,在一方天线高架的情况下,选择合适的载波频率,小型短波电台利用地波路径可在数十公里范围内建立可靠的通信联络。
四、短波的天波传播:(1)关于电离层:短波无线电远程通信依赖于高空电离层反射的天波路径,了解电离层的生成、结构和变化规律,了解电离层不同时段对不同频段的短波段电波的反射规律,对短波无线电通信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由于太阳紫外线照射、宇宙射线的碰撞,使地球上空大气中的氮分子、氧分子、氮原子、氧原子电离,产生正离子和电子,形成所谓电离层,其分布高度距地面几十公里至上千公里。
电离层中电子密度呈层状分布,对短波通信影响大的有D 层、E 层、F1 层、F2 层,各层的中部电子密度最大,各层之间没有明显的分界线。
各层的电子密度D〈E〈F1〈F2 ):由于电离层的形成主要是太阳紫外线照射的结果,因此电离层的电子密度与阳光强弱密切相关,随地理位置、昼夜、季节和年度变化,其中昼夜变化的影响最大。
D 层:高度60—80公里,中午电子密度最大,入夜后很快消失;E 层:高度100—120公里,白天电子密度增加,晚上相应减少;F1 层:高度180公里,中午电子密度最大,入夜后很快消失;F2 层:高度200—400公里,下午达到最大值,入夜逐渐减少,黎明前最小。
(2)电离层对电波的折射和反射:电离层可看成具有一定介电常数的媒质,电波进入电离层会发生折射。
折射率与电子密度和电波频率有关。
电子密度越高,折射率越大;电波频率越高,折射率越小。
电离层电子密度随高度的分布是不均匀的,随高度的增加电子密度逐渐加大,折射率亦随之加大。
可以将每一层划分为许多薄层,每一薄层的电子密度可视为均匀的。
电波在通过每一薄层时都要折射一次,折射角依次加大,当电波射线达到电离层的某一点时,该点的电子密度值恰使其折射率为900,此时电波射线达到最高点,尔后沿折射角逐渐减小的轨迹由电离层深处折返地面。
当频率一定时,电波射线入射角越大,则越容易从电离层反射回来。
当入射角小于一定值时,由于不能满足900 的折射角的条件,电波将穿透电离层进入太空不再返回地面。
当入射角一定时,频率越高,使电波反射所需的电子密度越大,即电波越深入电离层才能返回。
当频率升高到一定值时,亦会因不能满足900 折射角的条件而使电波穿透电离层进入太空,不再返回地面。
(3)电离层对电波的吸收:当电波通过电离层时,电离层中的自由电子在电波的作用下作往返运动,互相碰撞,消耗能量。
这部分能量来自电波,此为电离层对电波的吸收。
吸收的大小主要与电子密度和电波频率有关。
电子密度越高、电波频率越低,吸收越大,反之则低。
当吸收大到一定程度时,电波强度将不能满足短波接收机的信号/噪声比要求,导致通信中断。
五、短波天波通信的频率选择与预测:由于电离层的高度及电子密度主要随日照强弱昼夜变化,因此工作频率的选择是影响通信质量的关键性问题,若频率太低,则电离层吸收增大,不能保证必须的信噪比,若频率太高,电波不能从电离层反射回来。
一般来说,选择频率应考虑以下原则:(1)不能高于最高可用频率:当通信距离一定时,可以被电离层反射回来的最高频率叫最高可用频率。
很明显,通信频率不能高于最高可用频率,否则电波将穿出电离层。
最高可用频率与电子密度有关,电子密度越大,最高可用频率越高。
电离层电子密度主要随时间变化,所以最高可用频率也随之变化。
其次,对一定电离层高度而言,通信距离越远,则电波入射角也就越大,就是说最高可用频率越高。
但应注意,由于电离层电子密度是经常变化的,其最高可用频率不能保证每时每刻可靠反射电波,因此实际使用的频率为最佳工作频率。
经验说明,最佳工作频率约为最高可用频率的85%。
附表列出了我国南方夏季不同通信距离在不同时段的最高工作频率及最佳工作频率。
需要说明的是,表中所列的工作频率并非确定的准确频率,而是在此频率附近即可。
实际应用时,可从表列最佳工作频率向下1-2Mhz的范围内选取合适的工作频率,以适应不同的季节及地域。
(2)不能低于最低可用频率:在短波通信中,频率越低,电离层吸收越大。
当低到一定程度以致不能保证通信所必须的信噪比时,通信质量严重下降导致通信中断。
能保证最低所需的信噪比的频率称为最低可用频率。
根据经验,不同距离、不同时段的最低可用频率一般比相应的最佳工作频率低3—4Mhz。
此外,频率为1.4Mhz附近的电波可与电离层中自由电子的振动发生谐振,产生较大的谐振吸收。
所以天波通信时工作频率不应低于2Mhz。
(3)一日之内适时改变工作频率:原则上说,最低可用频率至最佳工作频率之间的频段可作为工作频率。
但是,这一频段在一昼夜之间是随时变化的,而电台的工作不可能随时变化。
实际工作中一昼夜内只改频1—2次。
在一段时间内只用一个频率,通常选日频、夜频各一个。
改频时间通常是在电离层电子密度变化急剧的黎明和黄昏时刻适时进行。
六、短波通信的“盲区”:短波通信的盲区亦称“静区”。
盲区现象是短波无线电通信很难回避的问题。
在地波最远覆盖范围与天波最近反射区之间有一段所谓“盲区”。
在一方天线高架的情况下,盲区从数十公里的距离开始出现,大约在150—200公里处消失,从理论上说,在此区域内收不到任何信号。
但是,当前的一些新的天线技术已部分解决了这一问题,在理论上的盲区内可建立沟通,只是信噪比差些而已。
在此区域内,适当降低工作频率,减少大地对电波的吸收,同时使仰角较大的电波能被电离层反射下来,可能会使信噪比状况有所改善。
七、关于“频率自适应技术”:(1)传统短波通信选频方式的固有缺陷:合理选频对中远程短波通信至关重要,这一点已有说明。
传统的中远程短波通信的选频模式是:通信指挥人员根据长期频率预测和短期频率预测以及电离层随季节、昼夜变化规律和通信距离指定“时间—频率表”,各台站之间以定时、定频方式进行通信联络。
但是,问题在于要准确地预测电离层的传输频率,并使通信效果始终保持良好状态非常困难。
其主要原因是:短波信道(电离层)是一种典型的随机变参数信道,它的信道特性随时间、空间和工作频率而随机变化。
而预测所得到的频率是在既往资料的基础上,运用统计学方法得到的,是人们一厢情愿的“最佳频率”。
它可能与当时当地的实际电离层传输频率有较大的偏差,并且无法考虑到诸如多径效应、多普勒频移和各种干扰等因素,是一种比较粗糙的办法。
以这种方法预测的工作频率有时只能作为参考。
实际工作中,很大程度上要依赖通信系统指挥人员和各台站操作人员的经验、技巧、随机应变能力和通信各方的配合默契。
而这种能力和默契的取得,有赖于专业化训练和长时间的磨合,并非易事。
(2)问题的解决办法:为使现有的装备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应尽可能减少通信系统对人员条件的依赖,采取技术措施使设备操作(关键是频点选择)自动化、“傻瓜”化。
当前,中远程短波通信自动选择可用工作频点的所谓“频率自适应技术”及产品已经成熟,并得到了广泛应用。
短波自适应通信方式是现代短波通信的象征,使短波通信系统具有自动适应通信条件变化的能力(还有功率自适应技术,本文不作讨论)。
它采用微处理机控制技术,使短波通信机实现自动频率选择、自动信道存储、自动天线调谐,能实时选择出当时当地最佳的短波通信信道,克服短波信道的时变性,能非常有效地改善通信效果,简化了人工选频的复杂操作,非专业人员也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