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发声技巧
戏曲的发声吐字方法

戏曲的发声吐字方法
导语:传统的戏曲是前辈艺术家们精心创造和千锤百炼的综合性艺术。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戏曲的发声吐字方法,欢迎大家参考!
发声吐字方法(1):以气振声
传统的戏曲是前辈艺术家们精心创造和千锤百炼的综合性艺术。
象河北梆子、评剧以及其它一些地方戏曲和京剧,在声腔上虽不属同系,尖团等的讲求不同,但大多是以唱、念、做、打四位一体的综合性的演出形式。
唱、做、念、打,内行人把这四个字称为“四功”,其中把唱排在“四功”的首位,足见其对戏曲的重要性。
因此前辈艺术家们对发声经过反复实践,积累了丰富的训练经验,由于剧种有别或行当的不同,而在表现手段上有所差异,在嗓音的运用上也存有区别。
但在发声、吐字、行腔、气息的运用上,以及对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等方面的要求都是大同小异的。
戏曲的唱念都是属于声乐学,要求尽善尽美,悦耳动听。
通过前辈的传授,个人体会其目的,主要是为感动人。
要表现出剧中人的思想感情,不但要音色美,而且要字音准确,让听众字字入耳才能引入入胜。
所谓“悦耳容易动人难”的道理就在于此。
要想解决这个难题,必须寻求对嗓音的训练方法,就今天的探索而言,就气、声、字、音、情五个字予以阐述。
连起来讲是:以气振声,以声立字,以字导音,以音传情,以情动人。
下边将以上诸条以个人体会加以阐明。
发声吐字方法(2):以声立字
“四功”唱为首,“五法”口是头。
无声则字无音,有声无法则字不立。
谈到立字必须讲“口法”内行人叫作“嘴力”功夫。
嘴含唇、齿、舌、牙、喉等器官(部位),这些器官把声带受振后发出的声改造成声音,以。
京剧的发音技巧讲解

京剧的发音技巧讲解京剧是中国民族戏曲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京剧演唱中,准确、清晰的发音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能使观众明白演员的演唱内容,还能增加角色的魅力。
以下将介绍一些京剧发音技巧,帮助演员在演唱时更好地表达角色情感。
1.发音清晰准确京剧的音乐韵律独特,演唱时要求声音清晰而准确。
在发音时应注意音调高低、节奏快慢的转换,尤其要注意音调的起伏和停顿的位置,以帮助表达情感和意境。
2.吐字规范在京剧中,吐字规范是非常重要的发音技巧之一、演唱时要注意发音清晰正确,每个字音要有力度和韵味。
要注意每个音节的发音,保持字音的硬实感,不要生硬不自然。
同时要注意正确划分字词的边界,避免字词之间的连读和模糊。
3.声音节制京剧演唱要求演员在发声时有节制,即有明确的停顿和呼吸。
要通过调整声音的大小、力度和节奏,来表达角色的情感和情绪。
在长句末尾要适当停顿,给观众留下思考和回味的余地。
4.弹腔的运用弹腔是京剧特有的一种发音技巧,它通过声音的震动和弹跳,给观众带来强烈的音乐感受。
在演唱时,要根据剧目的需要,巧妙运用弹腔技巧,增加音乐的韵律感、节奏感和层次感。
5.口齿生香京剧演唱要求演员在发音时要有口齿生香的感觉,让每个字音都有肉味。
要注意舌头的位置和力度,使发音更加生动有力。
同时要注意嘴唇的动作和角度,使发音更加准确自然。
6.变音的掌握京剧演唱中,变音是非常重要的技巧之一、演员要根据角色的性格特点和情感状态,灵活运用变音技巧,使演唱更加生动有趣。
要注意音的高低起伏和音的拉长缩短,使变音自然流畅而不突兀。
7.表情与声音的统一在京剧演唱中,表情和声音的统一是非常重要的。
演员要根据剧目的需要,通过声音的变化和表情的丰富,来表达角色的情感和意境。
要把声音和表情结合起来,使演唱更具艺术感染力。
总之,京剧的发音技巧是非常独特和精妙的,它要求演员在演唱时能准确表达角色的情感和意境。
通过对发音的精细处理和技巧运用,可以提高演唱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给观众带来更好的艺术体验。
豫剧唱腔发声的方法有哪些

豫剧唱腔发声的方法有哪些豫剧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重要流派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和丰富的表演形式。
豫剧唱腔发声的方法主要包括喉音、伤音、压音、洪音、说唱等,下面进行详细介绍。
1.喉音:喉音是豫剧唱腔中最基本的发声方法之一、它是通过声带的震动产生的声音,一般表现为低沉、浑厚的音色。
喉音在豫剧中通常用于演唱男性人物角色,如英雄、壮丁等。
喉音的发声方法主要包括喉咙稍微前倾、呼气时声音产生于喉头等。
2.伤音:伤音是豫剧唱腔中独特的一种发声方法,它主要表现为悲痛、凄婉的音色。
伤音的发声要领包括声集在喉头,声音专注于声带后方,控制呼气气流等。
伤音在豫剧中常用于演唱凄苦、哀怨的角色,如悲情女子、宫廷官员等。
3.压音:压音又称为激音,是豫剧唱腔中一种明快、抑扬的发声方法。
压音的发声要领包括声音应在声带上方,声音往前推,呼气时气流略有紧缩等。
压音在豫剧中多用于演唱活泼、生动的角色,如小丑、闲人等。
4.洪音:洪音是豫剧唱腔中的一种高亢、豪放的发声方法。
洪音的发声要领包括声音集中在喉头上部,呼气时气流略显迅猛、声音波动较大等。
洪音在豫剧中通常用于演唱激烈、奔放的角色,如英雄人物、武将等。
5.说唱:说唱是豫剧中一种独特的表演形式,它是通过快速说话的方式演绎剧情和角色。
说唱的发声方法主要包括语音的抑扬顿挫、声调的变化以及语速的控制等。
说唱在豫剧中常用于叙述剧情、描绘角色性格等。
除了以上几种基本的唱腔发声方法,豫剧中还有许多其他的技巧和特色,如拨印、涌字等。
拨印是通过调整音调并加以拖拉的发声方法,可以表达出人物内心的痛苦和挣扎。
涌字是一种连缀的发声方法,通过快速的技巧将字词连成一片,使得音节产生呼应和连贯的效果。
总结起来,豫剧唱腔发声的方法多种多样,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表现特色和技巧要求。
艺人通过掌握这些发声方法,并结合角色和情节的要求,能够更好地表达和演绎豫剧的精髓和魅力。
京剧的发音发声方法及技巧

京剧的发音发声方法及技巧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的重要表演形式之一,它以其独特的美学风格和丰富的表演技巧而闻名于世。
在京剧的表演过程中,发音和发声的方法和技巧是非常重要的,下面将详细介绍。
1.咬字清晰:京剧注重字正腔圆,演员要力求将字的发音清晰准确,使观众听得听、看得见。
对于一些复杂的韵母和声母,演员需要通过练习和磨炼,使其音准更加准确。
2.发声深沉有力:京剧追求音色浑厚、深沉有力,所以演员需要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并通过深沉的声音表现出角色的情感和人物魅力。
同时,发声时要注重声音的节奏变化,避免单调和平淡的感觉。
3.轻重有致:在京剧演唱中,演员需要根据剧情和人物的性格特点,控制声音的轻重有致。
比如,表现激动、愤怒的角色时,声音可以显得比较高亢;而表现内敛、沉静的角色时,声音则可以显得深沉而低沉。
4.声音的变化和转折:京剧表演中,声音的变化和转折可以凸显角色之间的冲突和情感的起伏。
通过合理运用声音的高潮、低谷等技巧,可以更好地展现角色的个性和感情。
5.抑扬顿挫:京剧中的京韵大麻、腔调极为独特,演员需要通过发音和声音的变化来表达出戏曲的韵律感和节奏感。
在演唱过程中,抑扬顿挫的处理至关重要,要注意表达出优美的旋律和节奏感。
6.语音的柔美:京剧追求突出声音的柔和和灵动,通过合理运用声音的高音、低音和中音等来表达不同的情感和表演效果。
演员需要善于运用这些语音技巧,使声音具有柔美的韵味。
7.声中有味:京剧表演中,演员需要在发音和发声过程中注入情感和味道,使观众能够感受到演员的真实情感和表演力。
通过合理运用音色的变化,可以增强角色的感染力和表演效果。
8.声音的配合和协调:京剧表演不仅有唱腔和念白,还需要配以动作和表情等,演员需要将声音与其他表演元素协调配合,使整个表演更加完美统一总之,京剧的发音和发声方法和技巧是需要严格训练和长期积累的,演员需要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来提高自己的技巧和艺术水平。
只有熟练掌握了这些方法和技巧,才能更好地展现出京剧的独特魅力和艺术价值。
戏曲演员发声吐字的方法

戏曲演员发声吐字的方法
1.发声的基本技巧:戏曲演员通过调整呼吸,运用腹式呼吸法来保持声音的稳定和持久。
他们要学会控制呼吸,通过深吸气、腹肌用力等方式进行发声练习。
2.发声的姿势和身体调整:正确的姿势对于发声非常重要。
戏曲演员一般要保持身体的挺直,腰背稍微前倾,在这个姿势下进行发声可以保证气息的流畅和声音的传递。
3.发声的共鸣:戏曲演员通过调整喉咙、口腔和鼻腔等部位的共鸣来产生不同的音色和音质。
他们会练习发声时的发音姿势以及舌头和嘴唇的运动,以获得更准确和清晰的发音。
4.吐字的运用:戏曲演员注重吐字的准确和传神,他们通过发音时的舌头抬高、嘴唇合适、状音发音等方式来表达不同的字音和音调。
他们会通过大量的练习来掌握戏曲中常用的字音和发音方法。
5.音调的运用:戏曲演员会根据剧中角色的特点和情绪变化来调整音调和音色。
他们可以使用高亢、低沉、柔和等不同的音调来表达角色的性格和情感。
总之,戏曲演员在发声和吐字方面需要通过艰苦的训练和长期的实践来不断提高。
他们要把声音和语言准确、生动地传达给观众,以实现角色和剧情的最好表达。
戏腔发音技巧

戏腔发音技巧
戏腔发音技巧是指在戏曲表演中,为了准确传达角色和剧情的特点,使用特定的发音方式和技巧。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戏腔发音技巧:
1.语音清晰:戏腔发音要求清晰、准确,确保观众能够听清每个音节和字音。
发音时要注意音调的上扬下降和声音的节奏感。
2.音调变化:不同的戏腔有不同的音调模式,如梆子的高亢有力、评剧的婉转悠扬。
演员要掌握各种音调的转折和变化,以表达角色的情绪和态度。
3.音色特点:不同戏腔有不同的音色特点,如京剧的喉音、越剧的细腔等。
演员要通过正确的发声技巧和气息控制,展现出特定戏腔的独特音色。
4.语音连贯:戏腔表演中,语音的连贯性非常重要。
演员要注意音节之间的过渡,避免断断续续或模糊不清的发音。
5.口型和舌位:戏腔发音中,正确的口型和舌位能够帮助演员产生清晰的音节和字音。
演员需要根据不同的戏腔要求,灵活运用口腔的各个部位,调整发音姿势。
6.腔调语调:不同戏腔有其独特的腔调和语调特点。
演员需要通过训练和学习,熟悉并掌握不同戏腔的腔调语调,以便能够准确表达角色和情感。
戏腔发音技巧是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来培养和提高的。
除了掌握技巧,演员还需要深入理解角色和剧情,以使发音更加贴合角色和情景。
通过不断的练习和演出,演员能够逐渐提高戏腔发音的准确性和表现力。
希望以上内容能对您有所帮助。
中国戏曲唱法和发声技巧有哪些

中国戏曲唱法和发声技巧有哪些中国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
它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
下面小编为你整理中国戏曲唱法与发声技巧,希望能帮到你。
发声吐字方法(1):以气振声传统的戏曲是前辈艺术家们精心创造和千锤百炼的综合性艺术。
像河北梆子、评剧以及其它一些地方戏曲和京剧,在声腔上虽不属同系,尖团等的讲求不同,但大多是以唱、念、做、打四位一体的综合性的演出形式。
唱、做、念、打,内行人把这四个字称为“四功”,其中把唱排在“四功”的首位,足见其对戏曲的重要性。
因此前辈艺术家们对发声经过反复实践,积累了丰富的训练经验,由于剧种有别或行当的不同,而在表现手段上有所差异,在嗓音的运用上也存有区别。
但在发声、吐字、行腔、气息的运用上,以及对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等方面的要求都是大同小异的。
戏曲的唱念都是属于声乐学,要求尽善尽美,悦耳动听。
通过前辈的传授,个人体会其目的,主要是为感动人。
要表现出剧中人的思想感情,不但要音色美,而且要字音准确,让听众字字入耳才能引入入胜。
所谓“悦耳容易动人难”的道理就在于此。
要想解决这个难题,必须寻求对嗓音的训练方法,就今天的探索而言,就气、声、字、音、情五个字予以阐述。
连起来讲是:以气振声,以声立字,以字导音,以音传情,以情动人。
下边将以上诸条以个人体会加以阐明。
发声吐字方法(2):以声立字“四功”唱为首,“五法”口是头。
无声则字无音,有声无法则字不立。
谈到立字必须讲“口法”内行人叫作“嘴力”功夫。
嘴含唇、齿、舌、牙、喉等器官(部位),这些器官把声带受振后发出的声改造成声音,以表达其内心喜怒哀乐悲恐惊等不同的复杂情绪。
当然这需要一定训练过程的。
然而这一过程都是在母育及小学期间就已经解决了的问题。
可是要作为一个演唱人员来讲却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平常谈话相互传递信息。
人数是有限的,而在演唱时的听众是无限的,那就必须施展“嘴力”的功夫。
科学发声方法在戏曲演唱中的运用分析

科学发声方法在戏曲演唱中的运用分析戏曲演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科学发声方法可以提高演唱者的声音品质和表现力,进而提升戏曲演唱的艺术水平。
本文将从声音产生、发声技巧和表现形式三个方面分析科学发声方法在戏曲演唱中的运用。
一、声音产生声音的产生在于声带在一定条件下不停地振动,产生棕红金色的气流,这些气流进入口腔后在喉头处又引起一次振动,产生声音。
戏曲演唱者应该正确使用呼吸,从腹部、膈肌等处吸入空气,这样可以带来气息的稳定和充分,进而促进声带的振动,产生优美的声音。
发声时,应该放松唇齿,舌头、喉头和喉咙处要有一定的张力,这样可以产生比较纯净、富有穿透力和磅礴感的声音。
二、发声技巧1. 音高控制戏曲演唱的音高比较高,要求演唱者掌握合适的音高控制技巧。
演唱时要注意控制喉头张力、音量大小和音高高低等因素,避免出现音的高低不一,音量大小不稳定的情况。
2. 发音准确戏曲演唱中的歌词较为复杂,发音要快,要准确。
演唱者要掌握正确的发音方法,把握好音节的分割,注意韵律的统一。
同时,演唱者还要注意喉部的张力和舌头的摆动,避免发音含混不清。
3. 意境表达戏曲演唱是一门表演艺术,演唱者要善于运用声音表现角色内心的情感变化和思想感情的转折,切实体现剧情的发展和人物形象的塑造。
演唱时,要合理安排节奏和音色的变化,形成丰富的音响质感和情感表现。
三、表现形式戏曲演唱的表现形式有很多,如高亢、豪放、悲凉、婉转等,演唱者要根据不同的戏曲类型和角色特点选择合适的表现形式,灵活运用声音表现角色的思想感情和内心世界。
例如,演唱乐章时要注意旋律的起伏,把握难度点的表现,打出乐章的情感和艺术效果;演唱平歌时要注意淡化高音,更注重声音的柔和和舒缓,体现出平歌的婉转和柔情。
总之,科学发声方法在戏曲演唱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提高演唱者的演唱技巧和表现能力,使戏曲演唱更加传神、动人。
演唱者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探索,才能在发声技巧、音乐表现方面不断提高,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艺术风格和魅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戏曲发声技巧艺术演唱,以气运声,实现真气与声音的共振。
“气沉丹田、声贯顶”,是我国戏曲、歌唱前辈们长期在演唱过程中总结出的宝贵经验。
这一名言在声乐艺术界,尤其是在戏曲界可谓家喻户晓。
作为艺术规律,它在各种不同的剧种、流派、行当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我国京剧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京剧表演艺术家裘盛戎、方荣翔、马连良、谭富英、高庆魁,豫剧表演大师常香玉,都得益于技术性发音的基本要领———由“气沉丹田”实现声贯顶。
可以说,全面掌握“气沉丹田”的基本要领,是保证演唱者形成艺术风格的基础和关键。
为什么掌握了这一方法能够成才?换言之,这一方法学理基础何在?如何准确地掌握这一方法才能使自己的嗓音发出含有气韵的演唱光采?下面是由小编整理的戏曲发声技巧,希望大家喜欢!一、“气沉丹田”的学理基础中华传统文化一向重视气息生机,“文以气为主”,绘画以“气韵生动”为上,演唱亦以气与声谐,达到声韵形式浩然的境界。
“气沉丹田”是戏曲界练声的基本要领,声腔演唱的基本功,掌握了它就会有较高的成才率,因为它符合大自然为技巧性发音配备的组织器官、系统的生理机能和祖国医学、经络学原理。
每个演唱者的发音器官条件各异,但是养气、用气的基本方法相同。
艺术家具备灵性贯通之气,才可发扬嗓音光采,留下垂世的艺术演唱成果。
(一)“气沉丹田”的经络学依据祖国医学经络学认为,“经络相贯布全身,通过有规律的联络交汇,构成了经络系统运行于全身气血。
”根据这一医学原理,我们可知人的“丹田”是从父母那里继承下来的,“先天元气”和后天吸纳的“清气”在一定条件下都会汇集于“丹田”。
所以,“丹田”与人的元气相通,是原阳之本,真气生发之地,更是人体生命动力的源泉。
“丹田”与真气循环生生不息,生命活动因此得以维持。
所以它在生命医学上有“生命之祖”、“十二经之根”和“五脏六腑之本”之称。
因为“丹田”是呼吸之门,又是任、督、冲三脉的发源地,还是全身气血的汇集之处,所以中国医学又称之为“气海”穴。
如果此穴充实,就能固本强体,从而为从事其它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丹田”是人精气汇集之地,是人体内力的发源处,是“经络之气”的发源地,是气源动力的能量库,也是良好发音的生理物质基础。
(二)“气沉丹田”的解剖生理学依据“气沉丹田”作为演唱界公认的一种成才的“基本方法”,不仅有祖国医学经络学的依据,还有解剖生理学的依据。
从演唱方法系统看,丹田气息深沉笃实,是声带发音声贯顶产生共鸣的必要条件。
“丹田”与技巧性发音最相关的呼吸肌———膈肌密切相关。
膈肌是人体最主要的呼吸肌,是一种同全身其它肌肉不尽相同的肌肉组织。
它像一个降落伞,底朝上口朝下,位于胸腔与腹腔之间,形状大、圆、薄且扁。
其中间是腱膜,称“中心腱”。
它富有弹性,十分坚韧,升降幅度较大,灵活、有扩张性,适应强化气息训练,具有提高呼吸系统生理机能的耐力和承受力的功能。
膈肌又是人体内最大的扁肌,在腹腔上部占有较大面积。
它需要很多肌肉、肌腱、韧带有机地固定,就像操控降落伞的绳索,维持生命呼吸循环的基本生理功能。
因此,作为技术性发音的生理物质基础,膈肌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但它如果没有“丹田”内力的有力支持,就如同降落伞只有无数绳索而没有“力点”进行气流方向控制一样,是无法完成定点降落的目的的。
“丹田”就是支持膈肌活力的“力点”,有了它,膈肌的基础性作用才能在技巧性发音中发挥应有的有机功能。
二、胸式呼吸胸式呼吸,是人类重要的呼吸形式。
除了胎儿、婴儿天生就用腹式呼吸之外,其他人都具有胸式呼吸的功能,或大都运用胸式呼吸。
但作为声乐艺术演唱,单纯采用胸式呼吸,即气息局限在软肋、肺的下缘,也就是在腰周围向外扩张一点作为技术性发音的支点,就显得远远不够了。
软肋、肺的下缘,是人维持生命活动的自然呼吸区,也是膈肌呼吸运动的范围。
膈肌在自然呼吸运动过程中,是统一均匀、协调规律的周期性呼吸,是维持生命生理循环与生活“语言发音”需要的基本生理机能。
在这个基础上转向技巧性发音所需呼吸的更高要求时,膈肌还是与它自身的周围肌肉统一收缩与舒张,均衡地控制拉紧“中心腱”。
“中心腱”在中间受到膈肌周围肌肉收缩制约,得不到最集中、有力的“丹田经络之气”的支持。
这样,呼吸流动的气流粗壮,迅速逼近声带。
由于气柱短促急于排出,造成声门下压强,迫使声带强行挡气,扩展声带工作区,甚至移位声带发音工作区。
久而久之,就会造成喉内外肌群,特别是声带肌群疲劳。
这是造成各种运动性嗓音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严重影响艺术演唱工作者高比率成才的重要原因。
由于胸式呼吸气息支点靠上,气柱短促分散,最终必然因气息力疲不支,气虽大但限制声波向高位置辐射。
对许多初学者来说,用这一方法往往很难练成理想的演唱状态。
因为在演唱过程中,演唱者一要控制呼吸支持,二要找声音位置,还要模仿口腔咬字技术和作品情感音韵处理,所以往往搞得顾此失彼。
同时,技巧性发音的整体有机性比较抽象,很难悟到,结果,到头来往往是人为地错误用气无情摧残这个弱小的“器官声带”。
有时它已经因气不畅而致“疾病缠身”,但还要为其“主人”履行演唱使命声带处于平行闭合不全状态时,演唱者为了继续发音,就使劲关闭,但这时它已力不从心,发出的声音只能是嘶哑的。
其演唱在走偏状态就采用自身“生物修补工程”的做法,其目的是将关不严的声门关起来。
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即不仅原有的问题没有解决,时间一久,又在声带上产生了器质性病变——声带结节。
声带是个至关重要的“弱小族”,不注意气息呵护,很容易造成整个发音机能致命的损伤。
胸式呼吸作为技巧性发音气息支点确实靠上了,与“丹田经络之气”相比,它的位置向上20——30公分左右。
这样导致气息上移,声音必然下陷。
气息支点和声波是对立统一的本体和谐,演员采用胸式呼吸,演唱气力不集中,人的“金声之矿”就很难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
只有“丹田经络之气”一气贯通腹腔、胸腔、喉腔,才是技巧性发音的理想选择。
三、“气沉丹田”的真谛——腹式呼吸“丹田经络之气”,也就是腹式呼吸之气。
只有掌握了腹式呼吸法,才能真正具养气状态,自然凝气于丹田,实现掌握“气沉丹田”的真谛。
腹式呼吸,是胎、婴儿生命本能的呼吸形式。
能够自由行走的正常人,在日常生活中一般不采用这种呼吸方式。
但在特殊情况上,如在睡眠、喝水不小心呛着等情况下,人就具有自我保护功能,即瞬间就会将食物或水从鼻腔里喷出来,以保护自身的安全。
还有,人在大笑、搬重物需要猛用力时,也需要腹式呼吸。
有一些特殊职业,如气功、武功练习者、技巧性发音工作者等,都需要练习腹式呼吸,以养成内外通达之气息。
特别是技术性发音工作者,不论是什么专业、行当,都要采用这种腹式呼吸,才能获得“经络之气”生发的一气贯通之灵气。
腹式呼吸的基本程序,首先由“经络之气”也就是“丹田”的内气,结合吸入的外界清气,在体内由“经络之气”统帅,产生气源动力。
这种真气,能量集中,有自控力量,直接作用于膈肌的“中心腱”,弹向最强的“核心”处自然形成稳定的气柱。
这是气息能源向声波转化的一个重要过程,是整个发音过程的一个气息势态的自行转折,这一步做好了,能量集束,能准确地冲击声带前!正确的发音工作区,声带协调振魂产生基音。
这是由气息能量转化为信息能量的声波。
声波流动过程的辐射与反辐射,引发本体头腔、胸腔共振,这一过程始终都是在“经络之气”坚实的支持下进行的。
演唱者在这种技术性发音过程中,鼻咽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鼻咽部可以说是难以开发又可以开发的技术性发音的“金声之矿”,除了声带发出声波需要“经络之气”以外,这又是一个更需要的“经络之气”开发声波与之产生共振的关键性部位。
这个部位具有最有利的解剖学位置。
它位于头部近中区,与“经络之气”准确冲击声带正确发音工作区前1/3处产生的声波直接对应,当声波集束冲击喉咽管直冲鼻咽部时,声波束在此集中,辐射与反辐射效应在此特别强烈,从而激发头腔声音共鸣即脑后音共振,推动强化声波高位置辐射产生最好的音响力学效应。
演唱者以此为中心,按意愿需要使声波向四面八方进行连锁辐射效应,最大限度地开发头腔及相关所有腔体共鸣潜能,达到扩大发音空间、腔体全面自然共振的神奇效果。
与此同时,这种做法会给声音加上许多美妙的成分,即通过共鸣腔体使之成为声音的“化妆师”,将声音过滤、净化、美化,扩大音量,增强韵律,使演唱声音结实、集中、有穿透力,效果十分明显。
这是“经络之气”贯通声腔产生演唱特色的又一神奇功能。
鼻咽部这座“金声之矿”,不管演唱的人意识到还是意识不到,它都是声波最集中交汇的部位,也是向高空间声波辐射的必经之路。
鼻咽部声波共振,这与动力气息能量来源有直接关系。
因此,需要人们用真气去努力加以开发。
而腹式呼吸及与之相关的“丹田经络之气”,就是开发鼻咽部的“金钥匙”。
如何做到自然贯通的“腹式呼吸”?笔者认为体验腹式呼吸应从练习吹口哨开始,但初学者以不同的方式吹口哨,其最终效果是截然不同的。
一是用口腔气息吹口哨。
这样气息靠上,离振动体嘴唇最近,从而可以鼓着腮使劲吹。
由于气息太靠上,口腔内气压强,气柱不集中,急于排出冲击振动体,从而使嘴唇开缝面积较大,结果面部肌肉虽然大多参与了“统一行动”,但口哨也吹不响。
二是采用胸式呼吸方法吹口哨。
这种做法是当要吹口哨时,立即意识到在扎腰带处向外扩张一点,作为吹口哨的气息支持。
这个位置是膈肌呼吸运动的工作区,上下浮动的范围较大,向四周扩张面广,气散不集中,“中心腱”有力用不上,缺乏“丹田”“经络之气”的支持,结果口哨也吹不饱满,或勉强吹响,但很难听。
三是采用腹式呼吸方法吹口哨。
这就是“气沉丹田”,由腹部丹田气贯通胸腔之气,实现胸腹一气联通。
具体说,当有人想吹口哨时,嘴唇一收,舌头一卷,还没有开始吹的瞬间,在无意识的情况下,“丹田”处部分腹肌微微收缩,自然协调推动膈肌收缩。
“经络之气”推动“中心腱”核心区,能量束集中上升送气,气源集中、有力。
细微的能量束,缓慢地通过气管通道,穿越声带工作区,进入口腔。
由于气源深远,上下贯通,口腔气息能源集中而不膨胀,也不急于排出细微能量束,从而就可以穿过嘴唇小缝,磨擦嘴唇产生声波,口哨吹响。
可见,吹口哨的人的一种下意识动作,并不需要刻意掌握一定的“技巧”,而只是一种生理本能气息的体验。
由于这种生理本能符合自然规律,反而比那种刻意追求更能达到理想的效果,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练腹式呼吸的最简单办法是将“气沉丹田;声贯顶”的发音关系“倒过来”,这样做的目的是强化头腔共鸣的有机目的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