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地区与平原地区肺动脉栓塞转归的差异性

合集下载

高原相关呼吸系统疾病

高原相关呼吸系统疾病

高原相关呼吸系统疾病摘要高原环境最主要的变化是随海拔的升高大气压成非线性的降低。

吸入气氧分压,肺泡氧分压及动脉血氧分压均降低。

气体密度和温度也降低,海拔每升高150m,气温下降1℃[1]。

伴随着低温,绝对湿度相对于海平面也降低。

这会增加呼吸道水分的丢失,特别是在运动时通气量增加的情况下。

随海拔的升高,气体的质量也发生变化,如尘螨是导致哮喘的一种重要的过敏原,它随海拔的升高而减少[2]。

但空气质量的其它方面,随海拔升高可能变得不佳,如在高原运输货物的大型柴油卡车数量增多,且释放的气体也明显增多[3];高原很多地区以木头或牦牛粪为燃料,也导致空气质量变差;高原强紫外线使得光化学产物和雾气增多;高原有许多山谷频繁的温度变化使得污染物增多。

呼吸系统是对外开放的系统,高原环境的这些变化均会对呼吸系统造成影响,所以高原呼吸系统疾病具有与平原不同的特点。

现就几种高原常见呼吸系统疾病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高原地区、低压低氧、空气质量、呼吸系统疾病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1流行病学目前关于高原地区COPD的流行病学的研究十分有限。

有研究显示高原地区由于低氧、寒冷、干燥等特殊环境,高原居民COPD发病率高于平原,长期居住于高原的COPD患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均增加,海拔每增加95m 死亡率增加1/105[4]。

但亦有与此相反的意见。

哥伦比亚的一项5539人的研究显示,未发现COPD的发病率与海拔有关[5];2005年在拉丁美洲5个城市的流行病学研究发现,海拔2240m的墨西哥城COPD的发病率低于海拔1000m以下的5个城市,患者的死亡率未因海拔增加而增高。

2006年对青海省不同海拔24196人进行调查,COPD患病率为0.66%,40岁以上的人群患病率为1.52%,远远低于平原。

因为高原COPD研究较少,流行病学情况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1.2高原对COPD的影响1.2.1长期居住高原对COPD的影响目前关于长期居住于高原的COPD患者的生存状况的研究资料十分有限。

请简述人体高原缺氧的机理

请简述人体高原缺氧的机理

1.请简述人体高原缺氧的机理①高原地带不同于平原地区,由于地势较高导致高原地区的氧气含量相对平原地区稀薄的多,此时肺部的氧分压减少,供氧不足,Hb(血红蛋白)的携氧量相比之前减少了很多,从而引发头晕、四肢无力等缺氧症状,过一段时间身体通过调节2,3-二磷酸甘油酸(2,3-BPG)的含量加大组织供氧,缓解症状。

②Hb是四聚体结构,它的主要功能是载运氧分子,其亚基构型的相互转换形成了S形氧平很曲线,每一个亚基都有一个血红素辅基,氧亲和力由Hb分子结构决定,主要受到温度、H+和CO2等的影响,同时再细胞内部受到各种盐,包括Cl、ATP和2,3-DPG的影响。

2.从糖代谢中举例说明酶的别构调节和化学修饰调节①别构调节通过非共价键与酶的调节亚基结合,引起酶分子构象改变,可以使底物或者别构抑制剂。

在糖代谢中磷酸果糖激酶为例:别构激活剂如:AMP、ADP、F-1-6-2P、F-2-62P,别构抑制剂如:柠檬酸、ATP。

通过底物浓度大小改变别构效应。

②化学修饰通常通过酶催化使酶分子发生共价变化,改变酶活性。

例如:糖原合成的过程中对于关键酶糖原合酶的化学修饰,合酶分为两种型态:a型和b型,无活性的b型经磷蛋白磷酸酶的催化脱磷酸转变为有活性的a型,而a又可经蛋白激酶的催化磷酸化转变为无活性的a型,而a型又可经蛋白激酶的催化磷酸化转变为无活性的b型,从而调节糖原的合成速率。

2.三种可逆抑制剂形成的比较①与底物S和抑制剂I的结合方式不同②双倒数曲线不同③K m与V max不同竞争性抑制剂:K m变大,V max不变非竞争性抑制剂:K m变小,V max变小反竞争性抑制剂:K m不变,V max变小3.DNA分子双螺旋特征①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成的双螺旋结构②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③DNA分子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3.简述tRNA二级结构的组成特点及其每一部分的功能tRNA的二级结构为三叶草结构,其结构特征为:tRNA的二级结构由四臂、四环组成,已配对的片段称为臂,未配对的片段称为环①叶柄是氨基酸臂,其上含有CCA-OH3’,此结构是接受氨基酸的位置②氨基酸臂对面是反密码子环,在它的中部含有三个相邻碱基组成的反密码子,可与mRNA 上的密码子相互识别③左环是二氢尿嘧啶环(D环),它与氨基酸-tRNA合成酶的结合有关④右环是假尿嘧啶环(TΨC环),它与核糖体的结合有关⑤在反密码子与假尿嘧啶环之间的是可变环,它的大小决定tRNA分子大小。

高原地区肺动脉栓塞患者的临床护理体会探讨

高原地区肺动脉栓塞患者的临床护理体会探讨

高原地区肺动脉栓塞患者的临床护理体会探讨摘要:目的:观察分析高原地区肺动脉栓塞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总结一系列的护理体会,提升护理服务水平的同时形成和谐的护患关系,赢得患者以及家属的充分信任,助力于现代医疗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方法:将2019年9月-2020年9月间我院收治的100例肺动脉栓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各50例。

对照组实行的是一般护理,应用常规的护理方法,实验组实行的是综合护理,强调优质护理服务理念的全面渗透。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护理服务满意度。

结果:实验组肺动脉栓塞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显著,护理服务满意度普遍优于对照组。

结论:必须渗透优质的护理服务理念,优化高原地区肺动脉栓塞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充分保证他们的身心健康、生命安全,使临床护理工作的存在价值更高,诊疗计划的具体执行更顺利。

构建综合性的护理模式,代替常规化的护理干预,结合患者的实际病情,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护理计划格外重要,在实践中积累丰富经验,现代医疗卫生事业可持续的发展前景一片大好。

关键词:高原地区;肺动脉栓塞;临床护理体会引言:肺动脉栓塞属于一种病理生理综合征,发病率极高,容易造成患者死亡。

肺动脉栓塞的病因十分复杂,为了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非常必要且关键。

高原地区肺动脉栓塞患者的临床护理要求更多,护理人员努力做好实践工作,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才能促进更多患者的快速康复。

高原地区的肺动脉栓塞患者血液变得粘稠,血液流变学异常现象非常明显,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护理方案、护理计划,更好地实施护理干预势在必行。

基于此,本文特意总结了一系列的临床护理体会,希望能为高原地区肺动脉栓塞患者护理方案的优化设计提供一些参考。

1、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抽选100例符合“肺动脉栓塞”诊断标准的患者进行实验研究[1],确保所有患者均为自愿参与,签署过知情同意书。

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将全部来自高原地区的肺动脉栓塞患者分成对照组50例,包括男性32例,女性18例,年龄区间为20-79岁,平均年龄(46.77±1.08)岁;实验组50例,包括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龄区间为25-82岁,平均年龄(49.35±2.47)岁。

高原适应者返回平原后肺通气功能血象及心肌酶学的变化

高原适应者返回平原后肺通气功能血象及心肌酶学的变化

c mp rd w t a ei e ro p E p c o a e i b s l g u . x e t h n RB n L C a d P T. oh r wa sg i c nl h g x r s in t e s in f a t i y i h e p e so
DO :1 8 7 c a j i n 1 7 -9 2 2 1 . 4 0 8 I 0 3 7 / m ..s . 6 46 0 . 0 2 0 . 0 s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基金项 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 (0 9 A 8 B 3 2 0 B I5 0 ) 作者单位 : 4 12 重庆 , 0 39 解放军空军第 3 3师师医院
2 el ym e( 8t 2 er)rt ndt C og i (0 0hat a 1 o 5yas e re hnqn 3 0m)f m Sia e( 6 0m)a e h l u o g r hgt 35 o s fr t 7
mo t . 2 mae h awa s ty d n h n q n w s e n d s o to go p P l n r nh 0 l w o l y s e i C o g ig a d f e a c n r l ru . u mo a a i y
其机 制 尚 需进 一 步研 究 。
【 关键词 】 高原脱适应 ; 血常规 ; 心肌酶谱
中 图 法 分 类 号 :R 9 . 543 文献 标 识 码 :A
Ch n e f t e p l o a y v n i t n f n t n,h m o r m n o a d a n y ft e a g s o h u m n r e t a i u ci l o o e g a a d my c r i le z me o h

高原环境下血栓形成机制的研究进展

高原环境下血栓形成机制的研究进展

Advances in Clinical Medicine 临床医学进展, 2021, 11(5), 2361-2367Published Online May 2021 in Hans. /journal/acmhttps:///10.12677/acm.2021.115340高原环境下血栓形成机制的研究进展费雪莲1,王卓亚21青海大学,青海西宁2青海大学附属医院,青海西宁收稿日期:2021年4月25日;录用日期:2021年5月8日;发布日期:2021年5月27日摘要环境对人体的生命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条件。

每年因各种原因进入高原的人数逐年增多,已有研究表明高原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较平原明显为高,可能与低氧所致血液高凝状态有关。

因此,高原环境被认为是血栓形成的额外风险因素,但高原环境下血栓形成机制相当复杂,近年来,有许多针对高原环境下血栓形成机制的研究。

本综述旨在提供一个全面系统的分析总结,以期待对后期临床工作及后续研究提供指导性意见。

关键词高原,缺氧,血小板活化,血栓形成Research Progress on ThrombosisMechanism in High Altitude EnvironmentXuelian Fei1, Zhuoya Wang21Qinghai University, Xining Qinghai2Affiliated Hospital of Qinghai University, Xining QinghaiReceived: Apr. 25th, 2021; accepted: May 8th, 2021; published: May 27th, 2021AbstractThe environment has a crucial impact on the life and health of the human body and is the material basis for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mankind. The annual number of people entering the plateau due to various reasons is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and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the inci-费雪莲,王卓亚dence of deep venous thrombosis at high altitude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plain, which may be related to the hypercoagulable state of blood caused by hypoxia. Therefore, high al-titude environment is considered as an additional risk factor for thrombosis, but the mechanism of thrombosis in high altitude environment is quite complex, and in recent years, there have been many studies on the mechanism of thrombosis in high altitude environment. The purpose of this review is to provide a comprehensive and systematic summary of the analysis in anticipation of guiding later clinical work and subsequent research.KeywordsHigh Altitude, Hypoxia, Platelet Activation, Thrombosis Array Copyright © 2021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licenses/by/4.0/1. 引言高原环境被认为是血栓形成的额外风险因素,已有研究表明高原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较平原明显为高[1][2][3]。

高原地区肺动脉血栓栓塞的相关影响因素

高原地区肺动脉血栓栓塞的相关影响因素

高原地区肺动脉血栓栓塞的相关影响因素李方安;邱东鹰【摘要】目的探讨高原地区肺动脉血栓栓塞(PTE)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择我院治疗的200例PTE患者,其中生活在海拔2500~4500m高海拔地区的100例患者为观察组,生活在1500~2499m低海拔地区100例患者为对照组.调查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民族等基本人口学资料,并进行血常规等常规检查以及病史调查等,单因素分析高原地区发病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其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红细胞水平、血红蛋白(hemoglobin,HGB)、D_二聚体水平,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thrombosis,DVT)、低氧血症、卧床时间、肺源性心脏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_ease,COPD)均是高原地区PTE发病的危险因素,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性别、年龄、职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红细胞水平>5.5×1012/L、HGB水平>180g/L、DVT、D_二聚体>12000μg/L、卧床时间>3d是影响高原地区PTE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OR=2.32~2.79,均P<0.05).结论红细胞水平>5.5×1012/L、HGB水平>180g/L、D_二聚体>12000μg/L、卧床时间>3d、DVT均会增加高原地区PTE的患病风险,因此对于高危患者需要定期去医院检查并积极治疗相关疾病.【期刊名称】《心脑血管病防治》【年(卷),期】2018(000)004【总页数】3页(P292-294)【关键词】高原地区;肺动脉血栓栓塞;血红蛋白;红细胞;D_二聚体【作者】李方安;邱东鹰【作者单位】624000 四川省阿坝州人民医院心内科;200032 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老年内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3.2我国对于肺动脉血栓栓塞(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的流行病学调查报道较多,但高原地区PTE的影响因素分析较为缺乏[1]。

高原与平原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护理效果比较分析

高原与平原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护理效果比较分析
1 资料 与方法
[ 文 献标 识码 ] B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2 - 7 1 9 3 . 2 0 1 4 . 0 3 . 0 4 1
1 . 2 . 3 常规抗凝治疗 所有患者术后均在患肢采用 浅静 脉 留置导 管 给予 普 通 肝 素 4 0 0 ~ 1 0 0 0 U / h ( 微量 注
病 的信 心 J 。
1 . 1 一 般 资料
4 1 例 下肢 深 静脉 血栓 患 者均 来 自于
海拔 3 0 0 0 m 以上 的川 藏 线 高原 地 区 , 年龄 4 0 ~ 7 2 岁, 平均 5 9 岁 。其 中 , 女性 2 2 例, 男性 1 9 例 。3 8 例 下 肢
1 - 3 ~ 1 . 5 倍。 1 . 3 护理 措施
1 . 3 . 1 一般护理 卧床休 息, 患肢制动并抬高2 0 ~ 3 0 。 , 防止 一 切使 静 脉 压增 高 的 因素 。 密切 观 察肢 体 肿 胀 程度 、 颜色 、 温度 情况 , 时刻 警惕 肺栓 塞 。
1 . 3 . 2 术前 护理 大多 数患 者都 是 突然 发病 , 治 疗过 程 中对 治疗 项 目, 特 别 是 对患 肢 制 动并 抬 高 2 0 ~ 3 0 。 、 溶 栓 及介 入治 疗 缺乏 了解 , 过度担心 , 常 存 在恐 惧 心 理 。同时 患者 渴望 有 良好 的预后 、 肢 体 自如 的功 能活 动, 需 要 护 理 人 员 的支 持 和鼓 励 , 以便 树 立对 治疗 疾
射 泵 泵人 ) , 根据 活 化部 分促 凝 血 酶原 激 酶 时间 ( a c t i —
v a t e d p a r t i a l t h r o mb o p l a s t i n t i me , A P T T ) 延 长 至 正 常

人体在高海拔低氧并重体力劳动时急性高原反应与肺动脉压的关系及其返回低海拔后的变化

人体在高海拔低氧并重体力劳动时急性高原反应与肺动脉压的关系及其返回低海拔后的变化

5 3 ) g・ ] 著高 于 B组 [ .3 n L 显 分别为 (8 4 2 .2±13 ) 、5 .8± . 1 n L J c组 .2 mm Hg (5 5 2 9 ) g・ 、
[ 别 为 (4 2 分 2 .3±15 ) m H 、4 .7± .3 n L ] D组 [ 别 为 (8 5 4 .0 F .6 m g ( 72 2 6 ) g・ 和 分 1.0-1 3 )l - i m

1 ・ 2
21 年 4月 0 0
第3卷第2期 0l r Ⅱs口e 0 i E ! p j Jh a n g ( c n d c

: :

论著 ・
人 体 在 高 海 拔 低 氧 并 重 体 力 劳 动 时 急 性 高 原 反 应 与 肺 动 脉 压 的关 系 及 其 返 回低 海 拔 后 的变 化
后 1 有 显 著 改 善 ,5d 复 到正 常 水 平 。 2h 1 恢
【 关键词】 肺动脉压 ; 内皮素一 ; 一氧化氮 ; 高海拔 1
中 图 法分 类 号 :5 1 R 9 . R 4 , 5 43 文 献标 识码 :A
Rea i n hi be we n a ut Iih liud r a ton nd pul o r a tr a e s e i lg lto s p t e c e lg a tt e e c i a m na y r e i lpr s ur n li h aliude c m bi d sr ng p sc lwor i um an bo nd t han fe e ur t owe tt o ne t o hy ia k n h dy a is c ge a t r r t n o l r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原地区与平原地区肺动脉栓塞转归的差异性发表时间:2016-04-11T16:15:06.810Z 来源:《健康世界》2015年28期供稿作者:魏旭李文方[导读] 青海省西宁市青海大学附属医院肺动脉栓塞在高原地区的发病率日益上升,死亡率也较高,既往肺动脉栓塞诊断金标准为肺动脉造影。

魏旭李文方青海省西宁市青海大学附属医院 810001 摘要:目的:探讨高原地区及平原地区单纯肺动脉栓塞及肺动脉栓塞合并肺梗死在患者梗塞范围及再通范围的差异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青海大学附属医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以来,临床通过胸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及D-二聚体(DD)拟诊并经CT肺动脉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pulmonary angiography,CTPA)证实的68例PTE患者,患者均居住高原地区三年以上者;将其分为两组,第一组为单纯肺动脉栓塞,共32例,第二组肺动脉栓塞合并肺梗死,共36例;所有患者均接受了尿激酶溶栓治疗(剂量100-150万IU),分别于治疗后一周内-两周内再次行CTPA复查,就PE治疗转归进行评价。

结果:①肺动脉栓塞双侧发生梗塞者多于单侧者,右肺多于左肺,下肺多于上肺;②肺动脉栓塞合并肺梗死患者,经过1-2周尿激酶溶栓治疗,再通率明显低于单纯肺动脉栓塞组;③高原地区患者肺动脉栓塞合并肺梗死患者多于平原地区,而且恢复较平原地区慢;④两组患者经过治疗胸腔积液吸收无明显差异。

结论:高原地区,由于缺氧原因恢复时间长或较难恢复,肺动脉栓塞合并肺梗死患者,梗塞范围较大,溶栓剂后再通率明显低于单纯肺动脉栓塞,所以肺动脉栓塞患者应尽早进行溶栓治疗,合并肺梗死患者后期延长溶栓治疗时间。

关键词:肺动脉栓塞;肺梗死;CT肺动脉造影定义:肺动脉栓塞在高原地区的发病率日益上升,死亡率也较高,既往肺动脉栓塞诊断金标准为肺动脉造影,但是肺动脉造影属于有创性检查,且费用较高,所以目前MSCT以无创、简便等优点作为临床目前最为普遍的检查方法;位于高原地区,常年处于缺氧环境,肺梗塞患者合并肺梗死几率较平原地区加大。

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简称肺栓塞,是各种栓子堵塞肺动脉或其分支所引起肺循环障碍的一种临床病理综合征,是心肺血管病中常见急症,漏诊率高、死亡率高。

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从休克(shock)或持续性低血压(sustained hypotension)到轻度呼吸困难(dyspnea)。

肺循环与体循环相比,具有低压、双重供血的特性,肺循环是将回流入右心房的血液经右心室射出,经过肺动脉将静脉血运送到双侧肺部,通过肺泡及肺泡壁进行气体交换,使静脉血转变为含氧较丰富的动脉血,并将其运送回左心房的血液循环过程。

且支气管动脉末梢与肺循环之间也有吻合支存在,因此另一部分约占左心房回收血量的1%~2%的含氧低的支气管静脉血也可以通过侧枝吻合支进入肺静脉和左心房。

正常情况下右心室的收缩力较左心室弱,肺循环的血压仅为体循环的1/6~1/5,故右心室收缩压平均约为22mmHg,舒张压约为0~lmmHg;肺动脉的收缩压与右心室的收缩压相同,舒张压约为8mmHg,平均肺动脉压约为13mmHg。

肺部血容量约450ml,约占全身总血量的9%:用力呼气时,肺的血容量可减少至200ml左右;而在深吸气时可增加至1000ml左右。

当发生栓塞栓塞后,若是相应肺动脉所支配的肺组织因为血流受阻或中断而发生了坏死者,称肺梗死(pulmonary infarction,PI),由于肺组织系双重供血,如果发生肺梗死,表明梗塞范围广而重。

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 MSCT)是目前临床广泛使用的,较普通螺旋CT具有扫描速度及重建速度快、覆盖范围大,扫描结束后,还可以利用后处理软件对扫描数据可进行多种后处理成像,如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VR)、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MPR)、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等,对病灶可进行比较全面的显示与分析评价。

CT血管造影( 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 CTA) 是一种非侵入性血管成像技术,通过注入碘离子造影剂,能够显示血管的正常解剖结构,血管的变异、狭窄和动脉瘤。

MSCTA的MIP、MPR、VR等重建图像能够很好显示各组织与血管的解剖关系,可以显示肺动脉主干及各分支血管:①肺动脉分级:1级肺动脉为肺动脉干,2级肺动脉为左、右肺动脉,3级肺动脉为右侧叶间动脉、左侧叶间动脉及肺叶动脉,4级肺动脉为肺段动脉;②根据肺动脉位置分为5个纵隔动脉(肺动脉干、右肺动脉、左肺动脉、右侧叶间动脉、左侧叶间动脉),6个肺叶动脉,20个肺段动脉(上叶3个段、中叶或舌叶2个段、下叶5个段)。

具体分支如下:a,左肺:尖后支、前支、左肺动脉降支、上支、上舌支、下舌支、外侧底支、前内底支、后底支;b,右肺:尖后支、右肺动脉升支、前支、上支、右肺动脉降支、中叶支、外侧底支、前底支、后底支、內底支。

根据2012年国际肺动脉栓塞分级指标:本组资料分为三组,即大块肺动脉栓塞组、次大块肺动脉栓塞组、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组。

三组诊断的标准为:(1)大块肺动脉栓塞:是指肺循环阻塞大于60%~70%。

影像表现为累及2个或2个以上肺叶动脉,即按右肺来说,至少有7支以上肺动脉主要分支栓塞。

临床常见的表现为明显的呼吸困难。

需与急性心肌梗死、心脏压塞、循环血容量减少等疾病鉴别。

(2)次大块肺动脉栓塞:累及2个以下肺叶动脉,即右肺不多于7支肺动脉主要分支栓塞;临床有三种表现:①急性短暂性无法解释的呼吸困难和心动过速,如不发生肺梗死,则胸痛不明显;②肺出血或梗死,肺梗死通常会有呼吸困难及胸痛表现,有时有咯血。

③无症状型(沉默型)肺动脉栓塞。

(3)慢性血栓栓塞型肺动脉高压:PE反复发生会引起慢性肺动脉高压,出现进行性右心衰竭和肺源性心脏病。

本组资料患者既往无呼吸困难病史,故不考虑。

PI诊断标准为:(1)双肺内楔形致密影,可广基底于胸膜、尖端指向肺门,边界清楚,病变周边可见斑片状渗出影,边缘不清晰,病灶中央可见含液、气的空洞,相邻胸膜增厚,可见到少量胸腔积液,这是肺梗死地典型征象;(2)PE患者合并肺野中外带2处以上斑片状密度增高影,边界不清,近心端显示索条状增粗,迂曲血管影,治疗后至少间隔一周,CT复查显示病变体积可缩小,但不能完全吸收,边界清楚,形成条索条索样高密度影。

呼吸困难、胸痛、咯血是肺动脉栓塞最常见的症状,约占78%~88%,一般是活动后症状较明显,静息时缓解。

有时患者自诉活动“憋闷”,临床应特别认真询问。

呼吸困难程度、时长可以不一定,应该更加重视轻度呼吸困难者。

PE患者多伴有胸痛,可呈突发胸痛,也应引起重视。

发生PI的主要原因是PE,肺血管阻塞后,在神经体液及机械梗阻的作用下,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减少和肺毛细血管床通透性增加,肺组织会发生一系列变化,比如萎陷、不张、水肿和出血,最重则发生肺梗死。

如果单一血管有80%甚至以上堵塞,则该支肺动脉远端血流会减少,而大面积的血流减少时,心肺循环功能明显受限,左室心输出量明显下降,流经支气管动脉的血量则会减少,侧支供血较少,较容易发生PI。

若PI发生,则肺内梗死灶不易恢复,加之,青海含氧量较平原地区低,因此,肺动脉栓塞发生应早日溶栓很关键,目前溶栓窗为14天,并且要相应延长溶栓时间。

病理学表明,肺栓塞时肺小动脉、毛细血管、肺泡壁正常,只有肺泡内出血,当出血吸收后,肺组织可完全恢复正常,其机制可能是环内分泌激素或神经体液循环所致。

肺栓塞面积较大时,释放出组胺3及很多5羟色胺,使肺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随之出现局部肺水肿、肺出血,还有因为肺的毛细血管血流减少,所以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减少,肺泡萎缩,可以出现肺不张,致使患侧膈肌抬高。

近年来,PE患者逐年增加,但在平原地区PE中PI的发生率文献报道15%~30%不等,因为肺组织有双重血供循环,即肺动脉系、支气管动脉系,通常:支气管动脉仅仅是双肺的营养血管,与肺换气无关,其分流量不多,仅为体循环血流量的0.6-0.8%。

在本研究中,一共68例患者中有32例患者发生了肺梗死,约47.1%,这个数据远远高于平原地区,分析原因:青海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大部分地区海拔在3000~5000米之间,西高东低,西北高中间低,地形复杂多样,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高原大陆性气候,降水少、温差大、日照时间长,有数据表明青海省的平均含氧量只为海平面含氧量的71.5%,而最低值约在56%,大气中的含氧量占大气总成分的20.95%,青海高原的大气含氧量平均每10年每立方米减少0.0283 克,也就是说,相对于标准状况下的氧气含量平均每年减少0.0997‰,本研究入选病例均长居青藏高原十年以上,68例患者中有62例患者氧分压较低,处于缺氧状态;因此缺氧与肺梗死患者恢复慢,甚至不恢复有很大关联。

参考文献:[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肺血栓栓塞症的治疗指南"草案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chinese Journal of Internal Medicine,ChengXS.Improve the diagnosis consciousnecs of pulmenary embolism,2012,8:512;[2]Wolfe IR,Allen TL,syncope as an emergency deparement presentation of pulmonary embolism.I Emerg Med,2008,16:27-31.[3]袁涛,于铁链.肺动脉栓塞的螺旋CT肺动脉造影征象、分型及演变.临床放射学杂志,2014,23(4):762-765.[4]Tillie Leblond I,Mastora I,Radenne F,et al.Risk of pulmonary embolism after a negative spiral CT angiogram in patients with pulmonary disease: 1 year clinical follow up study[J].Radiology,2012,223(2):461-467.[5]He H,Stein MW,Zalta B.Pulmonary infarction:spectrum of findings on multidetector helical CT[J].J Thorac Imaging,2000,21(1):l-7.[6]王建国,马玉,邹瑞琪.肺动脉栓塞并发肺梗塞的螺旋CT征像分析.医学影像学杂志,2008,18(5):489-491.[7]Guyton, Arthur C. Textbook of medical physiology (11th ed.). [M]. USA:Elsevier Inc,2010:466-467.[8]Wolfe MW,Skibo LK,Goldhaber SZ,et al. Pulmonary embolic disease:diagnosis, pathophysiologic asPEcts, and treatment with thrombolytic ther-apy[J]. Curr Probl Cardiol, 2006. 18(10): 587-633.[9]RussoV,Piva T, Lovato L,et al. Multidetector CT a new gold standard in thediagnosis of pulmonary embolism[J].RadiolMed(Torino),2009.109( 1 -2):49-61.[10]KonstantinidesS,CeibelA,Heusel G,et al. Heparin plus alteplase comparedwith heparin alone in patients with submassive pulmonary embolism[J]. N Engl J Med, 2009,47: 1143-1150.[11]ESC Committee. Guidelines on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acute pulmonary embolism[J]. Europ Heart J,2008. 29 : 2276-231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