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类文本阅读:中国家庭结构特点(有答案)

合集下载

实用类非连续性文本《家书的审美风格》阅读练习及答案

实用类非连续性文本《家书的审美风格》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清代袁枚《续诗品》中,将“著我”列为二十四品中的一品:“不学古人,法无一可。

竟似古人,何处著我!字字古有,言言古无。

吐故纳新,其庶几乎!孟学孔子,孔学周公,三人文章,颇不相同。

”它一方面强调了风格的创新,另一方面强调了风格的独特性。

所谓“作诗不可以无我,无我,则剿袭敷衍之弊大”,家书创作与诗文创作一样要强调自我,强调个性,强调艺术的独特风格。

“著我”的家书,在创作中表现强烈的自我个性,表达了对艺术个性化的愿望和追求。

在家书审美创造、鉴赏过程中,我们可以得出,但凡优秀的家书作品,其中必然表现出强烈的自我色彩,从而形成独特的个性风格。

欣赏朱自清的《给亡妇》,全篇既不是捶胸顿足,也没有呼天抢地,只是深情地细诉亡妻生前的一切,平实地回忆了她十二年来对自己和孩子的种种恩情,语气平淡冲和,不见任何突兀之处,但是我们能深深地感觉到作者的哀悼之情。

同样是写给亡妻的家书,并拥有相同的形式和内容,蔡元培的《致亡妻黄仲玉》却呈现不同的艺术风格。

蔡元培的家书是一种直抒胸臆火山爆发般的感情,声泪俱下地哀悼与自己风雨同舟的妻子黄仲玉。

家书中感叹词“呜呼”前后出现了十三次,作者心灵的风暴翻江倒海般地扑面而来,让人感慨万千、涕泪横流。

面对一封封血肉俱丰的家书,我们进行审美鉴赏时,一定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把握作者的主体审美意识,将审美视角锁定在作品中的心理体验和深厚内蕴,才能产生情感的共鸣,领略家书艺术的审美价值。

(选自《家书的审美风格》)材料二:以“真善美”为思想内核的家书,不仅让收信人重新观照自己,也鼓舞其他鉴赏者以美的理想和美的规律去创造新的生活,这就是家书表现出的审美功用。

家书价值的多元性首先表现在家书的认知功能,鉴赏者能够通过某些家书作品认识社会、了解历史。

家书来自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中,一封家书总是会带有时代的印记,家书写作过程中,常常涉及身边的真实事件。

由于家书是家人间的温情话语,它的认知价值,又表现为一种启迪,而非枯燥的说教。

2023届高考全国卷地区高三下学期5月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3届高考全国卷地区高三下学期5月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3高考全国卷地区高三年级5月联考语文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4页。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

3.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卷上无效。

4.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

近日,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等8部门联合印发《开展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农村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

专项治理工作自2022年8月启动,2023年12月基本结束,给农村移风易俗工作制定了明确的路线图和时间表。

在农村,过去剃头酒、搬家酒、满月酒、喜事、丧事······不仅家家都要办,还会讲排场、比阔气,成为广大农民群众沉重的负担。

经过多方治理,各地围绕移风易俗等问题进行积极探索,取得了较好成绩。

但是也要看到,在很多地区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依然甚嚣尘上。

对此,《工作方案》提出了四个治理重点,从高价彩礼陋习,宣扬低俗婚恋观,索要、炫耀高价彩礼,媒婆、婚介等怂恿抬高彩礼金额,彩礼金额普遍过高等问题,到人情攀比陋习,人情礼金名目繁多、数额过高,甚至为了敛财举办“无事酒”,农民群众“人情债”负担沉重等问题;从厚葬薄养陋习,不履行孝道义务,丧事时间过长、丧礼中宣扬封建迷信思想和开展低俗活动,豪华墓等问题,到铺张浪费陋习,婚丧喜庆举办宴席时间过长、规模过大,盲目攀比追求档次,造成严重浪费······抓好这四个治理重点,对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精气神积极向上,保障乡村振兴行稳致远意义重大。

2023年全国高考名校名师联席命制语文押题卷(二)含答案解析

2023年全国高考名校名师联席命制语文押题卷(二)含答案解析

2023年全国高考名校名师联席命制语文押题卷(二)(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钟桂松文集》(以下简称《文集》)围绕桐乡文化名人展开,通读《文集》,最强烈的阅读感受是“厚重”。

这种厚重绝不是以量取胜,而是以下几个因素的合力。

首先,作品的厚重来自丰富翔实的史料。

阅读《文集》,仿佛走进一座史料的博物馆。

例如在编写《茅盾传》时,钟先生不仅在茅盾的文学作品、回忆录、书信和日记中广泛地选取材料,还援引了如杨之华编写的《文坛史料》、季刊《新文学史料》中的茅盾研究论文等研究资料。

钟先生还前往桐乡市博物馆查阅茅盾小学时的作文手稿,写信向茅盾后人韦韬先生请教相关细节,积累了大量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文集》之所以能够囊括体量如此恢宏、类型又如此多元的史料,有赖于作者对史料的敏感和保存史料的意识。

这种意识由收录于《文集》第五卷《丰子恺:水光山色与人亲》中的《丰子恺的故家和往事》一文中可以窥见一斑,在这篇文章中,钟先生整理了他与丰子恺的本家侄女丰桂的书信往来,这些书信为后人了解丰子恺这位文化大师的家族往事和早年经历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其次,《文集》的厚重寓于作者鲜明的历史意识中,虽是以“人”为中心的研究,句章中一以贯之的却是“史”的意识。

作为研究者,钟先生十分关注研究对象与历史的关联,在具体的研究之中,他一方面常将笔触伸向与研究对象同时代的人,《文集》第二卷《悠悠岁月——茅盾与共和国领袖的交往》和《人间茅盾——茅盾和他同时代的人》就是以茅盾为中心,通过书写茅盾与中共领袖、文学同侪们的交往,以小见大,照见共和国的风雨与辉煌,以及中国文学走向现代的艰难历程。

另一方面,钟先生还很注重承继关系的梳理,以研究对象为基点,从社会历史的维度上向前追溯和向后延伸。

《文集》中有关茅盾和丰子恺的研究成果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探究地域文化、家庭和学校教育对这两位大师人格之形成的作用,也有关于他们在文学、绘画领域对后辈的影响。

2018全国高考语文3卷(附答案解析)

2018全国高考语文3卷(附答案解析)

(全国Ⅲ卷)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含答案解析)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淮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对城市而言,文明弹性是一个城市体在生存。

创新、适应、应变等方面的综合状态、综合能力,是公共性与私人性之间,多样性与共同性之间,稳定性与变迁性之间、柔性与刚性之间的动态和谐,过于绵柔、松散,或者过于刚硬、密集,都是弹性不足或丧失的表现,是城市体出现危机的表征,当代城市社会,尤其需要关注以下文明弹性问题。

其一,空间弹性。

城市具有良好空间弹性的一个重要表现,是空间的私人性与公共性关系能够得到较为合理的处理。

任何城市空间都是私人性与公共性的统一,空间弹性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实现空间的公共性与私人性的有机统一具体转换。

片面地强调空间的公共性成片面地强调空间的私人性,都会使城市发展失去基础,目前,人们更多地要求空间的私人性,注重把空间因化为永恒的私人所有物、占有物。

这种以私人化为核心的空间固化倾向,造成城市空间弹性不足,正在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其二,制度弹性,一种较为理想的、有弹性的城市制度,是能够在秩序与活力、生存与发展间取得相对平衡的制度。

城市有其发展周期、发展阶段,对一个正在兴起的城市而言,其主要任务是聚集更多的发展资源、激活发展活力,而对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而言,人们会更为注重城市制度的稳定功能。

但问题在于,即使是正在崛起的城市,也需要面对秩序与稳定的问题:即使是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也需要面对新活力的激活问题。

过于注重某种形式的城市制度,过于注重城市制度的某种目标,都是城市制度弹性不足,走向僵化的表现,都会妨害城市发展.其三,意义弹性。

[荐]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Ⅰ)试题及答案-全

[荐]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Ⅰ)试题及答案-全

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Ⅰ)试题及答案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社会是由众多家庭组成的,家庭和谐关乎社会和谐。

要在家庭中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就需要有家庭伦理。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维护家庭关系的种种伦理规范,它们往往体现在各种“礼”之中、从《礼记》中可以看到各种礼制的记载,如婚丧嫁娶,这些都包含着各种家庭伦理规范,而要使这些规范成为一种社会遵守的伦理,就要使“礼”制度化。

在中国古代,“孝”无疑是家庭伦理中最重要的观念。

《孝经》中有孔子的一段话:“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这是说“孝”是“天道”常规,是“地道”通则,是人们遵之而行的规矩,为什么“孝”有这样大的意义?这与中国古代宗法制有关。

中国古代社会基本上是宗法性的农耕社会,家庭不仅是生活单位,而且是生产单位,要较好地维护家庭中长幼尊卑的秩序,使家族得以顺利延续,必须有一套维护当时社会稳定的家庭伦理规范。

这种伦理规范又必须是一套自天子至庶人都遵守的伦理规范,这样社会才得以稳定。

“孝”成为一种家庭伦理规范,并进而成为社会的伦理制度,必有其哲理上的根据。

《郭店楚简·成之闻之》中说:“天登大常,以理人伦,制为君臣之义,作为父子之亲,分为夫妇之辨。

”理顺君臣、父子、夫妇的关系是“天道”的要求,君子以“天道”常规处理君臣、父子、夫妇伦理关系,社会才能治理好。

所以,“人道”与“天道”是息息相关的。

“孝”作为一种家庭伦理的哲理根据就是孔子的“仁学”,以“亲亲”(爱自己的亲人)为基点,扩大到“仁民”,以及于“爱物”,基于孔子的“仁学”,把“孝”看成是“天之经”“地之义”“人之行”是可以理解的。

第01讲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讲义)-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新教材新高考)

第01讲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讲义)-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新教材新高考)

第01讲《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目录《乡土中国》作为教材中的整本书阅读,就其内容而言,可以出几种题型,在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中作为阅读理解题,是对文本解读的考查。

可以出在“微写作”试题中,如: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一书中提出中国的乡村“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乡亲的交往,全凭相熟度、关系度,愈远愈疏,愈近愈密。

“圈子文化”是一把“双刃剑”。

请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现象,谈谈你对“圈子文化”的思考。

要求:观点明确,条理清晰,100字左右。

整本书《乡土中国》作者简介费孝通(1910—2005),中国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和社会活动家。

费孝通长期从事社会学、社会人类学研究。

他在社会学和人类学的研究中创造性地将两种学科的多种方法相互结合,形成了社会学“中国学派”的独特方法;在实地研究中,将参与观察、类型比较和微型(社区)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

他的《江村经济》一书被认为是社会人类学实地调查的一个里程碑。

主要著作有《江村经济》《禄村农田》《生育制度》《乡土中国》《乡土重建》《记小城镇及其他》《边区开发与社会调查》《费孝通民族研究文集》等。

此书出版于1947年,收集的是费孝通20世纪40年代后期在云南大学和西南联大所讲“乡村社会学”课程的内容。

应当时《世纪评论》之约,“随讲随写,随写随寄,随寄随发”,而写成分期连载的14篇文章。

当时费先生在大学中讲课,他不喜欢用现存的课本,而是利用和青年学生们的接触机会,探索一些他自己觉得有意义的课题。

他借“乡村社会学”这讲台来探究中国乡村社会的特点。

当时的他不仅仅满足于向学生们传递已有的知识,还大胆尝试与学生们进行探讨,探讨崭新的理念,教学相长。

他认为这本书不过“只是一段尝试的记录罢了”。

内容概览《乡土中国》一书收录了《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系维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血缘和地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14篇论文,分别从乡村社区、文化传递、家族制度、道德观念、权力结构、社会规范、社会变迁等各方面分析、解剖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

2020届二轮复习 现代文阅读 作业(全国卷用) (3)

2020届二轮复习 现代文阅读 作业(全国卷用) (3)

2020届二轮复习现代文阅读作业(全国卷用)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材料一:传统“中国式”家庭包括三代人:祖父母、父母和子女。

在这种家庭单位里,家长把后代看成自己的私有物,孩子也把家看成最坚强的后盾。

中国人家族血缘关系比较紧密,相对西方来说亲情更浓厚。

长辈对自己的家庭和子女很重视,相应地,孩子也更愿意照顾和陪伴他们的父母和祖父母。

(摘编自《中国人的家庭观念》) 材料二:传统中国家庭中个人与家庭是荣辱与共的。

古代刑法中有“连坐”或“株连”制度,一人犯事,家属亲友甚至上下好几代都跟着遭殃。

社会将每个家长权下的集体看成一个整体,他们都是家长的附属,家长对他们有管理处分的权力,也有承担责任的义务。

婚姻不是男女之间的私事,而是关系整个家庭或家族兴衰的大事。

所以历来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讲求门当户对。

中国人讲究家和万事兴,当自己的利益与家庭的利益发生冲突时, 要牺牲个人利益保全家庭利益。

这些规矩维持了一个家庭内部的秩序, 而如果每个家庭的男子都能“齐家”,整个国家也就安定团结。

进入现代社会后,尤其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有了更多样的家庭组合方式,比如三口之家可以和父母辈住在一起,也可以自立门户。

单身青年可以和父母住在一起,也可以到别的地方独立生活。

个人价值观也在发生变化,特别是西方的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在现代社会得到广泛接受和认可。

西方人重视自我价值、渴望独立和自由, 认为人是完全独立的个体,不依附于家庭和父母,血缘对家庭关系的纽带作用不是特别大。

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和经济上的独立.对传统家庭观念也构成了冲击。

在封建社会,女性经济上附属于家庭,不可能独立生活,而现在, 她们受到的教育足以使自己拥有稳定的职业和收入,不需要再依附于男人或者家庭.再加上西方女权主义思想影响,越来越多的女性选择独身。

(摘编自《传统家庭观念在瓦解?》) 材料三:家庭核心化、小型化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相对自由生活方式的追求,当然多数亲代和子女分爨生活后仍保持着较密切的日常联系。

实用类文本乡土中国阅读练习及答案

实用类文本乡土中国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非连续文本阅读(本大题共 5 小题 21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缺乏变动的文化里,长幼之间发生了社会的差次,年长的对年幼的具有强制和权力。

这是血缘社会的基础。

血缘的意思是人和人的权利和义务根据亲属关系来决定。

亲属是由生育和婚姻所构成的关系。

血缘,严格说来,只指由生育所发生的亲子关系。

事实上,在单系的家族组织中所注重的亲属确多由于生育而少由于婚姻,所以说是血缘也无妨。

生育是社会持续所必需的,任何社会都一样,所不同的是说有些社会用生育所发生的社会关系来规定各人的社会地位,有些社会却并不如此。

前者是血缘的。

大体上说来,血缘社会是稳定的,缺乏变动;变动得大的社会,也就不易成为血缘社会。

社会的稳定是指它结构的静止,填入结构中各个地位的个人是不能静止的,他们受着生命的限制,不能永久停留在那里,他们是要死的。

血缘社会就是想用生物上的新陈代谢,生育,去维持社会结构的稳定。

父死子继:农人之子恒为农,商人之子恒为商——那是职业的血缘继替;贵人之子依旧贵——那是身分的血缘继替;富人之子依旧富——那是财富的血缘继替。

到现在固然很少社会能完全抛弃血缘继替,那是以亲属来担负生育的时代不易做到的。

但是社会结构如果发生变动,完全依血缘去继替也属不可能。

生育没有社会化之前,血缘作用的强弱似乎是以社会变迁的速率来决定。

血缘所决定的社会地位不容个人选择。

世界上最用不上意志,同时在生活上又是影响最大的决定,就是谁是你的父母。

谁当你的父母,在你说,完全是机会,且是你存在之前的既存事实。

社会用这个无法竞争,又不易藏没、歪曲的事实来作分配各人的职业、身分、财产的标准,似乎是最没有理由的了;如果有理由的话,那是因为这是安稳既存秩序的最基本的办法。

只要你接受了这原则,(我们有谁曾认真的怀疑过这事实?我们又有谁曾想为这原则探讨过存在的理由?)社会里很多可能引起的纠纷也随着不发生了。

血缘是稳定的力量。

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不分离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用类文本阅读。

(本题共3小题,12分)
材料一:
家庭结构是指民众所形成的不同类型生活单位的构成状态。

家庭结构以具有血缘、姻缘和收养关系的成员所组合的家庭或家户类型为认识途径。

这一结构中所包含的家庭类型主要有:核心家庭(夫妇与未婚子女所组成)、直系家庭(夫妇与一个已婚子女及孙子女所组成)、复合家庭(夫妇与两个及以上已婚子女所组成)、残缺家庭(未婚兄弟姐妹所组成)和单人户等。

中国当代城乡家庭、家户结构自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表现出较显著的核心化趋向,2000年开始这一趋向弱化或停止。

但也应看到,目前城乡基本家户类型为核心家户、直系家户和单人户,其中核心家户居于主导地位。

(摘编自王跃生《中国家庭结构变动与特征》)材料二:
表一 1993年-2010年家庭户规模变化情况单位:%
(摘编自《我国家庭结构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最近出版的家庭蓝皮书《中国“创建幸福家庭活动”评估报告(2015)》指出,我国家庭结构特征发生如下变化:家庭规模正在快速地缩小,向小型化与微型化发展;在三种主要家庭结构中,当前核心家庭的比例在下降,主干家庭和联合家庭比例较为稳定;特殊家庭结构的比例有所上升;家庭结构呈现代际扁平化发展的趋势;城乡家庭结构依然存在着显著差异。

是什么造成了家庭结构特征变化?家庭蓝皮书认为,除了计划生育政策的贯彻和执行,还有以下影响因素:婚姻观及生育观的转变。

在婚姻家庭方面,我国现已出现了一系列与传统婚姻家庭不同的模式,如单身家庭模式、空巢家庭模式、流动家庭模式等。

在生育观方面,近年来人们的生育目的、生育意愿和对子女的期望值也在发生着转变,如人们的生育目的从“养儿防老”向满足个人情感需要、增加家庭幸福转变,生育意愿也从多生、“重男轻女”向少生优生晚生及淡化性别观念的方向转变,越来越多的人更加重视孩子的教育及培养。

经济因素对家庭结构的影响增强。

从宏观层面来说,国家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人们的生活内容丰富多彩,很多人有了享受生活的需求,而对生育、养育更多的孩子的需求越来越淡化。

从微观层面来说,家庭的微观经济收入状况影响了人们的生育观,人们通过理性地分析未来家庭收入状况以及生育后可能产生的经济影响来决定生育行为,使生育行为影响家庭结构。

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社会福利制度和养老制度的日益完善,人们依靠社会福利、社会保障制度及养老制度可以生活得更好,从而促使一部分人选择一人家庭或者二人家庭生活模式。

(摘编自杨利春《是什么造成我国家庭结构特征变化》)
总体来看,我国家庭结构仍保持以核心家庭为主,直系家庭占相当比例,复合家庭逐渐减少的模式。

同时,也顺应时代变化表现出夫妇核心家庭、隔代直系家庭、再婚家庭及单人家庭比例升高的新特点。

家庭结构的变化特征也反映出当前我国所面临的一些社会问题。

(摘编自童辉杰《当代中国家庭结构的变迁及其社会影响》)7.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1993年~2010年家庭户规模来看,一人户、二人户家庭比例在逐年上升,到2010年,全国的一人户和二人户家庭占该年家庭户类型的一半以上。

B.从1993年~2010年三人户、四人户变化不大,说明主要受“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和“单独二孩”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

C.截止2010年,全国家庭类型的二代户已经降至47.83%,而一代户迅速增长至34.18%,三代户以上变化不明显。

D.无论是1993年~2010年家庭户规模的变化,还是1994年~2010年家庭类型的代际变化,都体现出家庭向小型化、核心化发展的趋势。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国当代城乡家庭、家户结构白20世纪50年代至今,表现出强劲的核心化趋向,但也有相当数量的直系家户和单人户。

B.目前,我国城乡家庭结构依然存在着显著差异,城市家庭结构以核心家庭和特殊家庭为主,农村家庭结构以主干家庭和联合家庭为主。

C.造成我国目前家庭结构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婚姻观及生育观的转变、经济的发展、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及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等。

D.由于经济压力越来越大,育儿成本越来越高,生育意愿和对子女的期望值也在发生着转变,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更趋于少生优生甚至选择不生。

9.请结合材料分析,我国家庭结构的发展趋势和现状给社会和家庭带来哪些挑战。

(6分)
阅读答案:
7.A(“逐年上升”和“一半以上”皆不当,2003年的一人户所占比例少于2000年的一人户所占比例;2010年二人户所占比例低于2007年所占比例,2010年,一人户和二人户家庭所占比例分别为14.53%、24.37%,“一半以上”显然错误。

)8.C(A项,“表现出强劲的核心化趋向”错,材料一说“白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表现出较显著的核心化趋向,2000年开始这一趋向弱化或停止”,材料三说“当前核心家庭的比例在下降”。

B项,“城市家庭结构以核心家庭和特殊家庭为主,农村家庭结构以主干家庭和联合家庭为主”错,文中没有依据。

D项,材料没有提到“经济压力越来越大,育儿成本越来越高”是生育观转变的因素。


9.①家庭核心化、空巢化将进一步弱化家庭的养老功能,我国的社会养老水平亟待提高;②隔代直系家庭的骤增,家庭教育缺失的问题更为严峻,需要社会给予更多的关注;③再婚家庭的增多,会让继子女的教养问题更加突出;④单人家庭的比例增高,说明适龄男女的婚配难度加大;⑤家庭向小型化与微型化的发展,不利于密切子女与隔代家庭成员的联系,将弱化亲情关系。

(答出 3点即可,每点2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