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词汇的起源及其启示

现代汉语词汇的起源及其启示
现代汉语词汇的起源及其启示

1 / 4

现代汉语词汇的起源及其启示

现代汉语所采用的大量双音节词汇是怎么来的?

再此先公布

答案:

绝大多数双音节词汇是从日本引进的。也就是说,我们的祖先发明了汉字,但我们却不知道如何使用它来表达现代概念,是日本人手把手教我们的。再换句话说,日本人对当今中国文化、文字的形成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应该说,中国人接触西方文化比日本人早得多。然而,有系统地把西方各个学科的先进概念引入本国,却是日本人先走了一步。早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日本人就开始着手翻译西文典籍,像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等经典著作就是那个时候被翻译成日文的。而中国的严复等人翻译《进化论》却是二十多年以后的事情了。严复是一位非常优秀的翻译家,国学功底非常深厚。他的代表作《天演论》,即便是从纯文学的角度来衡量也是一流的作品。让我们来看一看《天演论》序的翻译:

“严子几道既译英人赫胥黎所著《天演论》,以示汝纶。曰:“为我序之。”天演者,西国格物家言也。其学以天择物竞二义,综万汇之本原,考动植之蕃耗,言治者取焉。因物变递嬗,深研乎质力聚散之几,推极乎古今万国盛衰兴坏之由,而大归以任天为治。赫胥氏起而尽变故说,以为天不可独任,要贵以人持天。

以人持天,必究极乎天赋之能,使人治日即乎新,而后其国永存,而种族赖以不坠,是之谓与天争胜。而人之争天而胜天者,又皆天事之所苞。是故天行人治,同归天演。其为书奥赜纵横,博涉乎希腊、竺乾斯多噶、婆罗门、释迦诸学,审同析异而取其衷,吾国之所创闻也。凡赫胥氏之道具如此。斯以信美矣。抑汝纶之深有取于是书,则又以严子之雄于文,以为赫胥氏之指趣,得严子乃益明。自吾国之译西书,未有能及严子者也。”

这段文字能看出xx文的两个显著特点:

2 / 4

第一,严格采用了先秦时代的文体,行文优雅流畅;第二,几乎没有采用双音节词汇。严格说起来,这段文字没有一个词汇能算得上正八经的双音节词汇。所谓双音节词汇,是指由两个字组成,但拆开以后字意全变的词汇。比如,“经济”,原意是指经世济民,两个字都各有各的含义,但合起来是指economy。“电话”,电的汉字原意是闪电,话是指说话,但和在一起是指一种现代化的通信设备。懂中文的都知道,这种双音节词汇在古汉语里非常少,能流传到今天的更是凤毛麟角(徐光启的《几何原本》中的“几何”可以算作一例,可惜也是翻译词汇,而且是利玛窦帮着翻译的)。上述引文中的“天演”和“本原”,看似双音节词,却不尽然。“天演”意为“自然的演变”,单字的含义和他们在词中的角色是完全吻合的。“本原”,本和原都是指original,也算不上真正的双音节词。

严复国学功底深厚,翻译西文词汇自然要秉承古汉语单字传意这一传统。因此,严复的翻译能用单字就绝不用双音节字。基于这么个思路,严复把逻辑翻译成“名学”,把形而上学翻译成“玄学”,把经济翻译成“计学”,把哲学翻译成“理学”,等等。然而,恐怕是盲人也能看得出来,把一种迥然相异的文化和学科体系翻译成中文,仅仅用一个单字来完成会有多么困难。对于每个学科,严复总要苦苦寻找中国古代相类似的学科和概念,然后命名为X学。用“名学”来翻译logic,我个人猜测严复可能是认为中国先秦时代的名、辨的研究与古希腊人提出的logic相类似。其实,名、辨的研究跟逻辑完全八杆子打不着,像公孙龙的“白马非马”顶多算是个经典的狡辩,是利用了中文语法不够严格的弱点玩的鬼把戏,算不上是什么逻辑。因此,“名学”这个帽子硬扣在logic的头上是不合适的,最终这个翻译不可避免地要被“逻辑”所取代。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计学”(经济)等概念上。

与严复的捉襟见肘相比,日本学人利用汉字翻译西文词汇却是天马行空,挥洒自如。一方面,他们对汉字本原的研究和理解不可能有严复那么透彻和深刻;另一方面,他们对汉字也不可能有严复那么深厚的感情,想糟践就糟践。因此,我们今天审视日本学人当初的翻译,尽管他们的翻译与汉字本意相差甚远,但却值得玩味。“经济”的原意是经世济民,是宋明理学的重要思想,本来与economy无关,但发达的经济毫无疑问是国家生存的命脉

所在,也是实现经世济民理想的根本途径,因此“经济”一词是个非常有生命力、值得玩味的译法。

3 / 4

另外一个例子是“民主”。民主这个词在中国古代曾经出现过,是指“庶民的主宰”,也就是指皇帝老爷子,而日本人用来表democracy,意义完全相反了,却是神来之笔。像这样的翻译,在严复眼里可能近乎胡说八道,忠实于古汉语原意的严复肯定是想不出来的。

所以,当严复把《天演论》、《原富》、《名学浅说》等作品翻译出版以后,中国社会面临两套西文词汇的翻译:

严复的“严译”词汇,和日本学人的“日译”词汇。两种翻译在中国的社会舞台上面临一场竞争。

当时,中国学术界对于如何翻译外来词汇分成了两派,一派是以严复本人为代表的“严译”派,主张尽可能忠实汉语原意;另一派是以王国维为代表的“日译”派,主张日本学人的双字节翻译,并尽可能多地使用日语翻译。两派观点尽管交锋激烈,但历史车轮的前进方向却不是由学者的观点所能左右的。随后发生的事实是:

严译词汇在竞争中全面溃败,日语翻译大获全胜。据日本学者考证,今天中国和日本使用的双字节翻译词汇,仅仅“数学”、“保险”、“银行”等屈指可数的几个是由中国人翻译的。

严译词汇敌不过日译词汇这一历史现象,至少应该给我们如下启

示:

1.以汉字为代表的表意文字,具有比表音的拼音文字更加稳定的气质,不易改变,因此具有内在的保守、僵化、不思进取的特点。严复处处采用引经据典式的翻译,无疑极大地束缚了他的手脚。远古时期的文字是在当时特定的社会发展状况下产生的,具有极强的时代特征,用古代的文字一成不变地表达现代概念毫无疑问是困难的,也是毫无必要的。然而,表意是汉字的基本特点,汉字的本原含义是汉字存在的全部价值,离开了原意,汉字将变成无源之水。因此,像严复那样不辞辛苦地挖掘汉字本意,也是国学专家们万不得已的做法。

严复不过是极其出色地犯了不得不犯的错误,他的失败是作为表意文字的汉字的悲剧。

4 / 4

2.面对西方的先进文明,我们除了学习其先进的科技、文化以及各项制度以外,必须在文化的层面上认真考虑落后的文字对中国人的思维能力的束缚。中文里僵化的文字,杂乱无章的语法,不讲逻辑的表达方式,都注定了我们消化、吸收外来先进文明具有与生俱来的特殊困难。表意文字的最大问题是口语和书面语的脱节。口语毫无疑问比书面语更加活泼,容易随历史发展而演变,但表意文字却稳定得多,这就决定了表意文字经常无法及时吸取口语中的鲜活成分,而更倾向于忠实于远古时期文字的本意。先秦时期的口语和书面语也许能吻合的很好,但到了明清时期,书

面语就已经和口语相差甚远。持续地改革文字,使之能够不断地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才能保证汉字不是一成不变的死水。不然的话,今天的文字很可能无法表达未来的概念,几百年后我们恐怕还得再来一场新文化运动。瞿秋白把汉字说成是“最龌龊最恶劣最混蛋的中世纪茅坑”,虽说难听了点,可是不无形象地告诉我们,如果不加以持续的改革,表意的汉字就会在酱缸里不断发酵,到最后变得比茅坑还臭,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这是表意文字独有的问题。

4.对待外来的先进文明,我们应该采取像日本人那样务实而谦逊的态度。今天的日本人,已经再也不会有人像当初中江兆民等人在明治时期那样,费劲地将“culture”翻译成“文化”,而是一律采用音译。日本的假名在接受外来语问题上发挥了越来越突出的作用。到今天,日语大概已经成了世界上最开放的语言,任何国家发明的新概念都可以用音译的方式非常容易地被日语吸

收进去,成为日语的一部分。反观中国,到今天还有人叫嚣“纯洁汉语运动”,学习法国人的愚昧。也怪了,西方人好的东西不学,这些下三烂的东西中国人学的比谁都快。日本人能创造出今天这样高度发达的成就,与日本人的谦虚和务实分不开。在唐朝,日本人毫不犹豫地学习中国的汉字;到了19世纪,日本人又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脱亚入欧,走西方的强国之路。中国人当今使用的汉语词汇,绝大多数都是日本人创造的,可以说,中国和西方

先进文明之间,永远隔着一个日本。说句难听的,中国现在给西方当徒弟还不配,只能当个徒孙。先向日本学会了如何学习,毕业了,也许才能上西方文明这个高级班。

现代汉语中的日语词汇讲课讲稿

浑身发麻:不讲“日本汉语”就不能说话? [1108](2009-02-09) 说起“日货”,通常是指日产的汽车、家电等。而当代汉语中也存在着“日货”,占到了当代中国汉语的70%以上(社会和文科学方面)。 属于外来语的日本汉语,对中国当代文化起着巨大的作用。 我们用老祖宗造的字,组成日本独创的词,普遍应用在日常生活里,说明一个事实:“汉语”已经成为汉文化圈共享的历史文明。 这些外来词汇只是现代化的骨架,并不是现代化的灵魂。有了现代化的骨架,却还没有足够的现代化的血肉,骨骼够大,但是营养不良,当代文化的窘境大概就在于此。解决窘境之路,不在于更换“骨架”,而在于锲而不舍地为当下的文化重建,补充现代人文的“营养”。 无处不在的日本汉语 我们看娱乐新闻,有一条说,小沈阳参加春晚之后,人气大涨;还有一条说,田亮拍了南非性感狂野写真。“人气”和“写真”这两个词,我们已经耳熟能详,司空见惯,可是,很少人知道,这两个词是不折不扣的外来词,是源自日本汉语的两个词。 我们再看看下面来自日本汉语的几个词: 1.解读,分析解说某项政策、观点、理论。比如,解读政策,解读谜团,解读**** 2.新锐,在某一领域新出现的有影响力的人、产品,比如,新锐人物,新锐导演,新锐汽车…… 3.职场,工作的场所,比如,职场人生,职场技巧,职场人物…… 4.新人类,新人,新出现的人物,比如,常常形容90后的孩子是新人类。 5.视点,评论人的立场和观点,比如,专家视点 6.亲子,父母的孩子,比如,亲子课堂 7.达人,艺术、手艺、学术方面的大师。 8.放送,播放。比如,影视金曲大放送,新歌大放送 9.完败,以大比分,或者以明显劣势而输给对手。比如,北京国安队完败于上海申花队。 10.完胜,以大比分,或者以明显劣势而取胜对手。比如,北京国安队完胜于上海申花

大一现代汉语期末考试答案参考

现代汉语试题库 现代汉语试题库(绪论·试题) 一、填空题. 1.“现代汉语”通常有两种解释,狭义的解释指的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广义的解释还兼指现代汉民族使用的()和(),我们这里讲述的是()。 2.汉语做为一种语言,具有一切语言共有的性质。即从结构上说,它是一种();从功能上说,它是()。 3.现代汉语有()和()两种不同的形式。()是民族共同语的高级形式。 4.现代汉语民族共同语又叫(),它是以()为(),以()为(),以()为()的。 5.民族共同语是在一种()的基础上形成的。汉族早在先秦时代就存在着古代民族共同语,在春秋时代,这种共同语被称为(),从汉代起被称为(),明代改称为()。到了现代,即辛亥革命后又称为(),新中国成立以后则称为()。 6.现代汉语的地域分支是()。 7.共同语是()的语言,方言是()的语言。 8.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是在()的基础上形成的。在形成过程中,()有着特殊的地位。 9.汉语方言可以分为七大方言区,即()、()、()、()、()、()()和()。 10.我们了解和研究汉语方言,其目的之一就是要找出方言与普通话的(),有效地()。 11.现代汉语的特点:语音方面(1)()(2)()(3)();词汇方面(1)()(2)()(3)();语法方面(1)()(2)()(3)()(4)()。 12.()语、()语、()语同汉语关系尤为特殊,它们都吸收过汉语大量的词,甚至在汉语的基础上产生了很多新词。 13.汉语是联合国的六种工作语言之一,另外五种是()语、()语、()语、()语和()语。汉语在国际交往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14.在当前语言文字工作的主要任务中,最重要的两项工作是()和()。 15.现代汉语规范化的标准是:语音方面以()为(),词汇方面以()为(),语法方面以()为()。 16.推广普通话并不是要人为地消灭(),主要是为了消除(),以利社会交际。 17.50年代初制定的推广普通话的工作方针是:(),(),()。这个方针是正确的,今后仍然适用。 18.新时期推普工作应努力做好以下四点:第一,各级各类学校使用普通话进行教学,使之成为()。第二,各级各类机关工作时一般使用普通话,使之成为。第三,广播、电视、电影、话剧使用普通话,使之成为()。第四,不同方言区的人在公众场合交往时,基本使用普通话,使之成为()。 19.现代汉语课程的主体由(),(),(),()和()几部分构成, 二、单项选择题(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后的括号里) 1.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和方言的关系是() A.互相排斥 B.互相依存,方言从属于汉民族共同语 C.方言是从民族共同语中分化出来的 2.对普通话而言,汉语方言是一种() A.地域分支 B.并立的独立语言 C.民族共同语的高级形式 D.对立的独立语言 3.汉语方言之间的差异,突出表现在()方面。 A.语音 B.词汇 C.语法 D.词汇和语法 4.现代汉语书面形式的源头是() A.文言文

汉语欧化语法的历史与现状(一)

汉语欧化语法的历史与现状(一) 摘要:汉语语法的欧化,可说是汉语语法史上的一桩大事。通过对《中国现代语法》的学习,从欧化历史回顾、欧化现象、研究现状和利弊四个方面考察了汉语语法的欧化历程及其发展趋势,认为随着英语在中国的普及,欧化将日益普遍,汉语的语言传统将受到进一步的冲击,我们应当对此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关键词:欧化现象研究现状利弊 0引言 王力是我国第一位精心研究汉语欧化现象的语言学家,他在40年代初所著的《中国现代语法》中,用相当大的篇幅从六个方面对新文化运动以后汉语的欧化表现进行了细致的讨论。书中对“欧化”有着深刻的认识:“所谓欧化,大致就是英化,因为中国人懂英语的比懂法德意西等语的人多得多。”近年来,何自然、吴东英、谢耀基、石定栩等不少学者也发表有关文章和著作,列举了近年来香港报纸中汉语句子在句法层面上的一系列变化,并认为这些变化是受了英语的影响。 自从西方语言进入中国后,就存在了“欧化”的问题。王力将文法的欧化视为语法史上的一桩大事。后来有观点认为,促成现代汉语尤其书面语的面貌和精神发生深刻变化的一个主要动力,就是当年所提出的欧化。欧化为现代汉语的发展打通了一条宽广的大路,为它的壮大提供了支持,这是不能否认的。 1欧化的表现 1.1句子延长“句子的延长也是欧化文章的一种现象。”通过连接词把句子延长,是英语的一大特点,而汉语无需使用或较少使用联结成份,因此趋向于使用短句。然而现代汉语文章里的句子却越来越长,长句越来越多,使用长句成为一种很普遍的文风。尽管这种句子明显是欧化了的,但同时又有被汉语“同化”的味道,因为它被标点符号“化整为零”,又用了连接词,因而也算一种规范的汉语句子。汉语句子无节制地延长,是人们在翻译中模仿印欧语句子的结果。翻译者顺着翻译,比先理解原文再按汉语习惯去写要容易得多。但也不可否认,有的翻译者刻意模仿外文句子结构,殊不知久而久之,渐成风气,以至损害了汉语的传统。 1.2可能式与被动式汉语的“可能式”原本是从英语直译过来的,是欧化的,因为它与汉语的“可”字不同。王力先生认为把Hemaycometomorrow译为“很可能地他明天就回来”比译为“他可能明天回来”要顺口些,但以现在看来情况恰恰相反。由此可见,有些欧化的形式,现代人恐怕已经难以分辨哪些是传统的,哪些是舶来品了。 汉语的被动语态所叙述的原是不如意或不希望的事。“被动式所叙述的是不如意或不企望的事,并非一切的叙述都可变为被动句。”王力还指出:直到现在,“被”字句的动词,大多数仍是表示不如意或不愉快的动作。英语中被动语态使用频率就相当高,没有语义上的限制,可以用来表示褒义、贬义、中性三种。 自从西方语法进入以后,其使用的范围日益扩大,因为“西文里如意的事或企望的事也都可用被动式,于是凡西文能用的,中国人也跟着用(尤其是翻译),许多从前不说的话也跟着说了。”下面是当年王力先生列举的不符合中国传统习惯的欧化句子,恐怕在今天没有谁看着不习惯了: 他被选为会长。 昨天捉着的嫌疑犯,经警察局证明无罪,已被释放了。 1.3连接词连接词在现代汉语使用过程中随处可见。然而,汉语本来并不是这样。汉语因为没有繁复的变位、变格以及形态变化,所以汉语词语的结合不受形态成分的约束,而更多地受语义因素的制约,词与词之间的联系手段往往不靠语法,而靠语义条件,这是所谓的“意合法”。英语的造句方法是形合法,连接词是必不可少的。现代汉语的巨大变化之一就是比以前更大量地、更频繁地使用连接词。尤其是学术性著作中,连接词成为不可缺少的联结手

浅谈现代汉语和英语词汇特点的比较知识讲解

浅谈现代汉语和英语 在语音、语汇、语法方面特点的比较 2012级学科英语:王忠文随着世界性汉语热的影响,学习汉语的人越来越多,而在交际交流中,中、英文的交叉使用现象也越来越多,那么对现代汉语和现代英语之间在语音、语汇、语法方面做一个比较也显得尤其必要。 一、语音即语言的声音,它是指人类通过发音器官发出来的,具有一定意义的,用来进行社会交际的声音。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人们是通过语音来感知语言的存在的。 现代汉语语音属于汉藏语系,和印欧语相比有许多显著的特点。在语音方面,现代汉语的总体特点是音节界限分明,乐音较多,加上声调的高低变化和语调的抑扬顿挫,现代汉语语音的音乐性较强,具体表现为: 1.汉语音节中没有复辅音,都是一个辅音,而且不会出现在音节开始,即使是在词尾也只限辅音[n]和辅音群[ng],如[an]案和[hong]红。而英语中的辅音或辅音群是常见的,他们可以出现在词首或词尾,常常两三个辅音放在一起。 2. 元音占优势。现代汉语中可以没有辅音,但元音是必不可少的成分,并且是乐音,听起来比较悦耳。而英语的音节中最少须有一个元音,最多可以有8个元音。闭音节多,开音节少;音节中以辅音占优势,而且在元音的前或后都可以有辅音

群出现。 3.音节有声调。语音中超音段表达的主要手段是音高、音强和音长。而音高的使用又最为广泛,它的语音物质表现形式为旋律(melody),当旋律以单个的音节或词作为基本载体时,被称作声调(tone);当旋律以短语和句子作为基本载体时,被称作语调(intonation)。声调或语调是体现音高变化的单位。 汉语是声调语言,音高变化分布在字,即音节上,汉语中每个音节都是由声,调和韵组成,一个汉字即一个音节。不仅有区别意义的作用,还可以使汉语音节界限分明,又富于高低升降的变化,从而形成了现代汉语语音音乐性强的特殊风格。而英语是语调语言,音高变化分布在短语和句子上。英语句子语调由句子的最后一个重读音节即语调核心表现出来,句子中的语调由语调群表现出来。而语调群分为调头、调体和调尾组成。英语中语调的特点如下:一般地说,低调冠,高调头,调身用平调且依次渐变滑动降低。语调核心接受句子语调,有调的变化,或升调或降调。由此,汉、英两种语言的语音对比,主要是音高变化的对比。 二、语汇是语言中语词的总汇。它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是语言的构成要素之一。语汇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语汇,指的地语言中的语和词(简称语词)的总汇;狭义的语汇,指的是语言中的语的总汇。我们这里所说的语汇,其含义是广义的,即指的是语言中语和词的总汇,与传统的包括语和

现代汉语词语修辞研究的综述

现代汉语词语修辞研究的综述 摘要:词语修辞是汉语修辞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对它的研究古已有之,但真正比 较系统的研究则是在现代。总的说来,词语修辞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除了屈指可数的几本专著对词语修辞的研究有所建树外,其余大都显得比较粗浅。也就是说,词语修辞研究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悬而未决,而且有些问题争议很大。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推动这方面研究的深入开展,不但是词语修辞研究本身的需要,还是汉语修辞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关键字:现代汉语;词语;修辞; 词汇是一种语言中全部的词和固定语的集合,因为它包含了一种语言中所有的词和固定语,所以又叫词语、语汇。词语是造句的材料,也是修辞的材料。古人说“夫人之立言, 因字而生句,……句之精英,字之不妄也。”[1] “一字之失,一句为之蹉跎。”[2]这里所谓的“字”相当于现代的词。古人“炼字”的理论和实践,都精辟地说明了词语修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现代修辞中关于词语选用、加工和调整等各种方法,就是对古人“炼字”方法的继承和发展。传统词汇学对汉语词汇的研究大多偏重于对其内容结构、意义、源流、分化、发展诸方面作日益精细的条分缕析和考辨性研究.20 世纪70 年代末,词汇的研究领域扩大了,派生出相关的词典学、熟语学、语义学等新的分支学科,但大多只作单一的静态研究。90 年代开始,一些语言学家把视角扩大到了多学科交叉的领域,进一步拓展了词语研究的层面和空间,如词汇学与语义学、语用学、修辞学、心理学、文学、美学、文化学、社会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研究。汉语词语修辞的研究也突破了传统的选用、加工、调整等方法手段及效果的研究层面,扩大到语形、语义、语用、语表、语里、文化、审美诸多层面,且这些层面尚待研究的内容极为丰富,研究的方法更为多样化。 一.问题的提出 最初的修辞,专以修辞格为主要对象,甚至达到了相等同的地步。这显然是有偏颇的。而今我们将修辞研究的本体范围扩至词语的锤炼、句式的选择、辞格的使用和语言风格四项组成部分,整个体系建设应该说才变得相对完善了。从内容的丰厚度上讲,足以和其他的学科相抗衡了。但真正以冷静的态度来认识修辞学自身建构的话,即会发现,它仍存在着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首先是四项内容间轻重份量不但不对应,而且差距甚大。拿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中的有关内容为例,前边两个、后边一个,三者是各占一节,而辞格一项即占四节,这种安排在一定程度上透现了辞格仍为修辞学主体的现实。再看我们修辞学领域最值得推崇并引以自豪的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其体系的建立虽与唐钺的《修辞格》已有根本差别,然则各部分内容份量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也是一个有目共睹的事实。再则是这种差别不但表现在数量上,从质量的厚重程度上讲似乎也有明显的不同。比如说修辞学研究里一向很少讲规律二字,好像这种言语使用及效果往往都是个案性质的。这里,唯独辞格好像是个例外。吴士文先生曾对辞格的建立提出过三项要求,即特定的语词材料、特定的表现方式以及特定的修辞效果。以此将辞格与非辞格区分开来。人们在认识该类言语现象的时候因而具有了普遍性的可遵循的价值标准。其他三个方面呢? 语言风格,其实是对前边三项内容综合运用所形成的整体格调,不是某一方面的着意苛求便能达到的。而词语的锤炼和句式的选择,其内容如何? 有没有规律? 具不具备可操作性? 多少年来,好像还没有一个比较一致

与汉字字面意思不同的日语1_词汇

字面难解单词汇总 1、用命ようめい名?他サ吩咐,嘱咐ご用命下さい。请吩咐。 2、心地ここち名?接尾感觉,心情。心地がよい。心情愉快。 3、控除こうじょ名?他サ扣除控除額。扣款额。 4、罠(わな)名陷阱 5。掟(おきて)名规则,规章 6、組吅くみあい名扭打;组吅組吅のけんかとなる。揪打在一起。労働組吅。工会。 7、極意ごくい名绝招,秘诀柔道(じゅうどう)の極意。柔道的绝招。 8、手当/手当ててあて名准备,报酬,津贴,治疗自動車を買う金の手当をする。准备买汽车的钱。 9、潜水せんすい名?自サ潜水 10、潅水かんすい名?自サ灌水 11.減らず口(へらずぐち)—<名词>:嘴硬;不认输,强词夺理 12、関与かんよ名?自サ干预,参与国政に関与する。参与国家政治。 13、受注じゅちゅう名?他サ接受订货。 14、受容じゅよう名?他サ容纳,接受外国の文化を受容する。吸收外国文化。 15、紛失ふんしつ名?自他サ丢失,遗夫紛失届(とどき)。遗失报告。 16、物腰ものごし名(待人的)态度,言谈,举止。やわらかな物腰。和蔼的态度。 17、名主なぬし名(江户时代)村长,镇长 18、割勘/割り勘わりかん名均摊付款。(也就是我们常说的AA制。) 代金を割り勘で払う。大家均摊付款。 19、名乗るなのる自他五自报姓名,通名报姓;出头声明(自己是某事的当事人),自首。 画家と名乗る男。自称画家的男人。 20、均整/均斉きんせい名匀称,均匀整齐。均整のとれた体。匀称的身材。 21、度胸どきょう名詞胆量あなたは度胸のない方ね。 22、往古おうこ名远古,上古往古をしのぶ。缅怀往昔。 23、一丁前いっちょうまえ名独特的,像样的。一丁前の口をきく。说出像样的话。 24、競輪けいりん名(赌博性的)自行车竞赛。競輪場。赛车场。 25、一家言いっかげん名独到之见,独树一帜的主张。一家言を持つ。具有独到之见 26、的確てきかく形动准确无误。的確な判断。准确的判断。 27、仰天ぎょうてん名?自サ非常吃惊。びっくり仰天。大吃一惊。

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语 王彬彬

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语 发贴人:王彬彬 发贴时间: 2003年08月25日 22点45分 一、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史上,有着许多有趣味也有意味的事。仍大的方面说,有两个时期的情形特别引人注目。一是在中国唐代,一是在近代。在唐代,是日本贪婪地向中国学习,甚至是在与中国文化接触后,大和民族才首次与文字遭遇,仍此才学会了书写。日语的“假名”(字母)不过是汉字的变体。而在近代,则是中国拼命地向日本学习。别的方面且不论,仅就语言文字方面说,在近代,倒是日本成了汉语的输出国。日本“汉语”,冲击着东亚各国的语言系统,当然也大量进入中国的汉语中,成为中国人日常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近代由日本输入的汉语词,被称作日语“外来语”,这里也借用这种称谓。在“外来语”上加上引号,是为了与直接来自西方的外来语(如沙发、咖啡、逻辑等)相区别。因为这二者毕竟有些不同。 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语”,数量是很惊人的。据统计,我们今天使用的社会和人文科学方面的名词、术语,有70%是仍日本输入的,这些都是日本人对西方相应语词的翻译,传入中国后,便在汉语中牢牢扎根。我们每天用以高谈阔论、冥思苦想和说“东”道“西”时所用的概念,竟大都是日本人弄出来的,——想到这一层,我的头皮就有些发麻。 实际上,离开了日语“外来语”,我们今天几乎就无法说话。就在我写这篇谈论日语“外来语”的文章时,也必须大量使用日语“外来语”,否则就根本无法成文。这个问题近几年也不时被人以不同的方式道及。例如,雷颐先生在介绍美国学者任达的《新政革命与日本》一书的《“黄金十年”》一文中,便写道:通过大量的翻译引介,一大批日语词汇融入到现代汉语之中。有意思的是,这些词汇甚至迅速取代了“严译”(按:指严复的翻译)的大部分术语。这些几乎涉及各类学科的新词汇或是现代日本新创造的,或是使用旧词而赋以新意,现在又被广大中国知识分子所借用,这大大丰富了汉语词汇,并且促进了汉语多方面的变化,为中国的现代化运动奠定了一块非常重要的基石。现在我们常用的一些基本术语、词汇,大都是此时自日本舶来。如服务、组织、纪律、政治、革命、政府、党、方针、政策、申请、解决、理论、哲学、原则等等,实际上全是来自日语的“外来语”,还有像经济、科学、商业、干部、健康、社会主义、资本主义、法律、封建、共和、美学、文学、美术、抽象……数不胜数,全是来自日语。

现代汉语真题有参考答案

2017年10月现代汉语真题—、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题干】汉语没有丰富的形态变化,属于()。 【选项】 A.屈折语 B.黏着语 C.孤立语 D.混合语 【答案】C 【解析】C:孤立语:没有丰富的形态变化。 A:屈折语:句子中某些词本身有丰富的形态变化。如“德语” B:黏着语:句子中某些词的形态变化表现为在词的前后附有词缀。如“日语”。D:混合语: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形成的两种或多种语言的混合体。 【考点】语法方面的主要特点 2.【题干】决定语音与其他声音之不同的属性是()。 【选项】 A.社会性质 B.生理性质 C.物理性质 D.个体性质

【解析】语音作为语言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必须表达一定的意义,什么样的语音表达什么样的意义,是使用该语言的全体社会成员约定俗成的。因此语音具有物理、生理、社会三方面的性质,其中社会属性是语音的本质属性。 【考点】语音的性质 3.【题干】下列各词,两个音节声母不同的是()。 【选项】 A.意义 B.字纸 C.历来 D.扭捏 【答案】B 【解析】A:“意义”为零声母;C:“历来”声母均为“L”;D:“扭捏”声母均为“n”;B:“字”声母为“z”,“纸”声母为“zh” 【考点】声母的发音 4.【题干】下列各词,两个音节都属于撮口呼韵母的是()。 【选项】 A.需求 B.温度 C.学院 D.鱼嘴 【答案】C

【解析】撮口呼:有韵头ü的,或韵腹是ü的韵母。A:“需”为撮口呼,“求”为齐齿呼;B:“温”“度”均为合口呼,D:“鱼”为撮口呼,“嘴”合口呼。 【考点】韵母的分类 5.【题干】下列音节,调值为51的是()。 【选项】 A.前 B.春 C.比 D.去 【答案】D 【解析】调值51为“去声”,A调值为35;B调值为55,C调值为214 【考点】调值和调类 6.【题干】“不”的读法与其余三项不同的是()。 【选项】 A.不是 B.决不 C.不好 D.不多 【答案】A 【解析】“不”在词尾或非去声前,读本调“去声”,在去声前读阳平。 【考点】变调

浅议现代汉语语法中的欧化定语长句

浅议现代汉语语法中的欧化定语长句 一、引言 不同国、不同文化间的联系、交往接触,必然有语言的接触,而言长时间的密切接触必然导一定程度上的语言变化。自17纪始,尤其是“五”新文化运动以来西学东渐,印欧语言特别英语的影响日益扩大,其汉语的影响不仅表现在汇上,而且在词法和句层面上也出现了一些冲传统汉语语法规范的言变异现象。所谓欧现象,就是以印欧语言文化为照系,并吸纳其某些特的语言演变倾向。力(2000:335)为,“所谓欧化,大致就是英化,为中国人懂英语的比懂德意西等语言的人多得,拿英语研究是更趣的事。”贺阳(2004:83)指出“这一概念既指汉中以印欧语言为摹本,通过仿而产生的新兴语成分和句法格式,也指汉语中原本于萌芽或休眠状态的语形式由于印欧语言影响的推动和刺而得到迅速发展的现。”“欧化的语法可以说是没限制的……我们不敢现在欧化已经到了境”(王力,1955:348)。汉语的发确实如此,欧化已经渗透到现代汉的各个层面,但汉语化主要体现在现代汉语面语上。 二、汉语与印欧语在语构文化的差异 语构文化是指词词组、句子和话语篇章的构造所体的文化特点,反映了民族的心模式和思维方式。汉是孤立语,它的最大特点就缺乏词形变化。它主由语义和次序来表达意。汉语遵照一定的结构规则,在下文中只要语义搭配合乎事理,就以合在一起组成句子。汉语分句结合

成复句也很灵活,间常常不加连词。比如“明天有雨,出不去了。”强调意合的句子中,联词语大量省略,很多成分如语、修饰语、中心词甚动词也都可省略。而印欧语系语如英语等屈折语,有着丰富形态变化。其结构特征以外形式标志来表明语句中的法关系和语法意义。它是形合的言,句中的词语和分句通过介、连词等形式标志来接。这种“结构型”言,通常一个完整的法结构就表示一个完整的句子。力就说过,“西洋人做文是把语言化零为整,中国人做文章乎可以说是化整为。”(王力,1995:290)。朱光潜为“中文以简练直接见长西文以繁复绵密见长。”因而先生说,“西文长句所包含的思用中文来表达,往往要几个单句才行。” 三、欧化长句 汉语和印语生成词句的方式不同。随着民关系和语言间的相互影响的进一发展,语言系统内部发生在位、音节构造、构词规乃至句法规则各个层面的借用是必然的,但同时也应多层地考虑汉语欧化的程度及用的方式。 一方面,重意合汉语在表达逻辑严密的思想方面,之重形合的英语,欧化确实能使语显得更加精密、准确、辑性更强。“五四”动以来,汉语欧化成了对话文革新的有效途径。接词在汉语的使用由自然到必然是一种明显的、普遍欧化现象,“所谓连词的欧化,就是由随便变为必须,此而已”(王力,1955)从下面的这些译文实例可以看出语结构连词对汉语的影响 (1DespitescientificassurancesthatgeneticallymodifiedorganismsGMOs)

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词”

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词” 一、唐代的日本学中国与近代的中国学日本 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史上,有着许多有趣味也有意味的事。从大的方面说,有两个时期的情形特别引人注目。一是在中国唐代,一是在近代。 在唐代,是日本贪婪地向中国学习,甚至是在与中国文化接触后,大和民族才首次与文字遭遇,从此才学会了书写。日语的“假名”(字母)不过是汉字的变体。 而在近代,则是中国拼命地向日本学习。别的方面且不论,仅就语言文字方面说,在近代,倒是日本成了汉语的输出国。日本“汉语”,冲击着东亚各国的语言系统,当然也大量进入中国的汉语中,成为中国人日常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先生学生与学生先生 从时序上说,中国接触西方文化远比日本早。早在7世纪的时候,就有基督教僧侣来中国传教。此后,13世纪的马可·波罗,16世纪的利玛窦,是广为人知的西方文化在古代的使者。在利玛窦的时候,西方汉译的工作已开始。徐光启与利玛窦合作,翻译了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这是人所共知的。1870年,新教传教士莫里逊来到中国。他把《新约》译成汉语,全版《新约》于1814年出版。更重要的是,他还编了一本汉英词典,词典第一卷于1817年印行,整部词典四开本,共六卷,4595页,于1823年出齐。1898年秋,戊戌变法失败后的梁启超,潜入日本军舰大岛号,亡命东瀛。这个时候,大量的西方名词、术语已进入日语中,被称作“政治小说”的《佳人之奇遇》和《经国美谈》中,自然也不乏这类译语。他很轻易地就把诸如民主、科学、政治、经济、自由、法律、哲学、美学一类词汇介绍给了中国读者。梁启超向国内译介日本政治小说的同时,也就开始了雷颐先生《“黄金十年”》一文中所说的近代中日关系史上的“黄金十年”,举国上下掀起了一股向日本学习的热潮。已被译成日文的西方著作,也在这时期被转译成汉语,甚至日本的中级教科书都被翻译过来,用作教材。 这也就意味着,日语“外来语”被引进中国,是在一种不得已的情形下开始的。 三、求真求易与一手二手 本来,洋务运动是要向西方学习,懂得西方,翻译西方著作便显得很必要。但一转向以日本为师,人们学习西文的势头也就顿减。向日本学习,无非是希望通过学习日本间接地学习西方。那时朝野普遍认为,这样做可以收事半功倍之效。但对这股向日本学习的热潮,中国近代第一译家严复却持坚决的反对态度。在发表于《外交报》上的《与(外交报)主人书》中,他写道: 吾闻学术之事,必求之初地而后得其真,自奋耳目心思之力,以得之于两间之见象者,上之上者也。其次则乞灵于简策之所流传,师友之所授业。然是二者,必资之其本用之文字无疑也。最下乃求之翻译,其隔尘弥多,其去真滋远。今夫科学术艺,吾国之所尝译者,至寥寥已。即日本之所勤苦而仅得者,亦非其所故有,此不必为吾邻讳也。彼之去故就新,为时仅三十年耳。今求泰西二三千年孳乳演迤之学术,于三十年勤苦仅得之日本,虽其盛有译著,其名义可决其未安也,其考订可卜其未密也。乃徒以近我之故,沛然率天下学者群而趋之,世有无志而不好学如此者乎?侏儒问径天高于修人,以其愈己而遂信之。分之所为,何以异此。 严复强调要深切了解西方思想学术,须直接读原著。借助翻译已是万不得已,借助翻译的翻译,就隔尘更多,去真更远他认为日本对西方概念的翻译,多不准确,因此也不能无条件地借用。例如,他反对“经济”这个日本译语,而代之以“计学”,并在《原富》卷首的“译事例言”中说明了理由:“计学,西名叶科诺密,本希腊语。叶科,此言家。诺密,为聂摩之转,此言治。言计,则其义始于治家。引而申之,为凡料量经纪撙节出纳之事,扩而充之,为邦国天下生食为用之经。盖其训之所苞至众,放日本译之以经济,中国译之以理财。顾求必吻合,则经济既嫌太廓,而理财又为过惬,自我作故,乃以计学当之。” 他认为“经济”一语,原意比西文“economy”宽泛,因此不宜作译语。再例如,他拒绝借用日文译语“社会”,而坚持把西文的“society”译作“群”,将“社会学”译作“群学”。此外,“capital”日译“资本”,严译“母财”;“evolution”日译“进化” ,严译“天演”;“philosophy”日译“哲学”,严译“理学”;“metaphysics”日译“形而上学”,严译“玄学”……

现代汉语词汇全部作业答案

【第一次作业】 题目:“铁路”是词,“铁锅”是词组。 正确答案:正确 题目:一个多义词的各个义项,可以分别与不同的词构成反义关系。 正确答案:正确 题目:关联性联系形成的新义是词的比喻义。 正确答案:错误 题目:“啤酒”“芭蕾舞”是合成词。 正确答案:正确 题目:词的本义又叫基本义,是词的最初意义。 正确答案:错误 题目:叠音词属于合成词中的一类,如"莽莽”"姥姥”。 正确答案:错误 题目:“虚义语素”是指“子、儿、”等无具体词汇意义的词缀。 正确答案:错误 题目:“找茬儿”中的“茬儿”是单纯词。 正确答案:错误 题目:固定语在结构、意义、作用上有自己的特点,但仍是词汇的组成部分。 正确答案:正确 题目:“鼓掌”“睡觉”都是离合词。 正确答案:正确 题目:语素在构词中的特殊变异主要表现之一是语素义变得模糊。 正确答案:正确 题目:构词能力强是基本词汇与一般词汇的共同特点。 正确答案:错误 题目: MTV、WTO都是带字母的词语。 正确答案:错误 题目:一个多义词的各个义项,可以是词义,也可以是语素义。 正确答案:正确 题目:由于成语意义的整体性特点,构成成语的语素义直接相加不能显示成语的整体义。

正确答案:错误 题目:同音词即声、韵、调相同或相近的词。 正确答案:错误 题目:同义词是概念义与附属义完全相等的词。 正确答案:错误 题目:常用词可以是基本词汇中的词,也可以是一般词汇中的词 正确答案:正确 题目: "摩托车”是半译音半译义外来词 正确答案:正确 题目:词都有概念义,同时也有附属义。 正确答案:错误 【第二次作业】 1、简答四音节的成语是怎样形成的? 答:①成语绝大多数是四音节的,有一部分后来成为成语的词语,原来就是四音节的。如"一息尚存”,出自《朱子全书?论语》:"一息尚存,此志不容少懈,可谓远矣。”"一息尚存”指生命的最后阶段。 ②但大多数成语为四音节,有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这同汉语语言片断双音节化有关相当关系。双音同双音结合,是现代汉语的一个主要节奏倾向,而绝大多数成语都用了这种节奏。各种长短不同的词语形成四音节的成语的原因有四个方面: (1)选取原句中最能概括全句或全段意义的成分组成成语。 (2)用四字概括事情、故事、寓言等的主要内容。 (3)省略句中虚词而成。 (4)增加成分(多为虚词或重义成分)于原句而成。 2、简答语素在构词中的特殊变异主要有哪些表现? 答:(1)语素义完全消失。这指的是某个语素原有的意义在它构成的一些词中完全没有表现,词义完全由另一语素表示,例如"国家”中之"家”,"忘记”中之"记”的意义完全消失了。 (2)语素义模糊。这指的是某些语素原有的意义在其构成的某些词中完全没有表现,但词义又并非完成由另一语素表示,因此不能说这个语素完全没有意义,却又不能说词义减去另一语素的意义等于这个语素新获得之义。这里语素的意义是模糊的。例如"捣蛋”中之"蛋”,"电池”中之"池”在这里的意义是模糊的。 3、简答同义词产生的最主要途径是什么? 答:(1)新旧词并存可以构成同义词,如:文法——语法,母音——元音等; (2)标准语和标准语吸收的方言词可以构成同义词,如:馒头——馍,玉米——棒子等;(3)外来语词和本民族语词可以构成同义词,如:幽默——诙谐,海洛因——白面儿等;(4)外来语言的译音词和意译词也可以构成同义词,如:公尺——米,连衣裙——布拉吉等;同义词产生的最主要的原因是随着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发展、思想的发展,语言的词

现代汉语欧化研究综述

2007年3月第15卷 第1期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J ourna l of X i’an In terna tiona l S tud ies U n iversity M ar.2007 V o l.15N o.1现代汉语欧化研究综述 郭鸿杰 (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200240) 摘 要:本文对现代汉语欧化研究的状况和成果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梳理,并就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如何加强该领域的研究,阐述了作者的看法。 关键词:现代汉语;欧化;综述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4703(2007)0120021204 Abstract:T he p resent study offers a comparatively tho rough review of the research conducted on Europeanizati on in modern standard Ch inese.In additi on,li m itati ons of the current research and suggesti ons fo r future research are investigated. Key words:M odern Ch inese;Europeanizati on;tho rough review 随着描写语言学和历史语言学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语言接触对语言演变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在人类语言演变中,几乎任何一种语言都会阶段性地或连续地受到他族语言的影响,使语言本身的特点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因而, ,也就不可能对语言变化有一个完整的认识。英汉语言接触最早可以追溯到17世纪上半叶,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着西方科技及其思想文化大举进入中国,白话文运动一日千里之际,翻译作品如潮涌来。英语作为一种强势语言对汉语书面语的影响,成为一种语言事实。这种影响不仅表现汉语中吸收了大量的外来词,而且在词法和句法层面也出现了一些冲击汉语语法规范的语言变异现象,有的已经或正在逐步扩散出去,甚至已经变成有序的变异,即“欧化语法现象”。贺阳(2004:83)认为,“这一概念既指汉语中以印欧语言为摹本,通过模仿而产生的新兴语法成分和句法格式,也指汉语中原本出于萌芽或休眠状态的语法形式由于印欧语言影响的推动和刺激而得到迅速发展的现象”。 欧化是汉语语法史上的一桩大事。近百年来,该研究一直受到语法学界的关注。总的来说,现代汉语欧化研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对其中一些问题的认识尚未取得一致。 1.现代汉语欧化研究在中国的兴起 1919年傅斯年在《怎样做白话文》中说,“我们造词的方法,不得不随西洋语言的习惯,用西洋人表示的意味。而最终就是要直用西洋文的款式,文法,词法,句法……”。这是最早提倡汉语欧化的文章。1921年陈望道一面提倡欧化,一面提出要加以限制。1922年陈独秀做《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大书“国语的欧化”。后来,鲁迅也表示“支持欧化式的文章”,他认为使用带有印欧印记的句子,不仅可以介绍新事物、新思想,而且可以吸收新的表达方法,使现代文更加丰富、清晰和精密。当然,也有学者反对白话文欧化。Ke(1928,转引自H su, 1994)从当时的报纸和杂志上也注意到了白话文的欧化现象,文章用的是汉语词汇,却套用了西方的文法模式、性、标点符号、长句子、同义词或短语的连用、以及条件复句和转折复句的偏句后置现象。他认为这些现象污染了汉语,因而提倡汉语纯净化。梁实秋旗帜鲜明地反对欧化,他认为汉语欧化跟硬译 有直接的关系。 汉语欧化的主张提出以后,引起一些学者的研究兴趣。然而很多研究多是从文学翻译的视角出发,而不是使用现代语言学的研究方法,结论只能依赖个人的经验或直觉,而不是细致的观察,所以得出的结论较为片面。王力是中国第一位最为系统研究汉语欧化现象的语言学家。王力(1954:258)认为,“文法的欧化,是语法史上一桩大事。”大量欧化语法现象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现代汉语书面语的面貌。到了20世纪50、60年代,关于欧化的讨论在翻译界重新展开。赞成一方主张吸收新的表达方法,使汉语更加丰富,因而他们提倡借用外语组词造句的规则可以丰富汉语。而排斥汉语欧化的一方则呼吁汉语的纯洁性,特别指出了一些误译和欧化很浓的译文。 近几十年来,中国与世界的接触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密切,英汉语言接触的频度和密度亦不断提高。汉语语法的欧化发展印证了王力先生当年的预言“欧化的语法可以说是没有限制的……我们不敢说现在欧化已经到了止境”。鉴于此,我们有必要对现代汉语欧化研究进行全方位的梳理,这对于认识非双语环境下的间接语言接触的特点、以及语言接触理论的共性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2.汉语欧化研究的主要状况 2.1外来词研究 在词汇平面上,中国学者对借词进行系统的研究,起步较晚,第一个对外语借词进行分析并划定借词范围的是罗常培(1950)。不同的学者在不同时期对它的称呼也不尽一致。吕叔湘(1942)叫“外来语”,罗常培(1950)称“借字”,孙常叙(1956)叫“外来语词”,周祖谟(1959)叫“外来词”(或称“借词”),高名凯、刘正琰(1958,1984)叫“外来词”,其他如史有为、符淮青、葛本仪、刘叔新等也采用“外来词”一说。“借词”术语的使用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是随着“词”的确立才开始将它作为“外来词”的等义形式。除了广义的借词定义达成共识外,其他方面一直存在着分歧,这主要是围绕着意译词是不是借词展开的。 有些学者主张把借词局限于音译词,如吕叔湘(1942)、高名凯、刘正 (1958)、王力(1958)。他们坚持“语素原则”,认为将其他语言中的词连音带义都接受过来的音译词才是借词。

现代汉语中字母词研究综述

现代汉语中字母词研究综述 薛笑丛① (陕西榆林学院外语系,陕西榆林719000) [摘 要]近年在中文媒体、出版物中频繁出现字母词,群众口语中也经常使用字母词。已有 不少学者对这一现象展开研究,有学者认为字母词是一种新形式的外来词,对其持肯定态度;也有 学者持否定态度,认为字母词的大量使用影响了汉语的纯洁。本文对过去十多年来字母词的相关 研究进行分析和梳理,发现普遍认为应在承认字母词存在的前提下,规范字母词的使用。 [关键词]现代汉语;字母词;规范化;综述 [中图分类号]H1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365(2007)02-0062-08 §0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外交往的日益频繁,国外信息的传递及其影响的日益扩大,以致一些人在公众场合说话时常在汉语中夹杂英语单词,在一些报刊媒体上经常出现一些英文字母缩略词,如“A PEC、W TO、GDP、CEO、M TV、DVD”等,甚至一些具有中国独创用法的“N次”、 “P K”也大行其道,字母词的使用呈快速上升趋势。有的学者认为,目前中国文字的混乱已经到了不能容忍的地步。不少专家学者担忧:这会影响汉语的纯洁和发展,也会影响词汇的表意效果,更将危及传统文化的传承。有的学者甚至将其上升到要维护祖国语言文字主权的高度上。 对字母词的使用我们不能等闲视之,学者们也早就注意到了这一问题。本文的考察范围是从1994年至2006年公开发表的有关字母词研究的成果,成果的来源主要是全国语言类刊物和高校学报。②关于字母词的研究应始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刘涌泉在1994年发表了《谈谈字母词》一文,此后相继出现了一批文章,主要发表在《语言文字应用》(18篇)、 《语文建设》(10篇)、 《修辞学习》(7篇)、 《科技术语研究》(7篇)、 《辞书研究》(3篇)等刊物上,还有许多研究论文散见于《中国语文》、 《语言与翻译》、 《语言教学与研究》、 《汉字文化》、 《山东外语教学》以及一些大学学报。进入新世纪以来,字母词的使用受到更多人的关注,研究达到了高峰期,一些学者从理论到实践探讨字母词问题,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有了很大提高。 §1字母词名称和定义之争 刘涌泉(1994)在《谈谈字母词》一文中曾把字母词定义为“汉语中带外文字母(主要是拉丁字母)或完全用外文字母表达的词,前者如B超、卡拉O K等;后者如CD、U FO等。它是一种 ①②[作者简介]薛笑丛,1963年生,男,教授,研究方向为英汉语言比较与翻译。 将综述的起始时间确定为1994年的主要原因是,在此之前,这方面的研究很少,此后字母词的使用开始呈上升趋势,相关研究也相继展开。

与中文字面意思不一样的日语单词

200多个与中文字面意思不一样的日语单词 序号日文汉字(发音) 中文意思 1 お得意さん(おとくいさん)顾客 2 愛人(あいじん)情人 3 愛想(あいそ)会应酬,恭维话,招待 4 案内(あんない)指导,通知 5 暗算(あんざん)心算 6 彼岸(ひがん)春、秋分的前后三天 7 不審(ふしん)可疑 8 不時(ふじ)意外 9 残高(ざんだか)余额 10 残念(ざんねん)可惜的,遗憾的,失望的 11 茶房(さぼう)红茶、咖啡店 12 差別(さべつ)歧视 13 朝飯前(あさめしまえ)简单 14 成敗(せいばい)惩罚 15 痴漢(ちかん)色情狂 16 痴漢(ちかん)色狼、流氓 17 馳走(ちそう)好吃的 18 出力(しゅつりょく)输出 19 出世(しゅっせ)出人头地 20 出頭(しゅっとう)自首

21 出張(しゅっちょう)出差 22 初心(者)(しょしんしゃ)初学者,新手 23 処分(しょぶん)整理 24 床(ゆか)地板 25 床屋(とこや)理发店,理发师 26 春雨(はるさめ)粉丝 27 粗筋(あらすじ)梗概 28 粗品(そしな)礼品 29 大柄(おおがら)大花纹 30 大方(おおかた)大众 31 大根(だいこん)萝卜 32 大根役者(だいこんやくしゃ)拙劣的演员 33 大黒柱(だいこくばしら)中心人物 34 大家(おおや)房东 35 大袈裟(おおげさ)夸张/浮夸 36 大名(だいみょう)各地诸侯 37 大手(おおて)大型厂商、企业 38 大丈夫(だいじょうぶ)没问题、没关系 39 得体(えたい)来历、身份 40 地道(じみち)脚踏实地 41 都合(つごう)事情;便宜;機会;全部 42 耳朶(みみたぶ)耳垂、有福

《现代汉语》第四章__词汇_练习(有答案)

第四章词汇 一、填空 1、_词汇_是一种语言中词和熟语的集合体,_词汇_是构成语言的建筑材料。 2、词_____是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 3、基本词具有__稳固性__、_能产性_、_全民实用性_______三个特点。 4、一般词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5、熟语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________具有稳固性、______具有完整性。 6、语汇规范的原则包括________原则、________原则和________原则。 7、一般而言,一个________就是一个音节、一个汉字。 8、词以________作为构成材料。 9、词由单纯词向________发展,这是汉语词汇发展的一大特点。 10、多音节的单纯词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类。 11、附加式合成词可以分为________和________两种。 12、组合式合成词的构造方式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种。 13、词义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特点。 14、词义派生发展的方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 15、多义词在具体语境中都变成了_____________。 16、________是语言中的普遍现象,是语汇丰富发达的标志。 17、能构成反义关系的几个词,必须属于同一_____________,属于同一上位概念的几个矛盾对立的同级_____________。 18、“世外桃源”的内部结构关系是_____________。 19、惯用语的实际意义都不能从字面来理解,他们用的都是__________。 20、根据前后两部分的关系,歇后语可以分为________的和________的两种。 21、谚语在表义上的突出特点是_____________就是谚语的真实意义。 22、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的单位是________,如按音节划分,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按构词功能和构词位置,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23、“小孩儿喜欢吃吐鲁番的葡萄”中包含了________个语素________个词。 24、________是词的物质外壳,________是词的内容。 25、词义是对客观事物的________反映,它包含着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26、________是词义中的主要部分,词还有附属的________,也可称作________。 27、义项是词的________。只有一个义项的词是________,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义项的词是________。 28、同音词是指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都相同词,它可以分为和________两大类。 29、同义词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________,二是________。 30、词义演变的途径有: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二、单项选择 1、“激烈——猛烈”的差别在于__D______。 A、范围大小不同 B、词义轻重不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