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文本切入点,有效进行课文多元解读
找准文本切入点,让解读更精彩——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

提 升。 对此, 笔者结合教学实践 , 对小学语
教材, 善于 找准文本 的最佳 切入 点 , 为学 所生活 的环境 做一件 有益 的事 。这样通 置 悬念 , 调动 了学生学 习情绪 , 点燃 了学
生阅读 文本搭建桥 梁 ,充分 调动学 生思 过 题 眼切入 , 层层 深入学 习 , 既深化 了知 生思维 火花 , 深化 了学 生知识理解 。 维, 启迪学生智慧 , 从而更好地欣 赏课 文、 识理 解 , 又拓宽 了学生思 维空 间 , 激发 了
殊” , 引导 学生 逐步 理 解课 文 , 把握 中心 态 , 从 而充分 发挥学生 主体作 用 , 增强 课
主 旨。 ①揭 示课题 , 点 出“ 特殊 ” 一词 。 “ 葬 堂教学 实效性 。 礼” 是 为去世 的人举行 的告别 仪式 , 课 文 引 出课题 : 同学们 , 在学 写特 殊的葬礼 , 到底特殊 在哪 里 , 看 了题 助谜语导入新课 ,
解读更 精彩 , 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
关键词 : 小学语 文
点 解读
阅读教学
切入
些什 么呢?④ 揭示原 因 , 引出中心。这个 到 了吗?既然没 有那 匹马 , 那摊 主为什么
世界流 量最大 的瀑 布为什 么会 发生这样 要 骗我说 “ 别饿 坏 了那匹 马” ? 这是一 个
切入 点是组 织和 突破教 学的关 键环
找 准最佳 切入点 , 巧妙 切入 , 从 而让 文本
找准文本解读的切入点,让课堂更灵动

找准文本解读的切入点,让课堂更灵动【摘要】文本解读在课堂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背景和作者意图。
通过挖掘细节信息和描写手法,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引导学生通过角色分析和情感表达来更好地理解文本内涵,同时利用对比和对话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拓展学生的思维视野。
鼓励学生自主思考,找到个性化解读角度,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通过找准文本解读的切入点,可以使课堂更生动有趣,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培养学生文本解读能力以及引导他们找准文本解读的切入点是十分重要的,这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关键词】文本解读、课堂教学、灵动、切入点、理解、作者意图、细节信息、描写手法、角色分析、情感表达、对比、对话、自主思考、个性化解读、学生能力、生动有趣、教学质量、教学效果。
1. 引言1.1 文本解读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在课堂教学中,文本解读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技能。
通过对文本的深度理解和解读,学生可以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意图和目的,从而更好地领悟并消化所学知识。
文本解读不仅仅是对文字的简单解释,更是一种思维的训练和扩展。
通过文本解读,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文本解读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通过分析文本中的语言结构、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方式,学生可以更好地运用这些技巧于自己的写作中,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
对文本的深度解读还可以增加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理解,从而提高他们的文学修养和审美情趣。
在课堂教学中,找准文本解读的切入点,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文本解读是至关重要的。
只有通过深入解读,学生才能真正领悟到作者的用意,达到对文本的深度理解。
文本解读能力的提升将有助于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更加得心应手,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
1.2 如何找准文本解读的切入点在课堂教学中,找准文本解读的切入点是至关重要的。
而如何找准这个切入点,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实现:教师可以从文本的核心主题和情节入手,引导学生理解整个故事的脉络和内在逻辑。
找准文本解读的切入点,让课堂更灵动

找准文本解读的切入点,让课堂更灵动
文本解读是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为
了让课堂更加灵动,教师们可以通过找准文本解读的切入点,使学生更活跃地参与其中。
以下是一些切入点的建议:
1.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在进行文本解读时,教师可以通过提出一些引人思考的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文本背后的含义和作者的用意。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更主动地
参与文本解读,提高他们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2.利用真实案例:教师可以通过引用一些真实案例来解读文本,这样可以更直观地帮
助学生理解文本中的概念和观点。
当解读一篇关于环境保护的文章时,可以引用一些真实
的环境保护案例,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3.结合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来选择文本进行解读。
如果学生对
历史感兴趣,可以选择一些历史文本进行解读;如果学生对科技感兴趣,可以选择一些科
技类文本进行解读。
这样可以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积极性。
4.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在进行文本解读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比
如将文本中的观点与学生自己的看法进行对比,或者将不同文本中的观点进行对比。
这样
可以增加学生的思考深度,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
5.开展讨论活动:在进行文本解读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者全班讨论,让学生在交流和碰撞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和吸收文本内容。
这样可以让课堂更加活跃和有趣。
通过以上的切入点,教师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文本解读,使课堂更加灵动,让学
生更主动地参与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找准“切入点”,让文本解读更精彩

找准“切入点”,让文本解读更精彩
文本解读是一种对文本深入分析的过程,目的是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意图和思想。
为了让文本解读更加精彩,需要找准“切入点”,即针对文本中的某一具体主题或观点展开分析,从而达到深入探究的效果。
那么,如何找准“切入点”呢?以下是几个建议:
1. 文本作者的表达方式
文本作者所使用的语言和手法对理解文本的意图非常重要。
例如,若作者善于运用隐喻和比喻,那么可以重点分析这些隐喻和比喻在文本中的作用,从而理解作者要表达的含义。
2. 文本中的关键词
关键词是文本的基础,也是分析文本的关键所在。
通过核心词汇的分析,可以迅速找到文本的“切入点”。
例如,若一篇文章涉及教育问题,那么可以从其中的“教育者”、“家庭教育”等关键词入手,深入分析这些词汇对作者意图的关联作用。
3. 文本阐述的主题或问题
文本的主题或问题是整篇文章的核心所在。
针对文本主题或问题展开分析,可以更清晰地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意图和思想。
例如,若一篇文章阐述社会问题,那么可以以此为“切入点”,关注作者在文本中对社会问题的分析和探讨。
4. 文本的背景及作者信息
文本的背景和作者信息也对文本解读有一定影响。
了解作者的背景和立场,可以更好地理解其表达意图。
例如,若一位作家写了一篇自传,了解他的生平经历和社会背景则可以更好地理解他所表达的感受和想法。
总之,找准“切入点”是文本解读的重要环节。
通过以上几个建议,可以更好地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意图和思想,从而让文本解读更加精彩。
找准文本解读的切入点,让课堂更灵动

找准文本解读的切入点,让课堂更灵动在教学过程中,文本解读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要让课堂更灵动,除了让学生积极参与,也需要找准文本解读的切入点。
下面就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如何找准文本解读的切入点。
一、找准教材的核心内容文本解读无法避免地需要对教材内容有深入的理解和理解。
因此,找准教材的核心内容对于文本解读至关重要。
在课堂教学中,应该从为什么选择这个教材及其对应的核心内容以及这个教材对学生的启示等方面对教材进行简要介绍。
接着,可以将此次课程的文本解读重点紧紧围绕教材的核心内容展开,深入探究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发问。
二、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在文本解读过程中,提出问题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
问题不仅可以引导学生理解文本中的想法和情感,而且可以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
针对不同的文本,可以问一些开放性问题,例如“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这个主题对学生来说有什么启示?”,“你如何理解这句对话?”,这些问题可以促进学生的思考和讨论,进一步了解文本。
三、照顾学生的兴趣和经验文本解读不仅仅要让学生理解教材的核心内容,还要照顾学生的兴趣和经验,让他们更加投入课程。
将文本和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学习的实际应用。
例如,当阅读和历史有关的故事时,可以让学生体验历史,通过想象进入文本传达的信息,这样学生可以将学习应用在生活中,并在课堂上发挥出更大的兴趣。
结论总之,找准文本解读的切入点可以大大提升课堂的活力和生动性。
积极参与学生,提出有趣的问题并照顾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将有助于建立积极的学习氛围,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学习效果。
多元解读文本,让语文课堂更有味

多元解读文本,让语文课堂更有味作者:陈卫华来源:《江西教育C》2020年第04期新课标提出: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对文本进行深度解读。
要实现这样的目标,教师就必须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帮助学生体会文本情感,感受文本内涵,获得深刻的体验,最终实现高效课堂的构建,同时也让学生享受语文课堂的多姿多彩,让语文课堂更有味。
一、抓住疑点,激发求知欲望在一篇课文中,我们可以关注的地方不仅有语言、结构、立意,还有文本中的疑点和悬念,这些都是解读文本很好的切入点。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有心人,抓住文本中一些看似小的疑点或悬念进行解读,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主动走进文本解读,而且能够为学生指明文本解读的方向,帮助学生突破学习难点。
例如教学《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师就抓住题目中的疑点引导学生进行文本解读,让学生深度理解这首诗。
首先,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这首诗的题目:“同学们,我们看一下今天要学的这首诗,题目非常特别,它的字数很多,信息量很大,请大家仔细分析,这首诗的题目在你看来最特别的地方在哪里?”学生们经过分析,认识到题目中一个“醉”字最吸引读者的目光,并且分析这个“醉”字的意思是诗人与友人在望湖楼饮酒生醉意。
通过对这首诗的解读,学生们认识到表面上这个“醉”是喝醉的意思,但是实际上这个“醉”更是陶醉的意思,也就是作者为西湖的色彩美、动态美深深陶醉,这样学生的理解就更加深入。
在这个教学实例中,教师从文本题目中的疑点进行切入,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解读,让学生先从字面上进行理解,再抽丝剥茧,深度理解,帮助学生获得更深层次的感受,实现深度阅读的目标。
此外,抓住疑点切入文本解读,还能明确学生的学习方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辐射解读,碰撞思维火花教学过程不应是一成不变的,而应是波澜起伏、动态发展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互动互助,让学生在思维的过程中碰撞火花,获得深刻的体验。
立足文本,开展多元解读论文

立足文本,开展多元解读“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语文课程标准》)从某种程度上讲,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体,它不但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师个性化的创造潜力,而且可以使学生在对文本的多元化解读过程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塑造人文精神。
对文本的解读怎样才算到位呢?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们常常把教参的观点视为文本的最佳甚至是唯一的解读。
阅读教学成为提问式教学,教师预设好结论,然后以一连串的追问代替学生的思维活动过程,其实质是把预设的解读作为了文本的终极解读。
实施新课标以来,在“要尊重学生,要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等教学理念的合围下,许多老师由于对多元理论理解不深。
唯学生的文本解读是从,以致放任学生脱离文本随心所欲的解读。
以上两种都是我们应当摒弃的阅读教学模式。
阅读,究其本质,是一种思维创造性的活动,对于同一篇课文,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肯定会产生不同的感受和体验,从这一层面上来说,阅读即是一种个性化的解读过程,学生对文本的多元理解是正常的,教师应该尊重、鼓励学生的这种多元理解。
但是,真正的阅读是与文本作者进行精神的对话与心灵的沟通,只有充分的领悟了文本的内涵,不脱离文本具体的语言文字和环境,既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才能引导学生对文本作出既富有创造性又符合文本实际的解读。
因此,引导学生多元解读,必须立足于文本。
那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又当如何以文本为立足点展开多元解读呢?一、以文本的情感的活动为立足点,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展开对文本的多元解读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都是不一样的,因此,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对文本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应,如对文本中能产生共鸣的部分作出反应,通过感受文本语言文字流淌的情感来打动自己的内心,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与文本进行心灵的对话,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与理解。
找准文本解读的切入点,让课堂更灵动

找准文本解读的切入点,让课堂更灵动语文课堂是学生接触文学作品和语言的主要场所,而对于课堂教学的良好效果来说,老师在教学中找准文本解读的切入点至关重要,只有真正理解文本,找准文本解读的切入点,才能让课堂更加灵动。
本文将通过分析文本解读的重要性、如何找准文本解读的切入点以及如何让课堂更加灵动等方面来展开讨论。
一、文本解读的重要性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内在含义,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情感。
在语文教学中,文本解读是学生认识文学、理解文学、欣赏文学的基础,只有通过深入的文本解读,学生才能真正领略到文学作品的魅力。
文本解读还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
通过对文本的分析和解读,学生可以学会如何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找准文本解读的切入点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善于找准文本解读的切入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程要求来确定文本解读的切入点。
不同年级、不同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有所不同,老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学生的文本内容和解读方式。
老师应该注重挖掘文本的内涵和外延,找准文本解读的切入点。
文本的内涵是指文本所蕴含的深层含义和价值,而文本的外延则是指文本所涉及的历史、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内容。
老师可以通过挖掘文本的内涵和外延,找准文本解读的切入点,从而引导学生去深入理解文本,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老师还可以通过设置问题、引导思考等方式来找准文本解读的切入点。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式,来启发学生去深入思考文本,找准文本解读的切入点,从而提高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认识能力。
三、让课堂更加灵动要让语文课堂更加灵动,老师需要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注重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老师可以通过讲解、分析、讨论等方式来展开文本解读,使得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抓住文本切入点,有效进行课文多元解读每篇文章都有很多“看点”,似乎也都可以作为教学的着力点,但我们在处理教材时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
一个教师教学水平如何,还可在处理教材上见功夫。
我们应该在处理教材时,善于抓住文本切入点,牵一发而动全身,有效进行文本解读。
我认为文本解读可从以下“五点”进行切入:
一、抓住文本内容
一篇文章的内容是丰富多样的,是摇曳多姿的。
如一部《红楼梦》,有人喻它为一部百科全书,里面有天文地理知识的,有琴棋书画的,有诗词曲赋的,还包含着医药学的、建筑学的、美学、哲学的,可谓包罗万象。
所以,基于这一点,我们可以在让学生整体感知文本时,让学生先交流对文本内容把握情况。
如莫怀戚《散步》是一篇玲珑剔透、秀美隽永、蕴藉丰富的精美散文,也是一曲用580字凝成的真善美的颂歌。
讲的是一家人祖孙三代,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和和美美,相亲相爱的故事。
读这篇文章的历程,是人的心灵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的一次愉悦而高尚的旅行。
学生在散读这一流程后,获得美好的阅读印象,完成对课文的整体感知。
有的学生在交流中,谈到了一家人互相包容、互相体谅的精神,谈到了可贵的亲情、温馨的气氛,谈到了尊老爱幼的美德,谈到了春天美丽的景色、生命的气息……又如教学《我的第一本书》,在学生自读文本尽情触摸文本后,教师问:你了解到哪些内容?学生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有的说:我了解到了社会黑暗;有
的说:我了解到了友情的珍贵;有的说:我了解到了父爱;有的说:我知道了父亲心灵手巧,等等。
二、抓住文本语言
汉语言是世界上最美丽,最丰富,最细腻,最富有人情味的语言,可说是色香味俱全。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曾说过:有的文本语言“如清流,描物写态,细腻动人,脉脉含情;有的如惊雷,议论风生,振聋发聩,令人警醒;有的如平沙,质朴无华,平淡实在,耐人寻味;有的如红叶,娇艳华美,色彩斑斓,灿烂迷人……”但是汉语言又是最具朦胧、模糊,且多义性的特点。
著名学者金岳霖先生说:“中国语言文字的特点是朦胧、模糊,它的涵盖面几乎无边无际,暗示性几乎无际无涯。
”如一个算命先生给某局长算命,他说:“你的这个位子会坐牢。
”这句话,就具有多义性:一理解为你这个位子会坐得很牢固;另一理解为你在这个位子上会进牢监的。
所以,在对有些具有多义性模糊性的语言进行品味揣磨时,就可引导学生进行多元理解。
三、抓住文本主旨
文学作品主旨的诠释,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甚至可以说是作品鉴赏和阅读教学的必然归宿。
它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使学生对课文达到本质性的理解,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和阅读思维的健全;另一方面,还可以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提高其认识水平,提高其道德境界。
文学作品的主题常常具有多元性,不同的读者能够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思想方法
认识到种种具有个体差异性的主题。
如《盲孩子和他的影子》的主题可有多种解读:(1)对于像盲孩子一样孤单弱小的人,我们应该关爱他们,这样他们才会感受到生活的光明和美好;(2)在盲孩子获得光明的同时,“影子”也获得了生命,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孩子,这说明,给别人带来幸福,自己也能得到幸福;(3)只要执著追求理想,理想便会实现;(4)热爱生活的人,生活便会恩赐于他。
四、抓住人物形象
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具有立体化的特质,加之阅读活动个体化的特征,学生理解中的艺术人物理应不同,这给我们鉴赏人物提供了求异和创新的可能。
我们不应也不能用一种统一的模式界定学生的理解。
我们在分析文学形象时,应以一种辩证的理性面对学生有创性的思考争鸣。
如《变色龙》中,奥楚蔑洛夫“变色”之速,难道不可能出于难言的隐衷?难道他迅速介入“狗咬人”事件,并有一番义愤填膺的言语就没有一点出于公正的动机?又如鲁迅散文《风筝》,文中的鲁迅是个爱护弟弟的严兄,又是一个严于自省的、做事一丝不苟、知错必改的人,同时小时候在管教弟弟时行为又是十分粗暴的人。
五、补充文本“空白”
“接受美学”认为,作品的意义是读者通过阅读活动发掘出来的,作品未经阅读前,只是向读者提供了一个多层次的结构框架,其间匿藏着许许多多的“空白”,有待于读者去发现、填补和阐析。
而这些“空白”的填补正是读者阅读活动中不可缺的动力机制之一,
它能够驱遣读者的想象,激活读者的思维,从而建立起与作品和作者沟通的桥梁,使读者对作品的意义达到个性鲜明的深刻理解。
在我们中学语文教学的课堂上,学生对作品“空白”带有个性色彩的填补,更是开启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语文课也变得空灵和鲜活。
如某位老师教学《最后一课》的高潮部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教师尽力回归到韩麦尔先生当下的心情,用心去读这一句话,力图创设一种情境,唤起学生情感共鸣。
学生随教师一起走近韩麦尔先生,似乎也触摸到一点“最后一课”的灵魂。
接着教师承机发问:韩麦尔先生究竟想说什么?那是怎样的难以言状的痛苦?是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他的心头汹
涌澎湃?请你做一回韩麦尔先生,说出他没有说出的话。
学生这下可忙开了,或争论、或沉思、或口中念念有词……有的说:我——我——我的朋友们,我的孩子们,你们要永远记住法语,她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是我们民族的根,记住她就有了根,谁也不能使我们屈服。
有的说:我——我——我的朋友们,我的孩子们,虽然我走了,但我今天把爱国的种子撒下了,希望它在你们心中生根发芽。
有的说:我——我——我的孩子们,我犯下不可饶恕的罪过,在应该好好教育你们的时候却不负责任,我愧对你们!有的说:我——我——我的朋友们,我的孩子们,不要悲伤,不要绝望,留着一份信仰,那就是对法兰西的爱。
有的说:我——我——我的孩子们,这是最后一课,却是你们人生的起始课,你们将从这里走向成
熟。
学生们的回答精彩纷呈,这里有主旨的多义性以及解读的生成性,与小弗郎士一样,他们也在经历人生一课:面对失去,我们该怎样,一个人的心灵是如何成熟的,什么是生命中的根,人要有忏悔意识等等。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理解教材,抓住教材,对课文进行高效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