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平原教案
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第一节 中国的地形(第2课时)教案 (新版)湘教版-(新版)湘教版初中八年级

中国的地形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我国主要高原、盆地、平原的特征2.地形构成特点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教学过程:中国地形图或挂中国地形图挂图。
①分别让学生指出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横断山,并让他们说出各条山脉东西两侧的地形区名称。
②分别让学生指出天山、昆仑山让其说出其南北两侧的地形区名称。
③分别让学生指出太行山、武夷山、巫山让学生说其东西两侧行政区的名称。
④指出其它一些山脉让学生说出其所在的省级行政区的名称。
四大高原(教师引导)为什么各个高原又有着如此大的差别,它们是怎么形成的呢?引导学生看课本第31页“读一读“,在解释黄土高原成因的同时,简单介绍青藏高原、云贵高原的成因及其它特点,以激发学生研究自然的求知欲。
(教师引导承转)在第一、二阶梯上,除高原外,还有四大盆地。
(板书)(四)、四大盆地(引导学生)指地形图,请学生想像盆地的形态。
学生回答。
(教师提问)根据地形图,指出各盆地的外围山脉。
同时看课本第32页各盆地分布示意图,并对照“中国政区图”,判断各判断所在的省区。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概括补充)(投影)(引导读书)请同学们看课本第32-33页,总结各盆地特点、并填表。
教师概括补充将表格补充完整。
(教师引导)比较四大高原、四大盆地的特点。
请学生思考四大高原、四大盆地分布地区的自然条件如何?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补充总结)大部分高原、盆地地区,或高寒,或沙漠广布,或地面崎岖、沟壑纵横。
总之,它们的自然条件恶劣。
所以,这些地区目前仍是我国经济相对贫穷落后有待发展的地区;但由于其自然条件独特,在这些年也充分展示了发展潜力,如塔里木盆地的石油、柴达木盆地的钾盐、青藏地区的牦牛、某某的畜牧业、某某盆地的农业以及某某、内蒙、某某等边境地区的边境贸易、旅游业正在蓬勃发展。
若能加大这些地区的经济、人力投入及交通建设,昔日偏僻、落后的地区将在不远的将来成为我国新的经济热点地区。
让我们期待那一天的到来。
〔教师指图提问〕我国第三级阶梯上又有哪些地形类型呢?学生答:平原和丘陵。
高中地理高原训练教案模板

课时:2课时年级:高中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高原的形成原因、特征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 掌握高原地区的主要自然灾害及其应对措施。
- 学会分析高原地区的气候、地形、植被等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讨论、分析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 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图表等地理信息进行问题分析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高原地区地理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1. 高原的形成原因、特征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 高原地区的主要自然灾害及其应对措施。
教学难点:1. 高原地区气候、地形、植被等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
2. 高原地区自然灾害的成因和应对策略。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2. 地理地图、图表3. 相关案例资料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高原是什么吗?请谈谈你们对高原的认识。
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高原的定义和特点。
二、讲授新课1. 高原的形成原因、特征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介绍高原的形成原因,如板块运动、地壳抬升等。
- 分析高原地区的特征,如高海拔、低气温、大气稀薄等。
- 讲解高原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如气候、植被、土壤等。
2. 高原地区的主要自然灾害及其应对措施- 介绍高原地区常见的自然灾害,如雪崩、泥石流、干旱等。
- 分析自然灾害的成因,如地形、气候等。
- 讲解应对自然灾害的措施,如工程措施、生物措施等。
三、课堂练习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高原地区的主要自然灾害及其应对措施。
2. 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高原地区的特征和自然灾害。
2.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高原地区的气候、植被等地理要素。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提问学生高原的形成原因、特征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自然地理教案《多样的地形

自然地理教案《多样的地形》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上的地形种类及特点。
2. 掌握地形对气候、生态、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内容:1. 地球上的主要地形种类:平原、山地、高原、丘陵、盆地。
2. 各地形类型的特点及分布。
3. 地形对气候、生态、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活动:1. 观看地形图片,引导学生认识各种地形。
2. 分组讨论各地形的特点及分布。
3. 举例说明地形对气候、生态、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二章:平原教学目标:1. 了解平原地形的特点及分布。
2. 掌握平原地区的主要农业活动。
教学内容:1. 平原地形的特点:地势低平、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2. 平原地区的农业活动:种植业、畜牧业。
教学活动:1. 观察平原地形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平原的特点。
2. 探讨平原地区农业活动的适宜性。
3. 举例介绍平原地区的典型农业活动。
第三章:山地教学目标:1. 了解山地地形的特点及分布。
2. 掌握山地地区的资源利用与保护。
教学内容:1. 山地地形的特点:地势陡峭、生物多样性丰富。
2. 山地地区的资源利用:矿产资源、水能资源。
3. 山地地区的生态保护:植被保护、水源保护。
教学活动:1. 观察山地地形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山地的特点。
2. 探讨山地地区资源利用与保护的必要性。
3. 举例介绍山地地区的典型资源利用与生态保护措施。
第四章:高原教学目标:1. 了解高原地形的特点及分布。
2. 掌握高原地区的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
教学内容:1. 高原地形的特点:地势较高、气候寒冷、植被稀少。
2. 高原地区的人口分布:人口稀疏、少数民族聚居。
3. 高原地区的经济发展:畜牧业、旅游业。
教学活动:1. 观察高原地形图片,引导学生了解高原的特点。
2. 探讨高原地区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3. 举例介绍高原地区的典型经济发展模式。
第五章:丘陵教学目标:1. 了解丘陵地形的特点及分布。
2. 掌握丘陵地区的农业发展与土地利用。
教学内容:1. 丘陵地形的特点:地势起伏、土壤贫瘠、水源不足。
2.2中国的地形高原和平原的学案

2.2中国的地形主要的四大高原、三大平原和四大盆地【学习目标】1、在地形图上指出四大高原、三大平原和四大盆地的分布和特点。
2、会从地形种类和分布、海拔高度、地势起伏等方面表述地形特点,并分析地形对农业、气候、河流等的影响。
【学习方法】读图分析、合作探究【学习指导】:地形复杂多样一中国的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1 读中国地形图,中国主要有1,2 ,3 ,4 ,5 五种地形。
2、在地形图上画出中国的四大高原用圆圈符号、三大平原用三角符号和四大盆地用长1自主、合作学习四大高原二、读课本P23阅读“四大高原”回答下列问题:1、峰峦起伏,冰川纵横的高原是,是世界最高的高原,有“”之称,平均海拔米以上。
2、可以开着汽车追黄羊的高原是,是我国第二大高原,地势。
3、水土流失最严重的高原是,长期的水土流失,形成了高原“”的地表形态。
4、喀斯特地貌广布的是高原,地形崎岖,石灰岩分布广泛。
5、下列表述正确的是①青藏高原雪山连绵②内蒙古高原地表坦荡③黄土高原黄土广布④云贵高原地形崎岖67、世界上海拔最高,我国面积最大的是_______________高原;地面坦荡,一望无际的是________高原;黄土广布,地表千沟万壑的是________高原;地表崎岖,喀斯特地貌显著的是______________高原。
我国面积最大的盆地是_________________ ;我国海拔最高的盆地_________________2自主学习四大盆地1、连线:塔里木盆地又称“紫色盆地”,物产丰富,农耕发达准噶尔盆地矿产资源丰富,号称“聚宝盆”四川盆地面积广大,分布有我国最大的沙漠柴达木盆地纬度位置偏高,受到西风湿润气流的影响2我国海拔最高的盆地是,降水最多的盆地是,能受到大西洋湿润气流影响的盆地是,已发现有较大的内陆油气田的盆地是3我国面积最大的沙漠是,是世界最大的流动沙漠。
3自主、合作学习三大平原和丘陵一、读课本P26阅读“三大平原”部分,回答问题:1、我国第一大平原是,由三部分组成黑土面积广大,有些低地常年积水,成为;以黄河为塑造主力的平原是,“鱼米之乡”是。
地理地形教案(2)

地理地形教案(2)
教学目标
1. 了解地理地形的定义和重要性;
2. 掌握不同地理地形的特征和形成原因;
3. 能够对比和区分不同地理地形。
教学内容
一、地理地形的定义和重要性
- 什么是地理地形?
- 地理地形的重要性是什么?
二、不同地理地形的特征和形成原因
1. 高原
- 特征:海拔高,地势平缓;
- 形成原因:地壳抬升导致平原隆起。
2. 山地
- 特征:海拔高,地势陡峭;
- 形成原因:地壳运动引起地表抬升。
3. 平原
- 特征:地势平坦,海拔低;
- 形成原因:沉积作用导致。
4. 河流
- 特征:水流纵横,流向有规律;
- 形成原因:降水和地形因素影响。
三、对比和区分不同地理地形
- 高原与山地的区别和共同点;
- 平原与河流的关系和特点。
教学活动
1. 学生分享自己所在地理地形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2. 分组讨论高原、山地、平原、河流的特征和形成原因,并制
作海报展示;
3. 小组比赛:根据给定的地理地形图片,判断出其所属的类型,并描述其特征和形成原因;
4. 学生根据实地考察的地理地形景观,撰写观察报告。
教学评价
1. 学生小组展示的海报内容和准确性;
2. 学生对不同地理地形的区分和对比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实地考察报告的准确性和思考深度。
总结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地理地形的定义、重要性,以及不同地理地形的特征、形成原因和对比区分。
通过学习,学生将对地理地形有更深入的了解,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地观察和分析。
第一节常见地貌类型-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2019版)教案

第一节常见地貌类型-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2019版)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地貌的概念和种类;2.掌握地球上常见的地貌类型,包括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盆地和海岸地区;3.能够识别不同的地貌类型,并描述其形成与演化原因。
二、教学内容1. 地貌的概念和种类1.地貌的概念:地貌是地球表面的自然形态,是由地质、气候和地球表面的内、外力相互作用所形成的。
2.地貌的种类:地貌按其空间展布特点和形成演化过程,可以分为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盆地和海岸地区。
2. 常见的地貌类型1.高原:高原是指海拔高度在500米以上,相对地面较平坦,地势高缓、崎岖的陆地。
高原的形成一般与地壳运动和侵蚀作用有关,像青藏高原和云南高原就是因为地壳运动而形成的。
2.山地:山地指地表相对海平面高度在500米以上、高度差较大的地形,通常由多个山脉组成。
山地的形成主要是由地壳运动和外力作用(如侵蚀、风化等)所致,比如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等。
3.丘陵:丘陵是指高低不平的山丘地貌,包括起伏的山丘、小山和小山丘等。
丘陵的形成通常与水、风和冰等自然力量有关,如中国的太行山区、黄土高原等。
4.平原:平原是指相对海平面高度较低,表面相对平坦的地貌,常见于海滨、大河流域、内陆湖泊等处。
平原的形成多与沉积作用、冰川作用和风沙作用有关,如中国的华北平原、长江下游平原等。
5.盆地:盆地是海拔高度相对较低,四周地势较高,呈盆形的地形。
盆地的形成是由于地壳的下沉和外界的侵蚀导致的,如中国的四川盆地、天山南北沿线盆地等。
6.海岸地区:海岸地区是指陆地与海洋相接触的部分,通常分为大陆架、近海、沿海平原和海岸山地等。
海岸地区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海洋、风力、海浪、潮汐和陆地内部的构造作用所致,如中国的东海平原、珠江三角洲等。
3. 地貌类型的形成与演化原因1.高原的形成与演化原因:高原地形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地壳运动所致,如青藏高原就是因为喜马拉雅山区发生了构造抬升,形成坡向梯度弱、宽坦的高原地貌。
我国山川壮美——初中地理教案

我国山川壮美初中地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山川壮美的形成原因。
2.了解我国各个山脉、平原和高原的地理位置。
3.能够描述我国各个山脉、平原和高原的特点。
4.能够分析我国山川壮美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播放图片和视频,鼓励学生观察和发言,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山川壮美的基本特点。
2.讲授3.1我国山川壮美的形成原因我国的地形地貌主要由地壳运动和各种气候因素所形成。
我国位于欧亚大陆东南部,周围有大量的海岸线,海岸线较长,岛屿众多。
我国的山脉、高原和平原地形较为复杂,大致分为四个地带: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河南山地和南方低山丘陵地带。
这些地质地形特征是因为板块构造和地貌变迁不断地发生而形成的。
4.2我国各个山脉、平原和高原的地理位置我国的山脉、平原和高原分别位于以下区域:①华北平原:我国最大的平原,在华北地区。
②黄土高原:我国最大的黄土高原,分布在陕西、宁夏、河北、山西、内蒙古等地。
③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处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的经济中心。
④亚洲大陆枢纽地带:包含了西藏、青海、甘肃、新疆、川滇等多个省份。
⑤图们江—鸭绿江平原:是我国的东北平原。
⑥闽南平原:位于福建省中南部。
⑦辽东半岛平原和海岸平原:分别位于辽宁和山东东部地区。
⑧广东江门平原:或称珠江口平原,位于珠江三角洲的北岸。
⑨海南岛陵江平原:位于海南省中部和南部沿海。
5.3我国各个山脉、平原和高原的特点①华北平原:一年四季气候分明,温度变化较大,人口稠密。
②黄土高原:土地风蚀严重,属于半干旱气候,土地肥沃,粗粮丰富。
③长江中下游平原:气候温和,水资源丰富,人口密集,农业和工业发展快。
④亚洲大陆枢纽地带:气候较为极端,自然条件苛刻,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动植物资源。
⑤图们江—鸭绿江平原: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农业发展和林业发展相对繁荣。
⑥闽南平原:季风气候,地形多样化,充满热带风情。
⑦辽东半岛平原和海岸平原:气候严寒,农业和渔业发展。
中国地形——高原、平原、盆地、丘陵课件

特征:①大部分海拔在50米以下;②地形平坦,河湖密 布,是著名的“水乡”和“鱼米之乡” 。
4、主要丘陵
这些丘陵海拔多在200 米~500米;少数挺拔峻秀 的山峰海拔超过1000米,耸 立在平原和低丘之上;两广 丘陵的石灰岩地区,喀斯特 地形发育。
(2)华北平原
位置:位于我国东部偏 北,北至燕山,南到淮 河,西抵太行山,东到 渤海、黄海海滨和山东 丘陵,包括海河平原和 黄淮平原。
特征: ①我国第二大平原,由 黄河、海河、淮河等河 流冲积形成; ②大部分海拔在50米以 下,地形平坦。
(3)长江中下游平原 位置:位于巫山以东的长江干支流沿岸。
中国地形图
观察中国主要山脉两侧地形区的名称
山脉名称 大兴安岭
太行山 巫山
横断山
天山 昆仑山
主要山脉两侧地形区的名称
西侧
东侧
内蒙古高原 黄土高原
东北平原 华北平原
四川盆地
长江中下游平原
青藏高原
南侧
四川盆地、云贵高原
北侧
塔里木盆地
准噶尔盆地
青藏高原
塔里木盆地
1、四大盆地及特征
1
准噶尔 盆地
2
塔里木 盆地
;山西;恒北山 —
河南嵩山
山;东中泰—山
陕西华山
;东—
四大佛教名
山西四:—川峨嵋山
;
安徽九华;山 浙江普陀山 山西五台山; 。
内蒙古草原
(3)黄土高原及特征
名称 分
布
特点
祁连山东 端—太行 黄土 山—长 高原 城—秦岭 之间
①海拔1000-2000米;②世界 上黄土分布最广、最厚的地区 (由西北季风吹来);③因水 土流失造成地表千沟万壑,支 离破碎;④多煤、多窑洞,盛 产小米(主要粮食作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在地图上确认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和主要丘陵的准确位置,并能描述其各自的地形特点。
能力目标通过读图、填图的训练,使学生能够从中国地形图上读出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和主要丘陵的分界线,及其所在的省级行政区的名称,从而在山脉的基础上,建立起各高原、盆地、平原和丘陵的空间分布观念;通过阅读地表形态景观图、示意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使学生学会从海拔高度、地形起伏、地表物质组成等方面去表述地形区的地形特点。
情感目标通过介绍云贵高原的“坝子”、塔里木盆地边缘的绿洲等知识,使学生知道这是人类依据自然条件,对其进行利用和改造的产物,树立因地制宜的观念。
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本节教材由引言、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和主要丘陵五部分组成。
引言部分简要说明我国东部和西部在地形构成上存在显著差异。
第二至第五部分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分别讲述了各地形区的位置和特点,其中高原和平原详讲,盆地和丘陵略讲,而每一部分又都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即每一个地形区的分布和地形特点。
教法建议建议以读图讲述法、分析对比法和指导学习法相结合进行教学。
引言部分可通过复习旧知识导入,也可直接读图得出结论。
各地形区的分布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各地形区的空间分布观念的形成又是教学难点。
因此,关于各地形区的位置这个层面的教学,一定要抓住读图环节,教师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后,让学生充分活动,从读图中去发现和掌握知识。
各大地形区的地形特点也是本节教学重点之一,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与读图相结合,通过分析、比较得出每一个地形区各自的典型特点。
塔里木盆地中的绿洲的分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通过教材中“想一想”的两个问题特别提出,这是人类长期以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产物,是人地协调、良性发展的极好例证,这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人地观。
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教学重点〉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位置和主要特点。
〈教学难点〉四大高原、四大盆地空间分布观念的形成。
〈教学手段〉计算机课件:中国地形分布示意图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教学过程〉(引课)我们已经学习了我国的主要山脉,山脉构成我国地形的骨架,在山脉之间相对低下的区域则形成高原、平原、盆地和丘陵,在第三节我们学习有关上述地形的知识。
观察中国地形图,考虑上述四种地形的分布是交错在一起,还是有明显的集中分布区?(学生读图回答)可见我国地形构成的东西差异很大,西部主要是高山、高原和盆地,东部主要是平原和丘陵。
我们先从西部地区开始。
(板书)主要地形区一、四大高原(讲述)四大高原的分布,我们很容易在中国地形图中找到,但这不够具体,现在要求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准确指出它们的位置,并用语言叙述出来。
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仔细读图。
(板书)地形区名称全国的位置分界线所在阶梯所在省区青藏高原(讲述并演示关于青藏高原的计算机课件)以青藏高原为例,青藏高原(点击青藏高原的位置,出现文字注记并变底色),位于我国的西南部,准确的范围是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之间的地区(边讲边点击上述山脉,使其注记出现)。
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一阶梯上,海拔4000米以上,是世界最高的大高原,我国面积最大的高原,占全国面积1/4。
主要包括青海省、西藏自治区和四川省西部。
(总结板书)西南部昆仑—祁连—横断—喜山一级青、藏,川西部(学生活动)按上述方法读图,将另外三个大高原的位置读出,并完成笔记(教师总结并演示计算机课件)课件演示过程同“青藏高原”,略。
如学校生源较好,也可由学生来完成此环节。
(讲述)这四大高原虽然在地形类型上同属高原,但地表特征却有很大差异。
看一段影像资料。
(演示课件——四大高原)(学生活动)观看课件并总结四大高原的特点。
(总结板书)地形特点,(划书)雪山连绵、冰川广布;地面坦荡、一望无际;千沟万壑、支离破碎;峰岭众多、地面崎岖。
(讲述)在西部还分布有我国的四大盆地(关于四大盆地的位置的教学过程同四大高原,这里不再重复)(讲述)四大盆地按其特点可分为两类:一是四川盆地,降水丰沛,是典型的湿润盆地,内部为丘陵、平原。
其他三大盆地为一类,是典型的内陆盆地,降水稀少,内部为广阔的沙漠、戈壁。
但它们也不完全相同(具体讲述内容见教材,略)。
(总结)通过本节学习,我国在我国山脉分布图中,又添加上了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的范围,从图中可看出:高原、盆地主要集中在我国地势的第一、二级阶梯,第三级阶梯上的地形区呢,我们下一节课学习。
(反馈练习)补充完成笔记内容。
[板书设计]地形区名称全国位置分界线所在阶梯所在省区地形特点青藏高原西南部昆仑—祁连—横断—喜山一青、藏,川西部4000米以上雪山连绵、冰川广布内蒙古高原北部大兴安岭—长城—祁连二内蒙古大甘、宁、冀部分部,1000米左右地面坦荡、一望无际黄土高原华北太行—秦岭—祁连—长城二晋、陕、甘宁部分1500米左右千沟万壑、支离破碎云贵高原西南部横断山脉东南二云东部,贵大部1000—2000米峰岭众多、地面崎岖准噶尔盆地西北部阿尔泰、天山之间二新北部内部平坦,多沙漠、戈壁,边缘有绿洲塔里木盆地西北部天山、昆仑山之间二新南部我国最大的盆地,内部为最大的沙漠、边缘有绿洲柴搭木盆地西部阿尔金—祁连—昆仑一青西北部我国最高的盆地,内部多戈壁、沙漠、沼泽、盐湖四川盆地西南部横断—云贵—巫山—大巴山二川、渝内部为低山、丘陵、平原第二课时:教学重点〉三大平原和主要丘陵的位置和主要特点。
〈教学难点〉三大平原和主要丘陵空间分布观念的形成。
〈教学手段〉计算机课件:中国地形分布示意图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教学过程〉(引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集中分布于我国地势第一、二级阶梯上的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
在地势第三级阶梯上主要是平原和丘陵。
(板书)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学生活动)按上节课的板书所提出的项目要求,继续读图查找三大平原的位置,同时按要求完成笔记。
(总结讲述,演示课件)三大平原。
教学过程、演示方法同“青藏高原”,讲述内容见教材,略。
(讲述)三大平原在地表形态上也具有各自的典型特点,我们看录像,观察特点。
(演示课件)三大平原的特点。
(学生活动)观看后,归纳概况三大平原的地形特点。
(总结板书)200米以下,地势坦荡、沃野千里; 50米以下,地势平坦。
一望无际 10米左右,河湖众多、“鱼米之乡”(讲述)在第三级阶梯上,还散布着一些丘陵。
(学生活动)读中国地形图,找出主要丘陵。
(演示课件)主要丘陵。
(讲述)在这些丘陵中,我们选出一个做为重点剖析,这就是我国最大的丘陵——江南丘陵。
(板书)江南丘陵(学生活动)读图分析江南丘陵的位置,同时完成笔记,之后读图自学江南丘陵的特点和利用。
(总结板书)200——500米,多著名景区。
(总结)通过两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我国是个多山的国家,山地、高原、盆地分布广泛,而平原面积十分有限,仅占全国的12%,且集中分布在东部地区。
由于平原的位置优势、自然条件优势不仅是我国主要的农业区,也是工业发达、人口稠密、城镇集中的经济繁荣地区。
相比之下,西部的位置、地形、气候等条件不利,但其资源丰富,特别是矿产和水能资源,国家目前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既是为了开发西部的资源,也是为了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改变广大西部山区的落后状况。
(反馈练习)把我国的主要地形区填注到填充图册练习中。
〈设计思想〉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的分布,必须通过读图来获得,但学生读图时往往没有方法,没有目的,所以读图前应以板书的形势把读图的具体要求、内容展示给学生,随后再由老师引导分析青藏高原的位置,这样在让学生自己去分析另外三个高原,学生读图时的目的性很强,读图方法也逐渐掌握了。
为了增加学生的感性知识,加强记忆效果,通过计算机课件的演示,把静止的图转变为动态的,使知识按顺序、逐层次出现在画面中,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板书内容可只总结一例,其余空项当做反馈练习或课下作业来完成,还可起到复习巩固的作用。
板书设计〉地形区名称全国位置分界线所在阶梯所在省区地形特点东北平原东北大小兴安岭—长白山三黑、吉、辽内蒙古东北200米以下,地势坦荡沃野千里华北平原华北燕山—太行—淮河三冀、鲁、京、津豫东,苏、皖北50米以下,地势平坦一望无际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部巫山以东三鄂,湘,皖,赣,苏,浙部分,沪10米左右,河湖众多“鱼米之乡”江南丘陵东南部长江—雪峰—南岭—武夷三湘、赣大部,皖南200—500米多著名景区探究活动将学生分组,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多让学生思考、讨论:1、观察青藏高原山的山脉,它们大多为何种走向?为什么?2、水是人类生存不可替代的资源,水对地表形态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想一想,水对黄土高原地形特点的形成有怎样的影响?水对塔里木盆地地形特点的形成又有怎样的影响?3、说明我国人口分布与地形分布的关系。
每个问题讨论的时间控制在3分钟左右,每组派代表回答问题,最后由教师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