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上册数学精品教案全册

小学二年上册数学精品教案全册
小学二年上册数学精品教案全册

目录

一、长度单位

1.统一长度单位 (3)

2.认识厘米用厘米测量 (5)

3.认识米用米测量 (7)

4.认识线段 (9)

二、100以内的加减法

1.两位数加两位数 (12)

2.两位数减两位数 (18)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25)

整理和复习 (33)

实践活动“我长高了” (35)

三、角的初步认识

1.角的初步认识 (37)

2.直角的初步认识 (39)

四、表内乘法(一)

1.乘法的初步认识 (42)

2.5的乘法口诀 (47)

3.2、3、4的乘法口诀 (50)

4.乘加乘减 (52)

5.6的乘法口诀 (56)

6.复习与整理 (58)

五、观察物体

1.观察物体 (60)

2.轴对称图形 (62)

3.镜面对称 (64)

六、表内乘法(二)

1.7的乘法口诀 (70)

2.倍的认识 (74)

3.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 (76)

4.8的乘法口诀 (80)

5.9的乘法口诀 (86)

6.乘法口诀表 (9)

2

整理和复习 (94)

看一看摆一摆 (95)

七、统计

统计 (99)

八、数学广角

1.排列和组合 (105)

2.简单推理…………………107九、总复习

1.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复习 (111)

2.表内乘法的复习 (113)

3.米和厘米角和直角的复习 (115)

4.观察物体的复习 (118)

5.统计的复习 (119)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内容标准】

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在实践活动中,体会米、厘米的含义,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选择长度单位。

3.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教学目标】

一、基础性目标

1.通过亲自测量物体的长度,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 1米=100厘米。

3.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二、发展性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2.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教学内容分析】

通过一年级“比长短”的学习,学生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

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

1.教材在引出长度单位时,注意呈现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通过让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测量物体的长度,引起认知冲突,使学生感受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长度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一些单位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长度单位的实际长度,能够在实际中应用。

3.线段教学时,采用直观、描述的方式说明什么是线段,注意尽量不要将直线与线段进行对比。

【教学课时】4课时

1. 统一长度单位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中,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培养学生初步测量和估测物体长度的意识。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难点】

1.使学生亲自经历不同测量工具的使用,体会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和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2.培养学生初步的估测意识。

【教具、学具】

1.角硬币、曲别针,小刀、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木块若干个,粉笔、铅笔、三角形。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比一比,哪个物体长,哪个短?

(1)粉笔和曲别针相比(2

)粉笔和铅笔相比

结合学具,让学生比一比,说一说。

2.师引入:粉笔,一会儿说它长,一会儿说它短,这是为什么呢?在我们的生活中有

许多长长短短的物体,这些物体是长还是短都需要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比较。下面我们就共同探究如何统一测量标准。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用不同的物体作标准去量数学课本的宽

(1)想一想:如何测量数学课本的宽?自己动手试试。

(2)同桌互相说说自己的测量方法。

(3)班内交流:让学生结合学具操作并说明方法。

教师以用曲别针测量为例进一步明确测量方法:先找到数学课本

的宽边,用曲别针的左端与数学课本宽边的左端对齐。然后,一个接

一个地摆,要摆平,摆直。最后,数一数摆了几个曲别针,数学课本

的宽大约就是几个曲别针那么长。

(4)小组合作:分别用1角硬币、曲别针、三角形、木块去测

量数学课本的宽。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测量情况。

(5)小组汇报测量结果。

(6)通过测量,你们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用1角硬币、

曲别针、三角形、木块都去测量数学课本的宽,但是测量结果却不相

同。

2.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物体的长度

(1)小组合作。任意选一种物品如:橡皮、小刀、铅笔、曲别

针等去量桌子的长、宽,铅笔盒等物体的长度。

(2)小组汇报测量结果。

(3)通过测量,你们发现了什么?

在学生充分说的基础上师小结:选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它

们的长度不同,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实际长度不符。

3.用同一物品作标准去量不同的物体长度

(1)让学生用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木块去量数学课本的长、宽,

铅笔的长,铅笔盒的长、宽等。

(2

)学生汇报测量的结果。

(3)在此基础上明确:用同一物品作标准去测量物体的长度,才能知道物体的长短情况。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Array

1.用木块量一量手指的长度和宽度。量完后说一说大约是几个木

块的长。

2.课本第2页“做一做”第1.2题。第2题注意指导学生用铅笔

量桌子长、高的方法:用铅笔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看所量长度有

几个铅笔的长。

3.课本第2页“做一做”第3题。

4.练习一的第6题。一定要让学生估一估,再实际测量。注意培

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在这节课中表现如何

2. 认识厘米用厘米测量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2.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数)。

3.培养动手能力和主动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和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具、学具】

刻度尺一把,5厘米的纸条,图钉,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

硬币、铅笔、别针,小刀。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同学们,你能用喜欢的学具测量出数学课本的宽吗?

学生选择学具进行测量,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测量情况。

2.学生汇报测量结果:2把小刀那么长,4个三角形那么长,5个

三角形那么长等等。

3.为什么我们都是测量数学课本的宽量出的结果不一样呢?生说。

4.小结:要想取得一致的结果,我们需要有统一的测量工具,有谁知道测量长度的工

具是什么?(尺子)刚才有同学用尺子来量课本的宽,但也不知道用

什么单位,课本到底有多宽。今天我们就要学习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

所使用的单位和测量的方法。

(板书课题: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认识厘米

(1)认识刻度尺

观察刻度尺,看看上面都有什么?学生说一说,教师适当补充。

(2)认识刻度尺上的1厘米

师介绍:从刻度0到1,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借助小正方体)。用两个手指比一比1厘米的实际长度。

量一量:哪一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图钉的长大约是几厘米?

想一想:日常生活中,那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让学生充分说一说:扣子的直径、指甲盖的宽度、牙齿的宽度、橡皮的厚度、透明胶带的宽……

(3)认识刻度尺上的几厘米。

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是2厘米长?(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答案如:从刻度0到刻度2是2厘米;从刻度1到刻度3是2厘米;从刻度5到刻度7是2厘米…)。

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是3厘米长?是5厘米长?

2.用厘米量

(1)每人发一个5厘米的彩色纸条,先让学生用手指比一比,估计一下大约是几厘米,再用刻度尺实际量一量。

(2)说一说测量的结果是多少?你是怎么量的?

小结:先把尺子“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长度就是几厘

米.

(3)学生活动:先从学具中任选一件,估计它的长度有几厘米,

然后实际测量它的长度,看是否与估计的数值相等.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做练习一第1、3题:第3题放手让学生动手测量。

2.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3. 认识米用米测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3.通过合作,学生能用米尺度量整米长度的物体,培养学生动手

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1米的实际长度和用米尺较准确地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教具、学具】

刻度尺,米尺,卷尺,绳子。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用刻度尺测量出文具盒的长、宽约是几厘米。(生汇报,师评

价)

2.能量一量黑板有多长吗?找两名同学测量。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