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学实验指导书

植物学实验指导书
植物学实验指导书

植物学实验指导书

浙江林学院植物学科

二00五年八月

实验室守则

1. 实验前需预习实验指导书,明确每次实验的目的、要求和内容。

2. 实验课开始时,必须认真听指导老师的讲解,并认真观察示范动作;实验中必须认真操作,仔细观察,不准高声喧哗,保持室内安静,按时完成作业。

3. 珍惜精密仪器,使用显微镜必须按规程操作,如有损坏,须向指导老师报告并登记,按赔偿制度酌情处理。

4. 爱护公共财物,处处注意节约。不准在实验台上用小刀刻划和削铅笔,也不准在上面乱涂乱画。不准用镊子和解剖针在其它物品上乱刺。

5. 实验室器具不得擅自带出室外,若要借用,须经同意并登记。

6. 保持实验室整齐清洁,使用过的实验用品放在实验台上,不得随地乱抛。

7. 实验完毕每人清理自己的实验台,洗涤实验用具,收藏好显微镜;并将完成的作业交给指导老师。

8. 按组轮流打扫实验室。

实验一 光学显微镜和植物细胞的基本构造

一、 目的要求

1. 了解显微镜的结构、成像原理和操作规程,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及其保养。

2. 了解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及其内含物。

3. 了解植物细胞内含物的鉴定方法。

4. 掌握显微绘图技能。

二、 工具和材料

显微镜、擦镜纸、纱布、洗耳球(皮老虎)、“上”字切片、马铃薯、I-IK 液

三、 内容

(一) 显微镜的结构

显微镜的种类很多,有的简单、有的复杂,而且各有专门的用途、这里所介绍的是复式显微镜,它是植物学实验课中最常用的光学仪器。复式显微镜的式样虽有不同,但它们的基本结构相同,都是由光学部分和机械部分组成(图1—1)。

物镜

粗动手轮

目镜

转换器

镜臂

载物推进器

聚光镜微动手轮

聚光镜升降手轮

镜座

亮度调节开关

光源

载物台

图1-1 复式显微镜结构图

光学部分包括:物镜、目镜、聚光器和光源。

机械部分包括:镜头转换器、粗聚焦器、细聚焦器、镜臂、载物台)、载物推进器、镜座。

(二)显微镜的成像原理

光学显微镜是利用光学的成像原理观察植物体结构的。首先利用反光镜将可见光(自然光或灯光)反射到聚光器中,把光线会聚成束,穿过生物制片(样品),进入到物镜的透镜。因此所观察的制片都要很薄,光线才能穿透。经物镜将制片的结构放大,为倒的实像,再经过目镜放大,映入眼球内最后形成的为放大的倒的虚像(图1—2)。

图1-2 光学显微镜成像原理

从成像的原理看,物镜在成像过程中起主要作用,因此,物镜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成像的清晰程度,目镜不过是放大物镜所成的像,而不能增加成像的清晰度。

聚光器的作用是集中反光镜反射光线,使光线汇聚而得到强的光束,升降聚光器可调节焦点。聚光器上还附有光圈,用以调节进入物镜的光线。

(三)显微镜的放大倍数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目镜和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

(四)使用显微镜的操作规程

1.取镜:

(1)自显微镜柜子内取出显微镜,左手握紧镜臂,右手托镜座。

(2)将显微镜置于实验台上时,应放在身体的左前方,离桌子边缘约80毫米处。右侧可放记录本绘图纸等。

(3)取下登记本,登记实验名称、指导老师。

2.低倍镜观察:

(1)把切片放在载物台上,移动载物推进器,使切片在视野范围内。

(2)用亮度调节开关调节光线强度。

(3)为避免物镜压坏切片,必须用下面方法进行聚焦:一方面转动粗聚焦螺旋,使镜筒逐渐下降,直到接近盖玻片为止,然后观察目镜视野,慢慢转动粗聚焦螺旋使镜筒逐渐上升,至显微镜的工作距离,物像自然清晰。

(4)物像为倒像,切片的移动方向与物像的移动方向相反。

3.高倍镜观察:

在低倍镜下看清物像后,把观察内容移至视野中部,直接转过高倍镜进行观察。若不清

楚,可逆时针微微调节细准焦螺旋。

(五)使用显微镜时必须遵守的规则

1.任何旋钮转动有困难时,绝不能用力过大,而应查明原因,排除障碍。如果自己不能解决时,要向老师说明,帮助解决。

2.保持显微镜的清洁,尽量避免灰尘落到镜头上;尽量避免试剂或溶液沾污或滴到显微镜上。显微镜用过后,应用清洁棉布轻轻擦拭;镜头有灰尘,必须用擦镜纸擦。

3.每次实验结束,把显微镜以拿出时的样子放回到镜盒里(即转动物镜头,使之“八”字形向外;降低镜筒至底部)。

(六)操作练习

对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方法有初步了解后,可以进行下列操作练习:

1.用“上”字片在低倍镜下观察。掌握对光和聚焦器对物像的影响;掌握物像的运动与切片移动的关系。

2.找不到物像的原因有:“上”字不在视野范围内或不在其工作距离上。在镜筒上移时在某一位置会发现一些东西出现,说明这些东西在你的视野范围和工作距离上,移动一下载物推进器,若这些东西会移动,说明你看到的东西是在你的载玻片上,那么“上”字没有在你的视野内,你必须移动载物推进器使你观察的内容进入显微镜的视野。若移动载物推进器时,这些东西仍不动,说明你观察的内容可能是聚光器上的灰尘,你必须抬高镜筒。

3.完成低倍镜观察后,转过高倍镜(若转不过来,可能是切片的盖玻片朝下了)至工作位置,进行观察。若不清晰,逆时针调节细聚焦螺旋至清晰(细聚焦螺旋的转动次数有限,转不动时不可硬转,要使它顺时针还原)。

四、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一)材料:洋葱鳞茎的鳞叶表皮细胞。

(二)制片方法:撕片法(见附录)

(三)观察:在低倍镜下可观察到细胞壁、液泡、细胞核和细胞质。注意观察没有染色的细胞结构在光镜下的特征,折射率上有什么差异。

五、细胞内含物

(一)材料:马铃薯块茎、红辣椒

(二)方法:涂片法、徒手切片法

(三)观察:

切取小块马铃薯,用涂片法制临时制片,观察时光圈调小一些可看清脐和轮纹,然后加I-IK液一滴再镜检,有何变化

取红辣椒用徒手切片法或涂片法制成临时制片,观察有色体。

六、绘图方法(见附录)

七、作业:

1、洋葱鳞叶表皮细胞示细胞基本结构

2、马铃薯块茎淀粉粒

实验二植物细胞分裂和组织

一、目的要求

通过观察掌握细胞分裂方式,特别是有丝分裂。掌握组织的主要类型和各种组织的主要形态、构造特征以及它们的功能。

二、材料

1、显微镜及解剖用具、载玻片、盖玻片

2、醋酸洋红、番红溶液(配制见附录)

3、永久切片(制法见附录):洋葱根尖纵切,南瓜茎纵切,柑桔果皮横切

4、离析液:鹅掌楸木质部、黑松木质部

5、临时制片:女贞叶、泡桐叶柄

三、观察内容和方法

(一)植物细胞分裂与分生组织

分生组织是一群具强力分裂能力的细胞群。植物细胞分裂的最普遍方式为有丝分裂,这类细胞分布在植物的顶端或两侧。今天我们看的内容是洋葱根尖,有丝分裂存在于根尖的生长点部位,因此应在这一位置上寻找。

减数分裂是特殊的有丝分裂,它存在于植物繁殖后代的有性生殖器官上。取含笑花药,用整体装片法(见附录),再轻轻一压,制成临时切片,进行观察。

(二)基本组织

该组织分布广,是分生组织和成熟组织的过渡,可以重新恢复分裂功能,成为次生组织。这类组织均由一些圆形、椭圆形或多边形细胞组成,细胞大,壁薄,有液泡,常有胞间隙(见示范)。

(三)保护组织

初生保护组织:撕下女贞叶下表皮,整体装片法制成临时切片,进行观察,表皮细胞成不规则多边形,互相紧密相嵌,其间有许多成对的半月形细胞,这为保卫细胞,保卫细胞之间的小孔为气孔。

次生保护组织:周皮(见示范镜)

(四)输导组织

输导组织由输送水分的导管或管胞和输送有机养料的筛管或筛胞组成,它们分别存在于木质部和韧皮部。

1.导管分子的观察:取鹅掌楸茎木质部离析液(离析材料制作过程见附录)一滴,制成临时切片进行观察:细胞成圆柱形,壁有各种加厚方式,细胞两端壁有穿孔,鹅掌楸的成穿孔板,为梯状穿孔。

2.管胞的观察:取金钱松(或黑松)茎木质部离析液制成临时切片进行观察,它没有穿孔,两端尖的长形细胞,细胞壁上有具缘纹孔。

3.筛管伴胞的观察:取南瓜茎纵切永久制片,筛管分子为筒形,横壁上有筛孔,并有穿过筛孔形成“莲蓬头”的联络索,筛管旁较小的为伴胞。

(五)机械组织

机械组织分长轴和短轴,细胞壁强烈增厚,起机械支持作用。

1.纤维:取观察导管用过的加拿大白杨茎木质部离析液制成的临时片,进行观察,两端尖锐的细长细胞是木纤维细胞。

2.石细胞:取梨果肉,用镊子夹一“砂粒”置于载玻片上,用镊子柄部压碎,并将其散开,制成临时切片进行观察,细胞近矩形,细胞壁强烈增厚,上面有分纹孔,细胞腔小,这就是石细胞。

(六)分泌组织

分泌细胞是一类与分泌有关的组织,可以是单细胞,也可以是细胞群。

1.腺毛:观察泡桐叶柄表皮上腺毛。

2.树脂道:(黑松叶、茎横切,以后观察)

3.分泌囊:观察柑橘果皮横切,它是一种溶生分泌腔。

四、作业

观察后完成下列各表:

⑴机械组织:纤维

⑵输导组织:导管、管胞

⑶保护组织:表皮

⑷泡桐叶柄分泌组织(腺毛)

实验三种子、幼苗形态与根的解剖构造观察

一、目的要求:

2.通过观察进一步掌握种子一般形态和几种主要类型种子的基本构造,各组成部分、主要生理功能、种子萌发成幼苗的过程和幼苗的形态结构。

3.通过根尖纵切面、根毛区横切面、侧根形成区横切面及老根横切面的观察,掌握根的内部构造,进一步了解根的构造是与根的生长、吸收、输导、支持固定的生理机能相适应。

4.掌握徒手切片法。

二、材料:

1.种子幼苗:蓖麻、蚕豆、松子等种子。银杏、杉木、小麦等幼苗。

2.洋葱根尖纵切、刺槐老根横切(永久切片);禺毛茛根、蚕豆根、吊兰根(新鲜材料)。

三、观察内容与方法:

(一)观察种子与幼苗:

(二)根尖构造观察:取洋葱根尖纵切切片用低倍镜观察,区别根冠、生长点、伸长区、成熟区各部,作简图并注明各部及细胞特征。

(三)根的初生构造及侧根的发生

1.切取禺毛莨幼根,用徒手切片方法制成临时切片,在显微镜下观察:

表皮由一层细胞组成,细胞排列紧密而整齐,无细胞间隙。可看到有的细胞突出形成根毛,较老的根已不见根毛,外切向壁栓质化。

皮层由多层形状大的薄壁细胞组成,具有明显的细胞间隙。靠近表皮的细胞较小,可看到有1~2层排列紧密的外皮层细胞,往内细胞渐大,胞间隙明显,接近内皮层细胞又小,在内皮层上可清楚地看到被番红染成红色的凯氏带,呈马蹄形加厚。

维管柱最外层为中柱鞘,一般由一层细胞组成,但对着木质部处常为二三层细胞。维管束为辐射状,木质部的导管大小逐渐向内增大,为外始式。

2.侧根的产生,取刺槐老根永久切片,观察刺槐根为几原型,侧根的发生位置。

四、作业:

1.禺毛莨初生构造部分细胞图

2.刺槐侧根发生简图

一、目的要求:

1.通过观察掌握植物茎的构造并进一步了解它的构造与支持、输导等功能相适应。

2.掌握识别木材三切面的方法。

二、材料:

1.樟树一年生枝横切;紫苏茎横切;马尾松嫩枝横切;小竹茎横切。

2.椴树多年生枝横切;天目木兰木材三切面;马尾松木材三切面。

3.茎尖纵切(示范)。

三、内容与方法:

(一)茎尖结构:观察示范切片,了解茎尖的原套原体学说。

(二)茎的初生构造:

1.双子叶植物茎:取紫苏、樟树一年生横切切片进行观察,从外到内为表皮、皮层、维管柱。仔细观察各部组织特点。

2.单子叶植物茎:取小竹茎横切切片,从外到内的观察为表皮、下皮、基本组织、维管束。

3.裸子植物茎:取马尾松嫩枝横切切片,观察内容与双子叶相同,对照课本比较它与双子叶植物之间的区别。

(三)茎的次生构造:

1.取椴树茎横切切片,观察区别以下各部分:周皮、皮层、韧皮部、形成层、木质部、髓部、射线。(注意周皮的发生位置和组成,射线的类型和功能,年轮,中柱鞘的变化与根的区别)。

2.取天目木兰和马尾松木材三切面观察三个切面的显微特征。注意它们之间的区别。

四、作业:

1.作比较表比较双子叶、单子叶、裸子植物茎的结构特征。

2.绘双子叶植物茎初生构造部分细胞图。

3.绘单子叶植物茎横切单个维管束放大。

4.绘椴树茎横切(次生构造)简图。

5.绘马尾松木材三切面。

一、目的要求:

1.通过观察,掌握叶的解剖构造,为进一步学习叶的生理功能提供理论基础。

2.比较针叶与阔叶的异同,进一步理解叶的功能与形态、结构的统一,以及环境与形态、结构之间的统一。

二、材料:

油茶叶横切、毛竹叶横切、马尾松叶横切(或黑松叶横切)

三、观察内容和方法:

1.双子叶植物叶——油茶叶(异面叶)

取油茶叶永久切片,低倍镜下观察叶片的构造从上部到下部依次为上表皮、叶肉组织、叶脉、下表皮。

2.单子叶植物叶——毛竹(等面叶)

取毛竹叶横切永久切片对照植物学进行观察,注意各部组织特点。

3.裸子植物叶——马尾松或黑松叶

取一马尾松或黑松叶横切的永久切片,观察时注意各部组织形态构造特征和树脂道的位置。

四、作业:

1.绘油茶叶横切面图。

2.绘毛竹叶横切面图。

3.作黑松(或马尾松)叶横切面图。

实验六花和果实的解剖构造观察

一、目的要求:

通过花的各组成部分形态、构造的观察,进一步了解花各组成部分的生理功能,以为生产实践中的了解花芽分化,进行人工辅助授粉、培育新品种、分析落花落果原因……提供理论基础。

具体要求:

(1)掌握花的各组成部分的基本构造和生理功能。

(2)掌握果实、种子各组成部分的基本构造和生理功能。

(3)掌握自花至果实,种子形成的主要变化过程。

二、仪器用具及材料:

1.显微镜及其清洁用具、解剖器。

2.新鲜材料:油茶果、油茶花。

3.浸制材料:油茶花、油茶幼果(示幼胚及胚乳)、桃花、黑松雌、雄球花、梨、桃果实浸制材料。

4.永久切片:紫玉兰花药横切、黑松或马尾松雌球花、雄球花纵切、花粉粒各式(示范)、成熟百合胚囊(示范)。

三、观察内容和方法:

1.花的各组成部分观察:

(1)取一浸制油茶花(或桃花),放在有水的培养皿中,观察花各组成部分:花萼、花冠、雄蕊群、雌蕊的外部形态作一简图记载。观察马尾松雌、雄球花材料,区别与被子植物的不同。

然后将雌蕊子房部分解剖,主要注意识别子房壁、子室、胚珠各部。

(2)取一紫玉兰花药横切永久切片,用低倍镜观察。参考植物学P144~146,观察各部位,并掌握花药发育中各部分的变化。

(3)取黑松树雌、雄球花永久切片。观察大、小孢子叶的着生、结构。参考植物学P170,与被子植物相区别。

(4)观察成熟花粉粒的各种类型,萌发孔、萌发沟(示范镜)。

(5)观察成熟百合胚囊(示范片),并参考教材P153~154掌握成熟胚囊结构。

四、果实的基本构造观察

1.取荠菜子房纵切永久切片,在低倍镜下,观察各个胚珠,可见胚珠内的早期幼胚和胚乳,参考P163,了解胚珠各部分的发育及种子形成各部分的变化。

2.观察梨、桃果实的浸制标本,掌握果实的构造和类型。

五、作业

1.绘紫玉兰花药横切细胞图。

2.绘荠菜子房纵切一个胚珠示胚的形成。

3.绘黑松雌球果纵切简图。

实验七藻、真菌与地衣

一、目的

了解藻类、菌类与地衣的特征。

二、材料

生活的念珠藻、颤藻、水绵、衣藻装片、轮藻装片、海带及海带横切制片、伞菌切片、地衣切片。

用具:显微镜、镊子、蒸馏水、碘液、载玻片、盖玻片、布块、吸水纸。

三、内容和方法:

(一)藻类

1.念珠藻:摄取少量念珠藻的藻体装片后置显微镜下观察。可见胶质内有很多丝状体,每一丝状体即为一个体,在高倍镜下观察,由单列的营养细胞组成的丝状体中部或两端,有个别形状较大的细胞,称异型胞,异型胞断离而将植物体分成数段,每段称为连锁体,见课本P153(图5—1)。

2.衣藻:取衣藻封片观察,可见前端具有鞭毛,细胞内是杯状色素体、淀粉核及细胞核。

3.水绵:水绵装片。置显微镜下观察,可见水绵为许多圆柱形细胞组成的丝状体,绿色的色素体呈螺旋带状。色素体上有许多发亮的小颗粒,为淀粉核,细胞中央为一大液泡,有时可见由原生质丝悬挂于细胞中央的细胞核。并观察接合生殖。

4.轮藻:取轮藻装片置显微镜下观察,可见轮藻的“茎”由多细胞组成,有节及节间的区别。在节上长出单细胞的“叶”、“茎”及“叶”内有粒状的色素体。在“叶”中生有卵囊,在卵囊下生有精子囊,卵囊呈卵形,由扭转的多细胞组成,精子囊呈球形,由盾形的多细胞组成。

通过上述观察,思考以下问题:

①原核生物有什么主要特征

②藻类植物有何主要特征

③所观察的藻类中有哪些是单细胞的哪些是群体哪些是丝状体叶状体哪些有类似茎叶的分化

(二)真菌:观察伞菌子实体,可分为菌盖、菌柄两部分,在菌盖下有菌褶,菌褶两侧生有子实层,菌柄上生有菌环。观察菌褶的纵切面,可见疏松菌丝组成的菌褶两侧有平行排列的菌丝即子实层,由隔丝及担子组成,每个担子有4个小的担子梗,担子梗上生着担孢子。(三)地衣:观察茶渍、梅衣、松萝、树花等地衣的外形,区别壳状地衣、叶状地衣、枝状地衣,再观察地衣横切制片,可见分为上皮层、藻层、髓、下皮层四层。在高倍镜下可见上皮层与下皮层均由紧密交织的菌丝组成。这种菌丝很像薄壁组织执行保护机能,藻层内可见藻类的球形绿色细胞,行同化作用。髓层内菌丝疏松,具大的胞间隙,其间充满空气。

四、作业:

1.绘念珠藻丝状体示营养细胞及异型胞。

2.绘衣藻细胞图。

3.绘图表示水绵的构造及接合生殖。

4.轮藻示意图。

实验八苔藓、蕨类植物

一、目的

了解苔藓、蕨类植物的特征,并识别苔类及藓类、蕨类。

二、材料

地钱的植物体,地钱精子器托及颈卵器托纵切制片,葫芦藓的植株及其雄器苞、雌器苞纵切制片,孢蒴纵切制片,卷柏孢子叶整体装片、蕨原叶体装片、蕨孢子叶横切、贯众。

三、内容和方法

(一)地钱

1.观察地钱新鲜标本,可见地钱为绿色,具二叉分枝、扁平匍匐的叶状体,背腹异构。腹面中肋处有单细胞的假根、鳞片、背面着生两种生殖器官——孢芽杯和精子器托或颈卵器托。地钱雌雄异株,雄株的叶状体上生出盘状的雄托,具波状边缘。雌株的伞状颈卵器托具星芒状边缘。受精后在雌株上发育形成孢蒴。

2.观察地钱精子器及颈卵器托切片:可见精子器托呈半圆形,下具一短柄,精子器的壁由一层细胞组成,壁内充满具二根长鞭毛的游动精子,在精子器托上有气孔、气室、假根及鳞片,颈卵器在颈卵器托的星芒体之间,呈倒悬的花瓶状。颈卵器可分颈及腹两部分。颈壁由一层细胞组成,其内成深沟状称为颈沟,颈沟内细胞称为颈沟细胞。腹壁也由一层细胞组成,其内有两细胞,靠近颈部的细胞为腹沟细胞,另一个为卵细胞。颈卵器成熟时,颈沟细胞及腹沟细胞消失,仅能看到卵细胞,在颈卵器托上还可看到气室、假根及鳞片。

(二)葫芦藓

1.观察葫芦藓的新鲜标本:植物体矮不具有直立的“茎”和“叶”,基部生有假根。这是它的配子体。在茎的顶端为伸出的孢子体,有基足、蒴柄、孢蒴三部分组成,在孢蒴内产生孢子,在孢蒴上盖有蒴帽。

葫芦藓为雌雄同株植物。颈卵器和精子器着生在同一株但不同茎的顶端,着生精子器的茎顶端叶片较大,向外开张,密生像花被状形成雄器苞,着生颈卵器的茎顶端叶片紧包如芽,即为雌器苞。

2.取藓的雄器苞和雌器苞横切制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在雄器苞中可见精子器呈棒状,下具短柄,着生在顶端中央,周围有隔丝及绿色的小叶片,具两根鞭毛的游动精子,在雌器苞中可见颈卵器,它的构造与苔纲的颈卵器相似。

3.取藓孢蒴纵切片置显微镜下观察:在孢蒴中央为数列不育细胞称为蒴轴,在蒴轴的周边有一小部分造孢组织,由造孢组织发育成孢子,下部的不育的营养组织为蒴托。孢蒴顶端有蒴盖,成熟脱落。在蒴盖下为蒴齿层,孢蒴的表皮组织常有气孔。表皮以内为多层疏松的含有叶绿体的薄壁组织,故孢蒴也能进行光合作用。

通过上述观察,思考下列问题:

①苔藓植物有何特征为什么将它列入高等植物

②苔类和藓类有何区别

③苔藓植物的孢子体和配子体有何不同生活史中哪一个占优势,能否独立生活何谓世代交替

(三)蕨类

1.卷柏:取卷柏大、小孢子叶整体装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可见腹部的大、小孢子囊。大孢子囊内有4个大孢子,小孢子囊内有多数小孢子。

2.贯众:为多年生草本,具横走的根状茎。叶从根状茎上长出,散生,幼叶拳卷。叶有长柄,为一回羽状复叶。当植物体进行繁殖时,在小叶的下表面产生许多孢子囊,孢子囊集生成孢子囊群,孢子囊群外有囊群盖覆盖。

3.取蕨原叶体装片置显微镜下观察:可见原叶体甚小,具叶绿体,心脏形,凹陷处为生长点,其附近生有数个颈卵器。原叶体下面生有假根、假根丛中生有若干球状的精子器。

4.取蕨孢子叶横切面切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叶片扁平,具有上下表皮,在上下表皮之间是由薄壁组织组成的叶肉,在叶肉中有维管束。中央较大者为小叶片的中脉。在叶的下表皮,叶脉的两侧有孢子囊群、孢子囊群外面为囊群盖,囊群盖下两侧有许多孢子囊。孢子囊呈椭圆形,下具一短柄,囊壁由一层细胞组成,囊壁细胞除其中一环为木化加厚的环带,其余均为薄壁细胞,在孢子囊中有发育成熟的孢子。

此外,尚可在新鲜的孢子叶上取下囊群,置于载玻片上,加水及盖玻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则孢子囊的构造更为清楚。

通过上述观察,思考下列问题:

①蕨类植物有何特点

②蕨类植物孢子体和配子体的主要特征是什么何者占优势能否独立生活蕨类植物的世代交替过程与苔藓植物比较有何主要变化

四、作业:

1.绘藓精子器、颈卵器构造图。

2.绘葫芦藓植株外形图。

3.绘贯众孢子叶横切细胞图示孢子囊群,并绘一孢子囊的放大细胞图。

附录一

实验中常用溶液的配制

一、固定液的配制

1.取70%酒精90ml,加入5ml甲醛和5ml冰醋酸即成。

2.卡诺固定液

取3份95%的酒精和1份冰醋酸混合即成。不宜长期保存。

3.盐酸——酒精固定离析液

将浓盐酸1份和95%酒精1份等量混合后,即可使用。

二、番红染色液

1.将1g番红溶于100ml50%酒精中,配成1%浓度的番红染色液

2.固绿染色液

将固绿溶于100ml95%酒精,配成%固绿染色液

3.改良苯酚品红染液

按下列顺序配制:

母液A:取3 g碱性品红,溶于100ml的70%酒精中,此液可以长期保存。

母液B:取A液10 ml,加入90 ml15%苯酚(即石炭酸)水溶液,在2周内使用。

苯酚品红染液(C):取B液55 ml,加入6 ml冰醋酸和6 ml37%甲醛,可长期保存。

改良苯酚品红液(D):取10~20mlC液,加入90~80ml 45%冰醋酸和1g山梨醇,2周后使用。核和染色体呈鲜紫红色,细胞壁、细胞质不着色,是很好的核染色剂。

三、其他

1.铬酸——硝酸离析液的配制

先取10ml铬酸加入90 ml蒸馏水中,再取10 ml浓硝酸加入另外90 ml蒸馏水中,将上述两液等量混合备用。此液适于对导管、管胞和纤维等木质化的组织进行解离时使用。

2.碘——碘化钾溶液的配制

先用3 g碘化钾溶于100ml蒸馏水中,再加入1g碘,溶解后即可使用。若用于淀粉的鉴定,还要稀释3~5倍,用于观察淀粉粒上的轮纹,则需稀释100倍以上。

3.各级酒精的配制

由于无水酒精价格较高,故常用95%的卫生酒精加上一定量的蒸馏水配制稀释的酒精。具体配方见下表:

欲配的浓度95%酒精用量加入的蒸馏水量

85% 85ml 10ml

70% 70ml 25ml

50% 50ml 45ml

30% 30ml 65ml

附录二

实验中常用的几种制片方法

一、撕剥法:

剥下一片新鲜的洋葱鳞叶,用镊子从其内表面撕下一条透明的薄膜状内表皮,再用剪刀或刀片剪成3~5mm的小块,迅速置于载玻片上已准备好的水滴内,如发生卷曲,应细心地用解剖针将它展平,并盖上盖玻片,即可进行观察。在放盖玻片时,先以盖玻片的一边缘与材料左边水滴的边缘相接触,然后慢慢向下挤出来,以免产生气泡,如果盖玻片下水分过多时,需用吸水纸从盖玻片的侧面吸去多余的水分。水分不足不能充满盖玻片时,容易产生气泡,可从盖玻片的一侧再滴入清水,将气泡驱走,若气泡仍难以驱走,则可用铅笔的橡皮轻轻击打盖玻片除去气泡。

二、组织离析法

取松树或鹅掌楸茎一小段,将皮和木质部剥离,分别纵剖为火柴棍粗细的小条,各放在平底或小号量瓶中,再加入铬酸——硝酸离析液(用量为材料的20倍),盖好瓶盖置于40℃左右温箱中解离,约1~2天,检查细胞彼此能够分开时,可将已离析的材料用清水浸洗,然后转入70%酒精中分别保存备用。

三、徒手切片法

用左手的三个指头夹材料,并使其稍高于手指之上,以免刀口切伤手指,右手持双面刀片,然后以均匀的动作,自左前方向右后方拉刀滑行切片。注意切时要用整个右臂的力量而不要用腕力,动作敏捷,材料要一次切下,切片时只动右臂,左手不动。如此连续动作,切下许多薄片后,用湿毛笔或直接用刀片把这些薄片轻轻地移入盛水的培养皿中备用。

永久切片的制作程序

1.取材与固定:应选取有代表性的部位,及时用相应的固定液固定。

2.脱水:洗去固定液用不同浓度的酒精逐级脱水,关键是脱水一定要彻底,否则因二甲苯不溶于水,将影响下一步操作。

3.透明:常用二甲苯透明材料,逐级到纯二甲苯。

4.透蜡:石蜡溶于二甲苯不溶于酒精,所以在透明时不能残留酒精,否则透蜡不彻底。透蜡时也逐级至纯蜡,不然,残留的二甲苯挥发后会形成空洞。

5.包埋:把材料放在方形纸船内,注入蜡液,冷却后成方形蜡块,将材料包在里面。

6.切片:用切片机连续切片成一蜡带,厚度常取10~20um。

7.粘片:将洁净的载玻片上薄薄地涂上一小块黏合剂,滴上一滴蒸馏水,切取1~2片切好的蜡片,轻放在上,使蜡片展平,阴干。

8.脱蜡、染色:用二甲苯脱去玻片上的蜡质,再逐级退回到纯酒精或其他浓度的酒精时,放入相应浓度的染色液中进行染色。

9.酒精脱水:分别用不同浓度酒精依次脱水,最后用无水乙醇二次彻底脱水。

10.二甲苯透明:除去无水乙醇,经1/2二甲苯和1/2纯酒精再换纯二甲苯中透明。

11.封固:经过镜析,符合要求,立即取一滴加拿大树胶或中性胶,滴于材料之上,轻轻盖上盖玻片。最后在盖玻片右侧贴上标签,平置托盘中,放入30~35℃恒温箱中烘干或于无尘处风干,待树胶干固后,放可使用。

名词解释

(细胞组织部分)

细胞和细胞学说:有机体除病毒外,都是由单个或多个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结构与功能单位。植物细胞有原生质体和细胞壁两部分组成。细胞学说是德国植物学家和动物学家,两人于1938—1939年间提出的。细胞学说认为,植物和动物的组织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来自细胞。细胞学说第一次明确地指出了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单位的思想,从理论上确立了细胞在整个生物界的地位,把自然界中形形色色的有机体统一了起来。

原生质和原生质体:构成细胞的生活物质称为原生质。原生质是细胞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原生质体是生活细胞内全部具有生命的物质的总称。也即由原生质所构成。原生质体一般由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三个部分组成。原生质体是细胞各类代谢活动进行的主要场所,原生质体一词有时指去了壁的植物细胞。

细胞质:细胞核以外,质膜以内的部分,为半透明的基质,其内有各类细胞器,内含物等分散在细胞质中。

细胞器:散布在细胞质内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亚细胞结构称为细胞器,如各种质体,线粒体,内质网、核糖体、高尔基体、微管等。

质体:质体是一种与碳水化合物的合成和贮藏密切相关的细胞器,它是植物(除细菌,真菌,和蓝藻以外)细胞特有结构,尚未分化成熟的质体称为前质体。分化成熟的质体根据其颜色和功能的不同分为叶绿体,有色体和白色体三种类型。

胞间连丝:胞间连丝是穿过细胞壁的原生质细丝,它连接相邻的细胞间的原生质体,它是细胞原生质体之间物质和信息直接联系的桥梁,是多细胞植物体成为一个结构和功能上的统一的有机体的重要保证。

线粒体:在生活细胞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细胞器,与呼吸作用有关,由基质片层和基粒片层组成,是细胞的能量代谢中心。

高尔基体:是一种与细胞的多糖合成,细胞壁的形成及分泌作用有关的细胞器。

细胞分化:多细胞有机体内的细胞在结构和功能上的特化,称为细胞分化。细胞分化表现在内部的生理变化和形态外貌变化两个方面。细胞分化使多细胞植

物中细胞功能趋向专门化,有利于提高各种生理功能和效率。因此,分化是进化的表现。

脱分化:指成熟细胞恢复到胚性细胞的过程。

细胞的全能性:每个细胞都具有完全相同或基本相同的遗传物质,都具有发育成一个完整有机体或任何细胞的所必需的全部基因,这种特性叫做细胞全能性。

组织:指有共同起源,结构相似,并共同完成一定生理功能的细胞群。

染色体和染色质:当细胞固定染色后,核质中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部分,称为染色质。染色质是细胞中遗传物质存在的主要形式,其主要成分为DNA和蛋白质,在电子显微镜下染色质呈一些交织成网状的细丝,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时期染色质高度螺旋化而变粗变短,成为易被碱性染料着色的粗线状或棒状体,此即染色体。

分生组织:种子植物中具有分生能力的细胞限制在植物体中某些部位,这些部位的细胞在植物体一生中持续地保持强烈的分裂能力,这种具有分裂能力的细胞群称为分生组织。分生组织根据所处位置的不同可分为顶端分生组织、侧生分生组织和居间分生组织,根据来源的不同又可分为原生分生组织、初生分生组织和次生分生组织。

传递细胞:传递细胞是一些特化的薄壁细胞,具有胞壁向内生长的特性,行使物质短途运输的生理功能。

细胞周期:有丝分裂从一次分裂结束到另一次分裂结束之间的时期,叫细胞周期,一个细胞周期包括G1期、S期、G2期和M期。

皮孔:周皮上的通气结构,呈多种形状。

角质化:角质浸渗到细胞壁中的过程。

树皮:广义的树皮是指木本植物根和茎的形成层以外部分,狭义的树皮是指周皮及周皮以外多次积累的总称。

侵填体:木本植物多年生老茎中早期的次生木质部(即心材)导管和管胞失去输导作用。其原因之一,是由于它们附近的薄壁细胞从纹孔处侵入导管或管胞腔内膨大和积沉树脂、单宁、油类等物质,形成部分地或完全的阻塞导管或管胞腔的突起结构,这种突起物即侵填体。

乳汁管:分泌组织的一种,为植物体内含有乳汁的管状结构,分成有节乳汁管和无节乳汁管。

筛管:被子植物中输导营养物质的组织。由一串顶端与顶端相接的筛管分子组成。

初生纹孔场:初生壁上的一个薄壁区域。

纹孔:细胞次生壁形成时并不均匀增厚,初生壁完全不被次生壁覆盖的区域叫纹孔。

P-蛋白体:筛管分子中,原生质体分解形成的含蛋白质的粘液体。

单位膜:指细胞中所有膜的基本单位,有两层蛋白质分子夹一层双分子类脂层组成。

造粉体:细胞生长过程中能积累淀粉的白色体。

维管组织:维管植物器官中一种以输导组织为主体,有输导、机械、薄壁等组织构成的复合组织。

维管束:维管组织在器官中呈分离的束状结构。

维管系统:由植物体内各器官中的维管组织组成的输导和支持系统。

复合组织:由多种类型的细胞构成的组织。

(营养器官部分)

器官:器官是生物体由多种组织构成的,能行使一定功能的结构单位。植物体内以营养生长为主要功能的器官称为营养器官,如根、茎和叶;与生殖有密切关系的器官称为生殖器官,如花、果实和种子。

种子:种子是种子植物的繁殖器官,是胚珠经过受精而发育形成的结构,种子一般由胚、胚乳和种皮三部分组成。在被子植物中,有的植物种子中的胚乳在发育过程中被子叶吸收,成熟后的种子没有胚乳,叫做无胚乳种子,如大豆、黄瓜的种子;成熟后种子内有胚乳的叫做有胚乳种子,如小麦、玉米和蓖麻的种子。幼苗:种子萌发后由胚长成的独立生活的幼小植株,称为幼苗。不同植物种类的种子萌发由于胚轴部分生长速度不同,长成的幼苗在形态上也不一样,可分为两类:子叶出土幼苗和子叶留土幼苗。

种皮:由珠被发育而来,是种子外面的保护层。

假种皮:从胚珠基部突起形成包在种子外面色泽鲜艳的一种结构。

胚乳:种子内贮藏营养物质的部分,为胚的生长提供营养。

上胚轴:幼苗中在子叶和胚芽长出的第一片真叶之间的部分。

下胚轴:子叶和初生根之间的部分。

初生生长:由初生分生组织经分裂,生长和分化的过程。又叫伸长生长。

次生生长:由次生分生组织经分裂生长和分化的过程。又叫增粗生长。

原生木质部:初生木质部中最早分化形成的木质部。

维管射线:由射线原始细胞形成的,分布于次生木质部和次生韧皮部中的射线(径向排列的射线薄壁细胞)。

射线:由薄壁细胞组成,是韧皮部与木质部之间的横向运输通道。

根瘤:豆科植物和其他一些植物的根与根瘤菌共生形成的瘤状突起。

菌根:与真菌共生的幼根。

节:枝条上着生叶的部分。

节间:相邻两节之间的无叶部分。

叶痕:叶片脱落后在枝条上留下的痕迹。

叶迹:茎中和叶维管束相邻的维管组织。

叶隙、枝隙:茎中维管系统向外弯曲到叶子及分枝处的薄壁组织区域,称为叶隙和枝隙。

纺锤状原始细胞:形成层细胞呈纺锤状,排列整齐,两端在同一水平上,向外分裂产生次生韧皮部,向内分裂产生次生木质部。

边材:树干横切面上靠近茎周围颜色较浅的木质部区域。

心材:树干横切面上靠中心颜色较深的木质部区域。

同型射线:射线细胞全是横卧射线细胞的这类射线。

环孔材:生长轮内早材的导管腔比晚材大得多,且环状排列。

无孔材:横切面上无导管腔的木材,如针叶树的木材。

有限维管束:维管束中初生木质部和初生韧皮部之间没有形成层分化的维管束。

芽:枝条和花的雏体(原始体)。

单轴分枝:主茎的顶芽活动始终占优势,形成发达而通直的主干。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