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中国的通讯

近现代中国的通讯
近现代中国的通讯

第五讲

近现代中国的通讯

?本讲内容:

?壹:通讯工具的变迁

?贰:中国通讯事业的发展历程

落后的通讯方式

?烽火台

?飞鸽传书

?驿站

?民信局:由私人经营寄递信件、物品、经办汇兑等业务的盈利机构。明代永乐年间由宁波帮商人首创。

壹:通讯工具的变迁

?1、有线电报和无线电报

?2、电话的发展

?3、邮政

?4、网络

1、电报:

(1)19世纪70年代,丹麦在上海建立一个电报机房。

(2)1877年,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成为自办有线电报开端。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架设。

(3)1906年,无线电报创设并得到发展。

(4)20世纪初,上海建立无线电报局。

(5)1932年,除国内无线电报外,还开设国际无线电报业务。

莫尔斯

伽利尔摩·马可尼

电报在中国的发展

2、电话

贝尔

?3、邮政通信

?①开始:1866年,海关开始试办邮政。

?②1896年改为正式办理,通信范围囊括了全国各主要商埠和中心城市。

?③辛亥革命后,大清邮政改称中华邮政,邮局邮路进一步扩展。

?④1949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成立,开创了邮政和电信合一的新时代。

4、网络

新中国成立后通讯事业飞速发展

现在我们为什么把地球称为“地球村”?

交通工具的发展和固定电话、移动电话的普及率迅速增长。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人们活动的范围越来越大,我们生活的地球却越变越小了。

贰:中国通讯事业的发展历程

?一、中国通讯事业的早期历史

?(一)1872年,路透社在中国上海设立分社,,由此开始了中国通讯事业的发展历史。该社垄断中国的新闻市场达60年之久。

?(二)中国自己创办的通讯社,最早的是1904年成立的广州中兴通讯社。

?(三)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外国通讯社纷纷到中国设立分社,打破了路透社的垄断地位。

?(四)据统计,1926年全国已有通讯社155家,大多数是民营的。中国人自办的通讯社中,有一定影响的是国闻通讯社和申时电讯社。

?二、中国官方通讯社的产生

?(一)1924年,国民党在广州创办中央通讯社。

?(二)1931年,中国共产党在江西瑞金创立红色中华通讯社,简称“红中社”。1937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改名为新华社。

?三、新华社的发展历史

?(一)1931年成立的红色中华通讯社是临时中央政府机关通讯社,广播呼号为CSR(Chinese Soviet Radio)

?(二)“红中社”改名新华通讯社

?(三)建国后,新华社的发展历程

?(四)新华社的主要职能

?1、“消息汇总”

?2、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

?3、监督功能

?4、新华社和驻国外分支机构的外交功能

?四、中国新闻社

?(一)1952年9月14日,在北京成立,10月1日开始发稿。

?(二)主要职能是向海外华人、华侨介绍新中国。

?(三)“文革”期间机构撤销,1978年恢复建制。

浅析中国通信行业的发展

论中国电信企业转型 叶妍妍 (西南科技大学网络学院04秋经济学专业本科班) 【摘要】:本文分析了中国电信是一家服务着近2亿用户的固网企业,面对同质竞争、异质分流,究竟业务增长点在哪里?怎样才能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引出中国电信面对内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不转型就难有生存空间的现状。并从观念的转变,工作思路、方法的转变来对解答如何转型这一问题,需要调整内部的业务、产品、服务结构,实施精确管理来实现企业的成功转型。并对近期中国电信在应对市场竞争压力之下,首先要开展的几项工作进行了分析,且转变工作作风,进一步提高总部效率加快推动企业由传统基础网络运营商向现代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转变,这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 【关键词】:竞争优势快速发展精确管理

目录 一、如何加快实现企业转型 (一)转型内外因 (二)衡量企业转型实现 1、哪些领域能够发挥作用 2、能发挥多大的作用 3、怎样发挥作用 (三)怎么转型 1、观念、工作思路、方法转变 2、内部业务、产品、服务结构调整 3、实施精确管理 二、近期的几项重要工作 (一)在业务发展方面 (二)3G的决策 (三)国际化拓展的整体战略思路 (四)IT系统建设 (五)明确实业定位和转型思路 三、提高总部效率 (一)要以集团整体利益为重 (二)鼓励创新 (三)加强执行力

序言 转型是当前电信业最热门的话题,但转型的内涵到底是什么,转型从根本上要解决什么问题,人们的理解却是千差万别。中国电信要从传统基础网络运营商向现代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转型,中国联通则提出从规模型向规模效益型企业转型。这两种转型理念之间有何关联?Google一下“电信转型”,可以查到近百万条信息,关于转型的解读数不胜数。各种论坛、报告和媒体报道都在热火朝天地谈论转型。但仔细读来,却很难找到一种关于转型的普遍共识。 事实上,世界经济和电信产业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十字路口。转型是各大企业普遍面临的问题,转型确有本质的,带共通性的内涵。美国两位著名的“转型学者”拉里·博西迪和拉姆·查兰对此有较好的阐述。他们在新著《转型》中反复强调,“以往取得巨大成功的商业模式——也是甚至是作为该领导人的业绩基础而成长起来的模式——已经不再奏效”,转型就是“面对那些不同于以往所熟知的现实”,重新设计商业模式。此书的译介者运用了一个中国最常见的成语“实事求是”去描述国际知名企业转型所建立的商业模式。书中通过对大量转型案例的深刻分析提示人们,转型的实质就是把企业经营理念、思维方法转到“实事求是”的商业模式上来。结合电信业近年来发展的历史规律和我国电信企业的运营现实,不少业内人士认为,拉里·博西迪和拉姆·查兰提出的“实事求是”的商业模式,应该是具有普遍意义的转型内涵。 一、谈谈如何加快实现企业转型。 一家服务着近2亿用户的固网企业,面对同质竞争、异质分流,究竟业务增长点在哪里?怎样才能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要想在竞争中取胜,首先要知己知彼。对中国电信来讲,竞争对手现在是周围几家运营商,将来可能是国际运营商,再往后也可能扩大到微软、传媒业、内容开发业等。那么电信自己呢,电信的竞争优势是什么呢?首先是网络资源、客户资源,还有就是品牌和人才,当然,这些优势是目前作为电信运营商的优势,将来还能不能成为优势,就要看下一步怎么转型、怎么发展。所以第一步的问题是要不要转型?向哪里转?集团公司提出,要加快推动企业由传统基础网络运营商向现代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转变,这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 (一)转型内外因 从国际上看,技术发展和企业竞争形态的变化使电信企业转型成为可能。 实际上,电信企业关于转型的提法早已有之。上世纪90年代末期和2000年左右,美国人提出信息高速公路以后,美国、欧盟的电信运营商、日本的NTT公司等都纷纷提出要成为信息通信服务提供商,并且采取了一系列兼并、收购行为。美国AT&T公司试图通过几次大规模收购成为全球第一个具有本地、长途、无线、有线电视和高

浅谈中国通信产业的发展和变迁

北京理工大学论文题目:浅谈中国通信产业的发展和变迁 姓名蔡林_____ 学号 __ 班级___ _____ 2013 年 5 月 1日

摘要 1994年垄断中国交换机市场的产品被称为“七国八制”,具体解释是七个国家八种制式的产品,分别是日本的NEC和富士通、美国的朗讯、瑞典的爱立信、德国的西门子、比利时的BTM、法国的阿尔卡特、加拿大的北电网络。他们合力瓜分了中国的程控交换机市场。 2009年3G全面铺开时以中兴、华为、大唐等为代表的本土设备供应商凭借创新的产品技术、稳定的产品质量、灵活的产品报价等优势,按载频计,一举拿到70%的市场份额,打破了2G时代海外厂商占据统治地位的格局。 大量的中国的通信技术,中国的通信产品走向世界,一定可以把中国制造变成“价廉物美”的代名词。 关键词:通信设备、市场、中国制造、机会

目录 第一章前言 (4) 第二章中国通信产业的腾飞 (4) 2.1 1994年,第一次腾飞 (4) 2.2 2000年,第二次腾飞 (5) 2.3 2008年,第三次腾飞 (5) 第三章各通信设备商现状 (6) 3.1国内企业 (6) 3.2外商投资企业 (6) 3.3行业低谷 (7) 第四章面临的机遇 (7) 4.1“宽带中国”战略出台 (7) 4.2三网融合试点双向业务并轨 (7) 4.3 4G牌照发放运营商提速演进步伐 (7) 4.4 100G步入规模商用 (8) 第五章总结 (8) 参考文献 (9)

浅谈中国通信产业的发展和变迁 第一章前言 中国是个泱泱大国,通信科技上也逐渐走入了世界前列。在欧、亚、非洲很容易就可以见到中国的通信设备。 我从1994年,加入了通信工程师的行列,进入了这个产业。当时老师和我们讲,通信发展的目标就是“人一生下来,就有一个唯一的号码,通过这个号码,可以随时找到这个人”。在装一部电话需要等待半年的当时来看,我们都觉得简直就是在说天方夜谭。今天,我们做了很多我们20年前做梦也没有梦到的事情。 第二章中国通信产业的腾飞 2.1 1994年,第一次腾飞 而我们当时所不知道的是,1994年我们正面临了中国通信产业发展的第一次腾飞。当时中国在电话铺设上已经应用了程控交换机,突破了供电交换机的限制,大大提高了效率。但是诺大一个需求市场,竟然没有自己的国产品牌,全部被国外厂商垄断。而老百姓又对电话有了极大的需求,1994年我国固网用户的增长比例是57%,这个数字至今也未被打破。 当时,垄断中国交换机市场的产品被称为“七国八制”,具体解释是七个国家八种制式的产品,分别是日本的NEC和富士通、美国的朗讯、瑞典的爱立信、德国的西门子、比利时的BTM、法国的阿尔卡特、加拿大的北电网络。他们合力瓜分了中国的程控交换机市场。 著名的华为公司在1994 推出C&C08数字程控交换机,1995年销售额达15亿人民币。1993年,西安大唐电信有限公司成立。邮电科学研究院分为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电信科学研究规划院、邮政科学研究规划院。1995年西安大唐公司研制开发的SP30超级数字程控交换机通过生产定型鉴定。五所研制的155、622Mb/s SDH光通信系统及设备通过鉴定。由04机技术持有方与另外8家04机生产企业共同出资,巨龙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1995年在北京注册成立。其时巨龙集团的HJD04交换设备已经成熟并投入使用了。1993年深圳中兴新通讯设备有限公司成立(由航天系统691厂、深圳广宇工业集团公司与中兴维先通共同投资组建),首创“国有民营”经营机制。 据说是由时任信息产业部部长吴基传将,,新兴的四家有代表性的通信制造厂商分别为巨龙通信、大唐电信、中兴通讯、华为技术,取各家的头一个字串联起来,恰好是朗朗上口的“巨大中华”。从此,“巨大中华”成为了中国通信的代表。

我国通信行业的发展历史

关于我国通信行业发展历史的调研 报告人:唐思静学号:201054080306 我国的通信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从最初的一穷二白进入到现在业务种类丰富多彩、服务质量节节高升的时代。回顾了我国通信产业几十年的发展历程,并根据其发展状况,可将其划分为五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从电报到无线电话,从人工控制到程控交换,从架空明线到光纤传输,从固定通信到移动互联网,从“大哥大”到智能手机,通信技术和产品服务在中国一代又一代“繁衍”,中国通信产业这几十年来“跨越式”发展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一、1949年以前—通信产业萌芽阶段 解放前我国通信的发展还停留在电报和无线电机的层面,通过引进国外的电报设备到自行开办磁石式电话局,再到成立沈阳国际无线电台。在不断的摸索中,我国的通信一步步发展起来,为后来的腾飞式进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871年,丹麦大北电报公司出面,在南京路12号设立报房,这是帝国主义入侵中国的第一条电报水线和在上海租界设立的电报局。 1900年,南京首先自行开办了磁石式电话局。 1906年,因广东琼州海缆中断,在琼州和徐闻两地设立了无线电机,在两地间开通了民用无线电通信。这是中国民用无线电通信之始。 1920年9月1日,中国加入国际无线电报公约。 1928年,这一年全国各地新建了27个短波无线电台。 1933年,中国电报通信首次使用打字电报机。 1946年,中国开始建设特高频(超短波)电路。 二、1949年—1978年通信行业起步阶段 这期间我国通信的发展主要是围绕服务于党政军各部门的通信需求展开的,普及范围非常有限。 1950年12月12日,我国第一条有线国际电话电路--北京至莫斯科的电话电路开通。 1954年,研制成功60千瓦短波无线电发射机。 1963年,120路高频对称电缆研制成功。 1966年,我国第一套长途自动电话编码纵横制交换机研制成功,在北京安装使用。

中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变革历程及展望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变革历程及发展趋势 【摘要】国有商业银行作为中国银行的主体,其改革与发展直接关系到中国经济和金融发展的全局。从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历程看,国有商业银行实施全面改革已进入了实质性阶段。新一轮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具有诸多显著特点。商业银行金融活动全球化、组织机构虚拟化、业务经营全能化是商业银行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 【关键词】商业银行;变革历程;发展趋势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变革历程 长期以来,国有商业银行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支持经济体制改革、维护社会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中国银行业的主体,中国商业银行的体制创新大体可以分为三个时期或阶段。1979~1993年是中国商业银行的诞生和成长期,在这个时期,与中国经济体制由计划向商品和市场转化相适应的现代商业银行体系基本形成;1994~1997年是中国现代化的商业银行实质性建立的时期,在这一时期,我国通过将金融管理任务、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剥离,为专业银行进行商业化改革创造了条件;1997年~2003年是国有银行商业化改革的阶段,在这个时期,商业银行与政策性银行体系实现了分离,不良贷款问题开始得到解决,政府控制银行和银行财政化经营机制开始扭转;2003年至今是中国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时期,在这个时期,商业银行和中小商业银行通过股份制改革并上市实施产权多元化,市场化经营和股东利益最大化成为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 (一)1979-1993年:基本建成多元化金融业组织体系 在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实行的是“大一统”的银行体制,中国人民银行是唯一的银行机构。中国人民银行既承担了“中央银行”的管理职能,集中管理和分配资金,又从事“商业银行”活动,办理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的业务,集现金中心、结算中心和信贷中心于一体。这种银行体制承袭了前苏联的银行体制模式,具有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特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开始着手改革原有的银行体制。由于当时整个社会处在计划经济逐步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初始阶段,我国金融体制迫切需要解决以下问题:一是,单一银行体制不再适应经济改革开放对金融业的需求,经济和社会呼吁银行体系的多元化和金融业大发展;二是,刚刚诞生的专业银行带有的强烈政府行政色彩与放开搞活的改革要求不相适应,改革要求银行自身走出政府行政序列进入市场;三是,经济改革呼唤金融市场的成立,金融市场建设亟待“零”的突破。在此期间,针对上述问题,我国改革发展采取了相应措施并取得卓有成效的成果,促成了中国金融市场的萌芽和银行间竞争的发端。 1979年2月,国务院决定恢复中国农业银行。1979年3月,专营外汇业务的中国银行从中国人民银行分设出来。同年3月、8月又先后批准建立了中国银行和中国人民建设银行。1983年国务院决定由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负责领导和管理全国的金融事业。同月,已开展基建和拨改贷业务的中国人民建设银行脱离财政部,正式归入中国人民银行管理的金融体系。1984年1月,组建专门从事信贷和储蓄业务的中国工商银行。自此,

中国工商银行发展史

中国工商银行发展史 一、中国工商银行的正式成立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步伐加快。随着各类金融机构的恢复建立和金融服务需求的多样化,为解决中国人民银行(简称人民银行)既承担货币政策制定和金融监管职能,又从事具体业务经营的矛盾,1983年9月国务院正式决定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另组建中国工商银行,承接原由人民银行办理的工商信贷和储蓄业务。经过紧张筹备,1984年1月1日,中国工商银行(简称工商银行)正式成立,这标志着我国国家专业银行体系的最终确立。 (一)工商银行成立的背景 改革开放之前,我国主要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与此相适应,社会的投融资体制是以财政为主、银行为辅,纵向分配社会资金。就金融体系而言,基本上是人民银行“一统天下”的格局。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我国开始确立改革开放政策。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经济社会日益发展,城乡居民收入逐步增加,对金融服务提出了更多的需求。这种局面与当时财政为主、银行为辅,一家银行包揽天下的投融资体制产生了矛盾,原有的金融体制迫切需要进行改革。1979年10月,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明确

提出了“必须把银行真正办成银行”的着名论断,由此拉开了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帷幕。 为满足多样化的金融服务需求,1979年,中国农业银行(简称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人民建设银行(简称建设银行)先后恢复设立。同时批准成立了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城市和农村信用社等也在各地蓬勃发展起来。但是,我国统一有序的中央银行制度尚未建立,金融领域出现了群龙无首、无序竞争的局面。当时的人民银行承担着中央银行和专业银行双重职能,在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分设后,仍从事工商信贷和城镇储蓄两项业务。人们曾形象地比喻,人民银行既当裁判员,又是运动员,在金融管理方面不能处于超脱的地位。各家专业银行在自身利益驱动下,加上自我约束机制不健全,纷纷抢占活动地盘,争相发放贷款,导致信贷投放出现失控局面,从而影响了国民经济的调整与发展。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1983年9月17日,国务院正式下发了《关于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决定》,提出“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不再兼办工商信贷和储蓄业务,以加强信贷资金的集中管理和综合平衡,更好地为宏观经济决策服务”。同时决定“成立中国工商银行,承担原来由人民银行办理的工商信贷和储蓄业务”。 (二)工商银行成立前后的紧张筹备

中国通讯行业三大运营商分析

中国通讯行业三大运营商分析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加入WTO后,国内电信业将面对全球通信企业的挑战。中国的产业信息化也从根本上推动了通信行业的发展。电信业重组后最直接结果就是新三家运营企业都可以全业务运营,三家运营商如何根据自己的不同背景,根据自己已有的网络资源和客户资源,开展基于全业务的差异化服务?固网与移动的有效融合已成为电信产业发展必然趋势,这一产业趋势导致的根本性转变就是要求运营商从战略到业务的转型。 当中国电信获得移动业务后,借助多重业务捆绑以及原有固网业务移动化的发展契机,提高其整体的竞争力和品牌形象成为核心;也就是说,中国电信需要在固网与移动网络融合而衍生的数据业务上下功夫。中国移动在获得全业务牌照后,将需要改变基础业务较为单一的局面,完成从“移动信息专家”到“综合信息专家”的转变。而中国联通则更加复杂,不仅面临业务层面的融合,还面临组织结构的融合,未来联通需要通过业务创新、品牌整合等锻造核心能力,并通过组织调整等加强内部管理,从而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国内三大通信行业的差异化战略已经从以前的电信主导宽带和固话,移动主导移动电话,联通主导基础网络,逐渐变为现在的多方位业务全面发展。电信开始推出3G手机移动电话,联通也推3G 以及融合以前的网通的宽带业务,移动则收购了铁通,也大摇大摆做起了宽带业务,并且收费也是相当便宜。 大体上,通信行业可以从以下三点来分析其差异: 一、品牌形象。 品牌是企业至关重要的无形资产。而驱动这种资产的关键因素是品牌形象。品牌形象是消费者对品牌的总体感知和看法。进而影响和决定着人们的品牌购买和消费行为。我国一位著名的经济学家曾经指出:“市场竞争是产品竞争,产品竞争是质量竞争,而质量竞争往往是通过品牌竞争来实现的。因此,品牌就是企业的信用,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是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竞争环境下能力的综合表现,名牌不仅有巨大的市场开拓力,还有强大的人心征服力,一旦消费者的心被征服,名牌就可以长久的占领市场。” 中国移动的这点就做得很到位,在移动这个大品牌下面又分了很多个小品牌,比如说动感地带,神州行,全球通,等等。而其中每一个品牌所针对的消费群体也有所不同。动感地带的客户群主要是学生群体以及追求时尚的年轻人,套餐花样百出,资费实惠;神州行针对的是大部分的老百姓,方便简单易行,计费简单可靠,每月消费不多;而全球通则是提供给高端客户,满足客户的一些比较高端的需求,比如出国或者经常出差之类的,通常情况下每月的话费都比较多。像动感地带找周杰伦代言,神州行葛优代言,对产品的形象定位就比较准确,给消费者留下一个很深的固有印象,品牌也就比较成功了。还有联通旗下的品牌新势力啊,电信的天翼等等。 二、价格差异。

中国电信发展历程.

1980年——1993年:放松价格管制时期 1980年之前,我国电信业的基本体制是政府部门(原邮电部)直接垄断经营公用电信业。但由于国家对电话资费实施严格管制,电信业基本不赢利甚至亏损,电信基础设施及服务短缺成为经济增长的瓶颈之一。政府开始实施电信管理体制改革并放松价格管制,采取对邮电业实行中央和地方双重领导、允许邮电部门征收电话初装费等措施。 优惠政策带来电信业的迅速发展。1979年至1995年,全国邮电通信固定资产投资达2700亿元,其中约1/3来自电话初装费。1993年全国电话主线数迅速达到1733万线。 在此过程中,电信业政企合一体制下的行政性垄断矛盾日益突出,公众对电信服务高价低质很不满意。 1994年——1998年:管制初期 1994年,中国联通公司成立。邮电部独家垄断国内电信市场的局面开始改变。双垄断寡头的竞争使基本电信服务市场效率得到改进,在联通公司进入的移动通信市场,邮电部门大幅降低了入网费和资费。 但电信市场的有效竞争并没有形成。联通公司的资产只有中国电信的1/260,1998年其营业额业仅为中国电信的1/112。 1999年至今:机构改革和产业重组 1998年3月,政府机构改革,在原电子部和邮电部的基础上组建信息产业部,随后电信业实现了政企分开。 1999年2月,信息产业部决定对中国电信拆分重组,将中国电信的寻呼、卫星和移动业务剥离出去。原中国电信拆分成新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和中国卫星通信公司等3个公司,寻呼业务并入联通公司。 此外,为强化竞争,政府又给网通公司、吉通公司和铁通公司颁发了电信运营许可证。现在国内电信市场共有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网通、吉通、铁通和中国卫星通信等7家电信运营商,初步形成电信市场分层竞争格局。但由于分层市场上垄断力量依然较强,新运营商进入时间较短,电信业的有效竞争局面仍未形成。 电信领域改革开放大事记 1978年12月~2002年5月 1978年12月,邓小平同志对通信发展作出重要指示,此后又多次就邮电通信发展问题作出指示。他在1984年2月指出,先要把交通、通信搞起来,这是经济发展的起点。 1979年6月,国务院制定电话初装费政策。 1982年2月,“三个倒一九”政策陆续出台。国务院决定,邮电部门所得税上交10%,非贸易外汇收入上交10%,此后又在1986年同意预算内拨改贷偿还10%本息。1995年,这一政策完全取消。 1984年10月、1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和中央书记处分别对邮电发展作出“六条指示”。进一步明确了邮电通信在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提出了优先发展通信的方针、政策和措施,对调动邮电部门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建设国家通信网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1984年11月,国务院领导提出邮电通信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进步,三靠各方面的支持。 1986年4月,国家对通信技术设备进口实行减免关税政策。这些政策于1996年停止执行。1987年11月,我国第一个TACS制式模拟移动电话系统在广东建成并投入使用。 1988年6月,国务院领导提出通信发展要坚持“统筹规划、条块结合、分层负责、联合建

新中国银行业发展历史回顾与未来展望 (1)

新业发展历史回顾与未来展望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银行业是金融领域的重要支柱之一。新中国成立60年来,银行业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经历了不平凡的光辉历程,对促进国民经济稳健发展、改善社会民生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中国60年银行业发展历程回顾 新中国银行业的形成和发展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改革开放前,新中国银行业逐步成长并不断发展壮大,为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支持国家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1949~1956年:银行业促进国民经济恢复和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7年 这一阶段,我国有步骤地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基本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新中国成立后的头三年,中国人民银行在全国建立统一的金融市场,努力促进国民经济恢复。1949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明确将中国人民银行纳入政务院的直属单位,确立了其作为国家银行的法定地位。这一时期中国人民银行的主要任务为:一是发行人民币,支援解放战争;二是建立独立统一的货币体系和统一的国家银行组织体系;三是接管官僚资本银行和整顿金融业;四是积极开展存款、贷款、汇兑和外汇等银行业务,促进国民经济恢复,为迎接大规模经济建设做准备。 1953~1956年,我国进入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时期。为全面动员社会资源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国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银行业则实行信用集中原则,中国人民银行编制的综合信贷计划纳入国家经济计划。1956年公私合营银行纳入中国人民银行体系,形成了大一统的银行体制。一五期间,国家银行各项存款年均增长12%,各项贷款年均增长21%,有力地支持了国民经济的建设。 1956~1965年:银行业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10年 1956年我国开始转入全面社会主义建设阶段。1958~1962年为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经历了大跃进和三年严重自然灾害,银行的业务制度和原则遭到破坏,导致信贷投放失控,现金发行过多。这一时期,国家银行各项存款年均增长25%,各项贷款年均增长20%。 1963~1965年,中共中央决定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对国民经济实行全面整顿。经过整顿,国民经济基本恢复正常,金融工作也步入正轨。这期间,国家银行各项存款年均增长%,各项贷款年均增长%,基本解决了大跃进时期遗留的通货膨胀问题。 1966~1976年:银行业遭受文化大革命重创的10年

简述通信行业的发展历程

简述通信行业的发展历程 摘要:本文简要叙述了通信技术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发展历程,并以时间表的形式分析和记录了中国电信行业的主要发展史,并简要介绍了作为下一代通信技术的4G网络技术的基本原理和运用,并简要归纳了4G网络技术目前在国内的发展现状。 关键字:通信、通信技术、运营商、4G 一、通信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发展历程 通信技术是当代生产力中最为活跃的技术因素,对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起着直接的推动作用。通信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传递信息。最早的通信包括最古老的文字通信以及我国古代的烽火台传信。而当今所谓的通信技术是指18世纪以来的以电磁波为信息传递载体的技术。通信技术的发展历史上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初级通信阶段(以1839年电报发明为标志) 近代通信阶段(以1948年香农提出的信息论为标志) 现代通信阶段(以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现的互联网、光纤通信、移动通信等技术为标志) 从1838年莫尔斯发明电报开始,通信技术经历了从架空明线、同轴电缆到光导纤维,从步进展、纵横制导数字程控交换机,从固定电话、卫星通信到移动电话、从模拟通信技术到数字通信技术的演进。通信技术每一次的重大进步,都极大地提升了通信网的能力和扩展了通信业务,如从过去的电报、传真、电话到现在的可视电话、即时通信(QQ&MSN)和电子邮件(E-mail)等,给通信行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推动了社会通信服务水平的提高。现在通信技术和业务已

渗透到人们生活娱乐、工作学习的方方面面,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生活形态和工作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类对信息通信的需求更加强烈,对其要求也越来越高。理想的目标就是实现任何人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与任何人以及相关物体进行任何形式的信息通信。 百年以来,通信技术一直由西方国家主导其发展。直到世纪之交,历史才发生改变。2000年5月,由大唐电信科技产业集团(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代表我国政府提出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TD-SCDMA,被国际电信联盟(ITU)采纳为3G无线移动通信国际标准。2001年3月被3GPP采纳,这是我国通信百年历史上零的突破。移动通信从只支持语音通信的第一代模拟移动通信系统(1G),发展到到支持话音和低速数据(短信、GPRS)等的第二代数字移动通信系统(2G),再到支持视频通信、高速数据以及多媒体业务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G)。当前,处在从2G到3G转折时期的通信行业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包括技术、网络、业务以及运营模式。电路交换技术与分组交换技术融合,将导致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在技术、业务、市场、终端、网络乃至行业运行管理和政策方面的融合。在业务竞争中,各个电信运营商也在打破传统电信的思维或疆界,开拓新的市场。 二、中国电信行业发展历程 1、1949——1994 政府行政绝对垄断 从1949年11月1日邮电部成立到1978年,整个电信企业完全依靠行政垄断进行经营,在管理上采用政企合一的方式。政府无论从经营业务到资费方面都实行严格的控制,完全是计划经济,完全是政府定价,而且它的服务主要是面向党、政、军的,并没有考虑到为个人服务。举例说,直到改革开放初期的1979

中国移动通信发展史

1987年11月18日第一个TACS模拟蜂窝移动电话系统在广东省建成并投入商用。 1994年3月26日邮电部移动通信局成立。 1994年12月底广东首先开通了GSM数字移动电话网。 1995年4月中国移动在全国15个省市也相继建网,GSM数字移动电话网正式开通。 1996年移动电话实现全国漫游,并开始提供国际漫游服务。 1997年7月17日中国移动第1000万个移动电话客户在江苏诞生。 1997年10月22日、23日广东移动通信和浙江移动通信资产分别注入中国电信(香港)有限公司(后更名为中国移动(香港)有限公司),分别在纽约和香港挂牌上市。 1998年8月18日中国移动客户突破2000万。 1999年4月底根据国务院批复的《中国电信重组方案》,移动通信分营工作启动。 1999年7月22日0时"全球通"移动电话号码升11位。 2000年4月20日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正式成立。它是在分离原中国电信移动通信网络和业务的基础上新组建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2000年5月16日,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揭牌。 2001年7月9日中国移动通信GPRS(2.5G)系统投入试商用。 2001年11月26日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的第一亿客户代表在北京产生,标志着中国移动通信已成为全球客户规模最大的移动通信运营商。 2001年12月31日中国移动通信关闭TACS模拟移动电话网,停止经营模拟移动电话业务。 2002年3月5日中国移动通信与韩国KTF公司在京正式签署了GSM-CDMA自动漫游双边协议。中国移动通信率先实现了GSM-CDMA两种制式之间的自动漫游。

2002年5月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实现短信互通互发。 2002年5月17日中国移动通信GPRS业务正式投入商用。 2002年10月1日中国移动通信彩信(MMS)业务正式商用。 2003年7月我国移动通信网络的规模和用户总量均居世界第一,手机产量约占全球的1/3,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手机生产大国。 2003上半年,中国移动用户总数达2.34亿户,普及率为18.3部/百人。 1997年底北京、上海、西安、广州4个CDMA商用实验网先后建成开通,并实现了网间的漫游。用户发展达到55万户。 1998年8月一纸“军队不得参与经商”的禁令使“电信长城”运营者的身份变得格外敏感,CDMA在中国的前途因此备受关注。 1999年6月联通在香港举行的全球CDMA大会上宣布其CDMA发展计划,但因知识产权谈判等因素,该计划没有实施。 2000年2月16日中国联通以运营商的身份与美国高通公司签署了CDMA知识产权框架协议,为中国联通CDMA的建设打清了道路。但是,框架协议签署仅仅两周之后,联通CD MA项目便被政府暂停。 2000年10月中国联通副总裁王建宙宣布将重新启动CDMA网络建设,并且于该年年底正式开始了筹备工作。 2001年1月原部队所有133CDMA网在经过几个月的资产清算后,正式移交中国联通。 2001年2月27日联通公司成立了全资子公司——联通新时空移动通信有限公司,负责整个联通CDMA网络的建设和经营。联通CDMA网络建设的具体筹划工作正式展开。 2001年3月28日联通CDMA建设一期工程系统设备的采购开始发标。 2001年5月15日中国联通CDMA一期工程系统设备招标结果公布,10家中标厂商与中国联通所属联通新时空签订了总金额RMB121亿元的合同。CDMA网络建设全面启动。 2001年6月联通在2001年3G大会暨第六届CDMA年会上与世界13家著名运营企业签署CDMA网间漫游谅解备忘录,包括美国斯普林特、加拿大BellMobility、日本KDDI、澳

中国即时通讯市场现状与发展趋势

中国即时通讯市场现状与发展趋势 发布时间:2010-08-05 18:16:04 1、用户结构:个人用户成为市场主体,企业用户潜力巨大 从用户结构上,即时通讯可以分为企业应用和个人应用两大类。目前中国企业即时通信产品的市场份额只占整个市场份额的11.6%,而个人应用则占到了88.4%。这说明中国的企业用户市场潜力是巨大的,服务商也势必在这个领域展开全新的争夺。 图1 2005年中国即时通讯市场个人及企业用户份额 数据来源:赛迪顾问2005,12 2、用户规模稳步提高 近几年,随着中国互联网的发展,中国即时通讯迅猛的发展壮大。2005年中国互联网用户首次超过一亿人,达到10300万人。个人即时通讯用户(不包括重复用户)也达到了8500万人,比2004年同期提高35.6%。 图2 2005-2008年即时通讯用户规模

数据来源:赛迪顾问2005,12 3、市场规模迅速扩大 2004年中国即时通讯总产值是13.8亿元,占整个互联网产业的4.5%。2005年到达19.1亿元,比同期增长了38.4%。占整个互联网产业的4.6%。预计到2008年这一数字将达到40.4亿元。 图3 2005-2008年即时通讯市场规模

6、政策法规:通信领域期待开放,安全政策需要规范 目前即时通讯软件的一个预期是介入通信领域,目前这个领域在国外已经比较开放,但国内由于电信管制政策方面仍没有放开,还不能实现电脑到电话“PC to phone”的直接通信,但政策在将来肯定会开放,各即时通讯软件需要在技术上做好准备,只要政策允许,随时可以实现这个功能,这样才可以更大限度上吸引用户的眼球。 另一方面,即时通讯的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行业重视,需要在这方面制定全面的通讯政策。即时通讯对用户的安全使用会造成巨大的威胁,这应当让企业们警醒,使它们对即时通讯的安全问题更加重视。作为即时通讯的重要客户群,企业们现在必须实施全面的“即时通讯政策”了。 中国即时通讯市场发展趋势 总体上,即时通讯软件市场结构分为个人应用和企业应用两部分,因此它的发展趋势也必然要围绕这两部分应用进行探讨。赛迪顾问认为未来的中国即时通讯市场发展趋势包括:综合化、专业化、互联互通和安全化这四个方面的内容。他们之间有着很强的逻辑关系,个人应用领域的综合化和企业应用领域的专业化导致了用户对互联互通的需求,而互联互通的实现需要安全技术作为保证。 综合化:向着多媒体服务前进 在个人应用领域,即时通讯软件需要更加的综合化。用户在综合信息获取方面,需要即时通讯软件提供更多的信息渠道。腾讯和MSN都表示过,在面向大众用户的客户端方面,他们希望即时通讯软件具备更多的综合性的功能,用户不必打开各种各样的网页,仅用桌面即时通信工具就能达到他们不同的需求。而在综合信息处理方面,用户也

新中国银行业发展历史回顾与未来展望

新中国银行业发展历史回顾与未来展望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刘明康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银行业是金融领域的重要支柱之一。新中国成立60年来,银行业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经历了不平凡的光辉历程,对促进国民经济稳健发展、改善社会民生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中国60年银行业发展历程回顾 新中国银行业的形成和发展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改革开放前,新中国银行业逐步成长并不断发展壮大,为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支持国家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1949~1956年:银行业促进国民经济恢复和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7年 这一阶段,我国有步骤地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基本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新中国成立后的头三年,中国人民银行在全国建立统一的金融市场,努力促进国民经济恢复。1949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明确将中国人民银行纳入政务院的直属单位,确立了其作为国家银行的法定地位。这一时期中国人民银行的主要任务为:一是发行人民币,支援解放战争;二是建立独立统一的货币体系和统一的国家银行组织体系;三是接管官僚资本银行和整顿金融业;四是积极开展存款、贷款、汇兑和外汇等银行业务,促进国民经济恢复,为迎接大规模经济建设做准备。 1953~1956年,我国进入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时期。为全面动员社会资源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国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银行业则实行信用集中原则,中国人民银行编制的综合信贷计划纳入国家经济计划。1956年公私合营银行纳入中国人民银行体系,形成了大一统的银行体制。一五期间,国家银行各项存款年均增长12%,各项贷款年均增长21%,有力地支持了国民经济的建设。 1956~1965年:银行业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10年 1956年我国开始转入全面社会主义建设阶段。1958~1962年为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经历了大跃进和三年严重自然灾害,银行的业务制度和原则遭到破坏,导致信贷投放失控,现金发行过多。这一时期,国家银行各项存款年均增长25%,各项贷款年均增长20%。 1963~1965年,中共中央决定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对国民经济实行全面整顿。经过整顿,国民经济基本恢复正常,金融工作也步入正轨。这期间,国家银行各项存款年均增长5.5%,各项贷款年均增长6.8%,基本解决了大跃进时期遗留的通货膨胀问题。 1966~1976年:银行业遭受文化大革命重创的10年

古代中国通讯传递方式演变发展简史 组图

古代中国通讯传递方式演变发展简史组图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有组织的传递信息系统的国家之一。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信息传递就已见诸记载。 1?尧设诽谤之木:向上表达意见 我国古代通信,由来久矣。据古书《古今注》记载,尧曾经“设诽谤之木”。这种木制品,形似后世的华表,既可以在上面书写对政府的意见,又可作为路标。是用一根横木交叉在柱头上,“形似桔槔,大路交衢悉施焉”,在各路的交通口都有设置。远古传说中说,尧为了鼓励人民提意见,曾设置了木鼓。谁有建议或不满,可以击鼓示意。这种方式与至今尚在非洲大陆流行的“鼓邮”颇为相似,鼓手能在两面或多面鼓上敲击出不同的声音和节奏,表达不同的语言,起着邮传通信的作用。可以推断,我国使用击鼓传递信息,最早当在原始社会末期。这大约是我国文字记载的向上表达意见的一种最早方式,也可以认为是上古时代原始形式的上书通信。到舜的时候,这种以“诽谤之木”采纳意见的方式,形成为政治制度。舜设有专司通信的官。司马迁的《史记》 说,舜曾设置 22 名“纳言”的官,“明通四方耳目”。这些官员,“夙夜出入”,到各地听取民间意见,并把舜的意图传给大家。他们被称为“喉舌之

官”,实际上是当时起上通下达作用的通信官吏。纳言制度,也就是上下交流意见的有组织的通信活动。 2?整修道路便于通讯 尧时很注意道路的修整。为了交通的通畅,他在都城平阳(今山西临汾一带)修了一条通衢大道,称为“康衢”,后来改此地为“康庄”。现在我们常说的“康庄大道”,就源于此。道路的宽广,说明了那时信息的传递较为迅速方便。到了公元前 21 世纪的夏王朝时,我国中原地区进入了奴隶制社会。那时候,交通工具已较前代发达。古书上说,“夏后氏二十人而辇[niǎn 碾,”,是指用 20 个奴隶拉着大车子。若是没有宽阔的道路,2O 人拉的车是无法通行的。《左传》引用上古文献《虞人之箴》说:“芒芒禹迹,画为九州,经启九道”,记载大禹治理水患后,把全国划为九个州,修整了九 条宽广大道。以后,夏朝统治者规定了定期整治清除大道的制度。《夏小令》中称为“九月除道,十月成梁”,是说每年秋九月全国有一次扫除道路的任务,十月则修治桥梁。这说明夏王朝对交通管理十分重视。正因为道路的通畅,夏朝命令才下达迅速有效。《史记?夏本纪》说,夏王朝统治区东到大海,西至大漠,“声教讫于四海”。

中国通信技术服务行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中国通信技术服务行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通信行业的发展现状进行总结与分析,描述了通信技术服务行业的行业背景与下游需求特征。同时,通过对通信技术服务行业的细分市场、发展现状、市场规模、技术趋势等方面进行分析,论述了该行业的市场化程度、发展特点、行业结构,以及行业的未来演进方向等重要内容。 关键词:通信技术服务网络建设网络运维网络优化 1、全国通信行业发展现状 通信行业是一个技术导向型的行业,随着TD-SCDMA/WCDMA/CDMA等3G技术、ADSL/EPON/GPON等宽带接入技术的发展和大规模商用,我国的通信行业得到了高速发展。特别是在2008年5月,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三个运营商宣布了重组方案,标志着中国通信行业新格局的产生,整个通信行业迎来了高速发展阶段。截至到2010年底全国的移动通信基站总数已达138.5万座,其中3G基站51.1万座。2010年全国电话用户增长到115339万户,移动电话用户在电话用户总数中所占的比重达到74.48%。纵观整个电信行业,2010年累计完成电信业务总量30955亿元,同比增长20.5%;实现电信主营业务收入8988亿元,同比增长6.4%;完成电信固定资产投资3197亿元,同比下降14.2%。随着3G牌照的发放,三大运营商开始大规模部署3G网络,如下图所示为中国电信业固定资产投资: 2010年的电信固定资产投资中,东部地区的投资额达到1,487亿元,占电信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46.5%;中部地区的投资额达到874亿元,占电信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27.3%。而相对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的电信投资额只有835亿元,占投资总额的26.2%。2010年,我国东南部沿海各省市电信固定资产存量为4,497亿元,占我国电信资源存量的46.5%,中部地区各省电信固定资产存量为2,643亿元,占我国电信资源存量的27.3%,西部地区各省固定资产存量为2,525亿元,占我国电信资源存量的26.2%。 但是,随着运营商的建设投资规模持续增长,国内的通信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通信网络已经形成为一个多厂商、多网络技术制式的复杂通信网络,融合了核心网、传输网、接入网、支撑网等各种功能子网,设备规模庞大。特别是宽带接入网和移动通信网,成为电信网络的建设主体。从进入21世纪以来,以ADSL为代表的宽带接入技术已经得到了较大范围的普及,在2008年我国的宽带接入设备年产量已达1864万线,从市场规模上来看,宽带接入市场和移动通信市场在2009年分别达到了23%和16%。如图所示为中国电信网络的资产

浅析中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历史

浅析中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历史 商业银行是随着近代西方经济社会发展而出现的产物。中国在鸦片战争以前不存在银行等近现代金融机构。中国出现近代化的银行始于鸦片战争之后。 一、起步阶段(1840—1897年) 1.银行业发展概况 (1)第一家近代银行:1847年,英国丽如银行分行——第一家在华设立的 外国银行。 (2)在华外国银行或中外合资银行的兴起 19世纪后期,在中国活跃着多家外国银行或中外合资银行,形成外商银行 独大的局面。如:汇丰银行、中华汇理银行、法兰西银行、德华银行等等。 (3)传统金融机构与近代金融机构并存。钱庄、票号等类似银行的传统金融机构与在华外国银行、中外合资银行并存。 2.影响 对中国传统金融业造成巨大冲击,虽是帝国主义在华攫取经济特权和经济利益的工具,但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银行业的近代化,近代银行经营管理理念开始影响中国金融业。 二、发展、兴起、受冲击及遇危机阶段(1897—1949年) (一)第一家中国人自办银行的出现 1897年,盛宣怀在上海创办中国通商银行。 官督商办,官僚资本与商人资本共同入股。 组织管理与营业规则参照外商银行,设立董事会,在全国各地开设分行。 被清王朝朝廷许可发行银两、代收库银、整理币制。不是纯粹的商业银行。 (二)华商银行、外国银行与传统金融机构并存 1.因不适应历史发展,票号已消失。钱庄具有一定的适应性,仍然存在。 2.多家华商银行设立:大清银行设立,中国通商银行转型为纯粹的商业银行。1908年,设立交通银行。大型商业银行均采取官督商办、官僚资本与商人资本 共同入股的形式。众多私营商业银行的设立。 (三)华商银行的兴起和中国银行业的繁荣 1.四大国有银行的形成 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农民银行为基本骨架,四大银行为专职 商业银行。四大家族官僚资本控制国有金融业。 2.私营银行的快速成长(1920年—1930年) 民族工业崛起,帝国主义放松对中国的侵略。 私营银行以“北四行”和“南三行”为代表,官商合办银行以“小四行”为 代表。 “北四行”是指1917年成立的金城银行、1915年成立的盐业银行、1921年成立的中南银行和1919年成立的大陆银行,与北洋军阀均有一定的渊源,均以 华北为业务重心,并曾一度开展广泛的协作,合办“四行储蓄会”和“四行准备库”,联合发行钞票。 “南三行”是指1915年成立的上海商业储蓄银行、1907年成立的浙江兴业银行和1909年成立的浙江实业银行,后两家均为清末浙江地方金融力量组建。 “小四行”为1897年成立的中国通商银行、1908年成立的四明商业储蓄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