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第二节知能优化训练
高中化学人教版选修1:第1章第二节知能优化训练

[学生用书 P 12]1.(2011年中山高二检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油脂是高级脂肪酸和甘油生成的酯B .米饭在嘴中越咀嚼越甜的原因是淀粉水解生成甜味物质C .油脂、乙醇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D .水果因含有酯类物质而具有香味解析:选C 。
油脂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而乙醇不是。
2.下列关于油脂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从溴水中提取溴可用植物油作萃取剂B .用热的纯碱溶液去油污效果更好C .硬水使肥皂去污能力减弱是因为发生了沉淀反应D .用热的碱溶液可区别植物油和矿物油解析:选A 。
植物油中含不饱和键可与溴发生加成反应;温度越高,纯碱溶液的水解程度越大,碱性越强,油污的水解速率越快;硬水中钙(镁)离子易与肥皂反应生成难溶于水的高级脂肪酸钙(镁);植物油为油脂,在热碱溶液中水解,产物均溶于水,而矿物油主要为烃类,不与碱反应,液体仍为两层。
3.(2011年长沙高二检测)可以判断油脂皂化反应基本完成的现象是( )A .反应液使红色石蕊试液变蓝色B .反应液使蓝色石蕊试纸变红色C .反应后静置,反应液分为两层D .反应后静置,反应液不分层解析:选D 。
油脂是高级脂肪酸与甘油形成的酯,发生皂化反应后得到的产物为甘油和高级脂肪酸钠。
根据产物的性质,甘油和高级脂肪酸钠均溶于水,油脂皂化反应基本完成时溶液不分层。
4.某天然油脂10 g ,需1.8 g NaOH 才能完全皂化,又知该油脂1 kg 进行催化加氢,消耗氢气12 g 才能完全氢化。
试推断1 mol 该油脂平均含有碳碳双键为( )A .2 molB .3 molC .4 molD .5 mol解析:选C 。
1 mol 油脂完全皂化需要3 mol NaOH ,则油脂的摩尔质量为:10 g 1.8 g 40 g·mol-1×13=20003g·mol -1 则n (油脂)∶n (H 2)=100020003∶122=1∶4 即1 mol 该油脂平均含有碳碳双键数为4 mol 。
第1章1.1.2知能优化训练

1.下列六个关系式,其中正确的有()①{a,b}={b,a};②{a,b}⊆{b,a};③∅={∅};④{0}=∅;⑤∅{0};⑥0∈{0}.A.6个B.5个C.4个D.3个及3个以下2.已知集合A,B,若A不是B的子集,则下列命题中正确的是()A.对任意的a∈A,都有a∉BB.对任意的b∈B,都有b∈AC.存在a0,满足a0∈A,a0∉BD.存在a0,满足a0∈A,a0∈B3.设A={x|1<x<2},B={x|x<a},若A B,则a的取值范围是()A.a≥2 B.a≤1C.a≥1 D.a≤24.集合M={x|x2-3x-a2+2=0,a∈R}的子集的个数为________.1.如果A={x|x>-1},那么()A.0⊆A B.{0}∈AC.∅∈A D.{0}⊆A2.已知集合A={x|-1<x<2},B={x|0<x<1},则()A.A>B B.A BC.B A D.A⊆B3.定义A-B={x|x∈A且x∉B},若A={1,3,5,7,9},B={2,3,5},则A-B等于() A.A B.BC.{2} D.{1,7,9}4.以下共有6组集合.(1)A={(-5,3)},B={-5,3};(2)M={1,-3},N={3,-1};(3)M=∅,N={0};(4)M={π},N={3.1415};(5)M={x|x是小数},N={x|x是实数};(6)M={x|x2-3x+2=0},N={y|y2-3y+2=0}.其中表示相等的集合有()A.2组B.3组C.4组D.5组5.定义集合间的一种运算“*”满足:A*B={ω|ω=xy(x+y),x∈A,y∈B}.若集合A ={0,1},B={2,3},则A*B的子集的个数是()A.4 B.8C.16 D.326.设B={1,2},A={x|x⊆B},则A与B的关系是()A.A⊆B B.B⊆AC.A∈B D.B∈A7.设x,y∈R,A={(x,y)|y=x},B={(x,y)|yx=1},则A、B间的关系为________.8.设集合A={1,3,a},B={1,a2-a+1},且A⊇B,则a的值为________.9.已知A={x|x<-1或x>5},B={x|a≤x<a+4},若A B,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10.已知集合A={a,a+b,a+2b},B={a,ac,ac2},若A=B,求c的值.11.已知集合A={x|1≤x≤2},B={x|1≤x≤a,a≥1}.(1)若A B,求a的取值范围;(2)若B⊆A,求a的取值范围.12.若集合A={x|x2+x-6=0},B={x|mx+1=0},且B A,求实数m的值.。
【人教A版】数学《优化方案》选修2-3测试第1章1.2.2第一课时知能优化训练

1.计算C28+C38+C29等于()A.120B.240C.60 D.480解析:选A.原式=C39+C29=C310=120.2.若C7n+1-C7n=C8n,则n等于()A.12 B.13C.14 D.15解析:选C.C7n+1-C7n=C8n,即C7n+1=C8n+C7n=C8n+1,所以n+1=7+8,即n=14.3.某校一年级有5个班,二年级有8个班,三年级有3个班,分年级举行班与班之间的篮球单循环赛,总共需进行比赛的场数是()A.C25+C28+C23B.C25C28C23C.A25+A28+A23D.C216解析:选A.分三类:一年级比赛的场数是C25,二年级比赛的场数是C28,三年级比赛的场数是C23,再由分类加法计数原理可求.4.把8名同学分成两组,一组5人学习电脑,一组3人做生物实验,则不同的安排方法有________种.解析:C38=56.答案:56一、选择题1.下面几个问题中属于组合问题的是()①由1,2,3,4构成的双元素集合;②5个队进行单循环足球比赛的分组情况;③由1,2,3构成两位数的方法;④由1,2,3组成无重复数字的两位数的方法.A.①③B.②④C.①②D.①②④答案:C2.已知平面内A、B、C、D这4个点中任何3点均不共线,则由其中任意3个点为顶点的所有三角形的个数为()A.3 B.4C.12 D.24解析:选B.C34=4.3.C03+C14+C25+C36+…+C1720的值为()A.C321B.C320C.C420D.C421解析:选D.原式=()C04+C14+C25+C36+…+C1720=()C15+C25+C36+…+C1720=(C26+C36)+…+C1720=C1721=C21-1721=C421.4.若A3n=12C2n,则n等于()A.8 B.5或6C.3或4 D.4解析:选A.A3n=n(n-1)(n-2),C2n=12n(n-1),∴n(n-1)(n-2)=6n(n-1),又n∈N*,且n≥3.解得n=8.5.从6位同学中选出4位参加一个座谈会,要求张、王两人中至多有一个人参加,则不同选法的种数为()A.9 B.14C.12 D.15解析:选A.法一:直接法:分两类,第一类张、王两人都不参加,有C44=1种选法;第二类张、王两人只有1人参加,有C 12C 34=8种选法.故共有C 44+C 12×C 34=9种选法.法二:间接法:C 46-C 24=9(种).6.把三张游园票分给10个人中的3人,分法有( )A .A 310种B .C 310种C .C 310A 310种D .30种解析:选B.三张票没区别,从10人中选3人即可,即C 310.二、填空题7.若C 13n =C 7n ,则C 18n =________.解析:∵C 13n =C 7n ,∴13=n -7,∴n =20,∴C 1820=C 220=190.答案:1908.C 22+C 23+C 24+…+C 210=________.解析:原式=C 33+C 23+C 24+…+C 210=C 34+C 24+…+C 210=C 35+C 25+…+C 210=C 311=165.答案:1659.从4名男生和3名女生中选出4人担任奥运志愿者,若选出的4人中既有男生又有女生,则不同的选法共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种.解析:(间接法)共有C 47-C 44=34种不同的选法.答案:34三、解答题10.若C 4n >C 6n ,求n 的取值集合.解:∵C 4n >C 6n ,∴⎩⎪⎨⎪⎧ C 4n >C 6n n ≥6⇒⎩⎪⎨⎪⎧ n !4!(n -4)!>n !6!(n -6)!n ≥6⇒⎩⎪⎨⎪⎧ n 2-9n -10<0n ≥6⇒⎩⎪⎨⎪⎧-1<n <10,n ≥6. ∵n ∈N *,∴n =6、7、8、9,∴n 的集合为{6,7,8,9}.11.要从6男4女中选出5人参加一项活动,按下列要求,各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法?(1)甲当选且乙不当选;(2)至少有1女且至多有3男当选.解:(1)甲当选且乙不当选,∴只需从余下的8人中任选4人,有C 48=70种选法.(2)至少有1女且至多有3男时,应分三类:第一类是3男2女,有C 36C 24种选法;第二类是2男3女,有C 26C 34种选法;第三类是1男4女,有C 16C 44种选法.由分类计数原理知,共有C 36C 24+C 26C 34+C 16C 44=186种选法.12.现有10件产品,其中有2件次品,任意抽出3件检查.(1)正品A 被抽到有多少种不同的抽法?(2)恰有一件是次品的抽法有多少种?(3)至少一件是次品的抽法有多少种?解:(1)C 29=9×82=36(种). (2)从2件次品中任取1件有C 12种方法,从8件正品中取2件有C 28种方法,由分步乘法计数原理,不同的抽法共有C 12×C 28=2×8×72=56(种). (3)法一:含1件次品的抽法有C 12C 28种,含2件次品的抽法有C 22×C 18种,由分类加法计数原理,不同的抽法共有C12×C28+C22×C18=56+8=64(种).法二:从10件产品中任取3件的抽法为C310种,不含次品的抽法有C38种,所以至少1件次品的抽法为C310-C38=64(种).高∴考≧试∠题]库。
2012年人教B数学选修1-2:第1章1.1知能优化训练

1.对于分类变量A 与B 的统计量χ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χ2越大,说明“A 与B 有关系”的可信度越小B .χ2越大,说明“A 与B 无关”的程度越大C .χ2越小,说明“A 与B 有关系”的可信度越小D .χ2接近于0,说明“A 与B 无关”的程度越小解析:选C.由独立性检验的定义及χ2的意义可知C 正确.2.假设有两个分类变量X 和Y ,它们的值域分别为{x 1,x 2}和{y 1,y 2},其2×2列联表如下:( )A .n 11=5,n 12=7,n 21=6,n 22=5B .n 11=5,n 12=7,n 21=8,n 22=6C .n 11=8,n 12=7,n 21=5,n 22=6D .n 11=7,n 12=6,n 21=5,n 22=7解析:选B.对于同一样本,|n 11n 22-n 12n 21|越小,说明X 与Y 之间的关系越弱;|n 11n 22-n 12n 21|越大,说明X 与Y 之间的关系越强.3.事件A 、B 是相互独立的,下列四个式子:①P (AB )=P (A )P (B );②P (A B )=P (A )P (B );③P (A B )=P (A )P (B );④P (A B )=P (A )P (B ).其中正确的有________.解析:事件A 与B 相互独立,则A 与B ,A 与B ,A 与B 也相互独立.答案:①②③④4.用χ2统计量进行独立性检验时,使用的表称为________,要求表中的四个数据均大于等于________.解析:在使用χ2统计量作2×2列联表的独立性检验时,要求表中的4个数据大于等于5.在选取样本容量时一定要注意这一点.答案:2×2列联表 55.若两个分类变量X 和求X 与Y 解:由表可知χ2=70×(5×10-40×15)220×50×45×25≈18.8>6.635.故有99%的把握认为X 与Y 有关.一、选择题1.掷一枚硬币,记事件A =“出现正面”,B =“出现反面”,则有( )A .A 与B 相互独立B .P (AB )=P (A )P (B )C .A 与B 不相互独立D .P (AB )=14解析:选C.事件A 对事件B 发生的概率有影响,故不相互独立.2.经过对χ2统计量分布的研究,已经得到了两个临界值:3.841与6.63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当根据具体的数据算出的χ2<3.841时,有95%的把握说事件A 与B 有关B .当χ2<6.635时,有99%的把握说事件A 与B 有关C .当χ2≥3.841时,认为事件A 与B 是无关的D .当χ2≤3.841时,认为事件A 与B 是无关的解析:选D.由χ2值与临界值的大小关系来判断两个事件的关系.3.甲、乙两人独立地解同一问题,甲解决这个问题的概率是P 1,乙解决这个问题的概率是P 2,那么恰好有一人解决这个问题的概率是( )A .P 1P 2B .P 1(1-P 2)+P 2(1-P 1)C .1-P 1P 2D .1-(1-P 1)(1-P 2)解析:选B.设甲、乙解决这个问题分别为事件A 、B ,则P (A ·B +A ·B )=P (A ·B )+P (A ·B )=P (A )P (B )+P (A )P (B ),即P 1(1-P 2)+(1-P 1)P 2.4.下面是一个2×2则表中a ,b 的值分别为A .94,96B .52,50C .52,54D .54,52解析:选C.∵a +21=73,∴a =73-21=52.又∵a +2=b ,∴b =52+2=54.5A .种子经过处理跟是否生病有关B .种子经过处理跟是否生病无关C .种子是否经过处理决定是否生病D .以上都是错误的解析:选B.χ2=407×(32×213-61×101)293×314×133×274≈0.1641<3.841,故种子是否经过处理与生病无关.6.两个分类变量X 和Y ,值域分别为{x 1,x 2}和{y 1,y 2},其样本频数分别是n 11=15,n 12=21,n 21+n 22=40,若有99%的把握认为X 与Y 有关系,则n 21等于( )A .5B .7C .9D.10解析:选A.若有99%的把握认为X与Y有关系,则计算的卡方统计量χ2>6.635,可以根据四个选项的值,分别计算出卡方统计量的值,再与6.635比较,当n21=5时,χ2的值大于6.635,故选A.二、填空题7.某卫生机构对366人进行健康体检,有阳性家族史者糖尿病发病的有16例,不发病的有93例,阴性家族史者糖尿病发病的有17例,不发病的有240例,则有________的把握认为糖尿病患者与遗传有关系.解析:列出2×2所以随机变量χ2χ2=366×(16×240-17×93)2109×257×33×333≈6.067>3.841.所以有95%的把握认为糖尿病患者与遗传有关.答案:95%8.(2011年青岛模拟)调查者通过随机询问72名男女中学生喜欢文科还是理科,得到如下列联表(单位:名):)解析:χ2=72×(16×8-28×20)236×36×44×28≈8.416>6.635.故我们有99%的把握认为中学生的性别和喜欢文科还是理科有关系.答案:有9.如果元件A、B、C正常工作的概率分别为P1、P2、P3,则如图所示的线路,正常工作的概率为________.解析:A、B、C至少有一个元件正常工作即可.答案:1-(1-P1)(1-P2)(1-P3)三、解答题10.甲、乙、丙三位学生用计算机联网学习数学,每天独立完成6道数学题,已知甲及格的概率是810,乙及格的概率是610,丙及格的概率是710,三人各答一次,求三人中只有一人答题及格的概率是多少?解:设甲、乙、丙三人答题及格分别为事件A、B、C,则P(A)=810,P(B)=610,P(C)=710,设三人各答题一次且只有一人及格为事件D,则D的情况为:A B C、A B C、A B C.所以P(D)=P(A B C)+P(A B C)+P(A B C)=P(A)P(B)P(C)+P(A)P(B)P(C)+P(A)P(B)P(C)=810(1-610)(1-710)+(1-810)610(1-710)+(1-810)·(1-610)710=47250.11.某学生骑自行车上学,从家到学校的途中有两个交通岗,假设他在每个交通岗处遇到红灯的事件是相互独立的,并且概率都是0.6.(1)求两次都遇到红灯的概率;(2)求至少遇到一次红灯的概率.解:(1)第一次遇到红灯的概率为0.6,第二次遇到红灯的概率也为0.6,且两次遇到红灯是相互独立的,所以两次都遇到红灯的概率P1=0.6×0.6=0.36.(2)“至少遇到一次红灯”的对立事件为“两次均没有遇到红灯”,所以至少遇到一次红灯的概率P2=1-(1-0.6)×(1-0.6)=1-0.4×0.4=0.84.12.为了调查某生产线上质量监督员甲对产品质量好坏有无影响,现统计数据如下:甲在生产现场时,990件产品中有合格品982件,次品8件;甲不在生产现场时,510件产品中有合格品493件,次品17件.试分别用列联表和独立性检验的方法分析监督员甲对产品质量好坏有无影响.解:(1)2×211222112认为“质量监督员甲是否在生产现场与产品质量有关系”.(2)由2×2列联表中数据,由公式计算得到χ2的值为χ2=1500×(982×17-493×8)2990×510×1475×25≈13.097>6.635,所以有99%的把握认为“质量监督员甲是否在生产现场与产品质量有关系”.。
【教科版】物理《优化方案》选修3-1课件第1章第1节

感应起电
接触起电
原因
不同物质的原 子核对核外电 子的束缚力不 同而发生电子 得失
导体中的自由 电子受带正( 电荷之间 负)电物体吸 的相互排 引(排斥)而靠 斥 近(远离)
实质
均为电荷在物体之间或物体内部的转移
即时应用 (即时突破,小试牛刀) 1.下列关于物体带电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静电感应不是创造电荷,只是电荷从物体的 一部分转移到另外一部分 B .摩擦起电前,两物体都不带电,说明两物体 内都没有电荷 C .摩擦起电时,一个物体得到一些电子而带正 电,另一物体失去一些电子而带负电 D .一个带电体跟一个不带电物体接触,两物体 可能带上异种电荷
【规律总结】
对每一种起电方法要理解起电
过程,如感应起电是由于外来电荷 ( 电场 ) 的作 用使某导体内电荷重新分布,接触起电是由于 电荷间作用使两导体间电荷发生转移.
变式训练
(2011年广州高二检测)如图1-1-2所
示,不带电的枕形导体的A、B两端各贴有一对金 属箔片.当枕形导体的A端靠近一带正电导体C时 ( )
二、摩擦起电的解释
两物体互相摩擦时,一个物体的原子中有一些 外层电子 原子核 __________ 挣脱 ________ 的束缚并转移到另一个 正电 物体上,失去电子的物体显示出带 _____ ,而得 到电子的物体显示出带______ 负电.
三、电荷守恒定律 消灭 电荷既不能被 ______ ,也不能被 ______ ,它们只能 创造 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 另一部分 分转移到_________ . 四、静电感应与感应起电 1.当一个带电导体靠近另一不带电导体时,导体中 自由电荷 的 _________ 发生移动,导体靠近带电体一端带 异种电荷 同种电荷 _________ ,远离的一端带 _________ ,这种现象叫 静电感应. 静电感应 感应起电 2.利用_________ 使导体带电的方法称为_________.
高一物理上册:第1章第二节知能优化训练

1.关于重力的说法,正确的是()A.重力就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B.只有静止的物体才受到重力C.物体在地球上无论怎样运动都受到重力D.重力是由于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答案:CD2.一根长直木棒放在水平桌面上,当把它的中点推出桌边时()A.木棒一定翻倒B.木棒不一定翻倒C.在木棒中点没有推出桌边时,就有可能翻倒D.以上说法均不正确解析:选BC.若棒的质量是均匀分布的,而粗细是不均匀的,则木棒的重心不在木棒的中点,而距粗端较近.如果木棒细端在前放置在水平桌面上,当细端推出,木棒中点已推出桌边时,但木棒重心还未离开桌边仍在水平桌面上,此时木棒不会翻倒,因此选项A的说法是错误的,而选项B的说法是正确的.若木棒粗端首先推出桌边,木棒中点还没有推出桌边时,木棒的重心已推出桌边,而使木棒翻倒,由此可以知道,选项C的说法是正确的,而选项D是不正确的.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C.3.重力的方向总是和支持物的支持面垂直指向下方,这种说法正确吗?答案:错误,重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而支持物的支持面不一定是沿水平方向的.4.假想某一天某地的重力方向突然偏转了15°角,建筑设计师应该如何设计楼房?解析:楼房不应与地面垂直,应与地面成75°角,这样楼房重力的作用线通过地面,楼房就很稳定,不会发生倾斜倒塌的现象.答案:见解析1.在下列情况下物体所受重力不变的是()A.在室内将物体浸入水中B.将物体置于运行的电梯内C.将物体从海平面移到同一纬度的高山上D.将物体从北京移到广州答案:AB2.下列关于重力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重力就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B.重力的方向总是垂直向下的C.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D.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天平来测量答案:C3.关于重心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形状规则的几何体的重心在几何中心B.物体的重心位置不仅跟物体的形状有关,而且还跟物体的质量分布情况有关C.物体的重心位置不一定在物体上D.物体的重心位置一定在物体上答案:BC4.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空中飞行的飞机不受重力作用B.只有静止的物体才受重力作用C .重力就是对支持物的压力D .静止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对水平面的压力大小等于重力答案:D5.关于物体的重心,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重心就是物体上最重的一点B .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一定在它的几何中心C .重心是物体所受重力的作用点,所以一定在物体上D .用线将一物体悬挂起来,该物体的重心一定在悬线的延长线上答案:D6.重力的方向是______,测重力的仪器______,一个物体所受重力的等效作用点叫______.答案:竖直向下的 测力计 重心7.重力与质量的关系为________;一个50 g 的鸡蛋,其重力为______N ;如果将这个鸡蛋放在g ′=16g 的月球上,它的重力变为______N. 答案:G =mg 0.49 0.088.画出图1-2-6中各物体所受重力的示意图,并用G 表示出来.图1-2-6答案: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受力如下图所示9.试说明为什么“背越式”跳高优越于“跨越式”跳高? 解析:“背越式”和“跨越式”相比,在人过横杆时的姿势形状不同,导致重心升高的距离不同.“背越式”过横杆时,人的形状呈弓形,类似如图所示,重心的位置(图中的C 点)在人体之下,人可以跳过横杆的高度超过人重心的高度;而采用“跨越式”的姿势,横杆的高度均在人重心高度之下,重心升高相同的高度,“背越式”可以跳过更高的横杆.答案:见解析10.运输货车的制造标准是:当汽车侧立在倾角为30°的斜坡上时仍不至于翻倒,也就是说货车受的重力的作用线仍落在货车的支撑面(以车轮为顶点构成的平面范围)以内.如果车轮间的距离为2 m ,车身的重心不能高出地面多少米?(设车的重心在如图1-2-7所示的中轴线上)图1-2-7解析:假设重心离地面的最大高度为h ,即图中OA =h ,此时重力作用线刚好过B 点.∠AOB =30°,AB =1 m .tan30°=AB OA .OA =AB tan30°= 3 m. 答案: 3 m。
计算机行业人工智能算法优化方案

计算机行业人工智能算法优化方案第1章人工智能算法概述 (3)1.1 人工智能发展简史 (3)1.2 常用人工智能算法分类 (3)1.3 人工智能算法在计算机行业的应用 (3)第2章算法优化策略与方法 (4)2.1 算法优化的重要性 (4)2.2 算法优化策略 (4)2.2.1 模型压缩与加速 (4)2.2.2 知识蒸馏 (4)2.2.3 迁移学习 (4)2.2.4 数据增强 (5)2.3 算法优化方法 (5)2.3.1 并行计算 (5)2.3.2 梯度下降优化算法 (5)2.3.3 网络结构调整 (5)2.3.4 损失函数优化 (5)2.3.5 超参数调优 (5)第3章深度学习算法优化 (5)3.1 深度学习基本原理 (5)3.2 卷积神经网络优化 (5)3.3 循环神经网络优化 (6)3.4 对抗网络优化 (6)第4章支持向量机算法优化 (7)4.1 支持向量机基本原理 (7)4.2 核函数优化 (7)4.3 模型参数调优 (7)4.4 并行与分布式计算 (8)第5章决策树与随机森林算法优化 (8)5.1 决策树基本原理 (8)5.1.1 决策树定义 (8)5.1.2 决策树构建 (8)5.1.3 决策树算法优缺点 (8)5.2 随机森林算法优化 (8)5.2.1 随机森林原理 (8)5.2.2 随机森林优化策略 (9)5.3 特征选择与维度降低 (9)5.3.1 特征选择方法 (9)5.3.2 维度降低方法 (9)5.4 模型集成与优化 (9)5.4.1 模型集成方法 (9)5.4.2 模型优化策略 (9)第6章聚类算法优化 (10)6.1 聚类算法概述 (10)6.2 层次聚类算法优化 (10)6.2.1 改进距离计算方法 (10)6.2.2 使用动态调整的聚类阈值 (10)6.2.3 优化聚类合并策略 (10)6.3 密度聚类算法优化 (10)6.3.1 自适应调整邻域半径 (10)6.3.2 优化密度计算方法 (10)6.3.3 引入局部密度峰值 (10)6.4 基于模型的聚类算法优化 (10)6.4.1 采用更灵活的模型结构 (11)6.4.2 优化模型参数估计方法 (11)6.4.3 引入贝叶斯方法 (11)第7章强化学习算法优化 (11)7.1 强化学习基本原理 (11)7.2 Q学习算法优化 (11)7.3 策略梯度算法优化 (11)7.4 模型预测控制优化 (12)第8章模式识别与特征工程 (12)8.1 模式识别基本概念 (12)8.2 特征提取与选择 (12)8.3 特征降维与变换 (12)8.4 模式分类与识别算法优化 (13)第9章大数据与算法优化 (13)9.1 大数据背景下的算法挑战 (13)9.1.1 数据规模增长对算法效率的影响 (13)9.1.2 多源异构数据的融合与处理难题 (13)9.1.3 实时性与准确性的平衡 (13)9.2 分布式计算与存储 (13)9.2.1 分布式计算框架的选型与优化 (13)9.2.2 数据存储与索引技术 (13)9.2.3 数据分区与负载均衡策略 (13)9.3 数据采样与预处理 (13)9.3.1 面向大数据的有效采样方法 (13)9.3.2 数据清洗与降噪技术 (13)9.3.3 特征工程与维度约减 (14)9.4 大规模机器学习算法优化 (14)9.4.1 并行与分布式机器学习算法 (14)9.4.2 算法的可扩展性与扩展性优化 (14)9.4.3 基于硬件加速的算法优化 (14)9.4.4 模型压缩与迁移学习策略 (14)9.4.5 面向大规模数据的在线学习与适应性调整 (14)第10章算法优化实践与案例分析 (14)10.1 实践环境与工具 (14)10.1.1 硬件环境 (14)10.1.2 软件环境 (14)10.1.3 开发与调试工具 (14)10.2 常见算法优化实践 (14)10.2.1 深度学习算法优化 (14)10.2.2 机器学习算法优化 (14)10.2.3 数据挖掘算法优化 (14)10.3 典型行业应用案例 (14)10.3.1 计算机视觉领域 (14)10.3.2 自然语言处理领域 (15)10.3.3 语音识别领域 (15)10.4 算法优化未来发展展望 (15)10.4.1 新型算法研究与应用 (15)10.4.2 硬件加速与异构计算 (15)10.4.3 跨学科融合与创新 (15)第1章人工智能算法概述1.1 人工智能发展简史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作为一个学术领域,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
人工智能算法优化与调试指南

人工智能算法优化与调试指南第1章人工智能算法优化基础 (4)1.1 算法优化的意义与目标 (4)1.1.1 提高模型功能 (4)1.1.2 降低计算复杂度 (4)1.1.3 减少存储空间需求 (4)1.2 常用优化策略概述 (4)1.2.1 模型剪枝 (4)1.2.2 知识蒸馏 (4)1.2.3 模型集成 (4)1.2.4 参数优化 (5)1.3 调试方法与技巧 (5)1.3.1 数据预处理 (5)1.3.2 参数调优 (5)1.3.3 模型可视化 (5)1.3.4 超参数调优 (5)1.3.5 交叉验证 (5)1.3.6 功能指标分析 (5)第2章算法功能评估方法 (5)2.1 准确率与召回率 (5)2.1.1 准确率 (6)2.1.2 召回率 (6)2.2 F1分数与ROC曲线 (6)2.2.1 F1分数 (6)2.2.2 ROC曲线 (6)2.3 交叉验证与调整参数 (6)2.3.1 交叉验证 (6)2.3.2 调整参数 (6)第3章线性回归算法优化与调试 (7)3.1 模型正则化 (7)3.1.1 L1正则化 (7)3.1.2 L2正则化 (7)3.2 特征选择与降维 (7)3.2.1 特征选择 (7)3.2.2 降维 (8)3.3 损失函数与优化器选择 (8)3.3.1 损失函数 (8)3.3.2 优化器 (8)第4章逻辑回归算法优化与调试 (8)4.1 参数调整与正则化 (8)4.1.1 参数调整 (8)4.1.2 正则化 (9)4.3 模型过拟合与欠拟合处理 (10)第5章决策树与随机森林算法优化 (10)5.1 决策树剪枝策略 (10)5.1.1 预剪枝(PrePruning) (10)5.1.2 后剪枝(PostPruning) (10)5.2 随机森林参数调整 (11)5.2.1 树的数量(n_estimators) (11)5.2.2 样本采样策略(max_samples) (11)5.2.3 特征采样策略(max_features) (11)5.3 特征重要性评估 (11)5.3.1 平均不纯度减少(Mean Decrease Impurity) (11)5.3.2 平均精确率减少(Mean Decrease Accuracy) (11)5.3.3 基于排列的特征重要性(Permutation Importance) (11)第6章支持向量机算法优化与调试 (11)6.1 核函数选择与调优 (11)6.1.1 核函数的作用与类型 (12)6.1.2 核函数选择策略 (12)6.1.3 核函数调优方法 (12)6.2 SVM模型参数优化 (12)6.2.1 惩罚参数 C 的选择 (12)6.2.2 松弛变量ε的调整 (12)6.2.3 参数优化方法 (13)6.3 模型泛化能力评估 (13)6.3.1 评估指标 (13)6.3.2 评估方法 (13)第7章神经网络算法优化与调试 (13)7.1 网络结构设计 (13)7.1.1 神经元数量与层数 (13)7.1.2 隐藏层设计 (13)7.1.3 输入输出层设计 (14)7.2 激活函数与优化器选择 (14)7.2.1 激活函数 (14)7.2.2 优化器选择 (14)7.3 超参数调整与正则化 (14)7.3.1 学习率调整 (14)7.3.2 批量大小选择 (14)7.3.3 正则化方法 (14)7.3.4 早期停止 (14)7.3.5 数据增强 (14)第8章卷积神经网络算法优化 (15)8.1 卷积层与池化层设计 (15)8.1.1 卷积层设计 (15)8.1.2 池化层设计 (15)8.2.1 正则化方法 (15)8.2.2 参数调优 (16)8.3 数据增强与预处理 (16)8.3.1 数据增强 (16)8.3.2 数据预处理 (16)第9章对抗网络算法优化 (16)9.1 网络结构与损失函数优化 (16)9.1.1 网络结构优化 (16)9.1.2 损失函数优化 (16)9.2 训练过程调试与优化 (17)9.2.1 数据预处理与增强 (17)9.2.2 训练策略与超参数调优 (17)9.2.3 模型评估与调试 (17)9.3 应用领域拓展与优化 (17)9.3.1 图像合成与修复 (17)9.3.2 自然语言处理 (17)9.3.3 音频与视频处理 (17)9.3.4 其他领域 (17)第10章深度强化学习算法优化与调试 (18)10.1 策略梯度算法优化 (18)10.1.1 策略梯度算法基本原理 (18)10.1.2 策略梯度算法功能分析 (18)10.1.3 基于梯度裁剪的优化方法 (18)10.1.4 噪声策略优化 (18)10.1.5 策略参数自适应调整 (18)10.2 值函数近似方法与调优 (18)10.2.1 值函数近似原理 (18)10.2.2 深度神经网络在值函数近似中的应用 (18)10.2.3 经验回放与重要性采样 (18)10.2.4 值函数调优策略 (18)10.2.5 非线性优化方法在值函数调优中的应用 (18)10.3 算法稳定性与收敛性分析 (18)10.3.1 深度强化学习算法稳定性分析 (18)10.3.2 算法收敛性条件 (18)10.3.3 收敛速度分析 (18)10.3.4 策略迭代与值函数迭代的关系 (18)10.3.5 提高算法稳定性和收敛性的有效策略 (18)10.1 策略梯度算法优化 (18)10.2 值函数近似方法与调优 (18)10.3 算法稳定性与收敛性分析 (19)第1章人工智能算法优化基础1.1 算法优化的意义与目标算法优化在人工智能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同步测」控爭♦1.(单选)关于动量,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做匀速圆周运动的质点,其动量不随时间发生变化B .单摆的摆球每次经过最低点时的动量均相同C .匀速飞行的巡航导弹巡航时动量始终不变D .平抛运动的质点在竖直方向上的动量与运动时间成正比 解析:选D.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速度方向时刻变化,故动量时刻变化, 的摆球相邻两次经过最低点时动量大小相等,但方向相反,故度不变,但由于燃料不断燃烧 质量不断减小,导弹动量减小,运动,在竖直方向的分动量2. (单选)下面关于物体动量和冲量的说法不A .物体所受合外力冲量越大,它的动量也越大B .物体所受合外力冲量不为零,它的动量一定要改变C .物体动量变化量的方向,就是它所受合外力的冲量方向D .物体所受合外力越大,它的动量变化就越快 解析:选A.由Ft = Ap 知,Ft 越大,Ap 越大,但动量不一定大,它还与初状态的动量P ,- P有关;冲量不仅与 Ap 大小相等,而且方向相同.由 F =—— 知,物体所受合外力越大, 动量变化越快.3.(双选)质量为m 的物体以速度 v 0从地面竖直上抛(不计空气阻力)到落回地面,在此 过程中( )A .上升过程和下落过程中动量的变化均为 mv 0,但方向相反B .整个过程中重力的冲量大小为 2mv 0C .整个过程中重力的冲量为 0D .上升过程重力的冲量大小为 mv 0,方向向下解析:选BD.某个力的冲量等于这个力与作用时间的乘积, 示.4.(单选)甲、乙两船静止在湖面上,总质量分别是 通过绳子,用力 F 拉乙船,若水对两船的阻力大小均为 程中()A .甲船的动量守恒B .乙船的动量守恒C. 甲、乙两船的总动量守恒D. 甲、乙两船的总动量不守恒解析:选C.甲、乙每只小船所受的合外力不为零,动量不守恒,而对于甲、乙两船组 成的系统所受的合外力为零,总动量守恒.5. (2011年高考四川卷)随着机动车数量的增加,交通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分析交通违 法事例,将警示我们遵守交通法规, 珍惜生命.一货车严重超载后的总质量为 49 t ,以54 km/h的速率匀速行驶.发现红灯时司机刹车,货车即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加速度的大小为 2.5m/s 2(不超载时则为5 m/s 2).(1) 若前方无阻挡,问从刹车到停下来此货车在超载及不超载时分别前进多远?A 错;单摆B 错;巡航导弹巡航时虽速(导弹中燃料占其总质量的一部分,不可忽略 ),从而使导弹总故 C 错;平抛运动物体在竖直方向上的分运动为自由落体P 竖=mv y = mgt ,故 D 正确.也可用过程中动量变化来表m 1、m 2,两船相距S ,甲船上的人 f ,且f<F ,则在两船相向运动的过(2)若超载货车刹车时正前方25 m处停着总质量为1 t的轿车,两车将发生碰撞,设相互作用0.1 S后获得相同速度,问货车对轿车的平均冲力多大?解析:(1)设货车刹车时速度大小为v。
、加速度大小为a,末速度大小为v t,刹车距离为S联立①②③式,代入数据得T = 9.8 X 104 N.答案:(1)45 m 22.5 m一、单项选择题1•对于任何一个质量不变的物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物体的动量发生变化,其动能一定变化B .物体的动量发生变化,其动能不一定变化C.物体的动能不变,其动量不变D •物体的动能发生变化,其动量不一定变化解析:选B.动量P = mv,是矢量,速度v的大小或方向发生变化,动量就变化;而动能只在速率改变时才发生变化,故选项B正确,A、C、D均错.选C.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时,动量大小不变,但方向在发生变化,故计算动量变化Ap 时应使用平行四边形定则,如图所示,设P为初动量,P'为末动量,而由于P、P'大小均为mv,且p’与P垂直,则AP大小为V2mv.选项C正确.3.用水平力F拉静止在地面上的桌子,作用了t时间,但桌子未动.则力F对桌子所做的功及在时间t内的冲量分别为( )A. 0, FtB. 0,0C.均不为零 D .无法确定解析:选A.由功的定义知,在力F的方向上无位移,故做功为零;由冲量的定义知,力F不为零,作用时间为t,故力F的冲量为Ft.应选A.4.v2—v2代入数据,得超载时S1 = 45 m,若不超载82= 22.5 m.(2)设货车刹车后经s' = 25 m与轿车碰撞时的初速度大小为v iv i = A J v2—2as'① 设碰撞后两车共同速度为Mv i= (M + m)v2 ② 设货车对轿车的作用时间为V2、货车质量为M、轿车质量为m,由动量守恒定律At、平均冲力大小为F ,由动量定理F At= mv2③(2)9.8 X 104 N2•—质量为m的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动量改变量的大小为( )A. 0C.V2mv 解析:线速度大小为V,当物体从某位置转过-周期时,mv2mvP如图1-2-8所示,两个质量相等的物体在同一高度沿倾角不同的两个光滑斜面由静止 自由滑下,在到达斜面底端的过程中 ( )A .重力的冲量相同 B. 弹力的冲量相同 C. 合力的冲量相同 D •以上说法均不对解析:选D.设物体质量为m,沿倾角为0的斜面下滑的加速度为 a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 有mgsin 0= ma.设物体开始下滑时高度为 h ,根据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如图1 — 2 — 9所示,质量为 M 的小车置于光滑的水平面上,车的上表面粗糙,有一质 量为m 的木块以初速度 v o 水平地滑至车的上表面,若车表面足够长,则 ( )A •木块的最终速度为 -^v 0M + mB .由于车表面粗糙,小车和木块所组成的系统动量不守恒C .车表面越粗糙,木块减少的动量越多D .车表面越粗糙,小车获得的动量越多解析:选A.木块和小车间存在摩擦,为内力, 木块减少的动量和小车增加的动量不变.6.Cf b a 图 1-2- 10如图1-2 —10所示,三辆完全相同的平板小车a 、b 、c 成一直线排列,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c 车上有一小孩跳到 b 车上,接着又立即从 b 车跳到a 车上•小孩跳离c 车和b 车 时相对于地面水平速度相同.他跳到 a 车上时,相对于a 车保持静止,此后( )A . a 、b 两车运动速率相等 B. a 、c 两车运动速率相等C. 三辆车的速率关系是 V c >V a >V bD. a 、c 两车运动方向相同可得物体下滑的时间为10= mgt =mg7誅.同理可得,/ 2 hmg 、/ —厂厂,因为 0M3 y gsin a须大小和方向都相同.因该题中0M a 故弹力的方向和合力的方向都不同,弹力的冲量的方向和合力的冲量的方向也不同,选项B 、C 错误;综上所述,该题答案为 D.5.物体沿倾角为a 所以I 0工I a , a 的光滑斜面下滑过程中重力的冲量为 选项A 错误;力的冲量是矢量.两个矢量相同,必mv o系统所受合外力为零,动量守恒,由mv 0v = ----- •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但M + m=(M + m )v ,可知木块和小车最终有共同速度 鑰.下滑过程中重力的冲量为t=寸2h/sin解析:选C.设小孩的质量为 m ,平板小车的质量为 M ,小孩跳离c 车和b 车时相对地 所以C 项正确. 二、双项选择题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物体的动量改变,一定是物体的速率改变B .运动物体在任一时刻的动量方向,一定是该时刻的速度方向C .物体的运动速度改变,其动量一定改变D •物体的加速度不变(不为0),其动量一定不变解析:选BC.A 中物体的速率变化了是指物体速度大小的变化,是标量,而动量变化是 矢量,故A 错误;据动量P = mv 知,动量的方向与速度的方向相同,所以 B 正确;据定义式知,速度改变,则动量必改变,故C 正确.物体的加速度不变,则物体做匀变速运动,速度一定要变化,因而动量要变化,所以动量一定不变是错误的.& A 、B 两球质量相等,A 球竖直上抛,B 球平抛,两球在运动中空气阻力不计,则下 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相同时间内,动量的变化大小相等,方向相同B •相同时间内,动量的变化大小相等,方向不同C .动量的变化率大小相等,方向相同D •动量的变化率大小相等,方向不同解析:选AC.A 、B 球在空中只受重力作用,因此相同时间内重力的冲量相同,因此两人P AvA 选项正确;动量的变化率为 A t = m~Af = mg ,大小相等,方向相同,C 选项正确.9.码IIMi I图 1 — 2— 11如图1 — 2— 11所示,水平面上有两个木块的质量分别为 m i 、m 2,且m 2 = 2m i .开始两木 块之间有一根用轻绳缚住的压缩轻弹簧,烧断细绳后,两木块分别向左右运动•若两木块 m 1和m 2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2、国且2 = 2回则在弹簧伸长的过程中, 两木块( )A .动量大小之比为 1 : 2B .速度大小之比为 2: 1C .通过的路程之比为 2 : 1D •通过的路程之比为 1 : 1解析:选BC.以两木块及弹簧为研究对象,绳断开后,弹簧将对两木块有推力作用,这 可以看成是内力;水平面对两木块有方向相反的滑动摩擦力,且 f 1= 2m 1g , f 2= 2m 2g.因此系统所受合外力 F 合=2m 1g — 2m 2g = 0,即满足动量守恒定律条件.面水平速度为 小孩跳离 小孩跳上 小孩跳离 小孩跳上V ,则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得:c 车: b 车: b 车: a 车: 0= mv + Mv c ① mv = (m + M)v '② (m + M)v ‘ = mv + Mv b ③ mv = (m + M)v a ④由①式可得, 由②③式可得, 由④式可得,c 车的速度v c =— ^v , b 车的速度v b = 0, a 车的速度va=^^v.m + M球动量的变化大小相等,方向相同,10.图 i — 2— i2如图i — 2— i2所示,两个带同种电荷的小球 A 和B ,A 、B 的质量分别为 m 和2m ,开 始时将它们固定在绝缘的光滑水平面上保持静止. A 、B 的相互作用力遵循牛顿第三定律, 现同时释放A 、B ,经过一段时间,B 的速度大小为v ,则此时()vA . A 球的速度大小为2 B. A 球的动量大小为 mvC. A 球与B 球的动量大小之比一直为 i : i2mv 2 B 两带电小球被释放后,其构成的系统动量守恒,由 mv ' = 2mv ,可A 球动量为2mv ,B 错;因A 、B 两带电小球被释放后动量一直守恒,1 : 1的关系,C 正确;A选物体为研究对象,对于撤去度为v.取水平力F 的方向为正方向,根据动量定理有:(F — 1 mg i = mv — 0,对于撤去F 后,物体做匀减速运动的过程,始态速度为 v ,终态速度为零•根据动量定理有:—mg # 0— mv. 以上两式联立解得:F — 1 mg 30— 0.2 X 5X 10 t 2=「gtu 0.2 X 5X 10x 6 s= 12s.法二:用动量定理解,研究全过程.选物体作为研究对象, 研究整个运动过程,这个过程的始、终状态的物体速度都等于零. 取水平力F 的方向为正方向,根据动量定理得(F — 1 mg i + (— 1 mg 2 = 0设弹簧伸长过程中某一时刻,两木块速度分别为 方向):—m i v i + m 2V 2= 0,即 m i v i = 即两物体的动量大小之比为 V I 、V 2.由动量守恒定律有(以向右为正则两物体的速度大小之比为:度,两木块通过的路程之比三 S 2m 2v 2. 1 : 1,故A 项错误.¥=晋=2.故B 项正确.由于木块通过的路程正比于其速 v 2 m i 1v i 2 =—=1.故C 项正确,D 项错误. D . A 球的动能为 解析:选CD.A 、 得V = 2v ,故A 错;因此A 球与B 球的动量一定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存在数值上的 球的动能 E kA = 2mv ‘ 2= 2m(2v)2= 2mv 2, 三、非选择题ii .在水平力F = 30 N 的作用力下, 知物体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 多长时间才停止? (g 取i0 m/s 2)解析:法一:用动量定理解,D 正确.应选C 、D. 尸 0.2, 质量m = 5 kg 的物体由静止开始沿水平面运动. 已若F 作用6 s 后撤去,撤去F 后物体还能向前运动 分段处理.F 前物体做匀加速运动的过程,始态速度为零,终态速F —卩 mg 30 — 0.2X 5X 10 解得:t 2 = =mg t 1= 0.2X 5X 10X 6 s= 12s.答案:12 s辺,2 jn m 2 hl 图 1 — 2- 1312.如图1 — 2 — 13所示,光滑水平直轨道上有三个滑块 m c = 2m , m B = m , A 、B 用细绳连接,中间有一压缩的轻弹簧 A 、B 以共同速度v o 运动,C 静止.某时刻细绳突然断开,生碰撞并粘在一起,最终三滑块速度恰好相同.求 B 与C 碰撞前B 的速度.解析:设共同速度为v ,木块A 与B 分开后,B 的速度为V B ,由动量守恒定律得(m A + m B )v 0= m A v + m B v B , m B v B = (m B + m c )v 9 联立解得B 与C 碰撞前B 的速度V B = gv o .59答案:9v o5A 、B 、C ,质量分别为 m A = (弹簧与滑块不拴接)•开始时 A 、B 被弹开,然后B 又与C 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