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青春》小说与电影改编的互文性分析
华语怀旧青春类型片的互文性研究

·126·2013—2014年间,华语类型片里怀旧青春片异军突起,并取得了不错的票房。
从《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以下简称《致青春》)票房收入7.26亿,到《同桌的你》4.56亿,再到《匆匆那年》上映15天就突破5亿。
与好莱坞动作片、科幻片不同,这类影片没有恢弘的场面和炫酷特效,而是主打“80后集体怀旧伤感”这张电影市场中的新王牌。
为了研究这张王牌是如何在票房大战中起作用的,本文以研究《致青春》与《匆匆那年》的互文性为例,剖析这一类型电影的文本特征。
一、互文性的定义互文性(intertextuality)或称“文本间性”,是与后现代主义有着密切关联的术语。
从狭义上讲指的是一部影片与另一部影片或明或暗(例如通过影射、模仿、戏仿或混成)的参照方式。
从广义上讲,指的是一部(影片)文本与其他文本可能会发生的各种关系。
①互文性的思想始于著名语言学家索绪尔的语言符号学。
法国符号学家朱丽亚·克里斯蒂娃在《符号学》一书中最早提出这一概念,其主要观点是“任何本文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这不仅揭示出具体的文本与社会、文化、政治、以及文本作者之间存在着天然联系,也表明在浩繁的文本世界中,文本与文本之间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二、互文性的研究意义互文性的研究意义,一方面体现在对一系列超文本的解读上。
在前期营销宣传方面,以《匆匆那年》为例,那些对《致青春》《同桌的你》等影片有过愉悦观影体验的受众,会优先被《匆匆那年》的宣传活动吸引。
因此在宣传片、宣传海报的编码过程中,制作方会刻意选取此类影片中的标识性信息(包括演员、旁白、场景、情节等),便于观者与之前的电影文本相联系,从而达到吸引观众的效果。
比方说,《匆匆那年》的宣传片中,运用了大量90年代高中校园、篮球比赛、男女主角的相互凝望等镜头,让观者自然联想到“怀旧”与“爱情”的主题,使得喜好此类影片的观者,产生浓厚的观影兴趣。
另一方面,体现在对电影文本叙事的解码意义上。
致青春

《致青春》小说作者辛夷坞:电影和原著相似度有五分专访《致青春》小说作者辛夷坞:电影和原著相似度有五分新华网北京4月28日电(记者姜潇、白瀛)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26日全国首映,首日票房超过4500万,创下国产2D电影首日票房新纪录。
开局可喜的《致青春》,或许将是又一个网络文学与影视创作联姻并相得益彰的案例。
日前,新华社记者专访了小说原作者、80后女作家辛夷坞,一起谈谈《致青春》和网络文学。
“电影和原著相似度有五分”2011年,一部台湾青春电影《那些年,我们追过的女孩》风靡一时,勾起许多不同年龄人的青春回忆。
两年后,首次触电做导演的赵薇,将网络小说《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翻拍成同名电影。
如赵薇所言:“台湾有台湾的青春,但是《致青春》是我们大陆这边的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青春!”作为原著小说的作者、80后女作家辛夷坞坦言:“刚毕业没多久,很多青春的记忆还是鲜活的,心底里奔涌的那股热情怎么挡也挡不住,也因此流淌出了更多的真情实感,从而带给大家更多的共鸣。
”谈起赵薇翻拍自己的作品,辛夷坞认为相似度有五分。
“在我看来,如果原著是泥土,赵薇翻拍的电影就是一棵树,树根植于泥土,来源于泥土,也自有它呈现的面貌。
”辛夷坞说。
爱情很浪漫,现实很骨感,《致青春》讲述的也是这样一个残酷青春的故事。
谈起自己这部7年前的作品,辛夷坞说:“爱情和面包的抉择,理想和现实的拉锯,成长所需要付出的代价,这些都是我试图在这部小说中与读者分享和探讨的。
”“如果青春是暖伤的,它最大意义在于‘错得起’;青春是美好的,一辈子都值得回味;如果青春是残酷的,那也一切都还来得及。
”辛夷坞说。
影视创作与网络文学联姻还靠“内容为王”近些年,将畅销的网络小说翻拍成影视作品,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其中,成功案例不胜枚举。
改编自鲍鲸鲸的同名人气网络小说《失恋33天》,成为当年光棍节的票房黑马;台湾网络作家九把刀将半自传小说拍成了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给大陆影坛掀起一股清新怀旧风;就连大导演张艺谋也将艾米的畅销爱情小说《山楂树之恋》电影化……是什么让网络人气小说与电影如此投缘?辛夷坞认为:“究其根本原因,是影视和文学都很重视内容,既迎合大众心理又反映社会需求。
《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致青春》

《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致青春》传播学概论——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致青春》汉语1105孙汝豪1501110519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汉语1105孙汝豪1501110519摘要。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是由赵薇导演,赵又廷,杨子珊,包贝尔,江疏影主演的电影。
于202x年4月26日上映。
上映后票房一直飙升,至今已经超六亿。
本文旨在使用传播学的原理来从传播内容(信息本身),传播原因(传播者,受众)和传播效果三个方面,分析这部电影成功的原因。
关键词: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受众传播效果一、传播内容传播内容即信息,从《致青春》来看,能使他票房一路飘红的原因它在传播内容上看主要有三点。
首先,台词幽默,在电影中有许多幽默的桥段,例如,郑微在陈孝正的宿舍楼下表白“我喜欢上你了”,陈孝正一个机灵,“你神经病啊”,这一句话迅速风靡网络,成为电影的经典台词之一。
这种幽默虽然不会有明显的态度改变效果,但是,它对吸引注意力,产生对传播者的喜爱心情等方面,比造成态度改变或行为改变有效。
其次,《致青春》是有人气网络小说改编,而这本小说再改为电影之前就拥有相当庞大的年轻读者群。
这无疑也为它奠定了一定的观影的群众基础。
最后一点,以青春为主题,青春是人一生中最美好难忘的时光,而在这段时间发生的有关爱情,友情的一切都让人心动。
二、传播原因从传播者的角度,我认为主要有三个原因。
传播媒介多样化,与受众良好的互动关系,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对某些说服和宣传技巧的使用。
1、传播媒介多样化人类传播离不开承载信息的物质工具—传播媒介。
传播媒介根据媒介特质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人际传播,大众传播和网络传播三种。
人际交流在传播学上主要有以下作用。
实现自我认知,建立和谐关系,认识与控制周围环境,交流与获得人生经验,满足情感需要。
青春这一话题往往能引起人们的共鸣和追忆,而通过这部影片,观影的观众会产生许多感悟,这些在无意中分享和交流的信息,扩大了《致青春》的受众范围,也高明的,隐性的再次吸引了大批观众前去一睹为快加入讨论的阵营。
编剧李樯眼中的《致青春》

编剧李樯眼中的《致青春》《综艺》:你在改编小说的过程中,保留了哪些?舍弃了哪些?李樯:原小说很简单,主要就是一场从校园延伸到职场的三角恋。
电影对小说的改编很大,时间点还会提前一些,我更多表现的是众生相,只不过让男女主人公来贯穿始终。
其他边缘人物、不同线索的人物都有足够的笔墨去铺展。
除了保留了郑微和陈孝正的爱情线,其他的人物全部是二度创作的崭新故事。
我想让不同的价值观交相辉映,形成一张青春的浮世绘。
《综艺》:这部影片是遵照类型片套路创作的,还是风格化更强一些?李樯:我创作的时候没有去区分它是什么类型的影片,可以说是保持文艺气息,兼具类型片特色。
就好比《教父》是典型的黑帮片,但它的意识也很强。
我写的时候还是希望观众能够各取所需。
喜欢情感宣泄的人,我提供了情绪的慰藉,这是“消费情绪”;在此之上,对于希望缅怀逝去青春的人,我也提供了思考、对话的空间。
这部影片的创作和我以往的写作不一样,它有很强的商业元素:“爱情”和“青春”。
但它不是为了商业而商业的。
目前30多岁的这批作为社会中流砥柱的一群人,他们共同的历史经历,会引发他们对自己青春深切的怀念,这种心理共鸣是巨大的商机。
《综艺》:电影和原剧本差距大吗?李樯:不大。
我和赵薇合作很默契,开拍前我们对剧本进行了充分讨论,直到每场戏都达到高度默契之后,才进入拍摄。
剧本必须完全符合导演的要求之后才能开拍。
每写完一稿,赵薇都会参与讨论。
剧本定稿的过程中,我们甚至对一场戏进行了“辩论”。
《综艺》:你在片场的主要任务是什么?李樯:我出现在现场,主要是影片开拍前的那段时间,需要和演员说戏。
这部电影中,很多演员的银幕经验不太多,赵又廷又是台湾地区演员,我要跟他们进行一对一的讨论,探索人物,让他们很快进入角色。
不单这部戏,和许鞍华合作,她也会让我到现场去跟演员说戏。
《综艺》:从《孔雀》《立春》到《致青春》,你一直偏爱描摹众生相。
电影改编通常会砍掉原著很多人物线索,只保留一个主线,而你却不会这样做。
致青春的观后心得体会范文

致青春的观后心得体会范文《致青春》是一部由韩寒执导并改编自亦舒小说《微微一笑很倾城》的电影,讲述了一对大学生情侣的爱情故事。
影片中所描绘的青春时光和成长的背后,蕴含着深刻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观看该片后,我深受感动,并对青春的意义和人生的选择有了更深的思考。
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阐述我对《致青春》的观后心得体会。
首先,影片通过展现主人公们的成长历程,深刻揭示了青春的多面性和意义。
主人公贝微微和任修平的个性迥异,一个活泼开朗,表达自我,一个默默付出,默默关心,尽管性格不同,但他们之间的爱情却令人动容。
影片中,他们通过坚持自己的理想,进入同一所大学,并在大学期间相互鼓励,共同成长。
然而,在面对未来选择的时候,两人却做出了截然不同的决定。
贝微微选择了顺应时尚潮流,放弃了自己对专业的追求,而任修平选择了坚守初心,追逐梦想。
这一点给我深深触动。
青春时光无论有多么美好和难熬,都只是人生的一个阶段,每个人都会面临选择、迷茫和挫折。
只有坚守初心,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才能实现梦想,走向成功。
其次,影片中的情感纠葛和情感的成熟也是我深度思考的对象。
贝微微和任修平的爱情虽然美好,但却面临许多的考验和挑战。
贝微微的出色和自信引来了嫉妒和排挤,影响了两人的感情。
而在这个过程中,贝微微也逐渐理解了爱情的真谛和成熟的重要性。
她学会了包容,学会了放下嫉妒,更加明白了和任修平共同面对困难的重要性。
同样,任修平在面对贝微微的争议和挫折时也没有选择退缩,他坚信爱情的力量,坚定地努力为了梦想和将来。
这一点也给我很大的启示,爱情中没有十全十美,只有坚持和成长,才能使感情得到升华和守恒。
最后,影片中所呈现的从大学毕业到步入社会的过渡也是我思考的问题。
贝微微和任修平步入社会后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和压力,他们需要适应新的环境,面对残酷的现实。
在这一过程中,他们经历了分分合合,感情历经了考验。
贝微微从一个创业者的女朋友,到一个对于事业有追求的女性,她变得更加独立和自信,也明白了不仅仅有爱情才能经营好自己的生活。
从《致青春》浅谈影视文学的创作和改编

从《致青春》浅谈影视文学的创作和改编影视文学创作是文学创作的一种特殊类型。
它既有影视艺术的文学基础,而又必须考虑到影视艺术的特点:视觉特点、听觉特点、蒙太奇思维、色彩基调等。
(1)视觉造型的创作:画面是电影艺术的主要叙述手段,每一个画面都要经过缜密的构思,都要有一定的造型表现形式,论述了环境、人物、色彩。
在《致青春》中,前一部分的大环境就是大学校园,之前报道说:赵薇换了很多拍摄地方,才将电影里面的很多场景凑齐,而拍摄预定的时间又是上世纪90年代,必须还原那时候的东西,如:自行车、BP机、张曼玉海报、特殊的啤酒罐子等,当然花销也是不小的。
个人认为女主杨子珊选地很青纯,惹人喜爱,两个男主:韩庚和赵又廷虽然都很帅,但是演大学男生还是颇显成熟了。
不得不说,这次电影色彩真的运用地很棒,大学里面昏暗的夜晚灯光已经很有感觉了,再加上电影后期处理,那种模糊、朦胧、梦幻的色彩不正是怀念的青春的感觉吗?(2)听觉造型的创作:听觉包括对白、独白、旁白、音乐、音响。
当然在《致青春》中,最最要的是对白,通过郑微与不同人物的对话,塑造了郑微敢爱敢恨,单纯可爱,对爱情勇敢不惧追求的性格,阮阮高贵、对爱情执着的性格,朱小北大大咧咧、黎维娟的拜金思想。
陈孝正刻苦努力勤奋冷静、林静我就不评价了,不喜欢电影中的他,说不出来了。
(3)蒙太奇思维的创作:基本上,每一个电影都要有蒙太奇,它是电影艺术的基础。
整个片子的剪辑有2处都是悬念:一:陈孝正要离开郑微时,带她到海洋馆,为了让她能摸一下海豚,他跟驯兽师说了一句话,多年后,人们才知道这句善意的谎言。
二:每晚坚持送花的老张最后在阮阮的墓前诉说了满天星的花语是:甘愿做配角,也始终不离不弃。
(4)主题的选择:小说中应该主打的青春、爱情,而电影中却将这样一个故事转化成因青春时期发生的那些事而怀念,重点是怀念了。
(5)人物的真实性:电影唯一与小说不符的我感觉就是林静了,所以我不喜欢起来他。
(6)情节的把握:前一部分的大学生活基本与小说符合,而后面工作部分,小说中:郑微与林静在一起了。
致青春剧本改编

从小说到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的改编小说是文学艺术,电影则是影像艺术,不同的艺术形式决定了改编需要考虑诸多因素。
巴拉兹认为:“一个真正名副其实的影片制作者在着手改编一部小说时,就会把原著仅仅当成为未经加工素材,从自己的艺术形式的特殊角度来对这段未经加工的现实生活进行观察……”《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导演赵薇也对原小说进行了深层次的解读,在保留原小说基础上,做了一定的删减和重组,改编有成功也有不足。
一、改编的成功之处1.人物设置的变化从受众的认同心理看,观众对电影中人物形象认同程度越深,产生的情感共鸣就越强烈。
尤其是青春怀旧类影片,正值青春或已经历过青春的观众都能在影片中看到曾经的自己。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在人物性格上大部分与原小说基调一致,但也做了调整。
首先保留了小说中象征着大学中敢爱敢恨的女生形象的郑微;执着于爱情的校花形象的阮莞;出身贫寒、一心向上的“凤凰男”形象的陈孝正;能说会道、小人物形象的老张以及高傲形象的曾毓。
朱小北由小说中“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好学生,成为一个性格直爽的假小子形象,许开阳由小说里腼腆害羞变得外向甚至有点轻狂;八卦与现实的黎维娟在电影里更加突出了她的现实和拜金。
这些人物改编前性格大多属于内敛型的,同时都是副线人物,戏份远不足于郑微等主线人物,所以很难出戏,而改编后的人物性格张扬活泼,甚至与小说中性格相反,这样人物形象更有张力,出戏也容易。
同时删除了性格比较平淡的卓美和何绿芽,使副线人物变得集中而有特色,更具典型性,吸引了观众眼球。
另外,改编使人物形象之间对比更加强烈,比如轻狂的许开阳与安分的陈孝正,正因为他们彼此性格不和,才出现了电影中许开阳殴打陈孝正这场戏,增加了矛盾冲突,让电影更具看点。
电影中人物的命运相对于小说改编也较大。
如小说里郑微从小就将林静当成梦寐的结婚对象和精神寄托,最终她放弃陈孝正嫁给林静,给人感觉最后还是回到了那个从小就照顾她的男人的怀抱。
而电影里她并没有嫁给林静,这样安排使郑微与林静的那段青春如片名所写的那样彻底逝去了,让观众看到了郑微由当初天真可爱的女生到如今成熟稳重的女人的蜕变。
网络小说到热门电影的嬗变——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的二次创作

网络小说到热门电影的嬗变——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的二次创作黄国玲(信阳师范学院传媒学院河南信阳464000)摘要: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根据辛夷坞同名小说改编,于2013年4月26日成功上映。
文章通过研究原著中的人物形象,分析了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在原著基础上进行的二次创作,并对此进行了评析,最后提出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的二次创作的原则给我们的成功借鉴。
关t诩:《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电影二次创作小说(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原名<致我们终将腐朽的青春>。
2006年,80后女作家辛夷坞开始在网络上更新这篇小说,引起了强烈关注。
2011年,小说正式出版;2012年,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以下简称<致青春))筹备并开拍,由香港著名导演关锦鹏担任监制,赵薇执导,内地著名编剧李樯改编剧本,影片于2013年4月26日公映。
电影上映后不到两周,票房超5亿,获得了很大的成功。
然而,对比原著与电影,就会发现电影对小说进行了较大的二次创作。
一、小说《致青春》的主要人物形象及叙事结构小说的故事情节较为曲折。
自喻为“玉面小飞龙”的郑微,洋溢着青春活力,心怀对邻家哥哥林静浓浓的爱意。
两人约定到了大学就交往。
可是当郑微终于考上林静所在城市的大学并联系林静时,却发现林静已经出国,并且事先没有告诉她任何消息。
生性豁达的她,埋藏起自己的爱情,决定专心享受大学时代的快乐生活。
没想到却意外地爱上同学校的陈孝正——一个板正、自闭而又敏感、自尊的男孩。
两个人好不容易确定了恋爱关系,一起度过了很多幸福的时光,陈孝正却在毕业的时候选择了出国,放弃了郑微。
这段感情给了郑徼很大的伤害,致使她很长一段时间都对爱情心有余悸而避之不及。
几年后,林静和陈孝正都出现在郑微面前,而工作后的郑微也纠结于工作、感情甚至阴谋之中,最终郑徼选择能给予她安全感的林静,与林静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致青春》小说与电影改编的互文性分析吕荣慧(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2012级硕士研究生)【摘要】近几年,以著名小说为基础改编成的影视作品已经成为了荧屏主流,其商业利益与价值也十分可观。
制作者利用畅销小说与改编后的影视作品之间存在的互文性,让观众对文本进行自主的独特的解读,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使影视作品的收视效果得到保证,也可以扩大小说原本的影响力,达到双赢的目的。
近期,著名演员赵薇执导的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以下简称《致青春》)正是利用以上的方式,获得了票房的成功。
笔者通过对《致青春》小说与电影改编之间的文本分析,探讨“源文本”与“残留文本”的互文性,并且从这部电影成功中寻求其电影改编的可取之处。
【关键字】互文性文本分析源文本残留文本Intertextual Analysis of the Novel “So Young” and its Film AdaptationLV Ronghui(MA student,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film and television work adapted from the famous novel has become the mainstream of the screen, its commercial interests and values is also very impressive. Producers use the intertextuality between the best-selling novel and its film and television adaptation, making the viewers have their own unique interpretation, not only can ensure good movie box office appeal, but also can exp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original novel, to achieve a win-win goal. Recently, the famous actress Zhao Wei's film "So Young" got the high box office using above way. The author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intertextuality of "the source text" and "the residual text" by analyzing the novel and its film adaptation, and seeks the merits of the film adaptation.KEYWORDS: Intertextuality Textual Analysis The Source Text The Residual Text引言今年4月,一部由赵薇首次执导的电影《致青春》选在了高校毕业季期间上映,这部电影作为赵薇研究生期间的毕业作品,经过几年的打造终于与观众见面。
该部电影的剧本改编自著名作家辛夷坞的畅销小说《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该部小说的销量已超百万册,以“暖伤青春”和小清新的风格深受读者喜爱。
电影一经上映就创造了非常好的票房成绩,这虽然与赵薇本身的名气以及电影的推广分不开,但同时,将畅销小说《致青春》中的情节搬上大荧幕,也是该电影的重大宣传点。
近年来,随着我国影视剧市场的产业化发展,小说与影视作品之间的改编与互动成为诸多低成本制作的首选。
《致青春》这样一部小制作的电影能够获得如此大的反响,与电影对小说进行的合理改编密不可分。
笔者通过对小说与电影的互文阅读,发现两者之间存在诸多互文关系,同时也遵循了语图关系转换的原则。
本文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致青春》从小说到电影的过程中,各种文本之间的互文性。
一、语言文本与图像文本的互文“互文性”的概念最早由法国符号学家茱莉亚·克里斯蒂娃提出,她认为“每一个文本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换”。
1互文性能够将不同的文本通过一个或多个元素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巨大的网络,从而使人们产生更多的联想与解读。
在互文性理论的历史发展中,大致呈现出两条不同的发展路径,学界将其分别称之为广义互文性与狭义互文性。
广义互文性以美国耶鲁学派的解构批评为代表,并与美国的文化批评、新历史主义、女权主义等批评理论相结合,致力于文学文本与社会历史文本之间的文化研究解读与意识形态批判。
狭义互文性则以法国诗学理论家热奈特和新文体学家里法泰尔的诗学和修辞学研究为代表,试图将互文性理论从广义互文性的宽泛性与解构性中解脱出来,从而赋予互文性理论实践性与可操作性的研究地位。
2值得注意的是,热拉尔·热奈特( Gérard Genette) 以其独创的“跨文本关系”学说深入推进了对狭义互文性的研究。
这里的狭义互文性是指,“所谓狭义,是用互文性来指称一个具体文本与其他具体文本之间的关系,尤其是一些有本可依的引用、套用、影射、抄袭、重写等关系。
”3我们可以将被改编的文学作品看作一个具体的文本,称之为“源文本”,而将改编后的影视作品看作与其发生互文关系而形成的另一个具体的文本,称之为改编后的“翻译文本”,在这两者之间所产生的派生关系中,就关涉到文学与影视这两种艺术本体内1Kristiva Julia.Desire in language: Semiotic Approach to Literature and Art[M].Oxford: Blackwell,1969.2秦海鹰.互文性理论的缘起与流变[J].《外国文学评论》,2004年第3期.3秦海鹰.互文性理论的缘起与流变[J].《外国文学评论》,2004年第3期.部具体的各类艺术要素的互文状况。
4“如果说以克里斯蒂娃代表解构方向的广义互文性理论在文本态度给予改编启示,促使叙事媒介的平等性,那么热奈特强调建构方向的狭义互文性理论则在具体的研究方式上有相当的启发性。
”5对于《致青春》来说,其小说和电影之间就存在着一种复杂的互文关系,并且这种关系是一种动态的、立体的媒介转化。
《致青春》的小说与电影是同一创意下的不同产品,二者共用了相同的角色、情节与主题,讲述了以女主人公郑微为主的一群年轻人,在青春时期经历的爱情、亲情、友情,以及从大学生活到走向社会逐渐成熟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小说与电影的整体基调都定义为小清新的、温暖而伤感的风格,对于主人公的性格、语言、穿着等细节上,电影也都基本延用了小说中的描述。
但是,由于媒介形式的不同,电影在将小说中语言文本转换为图像文本时,也进行了适合自身特点的调整,即对文本内部的互文性进行了可操作性的改造。
1、精减与强调《致青春》电影主要以郑微与陈孝正、林静、许开阳,闺蜜阮莞与男友、老张等人的爱情故事为主要线索,讲述了青春中的勇敢、懵懂、纯粹和美好。
当然,影片中除了爱情,友情也是一大重点,姐妹情、兄弟情与爱情、亲情交织在一起,共同见证了影片中那些青年男女的成长与成熟。
而在原著中,青春阶段的描写只是一部分,对于郑微母亲与林静父亲的爱情、大学毕业后所有人为了不同的理想而打拼、逐渐走向成熟,以及对工作后陈孝正、郑微、林静三人的复杂关系的描写也是小说的重点。
电影之所以对小说的内容进行了选择性的删减,除了时长受限的原因外,突出和强调重点并放大戏剧性也是原因之一。
这样的处理手法更适用于1个多小时的视觉表达,同时,对于小说中青春和爱情部分的截取也是最具共鸣和深刻印象的部分。
虽然删减会带来电影中像施洁、林静等人角色交代不清、略显唐突的缺点,但人物关系仍然与小说中相同,对于看过原著的观众来说一点也不会感到陌生,即使是对于没有看过原著的观众,由于角色的次要性,也不会影响对整个影片的观赏和理解。
为了突出人物性格,将角色刻画得更加立体和独特,电影还删除了小说中郑微的两个特点不够突出的室友角色,将同宿舍的女生变为4人,并赋予了他们完全不同的性格特征与思考方式,而小说中6位女生的性格虽然不同,但并没有这么明显的冲突性,这与小说中的语言文本细腻而含蓄的表达有很大关系。
同时,对于主人公角色的刻画,电影也在小说的基础上进行了更加戏剧性的表达,并且融入了“大时代”的背景。
例如,许开阳在小说中是一个4叶禹彤,张玉勤.从《失恋33天》看电影改编中的语图关系[J].《电影文学》,2013年第7期.5陈林侠.从小说到电影:影视改编的综合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17.害羞而乖巧的男孩,而在电影中竟可以为心爱的人与情敌大打出手,小说中的陈孝正在回国后仍然坚持着自己的蓝图梦,依然自私而自我,而在电影中则变得懂得了包容和理解。
这些人物的改变不仅起到了人物间冲突性的加强,也让小说中不易被读者挖掘出的人物魅力放大。
2、补充与连贯除了删减原小说中的部分情节之外,为了保证表达的连贯性,电影在开头部分,将郑微置身于豌豆公主的梦中,这一场景与小说中郑微视为珍宝的《安徒生童话》形成了互文,使观众立刻想起了小说中的部分的同时又节省了很多镜头来表现背景。
同时,这样的开头也给整个电影营造了一种青春烂漫的气氛,给观众一种心理暗示。
在电影过程中,为了减少笔墨的同时使故事更加顺畅,电影用阮莞带怀了赵世永孩子的女生去做流产的情节表现了阮莞为了爱情可以牺牲一切、隐忍而善良的性格特点,用黎维娟与老乡男友分手的情节来表现黎维娟在爱情中物质而现实的态度,这些都将小说中的诸多细碎的情节融合在一起,集中刻画出了人物的特点,与小说中所表达的相一致,从而形成了互文关系。
3、还原与改编虽然在改编过程中有增有减,但该电影成功的主要因素还是在于还原了源文本的主要内容以及源文本的作品基调和风格,在此基础上运用镜头语言进行适度的再创造,展现电影的艺术魅力。
作为电影这种以视觉为主要表达形式的媒介来说,能够准确还原语言文本中给人们带来的感觉实属不易。
为了能够更好的展现小说展现出的青春气息和人物魅力,电影也进行自己的尝试。
比如将郑微在大礼堂冲动上台演唱的歌曲从《爱的代价》变为《红日》,不仅更加贴合电影中的年代,更加表现了郑微在青春年华无所畏惧的、充满热情的性格,使整个电影在这一部分达到了一个小高潮。
对于朱小北这个人物,除了保留了小说中描写的部分性格之外,基本上是电影重新创造的一个角色。
电影用她自尊心强、直爽冲动的性格极端的表现了青春与成熟之间存在的特质。